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中 2025-2026 学年诗华级部上学期历史第一次绿色评价
(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54 分)
1.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
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这反映当时该遗址( )
A.处于仰韶文化时期 B.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 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
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以及系列玉器等出土物。2019 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表明良
渚文化( )
A. 已进入青铜文明时期 B. 丰富了人类文明起源的内涵
C. 居于华夏文明的中心 D. 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
3. 据表可知,有关原始农耕时期特点表述合理的是( )
半坡氏族 河姆渡氏族
相同 过上定居生活;饲养猪、狗;普遍采用磨制石器
不同 建筑为半地穴式;种粟;烧制彩陶 建筑为干栏式;种水稻;学会挖井
A. 经济形态都以畜牧为主 B. 不同地域文明各具特色
C. 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 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4.下表是商代甲骨卜辞中出现的农作物次数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商朝( )
农作物名称 黍 稷 麦(含米、麦) 菽 秜
次数 44 21 21 16 1
A.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B. 农业生产方式革新
C. 农业生产获得丰收 D. 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5. 商朝时畿内和畿外的关联较弱,国王对畿外地区的控制有限;西周时期,周王借助诸侯加强对畿外的
统治。同时,各诸侯也会赐采立邑,以处子孙。因此,王畿之外的格局与王畿地区的社会结构颇为相似。
这样的做法( )
A. 构建了完备的基层管理体系 B. 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C. 促进了华夏认同意识的萌发 D. 强化了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第 1 页 共 4 页
{#{QQABDQKAogAoAJJAAQhCUQGSCAAYkBAAAIgGQEAUsAABwQFABAA=}#}
6. 据《尚书·周书》载,周公曾说:“我不可不监(鉴)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这体现出西周统
治者注重( )
A. 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 B. 创立全新的行政体制
C. 继承前代的治国理念 D. 借鉴前代的经验教训
7. 春秋时期礼义尚存,各国使臣的外交言辞多以委婉著称,以赋诗言志进行反霸权外交。战国时期崇尚
利益,策士们的外交辞令变得直率,多以滔滔不绝的雄辩达到目的。外交辞令的变化体现的本质是( )
A. 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B. 社会转型进程加快
C. 变法运动成为潮流 D. 百家争鸣局面兴起
8.《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 706 年,楚国攻伐随国(西周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随曰:“我无罪”,
楚曰:“我蛮夷也”。然而,战国以后,楚与韩、赵、魏、燕、齐、秦并列七雄,同称“冠带”(礼仪)之国。
这说明( )
A.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剧烈 B. 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C.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增强 D. 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9.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下表是儒家、法家和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据此可知,三家学派
都( )
学派 主张
儒家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家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道家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A. 试图构建新的社会秩序 B. 推崇大一统中央集权
C. 主张提升君主道德修养 D. 关注民生而积极入世
10.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楚国吴起变法规定凡贵族封君的子孙,已传到三代
以上者收回爵禄;秦国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没有立军功的人不得入贵族籍,不得授予军功爵。出现这些
规定的根源是( )
A.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 B.诸侯对于变法运动的支持
C.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11. 睡虎地秦简中的《行书律》等包含了大量的邮传制度,如邮的设置,邮人的待遇,以及邮人的管理,
而且重心放在了邮人的管理上,像危害邮传公文安全和不能及时传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一制度( )
A. 加速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B. 体现了秦朝的严刑峻法
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第 2 页 共 4 页
{#{QQABDQKAogAoAJJAAQhCUQGSCAAYkBAAAIgGQEAUsAABwQFABAA=}#}
12. 历史学家张传玺认为:“废王称皇帝,是秦始皇大胆的革新之举……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皇帝制度的
创立主要适应了( )
A. 神化皇权的需要 B. 显示皇帝至尊地位的需要
C. 结束地方割据的需要 D. 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13.据考证,秦王朝设置的 36 郡,大致有三种情况:因袭战国时期各国故郡 17 个,征服六国新旧国都改
置的郡 9个,重要地区或交通要道新置郡 10 个,据此推断秦朝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 )
A.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B.实现了各地均衡分布
C.凸显了秦国故地优先原则 D.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
14. 吕后元年“除三族罪、妖言令”,文帝之世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汉景帝强调“强毋攘弱,众毋
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汉初统治者的上述措施( )
A. 适应了与民休息的政治需要 B. 奠定了尊崇儒术的理论依据
C. 契合了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D. 增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15. 钱穆提到:“汉代选举,最先必进学校读书,才获补吏。补吏以后,才获察举。因古代社会,读书机
会就不易得,往往形成书生贵族”。据此可知汉代察举( )
A. 造就了考试做官的社会风气 B.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C. 促使了社会阶层的趋于固化 D. 打破了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16. 据居延汉简《盐铁令》记载,汉武帝时期“郡国置盐铁官榷其利”,冶铸煮盐皆由大司农统管,并设
