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基础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中山期中)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尺子振动得越快,响度越大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强
C.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2.(2024八上·海珠期中)在医疗方面,可以利用超声波做清除胆结石的治疗,这是由于( )
A.超声波具有能量 B.超声波沿直线'传播
C.超声波速度大 D.超声波能够被反射
3.(2024八上·)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C.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放在正播放歌曲的音响前面的蜡烛的火焰在晃动
4.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用超声波焊接器对塑料袋进行封口
5.(2024八上·九台月考)地震时某些动物能感觉到地震之前发出的声波,而人耳却听不见,这是因为此声波( )
A.不具有能量 B.为超声波
C.振动频率低于20Hz D.不能在空气中传
6.(2024八上·宝安期中)深圳市政府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可直接对话的智能电梯进入住宅楼。下列关于此电梯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梯可以识别人的指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B.变声器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C.降低电梯内音乐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D.电梯可以分辨不同的人说话是通过比较音色来分辨的
7.(2024八上·东莞月考)雅安地震时,解放军及时赶到灾区进行救援,被埋者的灾民也要积极采取配合措施,方法之一是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的物体,其目的是( )
A.将周围物体砸开 B.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C.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D.发出超声波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长沙期中)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的运用。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敲鼓的力越大,声音振动的频率越快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说明声音的音调越高,传播得越远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听出“钟”声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9.(2023八上·十堰月考)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响度就越大
B.乙图: 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据此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丁图: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此处用到了转换法
10.(2023八上·耒阳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速度
B.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超声波能碎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11.(2023八上·弥勒期中)端午节赛龙舟时,划龙舟的队员在鼓声指引下,整齐地划动船桨。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在水中游泳的人听不到鼓声
B.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
C.鼓手敲鼓的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D.鼓手通过鼓声指挥队员划桨,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渠县期中)在医院里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是利用了声音来传递 ,另外,在医院过道内还看到“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 ,以免影响他人。
13.(2024八上·松原期末)学校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声音是由演讲者声带 产生的;同学们通过演讲声体会到祖国的繁荣富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14.在学习声音的想过知识后,小明同学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了思考并做了如下的实验:
(1)中华恐龙园库克苏克大峡谷的“湿谷”深处,工作人员借助超声波水雾机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超声波能将水打散而形成白雾,是因为超声波能够传递 ;人耳听不见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 Hz;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 声波获得信息。
(2)如图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他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既能听到鼓声,又能观察到纸屑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 。
(3)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 能不能听到铃声;此实验说明了 ;本次实验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15.(2023八上·东莞期中)在学习声学时,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此实验中乒乓球起到放大实验现象的作用,这个研究方法叫 ;
(2)如果将②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小球 (“会”或“不会”)弹起;
(3)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变小。这个现象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仅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4)图④中小明的耳朵贴紧桌面时听到小东轻轻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
(5)如图⑤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四、应用题
16.(2023八上·龙华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声呐利用了声能传递 ,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过段时间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则潜艇B在 (选填“远离”或“靠近”)潜艇A;
③测出潜艇B的速度大小是20m/s,且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则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m。
17.(2024八上·潮阳期中)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如图所示,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大于 Hz;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的深度,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 ;
(2)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深度时,机器发出的超声波 (选填“会”或“不会”)对船上的工作人员带来噪声危害,理由是 ;
(3)利用超声波的反射 (选填“能”或“不能”)进行太空测距,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拨动尺子发声时,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A不符合题意;
B、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随空气的减少,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铃声逐渐减弱,B不符合题意;
C、敲击不同的编钟,编钟大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C符合题意;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利用超声波的振动将灰尘震落,是声可以传递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发声体越小,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利用超声波做某事,是声音传递能量。
2.【答案】A
【知识点】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 以利用超声波做清除胆结石,使用过声音的音波传递能量击碎石头,A正确,BCD错误;
