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培优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培优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24 18:15:30

文档简介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培优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惠州期中)下列各项描述的现象中,错误的是(  )
A.甲图:用乒乓球的弹跳来反映音叉的振动,这里采用了转换法
B.乙图:钢尺伸出得越长,钢尺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C.丙图:抽出空气时铃声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D.丁图:“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用乒乓球的弹跳来反映音叉的振动,这里采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钢尺伸出得越长,钢尺振动频率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抽出空气时,罩内的铃声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可以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转换法指把不容易观察的现象转换成容易观察的现象的实验方法;
B.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C.真空不能传声;
D.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2.(2024八上·南宁期中)以下事例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B超探病
B.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C.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
D.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除去体内的结石
【答案】A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B 超探病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人体内部的信息,帮助医生了解病情,属于声音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
B.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声波的能量使污垢振动脱离,属于声音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
C.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去除污垢,属于声音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除去体内的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击碎,属于声音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传递信息是指通过声音获取某种情况、消息等,像利用 B 超、听诊器、声呐等获取人体内部、物体内部或海洋等的信息;而传递能量则是声音使物体的状态、形状等发生改变,例如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体、击碎结石等,是声音的能量对物体产生了作用。
3.(2024八上·齐齐哈尔期中)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B.医生利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C.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体
D.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定位
【答案】C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利用声呐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物体上的污垢,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C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定位,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人们利用声音交流信息,“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4.(2023八上·秦安期末)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动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B.人耳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比较高,故A错误;
C.超声波是声音的一种,也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超声波可以传递传递能量,例如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AB.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5.(2024八上·民乐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事例,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有(  )
A.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元件上的污渍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C.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某些结石
D.炸弹强烈的爆炸声震破了附近房屋的玻璃窗
【答案】B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元件上的污渍,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使污渍振动脱离元件,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题意;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是通过声音获取螺栓是否松动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某些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击碎,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
D.炸弹强烈的爆炸声震破了附近房屋的玻璃窗,是利用声音的能量破坏玻璃窗,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回忆声音的两种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分析每个选项:
选项 A:判断是利用声音的能量还是传递信息(清洗污渍利用能量)。
选项 B:判断是否通过声音获取信息(从异常声音发现螺栓松动,获取信息)。
选项 C:判断是利用声音的能量还是传递信息(除结石利用能量)。
选项 D:判断是利用声音的能量还是传递信息(震破玻璃利用能量)。
选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选项。
6.(2024八上·武侯期中)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来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的情况,并处理成语言信号及时播放出来,达到“以听代视”的效果。该手杖可帮助盲人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甚至形状等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耳听不到该声音是因为超声波的能量太小
B.该手杖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因为它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该导盲手杖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C.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000Hz,超声波的频率超过20000Hz,超出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人不能听到,故AC错误;
BD.超声导盲手杖可以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能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是手杖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超声波的频率超过人耳的听声范围,人不能听到,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声音传递信息。
7.(2024八上·榕江期中)最近,一些城市在大力推广声波支付技术,它的原理是用户通过手机向售货机发出一段声波,然后售货机“听”到这段声波进行自动处理,用户在自己手机上输入密码,售货机就会“吐”出商品,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发射的声波主要是向自动售货机传递信息
B.手机发射的声波速度是3×108m/s
C.将手机扬声器音量调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D.手机发出的超声波人耳也能听到
【答案】A
【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 手机发射的声波主要是向自动售货机传递信息,比如支付者的 id 信息等, 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
B. 手机发射的声波,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m/s,而 3×108m/s 是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故B错误;
C. 将手机扬声器音量调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而不是音调,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C错误;
D. 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20-20000Hz,超过 20000Hz 为超声波,所以手机发出的超声波人耳不能听到, 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m/s;
(3)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超声波和次声波人都听不到。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灵山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超声波能击碎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答案】A,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若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我们不能听到声音,故C错误;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超声波能击碎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
故选AD。
【分析】1、考察声音的产生,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考察声音的传播速度,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
9.(2024八上·富川期中)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如图是某同学用力敲鼓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敲鼓作为军队助威时,说明声音可传递能量
B.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而产生的
