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糖类和核酸
1.下列关于葡萄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B.是一种多羟基醛,有还原性
C.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酒精
D.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2.下列关于葡萄糖与蔗糖的比较错误的是( )
A.分子式不同,蔗糖的分子式是C12H22O11
B.分子结构不同,蔗糖不含醛基
C.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但互为同系物
D.蔗糖能水解,葡萄糖不能水解
3.下列关于核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跟氯化铁溶液作用显色
C.与银氨溶液作用形成银镜 D.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单糖只有葡萄糖和果糖
B.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C.葡萄糖和果糖不可以用银氨溶液鉴别
D.低血糖患者可利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碘水可检验淀粉是否已完全水解
B.脱脂棉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完全水解能得到葡萄糖
C.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混合后水浴加热,可看到光亮的银镜
D.在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加热后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6.已知苏糖的结构简式为,以下有关苏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苏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B.苏糖与甲酸甲酯所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C.苏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或取代反应 D.苏糖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7.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 B.淀粉已完全水解
C.淀粉没有水解 D.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8.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可直接人工合成淀粉。通过核磁共振等检测方法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成果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B.在咀嚼淀粉类食物时,淀粉会水解产生葡萄糖
C.可利用含碘的化合物检验淀粉的存在
D.淀粉中含有C、H、O、N四种元素
9.蔗糖酯是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食品乳化剂。某蔗糖酯可以由蔗糖与硬脂酸乙酯合成,反应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酯也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B.合成该蔗糖酯的反应属于消去反应
C.蔗糖分子中含有8个羟基
D.该蔗糖酯在稀硫酸的作用下水解,水解过程中只生成两种产物
10.木糖的分子式为C5H10O5,属于多羟基醛,木糖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糠醛(结构简式如图)。
(1)木糖的结构简式为 ,
木糖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填字母)。
a.水解反应 b.还原反应 c.氧化反应
d.取代反应 e.加成反应 f.酯化反应
(2)形成糠醛的过程中,1分子木糖脱去了 分子水。
(3)写出木糖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所得产物称为木糖醇,它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原因是 (填字母)。
A.木糖醇不受酵母菌和细菌作用,能防龋齿
B.木糖醇是多羟基化合物,易溶于水
C.木糖醇没有蔗糖甜
D.木糖醇被食用后不提高血糖浓度
(4)写出糠醛被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
11.根据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6H10O5)n可以是淀粉或纤维素,二者均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可以利用银镜反应证明反应①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C.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均为醛糖
D.向反应②得到的混合物中倒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并分液可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
12.淀粉在人体内转化成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是重要的食品工业原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淀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反应③为人体提供能量
C.反应④是水解反应
D.麦芽糖与蔗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13.葡萄糖在生物体内会发生分子内反应形成葡萄糖的半缩醛(如图所示),物质A和B分别为两种葡萄糖半缩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半缩醛含有羟基、醚键,该葡萄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B.半缩醛的形成可看作羟基与醛基发生了加成反应
C.物质A分子不具有手性
D.葡萄糖半缩醛A和B的分子式均为C6H10O5
14.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甲中的溶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
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1)写出淀粉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
(2)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 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和丙是为了探究 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3)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 。
(4)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
(5)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填字母)。
a.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作用和一定温度下进行
b.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最好在冷却后的水解液中直接加碘
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d.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
第2课时 糖类和核酸
1.C 葡萄糖属于单糖,能溶于水,有甜味,A正确;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是CH2OH(CHOH)4CHO,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B正确;葡萄糖属于单糖,不能水解,C错误;葡萄糖、果糖的分子式都是C6H12O6,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D正确。
2.C 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蔗糖的分子式为C12H22O11,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而蔗糖不含醛基,二者不互为同分异构体,也不互为同系物,蔗糖可以水解,葡萄糖为单糖,不能水解。
3.C 核糖的分子式是C5H10O5,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二者分子式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A错误;酚类物质与氯化铁溶液作用显紫色,核糖分子中不含有酚羟基,不能跟氯化铁溶液作用显色,B错误;核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够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形成银镜,C正确;核糖分子中不含羧基,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D错误。
4.A 通常将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多种,A错误;葡萄糖和果糖,都能发生银镜反应,所以不能用银氨溶液鉴别,C正确。
5.D 淀粉不存在醛基,在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加热后不会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D错误。
6.D 分子中含有—CHO,能发生银镜反应;苏糖与甲酸甲酯的最简式相同,所以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分子中含有—CHO,能发生加成反应,含有—OH,能发生取代反应;苏糖与葡萄糖的分子式不相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7.B 加碘水溶液不变蓝,说明不含淀粉;加NaOH溶液使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其中含有葡萄糖。故结论应为淀粉已完全水解。
8.A 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麦芽糖,B错误;淀粉遇碘单质变蓝,需要用碘单质检验淀粉的存在,C错误;淀粉为多糖,含C、H、O元素,D错误。
9.C 从蔗糖酯的结构看,其中不含有甘油的结构,故不属于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A项错误;从反应方程式可看出,其机理为蔗糖酯中一个醇羟基的氢原子取代了硬脂酸乙酯中醇的部分,属于取代反应,B项错误;从蔗糖的结构式可看出其中含有两个结构相同的环,每个环上有四个羟基,C项正确;该蔗糖酯在稀硫酸中水解可生成硬脂酸和蔗糖,生成的蔗糖还可以继续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所以产物可有多种共存,D项错误。
10.(1)CH2OH(CHOH)3CHO a (2)3
(3)+H2
D (4)+2Cu(OH)2+NaOH+Cu2O↓+3H2O
