忻城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穿山越岭为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埃及,钻探技术打出井水,把沙漠灌溉成一片片农田;在坦桑尼亚,“小豆子大营养”项目促进增产创收,浸润民生……中国以创新优势和领先技术助力各国发展,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本国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是各国的共同愿望。但与此同时,“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愈演愈烈。是把科技创新成果封锁起来独享,还是让其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是中国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积累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作为“赋能型大国”的应有担当。中国建设科技强国,不是为了争夺所谓“全球科技主导地位”,不会成果独享,而是要让科技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并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全球发展!
在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世界现代化上,中国有理念引领,也有实践成效。嫦娥六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世界在惊叹之余,也惊喜发现“‘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嫦娥六号搭载国际载荷,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中国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主张开源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各国共享智能红利。性能优越、免费开源的DeepSeek诞生于中国绝不是偶然,而是中国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的必然。
中国创新赋能世界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在于将和合共生的文明基因融入科技发展。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全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激励更多国家在科技发展的广阔空间深度求索,促进了创新科技的可及性。
中国创新智慧无限,中国胸怀宽广无比,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坚定走以开放合作促科技进步、以创新成果共享促共同发展之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现代化赋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DeepSeek的横空出世,震动了科技界,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审视和理解中国创新模式、路径的生动样本。近些年,高精尖领域几乎每隔一阵就会冒出一款中国的突破性产品,也让更多人试图探秘:中国爆发的创新力,究竟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可能一句话就说明白了,那就是:发展科技,要走群众路线。
谁都明白,发展高科技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队伍的培养,又同教育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就把扫除文盲作为建设国家的重要举措,后来又逐渐建立了一套全民教育体制。每个孩子都应该上学,上学就应该努力学习,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在这套庞大、周密的教育体制之下,我们可以从14亿人中筛选人才,只要你在某方面真的具有天赋,几乎不大可能被遗漏在选拔制度之外。这套体制不仅能筛选“尖子”,也能培养大量的中坚力量,更能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在讨论科技创新时,人们都会重视天才和精英的作用,但天才和精英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也需要在一个人才友好的环境中才能凸显出来,他们的构想需要大量中坚力量的落实才能成为现实。这就好比一片森林,只有整体生态良好、万木葱茏,才能不断有参天大树长成。
近些年来中国科技爆发,正是因为我们长期致力于国民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这就是一种教育上的群众路线。DeepSeek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它是中国科研创新环境整体提升的产物,是肥沃土壤里开出的花,是庞大冰山浮出水面的山尖,那些人们“看不到”的部分,起到了更为重要的支撑和滋养作用。
美国这个所谓科技领先的大国,其科研活力其实一直建立在教育“双轨制”的悖论之上。一方面,他们的精英阶层将教育私有化,有钱才能获得优质教育。另一方面,更广大的普通人只能就读所谓“公立学校”,接受所谓“快乐教育”,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在“快乐”中自愿放弃智力和阶层的跃升。这种体制或许催生了部分精英,但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人才队伍的整体壮大,也就会被全民教育体制追上、超越。
