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
知识点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2025·无锡江阴长泾中学期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重要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抗衡,协调作用
C.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D.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不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2024·江苏扬州统考)如图是某健康人饮用一定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A和B分别是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上的两个峰值)。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此时血糖的浓度不够高
B.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此时血糖的浓度开始下降
C.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此时胰岛B细胞释放了大部分贮存激素
D.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此时胰岛开始释放新合成的激素
3.(2025·徐州三中学情调研)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4.(2025·盐城东台一中期中)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使血糖浓度降低,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①~④代表细胞质膜上的结构)。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图中②③④的结构均不相同 B.与注射相比,口服葡萄糖会使体内胰岛素水平更高
C.GIP能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D.通过注射胰岛素可治疗因结构②受损导致的糖尿病
5.(2024·江苏扬州期中)IA是一种“智能”胰岛素,既能与细胞质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又能与葡萄糖竞争葡萄糖转运载体蛋白(GT),其调控血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已知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会使膜上GT增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③分别表示:减少、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减少、增多
B.胰岛素可促进肝脏细胞合成糖原、脂肪组织合成甘油三酯
C.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可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IA的“智能”体现在:与普通外源胰岛素相比,能有效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知识点二 尿糖的检测与糖尿病
6.(2025·无锡江阴六校期中联考)某些糖尿病患者在睡前使用胰岛素后,会出现夜晚正常,清晨空腹血糖高的“黎明现象”;有些患者会出现夜晚低血糖,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苏木杰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人血糖含量维持平衡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B.出现“苏木杰现象”的患者需增加胰岛素的使用量
C.出现“黎明现象”可能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有关
D.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应该考虑使用量的问题
7.肥胖者血浆中过多的脂肪酸会使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如图表示正常人、非糖尿病肥胖者和糖尿病肥胖者在口服100 g葡萄糖后血糖变化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甲状腺、肾上腺和胰岛等的分泌来调节血糖含量
B.甲代表的是非糖尿病肥胖者,其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C.乙代表的是糖尿病肥胖者,其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
D.丙代表的是正常人,其胰岛素进入细胞参与降低血糖浓度
8.(2025·淮安期中)如图显示了一个健康人和Ⅱ型糖尿病患者在饮用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由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
B.健康人饮用葡萄糖溶液1 h后血糖下降的主要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
C.1 h后给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胰岛素后,其体内血糖浓度表现为先下降后又升高
D.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或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等
9.(2024·江苏南通高二阶段检测)格列美脲为第三代磺酰脲类长效抗糖尿病口服用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磺酰脲受体结合,促使K+通道关闭,引起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而促使胰岛素的释放,并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格列美脲适用于胰岛细胞无法产生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B.K+通道关闭会导致胰岛B细胞质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
C.格列美脲可能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来降低血糖浓度
D.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可以缓解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10.〔多选〕(2025·连云港灌云一中期中)如图表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激素甲可作用于肝细胞促进细胞中肝糖原的分解
B.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C.调节激素乙合成分泌过程的信息分子有葡萄糖和神经递质
D.激素甲和激素乙二者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
11.〔多选〕(2024·江苏盐城期末)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低,刺激Y不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加
B.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并且抑制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D.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结构基础是脂蛋白,从对物质代谢作用来看,激素可以使靶细胞产生新的功能或生理反应
12.(2024·江苏南通期中)胰岛B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具有与神经细胞相同的膜电位,其胞内K+浓度为胞外的28倍,而胞外Ca2+浓度则为胞内的15 000倍。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能引起胰岛B细胞和组织细胞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部分反应如图1、2所示(图2是对图1虚线方框区域的具体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分别为 和 ,由此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节方式为 。血糖浓度升高时,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 ,通过副交感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的分泌。
(2)图2中结构X的功能有 ,蛋白激酶A活化后的功能是 。血糖升高后,胰岛B细胞中贮存的胰岛素释放需3~5 min完成,血糖升高15 min后胰岛素释放再次出现高峰,从囊泡的角度推测Ca2+内流对于增加胰岛素含量的作用有促进囊泡的运输、 。