解析:(1)木糖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糠醛,发生消去反应,结合木糖的分子式和糠醛的结构简式得木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3CHO。木糖分子中没有能水解的结构,a符合题意;木糖中含醛基,能发生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羟基和醛基,能发生氧化反应,c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羟基,能发生取代反应,d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醛基,能发生加成反应,e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f不符合题意。(2)分析木糖和糠醛的分子式可知反应中1分子木糖脱去了3分子水。(3)木糖中的醛基与氢气加成生成羟基;木糖醇被食用后不提高血糖浓度,故它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4)糠醛中含醛基,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羧基。
11.B (C6H10O5)n可以是淀粉或纤维素,二者均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A错误;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果糖不含醛基,C错误;乙酸乙酯能与NaOH溶液反应,应向反应②得到的混合物中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并分液可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D错误。
12.C 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A项正确;葡萄糖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热量,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B项正确;反应④是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乙醇的反应,不是水解反应,C项错误;麦芽糖和蔗糖的分子式均为C12H22O11,二者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项正确。
13.B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A错误;根据葡萄糖半缩醛A和B的结构简式可知,葡萄糖半缩醛的形成可看作羟基与醛基发生了加成反应,B正确;连接四种不同基团的碳原子是不对称碳原子,物质A分子含有5个不对称碳原子,具有手性,C错误;葡萄糖半缩醛A和B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D错误。
14.(1)+nH2O
(2)温度 催化剂
(3)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酸
(4)氢氧化钠与碘反应 (5)abcd
解析:(1)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化学方程式是+nH2O 。
(2)甲与乙的反应物均相同,但甲加热,乙未加热,甲、乙实验是探究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甲中有稀硫酸,而丙中无稀硫酸,其他条件相同,甲、丙实验是探究催化剂对淀粉水解的影响。(3)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而检验葡萄糖时应在碱性条件下,所以应先加入碱中和酸,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所以实验1失败。(4)加入的碘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碘无法与淀粉反应,所以实验3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5)根据实验可知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作用和一定温度下进行,a正确;因为碘易升华,所以冷却后加入碘,可判断淀粉是否完全水解,b正确;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根据是否产生砖红色沉淀检验产物的还原性,c正确;唾液中含有淀粉酶,且为中性,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所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d正确。
4 / 4第2课时 糖类和核酸
课程 标准 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2.了解淀粉和纤维素及其与葡萄糖的关系,了解葡萄糖的结构特点、主要性质与应用。 3.知道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4.了解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功能
分点突破(一) 糖类
1.糖类的概念
从结构上看,糖类是指分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羟基的醛或酮以及水解后可以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有机化合物。
2.糖类所含的官能团
—OH、—CHO或。
3.分类
(1)单糖
不能水解为更小糖分子的糖类,如葡萄糖、果糖、核糖。
(2)低聚糖
1 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 mol单糖的称为低聚糖。其中,能水解产生2 mol单糖的称为双糖(二糖),能水解产生3 mol单糖的称为三糖,依次类推。
(3)多糖
1 mol糖能水解产生n mol(n>10)单糖的糖类,如淀粉、纤维素。
4.几种重要的糖
Ⅰ.实验探究
实验1 葡萄糖中醛基的检验
实验内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化学方程式
用银氨溶液 检验醛基 水浴加热后试管内壁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银氨溶液被葡萄糖还原,有Ag生成 CH2OH(CHOH)4CHO+ 2[Ag(NH3)2]OHCH2OH(CHOH)4COONH4+3NH3+2Ag↓+H2O
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醛基 a步骤试管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滴入葡萄糖溶液,c步骤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Cu(OH)2被葡萄糖还原,有砖红色的Cu2O生成 CH2OH(CHOH)4CHO+2Cu(OH)2+NaOHCH2OH(CHOH)4COONa+Cu2O↓+3H2O
实验2 蔗糖、淀粉的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蔗糖的水解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 mL蔗糖溶液; (2)向一份蔗糖溶液中加入2~3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几分钟,再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 (3)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加入稀硫酸、NaOH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试管内产生砖红色沉淀 蔗糖溶液的水解产物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产物含有还原性糖。 实验原理: +H2O +
淀粉的水解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 mL 淀粉溶液; (2)向一份淀粉溶液中加入2~3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几分钟,取出试管冷却至室温; (3)从两支试管中分别取出少量溶液,滴加碘水观察现象; (4)将两支试管中的溶液分别用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加入2~3滴稀硫酸的试管滴加碘水后,试管中未出现蓝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后,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 淀粉在酸催化和加热的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产物具有还原性。 反应原理 : +nH2O
【交流讨论】
1.如何检验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2.检验蔗糖水解液中是否含葡萄糖时,为什么必须先用碱液中和稀硫酸?
Ⅱ.结构和性质
(1)单糖——葡萄糖与果糖
①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
分子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类别
葡萄糖 C6H12O6 CH2OH(CHOH)4CHO 羟基、 醛基 单糖
果糖 C6H12O6 羟基、 酮羰基 单糖
从组成和结构上看,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②葡萄糖的化学性质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醇)羟基,可发生氧化、加成、酯化等反应。
a.氧化反应
ⅰ.生理氧化或燃烧
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 804 kJ·mol-1。
ⅱ.被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氧化
CH2OH(CHOH)4CHO+
2[Ag(NH3)2]OH2Ag↓+3NH3+CH2OH(CHOH)4COONH4+H2O;
CH2OH(CHOH)4CHO+2Cu(OH)2+NaOHCH2OH(CHOH)4COONa+Cu2O↓+3H2O。
b.加成反应
CH2OH(CHOH)4CHO+H2CH2OH(CHOH)4CH2OH。
c.酯化反应
CH2OH(CHOH)4CHO+5CH3COOHCH3COOCH2(CHOOCCH3)4CHO+5H2O。
d.发酵成醇
C6H12O62C2H5OH+2CO2↑。
(2)双糖——蔗糖和麦芽糖
①蔗糖和麦芽糖的结构与性质
蔗糖 麦芽糖
分子式 C12H22O11 C12H22O11
分子 结构 分子中无醛基 分子中有醛基
互为同分异构体,都是双糖
化学 性质 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水解生成葡萄糖
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不反应 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鉴别 方法 向两个溶液中分别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麦芽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蔗糖(也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来鉴别)
②蔗糖的水解反应
a.蔗糖水解反应实验需用稀硫酸(1∶5)做催化剂,水浴加热。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O+。
b.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欲要检验水解产物中的葡萄糖,必须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多余的硫酸,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进行检验。
(3)多糖
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分类 淀粉 纤维素
通式 (C6H10O5)n
关系 ①不互为同分异构体(n值不等); ②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结构 特征 分子中含有几百个到几千个葡萄糖单元 分子中含有几千个葡萄糖单元
物理 性质 白色、无味、固态粉末,不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发生糊化作用 白色、无味、具有纤维状结构的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