这些年还有一个现象,同样类型的科技产品,一旦投放中国市场,很快就会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这当然同我们市场广大、人民消费能力日益提高有关,但同样也离不开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因为随着社会发展,高新科技产品的使用门槛也在提高,只有更多人愿意接受,且能熟练使用先进工具,才能以乘法效应释放工具的力量。AI技术成熟还没多久,义乌老板娘已经用它生成多国语言,把生意做到全世界了,而另一些国家的人还在怀疑5G设备里到底有没有监控器。
人类的一切胜利,终究都是价值观的胜利。如果一个国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繁荣,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就意味着它的立国理念更正确,它的治理制度更先进,它回应并满足了更广大人民的愿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给它更多时间,它必将回报给我们更多惊喜。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国都希望以科技革命发展经济,反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不当行为。
B.中国以先进的理念和有效的实践,推动了科技创新赋能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C.我国的全民教育体制,对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筛选人才、培养中坚力量都有益。
D.义乌商人利用AI技术扩大了交易的地域范围,离不开我国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嫦娥六号”的事例,证明中国在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世界现代化上的实践成效。
B.材料一提到DeepSeek,意在强调中国科研创新环境的整体提升和在教育国策上的正确。
C.材料二先提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从而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
D.材料二点明中心论点后,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政策,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建设科技强国,是为了造福人类、推动世界发展,而非想在全球争夺地位。
B.人才友好的环境、大量中坚力量的落实,是天才和精英们进行科技创新的保障。
C.从长远看,教育“双轨制”不利于人才队伍整体扩大,可能会落后于全民教育体制。
D.高新科技产品投放到市场后,能否取得良好的市场表现,取决于全民教育水平。
4.材料二多处使用比喻论证,请任选一处具体说明,并分析论证效果。
5.“人类的一切胜利,终究都是价值观的胜利。”我国哪些价值观使我们取得了胜利?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梅花
乔叶
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不过,每每想起,明月就免不了要感慨。竟然过去那么久了,竟然。可一想起来,总觉得是刚刚发生,如同在昨天。
那时候,一年里头除了暑假和寒假,还有麦假和秋假。麦假自然是为了收麦子,秋假自然是为了收玉米,但是,小明月很不喜欢这两个假。一个缘由是得干活儿,另一个缘由是二姨家的表姐梅花这时必定会来杨庄。
① 二姨嫁在二十里外的小城边儿上,家里开着个小卖部,且还有几分地,日子过得很滋润 。
二姨说一定得送梅花来帮忙。为的就是叫她忆苦思甜哩。
啥是忆苦思甜?明月问明霞。
就是,得过一过不好的日子,才知道啥是好日子。
那咱们这是不好的日子?
明霞就不说话了。奶奶也不说话。
明霞在县城上高中,逢到麦假秋假回来,她就总带着梅花,很少带明月,偶尔带一回也要横眉竖眼地挑剔责骂一番。明月也不跟她亲,对她是能躲着就躲着,避猫的鼠一般。
家里做新衣服时都先紧着长女明霞,明月只能跟在后头捡穿。但明霞格外喜欢的,即便小了旧了,白放着也不给明月。馋紧了,明月就要。花的是家里公中的钱,她穿旧的小的又不过分,甚至还是受委屈的,为啥不给她呢?
可明霞就是不给,恶声歹气地说:是我的衣裳,我想给你穿时才给你穿。
但明霞带着梅花时就总是笑盈盈的。给梅花铺刚洗过的干净床单。怕麦茬划了她的腿,给梅花换上自己的长裤。还怕镰刀伤了梅花的手,给她找了一副线手套。
奶奶还叮嘱明月照看好梅花。
她是姐呀,不该照看着我?
人家是客人,得咱照看。
妹妹你跟着我,我照看你。梅花笑得很甜。梅花礼数周到,该叫的人一个不落。
多懂礼数。长得又俊。个儿也高。大家都夸说梅花。
要说梅花对明月还真是挺好。不仅叫妹妹叫得亲热,每次来还会给明月带些衣裳,有些衣裳还很新。
这么新的衣裳,你咋不穿了?
我衣裳可多,穿不完。有的也不喜欢,不想穿。
等梅花走了,明月就穿着衣裳故意到明霞跟前晃呀晃。
她不想穿了才给你穿,你就那么没骨气?明霞拿眼睛白她。
那也比你强。你不想穿的也不给我穿呀。
明霞气得干噎。这是明月难得的胜利时刻。这胜利也很短暂,受明霞的气就是明月的家常便饭。每当这时候明月就暗暗祈祷着明霞能考上大学,考得越远越好。
可明霞没考上大学,也没去复读。明月考上了镇上的初中。明霞整天窝在家里,对明月挑剔得更狠了,骂起来越发恶声歹气。
有一天,明月正在埋头写作业时,明霞带来了梅花过世的消息。
明霞一边说,一边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下来。
死了?
