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4 21:5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考古人员对某史前大型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保存较好的石砌城墙、城防建筑、窑洞式房址、陶器、石骨器、玉器以及磨制石贝等。据此可推断,该遗址最有可能属于( )
A.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 C.大汶口文化 D.仰韶文化
2.下面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发展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古代中华文明( )
A.区域文化各自发展未受外界影响 B.多元文化共生且中原核心趋势渐显
C.文化融合源于部落间的战争冲突 D.地理环境单一导致文化发展的趋同
3.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的海门口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距今约5300—3900年。遗址中出土了稻、麦、粟等大量农作物遗存。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
A.早期国家形态开始出现 B.农耕技术迈入成熟阶段
C.存在跨区域的文明交流 D.游牧向定居生活的转型
4.夏商时期,国王一般只是承认既存方国,给予其封号,并无授民、授疆土之举。西周时期,周王则授民、授疆土给同姓贵族、功臣等,到各地以分邦建国。这反映出西周( )
A.保留了游牧民族遗风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构建了封建等级秩序 D.开创了王位世袭制度
5.甲骨文记载商王“令多子族从犬侯扑周”;清华简《系年》载“飞廉东逃于商盍氏,成王伐商盍,杀飞廉”。考古发现甲骨(占卜甲骨)刻辞“征巢”。这些材料可以印证商周之际( )
A.多元势力的博弈 B.世袭制的发展 C.华夏文明的重构 D.宗法制的产生
6.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穿衣问题,展开了以下讨论,甲:穿衣要根据身份地位,不同身份地位应穿不同等级的衣服;乙:穿衣要根据四季变化,合乎大自然的规律;丙:不用麻烦,根据国家规定进行穿衣就可以了;丁: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可。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儒家 乙—道家 丙—法家 丁—墨家
B.甲—墨家 乙—法家 丙—道家 丁—儒家
C.甲—道家 丁—墨家 乙—儒家 丙—法家
D.甲—法家 乙—儒家 丙—墨家 丁—道家
7.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手段。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交质事件只有六次,而战国时期"质子"委派或交换则较为普遍,《史记.六国年表》中频频出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等记述。这一变化反映出( )
A.交质有效调解各国冲突 B.诸侯争霸战争规模扩大
C.列国互信机制日益完善 D.传统政治秩序加速解体
8.春秋时期,楚熊通“自立为武王”,自认为继承了周文王之德,“蛮夷皆率服”;战国时期白狄建立中山国,认为公侯大夫等级分明,不能犯上作乱,否则便是违礼行事,将失去“中国”身份。这体现了当时( )
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B.争霸战争破坏封建宗法制
C.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D.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形成
9.孟子所赞美的“八口百亩之家”主要是齐国的实况,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如“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国家庭规模已经控制在五口。这说明当时( )
A.铁器牛耕技术普遍使用 B.经济发展影响宗法观念
C.个体小农经济遭遇动摇 D.齐国农业经济更为发达
10.秦并天下过程中,对“初附之邑”(新征服区域)强制推行“同风令”,强制迁徙六国旧地豪民至关中,同时以法令形式取缔当地祭祀巫鬼、私斗成风等“异俗”,力求使“初附之邑”风俗政令与关中一体。这一举措( )
A.实现了文化领域的统一 B.助力构建秦帝国的统治秩序
C.缓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D.直接导致六国旧贵族的叛乱
11.下表是秦在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后设郡的相关信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郡名 设置经过
闽中郡(福建及浙江宁海以南) 原为闽越地,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 年)秦 占闽越地后始置郡
南海郡(广东珠江三角洲) 原为南越地,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秦 灭南越后建郡
象郡(广西西部,越南北部和中部) 同南海郡
桂林郡(广西境内) 同南海郡
A.秦设四郡加强了西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
B.秦的暴政导致四郡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C.秦在全国范围内运用法家思想实行统治
