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态变化》--期中单元专题复习(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物态变化》--期中单元专题复习(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24 22:35:03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估计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
B.人体的正常体温是42℃
C.云南夏季某晴天的午后室外温度是10℃
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5℃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体的温度
【详解】A.加冰的橙汁是冰水混合物,温度应维持在 0℃左右,不可能达到 - 10℃。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42℃已是严重高烧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云南夏季午后阳光强烈,室外温度通常在 30℃以上,10℃过于凉爽不符合实际。故C不符合题意;
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一般在 22-26℃之间,25℃是理想的舒适温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根据下表的数据,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汞 ﹣39 357
铅 327 1740
A.80℃的酒精是液态
B.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汞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C.-39℃的汞可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铅在500℃时是固态
【答案】C
【知识点】温度计的选择、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
【详解】A.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80℃的酒精是气态,故A错误;
B.由于汞的熔点为﹣39℃,当气温接近-50℃时,水银已凝固,所以,不能选用汞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故B错误;
C.汞的熔点是-39℃,该温度的水银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或液态,若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故C正确;
D.铅的熔点是328℃,在500℃时,已经全部熔化,是液态,故D错误。
故选C。
3.2025年初,我国科学家在天宫空间站首次制出工业级铌合金,其熔点超过2400℃。在太空中利用激光精确加热悬浮的铌合金颗粒使其转变为液态,液态金属能凌空漂浮,避免了金属与容器接触可能产生的污染,使材料纯度得以提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铌合金属于非晶体
B.在制备过程中铌合金颗粒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C.温度为2000℃时,铌合金为气态
D.液态金属凝固成铌合金的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熔化的概念及现象、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A.因为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题目已知铌合金有熔点,所以铌合金属于晶体,故A错误;
B.在制备过程中,铌合金颗粒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而液化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故B错误;
C.铌合金熔点超过2400℃,而2000℃低于其熔点,此时铌合金为固态,故C错误;
D.液态金属凝固成铌合金的过程是凝固过程,凝固过程不断放出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4.如图甲所示,将1600℃的铁水抛向高空,化为漫天华彩,遍地生金,这是来自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技艺——“打铁花”的浪漫;小明通过网上查阅了解到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打铁花”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打铁花时所用到的铁是晶体
B.打铁花的过程中,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C.在图像的BC段,铁水仍然持续吸收热量
D.满天飞舞的铁花还在继续熔化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凝固的概念及现象
【详解】A.由图乙可知,铁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说明铁是晶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打铁花的过程中,铁先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固态,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图像的BC段,铁处于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满天飞舞的铁花放出热量,发生凝固,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500℃,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用纸做的锅装上适量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水烧开了,而纸锅不会燃烧;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做纸锅用的纸最好用粗糙的厚纸
B.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火焰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
D.纸锅里的水在未加热之前,不会发生汽化现象
【答案】C
【知识点】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沸腾的现象及特征
【详解】A.做纸锅用的纸最好用光滑的厚纸,是因为光滑的纸不易渗水,厚纸盛水不容易破碎,故A错误;
B.若纸锅中无水,火焰会将纸锅点燃,因此火焰的温度高于纸的着火点,故B错误;
C.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当水的温度达到100℃时,吸热沸腾,温度不再升高,纸锅受水的影响,纸锅的温度不会超过100℃,没有达到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不会燃烧,故C正确;
D.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沸腾时需要达到沸点,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的汽化现象,纸锅里的水在未加热之前,会蒸发,因此会发生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6.小明同学对冰加热,他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象中的BCD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DE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没有吸热
C.水的沸点是100℃
D.AB段物质在吸热,BC段物质没有吸热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沸腾的条件、沸点
【详解】A.由图中信息可知,BC段温度不变,温度为0℃,这个温度是冰的熔点,故A错误;
B.DE段是水的沸腾,此时温度保持不变,继续吸热,故B错误;
C.由图中信息可知,在100℃时,水的温度不再上升了,故水的沸点是100℃,故C正确;
D.AB段物质在吸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物质也在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7.我国新疆吐鲁番市常年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如图所示,当地流行使用的“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等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温很低时,井水不会蒸发
B.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加快了井内水的蒸发
C.利用暗渠来输送井水,可避免阳光照射,减少蒸发损失
D.暗渠内空气流速快,能减慢蒸发
【答案】C
【知识点】蒸发的现象及特征、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详解】A.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水温很低时,井水也会蒸发,故A错误;
B.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减慢了井内水的蒸发,故B错误;
CD.用暗渠来输送井水,避免了阳光照射,可以降低水的温度、减少水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减慢水面空气的流速,减少蒸发损失,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8.如图甲所示为《天工开物》中清朝人制酒的场景,图乙为装置示意图。地锅内盛有发酵液体(含酒精和水),火焰加热地锅,顶部天锅内盛冷水。已知酒精沸点为78℃,水的沸点为1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在地锅液体中吸热汽化
B.酒精蒸气在天锅外壁遇冷液化
C.地锅内液体温度达到78℃时,水不会汽化
D.最后蒸出的“尾酒”的酒精浓度较低
【答案】C
【知识点】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蒸发的现象及特征
【详解】A.地锅内的液体吸热,温度升高,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较高的酒精蒸气在天锅外遇冷放出热量,发生液化变为液态酒精,然后经接酒槽流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发生,因此地锅内液体温度达到78℃时,水也会汽化,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随着酒精的蒸出,地锅内酒精的含量越来越少,所以最后蒸出的“尾酒”中水的含量较高,所以酒精浓度较低,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煲骨头汤的过程中,看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液化现象,都要放热
C.锅内骨头汤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打开锅盖时通过加大火力加快了汤的沸腾,这是因为提高了汤的沸点
【答案】C
【知识点】蒸发和沸腾的区别与联系、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沸腾的现象及特征、沸腾的条件、沸点
【详解】A.“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而不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汽化后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故A错误;
B.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汽化过程需要吸热,而不是液化现象,液化是放热过程,故B错误;
C.液体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锅内骨头汤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打开锅盖时,锅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同,加大火力不能提高汤的沸点,而是使汤吸收更多的热量,加快汤的汽化,从而加快汤的沸腾,故D错误。
故选C。
10.过去常用的冰箱利用了一种叫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如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炎热的夏天打开冰箱门可以看到“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B.氟利昂在冷凝器内汽化、吸热,把冰箱内的热放出
C.氟利昂在冷冻室内液化、放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
D.从冰箱内拿出的冰冻饮料会“冒汗”,这是熔化现象
【答案】A
【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详解】A.夏天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是周围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从冰箱里冒出来的温度较低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滴,故A正确;
B.制冷剂气态进入冷凝器,气态的制冷剂变为液态的制冷剂,是液化过程,液化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把冰箱内热散失掉,故B错误;
C.液态的制冷剂通过电冰箱冷冻室,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把冰箱冷冻室内热带走,故C错误;
D.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饮料瓶会“冒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饮料瓶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1.甲、乙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大致位置及产生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杯出现在杯子的整个外壁,汽化吸热
B.乙杯出现在杯子的整个外壁,液化放热
C.甲杯出现在外壁的液面下方,液化放热
D.乙杯出现在内壁的液面上方,汽化吸热
【答案】C