C.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D.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答案】B,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敲鼓为军队助威,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声音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声波,向远处传播,故C正确;
D.响度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力越大,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不影响音调,故D错误。
故选BC。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音在介质中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
3、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10.(2023八上·房县月考)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了声传递能量的是(  )
A.用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用次声波预报海啸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答案】B,D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音的能量来击碎结石,故B符合题意;
C.用次声波预报海啸,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超声波将附着在眼镜上的污垢击落,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分析】声的利用:1.声可以传递信息;
2.声可以传递能量。
11.(2023八上·平泉期中)关于声波的说法正确的(  )
A.固体、液体中也有声波存在
B.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C.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到声音外,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
D.声波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A,B,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由于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递声音,所以固体、液体中也有声波存在,故A正确;
B.由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所以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问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故B正确;
C.由于声音能传递能量,所以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察到声音外,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故C正确;
D.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中没有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BC。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将声音传到远方。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宽城期末)超声波清洗机可以把眼镜上的污垢敲击下来,由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人耳听到超声波清洗机工作时发出的“嗡嗡”的声音,是否属于超声波?   。
【答案】能量;不属于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超声波清洗机可以把眼镜上的污垢敲击下来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2)我们能够清洗机工作时发出的“嗡嗡”声,因此它不是超声波。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大于20000Hz是声波叫超声波。
13.(2024八上·武冈期中)《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   (填“快”或“慢”);“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快;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1) 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快;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即通过犬吠可以知道有人归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分析】(1)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14.(2024八上·东莞期中)在学习声现象时,小丽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①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如图②所示,两个相同的音叉,用小锤去敲打右边的音叉,靠近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被弹起,这说明   可以传声;
(3)如图③所示,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音乐播放器的声音会越来越   ,进一步推理得出:   不能传声;
(4)图④中小明的耳朵贴紧桌面时听到小东轻轻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   可以传声。(5)如图⑤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1)振动
(2)气体
(3)小;真空
(4)固体;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 由题可知,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 可知音叉在振动
,故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两个相同的音叉,用小锤去敲打右边的音叉,靠近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被弹起, 说明左边音叉也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该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音叉引起左边音叉振动,故可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3)第1空,第2空,通过实验发现,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随着罩内空气逐渐减少,音乐播放器的声音逐渐变小,由此可以推理得到,真空不能传声。
(4)第1空,小明的耳朵贴紧桌面时听到小东轻轻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声音能通过桌子传到小明的耳朵里,故可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第2空,扬声器振动发声,可以看到扬声器的前方点燃的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1)振动;(2)气体;(3)小;真空;(4)固体;(5)能量。
【分析】(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小球被弹起,可以判断出音叉在振动,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在抽气的过程中,声音不断变小,据此推理可得到真空不能传声,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该实验用到了科学推理法。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因此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
(2)用小锤去敲打右边的音叉,右边音叉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音叉引起左边音叉振动,将靠近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弹起,因此这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3)[1][2]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空气逐渐减少,音乐播放器的声音会越来越小,当罩内空气基本全部被抽出时,几乎听不到音乐声,因此可以推理,真空不能传声。
(4)[1]小明的耳朵贴紧桌面时听到小东轻轻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桌子传到了小明的耳朵里,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扬声器振动发声,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5.(2024八上·宜兴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小球弹开,这说明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结论,小华同学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还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信息);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铃声越来越   ,并由此推理可知:   。
【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在桌面上撒些纸屑,观察纸屑是否跳动;空气;能量;小;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桌子是质量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以在桌面上撒纸屑,观察桌面上小纸屑是否跳动;
(3)第3空,敲响右边音叉,右边音叉振动产生声音。由于左右音叉并未直接接触,声音需通过它们之间的空气传播到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也发生振动(进而弹起泡沫塑料球)。因此,该实验能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
第4空,左边音叉原本静止,接收到右边音叉通过空气传递的声音后,产生振动并弹起泡沫塑料球 ,这表明声音携带了能量,使左边音叉获得了振动的能量。因此,该实验还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4)第5空,第6空,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的传播介质减少,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实验推理法。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给桌面撒纸屑,观察纸屑是否跳动;(3)空气;能量;(4)小;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实验中把不容易观察的现象转换成容易观察的现象叫转换法;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四、解答与计算题
16.(2023八上·六盘水期中)一艘探险船正准备出海航行,科学家们都在紧张地检查所需物品,一位气象学家将一只气球贴于脸颊,感受到了剧烈的振动,于是他马上向大家发出紧急提醒:“海上风暴即将来临”。请你试着分析气象学家判断风暴的物理学依据。
【答案】风暴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能传递能量,次声波会引起气球内空气振动,将气球贴在脸颊,若能感受到振动,说明风暴即将来临。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分析】①当地震、海啸、台风等于灾难到来时,会同时产生次声波,而次声波比普通的声音要传递的更远;
②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17.(2024八上·南宁月考)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响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来电后交响乐又响了起来.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什么原因使得烛焰摇曳呢?
