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能力检测试题 2025-2026学年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小琅准备的关于课文中美景的发言稿(节选),完成各题。
美景(贮/伫)蓄着无穷的力量,能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①__________美景可以是朗润的春山、②__________绿茵茵的小草;可以是温晴的济南的冬天,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暖和安适地睡着,让人看着便觉得有了着落;③__________可以是热烈而又粗犷的夏雨,可以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的秋雨:④__________文人墨客对美景的选择取决于内心,欣赏美景而心生感(概/慨),于是写下至美篇章,经久传唱。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伫 zhuó kuàng 概 B.贮 zháo kuàng 慨
C.伫 zháo guǎng 概 D.贮 zhuó guǎng 慨
2.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名句名篇默写
3.小组成员在研学中,围绕活动主题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研学之旅,是一场与山水的对话。如曹操笔下的“ , ”动静结合,辽阔而威严(曹操《观沧海》);研学之旅,是一份思乡的牵挂,似岑参所绘的“ , ”想象烘托,细腻而悠长(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研学之旅,是一次心灵的航行,仿若王湾眼中的“ , ”以小见大,开阔而自由(王湾《次北固山下》);研学之旅,是一段孤独的坚守,正如马致远“ , ”,直抒胸臆,坚韧而决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每一步足迹,每一处风景,都是研学路上最珍贵的印记。
三、综合性学习
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少年的成长,离不开朋友的陪伴。何谓朋友?如何交朋友?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字源 朋 “朋”的甲骨文写法
友 “友”的甲骨文写法
材料二: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1)材料一中两个汉字是甲骨文“朋”“友”,“朋”的甲骨文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关系的寓意是: ;“友”的甲骨文像两只方向相同的手,其寓意是: 。
(2)材料二中管宁“割席断交”的做法在同学中引发了争论,有的赞同,有的不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完善下面的一组排比句,作为活动总结,注意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同学们,友情是黑暗中的明灯,让你看到一线希望; , ; , 。愿这美好的友情,陪你走过漫漫人生路。
四、名著阅读
下面是小语整理的《朝花夕拾》人物关系图,回答下面问题。
5.图中有两处空缺,请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人名。(每处一个)
6.图中的两位老师对鲁迅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哪位老师更符合你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请结合《朝花夕拾》相关内容加以阐述。
五、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节选《论语》十二章)
【乙】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①取舍于其间。
(选自朱熹《训学斋规》)
【丙】
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②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遽:匆忙,仓促。②比来:近来。③墙面:言以面向墙, 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
7.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学而不思则罔 罔:
(2)然后可以有得 得:
(3)自执书卷 执:
(4)不徒言也 徒:
8.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身 处 殿 堂 不 能 自 执 书 卷 使 人 读 而 听 之
9.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10.请结合【甲】 【乙】 【丙】三个语段,分别阐释对“学”与“思”的看法。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②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节选自《光明日报-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有删减)
【材料二】
①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春节申遗成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
②春节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是内涵最为深厚、内容最为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06日03版)》)
【材料三】
①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申遗项目的副标题——“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实践”是其中的关键词。在获奖介绍词中也有表述:“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
②春节并不只是单纯标在历法上的一个特殊日期,它是千百年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在实践中塑造出来的文化综合体。人们通过种种仪式、习俗、文化创作,为它赋予了独特的魅力,展现着独特的生活哲学与心理结构。
③比如年集、春联、贴福、守岁、舞狮、年夜饭、拜年问候等,都是在历史进程里不断产生、增添、演变出的春节习俗。地域不同,过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有区别。比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等等。这些都是一种“实践”——春节,是真正扎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会贴合生活的纹理发生种种嬗变。
(节选自《澎湃新闻》)
【材料四】
①11月29日,距离央视春晚直播还有60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主标识“乙巳”图案,同时公布蛇年春晚将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农历新年。
②“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承古拓今,饱含深意。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而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则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双巳合璧,事事如意,这是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吉祥曼妙的创意链接,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③2025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则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整体造型参考甲骨文中的“巳”字,憨态可掬又富有古意。结合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巳升升”呈现出扑面而来的如意气息。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来源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从头部的蝙蝠装饰到尾巴点缀的寿字盘长结,通身典故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
(节选自《扬子晚报》有删减)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B.春节申遗成功之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C.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是因为地域不同产生的差别。
D.2025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华传统文化。
12.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春节申遗成功有哪些重要意义?