【知识点】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详解】AC.甲中冰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外壁接触,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液面下方杯子外壁,液化放热,故A错误,C正确;
BD.乙杯中的热水温度较高,蒸发形成的水蒸气向上运动时遇到冷的内壁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液面上方杯子内壁,液化放热,故BD错误。
故选C。
12.小南同学在寒假时去了哈尔滨旅游。在冰雕展上看到了许多雕刻精美的冰雕,如图所示。而在自然界,天空中的云、高山上的积雪、河面上的冰、冰层下流动的水,以及空气中的水蒸气,这些都是水的不同状态。在下列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白露时,朝露晶莹 B.霜降时,霜打枝头
C.冬至时,檐头冰挂 D.立春时,冰雪消融
【答案】A
【知识点】液化的概念和现象、生活中的升、凝华现象、凝固的概念及现象
【详解】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冰挂是水遇冷凝固形成的,属于凝固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炎热的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糕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冷”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吸热
C.游泳后刚上岸,感觉比较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D.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凝固形成的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蒸发致冷的应用、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
【详解】A.炎热的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糕周围冒“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糕放出热量,变成小水滴,这是液化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化雪冷”是因为固态的雪熔化成液态的水时要吸热,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游泳后刚上岸,身体表面有水,水在蒸发,蒸发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收热量,皮肤温度降低,感到比较冷,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变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形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地球总水量约为1.368×1018m3,淡水只占全球水存储量的2.78%,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如图所示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云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和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组成的
B.树叶蒸腾作用是升华现象
C.化雪的时候很冷是因为凝固吸热
D.自然界中水不断循环,不会减少,因此不必节约
【答案】A
【知识点】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凝华现象、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详解】A.云的形成既有液化现象,也有凝华现象,即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和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组成的,都需要放出热量,故A正确;
B.树木蒸腾作用是树内水分汽化为水蒸气,这一过程需要吸热,故B错误;
C.化雪的时候,物质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该过程中吸收热量,故C错误;
D.自然界中水的总量虽然不变,但真正能为人类所利用的淡水却不多,因此我们必须要节约水资源,故D错误。
故选A。
15.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吸收热量的是(  )
A.冰雪消融 B.湖水结冰
C.叶尖上形成露珠 D.草叶上形成白霜
【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液化的概念和现象、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
【详解】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熔化吸热,故A符合题意;
B.湖水结冰是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凝固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叶尖上形成的露珠,是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液化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草叶上形成的白霜,是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凝华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多选题
16.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是晶体 B.A的熔点是80℃
C.A熔化用了10分钟 D.A和B熔化过程都要吸热
【答案】AC
【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详解】A.由图可知,B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是非晶体,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A的温度达到80℃后保持不变,所以A的熔点是80℃,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A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熔化结束,A熔化用了5分钟,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所以A和B熔化过程都要吸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7.优秀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很多诗句中,涉及到了物态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由水到冰属于凝固,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露的形成属于液化,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属于凝华,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
D.“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的形成属于升华,其过程属于吸热过程
【答案】ABC
【知识点】液化的概念和现象、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凝固的概念及现象
【详解】A.由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固现象,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故A正确;
B.露的形成是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故B正确;
C.霜的形成是气态的水蒸气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故C正确;
D.雪的形成是气态的水蒸气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故D错误。
故选ABC。
三、填空题
18.如图甲所示,糖画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糖汁在石板上画出戏曲人物、小动物等造型,待糖汁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此过程需要 热量。工艺师吹制玻璃工艺品,如图乙所示,需要不断给玻璃加热,使玻璃处于比较软的状态,玻璃的温度不断升高,并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所以玻璃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答案】 凝固 放出 非晶体
【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1][2]糖汁原本是液态,制成 “糖人” 后变成固态。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所以此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3]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题目中提到玻璃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所以玻璃是非晶体。
19.小明用一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已有读数为38.6℃)先后测量实际体温分别是36.2℃和39.5℃的两个人的体温,则实际体温为36.2℃的测量结果为 ℃,实际体温为39.5℃的测量结果为 ℃。
【答案】 38.6 39.5
【知识点】体温计
【详解】[1][2]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需要用力甩动,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6℃,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温度计的示数只能上升或不变,不能下降,若实际体温高于38.6℃,温度计示数会上升;若实际体温等于38.6℃,温度计示数会不变;若实际体温低于38.6℃,温度计示数会不变;所以实际体温是36.2℃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8.6℃,实际体温是39.5℃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9.5℃。
20.很多滑雪场一般都是利用造雪机来实现人工造雪。人工造雪是雾化后的小水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晶形成的“人工雪”,这个过程会 热量。人工造雪时,气温必须 (选填“高于”或“低于”),才可以实现造雪。
【答案】 凝固 放出 低于
【知识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1][2]人工造雪时,雪是雾化后的小水滴变为冰晶形成的,由液态变成固态,这个过程叫凝固,凝固需要放出热量。
[3]水的凝固点是0℃,人工造雪时,气温必须低于0℃,才可以实现造雪。
21.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同学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但有的同学由于运动不当,我们可以用喷雾“冷疗法”缓解外伤的疼痛,如图所示是一款疗伤喷雾剂,装瓶时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疼痛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起到镇痛的作用。
【答案】 压缩体积 汽化
【知识点】汽化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蒸发致冷的应用、压缩体积液化
【详解】[1]液化的方法有降温或压缩体积,氯乙烷装瓶时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
[2]将氯乙烷对准人的疼痛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吸收皮肤表面的热量,降低皮肤表面的温度,可起到镇痛的作用。
22.小玲在家中做饭时,她发现厨房里处处都有物态变化。
(1)液化石油气是在一定温度下利用 的方法把石油气体液化装在钢罐里;
(2)冬天,厨房窗户上会起水雾,水雾是在玻璃 侧(选填“内”或“外”);
(3)煮饭时打开电饭锅盖时,若不小心容易被水蒸气烫伤,烫伤的原因;一是水蒸气的温度高,二是水蒸气 放热。
【答案】(1)加压##压缩体积
(2)内
(3)液化
【知识点】降低温度液化、压缩体积液化
【详解】(1)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①压缩体积;②降低温度。液化石油气是在温度不变下进行,故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把石油气体液化装在钢罐里。
(2)水蒸气遇冷液化。冬天,厨房内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窗户放热液化形成水雾,水雾是在玻璃内侧。
(3)煮饭时打开电饭锅盖时,若不小心容易被水蒸气烫伤,烫伤的原因;一是水蒸气的温度高,二是温度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皮肤发生液化放热。
四、实验题
2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冰的熔化特点。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设计与进行实验】
(1)组装实验装置的合理顺序应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3)图甲中的小试管内应该放 (选填“冰块”或“碎冰粒”),其目的是 。
(4)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对冰加热,是为了 。
【分析与论证】
(5)实验过程中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其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冰的温度为 ℃。
(6)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是 (选填“AC”“BC”或“AD”)段,其熔化特点为 。第7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交流与反思】
(7)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放置上有什么要求? 。
(8)在冰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冰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 。
