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音调》(培优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音调》(培优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24 18:07:50

文档简介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音调》(培优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安州期末)如图是某品牌超声清洁器,利用它可以清洗眼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滋滋”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滋滋”声是超声 B.超声传播不需要介质
C.超声的音调比较低 D.超声能传递能量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超声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耳听不到超声,能听到的 “滋滋” 声不是超声,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超声也不例外,故B错误;
C.超声频率高,根据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超声的音调比较高,故C错误;
D.超声清洁器利用超声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能传递能量,使污垢振动脱离眼镜,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掌握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 - 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2.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
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超声波频率高,所以音调高。
4.了解生活中超声波的应用:超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比如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体(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传递信息)等,本题中超声清洁器清洗眼镜就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能量的特点。
2.(2023八上·四川期中)关于图所示的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B.乙: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说话,说明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丙:用力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情况,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丁:使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力拨动,保持钢尺振幅不变,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敲击鼓面力度不同,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响度不同,则响度与振幅有关,故A错误;
B.通过土电话能听到说话声,是固体能传声,故B错误;
C.吹细管并不断剪短,发声体的长度变化,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
D.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力拨动,保持钢尺振幅不变,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发声体在振动;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发声体的长度越短,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2024八上·渝水期中)如图所示,在A、B、C、D四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A的音调最高
D.玻璃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玻璃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四个瓶子在同种介质和相同温度下,则它们发出的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嘴吹瓶口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A瓶内空气柱最短,频率最高,则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用筷子敲打瓶口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声,D瓶内水最少,则振动频率最多,则音调最高,故C错误;
D.玻璃瓶周围有没有空气,则没有传声介质,那么玻璃瓶发出的声音不能直接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BC.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2023八上·监利期中)如图所示的物体或情景在工作或发生过程中产生次声波的是(  )
A. 通过“B超”检查身体
B. 倒车雷达
C. 超声加湿器
D. 核爆炸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BC.通过“B超”检查身体、超声加湿器、倒车雷达,都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ABC错误;
D.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核爆炸时会产生次声波,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核爆炸时会伴随着有次声波产生。
5.(2025八上·沐川期末)5月25日,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临沂市部分学校开展了人工智能进校园活动。如图所示,同学们与智能机器人交流互动时,机器人的声音(  )
A.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在气体中传播得最快 D.音调的高低与振幅有关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B正确;
C.相同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故C不符合题意;
D.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和其他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6.(2024八上·长顺期中)下列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是(  )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二胡就不发声了;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发出声音的不同;
④在月球上的两位航天员,不通过无线电设备,无法直接说话进行交流。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BCD、① 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说明发出的音叉在振动,故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用手按住二胡发声的琴弦时,琴弦振动停止,二胡就不发声了,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发出声音的不同,是验证音调高低与频率的关系,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
④在月球上的两位航天员,不通过无线电设备,无法直接说话进行交流,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
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论发出声音的音调;
(3)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7.(2024八上·佛山月考)现代社会里,养狗、遛狗伤人事故常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应运而生。使用时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C.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D.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D.超声驱狗器发出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所以狗能听到,人耳听不到,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高,音调高,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故B错误,D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
故选D。
【分析】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据此分析判断;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二、多选题
8.(2024八上·南宁期中)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
B.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
C.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分贝是频率的单位,指的是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答案】A,C
【知识点】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是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都会产生次声波。故A正确;
B.听诊器的作用是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听到声音的响度,而不是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心脏的振动幅度是由心脏自身的生理机能决定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介质和温度的影响。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故C正确;
D.分贝是响度的单位,用来表示声音的强弱;频率的单位是赫兹,指的是一秒内振动的次数。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掌握声的产生与分类(次声波)、响度的影响因素(听诊器原理)、声速的常识以及声音特性(响度、频率)的单位。