13.请结合材料四,分析“巳巳如意,生生不息”蕴含的意思。
14.春节的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华传统文化再一次得到世界承认,“文化自信”更加彰显。而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提升,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对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应该如何更好的传承?
阅读下面关于动物的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阿黄
张荣岐
①常见动物中,属狗儿最通人性。从小我就喜欢它们,非常渴望家里也能养一只。恰好那时父亲常出差在外,确实需要一只狗来看家护院。
②父亲的朋友耿叔在一个落雪的午后,穿件军绿大衣,满脸喜气地来到我家。他一边招呼我们过来,一边宝贝似的看着怀里。我和哥跑上前去一看,只见一只毛茸茸的小黄狗,只露出圆圆的小脑袋,黑葡萄似的眼珠滴溜滴溜四下张望,我们尖叫着,争抢着要抱它,小家伙儿受到惊吓,怯怯地“汪汪”大叫起来,慌得我和哥赶忙住了手。
③我们遂为其取名阿黄。阿黄奶膘未退,胖胖的身体像个皮球,在我们眼前滚来滚去,好像这里压根就是它的家,对我们也友好,谁都不得罪,一会儿到这个跟前蹭一下脚丫,一会儿到那个跟前拽拽人家裤腿。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把它围在中间,这个教它打滚,那个教它作揖,间或拿来好吃好喝的奖励它,阿黄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
④父亲在屋角给阿黄搭建了一个临时狗窝,我和哥轮流抱住阿黄不撒手,把它塞到被窝里玩耍,实在困极,才把它放回窝里。谁知我们刚一跳上床,它就从狗窝里爬出来,跑回我们床前,拽住床单哼哼唧唧要求上来,我们就把它再次抱上床,兴奋得又睡不着了。
⑤渐渐地,阿黄长成了健壮少年,门庭里再也圈不住它了,它跑出屋外,在场院里,在土堆旁,在房前屋后,小河边、田野里,肆意撒欢。和村里其他的狗摔跤、比拼、格斗、争地盘……阿黄威武不屈,一场战斗下来,哪怕撕咬得昏天黑地,血流不止,它也一定要“占山为王”。
⑥入秋,鸡上架,猪进圈,粮食归仓。父亲也为阿黄建造了一个真正的狗屋。从此,阿黄自立门户,担负起看家护院的职责。
⑦阿黄的窝,搭建在我家西仓房的门口,旁边就是鸡棚、猪圈,紧挨着我家的,是叔婶家东山墙旁边的茅厕。在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盗贼从院后爬上茅房,刚要向院内窥探,阿黄冷不丁“嗖”的一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蹿上屋顶。那可怜的盗贼,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阿黄咬进大粪池子,变成了“屎壳郎”,而阿黄也被乡邻们视为英雄!