死,这件事,朦朦胧胧的,明月的意识还浅。
嗯,叫车撞了。咱们再也见不到梅花了。
明月的眼泪也吧嗒吧嗒地掉下来。说实话,她心里也没觉得怎么悲伤。但她模模糊糊地知道这时候是该哭的。
不久就是秋假,二姨来了。进门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明月大哭了一场。
二姨哭,明月也跟着哭。所有人都跟着哭。哭着哭着,别人都不哭了,二姨还哭着。② 她抱明月抱得很紧,胳膊像两根粗绳子,双手在明月背后打了个死结。 妈妈上来掰,没有掰开。明霞上来掰,也不开。最后还是奶奶掰开了。奶奶的手枯树枝一般,根根青筋分明。
自打那以后,二姨就来得很勤快。总有些由头。秋黄瓜下来啦,西葫芦下来啦……只要她地里的,她都给送。尝尝鲜。她说。
起初看见明月,她还是会哭。渐渐地,就不怎么哭了。她总会给明月带一些衣裳,那些衣裳,一看就是梅花的。明月就穿着。二姨就死死地盯着明月,眼珠不错地看。
你梅花姐可待见你呢。二姨说。
哦。明月只能这么应一声。她不知道该说什么。
二姨一走,奶奶就把衣服从明月身上扒下来。
为啥不叫我穿?
奶奶的意思是说,那衣裳是梅花穿过的,不吉利。后来,明霞说。
明月颇有些恍然大悟。这是封建迷信!明月用这句话下了论断。
冬天里,二姨的菜地也闲下来,但她来得更勤了,而且从不空手来。她家开着小卖部呢。
奶奶也不让她空手回,总要给她装一些东西带回去。
不欠她的。人情不是恁好欠的。有一次,二姨走后,奶奶盯着二姨的背影说。
③明月不经意间发现,奶奶也会盯着她看,那眼神跟过去很不一样。 也说不出哪里不一样,反正就是很不一样。
转眼间就到了年。明霞开始相起亲来。一天,二姨又来了,进门就哭着朝奶奶跪下了。奶奶一边抹着泪,一边让明霞赶紧把明月带出去。那天之后,二姨很久都没再来过。逢年过节走亲戚,都是明霞去二姨家。到了第三个年头,明霞嫁了人。嫁的就是二姨村子里的。是二姨说的媒。也是那一年,明月考上了师范学校,离开了杨庄。
如今明月已经五十岁了。长辈都已经去世多年。明月每次回老家就去看姐姐。姐妹俩腻在一起说闲话。
你不知道吧?当年二姨想把你要走,去给她当闺女呢。
怎么会?
这还能有假。明霞笑了,那时二姨往咱家跑了多少趟?
明月这才突然明白,十二岁那年夏天发生的这件事,某种意义上是一件有关自己一生走向的大事。而在当时的自己看来,却是无事,也只能是无事。
那咋没要走?
咱奶舍不得你。
这可没看出来。
④咱奶她,明霞顿了顿,把我给了二姨。
怎么会?明月更惊讶了。明明姐姐出嫁前一直住在杨庄,怎么就叫“给了二姨”呢?
咱奶对二姨说,我知道你苦,也知道你疼明月。可她还小,你要她干啥?闺女总归是得出门,总归是门亲戚。我应承你,叫你有这一门亲戚。叫我说,你就要明霞。明霞大了,比明月懂事。不像明月,那还是个生砖坯子,何苦费那气。如今登门给明霞说亲的天天踩门儿,眼看就留不住了,立马就能成家。你说,这是多现成的一门亲戚呀。
明月默默地笑,想起奶奶的样子,不知怎么的,又很想哭。
咱奶把你给二姨,你不难受?