(9)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1个标准大气压下)可知,在北方寒冷的季节里,最低气温可达,此时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汞”)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酒精 78
汞 357
(10)另一组的同学采用了一样的实验装置,但冰熔化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记录温度和观察状态,请你帮他们想一个在实验中延长冰熔化时间的方法: 。
(11)小明又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戊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可知, (选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试管中的碎冰第 min开始熔化,14min后持续加热,此后任意相同时刻虚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超过实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答案】(1)自下而上
(2)秒表
(3) 碎冰粒 使固体受热均匀
(4)使试管里的冰受热均匀,使温度缓慢上升,便于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
(5)
(6) 晶体 BC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固液共存态
(7)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冰中,不能碰到试管壁和底
(8)冰还能从烧杯中的水中继续吸收热量
(9)酒精
(10)减小酒精灯火焰(或增加冰的质量)
(11) 虚 10 不会
【知识点】探究固体熔化时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详解】(1)组装实验装置时,因为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要先根据酒精灯的位置确定铁圈的高度,再安装其他器材,合理顺序应是自下而上。
(2)从图象知,记录的数据有温度和时间,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测量时间需要表,所以实验器材还缺少秒表。
(3)[1][2]图甲中的小试管内应该放碎冰粒。因为碎冰粒与热源的接触面积更大,受热更均匀,加热时间短,效果明显。
(4)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对冰加热,这种方法叫水浴法加热,可以使试管里的冰受热均匀,使温度缓慢上升,便于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
(5)由图甲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在0℃以下,所以其示数为-12℃。
(6)[1][2][3]由图可知,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则BC段是熔化过程,由此可知冰是晶体,从图像可以得出冰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4]试管中碎冰从第5min开始熔化,15min完全熔化,历时10min,所以第7min,试管内的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7)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完全浸没在被测物质中,且不能接触试管壁和试管底。因为如果玻璃泡接触试管壁或试管底,测量的温度就不是被测物质的真实温度,会受到试管壁或试管底温度的影响。
(8)在冰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冰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烧杯内水的温度高于试管内冰的熔点,两者存在温度差,冰还能从烧杯中的水中继续吸收热量。
(9)由表格可知汞的凝固点是-39℃,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北方寒冷的季节里,最低气温可达-50℃,汞会凝固,因此应选用酒精温度计。
(10)冰的熔化时间过短,可能是外界温度太高,吸热太快,或者冰的质量太小,所以我们可以减小酒精灯火焰或者增加冰的质量。
(11)[1]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烧杯中的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0℃时,开始熔化,温度保持不变,则试管中的冰的温度也只能升到0℃,然后保持不变,此时试管内外的温度相同,试管内的冰不能继续吸热,不能熔化。当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后,温度升高,试管中的冰吸收热量,开始熔化,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熔化,温度才会升高。所以图戊中的实线是烧杯中的冰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虚线是试管内碎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2]试管中的碎冰在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后,才能吸收热量,开始熔化,由图戊知,试管中碎冰从第10min开始熔化,14min完全熔化,历时4min。
[3]试管中的水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当试管内外温度相同时,没有温差,试管内的水不能继续从烧杯中的水吸收到热量,所以温度不可能超过烧杯中水的温度。
24.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填“A”或“B”);
(2)调整好器材,用酒精灯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计时,小明每隔1min观察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直至水沸腾并持续4min后停止读数,将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①第6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应为图乙中的 (填“C”或“D”);
②分析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
【答案】(1)B
(2) C 98 不变
【知识点】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详解】(1)组装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所以应先固定图甲中的B(酒精灯的位置),这样便于调整铁圈的高度,保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2)①水沸腾时,整个容器内水温相同,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气泡体积逐渐变大。第6min时,水已经沸腾,水中气泡的情形应为图乙中的C。
②[1][2]分析数据可知,水在温度达到98℃后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估计的数据符合实际的是(  )
A.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 B.人体的正常体温是42℃
C.云南夏季某晴天的午后室外温度是10℃ D.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5℃
2.根据下表的数据,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汞 ﹣39 357
铅 327 1740
A.80℃的酒精是液态
B.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汞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C.-39℃的汞可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铅在500℃时是固态
3.2025年初,我国科学家在天宫空间站首次制出工业级铌合金,其熔点超过2400℃。在太空中利用激光精确加热悬浮的铌合金颗粒使其转变为液态,液态金属能凌空漂浮,避免了金属与容器接触可能产生的污染,使材料纯度得以提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铌合金属于非晶体 B.在制备过程中铌合金颗粒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
C.温度为2000℃时,铌合金为气态 D.液态金属凝固成铌合金的过程中不断放出热量
4.如图甲所示,将1600℃的铁水抛向高空,化为漫天华彩,遍地生金,这是来自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技艺——“打铁花”的浪漫;小明通过网上查阅了解到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关于“打铁花”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打铁花时所用到的铁是晶体
B.打铁花的过程中,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
C.在图像的BC段,铁水仍然持续吸收热量
D.满天飞舞的铁花还在继续熔化
5.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500℃,小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用纸做的锅装上适量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水烧开了,而纸锅不会燃烧;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做纸锅用的纸最好用粗糙的厚纸
B.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火焰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C.纸锅不会燃烧是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
D.纸锅里的水在未加热之前,不会发生汽化现象
6.小明同学对冰加热,他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象中的BCD段是冰的熔化过程
B.DE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没有吸热
C.水的沸点是100℃
D.AB段物质在吸热,BC段物质没有吸热
7.我国新疆吐鲁番市常年高温少雨,水贵如油。如图所示,当地流行使用的“坎儿井”由明渠、暗渠、竖井等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温很低时,井水不会蒸发
B.井内的水在夏季约比外界低,加快了井内水的蒸发
C.利用暗渠来输送井水,可避免阳光照射,减少蒸发损失
D.暗渠内空气流速快,能减慢蒸发
8.如图甲所示为《天工开物》中清朝人制酒的场景,图乙为装置示意图。地锅内盛有发酵液体(含酒精和水),火焰加热地锅,顶部天锅内盛冷水。已知酒精沸点为78℃,水的沸点为10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在地锅液体中吸热汽化
B.酒精蒸气在天锅外壁遇冷液化
C.地锅内液体温度达到78℃时,水不会汽化
D.最后蒸出的“尾酒”的酒精浓度较低
9.煲骨头汤的过程中,看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B.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液化现象,都要放热
C.锅内骨头汤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打开锅盖时通过加大火力加快了汤的沸腾,这是因为提高了汤的沸点
10.过去常用的冰箱利用了一种叫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如图表示出了电冰箱的构造和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炎热的夏天打开冰箱门可以看到“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B.氟利昂在冷凝器内汽化、吸热,把冰箱内的热放出
C.氟利昂在冷冻室内液化、放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
D.从冰箱内拿出的冰冻饮料会“冒汗”,这是熔化现象
11.甲、乙两只相同的透明烧杯中分别倒入冰水和热水,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出现了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大致位置及产生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杯出现在杯子的整个外壁,汽化吸热 B.乙杯出现在杯子的整个外壁,液化放热
C.甲杯出现在外壁的液面下方,液化放热 D.乙杯出现在内壁的液面上方,汽化吸热
12.小南同学在寒假时去了哈尔滨旅游。在冰雕展上看到了许多雕刻精美的冰雕,如图所示。而在自然界,天空中的云、高山上的积雪、河面上的冰、冰层下流动的水,以及空气中的水蒸气,这些都是水的不同状态。在下列描述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A.白露时,朝露晶莹 B.霜降时,霜打枝头
C.冬至时,檐头冰挂 D.立春时,冰雪消融
13.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炎热的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糕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冷”是因为雪在熔化时要吸热
C.游泳后刚上岸,感觉比较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
D.寒冷的冬天,窗玻璃上出现的冰花是凝固形成的
14.地球总水量约为1.368×1018m3,淡水只占全球水存储量的2.78%,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如图所示是水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云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和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组成的
B.树叶蒸腾作用是升华现象
C.化雪的时候很冷是因为凝固吸热
D.自然界中水不断循环,不会减少,因此不必节约
15.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吸收热量的是(  )
A.冰雪消融 B.湖水结冰
C.叶尖上形成露珠 D.草叶上形成白霜
二、多选题
16.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是晶体 B.A的熔点是80℃
C.A熔化用了10分钟 D.A和B熔化过程都要吸热