⑧英雄的阿黄,也是捕鼠能手。自阿黄来到我家,老鼠们的末日就到了。漆黑的夜里,阿黄竖起耳朵,两眼放光,静静守卧一处,伺机待发。如有老鼠出没,阿黄旋即猛冲上去,一扑一个准。它那凶猛的獠牙,锋利的前爪,收拾起老鼠来,干脆利落。一日三餐,阿黄顿顿饱腹。此时的阿黄,体态更加健硕威武,毛色也格外亮丽喜人。它通人的性情,非凡的本领,忠于职守的精神,深得人心。
⑨阿黄消除我家附近的鼠患之后,它的狩猎范围又逐渐外延至离我家稍远的乡邻,谁都不曾想到,灾难竟会悄悄降临到阿黄头上。
⑩那天黄昏,我一个人在家,阿黄从外面回来,像喝醉了酒似的,一头栽倒在堂屋中央,口吐白沫,身体痛苦地抽搐着,只有出的气儿,没有进的气儿。见此情景,我的心,惊吓得“咚咚”直跳,赶忙叫来前院大叔,大叔看了看,说:“中毒了,一定是吃了药倒的老鼠啦!快,拿酒来,酒解毒!”我赶忙从条几上拿起一瓶白酒,这时阿黄已经奄奄一息。大叔把阿黄的头托起,掰开嘴巴,让我直接把酒灌到阿黄的嘴里,灌了大约二两,大叔把阿黄的脑袋放到地上。我在心里暗自祈祷:阿黄,快醒来吧!果然,阿黄尾巴抖动一下,睁开眼,喉咙里发出阵阵哀鸣,挣扎着,想站起来却又没能站起来。
哥得到消息,连哭带喊,一阵风似的从外面跑进来,看到阿黄如此情景,心疼地抱住它。为了救阿黄,哥又让我给阿黄灌酒。接着,阿黄又喝了大约三两酒。这回阿黄真的是喝醉了,它挣脱了哥的怀抱,在屋子里上蹿下跳,狂叫不止,最后吐血而死。
阿黄,被埋葬在我家屋后的香椿树下。
现在城市里,衣着光鲜的人们,怀里抱着名犬贵狗,它们已经不被唤之为狗,而美其名曰宠物,被主人宠爱着、娇养着,亲昵地称之为“姑娘、儿子”。这些宠物,已失去狗性本能,不会雄壮地大叫,不会英勇地搏斗、猎取。它们最惯常的伎俩是博得主人欢心,讨主人喜爱,在主人空虚、寂寞无聊的时候,能给他们心灵的慰藉和愉悦。
呜呼!我记忆里的阿黄,我生命中的犬吠声……
(选自《北方文学》
15.按时间顺序,梳理文章围绕阿黄写了哪些事?
16.找出第⑧段的一个议论性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17.结合语境,按要求给文中画线句子写批注。
(1)它那凶猛的獠牙,锋利的前爪,收拾起老鼠来,干脆利落。(词语的感彩角度)
(2)哥得到消息,连哭带喊,一阵风似的从外面跑进来,看到阿黄如此情景,心疼地抱住它。(修辞或描写角度)
18.有人说文中第 段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七、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次考试让我们收获了细心,一次登山让我们收获了坚强,一次比赛让我们收获了友谊……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收获,我们经历着、收获着,身后走过的路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感动。
请以《我收获了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切忌笼统、空泛;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语言要有感染力;⑤避开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D 2.D
【解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贮蓄:zhù xù,储存,积聚;储存的物品或积聚的钱财。
着落:zhuó luò,事情的归属或来源;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粗犷:cū guǎng,表示豪放、豪爽、不拘小节,具有一种大气、豁达的特质。;
感慨:gǎn kǎi,有所感触而慨叹,常指因外界事物的触动而引起内心的感触和情绪的变化;
故选D。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④处是排比句的结尾,应该改为句号;
故选D。
3.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澹、竦峙、菊、阔、帆、悬、涯”等字词容易写错。
4.(1) 关系平等(志同道合、同类人、相伴同行) 关系紧密(志同道合、相互帮助、相互扶持)
(2)示例一:支持管宁做法。管宁因与华歆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想法不同而不再结友,从中可以看出管宁在交友时有原则,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不随波逐流。
示例二:不赞同管宁的做法。管宁通过“割席断交”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也失去了一个可能的朋友和学习的伙伴。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尝试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轻易地放弃友情。
(3) 示例:友情是焦渴时的甘泉 让你尝到一丝清甜 友情是冬夜里的暖茶 让你感到一阵温暖。
【详解】(1)本题考查对汉字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示,“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并列的关系说明二者之间是平等的,所以“朋”字的寓意是“关系平等”;“友”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两只方向相同的手,两手方向相同,说明大家之间的关系是亲密、友好的,所以“友”字的寓意是“关系紧密”。
(2)本题考查表达看法。