难受啥?她也没有真给呀。她只是给了二姨一个说法。不过,话说回来,有没有这个说法,对二姨还挺要紧的。
咱奶说,给大的是假给,给小的是真给。自家的孩子,又不是揭不开锅,不能真给。
咱奶还说,日子苦是苦些,不离爹娘本家,就是好日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假给明霞代替真给明月”这一情节,写出了人心的隐痛和人性的温暖。
B.梅花灵秀而知礼,她的意外离世给二姨带来巨大的悲痛,明月成为二姨的情感寄托。
C.奶奶坚持回赠二姨物品,主要是体贴二姨失去了梅花,以此表达对二姨的关心。
D.明霞明月青少年时不亲密,人到中年时反而能亲昵地依偎聊天,体现了人物的成长。
7.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交代二姨家的经济条件,使后文二姨频繁带蔬菜瓜果等探望明月的情节更加合理。
B.句子②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表现二姨拥抱明月的力度,突出其丧女后万分悲痛的心理。
C.句子③照应了前文二姨“盯着明月”看,同时为后文奶奶对明月的保护埋下伏笔。
D.句子④“顿了顿”流露出明霞的不满与悲伤,因为奶奶舍不得明月,却把自己给了二姨。
8.奶奶在文中虽着墨不多,却可以看作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奶奶的形象特征。
9.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小说为什么要以“明月梅花”为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 。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琏、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傍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 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贺又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选自唐·孟棨《本事诗·高逸》,有删改)
10.材料一中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遂荐A于玄宗B召见C金銮殿D论E时事F因G奏H颂一篇。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谢曰”与“多谢后世人”(《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
B.“乘酒捉月”与“乘醉听箫鼓”(《望海潮》)两句中的“乘”字意思相同。
C.“复请所为文”与“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为”字意思不同。
D.“泣鬼神”中的“泣”字与“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中的“凋”字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母亲梦见长庚星出现而生下了他,因此就用“白”为他取名,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救助穷人。
B.李白生性洒脱,客居任城时与孔巢父等人交往,号称“竹溪六逸”,在京城时与贺知章等人并称为“饮酒八仙人”。
C.李白有一次醉醺醺地路过县衙门口时故意羞辱县令,县令派人把李白押解到公堂上责问,后来知道是李白就把他放了。
D.李白在并州时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后来李白因受永王一事牵连入狱,郭子仪向皇帝请求解除自己的官职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有文集二十卷,行世。
14.两则材料对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一事起因的记载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余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指北边的桥。颔联用这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含蓄蕴藉。
D.尾联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1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用“ , ”两句,描绘出自己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间望见南山的情景,表现出超然物外的心境。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 ”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 ”一句则写出了作者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3)“月亮”是古典诗词中极具生命力的意象,承载着诗人复杂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请你从所学古诗文中,写出两句含有“月”意象的句子“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那日,当我赶到浙江师范大学报到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我在夜幕中拎着行李,跟随接我的师姐前往中文系宿舍楼。
我们绕过灯火通明的教学楼,转入一条石子铺就的林间小道。月华如水,一阵风带来一股A______的清香。
( )我忍不住叫出了声:“好香啊!”师姐停住脚步说:“这一片全是桂花树。”原来,是桂花树在月下静静开着花。虽然于我而言,这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但在这样的月色下,这样的晚风里,静静地站在桂花树下,我B_____的孤独感似乎渐渐消散了。
校园草木茂盛。春天,楼前的紫藤花开得C_____,我和同桌在紫藤花下看书、谈笑,花辫拂过我们的头发和脸颊,香气迷漫在我们的身旁。紫藤花漂落的时候,蝴蝶兰开了,蓝幽幽的花开在我们的脚下,成片成片的。接着,所有的玫瑰像约好了似的,在园的各处和你捉迷藏——去食堂的路上,去电影院的路上,去操场的路上,一不小心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倩影。
18.请在文中A、B、C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
B.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
C.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D.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20.请简要分析文中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21.从表达效果上看,将文中画框的句子置于括号处好不好,为什么?