17.优秀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在很多诗句中,涉及到了物态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由水到冰属于凝固,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露的形成属于液化,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的形成属于凝华,其过程属于放热过程
D.“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的形成属于升华,其过程属于吸热过程
三、填空题
18.如图甲所示,糖画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糖汁在石板上画出戏曲人物、小动物等造型,待糖汁 (填物态变化名称)后,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制成了,此过程需要 热量。工艺师吹制玻璃工艺品,如图乙所示,需要不断给玻璃加热,使玻璃处于比较软的状态,玻璃的温度不断升高,并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所以玻璃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9.小明用一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已有读数为38.6℃)先后测量实际体温分别是36.2℃和39.5℃的两个人的体温,则实际体温为36.2℃的测量结果为 ℃,实际体温为39.5℃的测量结果为 ℃。
20.很多滑雪场一般都是利用造雪机来实现人工造雪。人工造雪是雾化后的小水滴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晶形成的“人工雪”,这个过程会 热量。人工造雪时,气温必须 (选填“高于”或“低于”),才可以实现造雪。
21.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同学们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但有的同学由于运动不当,我们可以用喷雾“冷疗法”缓解外伤的疼痛,如图所示是一款疗伤喷雾剂,装瓶时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疼痛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起到镇痛的作用。
22.小玲在家中做饭时,她发现厨房里处处都有物态变化。
(1)液化石油气是在一定温度下利用 的方法把石油气体液化装在钢罐里;
(2)冬天,厨房窗户上会起水雾,水雾是在玻璃 侧(选填“内”或“外”);
(3)煮饭时打开电饭锅盖时,若不小心容易被水蒸气烫伤,烫伤的原因;一是水蒸气的温度高,二是水蒸气 放热。
四、实验题
23.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冰的熔化特点。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设计与进行实验】
(1)组装实验装置的合理顺序应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 。
(3)图甲中的小试管内应该放 (选填“冰块”或“碎冰粒”),其目的是 。
(4)利用烧杯中的水给试管里的冰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对冰加热,是为了 。
【分析与论证】
(5)实验过程中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其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冰的温度为 ℃。
(6)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是 (选填“AC”“BC”或“AD”)段,其熔化特点为 。第7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交流与反思】
(7)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放置上有什么要求? 。
(8)在冰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冰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 。
(9)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1个标准大气压下)可知,在北方寒冷的季节里,最低气温可达,此时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汞”)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酒精 78
汞 357
(10)另一组的同学采用了一样的实验装置,但冰熔化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记录温度和观察状态,请你帮他们想一个在实验中延长冰熔化时间的方法: 。
(11)小明又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了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丁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A、B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戊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可知, (选填“实”或“虚”)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试管中的碎冰第 min开始熔化,14min后持续加热,此后任意相同时刻虚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超过实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24.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 (填“A”或“B”);
(2)调整好器材,用酒精灯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计时,小明每隔1min观察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直至水沸腾并持续4min后停止读数,将所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①第6min时,水中气泡的情形应为图乙中的 (填“C”或“D”);
②分析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 ℃,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考点透视
1. 高频考点分布与命题分析
考点分类 具体内容 考查形式 难度等级
温度 温度、摄氏温度、温度计的使用、体温计 选择题、填空题(占比20%) ★★★☆☆
熔化和凝固 (实验)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选择题、填空题(占比30%)、实验题 ★★★☆☆
汽化和液化 (实验)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汽化和液化、沸腾和沸点、蒸发、影响蒸发的因素、汽化吸热、液化的两种方法、液化放热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占比30%) ★★★☆☆
升华和凝华 升华、升华吸热、凝华、凝华放热、水循环 选择题、填空题、(占比20%) ★★☆☆☆
2. 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
选择题:生活实际中的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吸放热情况;
填空题: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影响蒸发的因素、液化的两种方法;
实验探究题: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易错点:
①温度计的读数:区别“零上”与“零下”,防止把“零下”读成“零上”的方法是观察温度计上的数字,如果数字越往上越大,读数为零上;如果数字越往上越小,读数为零下。
②晶体的熔化时温度的变化;
③液体沸腾时吸放热和温度的变化。
二、知识清单
1. 核心概念系统梳理
(1)温度计:
①原理: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使用前:a.观察它的量程;b.认清分度值。
③使用时:如图所示
a.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看: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c.读: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
d.记:记录结果必须带单位,用负号表示零下温度。
④体温计:
a.特殊的缩口结构可以让狭道处的水银断开;
b.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前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摔,把水银甩回体温计的玻璃泡内。
(2)熔化和凝固
①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②晶体和非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③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较凝固;
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3)汽化和液化: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液化的两种方法;
②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③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④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动速度;
⑤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4)升华和凝华
①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②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5)水循环
2. 实验要点归纳
实验名称 关键操作和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关键操作:①组装器材的顺序:自下而上; ②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③“水浴法”可保证受热均匀; ④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①晶体熔化时不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时的状态为固液并存;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加热先变软逐渐变为液态。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现象:①水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③沸腾时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持续吸热。 沸腾的特点:达到沸点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 易错警示
错误表述:“给水壶加热壶嘴“白气”是汽化现象” → 正确:“给水壶加热壶嘴“白气”是液化现象。“白气”的成分是小水珠”
错误表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 正确:“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三、重点题型精讲
题型一:温度计的使用
1.以下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方法正确的是(  )
A.①⑥ B.③⑤ C.③⑥ D.④⑥
【答案】D
【知识点】温度计的使用
【详解】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时,应让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待测液体中,既不能碰容器底,也不能碰容器壁,①温度计与烧杯底部接触,故①错误;②温度计与烧杯壁接触,故②错误;③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没在待测液体中,故③错误;④温度计读数符合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故④正确;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⑥正确,⑤俯视读数,⑦仰视读数,故⑤⑦错误。
综上所述,④⑥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针对训练】
2.(多选)下列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B.使用温度计之前一定要甩一甩
C.测量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液体中,不能触碰容器的底或壁
D.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F.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
【答案】ACDF
【知识点】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温度计的使用
【详解】A.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如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B.只有体温计使用前需要甩一甩,使水银柱回到玻璃泡中,而一般的实验室温度计使用前不需要甩,故B错误;
C.测量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液体中,不能触碰容器的底或壁,否则会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容器底或壁的温度可能与液体主体温度不同),故C正确;
D.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是液体的真实温度,故D正确;
E.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因为拿出后温度计的示数会受外界温度影响而变化,导致测量不准确,故E错误;
F.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这样才能准确读取示数,故F正确。
故选ACDF。
3.使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温度,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观察它的 ;
(2)请指出如图甲所示的操作中两个错误之处:① ;② ;