1.声音本质是 “声波”,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是 20Hz~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的声波,人耳无法感知,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称为超声波;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比如 “大声说话”“轻声细语” 描述的就是响度差异。响度的两个核心影响因素: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3.空气温度越高,声速越大:15℃时,空气中声速约 340m/s(考试常考的 “标准声速”);25℃时,空气中声速约 346m/s(温度每升高 1℃,声速约增加 0.6m/s)。
9.(2023八上·铜仁月考)在复习声现象时,同学们举出了一些实例,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
B.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
C.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答案】A,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
B.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是因为按住不同的孔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发出声音音调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10.(2023八上·岑溪月考)以下例子中,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C.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
D.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答案】A,B,C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雷声是下雨的信息,故A符合题意;
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工人从声音的异常中得到是否正常的信息,故B符合题意;
C.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
D.清洗机械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特点来完成工作的,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C。
【分析】根据声音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等;二是利用声音来传递能量,如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等。
11.(2023八上·昆明期中)如图所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这些信息的共性特征,并简述其合理性。(  )
A.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比其他的动物低
B.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小
C.人发声频率范围最窄
D.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人听不到,但一些动物能够听到
【答案】A,B,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比其他动物要低一些,故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和其他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要小,故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猫和狗的发声频率范围低于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故C错误。
D、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次声波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但是一些动物能够听到,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是1100赫兹,比其它动物都要低。
(2)人和其它动物的发声频率都低于听觉频率。
(3)人发生频率范围是85-1100HZ,不是最窄的。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崇左期中)医生利用超声波电动牙刷清洗牙齿时,牙齿上的污垢振动频率大于   Hz,人耳听到电动牙刷工作时发出的“嗡嗡”的声音,这   (选填“是”或“不是”)超声波。
【答案】20000;不是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 解:人们利用超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所以眼镜上的污垢振动频率至少大于20000Hz。
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耳听不到超声波,人耳听到超声波清洗机工作时发出“嗡嗡”的声音,不是超声波。
故答案为:20000;不是。
【分析】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13.(2024八上·华容期中)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1 钢 20 0.3
2 钢   0.7
3 钢 40 0.5
4 尼龙丝 30 0.5
5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1、2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
【答案】(1)3、5
(2)20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由表格数据可知应选择编号为3、5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小明选用编号为1、2的琴弦进行实验,因此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该是20cm。
综上第1空答案:3、5;第2空答案:20。
【分析】猜想一:探究“材料对音调的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固定“长度、横截面积”这两个可能影响音调的因素,只改变“材料”。若不控制其他变量,无法确定音调变化是由材料引起,还是由长度或横截面积引起,导致实验结论不准确。
猜想三:探究“横截面积对音调的影响”时,同样需遵循控制变量法,固定“材料、长度”不变。编号1的长度为20cm,因此编号2的长度必须也为20cm,才能保证只有“横截面积”这一个变量不同,从而通过对比音调差异,得出横截面积与音调的关系。本题核心考查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关键是明确“探究单一因素影响时,需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实验逻辑。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由表格数据可知应选择编号为3、5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小明选用编号为1、2的琴弦进行实验,因此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该是20cm。
14.(2024八上·高碑店月考)小提琴音乐活动中,如图甲所示,同学们观察琴弦的发声情况,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组装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末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个数不同、规格相同的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琴弦,使其在AB间产生振动,并用仪器测出发声频率,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次数 长度L/m 重物个数/个 频率f/Hz
1 0.4 2 375
2 0.8 2 170
3 4 265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第   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高;
(2)分析   两次实验数据可知,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振动部分长度   (选填“越长”或“越短”),琴弦发声的音调越低;
(3)当表格中的空格数据为   时,可用2、3两次实验来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和琴弦松紧程度的关系。
【答案】(1)1
(2)1、2;越长
(3)0.8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探究琴弦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1)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振动频率有关,琴弦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根据表中数据,第1次实验琴弦振动的频率最快,音调最高。
(2)根据表中数据,1、2两次实验中重物个数相同,松紧程度相同,第2次的琴弦长度较长,振动的频率较慢,声音的音调较低,可知:在琴弦的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振动部分长度越长,声音的音调越低。
(3)探究琴弦音调和松紧程度的关系,控制琴弦长度相同,松紧程度不同,若用2、3两次实验进行探究,则琴弦的长度应为0.8m。
【分析】(1)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探究音调和发声体的长度的关系,保持松紧程度相同,选择长度不同的材料;
(3)探究音调和松紧程度的不同,需要保持长度相同,松紧程度不同。
(1)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振动频率有关,琴弦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次实验中琴弦振动的频率最快,所以声音的音调最高。
(2)[1][2]由表中数据可知,1、2两次实验中重物个数相同,说明琴弦的松紧程度相同,第2次实验的琴弦长度较长,振动的频率较慢,声音的音调较低,故可知:在琴弦的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振动部分长度越长,声音的音调越低。
(3)要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和琴弦松紧程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振动部分长度相同,所以若用2、3两次实验进行探究,则琴弦的长度应为0.8m。
15.(2024八上·简阳期中)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此时尺子振动产生的是   声波。
【答案】低;次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 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振动部分的质量增大,频率越小,那么音调逐渐变低。
(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钢尺伸出桌面越长,则振动频率越小。当频率小于20Hz时就产生次声波。
【分析】(1)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频率低于20Hz的为次声波。
1 / 1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音调》(培优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安州期末)如图是某品牌超声清洁器,利用它可以清洗眼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滋滋”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滋滋”声是超声 B.超声传播不需要介质