综上选A。
【分析】1、声音能传递信息的实例:利用声呐(超声波)测海深、利用雷达定位、利用B超探测婴儿信息;
2、声音能传递能量的实例:能量震碎玻璃,使得火焰动摇等。
3.【答案】D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利用声呐探测,得到鱼群的位置,获得了信息,是声音传递了信息,A不符合题意;
B、用B超检查,得到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声音传递了信息,B不符合题意;
C、蝙蝠利用超声波反射,得知障碍物和昆虫的位置,利用声音传递了信息,C不符合题意;
D、正播放歌曲的音响在振动,近处的烛焰晃动,是声音传递了能量,带动烛焰晃动,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声音传递信息;通过声音做某事,是声音传递能量。
4.【答案】B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大象能听到次声波,利用次声波交流,A不符合题意;
B、蝙蝠能发出和听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利用超声波判断物体位置,B符合题意;
CD、医院利用超声波粉碎结石、超声波焊接,利用了超声波传递能量,不是传递信息,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蝙蝠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获取信息;利用超声波做某事,是超声波传递能量。
5.【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次声波,地震时会发出次声波,人不能听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地震发生时,伴随次声波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人不能听到;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6.【答案】D
【知识点】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电梯可以识别人的指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C.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则降低电梯内音乐的音量是为了降低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电梯可以分辨不同的人说话是通过比较音色来分辨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B.根据声速的知识判断;
C.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D.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7.【答案】C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地震时,被掩埋在地下的人,不断敲击坚硬物体,通过固体传递声音,并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固体可以传播声音,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声音传递信息。
8.【答案】A,D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A正确;
B.“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是指不敢大声说话,这里的高是指响度大,故C错误;
D.听出“钟”声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故D正确。
故选AD。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9.【答案】A,B,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钢尺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结论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把音叉的振动幅度放大,表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此处用到了转换法,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10.【答案】B,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声速和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不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速度,A不符合题意;
B.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是空气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符合题意;
C.超声波能碎石,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C符合题意;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不同发声体的声速一般不同;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利用声音做某事,是声音传递能量。
11.【答案】A,C,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水能传播声音,在水中游泳的人能听到鼓声,A错误;
B: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B正确;
C:鼓手敲鼓的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C错误;
D:鼓手通过鼓声指挥队员划桨,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错误。
故选ACD。
【分析】水能传播声音;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鼓手敲鼓的力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12.【答案】信息;响度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是利用了声音来传递信息。在医院过道内还看到“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响度。
【分析】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还有熟悉生活中的实例。
13.【答案】振动;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解:(1)演讲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2)同学们通过演讲声体会到祖国的繁荣富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振动;信息。
【分析】(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14.【答案】(1)能量;20000;超
(2)振动;振动产生声音;转换法
(3)变小;不能;真空不能传声;科学推理法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超声波能将水打散而形成白雾,是因为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人耳听不见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
(2)、如图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他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既能听到鼓声,又能观察到纸屑振动;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振动产生声音;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3)、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变小;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不能听到铃声;此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本次实验采用的而肯学探究方法是:科学推理法。
【分析】(1)、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人耳听不见频率大于20000Hz的超声波;“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
(2)、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既能听到鼓声,又能观察到纸屑振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这利用了转换法。
(3)、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变小;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不能听到铃声;此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这是科学推理法。
15.【答案】(1)振动;转换法
(2)不会
(3)不能;D
(4)固体
(5)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不明显的现象转化为明显的实验现象,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2将第二个装置搬上月球,此时缺少了声音传播的介质,因此声音无法在两个音叉中传播,小球也不会弹起;