结合材料二可知,割席断交的故事是写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管宁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示例一:支持管宁做法。因为朋友之间的相处应该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之上。如果在关键时刻,朋友的行为与自己追求的目标和原则相悖,断绝关系是明智的选择。管宁坚持专注学习,却看到华歆为金钱和虚名分心,这表明他们的信念和追求不同,因此割席断交体现了管宁对自己的坚定和对友情质量的重视。这样的选择可以避免在不合适的友谊中浪费时间,去寻找更契合的伙伴。
示例二:不赞同管宁的做法。他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对外物不为所动,这体现了他的果断和对友谊的高标准。然而,友谊本质上是多样和包容的,人与人的差异不应是断交的唯一理由,应更多注重理解和包容。因此,在坚持自我的同时,也要宽容他人的不同选择和看法。
(3)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句,要求有四,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四是写作手法或修辞方法相同。要先分析例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本题要围绕“友情”的话题,形式上,运用比喻的修辞,按照结构形式“友情是……,让你……”仿写即可。
示例:友情是暴风雨中的避风港,让你感到一丝安慰;友情是迷茫时的指南针,让你看到一点方向。
5.①寿镜吾先生 ②藤野先生 6.(示例一)藤野先生更符合我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藤野先生帮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等,说明他做事认真、治学严谨、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对中国学生能一视同仁,耐心教育。
(示例二)寿镜吾先生更符合我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寿镜吾先生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常用,说明他严格而不严厉;学生可以去后园玩,在先生读书入神时可以“做戏”“画画儿”等,表明他是可亲、可敬的。
【解析】5.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藤野先生》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和寿镜吾先生。据此填空。
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作答时,先明确两位老师分别是谁及特点。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可从教学方法、师德、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哪位更符合“良师”期待。比如从藤野先生无私帮助异国学生鲁迅,认真批改作业等体现其师德高尚,更符合良师形象,结合具体情节分析,做到有理有据即可。
寿镜吾先生:他是鲁迅在三味书屋求学时的老师。他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生活节俭,在教学上非常认真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有着传统私塾先生的风范。教学方式既注重经典诵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包容学生的天性。例如,当学生们在百草园玩耍后,他没有严厉地过度惩罚,显示出其古板中带有灵活的一面。
藤野先生:他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解剖学老师。藤野先生生活俭朴,他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地批改鲁迅的讲义,连文法错误都一一订正。他对来自弱国的鲁迅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热情诚恳地关心和鼓励鲁迅,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国际主义精神。他在学术上平等对待鲁迅,一心希望鲁迅能在医学上有所建树。
示例1:我觉得藤野先生更符合我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藤野先生不仅在学业上严格要求鲁迅,认真批改他的讲义,还在生活中关心他的处境。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鲁迅,给予他鼓励和支持,这种跨越国界的师者风范令人敬佩。而寿镜吾先生虽有传统学者的优点,但在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上有所欠缺。
示例2:我觉得寿镜吾先生更符合我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寿镜吾先生的私塾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品德和学识影响着学生。他的严格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他的宽容又给予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相比之下,藤野先生的影响较为局限于学术领域。