均输官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史载当时“盐铁之利,岁入巨万,以佐赋税”。这些举措( )
A. 推动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崛起 B. 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统筹管理
C. 说明民间商业活动完全禁绝 D. 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17. 汉武帝时,朝廷制定了“擅赋法”,规定汉军出征时沿途郡县只需提供粮草,以防止官吏借机向百姓
赋敛。此举( )
A. 体现了休养生息政策 B. 有利于社会稳定
C. 保证了军事斗争胜利 D. 杜绝了官吏贪腐
18. 西汉初期,女子颇有先秦遗风,并无妇人之贞节等方面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不仅男尊女卑之风愈
演愈烈,而且对女子“从一而终”“守节”等伦理要求也呈增强之势。西汉女性伦理的变化( )
A. 说明国家统一利于家庭稳定 B. 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识增强
C. 反映了女性婚姻观念的增强 D. 是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19 题 20 分,20 题 14 分,21 题 12 分,共 46 分)
第 3 页 共 4 页
{#{QQABDQKAogAoAJJAAQhCUQGSCAAYkBAAAIgGQEAUsAABwQFABAA=}#}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律》、
《法律问答》、《军爵律》等。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在秦律中规定下来。《法律问答》记载“五人盗,
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在秦律中规定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
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的主张一脉相承。
——摘编自《云梦秦简研究》
材料二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
法省刑,简易疏阔……到汉武帝即位以后,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
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
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代法律特点相比,汉代法律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4 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
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荚,号为“荚钱”。
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 年),
改铸五铢钱,使重如其文,同时严禁私人盗铸。元鼎四年(前 113 年),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五铢钱统
一由朝廷铸造。各种旧币一律销毁,将铜料输至中央铸新币。新币铸造较精,选料严格,式样规范,重量、
成色皆有保证,私人铸造难度较大且无利可图,故盗铸之风一时衰息,币制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此后五铢钱大量铸造并长期行用,流通于世 700 余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影响。(8分)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都会发生或渐进或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时期,这是过去历史学家早已认识到的。王
夫之在其名著《读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摘编自《战国史》
请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整体,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字数至少 200 字)
第 4 页 共 4 页
{#{QQABDQKAogAoAJJAAQhCUQGSCAAYkBAAAIgGQEAUsAABwQFABAA=}#}
第一次绿色评价历史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54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B A B D B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D A A C B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19 题 20 分,20 题 14 分,21 题 12 分,共 46 分)
19【答案】(20 分)
(1)特点:法律文书丰富;法律条文细致;法律严苛(轻罪重罚);以法家思想作为立法指导。(任答 3 点
6 分)
(2)变化:崇尚宽简;强调皇权至上(或皇权高于法律);礼法并用(或刑礼一体);儒家思想成为法律的
基础。(8 分)
原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的施政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学占居
统治地位;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任答 3 点 6 分)
20【答案】(14 分)
(1)原因:“半两”钱不足值;币制混乱;私铸成风;冲击中央权力;市场交易困难。(任答 3 点 6 分)
(2)影响:利于中央收回铸币权;加强中央集权或利于巩固统一;提升货币品质;解决盗铸问题;稳定
金融秩序;沿用后世或流通久远;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任答 4 点 8 分)
21【答案】(12 分)
范例一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实现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阶级方面,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井田制的
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逐步壮大,要求废除原有的奴隶主旧贵族特权,建立
起封建政治、经济新秩序。政治方面,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与宗法制遭到破坏,通过变法运动,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思想方面,“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并对后世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变化推动着奴隶社会的崩溃和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
范例二
论题: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变。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奴
第 1 页 共 2 页
{#{QQABDQKAogAoAJJAAQhCUQGSCAAYkBAAAIgGQEAUsAABwQFABAA=}#}
隶制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相应的,经济剥削方式也由井田制下奴隶无偿为奴隶主劳作转变
为地主收取实物地租。这些变化受到各诸侯国政府以变法的方式进行认可和推动。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
的商鞅变法。秦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
总而言之,生产力的发展和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转型。
第 2 页 共 2 页
{#{QQABDQKAogAoAJJAAQhCUQGSCAAYkBAAAIgGQEAUsAABw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