3将玻璃罩中的空气逐渐抽出,玻璃罩中形成近似真空的环境,听到的闹钟声音逐渐变小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无法达到真空环境,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小,在这一过程中是通过实验加上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4将耳朵贴紧桌面时听到敲击桌面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5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分析】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不明显的现象转化为明显的现象的研究方法为转换法。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可判断第二问第三问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从玻璃罩中抽出空气的过程中,只能达到近似真空的效果,因此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加上科学的推理得出的。声音的两个作用分别是传递信息传递能量,根据文字描述判断即可。
16.【答案】信息;10;20;7500;远离;8700
【知识点】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1)声呐可以发射声波,并能接收被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信息,从而确定目标的位置,因此声呐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由材料可知,声呐发出的频率范围是10kHz-30kHz,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可知人耳能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范围为10kHz-20kHz。
(2)①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总距离为
由于声波是反射回来的信号,所以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②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
③时间是
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
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综上:第1空:信息;第2空:10;第3空:20;第4空:7500;第5空:远离;第6空:8700
【分析】(1)声呐可以发射声波,并能接收被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信息,从而确定目标的位置;根据声呐发出的频率范围是10kHz-30kHz,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来确定人耳能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范围;
(2)根据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利用求解;根据声源和接收者靠近时接收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增大,远离时频率减小判断;根据潜艇B的速度求解1分钟行驶的路程,结合潜艇B在远离潜艇A,加上二者原有距离求解。
17.【答案】(1)20000;信息
(2)不会;人不能听到超声
(3)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人耳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1)声音超过20000Hz属于超声波, 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的深度,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 信息;
综上 第1空、20000; 第2空、信息;
(2) 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深度时,机器发出的超声波,人不会听到,原因为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
综上第1空、不会; 第2空、人不能听到超声波;
(3) 声音不能再太空(真空)传播,所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不能进行太空测距;
综上 第1空、不能; 第2空、真空不能测距。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1 / 1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同步分层练习-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基础版)
一、单选题
1.(2024八上·中山期中)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尺子振动得越快,响度越大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增强
C.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拨动尺子发声时,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A不符合题意;
B、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随空气的减少,传播声音的介质减少,铃声逐渐减弱,B不符合题意;
C、敲击不同的编钟,编钟大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C符合题意;
D、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利用超声波的振动将灰尘震落,是声可以传递能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发声体越小,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利用超声波做某事,是声音传递能量。
2.(2024八上·海珠期中)在医疗方面,可以利用超声波做清除胆结石的治疗,这是由于( )
A.超声波具有能量 B.超声波沿直线'传播
C.超声波速度大 D.超声波能够被反射
【答案】A
【知识点】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 以利用超声波做清除胆结石,使用过声音的音波传递能量击碎石头,A正确,BCD错误;
综上选A。
【分析】1、声音能传递信息的实例:利用声呐(超声波)测海深、利用雷达定位、利用B超探测婴儿信息;
2、声音能传递能量的实例:能量震碎玻璃,使得火焰动摇等。
3.(2024八上·)下列现象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医生通过“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
C.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放在正播放歌曲的音响前面的蜡烛的火焰在晃动
【答案】D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利用声呐探测,得到鱼群的位置,获得了信息,是声音传递了信息,A不符合题意;
B、用B超检查,得到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声音传递了信息,B不符合题意;
C、蝙蝠利用超声波反射,得知障碍物和昆虫的位置,利用声音传递了信息,C不符合题意;
D、正播放歌曲的音响在振动,近处的烛焰晃动,是声音传递了能量,带动烛焰晃动,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声音传递信息;通过声音做某事,是声音传递能量。
4.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
D.用超声波焊接器对塑料袋进行封口
【答案】B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大象能听到次声波,利用次声波交流,A不符合题意;
B、蝙蝠能发出和听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利用超声波判断物体位置,B符合题意;
CD、医院利用超声波粉碎结石、超声波焊接,利用了超声波传递能量,不是传递信息,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蝙蝠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获取信息;利用超声波做某事,是超声波传递能量。
5.(2024八上·九台月考)地震时某些动物能感觉到地震之前发出的声波,而人耳却听不见,这是因为此声波( )
A.不具有能量 B.为超声波
C.振动频率低于20Hz D.不能在空气中传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次声波,地震时会发出次声波,人不能听到,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地震发生时,伴随次声波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人不能听到;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6.(2024八上·宝安期中)深圳市政府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可直接对话的智能电梯进入住宅楼。下列关于此电梯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梯可以识别人的指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B.变声器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C.降低电梯内音乐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D.电梯可以分辨不同的人说话是通过比较音色来分辨的
【答案】D
【知识点】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根据题意可知,电梯可以识别人的指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错误;