7.(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2)得:收获。(3)执:拿着。(4)徒:只,仅仅。 8.身 处 殿 堂/不 能 自 执 书 卷/ 使 人 读 而 听 之 9.(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2)亲自参与战事,没有空闲读书。 10.[甲]认为学与思要结合起来,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
[乙]强调首先要熟读书,然后对书中的内容精心思考,领悟其中道理;对于书中道理有疑惑时,静心思考,不仓促下结论。
[丙]强调通过学习可以领悟到书中君臣父子的伦常、政治教化的道理;同时要以读书所得反思之前的行为,发现不对之处。
【导语】【甲】选自《论语》,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提倡简朴的生活态度,认为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乙】选自朱熹《训学斋规》,主张读书应先熟读,再精思,使书中的道理如同自己所说,遇到疑问时应虚心静虑,不急于下结论。【丙】选自吴兢《贞观政要》,唐太宗认为学问对治理国家至关重要,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不学则如“墙面”,无法有效处理事务。三个语段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分别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读书的方法以及学问对治国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句意: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得,收获。
(3)句意:不能亲自拿着书卷。执,拿。
(4)句意:这不只是说说。徒,只,仅仅。
8.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分析句意可知,“身处殿堂”是“不能自执书卷”的原因,“使人读而听之”是“不能手执书卷”的解决方法。故断句为:身处殿堂 /不能自执书卷/ 使人读而听之。
9.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且:表关列。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2)躬亲:亲自。戎事:参与战事。不暇:没有空闲。
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作者认为学与思要结合起来。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根据乙文中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知,作者认为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然后精心地思考,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根据“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可知,作者认为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就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不仓促下结论。
根据丙文中的“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可知,太宗认为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读书就可以领悟到这些道理。根据“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可知,太宗通过读书,反思自己年轻时的作为,发现了很多不对的地方。由此可得:在读书的同时要以读书所得反思自己以前的作为,发现不对之处并加以改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陋的饭食,着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乙:看书大多数都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至于那些对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各家说法纷繁错杂,就也要虚心静静思索,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见中确定谁对谁错。
丙: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很应该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中。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会感到麻烦。’这不只是说说。回想我年轻时的处事行为,觉得很是不对。”
11.B 12.(1)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2)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3)春节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4)春节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1)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2)两个“巳”字对称摆放,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3)双巳合璧,事事如意,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14.(1)加强对与春节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重视传统习俗,了解习俗背后的意义,亲身参与,增强对春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举办文化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在活动中感受和传承春节文化