化学 性质 ①无还原性; ②能水解生成葡萄糖; ③遇碘单质变蓝 ①无还原性; ②能水解生成葡萄糖(比淀粉难); ③能发生酯化反应
存在 植物的种子或块根里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用途 制备葡萄糖、酿造酒和醋,人体的能源之一 纺织、造纸、制纤维素硝酸酯、纤维素乙酸酯等
1.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属于糖类
②糖类是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
③凡是能溶于水且具有甜味的物质都属于糖类
④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⑤糖类物质的组成都可以用通式Cm(H2O)n表示
A.①② B.③⑤
C.④ D.①④
2.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其对应的性质中不正确的是( )
A.与钠反应放出氢气
B.可与乙酸发生取代反应
C.能发生银镜反应
D.可使小苏打溶液冒出气泡
3.下列关于蔗糖和麦芽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麦芽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葡萄糖的两倍
B.在纯净的蔗糖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微热,不产生银镜
C.在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看不到银镜生成
D.在蔗糖里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颜色变黑,并有气泡出现
4.对于淀粉和纤维素这两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都能水解,且水解的最终产物相同
B.二者所含的C、H、O的质量分数相同,都可用(C6H10O5)n表示,互为同分异构体
C.它们均属于糖类,都具有甜味,且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淀粉能发生银镜反应,而纤维素不能,但能发生酯化反应
分点突破(二) 五碳醛糖与核酸
1.核糖与脱氧核糖
核糖(C5H10O5)和脱氧核糖(C5H10O4)是单糖中两种重要的五碳醛糖,其链式和环式结构如下:
2.核酸
(1)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生命遗传物质—— 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统称为核酸。
(2)脱氧核糖核酸——DNA
大多数生命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RNA病毒除外)。在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生命体中,DNA是遗传信息的储存物质。
1.下列关于核糖和脱氧核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者含有的官能团相同,互为同系物
B.二者分子式相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C.核糖为五碳醛糖,脱氧核糖为五碳酮糖
D.二者均为生命遗传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以下关于核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类,对蛋白质的合成和生物遗传起重要作用
B.核酸完全水解产物中,含有磷酸、五碳醛糖和碱基
C.DNA双螺旋的两个螺旋链是通过氢键相结合的
D.核酸、核苷酸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3.我国在核酸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成绩。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RNA中含磷酯键
B.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化学键作用相连接
C.可通过分析核酸水解的产物推测其组成
D.根据组成中所含戊糖的不同分为RNA和DNA
糖类还原性及水解产物的检验(探究与创新)
某同学进行蔗糖水解实验,并检验产物中的醛基,操作如下:向试管Ⅰ中加入1 mL 20%蔗糖溶液,加入3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分钟。打开盛有10%NaOH溶液的试剂瓶,将玻璃瓶塞倒放,取1 mL溶液加入试管Ⅱ,盖紧瓶塞;向试管Ⅱ中加入5滴2%CuSO4溶液。将试管Ⅱ中反应液加入试管Ⅰ,用酒精灯加热试管Ⅰ并观察现象。实验中存在的错误有几处?
【规律方法】
1.糖类还原性的检验
某些糖类含有醛基有还原性,能被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氧化,若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不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则该糖不具有还原性,为非还原糖,如蔗糖。
2.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
(1)水解条件
①蔗糖:稀硫酸做催化剂,水浴加热。
②纤维素:90%的浓硫酸做催化剂,小火微热。
③淀粉:稀硫酸或酶催化,水浴加热。
(2)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欲检验糖类水解产物中的葡萄糖,必须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其中的硫酸,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进行检验。
3.淀粉水解程度的检验
(1)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A 现象B 结论
1 未出现银镜 溶液变蓝色 淀粉尚未水解
2 出现银镜 溶液变蓝色 淀粉部分水解
3 出现银镜 溶液不变蓝色 淀粉完全水解
(2)实验中加入NaOH溶液的作用是中和稀硫酸,使溶液处于碱性环境。
【迁移应用】
1.下列关于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糖,而其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实验方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糖的操作顺序:④③
B.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糖的操作顺序:④⑤
C.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④⑤
D.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②④
2.向淀粉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测定淀粉的水解程度,需用到下列试剂中的( )
①NaOH 溶液 ②银氨溶液 ③新制Cu(OH)2悬浊液 ④碘水 ⑤BaCl2溶液
A.①⑤ B.②④
C.①③④或①②④ D.②③④
3.检验淀粉水解程度的实验如下:
步骤1: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取少量水解液于一支试管中,向试管加入碘水,溶液显蓝色。
步骤2:另取少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至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有砖红色沉淀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步骤1如果不加入稀硫酸,淀粉就不会发生水解
B.步骤1中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
C.步骤2中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氧化性
D.步骤1和步骤2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部分发生水解
1.下列实验操作和结论错误的是( )
A.用新制Cu(OH)2悬浊液可鉴别麦芽糖和蔗糖
B.用银镜反应可证明蔗糖是否转化为葡萄糖,但不能证明是否完全转化
C.浓硫酸可使蔗糖脱水变黑,证明蔗糖含C、H、O三种元素
D.向蔗糖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硫酸,加热几分钟,然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证明蔗糖不水解
2.下列物质中既能发生水解反应,也能发生银镜反应,其水解产物中还含有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的是( )
①乙醛 ②葡萄糖 ③蔗糖 ④麦芽糖 ⑤纤维素 ⑥淀粉
A.①②④ B.③⑤
C.④ D.③④⑥
3.可通过实验来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还原糖,其实验包括下列一些操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①取少量淀粉加水配成溶液 ②加热煮沸 ③加入碱液中和至溶液呈碱性 ④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 ⑤加入几滴稀硫酸 ⑥再加热
A.①②⑤⑥④③ B.①⑤②④⑥③
C.①⑤②③④⑥ D.①⑥④⑤③②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化合物都可以发生水解
B.证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的方法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
C.检验葡萄糖的方法是加入含NaOH的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
D.检验淀粉是向淀粉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5.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葡萄糖、蔗糖、淀粉、甲酸乙酯中的一种。经实验测得:
①只有B、C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A遇碘水变蓝色。
③只有A、C、D能水解,水解液加碱后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1)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A ,B ,
C ,D 。
(2)写出实验③有关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水解: ,
C水解: ,
D水解: 。
第2课时 糖类和核酸
【基础知识·准落实】
分点突破(一)
师生互动
交流讨论
1.提示: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来检验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葡萄糖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2.提示:因为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都必须在碱性环境中进行。
自主练习
1.C 糖类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但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很多,如醇、醛、羧酸等,①错误;大多数糖类化合物的组成可用通式Cm(H2O)n表示,最早被称为“碳水化合物”,但不是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且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称糖类为“碳水化合物”并不准确,②错误;有甜味的物质不一定是糖类,如甘油有甜味,但不是糖类,糖类不一定都有甜味且能溶于水,如纤维素没有甜味且不溶于水,③错误;大多数糖类化合物的组成可用通式Cm(H2O)n表示,但有些糖的组成不符合该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⑤错误。