(3)在测量温水的温度后,又用温度计测量了从冰箱中取出的冰的温度,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应记为 ℃。
【答案】(1)量程和分度值
(2) 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液面相平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烧杯底
(3)-9
【知识点】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温度计的使用
【详解】(1)在使用温度计之前,观察量程是为了明确该温度计能够测量的温度范围,避免测量超出其范围的温度而损坏温度计;观察分度值则有助于准确读数。所以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1][2]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而图甲中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且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图甲中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
(3)温度计的刻度值越往下越大,说明此时的温度是零下,分度值为 1℃,液柱上表面在 -9℃ 处,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 -9℃ 。
题型二 体温计的使用
4.温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小明早上照例测量体温后,用力甩了体温计,放到窗台上就上学去了。晚上回家发现体温计的示数为35.5℃。他以此判断今天的最高气温应 (填“小于”“大于”或“等于”)35.5℃;他又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晚上的气温是 ℃。
【答案】 冷热程度 热胀冷缩 等于 -4
【知识点】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温度的定义
【详解】[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常见的温度计是液体温度计,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温度高液体膨胀,温度计中显示的温度越高。
[3]体温计使用时因为其玻璃泡与液柱之间有狭口的设计,导致没有甩时其示数只会上升不会自动下降,故小明回家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为35.5℃,说明当天最高气温就是35.5℃。
[4]甲乙两根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4℃和-4℃,一天中晚上的温度应低于白天正午的温度,故晚上的气温应为-4℃。
【针对训练】
5.(多选)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可以用沸水消毒
B.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是37.9℃
C.该温度计使用时能离开被测物体
D.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答案】BC
【知识点】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体温计
【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温度计能测量的最高温度为42℃,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超过该温度计的最大测量范围,所以不可以用沸水消毒,故A错误;
B.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液柱对齐的刻度在37℃右侧9小格,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37.9℃,故B正确;
C.温度计离开被测物体,温度降低,水银柱首先在缩口处断开,仍能指示原来的温度,所以使用时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C正确;
D.该温度计的玻璃泡中有液体,液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时,液体的体积会膨胀或收缩,所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
故选BC。
6.用体温计测得小明的体温为36.9℃,没有甩体温计直接用它依次去测量小天和小亮的体温,已知他们的实际体温分别为36.8℃和37.8℃,那么两次测温后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  )
A.36.9℃和37.8℃ B.37.5℃和38.6℃
C.36.9℃和37.5℃ D.36.8℃和37.8℃
【答案】A
【知识点】体温计
【详解】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需要用力甩动,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6.9℃,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体温高于36.9℃,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值是准确的;若人的体温等于36.9℃,体温计中的水银位置不变,显示的是36.9℃,测量值是准确的;若人的体温低于36.9℃,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6.9℃;所以体温是36.8℃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6.9℃,体温是37.8℃的人测量的结果是37.8℃,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题型三:固体熔化—凝固图像分析
7.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第15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 D.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答案】B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图像、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A.观察图像可知,在10~25min 时间段内,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这符合晶体的熔化特点,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 不符合题意;
B.由于10~25min 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且温度不变,此不变的温度即为熔点,从图像能明确看出该温度是80℃,所以该物质的熔点是80℃,故B符合题意;
C.由图像可得,第10min 时物质刚开始熔化,到25min 才完全熔化,因此第15min 时该物质还未完全熔化,故C不符合题意;
D.在10~25min内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晶体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来实现状态的转变,所以该物质在10~25min 内一直在吸收热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针对训练】
8.(多选)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是晶体 B.A的熔点是80℃
C.A熔化用了10分钟 D.A和B熔化过程都要吸热
【答案】A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图像、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熔化的概念及现象
【详解】A.由图可知,B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是非晶体,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A的温度达到80℃后保持不变,所以A的熔点是80℃,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A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0min熔化结束,A熔化用了5分钟,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吸热,所以A和B熔化过程都要吸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9.如图所示为某物质发生凝固过程的图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在8min~18min时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B.该物质的熔点为75℃
C.该物质在第15min时的温度为80℃
D.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用时18min
【答案】C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图像、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熔点和凝固点
【详解】AD.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从8min到18min时,共用时10min,温度没有变化,说明有固定的凝固点,由此判断该物质属于晶体,物质凝固时,要放热,故AD错误;
BC.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该晶体的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时温度是80℃,即该物质的凝固点是80℃,所以该物质熔点也为80℃;该物质在第15min时处于凝固过程,温度保持80℃不变,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
题型四、生活中物态变化的辨别
10.在家庭实验室中,小阳使用家中的冰箱时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开冷冻室,看到有“白气”冒出,这是汽化现象
B.冷藏室的蔬菜放久了会变干变焉,这是升华现象
C.从冷冻室取冰块时,湿手套会被冰块“粘”住,这是凝固现象
D.从冷藏室拿出的汽水瓶外壁出现小水珠,这是熔化现象
【答案】C
【知识点】蒸发的现象及特征、凝固的概念及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详解】A.打开冷冻室,看到有“白气”冒出,这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冷藏室的蔬菜放久了会变干变焉,这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
C.从冷冻室取冰块时,湿手套会被冰块“粘”住,是水变成冰,这是凝固现象,故C正确;
D.从冷藏室拿出的汽水瓶外壁出现小水珠,这是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针对训练】
11.中华诗词,包罗万象,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下列诗句所蕴含的热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答案】A
【知识点】汽化的概念和现象、生活中的升、凝华现象、熔化的概念及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正确;
B.冰是水遇冷凝固形成的,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
故选A。
12.为保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铁路两侧安装了许多封闭的中空热棒。如图所示,热棒下端插在冻土中,内部填充低沸点的液态氨,利用氨的物态变化给冻土降温,把冻土中的热量“搬运到”热棒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中放热,从而使冻土保持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使用绝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热棒
B.氨在热棒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C.氨在热棒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D.冬季,热棒中的液态氨在冻土层中的吸热,通过地面上的散热片放热到空气中,到了暖季热棒不再工作
【答案】D
【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汽化的概念和现象、熔化和凝固的应用、认识物质的物理属性
【详解】A.为了使棒内下端的液态氨更好的从冻土中吸热,棒内上端的氨气液化时更好的向外放热,应使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热棒,故A错误;
BC.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冻土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冻土内部吸热,使冻土温度降低,冻土就不会熔化;棒内上端的氨气遇冷液化成液态氨,液化过程中要放热,故BC错误;
D.冬季时,冻土层温度相对较高,热棒下端插在冻土层中的液态氨会吸收冻土层的热量,发生汽化现象,由液态变为气态。气态氨上升到热棒上端,通过地面上的散热片,遇冷后放热液化重新变为液态氨回到热棒下端,如此循环,实现给冻土层降温,防止其熔化。到了暖季,冻土层温度较低,液态氨不会发生物态变化,热棒也就不再进行热量传递工作了,故D正确。
故选D。
题型五: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实例的说法辨析
13.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关于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夏天,在饮料中加冰块,因为冰块熔化放热降温
B.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热
C.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伤更厉害,因为水蒸气液化成同温度的水时吸收热量
D.吹电风扇会感到凉爽,是因为电扇扇风降低了室内温度
【答案】B
【知识点】熔化与凝固的吸放热、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详解】A.夏天饮料中加冰块利用了冰块熔化吸热,故A错误;
B.皮肤上涂一些酒精后,酒精蒸发吸热,所以皮肤会感到凉爽,故B正确;
C.被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水时要放热,故C错误;
D.吹电风扇会感到凉爽,是因为电扇扇风加快了空气流动,从而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故D错误。
故选 B。
【针对训练】