D.浙、闽以及两广地区纳入中原政权版图
12.睡虎地秦简《行书律》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又载:“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书廷辟有曰报,宜到不来者,追之。”这些规定反映出秦代文书制度( )
A.为中央集权提供了行政保障 B.标志着封建官僚政治的确立
C.有利于削弱地方的行政权力 D.通过皇帝诏令管控基层官员
13.秦汉时期取名呈现新取向,盛行以“武”“勇”“霸”“雄”“胜”“广”等命名,著名历史人物有苏武、扬雄、陈胜、李广等;很多也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如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
C.选官制度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D.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14.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
A.诸侯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B.王国数量快速增加
C.推恩令加强对地方控制 D.西汉王朝走向分裂
15.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并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其中。汉廷通过迎气、候气等国家祀典强化二十四节气的天道地位;以“顺时气”作为国家施政方略,“顺气行罚”指导汉代刑罚;有意推广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广泛流布并应用于民众稼穑、节庆礼俗、医疗摄生、学术思想等领域。此举旨在( )
A.维系国家大一统的现实诉求 B.秉持农为邦本的国家战略
C.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D.推崇天人感应的官方哲学
16.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17.汉代庶民服饰的材质多选用耐磨耐脏、透气吸汗的,如麻等极其普通的天然纤维,款式设计简洁大方,便于劳作且易于打理,如常见的襦裙,结构简单却利于身体活动。汉代庶民服饰的这些设计( )
A.旨在适应小农耕作的要求 B.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C.反映了家庭手工业的发达 D.体现了庶民审美追求
18.有学者认为,汉代在制度实践上“承秦”,却在意识形态层面以“反秦”为表达。汉初陆贾通过编撰《新语》强调“仁义”,抬高《春秋》的法理地位等方式,弥补了秦制在伦理教化上的缺失。汉代陆贾这一做法( )
A.体现了“无为而治” B.为尊崇儒术提供了依据
C.确立了思想的统一 D.推动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19.东汉光武初,下度田令核垦田户口。郡吏牍曰“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盖帝城帝乡多近臣近亲,豪强隐田匿口。帝怒斩十数郡守,豪强遂叛,帝分化镇压,终暂定。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在必行 B.改变军阀割据局面提上日程
C.外戚和宦官势力威胁皇权 D.限制土地交易遭到豪强反对
20.云南的河泊所遗址中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简牍与封泥,内容包括司法文书、户版名籍等事务,其中所提到的地名或郡县名基本以当时的西南地区为主。此外,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无字简牍。这反映了当时( )
A.西南地区生产技术落后 B.王国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C.行政运转体系较为成熟 D.边疆与中原间交流频繁
21.三国时期流行“遥领”“虚封”制度(如下表),这说明三国统治者的共同愿望是( )
A.开疆拓土,扩展疆域 B.兼并他国,统一天下
C.开发边疆,分封诸侯 D.强化监察,澄清吏治
22.北魏和平二年(461),文成帝巡视太行山东麓的诸多州郡,之后刻碑纪念。碑上刻有的官爵包括“侍中”“散骑常侍”等,也有如“内行内三郎”“斛洛真”“内小幢将”等鲜卑风格官号。这反映北魏当时( )
A.倚重中原士族的支持 B.民族交融推动制度创新
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D.官制体系胡汉元素并存
23.北魏迁都洛阳后,曾将鲜卑、羌等族人民迁徙至京师,由政府授田。据史料记载,这些代迁户常不安其居,“所得公田,悉从货易。……露田虽复不听卖买,卖买亦无重责”。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北魏( )
A.民族交融与封建化面临挑战
B.制度设计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C.土地私有推动政府汉化进程
D.农民与地主间的利益冲突缓和
24.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成员王虜(王羲之叔父)在绘画中开创“书画同体”理论,将士族崇尚的玄学思辨融入笔墨,其《异兽图》既保留汉代画像石的雄浑风格,又以“一笔画”技法表现线条的飘逸感,被评为“理意兼得,甚有骨气”。这种艺术创作反映了东晋士族( )
A.借艺术实践强化文化身份认同 B.通过技法创新突破门第制度束缚
C.以玄学理论颠覆传统绘画法度 D.用艺术重构南方政权的文化正统