2.D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羟基,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不含羧基,与NaHCO3不反应, D项错误。
3.A 麦芽糖的分子式为C12H22O11,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A错误。
4.A 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A项正确;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元素相同,都可用(C6H10O5)n表示,但n不同,因此不互为同分异构体,B项错误;二者都是高分子化合物,都属于糖类,但都不具有甜味,C项错误;二者都是非还原性糖,都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纤维素可与硝酸、醋酸等发生酯化反应,D项错误。
分点突破(二)
师生互动
2.(1)核酸
自主练习
1.D 1个核糖分子中含4个羟基,1个脱氧核糖分子中含3个羟基,二者均含1个醛基,不互为同系物,A项错误;核糖的分子式是C5H10O5,脱氧核糖的分子式是C5H10O4,二者分子式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B项错误;核糖和脱氧核糖均为五碳醛糖,C项错误;核糖、脱氧核糖均是生命遗传物质——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正确。
2.D 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统称为核酸,对蛋白质的合成和生物遗传起重要作用,A正确;核酸完全水解产物中含有磷酸、五碳醛糖和碱基,B正确;DNA双螺旋的两个螺旋链是通过氢键相结合的,C正确;核酸为高分子化合物,核苷酸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不正确。
3.B 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都是链状结构,都有磷酯键,A正确;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不是化学键,B错误;核酸经水解可得到很多核苷酸,可通过分析核酸水解的产物推测其组成,C正确;DNA和RNA中所含的戊糖不同,故可根据戊糖的不同将核酸分为DNA和RNA,D正确。
【关键能力·细培养】
提示:第1处错误:利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蔗糖水解生成的葡萄糖中的醛基时,溶液需保持弱碱性,否则做水解催化剂的酸会与氢氧化铜反应,导致实验失败,题干实验过程中蔗糖水解后溶液未冷却并碱化;第2处错误:NaOH溶液具有强碱性,不能用玻璃瓶塞,否则NaOH与玻璃瓶塞处SiO2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Na2SiO3,会导致瓶盖无法打开,共2处错误。
迁移应用
1.B 某糖是否属于还原糖,可通过银镜反应证明;银镜反应应该采取水浴加热,同时考虑到银镜反应应该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蔗糖水解(需要水浴加热)后应先加碱中和做催化剂的酸,然后才能进行银镜反应,综上所述,B项正确。
2.C 淀粉在稀硫酸催化下水解,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如果未发生水解,则溶液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不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如果部分水解,则既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又能遇碘水变蓝;如果已完全水解,则遇碘水不显蓝色。因此,选择碘水和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确定有无淀粉存在和有无葡萄糖生成,但检验水解产物前必须加碱来中和酸;选①③④或①②④。
3.D 步骤1加入稀硫酸做催化剂,目的是加快淀粉的水解速率,并不是不加入稀硫酸淀粉就不会发生水解,A错误;淀粉部分发生水解时,加入碘水也能使溶液显蓝色,则步骤1中的实验现象不能说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B错误;氢氧化铜变为砖红色氧化亚铜沉淀,即铜元素被还原,所以步骤2中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C错误;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能和氢氧化铜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变蓝,所以步骤1和步骤2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部分发生水解,D正确。
【教学效果·勤检测】
1.D 麦芽糖属于还原糖,而蔗糖是非还原糖,用新制Cu(OH)2悬浊液可鉴别,A项正确;产生银镜只能说明蔗糖水解生成了葡萄糖,但蔗糖是否水解完全则无法确定,B项正确;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变黑,蔗糖中H、O元素以水的形式脱出,只剩下C,则证明蔗糖含C、H、O三种元素,C项正确;银镜反应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故应先在蔗糖水解液中加入碱性溶液中和做催化剂的稀硫酸,D项错误。
2.C 酯类物质及双糖、多糖等可以发生水解反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中必须含有醛基,题给6种物质中④属于还原双糖,可以水解并可发生银镜反应,其水解产物葡萄糖也可发生银镜反应。
3.C 验证淀粉水解生成还原糖的实验步骤:取少量淀粉加适量水配成溶液,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加热煮沸,冷却,由于水解生成的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在水解液中先加入NaOH溶液,调pH至溶液呈碱性,再加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有砖红色沉淀产生,证明淀粉水解生成还原糖,所以该实验的操作步骤顺序为①⑤②③④⑥。
4.C 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A错误;证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的方法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形成碱性环境,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B错误;检验淀粉是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碘,若观察到溶液变蓝则有淀粉存在,D错误。
5.(1)淀粉 葡萄糖 甲酸乙酯 蔗糖
(2)(C6H10O5)n(淀粉)+nH2OnC6H12O6(葡萄糖)HCOOCH2CH3+NaOHHCOONa+CH3CH2OH
C12H22O11(蔗糖)+H2OC6H12O6(葡萄糖)+C6H12O6(果糖)
解析:据实验②推知A为淀粉;据①③知B只能发生银镜反应,却不能水解,推知B为葡萄糖;由①知D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据③知D能水解,水解液加碱后能发生银镜反应,故D为蔗糖;则C为甲酸乙酯。
8 / 8(共90张PPT)
第2课时 糖类和核酸
课
程 标
准 1.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2.了解淀粉和纤维素及其与葡萄糖的关系,了解葡萄糖的结构
特点、主要性质与应用。
3.知道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4.了解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功能
目 录
1、基础知识·准落实
4、学科素养·稳提升
2、关键能力·细培养
3、教学效果·勤检测
基础知识·准落实
1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分点突破(一) 糖类
1. 糖类的概念
从结构上看,糖类是指分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羟基的醛或酮以及
水解后可以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有机化合物。
2. 糖类所含的官能团
—OH、—CHO或 。
3. 分类
(1)单糖
不能水解为更小糖分子的糖类,如葡萄糖、果糖、核糖。
(2)低聚糖
1 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 mol单糖的称为低聚糖。其中,
能水解产生2 mol单糖的称为双糖(二糖),能水解产生3
mol单糖的称为三糖,依次类推。
(3)多糖
1 mol糖能水解产生n mol(n>10)单糖的糖类,如淀粉、纤
维素。
4. 几种重要的糖
Ⅰ.实验探究
实验1 葡萄糖中醛基的检验
实验内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化学方程式
用银氨
溶液检验醛基 水浴加热
后试管内
壁出现一
层光亮的
银镜 葡萄糖分子
中含有醛
基,具有还
原性,银氨
溶液被葡萄
糖还原,有
Ag生成
实验内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化学方程式
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
醛基
a步骤试管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滴入葡萄糖溶液,c步骤试管中出
现砖红色沉淀 Cu(OH)2
被葡萄糖还
原,有砖红
色的Cu2O生
成
实验2 蔗糖、淀粉的性质
实验内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蔗糖的
水解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
入1 mL蔗糖溶液; (2)向一份蔗糖溶液中加入2~3滴稀硫酸,水浴加热几分钟,再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 (3)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
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加入稀硫
酸、NaOH溶液和新制
氢氧化铜悬浊液的试管内产生砖红色沉淀
实验内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淀粉的
水解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 mL 淀粉溶液; (2)向一份淀粉溶液中加入2~3滴稀硫酸,水浴加热
几分钟,取出试管冷却至室温; (3)从两支试管中分别取出少量溶液,滴加碘水观察现象; (4)将两支试管中的溶液分别用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加入2~3滴稀硫酸的试管滴加碘水
后,试管中未出现蓝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后,
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
淀粉在酸催化和
加热的条件下发
生水解反应,产
物具有还原性。
反应原理 :
(C6H10O5)n+
nH2O 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交流讨论】
1. 如何检验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提示: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来检验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葡萄
糖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2. 检验蔗糖水解液中是否含葡萄糖时,为什么必须先用碱液中和
稀硫酸?