14.(多选)爱劳动的小青跟着妈妈学烹饪,发现厨房里处处蕴含着物理学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水溅在油锅里会出现爆破声,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不断变化
B.烹饪过程中,小青同学戴的眼镜镜面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煮饺子的过程中,需要持续加热,水沸腾后水温不会升高
D.冬天烹饪时,会发现厨房玻璃窗外侧有小水珠
【答案】BC
【知识点】沸腾的条件、沸点、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详解】A.炒菜时水溅在油锅里会出现爆破声,这是因为水的温度达到沸点,迅速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膨胀发出爆破声,故A错误;
B.烹饪过程中,小青同学戴的眼镜镜面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煮饺子的过程中,需要持续加热,水沸腾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不会升高,故C正确;
D.冬天烹饪时,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液化形成小水珠,会发现小水珠在厨房玻璃窗内侧,故D错误。
故选BC。
15.关于热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寒冷的室外,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B.水烧开时,离壶嘴较远的地方“白气”较浓,这是汽化现象
C.北方冬天美丽的雾凇是空气凝华形成的
D.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高
【答案】D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生活中的升、凝华现象、生活中的汽、液化现象
【详解】A.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寒冷的室外,镜片温度高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温度,水蒸气不会遇冷放热,也就不会液化形成小水滴,故A错误;
B.水烧开时,壶嘴处温度高,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气在壶嘴处温度高,不会液化;离壶嘴较远的地方温度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也就是“白气”,这是液化现象,不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
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不是空气凝华,故C错误;
D.寒冷的北方,气温很低,水银的凝固点较高,在低温环境下,水银容易凝固,不能再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测量温度,所以不用水银温度计,故D正确。
故选D。
题型六:影响蒸发的因素
16.《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术。人们晾晒豆株时要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样做可以 (选填“增大”或“减小”)液体的表面积,从而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的蒸发。蒸发发生在豆株的 (选填“表面”或“表面和内部”)。
【答案】 增大 加快 表面
【知识点】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的现象及特征
【详解】[1][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温度、表面积和空气流动的速度,晾晒豆株时要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样做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加快水分的蒸发。
[3]蒸发是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的汽化现象,所以蒸发发生在豆株的表面。
【针对训练】
17.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这是陆游笔下的省油灯。如图所示,省油灯的灯体如坦口碗状,有上下夹层,其原理是利用夹层里的水可以不断蒸发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灯油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灯油蒸发速度 (选填“变快”或“变慢”),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答案】 吸收 降低 变慢
【知识点】蒸发致冷的应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详解】[1][2]蒸发属于汽化现象,蒸发吸热。所以夹层里的水不断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可以降低灯油的温度。
[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表面空气流速和液体的表面积。灯油的温度降低,使灯油蒸发速度减慢,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题型七: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18.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以利用它进行人工降雨,用飞机将干冰洒在云上,干冰迅速 (填入物态变化名称),并且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入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或 (填入物态变化名称)成许多小冰晶,冰晶下落时继续熔化成小水滴,这些水滴降落下来成为雨。
【答案】 升华 吸收 液化 凝华
【知识点】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和现象、液化的概念和现象、升华与凝华的吸放热及其应用
【详解】[1][2][3][4]进行人工降雨,用飞机将干冰洒在云上,干冰迅速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并且吸收热量,使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许多小冰晶,冰晶下落时继续熔化成小水滴,这些水滴降落下来成为雨。
【针对训练】
19.“消防安全,重于泰山!”小霞同学在学校组织的安全演练活动中,看见了如图所示的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拔掉保险栓,压下手柄就会看到管口有大量“白气”,“白气”是 (选填“二氧化碳”“水蒸气”或“小水滴”)。
【答案】 压缩体积 小水滴
【知识点】液化的概念和现象、压缩体积液化
【详解】[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常温下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的。
[2]使用时,液态二氧化碳喷出后迅速汽化,汽化过程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本身是无色看不见的。
题型八:水循环
20.(多选)如图所示,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要放出热量
C.图中云的主要组成是水蒸气
D.图中的循环过程说明水的总量是不变的,我们没有必要节约用水
【答案】A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
【详解】A.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故A正确;
B.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小水滴是液化过程,液化会放出热量,故B正确;
C.图中云的主要组成是水蒸气变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虽然地球上有丰富的海洋水,但是能供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使用的淡水却很短缺,所以必须节约用水,故D错误。
故选AB。
【针对训练】
21.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冰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形成雪花
D.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详解】A.海水吸热形成水蒸气,是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形成小冰晶,是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B错误;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形成小冰晶,是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或者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形成云,符合实际情况,故D正确;
故选D。
题型九: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2.如图所示,小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晶体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
(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物质受热均匀,而且萘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温度为90℃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该物质的熔点是 ℃,熔化过程中,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分钟;
(5)晶体熔化时的条件是 ,通过实验得出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 。
【答案】(1)秒表
(2)慢
(3)液
(4) 80 15
(5)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知识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详解】(1)实验中需要测量时间和温度,用到秒表和温度计。
(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能使萘受热均匀,并且萘温度上升速度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3)由图像可知,温度为90℃时,熔化过程已结束,该物质处于液态。
(4)[1][2]由图像可知,该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故熔点为80℃;晶体从10min开始熔化,到25min熔化完,所以熔化过程用了15min。
(5)[1][2]据图像可知萘有固定的熔点,说明萘是晶体,分析实验可知晶体熔化,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达到熔点、二是继续吸热;由图乙可知,10~25min,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可得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不变。
【针对训练】
23.某同学发现冬天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他猜想,水中加入盐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证据】
(1)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将做成的盐水用烧杯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观察盐水状态并测出温度,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2)烧杯内物质在第5分钟时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盐水凝固所用的时间为 min;
(3)实验中盐水的凝固点为 ℃,盐水在凝固时需要放出热量,温度 ,根据图像可知盐水结成的冰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解释】根据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可初步得出结论:在水中加入盐后 (选填“会”或“不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
【交流】如果将一个装有0℃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答案】 固液共存 5 -4 不变 晶体 会 变少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图像、熔点和凝固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详解】(2)[1]据图可知,第5分钟时物质处于熔化过程,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状态。
[2]据图可知,盐水在第4min开始凝固,第8min刚好凝固完成,凝固所用的时间为
(3)[3][4]据甲图可知,盐水温度为-4℃保持不变,说明盐水的凝固点为-4℃,且盐水在凝固时需要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5]根据图像可知,盐水有固定的凝固过程,说明盐水结成的冰为晶体。
[6]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加盐后,是的凝固点降低,因此在水中加入盐后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
[7]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的温度是相同的,由于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额熔点,因此将装有0℃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满足达到凝固点,持续放热的条件,因此水会凝固,水会减少。
24.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如图甲,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安装。
(2)下列措施能使冰块受热均匀的有______。
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 B.用水浴法加热
C.选择小颗粒的冰块进行实验 D.用酒精灯外焰进行加热
(3)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