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C.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则降低电梯内音乐的音量是为了降低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电梯可以分辨不同的人说话是通过比较音色来分辨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B.根据声速的知识判断;
C.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D.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7.(2024八上·东莞月考)雅安地震时,解放军及时赶到灾区进行救援,被埋者的灾民也要积极采取配合措施,方法之一是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的物体,其目的是( )
A.将周围物体砸开 B.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C.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D.发出超声波
【答案】C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且传声效果比空气好,地震时,被掩埋在地下的人,不断敲击坚硬物体,通过固体传递声音,并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固体可以传播声音,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声音传递信息。
二、多选题
8.(2023八上·长沙期中)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的运用。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敲鼓的力越大,声音振动的频率越快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说明声音的音调越高,传播得越远
D.“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听出“钟”声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答案】A,D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A正确;
B.“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错误;
C.不敢高声语是指不敢大声说话,这里的高是指响度大,故C错误;
D.听出“钟”声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故D正确。
故选AD。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9.(2023八上·十堰月考)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响度就越大
B.乙图: 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据此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丁图: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此处用到了转换法
【答案】A,B,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钢尺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错误,符合题意;
C. 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出结论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把音叉的振动幅度放大,表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此处用到了转换法,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判识选项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10.(2023八上·耒阳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速度
B.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超声波能碎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答案】B,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声速和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不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速度,A不符合题意;
B.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是空气传播的,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符合题意;
C.超声波能碎石,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C符合题意;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相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不同发声体的声速一般不同;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利用声音做某事,是声音传递能量。
11.(2023八上·弥勒期中)端午节赛龙舟时,划龙舟的队员在鼓声指引下,整齐地划动船桨。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在水中游泳的人听不到鼓声
B.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
C.鼓手敲鼓的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D.鼓手通过鼓声指挥队员划桨,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A,C,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水能传播声音,在水中游泳的人能听到鼓声,A错误;
B: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B正确;
C:鼓手敲鼓的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C错误;
D:鼓手通过鼓声指挥队员划桨,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D错误。
故选ACD。
【分析】水能传播声音;声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鼓手敲鼓的力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三、实验填空题
12.(2024八上·渠县期中)在医院里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是利用了声音来传递 ,另外,在医院过道内还看到“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 ,以免影响他人。
【答案】信息;响度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主要是利用了声音来传递信息。在医院过道内还看到“静”字,其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注意控制好声音的响度。
【分析】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还有熟悉生活中的实例。
13.(2024八上·松原期末)学校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演讲比赛,声音是由演讲者声带 产生的;同学们通过演讲声体会到祖国的繁荣富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答案】振动;信息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解:(1)演讲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2)同学们通过演讲声体会到祖国的繁荣富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振动;信息。
【分析】(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14.在学习声音的想过知识后,小明同学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了思考并做了如下的实验:
(1)中华恐龙园库克苏克大峡谷的“湿谷”深处,工作人员借助超声波水雾机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超声波能将水打散而形成白雾,是因为超声波能够传递 ;人耳听不见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 Hz;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 声波获得信息。
(2)如图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他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既能听到鼓声,又能观察到纸屑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 。
(3)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 能不能听到铃声;此实验说明了 ;本次实验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
【答案】(1)能量;20000;超
(2)振动;振动产生声音;转换法
(3)变小;不能;真空不能传声;科学推理法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能量传递;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1)、超声波能将水打散而形成白雾,是因为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人耳听不见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