提示:因为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都必须在
碱性环境中进行。
Ⅱ.结构和性质
(1)单糖——葡萄糖与果糖
①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
分子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类别
葡萄
糖 C6H12O6 CH2OH(CHOH)4CHO 羟基、 醛基 单糖
果
糖 C6H12O6 羟基、 酮羰基 单糖
从组成和结构上看,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②葡萄糖的化学性质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醇)羟基,可发生氧化、加成、酯
化等反应。
a.氧化反应
ⅰ.生理氧化或燃烧
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2 804 kJ·mol-1。
ⅱ.被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氧化
CH2OH(CHOH)4CHO+2[Ag(NH3)2]OH 2Ag↓+
3NH3+CH2OH(CHOH)4COONH4+H2O;
CH2OH(CHOH)4CHO+2Cu(OH)2+NaOH
CH2OH(CHOH)4COONa+Cu2O↓+3H2O。
b.加成反应
CH2OH(CHOH)4CHO+H2 CH2OH(CHOH)
4CH2OH。
CH2OH(CHOH)4CHO+5CH3COOH CH3COOCH2
(CHOOCCH3)4CHO+5H2O。
d.发酵成醇
C6H12O6 2C2H5OH+2CO2↑。
c.酯化反应
(2)双糖——蔗糖和麦芽糖
①蔗糖和麦芽糖的结构与性质
蔗糖 麦芽糖
分子式 C12H22O11 C12H22O11
分子 结构 分子中无醛基 分子中有醛基
互为同分异构体,都是双糖 化学 性质 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水解生成葡萄糖
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
悬浊液不反应 与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鉴别 方法 向两个溶液中分别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麦芽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蔗糖(也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来鉴别) ②蔗糖的水解反应
a.蔗糖水解反应实验需用稀硫酸(1∶5)做催化剂,水浴加
热。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O + 。
b.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欲要检验水解产物中的葡萄糖,
必须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多余的硫酸,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
Cu(OH)2悬浊液进行检验。
分类 淀粉 纤维素
通式 (C6H10O5)n 关系 ①不互为同分异构体(n值不等); ②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结构 特征 分子中含有几百个到几千
个葡萄糖单元 分子中含有几千个葡萄糖单
元
物理 性质 白色、无味、固态粉末,
不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发
生糊化作用 白色、无味、具有纤维状结
构的固体,不溶于水,也不
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
(3)多糖
淀粉和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质
分类 淀粉 纤维素
化学 性质 ①无还原性; ②能水解生成葡萄糖; ③遇碘单质变蓝 ①无还原性;
②能水解生成葡萄糖(比淀
粉难);
③能发生酯化反应
存在 植物的种子或块根里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用途 制备葡萄糖、酿造酒和
醋,人体的能源之一 纺织、造纸、制纤维素硝酸
酯、纤维素乙酸酯等
1. 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属于糖类
②糖类是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
③凡是能溶于水且具有甜味的物质都属于糖类
④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能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
⑤糖类物质的组成都可以用通式Cm(H2O)n表示
A. ①② B. ③⑤
C. ④ D. ①④
解析: 糖类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但含有碳、氢、氧三种
元素的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很多,如醇、醛、羧酸等,①错误;大多
数糖类化合物的组成可用通式Cm(H2O)n表示,最早被称为“碳
水化合物”,但不是碳和水组成的化合物,且随着化学的发展,人
们发现称糖类为“碳水化合物”并不准确,②错误;有甜味的物质
不一定是糖类,如甘油有甜味,但不是糖类,糖类不一定都有甜味
且能溶于水,如纤维素没有甜味且不溶于水,③错误;大多数糖类
化合物的组成可用通式Cm(H2O)n表示,但有些糖的组成不符合
该通式,如脱氧核糖(C5H10O4),⑤错误。
2. 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其对应的性质中不
正确的是( )
A. 与钠反应放出氢气
B. 可与乙酸发生取代反应
C. 能发生银镜反应
D. 可使小苏打溶液冒出气泡
解析: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羟基,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与乙酸
发生酯化反应;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不含羧基,与
NaHCO3不反应, D项错误。
3. 下列关于蔗糖和麦芽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麦芽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葡萄糖的两倍
B. 在纯净的蔗糖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微热,不产生银镜
C. 在蔗糖与稀硫酸共热后的溶液中滴加银氨溶液,再水浴加热,看
不到银镜生成
D. 在蔗糖里加入浓硫酸,可观察到颜色变黑,并有气泡出现
解析: 麦芽糖的分子式为C12H22O11,葡萄糖的分子式为
C6H12O6,A错误。
4. 对于淀粉和纤维素这两种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者都能水解,且水解的最终产物相同
B. 二者所含的C、H、O的质量分数相同,都可用(C6H10O5)n表
示,互为同分异构体
C. 它们均属于糖类,都具有甜味,且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D. 淀粉能发生银镜反应,而纤维素不能,但能发生酯化反应
解析: 淀粉和纤维素都是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A项正确;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元素相同,都可用(C6H10O5)n表
示,但n不同,因此不互为同分异构体,B项错误;二者都是高分
子化合物,都属于糖类,但都不具有甜味,C项错误;二者都是非
还原性糖,都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纤维素可与硝酸、醋酸等发生酯
化反应,D项错误。
分点突破(二) 五碳醛糖与核酸
1. 核糖与脱氧核糖
核糖(C5H10O5)和脱氧核糖(C5H10O4)是单糖中两种重要的五碳
醛糖,其链式和环式结构如下:
2. 核酸
(1)核糖和脱氧核糖是生命遗传物质—— 的重要组成部
分。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统称为核酸。
(2)脱氧核糖核酸——DNA
大多数生命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RNA病毒除外)。在以
DNA为遗传物质的生命体中,DNA是遗传信息的储存物质。
核酸
1. 下列关于核糖和脱氧核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二者含有的官能团相同,互为同系物
B. 二者分子式相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C. 核糖为五碳醛糖,脱氧核糖为五碳酮糖
D. 二者均为生命遗传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1个核糖分子中含4个羟基,1个脱氧核糖分子中含3个羟
基,二者均含1个醛基,不互为同系物,A项错误;核糖的分子式
是C5H10O5,脱氧核糖的分子式是C5H10O4,二者分子式不同,不互
为同分异构体,B项错误;核糖和脱氧核糖均为五碳醛糖,C项错
误;核糖、脱氧核糖均是生命遗传物质——核酸的重要组成部分,
D项正确。
2. 以下关于核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有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类,对蛋白质的合成和生物遗传起
重要作用
B. 核酸完全水解产物中,含有磷酸、五碳醛糖和碱基
C. DNA双螺旋的两个螺旋链是通过氢键相结合的