(1)通过仔细观察,烛焰没有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的影响所致,说明声音具有   ;
(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固定放同一首曲子,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音量控制的是声音的什么要素?   这里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答案】声音;能量;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响度;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声音的影响。(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即音箱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则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增大,则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音大小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在研究影响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需控制音调不变,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分析】(1)发声体可使烛焰晃动,可知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传递能量和到声源的距离有关,探究声音的响度和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3)保持物体到声源的距离一定,改变音量,振幅不同,可以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探究物理量的多个影响因素时,利用控制变量法。
18.(2023八上·石门期末)如图所示,鱼儿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诱入渔网,请你根据图中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2)若渔船上的声呐系统垂直水面向下发出声音,0.9s后接收到鱼群反射回的声音,那么鱼群在水下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答案】(1)解:鱼被它们所喜欢的声音诱入渔网,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这种现象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解:因为声呐系统发出超声波0.9s后,接收到鱼群反射回来的回声;所以,声音从海面到鱼群所经历的时间为
由 知道,鱼群在水中的深度s=vt=1500m/s×0.45s=675m
答:鱼群在水下的深度大约是675米。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分析】(1)通过声音得知某事,声音传递信息;
(2)根据声速和听到回声的时间,结合回声现象,可以计算距离。
1 / 1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培优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惠州期中)下列各项描述的现象中,错误的是(  )
A.甲图:用乒乓球的弹跳来反映音叉的振动,这里采用了转换法
B.乙图:钢尺伸出得越长,钢尺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C.丙图:抽出空气时铃声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D.丁图:“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2.(2024八上·南宁期中)以下事例属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B超探病
B.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C.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
D.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除去体内的结石
3.(2024八上·齐齐哈尔期中)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B.医生利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
C.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体
D.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定位
4.(2023八上·秦安期末)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动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5.(2024八上·民乐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事例,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有(  )
A.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元件上的污渍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C.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某些结石
D.炸弹强烈的爆炸声震破了附近房屋的玻璃窗
6.(2024八上·武侯期中)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来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的情况,并处理成语言信号及时播放出来,达到“以听代视”的效果。该手杖可帮助盲人辨别障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甚至形状等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耳听不到该声音是因为超声波的能量太小
B.该手杖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因为它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该导盲手杖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
7.(2024八上·榕江期中)最近,一些城市在大力推广声波支付技术,它的原理是用户通过手机向售货机发出一段声波,然后售货机“听”到这段声波进行自动处理,用户在自己手机上输入密码,售货机就会“吐”出商品,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发射的声波主要是向自动售货机传递信息
B.手机发射的声波速度是3×108m/s
C.将手机扬声器音量调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D.手机发出的超声波人耳也能听到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灵山期末)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超声波能击碎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9.(2024八上·富川期中)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如图是某同学用力敲鼓时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敲鼓作为军队助威时,说明声音可传递能量
B.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而产生的
C.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D.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
10.(2023八上·房县月考)下列事例中,主要利用了声传递能量的是(  )
A.用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用次声波预报海啸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11.(2023八上·平泉期中)关于声波的说法正确的(  )
A.固体、液体中也有声波存在
B.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C.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到声音外,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
D.声波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宽城期末)超声波清洗机可以把眼镜上的污垢敲击下来,由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人耳听到超声波清洗机工作时发出的“嗡嗡”的声音,是否属于超声波?   。
13.(2024八上·武冈期中)《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   (填“快”或“慢”);“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填“信息”或“能量”)。
14.(2024八上·东莞期中)在学习声现象时,小丽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1)如图①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如图②所示,两个相同的音叉,用小锤去敲打右边的音叉,靠近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被弹起,这说明   可以传声;
(3)如图③所示,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音乐播放器的声音会越来越   ,进一步推理得出:   不能传声;
(4)图④中小明的耳朵贴紧桌面时听到小东轻轻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   可以传声。(5)如图⑤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5.(2024八上·宜兴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小球弹开,这说明   ;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结论,小华同学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还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信息);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铃声越来越   ,并由此推理可知:   。
四、解答与计算题
16.(2023八上·六盘水期中)一艘探险船正准备出海航行,科学家们都在紧张地检查所需物品,一位气象学家将一只气球贴于脸颊,感受到了剧烈的振动,于是他马上向大家发出紧急提醒:“海上风暴即将来临”。请你试着分析气象学家判断风暴的物理学依据。
17.(2024八上·南宁月考)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响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来电后交响乐又响了起来.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什么原因使得烛焰摇曳呢?