(2)、如图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他用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既能听到鼓声,又能观察到纸屑振动;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振动产生声音;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3)、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变小;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不能听到铃声;此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本次实验采用的而肯学探究方法是:科学推理法。
【分析】(1)、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 ;人耳听不见频率大于20000Hz的超声波;“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
(2)、木槌敲击鼓面的时候,既能听到鼓声,又能观察到纸屑振动;说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这利用了转换法。
(3)、当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变小;假如抽气机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去,当你靠近玻璃罩时不能听到铃声;此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这是科学推理法。
15.(2023八上·东莞期中)在学习声学时,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此实验中乒乓球起到放大实验现象的作用,这个研究方法叫 ;
(2)如果将②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小球 (“会”或“不会”)弹起;
(3)如图③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变小。这个现象说明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
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 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
C.仅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 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4)图④中小明的耳朵贴紧桌面时听到小东轻轻敲击桌面产生的声音,这是因为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可以传声;
(5)如图⑤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1)振动;转换法
(2)不会
(3)不能;D
(4)固体
(5)能量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不明显的现象转化为明显的实验现象,这种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2将第二个装置搬上月球,此时缺少了声音传播的介质,因此声音无法在两个音叉中传播,小球也不会弹起;
3将玻璃罩中的空气逐渐抽出,玻璃罩中形成近似真空的环境,听到的闹钟声音逐渐变小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无法达到真空环境,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小,在这一过程中是通过实验加上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4将耳朵贴紧桌面时听到敲击桌面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5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扬声器的前方,可以看到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分析】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不明显的现象转化为明显的现象的研究方法为转换法。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可判断第二问第三问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从玻璃罩中抽出空气的过程中,只能达到近似真空的效果,因此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加上科学的推理得出的。声音的两个作用分别是传递信息传递能量,根据文字描述判断即可。
四、应用题
16.(2023八上·龙华期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声呐利用了声能传递 ,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过段时间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则潜艇B在 (选填“远离”或“靠近”)潜艇A;
③测出潜艇B的速度大小是20m/s,且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则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m。
【答案】信息;10;20;7500;远离;8700
【知识点】声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1)声呐可以发射声波,并能接收被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信息,从而确定目标的位置,因此声呐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由材料可知,声呐发出的频率范围是10kHz-30kHz,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可知人耳能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范围为10kHz-20kHz。
(2)①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总距离为
由于声波是反射回来的信号,所以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②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
③时间是
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
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综上:第1空:信息;第2空:10;第3空:20;第4空:7500;第5空:远离;第6空:8700
【分析】(1)声呐可以发射声波,并能接收被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信息,从而确定目标的位置;根据声呐发出的频率范围是10kHz-30kHz,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来确定人耳能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范围;
(2)根据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利用求解;根据声源和接收者靠近时接收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增大,远离时频率减小判断;根据潜艇B的速度求解1分钟行驶的路程,结合潜艇B在远离潜艇A,加上二者原有距离求解。
17.(2024八上·潮阳期中)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如图所示,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从海面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后接收到回波信号,已知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大于 Hz;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的深度,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 ;
(2)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深度时,机器发出的超声波 (选填“会”或“不会”)对船上的工作人员带来噪声危害,理由是 ;
(3)利用超声波的反射 (选填“能”或“不能”)进行太空测距,理由是 。
【答案】(1)20000;信息
(2)不会;人不能听到超声
(3)不能;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人耳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1)声音超过20000Hz属于超声波, 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的深度,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 信息;
综上 第1空、20000; 第2空、信息;
(2) 利用超声波测量海底深度时,机器发出的超声波,人不会听到,原因为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
综上第1空、不会; 第2空、人不能听到超声波;
(3) 声音不能再太空(真空)传播,所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不能进行太空测距;
综上 第1空、不能; 第2空、真空不能测距。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3、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