D. 核酸、核苷酸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解析: 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统称为核酸,对蛋白质的合成
和生物遗传起重要作用,A正确;核酸完全水解产物中含有磷酸、
五碳醛糖和碱基,B正确;DNA双螺旋的两个螺旋链是通过氢键相
结合的,C正确;核酸为高分子化合物,核苷酸不是高分子化合
物,D不正确。
3. 我国在核酸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成绩。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 RNA中含磷酯键
B. 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化学键作用相连接
C. 可通过分析核酸水解的产物推测其组成
D. 根据组成中所含戊糖的不同分为RNA和DNA
解析: 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都是链状结构,都有磷酯键,
A正确;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不是化学键,B错
误;核酸经水解可得到很多核苷酸,可通过分析核酸水解的产物推
测其组成,C正确;DNA和RNA中所含的戊糖不同,故可根据戊糖
的不同将核酸分为DNA和RNA,D正确。
关键能力·细培养
2
互动探究 深化认知
糖类还原性及水解产物的检验(探究与创新)
某同学进行蔗糖水解实验,并检验产物中的醛基,操作如下:向试管
Ⅰ中加入1 mL 20%蔗糖溶液,加入3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分钟。打开
盛有10%NaOH溶液的试剂瓶,将玻璃瓶塞倒放,取1 mL溶液加入试
管Ⅱ,盖紧瓶塞;向试管Ⅱ中加入5滴2%CuSO4溶液。将试管Ⅱ中反应
液加入试管Ⅰ,用酒精灯加热试管Ⅰ并观察现象。实验中存在的错误有
几处?
提示:第1处错误:利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蔗糖水解生成的葡
萄糖中的醛基时,溶液需保持弱碱性,否则做水解催化剂的酸会与氢
氧化铜反应,导致实验失败,题干实验过程中蔗糖水解后溶液未冷却
并碱化;第2处错误:NaOH溶液具有强碱性,不能用玻璃瓶塞,否则
NaOH与玻璃瓶塞处SiO2反应生成具有黏性的Na2SiO3,会导致瓶盖无
法打开,共2处错误。
【规律方法】
1. 糖类还原性的检验
某些糖类含有醛基有还原性,能被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
液氧化,若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不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则该糖不具有还原性,为非还原糖,如蔗糖。
2. 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
(1)水解条件
①蔗糖:稀硫酸做催化剂,水浴加热。
②纤维素:90%的浓硫酸做催化剂,小火微热。
③淀粉:稀硫酸或酶催化,水浴加热。
(2)水解产物中葡萄糖的检验:欲检验糖类水解产物中的葡萄
糖,必须先加入NaOH溶液中和其中的硫酸,再加入银氨溶
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进行检验。
3. 淀粉水解程度的检验
(1)实验现象及结论:
现象A 现象B 结论
1 未出现银镜 溶液变蓝色 淀粉尚未水解
2 出现银镜 溶液变蓝色 淀粉部分水解
3 出现银镜 溶液不变蓝色 淀粉完全水解
(2)实验中加入NaOH溶液的作用是中和稀硫酸,使溶液处于碱
性环境。
【迁移应用】
1. 下列关于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糖,而其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实验
方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糖的操作顺序:④③
B. 验证蔗糖属于非还原糖的操作顺序:④⑤
C. 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④⑤
D. 验证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的操作顺序:①②④
解析: 某糖是否属于还原糖,可通过银镜反应证明;银镜反应
应该采取水浴加热,同时考虑到银镜反应应该在碱性条件下进行,
故蔗糖水解(需要水浴加热)后应先加碱中和做催化剂的酸,然后
才能进行银镜反应,综上所述,B项正确。
2. 向淀粉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使之发生水解。为测定淀粉的水
解程度,需用到下列试剂中的( )
①NaOH 溶液 ②银氨溶液 ③新制 Cu(OH)2悬浊液 ④碘水
⑤BaCl2溶液
A. ①⑤ B. ②④
C. ①③④或①②④ D. ②③④
解析: 淀粉在稀硫酸催化下水解,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如果未
发生水解,则溶液不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不能与新制Cu(OH)2悬浊
液反应;如果部分水解,则既能发生银镜反应或能与新制Cu
(OH)2悬浊液反应又能遇碘水变蓝;如果已完全水解,则遇碘水
不显蓝色。因此,选择碘水和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可确
定有无淀粉存在和有无葡萄糖生成,但检验水解产物前必须加碱来
中和酸;选①③④或①②④。
3. 检验淀粉水解程度的实验如下:
步骤1: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取少量水
解液于一支试管中,向试管加入碘水,溶液显蓝色。
步骤2:另取少量水解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至碱性,再加
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至沸腾,有砖红色沉淀生成。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 步骤1如果不加入稀硫酸,淀粉就不会发生水解
B. 步骤1中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
C. 步骤2中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氧化性
D. 步骤1和步骤2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部分发生水解
解析: 步骤1加入稀硫酸做催化剂,目的是加快淀粉的水解速
率,并不是不加入稀硫酸淀粉就不会发生水解,A错误;淀粉部分
发生水解时,加入碘水也能使溶液显蓝色,则步骤1中的实验现象
不能说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B错误;氢氧化铜变为砖红色氧化亚
铜沉淀,即铜元素被还原,所以步骤2中的实验现象说明淀粉的水
解产物具有还原性,C错误;淀粉水解生成的葡萄糖能和氢氧化铜
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淀粉遇碘变蓝,所以步骤1和步骤2的实验现
象说明淀粉部分发生水解,D正确。
教学效果·勤检测
3
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
1. 下列实验操作和结论错误的是( )
A. 用新制Cu(OH)2悬浊液可鉴别麦芽糖和蔗糖
B. 用银镜反应可证明蔗糖是否转化为葡萄糖,但不能证明是否完全
转化
C. 浓硫酸可使蔗糖脱水变黑,证明蔗糖含C、H、O三种元素
D. 向蔗糖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硫酸,加热几分钟,然后加入银氨溶
液,水浴加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证明蔗糖不水解
解析: 麦芽糖属于还原糖,而蔗糖是非还原糖,用新制Cu
(OH)2悬浊液可鉴别,A项正确;产生银镜只能说明蔗糖水解生
成了葡萄糖,但蔗糖是否水解完全则无法确定,B项正确;浓硫酸
使蔗糖脱水变黑,蔗糖中H、O元素以水的形式脱出,只剩下C,
则证明蔗糖含C、H、O三种元素,C项正确;银镜反应要在碱性条
件下进行,故应先在蔗糖水解液中加入碱性溶液中和做催化剂的稀
硫酸,D项错误。
2. 下列物质中既能发生水解反应,也能发生银镜反应,其水解产物中
还含有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的是( )
①乙醛 ②葡萄糖 ③蔗糖 ④麦芽糖 ⑤纤维素 ⑥淀粉
A. ①②④ B. ③⑤
C. ④ D. ③④⑥
解析: 酯类物质及双糖、多糖等可以发生水解反应,能发
生银镜反应的物质中必须含有醛基,题给6种物质中④属于还原
双糖,可以水解并可发生银镜反应,其水解产物葡萄糖也可发
生银镜反应。
3. 可通过实验来验证淀粉水解可生成还原糖,其实验包括下列一些操
作过程,这些操作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①取少量淀粉加水配成溶液 ②加热煮沸 ③加入碱液中和至溶液
呈碱性 ④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 ⑤加入几滴稀硫酸 ⑥再
加热
A. ①②⑤⑥④③ B. ①⑤②④⑥③
C. ①⑤②③④⑥ D. ①⑥④⑤③②
解析: 验证淀粉水解生成还原糖的实验步骤:取少量淀粉加适
量水配成溶液,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加热煮沸,冷却,
由于水解生成的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必须
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在水解液中先加入NaOH溶液,调pH至溶
液呈碱性,再加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有砖红色沉淀产
生,证明淀粉水解生成还原糖,所以该实验的操作步骤顺序为①⑤
