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 堂 导 入
民族: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民族国家:
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这里的民族国家是一个近代概念,有极强的政治属性,它起源于近代欧洲。
【名词解释】
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
(1)统一的领土疆域。
(2)统一的政权制度。
(3)统一的国内市场。
(4)统一的通用语言。
(5)统一的文化特征。
(6)共同的民族心理。
课 堂 导 入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封建制度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普世的基督教世界掩盖了民族特性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淡薄。
思考:中世纪前期西欧的国家状况?人民对国家、民族意识认识的状况?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王权不断加强
又称“蔷薇战争”。1455年至1485年,英国金雀花王朝的两个分支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之间发生内战,在这场战争中,两大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如恩格斯所说“英国由于玫瑰战争消灭了上层贵族而统一起来了。”
玫瑰战争
城市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如同四处开放的花朵。“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营造一个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城市市民阶层必须展开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这一点与封建王权打击割据势力、加强集权的努力不谋而合,因此,共同的利益把王权与城市的命运系在了一起。”
中世纪的城市
内战削弱贵族势力,客观上有利于加强王权
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掀起了反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
1. “因信称义”
2. 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 简化宗教仪式
4. 王权高于教权
5. 建立本民族教会
教会权威大大下降,基督教世界分裂,世俗王权乘势而起。
1.王权不断加强
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2.专制王权建立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案与罗马教廷闹翻,在议会的支持下,他宣布脱离教皇管辖。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民族教会——英国国教。至此,英国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王权与教权合一,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英王亨利八世
法王路易十四
朕即国家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严厉镇压反叛贵族;建造凡尔赛宫,把各地大贵族宣召进宫,侍奉王室。向各省派驻"司法、警察和财政监督官",整顿军备,扩充兵源,把各省军队的调度权控制在中央手里;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推行重商主义。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2.专制王权建立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向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强大的王权在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
结束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是新兴城市(经济)的保护者;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情感纽带。
朕乃君主,故可以为所欲为。
——(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
国王之于人民,雨水之于大地。
—— 西班牙格言
我的国王我的国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3.民族国家形成
(1)民族战争的催化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法国的民族英雄:圣女贞德
英法百年战争从1337—1453年,持续了100多年,法国民族英雄贞德勇敢地捍卫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识,振奋了民族精神。最终击退英国,不仅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而且还使法国人民团结起来,民族感情迅速增强。
为国王而战
为国家而战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3.民族国家形成
(2)民族语言的作用
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版。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等国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的《圣经》译本。
——张洁颖《从翻译角度看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律文件使用以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
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推广普及,使宗教共同体影响削弱,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莎士比亚
我对现代英语的影响和贡献很大!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3.民族国家形成
(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任,也否认王朝国家是自己的祖国,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呼声,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成为国家的成员,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宣布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有的祖国,“等级和阶级都不复存在,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民族主义》
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作用:
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过对国王的忠诚,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3.民族国家形成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反法同盟军队侵入法国。法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组织义勇军开赴前线。义勇军高唱着一支进行曲奔向巴黎,这就是《马赛曲》,它激励着法国人民保卫国家的斗志。
《马赛曲》曲谱
1793年,一位年轻的雅各宾派士兵给他的母亲的信中写道:当祖国召唤我们去保卫她时我们应该冲到她跟前就像我会冲向一顿美餐一样。我们的生命和才能并不属于我们。所有一切都属于民族,属于祖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专制王权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国王 —— 国家
臣民 —— 公民
专制 —— 民主
个人 —— 民族
(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3.民族国家形成
(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拿破仑战争促进了被占领国和地区的民族觉醒。到19世纪,近代民族国家在欧洲普遍建立。
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知识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国家观念的节日和法规条例
中国有哪些国家节日?
国庆节、建军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
中国有哪些增强国家观念的法规条例?
《国旗法》、《国歌法》、《人民币法》、《反分裂国家法》等。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即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一定约束力的法律系统。
——牛津法律大辞典
从概念来看,国际法具有哪些特征?
适用主体是国家。
它是各国通过协议共同制定的。
具有一定约束力。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背景
——许二斌《中世纪欧洲战争起因类型计量分析》
自大航海时代起,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国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随着这种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无论是政府间的往来还是民间的跨境贸易往来,以及对跨境流动的自然人的管理,都开始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领域。
——谢浩然《再论国际法的起源和发展》
民族国家建立,主权意识增强
国家间交往频繁
战争等国家间冲突增多
世界需要秩序
时代呼唤理性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表现
(1)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格劳秀斯
(1583—1645)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
——格劳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
《战争与和平法》是人类社会第一部系统地论述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规则的著作,它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表现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德意志国家体制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领土划分
宗教问题
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但这个体系不具有全球性;国际法初步形成。
第一次以条约形式确定了国家主权与主权平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表现
17世纪,欧洲各国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3)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外交人员享有人身和名誉不可侵犯、司法管辖豁免、捐税和劳务豁免等特权。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
1861年1月设立,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1901年改为外务部。
总理衙门的成立,是中国外交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中国开始有了统一的专门外交机构,逐渐依据近代主权国家平等交往的原则处理与西方各国的关系。是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的标志。
【知识链接】总理衙门与《万国公法》
《万国公法》: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完成了美国学者惠顿所著《国际法原理》一书的中文翻译工作,恭亲王奕诉上奏折请求批准拨500两白银资助印行此书。后来,这本书以《万国公法》为名印行,这标志着源自西方的国际法被正式介绍到中国。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表现
(4)“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战胜的欧洲封建君主们召开了维也纳会议(1814.11.1—1815.6),重新划分势力版图,恢复法国大革命前的旧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维也纳体系。
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 、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但是,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新主张: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具有相对广泛的代表性。
局限(1)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没有美国, 苏联也很晚加入,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2)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国际法难以实施。
新条约:
各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新组织:
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成立。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确定了 “大国一致”原则,增强了执行力,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国际法院也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海牙国际法院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新领域:
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海洋、外层空间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2010年联合国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会场
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知识链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思考探究】 20世纪国际法发展的特点?
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接受,民族自决、互不干涉内政等载入国际文件
主体大大增加
内容不断充实
形成较完整体系
从过去适用少数欧洲国家到联合国成员国都是国际法主体
从过去主要涉及战争、和平到国际人权、外层空间、跨国犯罪等各领域
国家本位观淡化
各行为主体把关系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3.历史作用和挑战
材料一 野战医院和军医院应被承认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 。
——《红十字公约》
材料二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 、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约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三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联合国宪章》
有利于防止战争与冲突,保障和平与发展,
有利于建立正常的国际秩序,促进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依据上述材料,探讨国际法的历史作用。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3.历史作用和挑战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 ……
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等仍在作祟,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王权不断加强
专制王权的建立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新主张、新体系、新条约
二战后:新组织、新领域
民族国家形成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背景:王权国家的出现和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表现:《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近代外交制度建立、维也纳体系
国际法的历史作用和遭遇的挑战
课 堂 小 结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我们必须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课 堂 小 结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