(4)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如图丙所示图像,可知段冰处于 态,段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由实验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由实验可知,晶体熔化的条件: ,持续吸热。由图丙可知,晶体熔化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 。
【答案】(1)自下而上
(2)ABC
(3)-3
(4) 固液共存 需要 晶体
(5) 温度达到熔点 保持不变
【知识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固体熔化时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
【详解】(1)由于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应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最后调整温度计的高度,即组装实验器材要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通过外力使物质各部分被充分加热,受热均匀,故A符合题意;
B.将装有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种方法是“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故B符合题意;
C.选择小颗粒的冰块进行实验,使不同颗粒都能受热,可以使物质受热均匀,故C符合题意;
D.用酒精灯外焰进行加热,可以提高加热的温度,与是否受热均匀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3)由图乙知道,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示数是-3℃。
(4)[1][2][3]由图丙知道,该物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即段时冰正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此过程中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由于冰有固定的熔点,所以冰属于晶体。
(5)[1]由实验可知,温度达到熔点后,继续吸热,冰才能熔化,得出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持续吸热。
[2]由实验可知,冰熔化时需要加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得出晶体熔化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题型十: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25.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安装该实验装置的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图乙中的 (选填“C”或“D”)图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气泡的情形;
(3)由图丙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根据水的沸点可以判断当时当地的气压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1标准大气压;
(4)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5)实验发现,撤去酒精灯后,烧杯中的水继续沸腾了一小段时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6)小明同学完成探究实验后,回家后利用家里的锅和碗也尝试做了一下水沸腾的实验,把盛有少量水的碗放在锅里的水中,如图丁所示,小明发现当锅里的水沸腾了,可碗中的水没有沸腾,这是因为 。
【答案】(1)自下而上
(2)C
(3) 98 低于
(4) 吸收 不变
(5)水可以从石棉网和铁圈上吸收热量
(6)碗中水达到沸点后无法继续吸热
【知识点】沸腾的条件、沸点、沸腾的现象及特征、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详解】(1)安装实验装置时,需要自下而上安装以确保酒精灯能用外焰加热,温度计玻璃泡能正确放置在水中。
(2)水沸腾时,水中会产生大量气泡,气泡上升且逐渐变大,故C图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气泡。
(3)[1][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如图丙所示温度保持98℃不变;此时沸点低于100℃,故当地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4)水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用酒精灯加热,即吸收热量,同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5)水沸腾的条件是吸热且温度到达沸点,撤去酒精灯后水还能继续沸腾是因为水还能继续吸热,即从装置中的石棉网和铁圈上吸收热量。
(6)锅里的水沸腾了,水温达到了水的沸点,此时碗中水的温度也达到了水的沸点,但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会再升高,故碗中水不能从锅中继续吸热,故碗中的水达到沸点但是无法继续吸热不会沸腾。
【针对训练】
26.如图甲所示是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
小丽同学负责的实验小组测量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98
(1)装置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错误,请指出: ;组装实验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确定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如图乙、丙所示,是小华同学在实验中,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两张照片,其中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分析实验表格可得到:水的沸点为 ℃;关于甲装置中硬纸片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
A.有助于固定温度计 B.减少“水雾”的干扰,方便读数
(4)通过实验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
(5)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会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答案】(1)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 烧杯
(2)乙
(3) 98 AB
(4) 吸收 不变
(5)见详解
【知识点】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详解】(1)[1]装置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的错误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
[2]实验中,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烧杯的位置,再悬挂温度计,可避免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烧杯底。
(2)沸腾前,烧杯内下部水温高,上部水温低,气泡上升时,气泡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气泡变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进入气泡中,气泡体积逐渐增大,气泡会逐渐变大,所以图乙是水沸腾时气泡的情况。
(3)[1]由表格可知,水的温度升高到98℃时温度保持不变,即水的沸点为98℃。
[2]温度计从纸片的小孔穿过,位置更加稳定;加盖后减少了高温水蒸气与温度计的接触,不易在温度计表面发生液化现象,减少“水雾”的干扰,方便读数,故AB符合题意。
故选AB。
(4)[1][2]水沸腾时要继续对其加热,即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收热量,且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5)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会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石棉网、铁圈、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能继续吸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考点透视
1. 高频考点分布与命题分析
考点分类 具体内容 考查形式 难度等级
温度 温度、摄氏温度、温度计的使用、体温计 选择题、填空题(占比20%) ★★★☆☆
熔化和凝固 (实验)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选择题、填空题(占比30%)、实验题 ★★★☆☆
汽化和液化 (实验)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汽化和液化、沸腾和沸点、蒸发、影响蒸发的因素、汽化吸热、液化的两种方法、液化放热 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占比30%) ★★★☆☆
升华和凝华 升华、升华吸热、凝华、凝华放热、水循环 选择题、填空题、(占比20%) ★★☆☆☆
2. 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
选择题:生活实际中的物态变化的识别和吸放热情况;
填空题: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影响蒸发的因素、液化的两种方法;
实验探究题: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易错点:
①温度计的读数:区别“零上”与“零下”,防止把“零下”读成“零上”的方法是观察温度计上的数字,如果数字越往上越大,读数为零上;如果数字越往上越小,读数为零下。
②晶体的熔化时温度的变化;
③液体沸腾时吸放热和温度的变化。
二、知识清单
1. 核心概念系统梳理
(1)温度计:
①原理: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使用前:a.观察它的量程;b.认清分度值。
③使用时:如图所示
a.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看: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c.读: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
d.记:记录结果必须带单位,用负号表示零下温度。
④体温计:
a.特殊的缩口结构可以让狭道处的水银断开;
b.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前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摔,把水银甩回体温计的玻璃泡内。
(2)熔化和凝固
①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②晶体和非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③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较凝固;
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3)汽化和液化:
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形式;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液化的两种方法;
②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③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④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动速度;
⑤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4)升华和凝华
①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②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5)水循环
2. 实验要点归纳
实验名称 关键操作和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关键操作:①组装器材的顺序:自下而上; ②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③“水浴法”可保证受热均匀; ④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①晶体熔化时不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时的状态为固液并存;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加热先变软逐渐变为液态。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现象:①水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②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③沸腾时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持续吸热。 沸腾的特点:达到沸点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 易错警示
错误表述:“给水壶加热壶嘴“白气”是汽化现象” → 正确:“给水壶加热壶嘴“白气”是液化现象。“白气”的成分是小水珠”
错误表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 正确:“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三、重点题型精讲
题型一:温度计的使用
1.以下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的方法正确的是(  )
A.①⑥ B.③⑤ C.③⑥ D.④⑥
【针对训练】
2.(多选)下列关于温度计的使用正确的是(  )
A.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B.使用温度计之前一定要甩一甩
C.测量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液体中,不能触碰容器的底或壁
D.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F.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