②③④⑥。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糖类化合物都可以发生水解
B. 证明淀粉没有发生水解的方法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氢氧
化铜悬浊液,加热
C. 检验葡萄糖的方法是加入含NaOH的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
D. 检验淀粉是向淀粉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解析: 葡萄糖不能发生水解,A错误;证明淀粉没有发生水
解的方法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形成碱性环境,再
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B错
误;检验淀粉是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碘,若观察到溶液变蓝则有
淀粉存在,D错误。
5. 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葡萄糖、蔗糖、淀粉、
甲酸乙酯中的一种。经实验测得:
①只有B、C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A遇碘水变蓝色。
③只有A、C、D能水解,水解液加碱后均能发生银镜反应。
(1)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A ,B ,
C ,D 。
淀粉
葡萄糖
甲酸乙酯
蔗糖
(2)写出实验③有关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水解:
,
C水解:
,
D水解:
。
(C6H10O5)n(淀粉)+nH2O nC6H12O6(葡
萄糖)
HCOOCH2CH3+NaOH HCOONa+
CH3CH2OH
C12H22O11(蔗糖)+H2O C6H12O6(葡萄糖)+
C6H12O6(果糖)
解析:据实验②推知A为淀粉;据①③知B只能发生银镜反
应,却不能水解,推知B为葡萄糖;由①知D不能发生银镜反
应,据③知D能水解,水解液加碱后能发生银镜反应,故D为
蔗糖;则C为甲酸乙酯。
学科素养·稳提升
4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 下列关于葡萄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是白色晶体,能溶于水,有甜味
B. 是一种多羟基醛,有还原性
C. 能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酒精
D. 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 葡萄糖属于单糖,能溶于水,有甜味,A正确;葡萄糖
的结构简式是CH2OH(CHOH)4CHO,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
B正确;葡萄糖属于单糖,不能水解,C错误;葡萄糖、果糖的分
子式都是C6H12O6,葡萄糖与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D正确。
2. 下列关于葡萄糖与蔗糖的比较错误的是( )
A. 分子式不同,蔗糖的分子式是C12H22O11
B. 分子结构不同,蔗糖不含醛基
C. 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但互为同系物
D. 蔗糖能水解,葡萄糖不能水解
解析: 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蔗糖的分子式为
C12H22O11,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而蔗糖不含醛基,二者不互为
同分异构体,也不互为同系物,蔗糖可以水解,葡萄糖为单糖,不
能水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下列关于核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 跟氯化铁溶液作用显色
C. 与银氨溶液作用形成银镜
D. 可以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核糖的分子式是C5H10O5,葡萄糖的分子式是C6H12O6,
二者分子式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A错误;酚类物质与氯化铁
溶液作用显紫色,核糖分子中不含有酚羟基,不能跟氯化铁溶液作
用显色,B错误;核糖分子中含有醛基,能够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
反应,形成银镜,C正确;核糖分子中不含羧基,不能使紫色石蕊
溶液变红,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单糖只有葡萄糖和果糖
B.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C. 葡萄糖和果糖不可以用银氨溶液鉴别
D. 低血糖患者可利用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解析: 通常将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
糖和脱氧核糖等多种,A错误;葡萄糖和果糖,都能发生银镜反
应,所以不能用银氨溶液鉴别,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碘水可检验淀粉是否已完全水解
B. 脱脂棉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完全水解能得到葡萄糖
C. 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混合后水浴加热,可看到光亮的银镜
D. 在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加热后产生砖
红色Cu2O沉淀
解析: 淀粉不存在醛基,在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中加
入淀粉溶液,加热后不会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已知苏糖的结构简式为 ,以下有关苏糖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 苏糖能发生银镜反应
B. 苏糖与甲酸甲酯所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C. 苏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或取代反应
D. 苏糖与葡萄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分子中含有—CHO,能发生银镜反应;苏糖与甲酸甲酯
的最简式相同,所以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分子中含有—CHO,
能发生加成反应,含有—OH,能发生取代反应;苏糖与葡萄糖的
分子式不相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
B. 淀粉已完全水解
C. 淀粉没有水解
D. 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加碘水溶液不变蓝,说明不含淀粉;加NaOH溶液使溶
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说明其中含有葡萄糖。故结论应为淀粉已完全水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我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可直接人工
合成淀粉。通过核磁共振等检测方法发现,人工合成淀粉分子与天
然淀粉分子的结构组成一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成果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B. 在咀嚼淀粉类食物时,淀粉会水解产生葡萄糖
C. 可利用含碘的化合物检验淀粉的存在
D. 淀粉中含有C、H、O、N四种元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麦芽糖,B错误;淀
粉遇碘单质变蓝,需要用碘单质检验淀粉的存在,C错误;淀粉为
多糖,含C、H、O元素,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蔗糖酯是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食品乳化
剂。某蔗糖酯可以由蔗糖与硬脂酸乙酯合成,反应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蔗糖酯也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B. 合成该蔗糖酯的反应属于消去反应
C. 蔗糖分子中含有8个羟基
D. 该蔗糖酯在稀硫酸的作用下水解,水解过程中只生成两种产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从蔗糖酯的结构看,其中不含有甘油的结构,故不属于
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A项错误;从反应方程式可看出,其机理为
蔗糖酯中一个醇羟基的氢原子取代了硬脂酸乙酯中醇的部分,属于
取代反应,B项错误;从蔗糖的结构式可看出其中含有两个结构相
同的环,每个环上有四个羟基,C项正确;该蔗糖酯在稀硫酸中水
解可生成硬脂酸和蔗糖,生成的蔗糖还可以继续水解,生成葡萄糖
和果糖,所以产物可有多种共存,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木糖的分子式为C5H10O5,属于多羟基醛,木糖在浓硫酸作用下生
成糠醛(结构简式如图)。
(1)木糖的结构简式为 ,