25.安史之乱后,“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德宗建中年间,中央将以前各地的非法赋敛,包括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等予以承认,同时中央派遣黜陟使,“与观察、刺史约百姓丁产,定等级”。这一举措旨在( )
A.限制土地兼并 B.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C.削弱藩镇势力 D.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26.传统史书多将帝王塑造为“天命所归”“威严无上”的神圣形象。下表为唐代文人在笔记小说中对唐玄宗感情生活的描写,这说明( )
作品名称 内容
《开元天宝遗事》 玄宗在与心爱之人相处时,会流露出寻常男子对女子的款款爱意
《猧子乱局》 玄宗在与亲王下棋快要输掉时,杨贵妃故意将猧子(小狗)扔到棋盘上打乱棋局,体现了寻常夫妻之间的默契
《明皇杂录》 玄宗再次前往华清宫时,“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感动,与之嘘啼”,像普通人那样不顾形象和体面痛哭流涕,日思夜想
A.文学叙事有助于丰富历史解释
B.笔记小说可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非官方记载比正史更接近真相
D.艺术加工会消减史料核心价值
27.下面是有关渤海王遣使入唐朝贡统计。表中所示事件( )
A.完成了渤海的汉化进程 B.主导了双方关系的发展
C.确保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D.促进了文化传播与融合
28.据史料记载,唐中宗、睿宗时期,皇帝诞辰为小规模宫廷仪式。唐玄宗时期皇帝诞辰又称“千秋节”,每逢此日“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届时民间张灯结彩,如同过年一般热闹。这反映出唐玄宗( )
A.强化皇权的政治意图 B.积极推动文化娱乐发展
C.致力于完善节日礼制 D.重视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29.开元年间,唐玄宗以节度使牛仙客政绩突出拟提拔他为尚书,但宰相张九龄认为:“仙客本河湟使典,今骤居清要,恐羞朝廷”,唐玄宗怒形于色道“卿嫌仙客寒微,如卿有何阀阅?”仍然任命牛仙客为尚书。由此可知,当时( )
A.皇权相权相互制约 B.门阀观念左右朝政 C.人才任用不拘一格 D.藩镇势力逐步崛起
30.下图示意唐代不同时期科举录取生源比例的变化。据此可知,该时期( )
注:生徒指唐代官方举办的馆学学生(主要是官僚贵族家庭的子弟)通过学校考试后参加科举的资格;乡贡指地方选拔通过州县考试的非官学生员(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参加科举的资格。
A.科举录取日趋严格 B.官员选拔方式单一
C.门阀优势仍然存在 D.社会风气愈加开放
31.据统计,《唐百家诗选》中的86名诗人中,进士及第者占大多数,如图所示是这些诗人的政治出身的占比情况。这些数据可用于印证,唐代( )
A.诗歌创作为统治集团服务
B.科举制对门阀特权的冲击
C.诗赋是进士科的重要科目
D.文学素养是首要选官标准
32.唐朝前期,赦令严格遵循三省六部制程序,由中书省依制草拟,侧重传统赦免范畴;中唐以后,皇帝屡屡亲自裁定赦令内容,且赦令频繁涉及吏治整肃、民生保障等具体政务。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三省六部职能的丧失 B.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C.政务处理程序的完善 D.司法与行政事务分离
33.唐朝时期道释画(以道教、佛教人物、神鬼等为表现对象)风靡一时。吴道子的道释画“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还有“京都屠户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之说。由此可见( )
A.宗教伦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 B.唐朝佛道思想广为传播流行
C.佛教道教思想互相影响融合 D.唐朝绘画技术有了极大进步
34.在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窟的北壁,有一幅壁画为《张骞出使西域图》。这是敦煌僧人用绘画手法所描绘的唐朝以前文化交流的故事。这里描绘汉武帝击败匈奴后获得两个立佛模样的金人,因不知其名号,遂派张骞出使西域大夏国打探实情,在唐朝的佛教徒眼里,中国佛教的历史便始于此次出使。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佛教借助历史叙事增强影响 B.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佛教东传
C.汉代与西域的佛教交流频繁 D.佛教在唐初三教斗争中失败
35.南朝乐府民歌分为以建康为中心的“吴歌”和以江陵为中心的“西曲”两类。有些诗歌以城市为歌名,如“江陵乐”“襄阳乐”等,多描写女子送别商人远行;有些诗歌直接以商人为歌名,如“估客乐”“贾客词”。这反映出南朝( )
A.城市商业贸易的发展 B.礼乐制度文明的先进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文学艺术体裁的创新
36.《齐民要术·种谷》:“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作者意在强调,农业生产要( )
A.坚持因地制宜 B.尊重自然规律 C.传承精耕细作 D.重视工具革新
37.贞元五年(789年),唐德宗设中和节。节日当天,皇帝亲为表率,躬耕于野;民间村社作中和酒、祭春神句芒等。此后,中和节成为唐代风俗。中和节的设立折射出( )
A.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B.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二、综合题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蹻入滇”的相关记载
