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1.下列物质中属于非晶体的是( )
A. 玻璃 B. 铁块 C. 海波 D. 冰
2.导游讲解时使用扩音器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频率
3.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工会 B. 船 C. 流水 D. 河岸
4.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是( )
A. 佩戴耳塞 B. 禁止鸣笛
C. 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 在学校周围植树造林
5.2023年9月5日,在台湾省嘉义县发生了4.9级地震,地震时某些动物能感觉到地震之前发出的声波,而人耳却听不见,这是因为此声波( )
A. 不具有能量 B. 为超声波 C. 振动频率低于20Hz D. 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6.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其运动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5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
B. 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m处
C. 3s后,vA<vB,第5s末A、B相遇
D. 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s才开始运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7.如表所示是某建筑工地扬尘、噪声监测设备。
综合楼工程项目治理
PM10:98.8μg/m3
PM2.5:40.7μg/m3
噪声:104.0
(1)PM2.5指直径不大于2.5______(填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颗粒物。
(2)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噪声104.0的数字,其单位是______。
(3)若显示数字为0.0,则此时______声音,该装置______吸收和减弱噪声的作用。(选填“有”或“没有”)
8.冻雨是一种温度低于0℃的过冷水,其外观同一般雨滴,当它落到温度较低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
(1)雨凇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这个过程需要 热。
(2)为快速除掉道路上的冰雪,工人们会往雪地上撒盐,因为盐能 (选填“升高”或“降低”)冰的熔点。冰化成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9.周末,小刚一家驾车外出游玩,他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1)小刚告诉妈妈,倒车雷达是利用_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来工作的,如果倒车雷达发出信号后,0.01s接收到回声,已知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则障碍物距离汽车______m。
(2)行驶中,小刚看到如图所示路标,知道汽车在该路段行驶的最快速度不能超过______,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到净月最快需要______min。
10.小红在物理课上学习了许多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下面是她的一些练习记录。
(1)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为 cm,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2)如图乙,机械秒表显示的是小红测量一位同学跑完400m所用的时间,为 s。
(3)小红感冒时测量体温,体温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 ℃。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11.如图所示是北方常用寒暑表中的一部分,当环境温度为-12℃请把温度计的液柱部分涂黑。
12.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在图乙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的大致图像。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13.小红研究声音的特性:
(1)如图甲所示,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听到的声音越来越______,这说明声音的______与声源振动的______有关。
(2)如图乙A、B是钢尺的振动输入示波器后我们看到的波形图,其中图______是响度较大时产生的波形。
1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时,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小球被弹起,这说明______,泡沫小球的作用是______。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气,听到的声音将______,由此推理可知:______。
15.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物质的温度是______℃,如果俯视读数,测量结果会偏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图丙中折线ABCD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冰是______体。第8min时,物质处于______态;冰熔化经历了______min。
16.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小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
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方案。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一边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小明选择方案,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距离/m 1.5 3 0.5
(4)在教室进行实验过程中应将声源响度适当______(选填“调大”或“调小”),同时在比较不同材料时声源响度应______(选填“随材料而改变”或“保持不变”)。
17.如图甲所示是“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时让小车从A点由静止滑下。
(1)该实验的测量原理是______。
(2)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 ______m/s。
(3)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BC段的平均速度。
(4)实验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5)如图乙所示为一种身高测量仪,其顶部的感应器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信号,经下方物体反射后返回,被感应器接收。某同学站上测高台,感应器记录信号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为0.005s。已知感应器距测高台的高度为2.5m,则该同学的身高为______m(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分。
18.炎热的夏天,柏油马路上的沥青很容易受热变软,这是为什么?在此过程中,沥青的温度如何变化?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19.如图,一列长为180m的火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穿过一条隧道,坐在火车上的小明测出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60s。求:
(1)隧道的长度;
(2)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
20.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音乐与公路的结合展现出别样的魅力。某景区的“音乐公路”上,当汽车以36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匀速驶过时,车轮会在路面上“演奏”《歌唱祖国》。若其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392Hz,汽车发出这个音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间的距离是多少?(结果保留2位小数)。
七、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分。
21.向远处喊话时,喊话的人常用手做成一个喇叭形状,放在自己的嘴上,这样做有什么道理?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μm;
分贝(dB);
有;没有
8.【答案】凝固
放
降低
熔化
9.【答案】超声波;1.7; 60 km/h;12min
10.【答案】1.20
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99.8
37.8
11.【答案】
12.【答案】解:百米比赛是同时运动的,所以通过甲图分析可知乙同学的速度比甲同学的大,而且两同学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s-t图像是倾斜的直线,且乙同学的s-t图像的倾斜程度比甲同学的大,故画出的图像路程s和时间t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
13.【答案】高;音调;频率; A
14.【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逐渐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15.【答案】22;大; 晶;液;4
16.【答案】机械闹钟; B; 泡沫塑料; 调小;保持不变
17.【答案】; 0.2; 小于; 大; 1.65
18.【答案】答:炎热的夏天,柏油马路上的沥青从太阳光中吸收热量,发生熔化现象,所以变软。沥青是非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19.【答案】解:(1)火车的速度v=72km/h=20m/s,
隧道的长度:s=vt=20m/s×60s=1200m;
(2)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
s′=1200m+180m=1380m,
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
t′===69s。
答:(1)隧道的长度为1200m;
(2)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69s。
20.【答案】解:音符“sol”的频率为392Hz,汽车发出这个音符每秒振动392次,汽车经过两凹槽之间的时间为:
汽车的速度为v=36km/h=10m/s,
由v=可得,汽车发出这个音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间的距离为:
。
答:汽车发出这个音时,所对应的相邻凹槽间的距离是2.55cm。
21.【答案】答:喊话时用手做成一个喇叭形状,放在自己的嘴上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或使声音传播的方向更集中),从而增大声音的响度,使声音传得更远。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