22.文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但每个人的青春色彩各异。当下,社会上流行着各种标记青年群体的“标签”: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丧系青年、佛系青年……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A
解析: A.“各国都……反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不当行为”错误。材料一仅提到“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本国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是各国的共同愿望”,但“反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是中国的立场,并非“各国”的共同态度,原文未提及“各国都反对”,属于范围扩大。
故选A。
2.答案: B
解析: B.“意在强调中国科研创新环境的整体提升和在教育国策上的正确”错误。材料一提到DeepSeek,是为了证明“中国坚持科技开放合作、让创新成果共享”的理念与实践;“强调科研创新环境和教育国策”是材料二的内容,二者论证目的混淆。
故选B。
3.答案: D
解析: D.“取决于全民教育水平”错误。材料二指出,高新科技产品的市场成功“同市场广大、人民消费能力提高有关,也离不开全民教育水平提高”,“取决于”夸大了“全民教育水平”的作用,忽略了其他关键因素,表述绝对。
故选D。
4.答案: 示例:将DeepSeek比作“肥沃土壤里开出的花”和“庞大冰山浮出水面的山尖”,形象地说明了DeepSeek的出现是中国科研创新环境整体提升的结果,以及其背后隐藏的“看不到”的部分对其的重要支撑和滋养作用。这种比喻论证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解析: 考生作答时应首先找出材料二中的比喻句,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然后从“具象化抽象观点”“增强通俗性”“强化说服力”三个角度切入,说明比喻如何让抽象道理更易理解,避免生硬说理。
比如“DeepSeek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它是中国科研创新环境整体提升的产物,是肥沃土壤里开出的花,是庞大冰山浮出水面的山尖”,将“中国科研创新环境”比作“肥沃土壤”,将DeepSeek比作“土壤里开出的花”,直观体现前者是后者生长的基础;把“DeepSeek”比作“冰山浮出水面的山尖”,则形象点出其背后有“看不到”的环境支撑,让“创新与环境的关系”这一抽象逻辑更易理解。
5.答案: 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
②以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发展的科学理念。
③以群众路线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
解析: ①材料一明确“中国创新赋能世界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在于将和合共生的文明基因融入科技发展”“把自身发展置于全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这一价值观体现为中国不搞科技封锁,而是追求全人类共同发展。
②材料一指出“中国以创新优势和领先技术助力各国发展”“坚定走以开放合作促科技进步、以创新成果共享促共同发展之路”,该价值观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既用科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又以科技赋能全球可持续发展,将创新作为破解发展难题、增进人类福祉的关键。
③材料二提出“发展科技,要走群众路线”“建立全民教育体制”“长期致力……教育上的群众路线”,此价值观注重教育的全民性,通过提升全民素质筛选人才、培养中坚力量,为科技创新奠定广泛的人才基础。
6.答案: C
解析: C.“主要是体贴二姨失去了梅花,以此表达对二姨的关心”错误,原文明确奶奶回赠二姨物品时说“不欠她的。人情不是恁好欠的”,可见奶奶的核心目的是“不欠人情”,而非“体贴二姨失去梅花、表达关心”。
故选C。
7.答案: D
解析: D.“不满与悲伤”错误,句子④中明霞“顿了顿”,结合后文她的解释“她也没有真给呀。她只是给了二姨一个说法”“有没有这个说法,对二姨还挺要紧的”,可见其语气中并无“不满与悲伤”,反而带着对奶奶用心的理解;“把自己给了二姨”本就是奶奶的“假给”,并非真实情况,明霞不存在因“被舍弃”而不满的情绪。
故选D。
8.答案: ①善良慈爱:心疼二姨失去女儿,频繁送东西给二姨,还让明霞去二姨家走亲戚。
②深明大义:“假给明霞代替真给明月”,维护了与二姨家的关系。
③重情重义:对二姨家的关心和维护,体现了她重情重义。
解析: ①善良慈爱:体谅二姨丧女之痛,不直接拒绝其收养请求,还通过回赠物品、让明霞与二姨家结亲等方式安抚二姨,也默默保护明月不离开原生家庭。
②深明大义:面对二姨想收养明月的诉求,用“假给明霞”的办法,既维系了两家亲情,又守住“自家的孩子,又不是揭不开锅,不能真给”的底线,兼顾情理。
③重情重义:始终珍视与二姨的亲属情分,即便有矛盾也不疏远,通过实际行动(回赠、促成婚事)维系人情,不欠对方情义。
