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音调》 (基础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音调》 (基础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24 18:07:51

文档简介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音调》 (基础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内江期中)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超声比次声传播得更快
B.在空气中,声音冬天比夏天传播得更快
C.在空气中,原声比回声传播得更快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2.(2023八上·慈利期中)如图,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乙的少,甲、乙相比,甲鼓皮(  )
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 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
C.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 D.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
3.(2024八上·海珠期中)小明在拉大提琴时,相比粗钢丝弦,细钢丝弦发出的声音频率较高.则正确的是(  )
A.细钢丝弦发出的是超声波
B.细钢丝弦振动的幅度比较大
C.细钢丝弦振动1次所用的时间较长
D.1s内细钢丝弦振动的次数较多
4.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次声波的是(  )
A.用声呐技术测海底深度 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D.预报海啸、台风
5.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A. B.
C. D.
6.(2023八上·韶关期末)遛狗伤人事故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对着狗一按驱狗器开关,狗会迅速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小
B.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发出的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的声波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7.2021年,云南野象群北迁引发全球关注,人与象的和谐相处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成果.迁徙途中,一只小象因误食酒糟“醉酒”而掉队十余公里,仍能够通过次声波与象群取得联系并最终“归队”.象群交流使用的次声波人却听不见,这是因为(  )
A.人与象距离太远 B.次声波的响度太小
C.次声波的频率太低 D.次声波的音调太高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营口月考)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如图所示,在2022年央视元宵节晚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用古筝弹奏了一曲《茉莉花》。关于王亚平的这次太空演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筝发出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B.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发声的音调越高
C.人们能根据音色判断出是古筝发出的声音
D.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直接传播到地球的
9.(2024八上·永修月考)如图,几个相同的试管中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棍敲击和在管口用嘴吹都能发出声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越多,棍敲击发出声音的音调会越高
B.水越多,棍敲击发出声音的响度会越大
C.用嘴吹时,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用嘴吹时,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10.(2023八上·昆明期中)如图所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这些信息的共性特征,并简述其合理性。(  )
A.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比其他的动物低
B.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小
C.人发声频率范围最窄
D.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人听不到,但一些动物能够听到
11.(2023八上·铜仁月考)在复习声现象时,同学们举出了一些实例,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
B.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
C.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船营月考)地震时会产生   波,它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3.(2024八上·衡阳期中) 会玩真好! 玩中大乾坤,细思有科学。如图所示,把一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再次拨动,发出声音的   (选填“响度”或“音调”)会改变,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的   与声源振动   的关系。
14.(2023八上·昌平期中)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中有展品“曾侯乙编钟”,如图所示。用钟锤敲击编钟时编钟就会发出声音。若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一只编钟的不同位置,编钟所发出的音调有所不同,请根据此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15.(2023八上·惠城月考)小明喜欢吹笛子,他发现按住不同的孔时,笛子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小明意识到声音与空气柱的振动有关,他进行了实验。
【猜想与假设】
猜想1: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和空气柱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和空气柱的长度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明找到不同规格的吸管、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大家选择5根吸管,堵住其中的一端对着另一端吹气(吸管的长度和横截面就相当于空气柱的长度和横截面)。
实验吸管 吸管长度L/cm 吸管横截面积S/mm2 频率f/Hz
1 10 5 3500
2 15 5 3146
3 10 8 3330
4 10 10 3112
5 20 5 2693
【交流分析】
(1)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1、3、4的数据,可知空气柱的   相同时,空气柱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   、音调越   ;
(2)为了验证猜想2,应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为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可知空气柱的横截面积相同时,吸管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   。
四、解答与计算题
16.用热水壶给保温瓶加水,因为水雾很大看不见水加至何处,经常会加满溢出,有经验的人是边加水边听声音来控制加水的速度.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
17.(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同步练习)许多动物对地震很敏感,在地震前,表现出惊惶不定的异常状态,如“鸡飞上树高声叫,鱼跃水面惶惶跳,猪不吮食狗乱叫,老鼠出洞到处跑…”而人本身地震前却无感觉,请解释为什么?