【导语】这组材料围绕春节从历史文化、习俗实践到现代传播多角度展开,呈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全球影响力。材料由古至今贯通,既有对春节历史与民俗的溯源,又结合申遗成功和新时代传播方式,突显了春节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语言简洁明了,同时通过春晚的例子赋予传统节日现代意义,使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相结合,充分展现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B.根据材料二 第①段“12月4 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 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可知,是春节申遗成功后,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而不是春节申遗成功之前;
故选B。
1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可知,这里直接表明春节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可知,这里直接表明春节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可知,这里直接表明春节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这里直接表明春节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结合材料四第②段“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而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则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可知,“巳”代表蛇年,“巳”字首先点明了年份,同时,“巳”与“事”谐音,有“事事”之意,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
结合材料四第②段“双巳合璧,事事如意,这是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吉祥曼妙的创意链接,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可知,双“巳”合璧,寓意事事如意,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把蛇年与如意这一传统吉祥符号相融合,饱含着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传递出人们对生活顺遂美好的向往。表达了对新的一年里万事顺遂、吉祥安康的美好期盼。“生生不息”体现了生命的延续、繁荣昌盛之意,展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却始终坚韧不拔、不断繁衍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寓意着中华民族能够一直保持活力,不断向前进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延续性和生命力,表明中华民族的文化能够代代相传、永不停歇,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4.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和阅读拓展。
材料一第①段“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第②段“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可知,了解春节深厚的历史渊源是传承的基础。学校、社区等应开展相关知识讲座或课程,深入讲解春节从古代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来的历程,让人们了解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强化大众对春节文化根源的认知,增强认同感,从而重视传统习俗;
结合材料二第②段“春节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春节申遗成功,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体现,在保护春节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充分利用春节承载的多元价值进行传承,以春节为契机促进邻里互助、社区和谐,让人们更珍视春节,凝聚民族情感;