(1)通过仔细观察,烛焰没有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的影响所致,说明声音具有   ;
(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与   有关;
(3)固定放同一首曲子,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音量控制的是声音的什么要素?   这里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   
18.(2023八上·石门期末)如图所示,鱼儿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诱入渔网,请你根据图中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2)若渔船上的声呐系统垂直水面向下发出声音,0.9s后接收到鱼群反射回的声音,那么鱼群在水下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用乒乓球的弹跳来反映音叉的振动,这里采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钢尺伸出得越长,钢尺振动频率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抽出空气时,罩内的铃声逐渐变小直至消失,可以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转换法指把不容易观察的现象转换成容易观察的现象的实验方法;
B.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C.真空不能传声;
D.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2.【答案】A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B 超探病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人体内部的信息,帮助医生了解病情,属于声音传递信息,故A符合题意;
B.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声波的能量使污垢振动脱离,属于声音传递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
C.用超声波清除眼镜片上的垢迹,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去除污垢,属于声音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除去体内的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击碎,属于声音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传递信息是指通过声音获取某种情况、消息等,像利用 B 超、听诊器、声呐等获取人体内部、物体内部或海洋等的信息;而传递能量则是声音使物体的状态、形状等发生改变,例如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体、击碎结石等,是声音的能量对物体产生了作用。
3.【答案】C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利用声呐系统探知海洋的深度,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物体上的污垢,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C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定位,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人们利用声音交流信息,“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4.【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B.人耳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比较高,故A错误;
C.超声波是声音的一种,也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超声波可以传递传递能量,例如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AB.超声波的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5.【答案】B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元件上的污渍,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使污渍振动脱离元件,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题意;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是通过声音获取螺栓是否松动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某些结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击碎,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
D.炸弹强烈的爆炸声震破了附近房屋的玻璃窗,是利用声音的能量破坏玻璃窗,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回忆声音的两种作用: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分析每个选项:
选项 A:判断是利用声音的能量还是传递信息(清洗污渍利用能量)。
选项 B:判断是否通过声音获取信息(从异常声音发现螺栓松动,获取信息)。
选项 C:判断是利用声音的能量还是传递信息(除结石利用能量)。
选项 D:判断是利用声音的能量还是传递信息(震破玻璃利用能量)。
选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选项。
6.【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C.人耳听声范围是20Hz~20000Hz,超声波的频率超过20000Hz,超出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人不能听到,故AC错误;
BD.超声导盲手杖可以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能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是手杖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分析】超声波的频率超过人耳的听声范围,人不能听到,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声音传递信息。
7.【答案】A
【知识点】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 手机发射的声波主要是向自动售货机传递信息,比如支付者的 id 信息等, 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
B. 手机发射的声波,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m/s,而 3×108m/s 是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故B错误;
C. 将手机扬声器音量调大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而不是音调,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C错误;
D. 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是 20-20000Hz,超过 20000Hz 为超声波,所以手机发出的超声波人耳不能听到, 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m/s;
(3)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4)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超声波和次声波人都听不到。
8.【答案】A,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若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我们不能听到声音,故C错误;
D.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超声波能击碎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
故选AD。
【分析】1、考察声音的产生,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考察声音的传播速度,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
9.【答案】B,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敲鼓为军队助威,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声音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声波,向远处传播,故C正确;
D.响度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力越大,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不影响音调,故D错误。
故选BC。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声音在介质中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
3、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
10.【答案】B,D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音的能量来击碎结石,故B符合题意;
C.用次声波预报海啸,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超声波将附着在眼镜上的污垢击落,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分析】声的利用:1.声可以传递信息;