18.(2023八上·德庆期中)空难发生后,黑匣子的打捞工作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尽快将它打捞出水,专家们在失事海域进行探测,测量船在海面向海底发射速度为1500 m/s的超声波,并测得超声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海面经历的时间为0.2 s,求:
(1)超声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海面所走的路程为多少米?
(2)黑匣子所在的海域的深度约为多少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超声和次声都属于声波,在同种介质(如空气)中传播时,速度仅由介质和温度决定,与频率无关,因此二者传播速度相同,故A错误;
B.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冬天空气温度低于夏天,因此声音在夏天的传播速度更快,故B错误;
C.原声和回声本质上是同一种声波,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时速度相同。回声只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速度并未改变,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因此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时,传播速度会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即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与声音的频率(如超声、次声)、是否为原声或回声无关。
2.【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析】AC.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题中给的条件式两个鼓的振动频率和振幅无关,故AC不符合题意;
B.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由于甲鼓振动的频率比乙鼓小,所以甲鼓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故B正确;
D.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根据题意知道,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乙的少,说明甲鼓振动的频率比乙鼓小,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答案】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 细钢丝弦发出的声音频率比粗钢丝高,所以振动频率较高,即单位时间振动次数大,D正确,ABC错误;
综上选D。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4.【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BC、声呐技术、蝙蝠、海豚判断物体位置,利用的都是超声波的特点,ABC不符合题意;
D、在海啸、台风发生时,伴随次声波产生,可以通过次声波预报海啸、台风,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声呐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自然灾害发生时,伴随次声波产生。
5.【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改变水量,导致水和水杯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发生变化,A错误;
B、改变力的大小,导致声音的振动幅度发生变化,响度变化,B正确;
C、改变尺子的伸出长度,导致尺子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变化,C错误;
D、改变水量,导致水杯中空气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变化,D错误。
综上选B。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6.【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超声驱狗器是利用超声波驱赶狗,狗能听到超声波,而人听不见。
A.超声波的频率很高,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的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超声波在生活中应用,超声波是声波的一部分,是人耳听不见、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它和声波有共同之处,即都是由物质振动而产生的,并且只能在介质中传播。同时,它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许多动物都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
7.【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 象群交流使用的次声波人却听不见, 是由于其发出的声音属于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人耳无法听到,C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C。
【分析】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8.【答案】A,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A正确;
B、 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发声的响度越高,B错误;
C、 人们能根据音色判断出是古筝发出的声音 ,C正确;
D、 真空不能传声,D错误。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9.【答案】A,B,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 棍敲击发出声音 是是水和试管,水越少,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A错误;
B、响度和振动频率无关,和水的多少无关,B错误;
C、用嘴吹时,发声体是试管内空气柱,空气柱越短,水越多,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C正确,D错误。
综上选ACD。【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10.【答案】A,B,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比其他动物要低一些,故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和其他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要小,故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猫和狗的发声频率范围低于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故C错误。
D、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次声波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但是一些动物能够听到,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是1100赫兹,比其它动物都要低。
(2)人和其它动物的发声频率都低于听觉频率。
(3)人发生频率范围是85-1100HZ,不是最窄的。
11.【答案】A,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
B.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是因为按住不同的孔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发出声音音调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12.【答案】次声;等于
【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地震时,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产生次声波,这种声波在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可听声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340m/s(15℃)。故第1空填:次声;第2空填:等于。【分析】地震时的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各种声音在相同介质时,速度相同。
13.【答案】音调;音调;频率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观察实验现象可知,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次拨动,我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改变,是因为尺子伸出的长度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钢尺的振动频率,故会影响发出声音的音调;
(2)第2空,第3空,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个实验可以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故答案为:音调;音调;频率。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
14.【答案】编钟发声的音调与敲击的位置是否有关?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若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一只编钟的不同位置,编钟所发出的音调有所不同,所以可以探究编钟敲击的位置是否和发声的音调有关。
综上 第1空、 编钟发声的音调与敲击的位置是否有关?