书籍 记载
《史记·西南夷列传》(司马迁) 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滇国史》(黄懿陆) 楚国灭越后,越人上层成为楚国贵族集团的一部分,越人庄蹻率领的越人军队也成为楚军一部分。此后秦大败楚国,庄蹻率军夺回黔中郡,建立滇国并称王。
“庄蹻入滇”时期,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考古发现大量铜器和少量铁器,以及中原地区传入的汉式器物。某些大型墓葬还发现鼓、枕、尊、杯、贮贝器、狼牙棒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青铜兵器和生活用具。
——摘编自黄懿陆《滇国史》
材料二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高原滇中地区。考古发掘表明,秦汉时期,这里是古滇国的都邑所在,也是两汉时期益州郡的郡治。河泊所遗址发现有字简2000余枚,内容包括文告、往来文书、司法文书、户版、名籍、书信和典籍等多种,还有纪年文字。河泊所遗址出土封泥中,含“益州太守章”等官印封泥358枚,以及益州郡下辖的滇池、建伶等属县约20个。继20世纪50年代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滇王之印”后,河泊所遗址再次出土“滇国相印”封泥。简牍中还发现“滇国”“滇相”“滇丞”“滇廷”等文字。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中有多件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有些简牍属于往来文书和信件,格式及行文风格与其他地区所见相近。
——摘编自杨勇《河泊所出土简牍封泥与汉代西南边疆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庄蹻入滇”的时代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考古成果说明汉代对西南边疆的国家治理。
三、材料题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大一统”思想孕育产生,其内涵是政治一统与“华夷有别”。自秦以后,疆域一统和“华夷分治”成为汉至明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内涵。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华夷互动加速,强调“入华”为“正统”。隋唐时期则偏重于“华夷一尊”。五代宋辽金元时期“华”弱“夷”强,“大一统”的内涵更强调“合九州居正统”。明朝在民族观念上趋向保守,更强调“华夷之辨”和“内外之别”。清朝对“大一统”进行全新的阐释,突破了此前的“华夷之别”和“内外之别”,突出华夷一体、中外一体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实现了“大一统”思想的重大突破。
——摘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从材料中选取任意一个时期或者几个时期,围绕“大一统”,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A
6.A
7.D
8.C
9.B
10.B
11.D
12.A
13.D
14.A
15.A
16.B
17.D
18.D
19.A
20.C
21.B
22.D
23.A
24.A
25.B
26.A
27.D
28.A
29.C
30.C
31.C
32.B
33.A
34.A
35.A
36.B
37.C
38.(1)背景:大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楚国为对抗秦国,向西南地区扩展;西南地区相对闭塞。
影响:密切了西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落后面貌。
(2)河泊所遗址发现大量两汉文书,说明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益州太守章”和石寨山遗址出土的“滇王之印”,表明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册封当地首领;河泊所遗址出土简牍中有多件户版,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可知汉代在西南地区实行规范的户籍编制与管理。
39.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孕育产生了“大一统”思想。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通过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展开争霸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各诸侯国大国兼并小国,春秋时期齐、晋、楚、吴、越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战国七雄。列国纷争使使诸侯国的数量减少,统一的趋势逐渐明显。
各派思想家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了蕴含有大一统的思想的治国理念,例如,孟子提出“定于一”,荀子提出“天下为一”等。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在战争、迁徙和交流中与中原地区往来密切,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也被周边民族所认同。
综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的发展推动了“大一统”思想产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