木糖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填字母)。
a.水解反应 b.还原反应
c.氧化反应 d.取代反应
e.加成反应 f.酯化反应
CH2OH(CHOH)3CHO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木糖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糠醛,发生消去反应,结合木糖的分子式和糠醛的结构简式得木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3CHO。木糖分子中没有能水解的结构,a符合题意;木糖中含醛基,能发生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羟基和醛基,能发生氧化反应,c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羟基,能发生取代反应,d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醛基,能发生加成反应,e不符合题意;木糖中含羟基,能发生酯化反应,f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形成糠醛的过程中,1分子木糖脱去了 分子水。
解析: 分析木糖和糠醛的分子式可知反应中1分子木糖脱去了3分子水。
(3)写出木糖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所得产物称为木糖醇,它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适合糖
尿病患者食用,原因是 (填字母)。
3
D
+H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木糖醇不受酵母菌和细菌作用,能防龋齿
B. 木糖醇是多羟基化合物,易溶于水
C. 木糖醇没有蔗糖甜
D. 木糖醇被食用后不提高血糖浓度
解析: 木糖中的醛基与氢气加成生成羟基;木糖醇被食用后不提高血糖浓度,故它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写出糠醛被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氧化的化学方程
式:
。
解析: 糠醛中含醛基,能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羧基。
+2Cu(OH)2+NaOH +
Cu2O↓+3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根据转化关系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6H10O5)n可以是淀粉或纤维素,二者均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 可以利用银镜反应证明反应①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
C. 葡萄糖和果糖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均为醛糖
D. 向反应②得到的混合物中倒入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并分液可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C6H10O5)n可以是淀粉或纤维素,二者均属于天然
高分子化合物,A错误;葡萄糖和果糖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
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果糖不含醛基,C错误;乙酸乙酯
能与NaOH溶液反应,应向反应②得到的混合物中倒入饱和碳酸
钠溶液并分液可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淀粉在人体内转化成葡萄糖为机体提供能量,是重要的食品工业
原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淀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反应③为人体提供能量
C. 反应④是水解反应
D. 麦芽糖与蔗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
合物,A项正确;葡萄糖在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
水并放出热量,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B项正确;反应④是葡萄
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乙醇的反应,不是水解反应,C项
错误;麦芽糖和蔗糖的分子式均为C12H22O11,二者结构不同,互
为同分异构体,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葡萄糖在生物体内会发生分子内反应形成葡萄糖的半缩醛(如图
所示),物质A和B分别为两种葡萄糖半缩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葡萄糖半缩醛含有羟基、醚键,该葡萄糖不能发生银镜反应
B. 半缩醛的形成可看作羟基与醛基发生了加成反应
C. 物质A分子不具有手性
D. 葡萄糖半缩醛A和B的分子式均为C6H10O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A错误;根据葡
萄糖半缩醛A和B的结构简式可知,葡萄糖半缩醛的形成可看作羟
基与醛基发生了加成反应,B正确;连接四种不同基团的碳原子
是不对称碳原子,物质A分子含有5个不对称碳原子,具有手性,
C错误;葡萄糖半缩醛A和B的分子式均为C6H12O6,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为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试管甲和丙均用
60~80 ℃的水浴加热5~6 min,试管乙不加热。待试管甲中的溶
液冷却后再进行后续实验。
实验1:取少量甲中溶液,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没有
砖红色沉淀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实验2:取少量乙中溶液,滴加几滴碘水,溶液变为蓝色,但取少
量甲中溶液做此实验时,溶液不变蓝色。
实验3:取少量丙中溶液加入NaOH溶液调节至碱性,再滴加碘
水,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最终生成葡萄糖,化学
方程式是 +nH2O 。
+n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设计甲和乙是为了探究 对淀粉水解的影响,设计甲
和丙是为了探究 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解析: 甲与乙的反应物均相同,但甲加热,乙未加热,甲、乙实验是探究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甲中有稀硫酸,而丙中无稀硫酸,其他条件相同,甲、丙实验是探究催化剂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温度
催化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实验1失败的原因是
。
解析: 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而检验葡
萄糖时应在碱性条件下,所以应先加入碱中和酸,再加入新
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所以实验1失败。
(4)实验3中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
解析: 加入的碘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碘无法与淀粉
反应,所以实验3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没有加入碱中和作为催化剂的稀硫
酸
氢氧化钠与碘反
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填字母)。
a.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作用和一定温度下进行
b.欲检验淀粉是否完全水解,最好在冷却后的水解液中直接
加碘
c.欲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
氢氧化钠中和硫酸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
液并加热
d.若用唾液代替稀硫酸,则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
ab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实验可知淀粉水解需要在催化剂作用和一
定温度下进行,a正确;因为碘易升华,所以冷却后加入
碘,可判断淀粉是否完全水解,b正确;欲检验淀粉的水解
产物具有还原性,应先在水解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至溶液呈碱
性,再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根据是否产生砖红
色沉淀检验产物的还原性,c正确;唾液中含有淀粉酶,且
为中性,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所以用唾液
代替稀硫酸,实验1可能出现预期的现象,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欣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