【分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要素,若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一只编钟的不同位置,编钟所发出的音调有所不同,所以可以探究编钟敲击的位置是否和发声的音调有关。
15.【答案】长度;低;低;1、2、5;低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134试验中,吸管横截面积越大,吸管长度相同的条件下,振动频率减小,音调越低
(2)要探究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和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时,应该改变空气柱长度,控制横截面积不变,所以选择1、2、5三组数据, 可得出的结论是,可知空气柱的横截面积相同时,吸管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
综上 第1空、长度; 第2空、 低; 第3空、低; 第4空、125; 第5空、低
【分析】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存在多个影响因素共同决定某个物理量,如影响 声音振动频率的因素有横截面积、长度,所以探究声音振动频率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振动长度不变,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16.【答案】当我们向保温瓶中灌水时,随着瓶中水的增加,保温瓶发出的声音越来越高,声音是由瓶内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不同是指音调、响度、音色的不同.向保温瓶里灌水的时候发出声音,是由于瓶里的空气柱发生振动所致.空气柱越长,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向保温瓶里灌水,随着瓶里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就越来越短,它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所以,音调就越来越高.有经验的人都是通过声音来辨别保温瓶的水是否灌满。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随着水壶中水面逐渐升高,水灌入瓶中时,空气柱变短,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据此开控制加水的速度。
17.【答案】解:在发生一些海啸、地震等大型的自然灾害中,伴有一些次声波,由于人们的听觉范围只在20~20000Hz之间,这些是人听不到的,但许多动物听觉范围比人的大,是可以听到次声波的.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18.【答案】解:超声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海面所走的路程s=vt=1500m/s×4s=6000m
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1500m/s;则该处海水的深度s=vt=1500m/s×2s=3000m。
答:(1)超声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海面所走的路程为6000m;
(2)“黑匣子”所在海域的深度是3000m。
【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超声波的速度为1500m/s,运行时间为4s,根据速度公式s=vt可知从发射到反射回海面所走的路程s;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所以该处海水的深度s=vt=1500m/s×2s=3000m
1 / 1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2《音调》 (基础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内江期中)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超声比次声传播得更快
B.在空气中,声音冬天比夏天传播得更快
C.在空气中,原声比回声传播得更快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将变大
【答案】D
【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超声和次声都属于声波,在同种介质(如空气)中传播时,速度仅由介质和温度决定,与频率无关,因此二者传播速度相同,故A错误;
B.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冬天空气温度低于夏天,因此声音在夏天的传播速度更快,故B错误;
C.原声和回声本质上是同一种声波,在同种介质中传播时速度相同。回声只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速度并未改变,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规律是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因此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时,传播速度会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即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介质温度有关,与声音的频率(如超声、次声)、是否为原声或回声无关。
2.(2023八上·慈利期中)如图,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乙的少,甲、乙相比,甲鼓皮(  )
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 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
C.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 D.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
【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析】AC.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题中给的条件式两个鼓的振动频率和振幅无关,故AC不符合题意;
B.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由于甲鼓振动的频率比乙鼓小,所以甲鼓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故B正确;
D.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根据题意知道,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乙的少,说明甲鼓振动的频率比乙鼓小,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2024八上·海珠期中)小明在拉大提琴时,相比粗钢丝弦,细钢丝弦发出的声音频率较高.则正确的是(  )
A.细钢丝弦发出的是超声波
B.细钢丝弦振动的幅度比较大
C.细钢丝弦振动1次所用的时间较长
D.1s内细钢丝弦振动的次数较多
【答案】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 细钢丝弦发出的声音频率比粗钢丝高,所以振动频率较高,即单位时间振动次数大,D正确,ABC错误;
综上选D。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4.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次声波的是(  )
A.用声呐技术测海底深度 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C.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 D.预报海啸、台风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BC、声呐技术、蝙蝠、海豚判断物体位置,利用的都是超声波的特点,ABC不符合题意;
D、在海啸、台风发生时,伴随次声波产生,可以通过次声波预报海啸、台风,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声呐利用了超声波传递信息;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自然灾害发生时,伴随次声波产生。
5.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改变水量,导致水和水杯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发生变化,A错误;
B、改变力的大小,导致声音的振动幅度发生变化,响度变化,B正确;
C、改变尺子的伸出长度,导致尺子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变化,C错误;
D、改变水量,导致水杯中空气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音调变化,D错误。
综上选B。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6.(2023八上·韶关期末)遛狗伤人事故时有发生,超声驱狗器(如图所示)应运而生。对着狗一按驱狗器开关,狗会迅速躲开,而旁边的人什么也没听见。这是因为驱狗器(  )
A.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小
B.发出的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发出的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