结合材料三第②段“春节并不只是单纯标在历法上的一个特殊日期……展现着独特的生活哲学与心理结构”,第③段“比如年集、春联、贴福、守岁、舞狮、年夜饭、拜年问候等,都是在历史进程里不断产生、增添、演变出的春节习俗……比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做年糕,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等等”可知,一方面,传承春节要尊重并鼓励传统习俗的延续,另一方面,包容地域差异带来的习俗变化,鼓励不同地区创新本地特色活动,利用当地资源为春节注入新鲜活力,让民众在多样实践中,亲身参与,感受春节魅力;
结合材料四第②段“‘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承古拓今,饱含深意……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第③段“2025 蛇年春晚吉祥物‘巳升升’则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设计灵感,整体造型参考甲骨文中的‘巳’字……‘巳升升’呈现出扑面而来的如意气息”可知,春晚等大型文化活动可继续深挖传统文化元素,以生肖文化、吉祥符号等为创意点,打造更多如“巳升升”吉祥物这样既具古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标识,融入到晚会舞台设计、节目编排中,提升春节对不同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吸引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我们应大力举办类似的春节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让民众轻松传承这一传统节日文化。
15.(1)阿黄初到家中,很快融入了我们的生活。(2)阿黄长成了健壮少年,肆意撒欢(威武不屈战斗)。(3)阿黄看家护院吓退盗贼。(4)阿黄成为捕鼠能手。(5)阿黄中毒身亡。 16.例:议论句:“它通人的性情,非凡的本领,忠于职守的精神,深得人心。”含义:这句话总结了阿黄的特点和品质:通人性、本领非凡、忠于职守,表达了我们对阿黄喜爱赞扬。作用:情节结构上:这是一句总括性的评价,点明了我们喜欢阿黄的原因,呼应本段开头;形象主题上: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对阿黄的怀念和对它优良品质的赞美。 17.(1)“凶猛”和“锋利”这两个词原本带有一定的贬义或中性色彩,但在这里含有褒义,这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阿黄捕鼠时的威猛和迅速,突出了它作为捕鼠能手的非凡本领,表达了对阿黄的赞美和敬佩之情。(2)例1:这句话运用了夸张。形象地描绘了哥哥得知消息后迅速跑来的情景,突出了他内心的焦急和担忧。例2: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连哭带喊”和“心疼地抱”生动地展现了哥哥对阿黄的深厚感情和心疼之情。 18.例1:我认为不能删去。从内容上看,第 段通过描述现代城市中宠物狗的情况,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明了不同环境下狗的生活状态,更进一步突出了阿黄的勇敢、忠诚和本能。从结构上来看,第 段通过对比引出下文。本段则通过对比现代宠物狗与上文阿黄的不同,为下文的抒情和议论做了铺垫,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和连贯,感情抒发更自然深挚。从情感表达上来看,第 段表达了作者对现代城市中宠物狗失去狗性本能的遗憾和对阿黄的怀念之情,更引发了读者对于动物本性、人与动物关系、现代生活等的深远思考。(任意两个方面即可。)例2:我认为可以删去。从结构上看,文章每个段落都紧密围绕阿黄展开,形成了一个连贯的故事线。第 段的插入打断了这一连贯性,使得文章在结构上稍显松散。删除该段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从本文主题情感看,文章主要围绕作者与阿黄之间的深厚情感展开,而第 段对现代宠物狗的描述与文章的主要情感线索“对阿黄的怀念”关系不大。删除该段后,文章可以更加专注于这一核心情感的表达。
【导语】这篇散文以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只乡村土狗“阿黄”的生命轨迹。作者通过“军绿大衣”“毛茸茸的小黄狗”等细节描写,生动呈现了人与狗相遇的温情瞬间;用“占山为王”“咬进大粪池子”等典型事件,展现了阿黄从幼犬到看家猛犬的成长历程。文中对比手法尤为突出:前半部分以“奶膘未退”“拽床单”等细节体现童趣,后半部分则通过“捕鼠”“斗贼”等情节凸显其勇猛。结尾处将乡村犬与城市宠物对比,暗含对现代文明异化的反思。全文以白描见长,情感真挚,在平实的叙事中蕴含着对生命本真的礼赞。
15.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联系第②段中的“耿叔……宝贝似的看着怀里。我和哥跑上前去一看,只见一只毛茸茸的小黄狗,只露出圆圆的小脑袋,黑葡萄似的眼珠滴溜滴溜四下张望”以及第③段中的“阿黄奶膘未退,胖胖的身体像个皮球……一会儿到这个跟前蹭一下脚丫,一会儿到那个跟前拽拽人家裤腿”可知,阿黄初到家中便以亲近的举动快速融入家庭。
联系第⑤段中的“渐渐地,阿黄长成了健壮少年……在场院里,在土堆旁……田野里,肆意撒欢。和村里其他的狗摔跤、比拼、格斗、争地盘……哪怕撕咬得昏天黑地,血流不止,它也一定要‘占山为王’”可知,阿黄长成后展现出勇猛好斗的天性。
联系第⑦段中的“在一个北风呼啸的夜晚,盗贼从院后爬上茅房……阿黄冷不丁‘嗖’的一声,蹿上屋顶。那盗贼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阿黄咬进大粪池子”可知,阿黄成功履行看家职责,吓退盗贼。
联系第⑧段中的“漆黑的夜里,阿黄竖起耳朵,两眼放光,静静守卧……如有老鼠出没,阿黄旋即猛冲上去,一扑一个准。它那凶猛的獠牙,锋利的前爪,收拾起老鼠来,干脆利落”可知,阿黄展现出非凡的捕鼠本领。