C.超声的音调比较低 D.超声能传递能量
2.(2023八上·四川期中)关于图所示的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B.乙: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说话,说明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C.丙:用力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情况,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丁:使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力拨动,保持钢尺振幅不变,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2024八上·渝水期中)如图所示,在A、B、C、D四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A的音调最高
D.玻璃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玻璃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4.(2023八上·监利期中)如图所示的物体或情景在工作或发生过程中产生次声波的是(  )
A. 通过“B超”检查身体
B. 倒车雷达
C. 超声加湿器
D. 核爆炸
5.(2025八上·沐川期末)5月25日,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临沂市部分学校开展了人工智能进校园活动。如图所示,同学们与智能机器人交流互动时,机器人的声音(  )
A.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在气体中传播得最快 D.音调的高低与振幅有关
6.(2024八上·长顺期中)下列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是(  )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二胡就不发声了;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发出声音的不同;
④在月球上的两位航天员,不通过无线电设备,无法直接说话进行交流。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2024八上·佛山月考)现代社会里,养狗、遛狗伤人事故常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应运而生。使用时对着狗一按开关,狗好像听到巨大的噪声而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发出声音的响度小
C.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D.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二、多选题
8.(2024八上·南宁期中)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
B.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
C.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分贝是频率的单位,指的是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9.(2023八上·铜仁月考)在复习声现象时,同学们举出了一些实例,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
B.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
C.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10.(2023八上·岑溪月考)以下例子中,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C.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
D.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11.(2023八上·昆明期中)如图所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这些信息的共性特征,并简述其合理性。(  )
A.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比其他的动物低
B.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小
C.人发声频率范围最窄
D.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人听不到,但一些动物能够听到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崇左期中)医生利用超声波电动牙刷清洗牙齿时,牙齿上的污垢振动频率大于   Hz,人耳听到电动牙刷工作时发出的“嗡嗡”的声音,这   (选填“是”或“不是”)超声波。
13.(2024八上·华容期中)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1 钢 20 0.3
2 钢   0.7
3 钢 40 0.5
4 尼龙丝 30 0.5
5 尼龙丝 40 0.5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1、2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
14.(2024八上·高碑店月考)小提琴音乐活动中,如图甲所示,同学们观察琴弦的发声情况,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组装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末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滑轮悬挂个数不同、规格相同的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琴弦,使其在AB间产生振动,并用仪器测出发声频率,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次数 长度L/m 重物个数/个 频率f/Hz
1 0.4 2 375
2 0.8 2 170
3 4 265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第   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高;
(2)分析   两次实验数据可知,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振动部分长度   (选填“越长”或“越短”),琴弦发声的音调越低;
(3)当表格中的空格数据为   时,可用2、3两次实验来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和琴弦松紧程度的关系。
15.(2024八上·简阳期中)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此时尺子振动产生的是   声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超声是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人耳听不到超声,能听到的 “滋滋” 声不是超声,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都需要介质,超声也不例外,故B错误;
C.超声频率高,根据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超声的音调比较高,故C错误;
D.超声清洁器利用超声清洗眼镜,是因为超声能传递能量,使污垢振动脱离眼镜,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掌握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 - 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2.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超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
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超声波频率高,所以音调高。
4.了解生活中超声波的应用:超声波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比如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体(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传递信息)等,本题中超声清洁器清洗眼镜就是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能量的特点。
2.【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敲击鼓面力度不同,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响度不同,则响度与振幅有关,故A错误;
B.通过土电话能听到说话声,是固体能传声,故B错误;
C.吹细管并不断剪短,发声体的长度变化,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
D.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力拨动,保持钢尺振幅不变,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发声体在振动;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发声体的长度越短,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四个瓶子在同种介质和相同温度下,则它们发出的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嘴吹瓶口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A瓶内空气柱最短,频率最高,则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用筷子敲打瓶口时,瓶子和水振动发声,D瓶内水最少,则振动频率最多,则音调最高,故C错误;
D.玻璃瓶周围有没有空气,则没有传声介质,那么玻璃瓶发出的声音不能直接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声速的大小与频率无关,只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BC.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BC.通过“B超”检查身体、超声加湿器、倒车雷达,都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ABC错误;
D.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核爆炸时会产生次声波,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是次声波,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核爆炸时会伴随着有次声波产生。
5.【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B正确;
C.相同温度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故C不符合题意;