3.使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温度,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观察它的 ;
(2)请指出如图甲所示的操作中两个错误之处:① ;② ;
(3)在测量温水的温度后,又用温度计测量了从冰箱中取出的冰的温度,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应记为 ℃。
题型二 体温计的使用
4.温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小明早上照例测量体温后,用力甩了体温计,放到窗台上就上学去了。晚上回家发现体温计的示数为35.5℃。他以此判断今天的最高气温应 (填“小于”“大于”或“等于”)35.5℃;他又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测量当天正午与晚上的气温,两次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乙所示,其中晚上的气温是 ℃。
【针对训练】
5.(多选)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可以用沸水消毒
B.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是37.9℃
C.该温度计使用时能离开被测物体
D.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6.用体温计测得小明的体温为36.9℃,没有甩体温计直接用它依次去测量小天和小亮的体温,已知他们的实际体温分别为36.8℃和37.8℃,那么两次测温后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是(  )
A.36.9℃和37.8℃ B.37.5℃和38.6℃
C.36.9℃和37.5℃ D.36.8℃和37.8℃
题型三:固体熔化—凝固图像分析
7.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第15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 D.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针对训练】
8.(多选)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是晶体 B.A的熔点是80℃
C.A熔化用了10分钟 D.A和B熔化过程都要吸热
9.如图所示为某物质发生凝固过程的图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在8min~18min时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B.该物质的熔点为75℃
C.该物质在第15min时的温度为80℃
D.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用时18min
题型四、生活中物态变化的辨别
10.在家庭实验室中,小阳使用家中的冰箱时观察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打开冷冻室,看到有“白气”冒出,这是汽化现象
B.冷藏室的蔬菜放久了会变干变焉,这是升华现象
C.从冷冻室取冰块时,湿手套会被冰块“粘”住,这是凝固现象
D.从冷藏室拿出的汽水瓶外壁出现小水珠,这是熔化现象
【针对训练】
11.中华诗词,包罗万象,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下列诗句所蕴含的热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12.为保证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铁路两侧安装了许多封闭的中空热棒。如图所示,热棒下端插在冻土中,内部填充低沸点的液态氨,利用氨的物态变化给冻土降温,把冻土中的热量“搬运到”热棒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中放热,从而使冻土保持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使用绝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热棒
B.氨在热棒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C.氨在热棒下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D.冬季,热棒中的液态氨在冻土层中的吸热,通过地面上的散热片放热到空气中,到了暖季热棒不再工作
题型五: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实例的说法辨析
13.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关于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夏天,在饮料中加冰块,因为冰块熔化放热降温
B.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热
C.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伤更厉害,因为水蒸气液化成同温度的水时吸收热量
D.吹电风扇会感到凉爽,是因为电扇扇风降低了室内温度
【针对训练】
14.(多选)爱劳动的小青跟着妈妈学烹饪,发现厨房里处处蕴含着物理学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水溅在油锅里会出现爆破声,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不断变化
B.烹饪过程中,小青同学戴的眼镜镜面上出现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C.煮饺子的过程中,需要持续加热,水沸腾后水温不会升高
D.冬天烹饪时,会发现厨房玻璃窗外侧有小水珠
15.关于热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戴眼镜的人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寒冷的室外,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是液化现象
B.水烧开时,离壶嘴较远的地方“白气”较浓,这是汽化现象
C.北方冬天美丽的雾凇是空气凝华形成的
D.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高
题型六:影响蒸发的因素
16.《天工开物》记录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术。人们晾晒豆株时要尽量将豆株铺开,这样做可以 (选填“增大”或“减小”)液体的表面积,从而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的蒸发。蒸发发生在豆株的 (选填“表面”或“表面和内部”)。
【针对训练】
17.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这是陆游笔下的省油灯。如图所示,省油灯的灯体如坦口碗状,有上下夹层,其原理是利用夹层里的水可以不断蒸发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灯油温度 (选填“升高”或“降低”),灯油蒸发速度 (选填“变快”或“变慢”),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题型七:物态变化的吸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18.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以利用它进行人工降雨,用飞机将干冰洒在云上,干冰迅速 (填入物态变化名称),并且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入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或 (填入物态变化名称)成许多小冰晶,冰晶下落时继续熔化成小水滴,这些水滴降落下来成为雨。
【针对训练】
19.“消防安全,重于泰山!”小霞同学在学校组织的安全演练活动中,看见了如图所示的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使用时拔掉保险栓,压下手柄就会看到管口有大量“白气”,“白气”是 (选填“二氧化碳”“水蒸气”或“小水滴”)。
题型八:水循环
20.(多选)如图所示,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B.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要放出热量
C.图中云的主要组成是水蒸气
D.图中的循环过程说明水的总量是不变的,我们没有必要节约用水
【针对训练】
21.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冰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形成雪花
D.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有的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云
题型九: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22.如图所示,小丽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晶体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
(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物质受热均匀,而且萘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温度为90℃时,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该物质的熔点是 ℃,熔化过程中,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 分钟;
(5)晶体熔化时的条件是 ,通过实验得出晶体熔化时的特点是 。
【针对训练】
23.某同学发现冬天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他猜想,水中加入盐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证据】
(1)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将做成的盐水用烧杯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观察盐水状态并测出温度,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
(2)烧杯内物质在第5分钟时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盐水凝固所用的时间为 min;
(3)实验中盐水的凝固点为 ℃,盐水在凝固时需要放出热量,温度 ,根据图像可知盐水结成的冰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解释】根据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可初步得出结论:在水中加入盐后 (选填“会”或“不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
【交流】如果将一个装有0℃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4.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如图甲,在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顺序安装。
(2)下列措施能使冰块受热均匀的有______。
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 B.用水浴法加热
C.选择小颗粒的冰块进行实验 D.用酒精灯外焰进行加热
(3)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
(4)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如图丙所示图像,可知段冰处于 态,段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吸热,由实验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由实验可知,晶体熔化的条件: ,持续吸热。由图丙可知,晶体熔化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 。
题型十: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25.如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安装该实验装置的顺序是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2)图乙中的 (选填“C”或“D”)图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气泡的情形;
(3)由图丙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 ℃;根据水的沸点可以判断当时当地的气压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1标准大气压;
(4)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5)实验发现,撤去酒精灯后,烧杯中的水继续沸腾了一小段时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6)小明同学完成探究实验后,回家后利用家里的锅和碗也尝试做了一下水沸腾的实验,把盛有少量水的碗放在锅里的水中,如图丁所示,小明发现当锅里的水沸腾了,可碗中的水没有沸腾,这是因为 。
【针对训练】
26.如图甲所示是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
小丽同学负责的实验小组测量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98
(1)装置甲中温度计的使用存在错误,请指出: ;组装实验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确定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如图乙、丙所示,是小华同学在实验中,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两张照片,其中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分析实验表格可得到:水的沸点为 ℃;关于甲装置中硬纸片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
A.有助于固定温度计 B.减少“水雾”的干扰,方便读数
(4)通过实验可得:水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 ;
(5)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会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