9.答案: ①线索作用:“明月梅花”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紧凑。
②象征意义:“明月梅花”象征着亲情和友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③吸引读者:标题新颖独特,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解析:
10.答案: BDF
解析: 句意:之后又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唐玄宗很快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为此献上颂文一篇。
“荐于玄宗”是状语后置句,“于玄宗”是后置状语,其后B处断开;“召见金銮殿”是“召见(于)金銮殿”的省略,其后D处断开;“论时事”是动宾短语,其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答案: A
解析: A.错误。前者指“道歉”,后者指“告诉、告知”。句意:连忙行礼道歉说。/多多劝告后世的人。
B.正确。趁着。句意:乘着酒兴想要捕捉月亮。/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
C.正确。作;/被。句意:再请李白出示作品。/最终被秦国消灭了。
D.正确。都是使动,使……哭泣,/使……凋谢。句意:这诗可以使鬼神哭泣了。/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
故选A。
12.答案: C
解析: C.“故意羞辱县令”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是县令认为李白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口不合礼制。
故选C。
13.答案: (1)高力士认为受到侮辱,(于是)摘录李白所写《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故意歪解词意)用来激怒杨贵妃。
(2)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就在那里。现在有二十卷文集流行于世。
解析: (1)“耻”,以……为耻;“摘”,摘录;“以”,用来。
(2)“悦”,喜欢;“焉”,那里;“行世”,流行于世。
14.答案: ①材料一记载李白把自己所作的诗投递给贺知章看;
②材料二记载贺知章听说李白的声名,先去旅馆探访他。
解析:
15.答案: A
解析: A.“以‘千里’和‘百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错,“千里”和“百年”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故选A。
16.答案: 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
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解析: ①首联“别路余千里,深恩重百年”直接抒情,“深恩重百年”意为王长史的恩情深厚,足以铭记百年。诗人将离别路途的遥远与恩情的厚重对比,凸显出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珍视与感激,奠定全诗感恩的情感基调。
②颔联“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与颈联“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结合,“西候日”点明秋日离别之时,“北梁篇”化用离别典故,再以寒雾笼野、暮烟敛山的凄清秋景烘托,将离别之悲融入景中,尽显不舍之情。
③尾联“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收束全诗,“难再奉”直接点明今后难以再侍奉王长史的现实,“自潸然”则以落泪的动作,将遗憾与伤感具象化,呼应前文的感恩与不舍,情感真挚深沉。
17.答案: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粪土当年万户侯;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解析:
18.答案: ①沁人心脾②初来乍到③密密麻麻
解析:
19.答案: D
解析:
20.答案: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约好”“捉迷藏”将玫瑰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玫瑰花生长在校园各处,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情景。
解析:
21.答案: 不好。句子在原位置表达的是“我”在闻到清香、听到师姐说清香来自桂花树后的恍然大悟,脉络清晰顺畅;改变位置后使师姐的话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文脉不够顺畅。
解析:
22.答案: “花辫”应改为“花瓣”,“迷漫”应改为“弥漫”,“漂落”应改为“飘落”。
解析:
23.答案: 略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