D.发出的声波频率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超声驱狗器是利用超声波驱赶狗,狗能听到超声波,而人听不见。
A.超声波的频率很高,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的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超声波在生活中应用,超声波是声波的一部分,是人耳听不见、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它和声波有共同之处,即都是由物质振动而产生的,并且只能在介质中传播。同时,它也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许多动物都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
7.2021年,云南野象群北迁引发全球关注,人与象的和谐相处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成果.迁徙途中,一只小象因误食酒糟“醉酒”而掉队十余公里,仍能够通过次声波与象群取得联系并最终“归队”.象群交流使用的次声波人却听不见,这是因为(  )
A.人与象距离太远 B.次声波的响度太小
C.次声波的频率太低 D.次声波的音调太高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 象群交流使用的次声波人却听不见, 是由于其发出的声音属于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人耳无法听到,C正确,ABD错误;
综上选C。
【分析】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营口月考)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如图所示,在2022年央视元宵节晚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用古筝弹奏了一曲《茉莉花》。关于王亚平的这次太空演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古筝发出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B.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发声的音调越高
C.人们能根据音色判断出是古筝发出的声音
D.古筝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直接传播到地球的
【答案】A,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A正确;
B、 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发声的响度越高,B错误;
C、 人们能根据音色判断出是古筝发出的声音 ,C正确;
D、 真空不能传声,D错误。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9.(2024八上·永修月考)如图,几个相同的试管中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棍敲击和在管口用嘴吹都能发出声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越多,棍敲击发出声音的音调会越高
B.水越多,棍敲击发出声音的响度会越大
C.用嘴吹时,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用嘴吹时,水越多,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答案】A,B,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 棍敲击发出声音 是是水和试管,水越少,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A错误;
B、响度和振动频率无关,和水的多少无关,B错误;
C、用嘴吹时,发声体是试管内空气柱,空气柱越短,水越多,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C正确,D错误。
综上选ACD。【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10.(2023八上·昆明期中)如图所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这些信息的共性特征,并简述其合理性。(  )
A.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比其他的动物低
B.人和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小
C.人发声频率范围最窄
D.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人听不到,但一些动物能够听到
【答案】A,B,D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比其他动物要低一些,故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和其他动物的发声频率都比听觉频率范围要小,故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猫和狗的发声频率范围低于人的发声频率范围,故C错误。
D、地震前会发出次声波,次声波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但是一些动物能够听到,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D
【分析】(1)人的最高听觉频率是1100赫兹,比其它动物都要低。
(2)人和其它动物的发声频率都低于听觉频率。
(3)人发生频率范围是85-1100HZ,不是最窄的。
11.(2023八上·铜仁月考)在复习声现象时,同学们举出了一些实例,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
B.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
C.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D.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答案】A,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A.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
B.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是因为按住不同的孔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发出声音音调不同,故C不符合题意;
D.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船营月考)地震时会产生   波,它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次声;等于
【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地震时,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产生次声波,这种声波在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可听声的传播速度,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于340m/s(15℃)。故第1空填:次声;第2空填:等于。【分析】地震时的频率低于20Hz,是次声波;各种声音在相同介质时,速度相同。
13.(2024八上·衡阳期中) 会玩真好! 玩中大乾坤,细思有科学。如图所示,把一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再次拨动,发出声音的   (选填“响度”或“音调”)会改变,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的   与声源振动   的关系。
【答案】音调;音调;频率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观察实验现象可知,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次拨动,我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改变,是因为尺子伸出的长度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钢尺的振动频率,故会影响发出声音的音调;
(2)第2空,第3空,由以上分析可知,这个实验可以用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故答案为:音调;音调;频率。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
14.(2023八上·昌平期中)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厅中有展品“曾侯乙编钟”,如图所示。用钟锤敲击编钟时编钟就会发出声音。若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一只编钟的不同位置,编钟所发出的音调有所不同,请根据此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答案】编钟发声的音调与敲击的位置是否有关?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若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一只编钟的不同位置,编钟所发出的音调有所不同,所以可以探究编钟敲击的位置是否和发声的音调有关。
综上 第1空、 编钟发声的音调与敲击的位置是否有关?