2.声可以传递能量。
11.【答案】A,B,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由于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递声音,所以固体、液体中也有声波存在,故A正确;
B.由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所以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问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故B正确;
C.由于声音能传递能量,所以声波除了能使人耳的鼓膜振动,让人们觉察到声音外,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故C正确;
D.声波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中没有介质,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BC。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将声音传到远方。
12.【答案】能量;不属于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超声波清洗机可以把眼镜上的污垢敲击下来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
(2)我们能够清洗机工作时发出的“嗡嗡”声,因此它不是超声波。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大于20000Hz是声波叫超声波。
13.【答案】快;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1) 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快;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即通过犬吠可以知道有人归来,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分析】(1)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14.【答案】(1)振动
(2)气体
(3)小;真空
(4)固体;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 由题可知,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 可知音叉在振动
,故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两个相同的音叉,用小锤去敲打右边的音叉,靠近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被弹起, 说明左边音叉也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该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音叉引起左边音叉振动,故可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3)第1空,第2空,通过实验发现,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随着罩内空气逐渐减少,音乐播放器的声音逐渐变小,由此可以推理得到,真空不能传声。
(4)第1空,小明的耳朵贴紧桌面时听到小东轻轻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声音能通过桌子传到小明的耳朵里,故可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第2空,扬声器振动发声,可以看到扬声器的前方点燃的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1)振动;(2)气体;(3)小;真空;(4)固体;(5)能量。
【分析】(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通过小球被弹起,可以判断出音叉在振动,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在抽气的过程中,声音不断变小,据此推理可得到真空不能传声,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该实验用到了科学推理法。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因此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
(2)用小锤去敲打右边的音叉,右边音叉振动发声,声音通过空气传递给左边音叉引起左边音叉振动,将靠近左边音叉的泡沫小球弹起,因此这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3)[1][2]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空气逐渐减少,音乐播放器的声音会越来越小,当罩内空气基本全部被抽出时,几乎听不到音乐声,因此可以推理,真空不能传声。
(4)[1]小明的耳朵贴紧桌面时听到小东轻轻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桌子传到了小明的耳朵里,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扬声器振动发声,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5.【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在桌面上撒些纸屑,观察纸屑是否跳动;空气;能量;小;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它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桌子是质量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以在桌面上撒纸屑,观察桌面上小纸屑是否跳动;
(3)第3空,敲响右边音叉,右边音叉振动产生声音。由于左右音叉并未直接接触,声音需通过它们之间的空气传播到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也发生振动(进而弹起泡沫塑料球)。因此,该实验能说明 空气 可以传声。
第4空,左边音叉原本静止,接收到右边音叉通过空气传递的声音后,产生振动并弹起泡沫塑料球 ,这表明声音携带了能量,使左边音叉获得了振动的能量。因此,该实验还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4)第5空,第6空,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的传播介质减少,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实验推理法。
故答案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给桌面撒纸屑,观察纸屑是否跳动;(3)空气;能量;(4)小;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实验中把不容易观察的现象转换成容易观察的现象叫转换法;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4)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方法叫实验推理法。
16.【答案】风暴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能传递能量,次声波会引起气球内空气振动,将气球贴在脸颊,若能感受到振动,说明风暴即将来临。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分析】①当地震、海啸、台风等于灾难到来时,会同时产生次声波,而次声波比普通的声音要传递的更远;
②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17.【答案】声音;能量;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响度;控制变量法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声音的影响。(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即音箱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则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增大,则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音大小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在研究影响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需控制音调不变,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分析】(1)发声体可使烛焰晃动,可知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2)声音传递能量和到声源的距离有关,探究声音的响度和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3)保持物体到声源的距离一定,改变音量,振幅不同,可以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探究物理量的多个影响因素时,利用控制变量法。
18.【答案】(1)解:鱼被它们所喜欢的声音诱入渔网,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这种现象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解:因为声呐系统发出超声波0.9s后,接收到鱼群反射回来的回声;所以,声音从海面到鱼群所经历的时间为
由 知道,鱼群在水中的深度s=vt=1500m/s×0.45s=675m
答:鱼群在水下的深度大约是675米。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分析】(1)通过声音得知某事,声音传递信息;
(2)根据声速和听到回声的时间,结合回声现象,可以计算距离。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