联系第⑩段中的“阿黄从外面回来,像喝醉了酒似的,一头栽倒在堂屋中央,口吐白沫,身体痛苦地抽搐着……大叔说:‘中毒了,一定是吃了药倒的老鼠啦’”可知,阿黄因误食毒鼠中毒。联系第 段中的“阿黄又喝了大约三两酒……在屋子里上蹿下跳,狂叫不止,最后吐血而死”可知,抢救无效后阿黄中毒身亡。
16.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和句段作用。
联系第⑧段中的“漆黑的夜里,阿黄竖起耳朵,两眼放光,静静守卧一处,伺机待发。如有老鼠出没,阿黄旋即猛冲上去,一扑一个准。它那凶猛的獠牙,锋利的前爪,收拾起老鼠来,干脆利落”可知,这些关于阿黄捕鼠时动作与神态的描写,展现了它作为捕鼠能手的非凡本领与专注警惕的状态。而段落结尾“它通人的性情,非凡的本领,忠于职守的精神,深得人心”这句议论,正是对前文阿黄捕鼠表现的总结——“通人的性情”呼应了前文它与“我们”亲昵互动的细节,“非凡的本领”直接指向其捕鼠时“一扑一个准”的干脆利落,“忠于职守的精神”则既包含它守护家园吓退盗贼的英勇,也体现了捕鼠时坚守岗位的执着。这句话以凝练的评价收束段落,既点明了“我们”对阿黄的喜爱源于它的多重优良品质,又通过“深得人心”一词将个体情感升华为乡邻对它的普遍认可,在结构上承接前文对阿黄捕鼠过程的描写,在主题上则进一步强化了文章对阿黄忠诚、勇猛等本真生命状态的赞美,为后文阿黄的悲剧结局埋下情感伏笔,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它逝去时的惋惜之情。
17.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句中“凶猛”一词本指气势、力量凶恶强大,常用于形容具有威胁性的事物,“锋利”多形容器物尖而快,二者在常规语境中偏向中性甚至略带贬义,但在此处描写阿黄捕鼠时的状态,却转而成为褒扬其本领高强的关键词。“凶猛的獠牙”“锋利的前爪”以极具力量感的词汇,精准勾勒出阿黄捕猎时的生理优势,而“收拾”一词更将捕鼠过程化为利落的行动,仿佛阿黄在执行一项神圣的职责。这些词语带着明显的赞赏倾向,既展现了阿黄作为捕鼠能手的矫健身姿,又暗含“我们”对它高效完成守护家园任务的骄傲,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到作者对阿黄勇猛特质的喜爱与肯定。
(2)“连哭带喊”与“一阵风似的”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连哭带喊”从声音维度切入,将哥哥得知阿黄中毒后的恐慌与急切直接外化,哭声与喊声交织中,足见阿黄在他心中的分量;“一阵风似的跑进来”则运用夸张修辞,以超越常态的速度描写,极写哥哥内心的焦灼,仿佛脚下生风方能缓解对阿黄的担忧。而“心疼地抱住”这一动作,更是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肢体语言,“抱”的力度与“心疼”的神态相互映衬,既展现了哥哥与阿黄长期相处的深厚情谊,也让阿黄中毒后的悲剧氛围因这一细节而愈发浓重。整句话通过听觉、视觉与动作描写的结合,将人物情感层层递进地推向高潮,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我们”与阿黄之间超越动物的情感联结。
1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若不能删去,联系第 段中的“现在城市里,衣着光鲜的人们,怀里抱着名犬贵狗,它们已经不被唤之为狗,而美其名曰宠物,被主人宠爱着、娇养着,亲昵地称之为‘姑娘、儿子’。这些宠物,已失去狗性本能,不会雄壮地大叫,不会英勇地搏斗、猎取”可知,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对比描写,将城市宠物狗“被宠爱着、娇养着”的生存状态与前文阿黄“在场院里,在土堆旁,在房前屋后,小河边、田野里,肆意撒欢”的野性生命力形成强烈反差。若从“不可删去”的角度看,文中“失去狗性本能,不会雄壮地大叫,不会英勇地搏斗、猎取”的表述,恰是对阿黄“通人的性情,非凡的本领,忠于职守的精神”的反向烘托——当城市狗沦为“博得主人欢心”的玩物时,阿黄“嗖”地蹿上屋顶咬退盗贼的勇猛、“一扑一个准”捕鼠的利落,便更显生命本真的可贵。这种对比不仅在结构上承接了阿黄死亡的悲剧(第 段“埋葬在香椿树下”),更在主题上把个人对阿黄的怀念升华为对自然生命状态的哲学思考,正如文中“呜呼!我记忆里的阿黄,我生命中的犬吠声……”所流露的,城市宠物狗的“娇养”恰是阿黄所代表的“犬吠声”消逝的印证,删去后便失去了这种文明反思的深度。
若可以删去,文章前十二段已完整构建了阿黄从初来乍到到中毒身亡的生命轨迹,无论是“毛茸茸的小黄狗”初入家门的温情,还是“血流不止也要‘占山为王’”的勇猛,亦或是“口吐白沫,身体痛苦地抽搐”的死亡场景,都已通过细节描写让“对阿黄的怀念”情感饱满。第 段“衣着光鲜的人们”“美其名曰宠物”的描写,虽引入了城市生活场景,但阿黄的悲剧本质是“误食毒鼠”的偶然事件,而非对现代文明的刻意批判。删除此段后,文章可更纯粹地聚焦于“我家的阿黄”这一个体生命的叙事,让“埋葬在香椿树下”的结局直接衔接结尾的感叹,使“记忆里的阿黄”成为纯粹的情感符号,避免因城市宠物狗的对比而分散读者对人与动物真挚情感的关注,正如文中“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把它围在中间”的互动、“连哭带喊,一阵风似的从外面跑进来”的抢救场景,这些细节本身已足够支撑“怀念”的主题,删去对比段落可让情感表达更集中、更纯粹。
19.
【详解】这是一道关注自我成长类的半命题作文题。既可以写自己从生活中得到的体验或感受,也可以写从书本中的某些人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写好本文的关键在于巧立意,要写出新意与深度。立意时,要从自身熟悉的材料出发,力求提炼出新意。可抓生活小事,抒写感受;可关注社会群体,传播正能量;可关注家庭或校园,表达美好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