【分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要素,若用同样的力度敲击一只编钟的不同位置,编钟所发出的音调有所不同,所以可以探究编钟敲击的位置是否和发声的音调有关。
15.(2023八上·惠城月考)小明喜欢吹笛子,他发现按住不同的孔时,笛子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小明意识到声音与空气柱的振动有关,他进行了实验。
【猜想与假设】
猜想1: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和空气柱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和空气柱的长度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明找到不同规格的吸管、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大家选择5根吸管,堵住其中的一端对着另一端吹气(吸管的长度和横截面就相当于空气柱的长度和横截面)。
实验吸管 吸管长度L/cm 吸管横截面积S/mm2 频率f/Hz
1 10 5 3500
2 15 5 3146
3 10 8 3330
4 10 10 3112
5 20 5 2693
【交流分析】
(1)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1、3、4的数据,可知空气柱的   相同时,空气柱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   、音调越   ;
(2)为了验证猜想2,应分析表格中实验吸管为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可知空气柱的横截面积相同时,吸管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   。
【答案】长度;低;低;1、2、5;低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134试验中,吸管横截面积越大,吸管长度相同的条件下,振动频率减小,音调越低
(2)要探究空气柱发声的频率和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时,应该改变空气柱长度,控制横截面积不变,所以选择1、2、5三组数据, 可得出的结论是,可知空气柱的横截面积相同时,吸管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
综上 第1空、长度; 第2空、 低; 第3空、低; 第4空、125; 第5空、低
【分析】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存在多个影响因素共同决定某个物理量,如影响 声音振动频率的因素有横截面积、长度,所以探究声音振动频率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振动长度不变,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四、解答与计算题
16.用热水壶给保温瓶加水,因为水雾很大看不见水加至何处,经常会加满溢出,有经验的人是边加水边听声音来控制加水的速度.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
【答案】当我们向保温瓶中灌水时,随着瓶中水的增加,保温瓶发出的声音越来越高,声音是由瓶内空气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不同是指音调、响度、音色的不同.向保温瓶里灌水的时候发出声音,是由于瓶里的空气柱发生振动所致.空气柱越长,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低;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向保温瓶里灌水,随着瓶里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就越来越短,它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所以,音调就越来越高.有经验的人都是通过声音来辨别保温瓶的水是否灌满。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随着水壶中水面逐渐升高,水灌入瓶中时,空气柱变短,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据此开控制加水的速度。
17.(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1.4 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同步练习)许多动物对地震很敏感,在地震前,表现出惊惶不定的异常状态,如“鸡飞上树高声叫,鱼跃水面惶惶跳,猪不吮食狗乱叫,老鼠出洞到处跑…”而人本身地震前却无感觉,请解释为什么?
【答案】解:在发生一些海啸、地震等大型的自然灾害中,伴有一些次声波,由于人们的听觉范围只在20~20000Hz之间,这些是人听不到的,但许多动物听觉范围比人的大,是可以听到次声波的.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18.(2023八上·德庆期中)空难发生后,黑匣子的打捞工作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尽快将它打捞出水,专家们在失事海域进行探测,测量船在海面向海底发射速度为1500 m/s的超声波,并测得超声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海面经历的时间为0.2 s,求:
(1)超声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海面所走的路程为多少米?
(2)黑匣子所在的海域的深度约为多少米?
【答案】解:超声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海面所走的路程s=vt=1500m/s×4s=6000m
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1500m/s;则该处海水的深度s=vt=1500m/s×2s=3000m。
答:(1)超声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海面所走的路程为6000m;
(2)“黑匣子”所在海域的深度是3000m。
【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超声波的速度为1500m/s,运行时间为4s,根据速度公式s=vt可知从发射到反射回海面所走的路程s;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所以该处海水的深度s=vt=1500m/s×2s=3000m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