D.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和其他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6.【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BCD、① 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说明发出的音叉在振动,故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用手按住二胡发声的琴弦时,琴弦振动停止,二胡就不发声了,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发出声音的不同,是验证音调高低与频率的关系,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
④在月球上的两位航天员,不通过无线电设备,无法直接说话进行交流,说明真空不能传声,不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
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决定论发出声音的音调;
(3)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7.【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D.超声驱狗器发出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所以狗能听到,人耳听不到,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高,音调高,发出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故B错误,D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
故选D。
【分析】 (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狗的听觉范围是15Hz~50000Hz。据此分析判断;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8.【答案】A,C
【知识点】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是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都会产生次声波。故A正确;
B.听诊器的作用是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听到声音的响度,而不是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心脏的振动幅度是由心脏自身的生理机能决定的。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介质和温度的影响。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故C正确;
D.分贝是响度的单位,用来表示声音的强弱;频率的单位是赫兹,指的是一秒内振动的次数。故D错误。
故选AC。
【分析】掌握声的产生与分类(次声波)、响度的影响因素(听诊器原理)、声速的常识以及声音特性(响度、频率)的单位。
1.声音本质是 “声波”,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是 20Hz~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的声波,人耳无法感知,低于20Hz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称为超声波;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比如 “大声说话”“轻声细语” 描述的就是响度差异。响度的两个核心影响因素: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3.空气温度越高,声速越大:15℃时,空气中声速约 340m/s(考试常考的 “标准声速”);25℃时,空气中声速约 346m/s(温度每升高 1℃,声速约增加 0.6m/s)。
9.【答案】A,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
B.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是因为按住不同的孔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发出声音音调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10.【答案】A,B,C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雷声是下雨的信息,故A符合题意;
B.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工人从声音的异常中得到是否正常的信息,故B符合题意;
C.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可以判断悬崖的距离,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
D.清洗机械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特点来完成工作的,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C。
【分析】根据声音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等;二是利用声音来传递能量,如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等。
11.【答案】A,B,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比其他动物要低一些,故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和其他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要小,故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猫和狗的发声频率范围低于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故C错误。
D、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次声波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但是一些动物能够听到,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是1100赫兹,比其它动物都要低。
(2)人和其它动物的发声频率都低于听觉频率。
(3)人发生频率范围是85-1100HZ,不是最窄的。
12.【答案】20000;不是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 解:人们利用超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所以眼镜上的污垢振动频率至少大于20000Hz。
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耳听不到超声波,人耳听到超声波清洗机工作时发出“嗡嗡”的声音,不是超声波。
故答案为:20000;不是。
【分析】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13.【答案】(1)3、5
(2)20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由表格数据可知应选择编号为3、5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小明选用编号为1、2的琴弦进行实验,因此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该是20cm。
综上第1空答案:3、5;第2空答案:20。
【分析】猜想一:探究“材料对音调的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固定“长度、横截面积”这两个可能影响音调的因素,只改变“材料”。若不控制其他变量,无法确定音调变化是由材料引起,还是由长度或横截面积引起,导致实验结论不准确。
猜想三:探究“横截面积对音调的影响”时,同样需遵循控制变量法,固定“材料、长度”不变。编号1的长度为20cm,因此编号2的长度必须也为20cm,才能保证只有“横截面积”这一个变量不同,从而通过对比音调差异,得出横截面积与音调的关系。本题核心考查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关键是明确“探究单一因素影响时,需排除其他因素干扰”的实验逻辑。
(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材料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由表格数据可知应选择编号为3、5的两根琴弦进行实验。
(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应该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小明选用编号为1、2的琴弦进行实验,因此缺少的数据中长度应该是20cm。
14.【答案】(1)1
(2)1、2;越长
(3)0.8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探究琴弦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
(1)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振动频率有关,琴弦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根据表中数据,第1次实验琴弦振动的频率最快,音调最高。
(2)根据表中数据,1、2两次实验中重物个数相同,松紧程度相同,第2次的琴弦长度较长,振动的频率较慢,声音的音调较低,可知:在琴弦的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振动部分长度越长,声音的音调越低。
(3)探究琴弦音调和松紧程度的关系,控制琴弦长度相同,松紧程度不同,若用2、3两次实验进行探究,则琴弦的长度应为0.8m。
【分析】(1)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探究音调和发声体的长度的关系,保持松紧程度相同,选择长度不同的材料;
(3)探究音调和松紧程度的不同,需要保持长度相同,松紧程度不同。
(1)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振动频率有关,琴弦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次实验中琴弦振动的频率最快,所以声音的音调最高。
(2)[1][2]由表中数据可知,1、2两次实验中重物个数相同,说明琴弦的松紧程度相同,第2次实验的琴弦长度较长,振动的频率较慢,声音的音调较低,故可知:在琴弦的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振动部分长度越长,声音的音调越低。
(3)要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和琴弦松紧程度的关系,应控制琴弦振动部分长度相同,所以若用2、3两次实验进行探究,则琴弦的长度应为0.8m。
15.【答案】低;次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1)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 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振动部分的质量增大,频率越小,那么音调逐渐变低。
(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钢尺伸出桌面越长,则振动频率越小。当频率小于20Hz时就产生次声波。
【分析】(1)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频率低于20Hz的为次声波。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