13.(2025·宿迁沭阳期中)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如图是胰岛素分泌及调节血糖的部分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血糖升高引起下丘脑特定区域兴奋,最终神经末梢分泌神经递质与图中 结合进而促进 的分泌。
(2)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还可以通过 (填结构或物质)使进入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增加,经过细胞呼吸和信号转导,促进 ,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
(3)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与蛋白N结合后,经过信号传导,可以促进 ,进而增加细胞质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除此之外,胰岛素还可以通过促进 来降低血糖。
(4)研究发现,人体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质膜上的受体,从而抑制胰岛素分泌,其生理学意义是: 。
(5)成纤维生长因子1(FGF1)是一种内源性蛋白类激素,研究表明FGF1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FGF1可能通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也可能自身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为了研究FGF1降低血糖的原理,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简要操作流程
构建疾病动物模型 若干只① 的健康小鼠,敲除小鼠的胰岛素基因和FGF1基因
注射葡萄糖溶液 将模型小鼠平均分为4组,编号A、B、C、D,给每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的血糖浓度
设置② 给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B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C组小鼠注射适量③ ,D组小鼠注射适量④
结果分析 每隔一段时间检测4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第二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
1.D 胰岛素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降血糖的激素,能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A正确;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二者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抗衡,协调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平衡的相对稳定状态,B正确;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水平上升,因此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C正确;血糖水平正常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可见,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依然会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D错误。
2.C 峰值A的出现是由于血糖浓度上升直接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的合成需要一段时间,因而此时峰值A的出现应该是胰岛B细胞将细胞贮存的胰岛素释放出来导致的,A错误,C正确;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血糖浓度持续升高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由于经过了较长时间,此时胰岛素含量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新合成的胰岛素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B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开始释放新合成的激素是从B点之前开始,在B点达到最大,D错误。
3.D 器官甲分泌的物质能升血糖、降血糖,则甲为胰岛,器官乙能直接调节血糖,则乙为肝脏,A错误;激素a是胰岛素,胰岛素能够促进②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①合成肝糖原,B错误;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等也能升血糖,C错误;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正确。
4.D 图中②③④是细胞质膜上和不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故②③④的结构均不相同,A正确;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B正确;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C正确;结构②受损,注射的胰岛素不能与②受体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D错误。
5.A IA胰岛素既能与细胞质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又能与葡萄糖竞争葡萄糖转运载体蛋白,由图可知,当葡萄糖与GT结合增多,则IA与GT结合减少,从而使得更多的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膜上GT增多,从而提高细胞摄取葡萄糖速率,A错误;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脏和肌肉细胞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并转变为甘油三酯,B正确;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可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C正确;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会使膜上GT增多,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与普通外源胰岛素相比,能有效避免低血糖的风险,D正确。
6.B 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中枢,需要激素参与调节,正常人血糖含量维持平衡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A正确;“苏木杰现象”是指在夜晚出现低血糖,说明胰岛素的使用量过多,故出现“苏木杰现象”的患者要考虑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B错误;出现“黎明现象”的患者清晨空腹血糖高可能与胰高血糖素等升血糖激素的作用有关,C正确;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应该考虑使用量的问题,防止出现“苏木杰现象”,D正确。
7.A 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A正确;甲血糖高,为糖尿病肥胖者,且其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B错误;乙代表的是非糖尿病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血糖峰值提前,C错误;根据题图中血糖含量变化可知,丙血糖变化在正常值之间波动,其属于正常人,但胰岛素的受体在细胞质膜上,D错误。
8.A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由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A错误;健康人在饮用葡萄糖溶液后,体内血糖浓度上升,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主要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B正确;如果糖尿病患者饮用葡萄糖溶液1 h后,给其注射适量的胰岛素,由于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而促进血糖含量下降,据此可推测,注射胰岛素后,患者体内血糖浓度会下降,当血糖降低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升高血糖,并可能接近正常水平,所以体内血糖浓度表现为先下降后又升高,C正确;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不敏感,则可能是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或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等,D正确。
9.A 格列美脲的作用是促进胰岛素分泌,不能用于胰岛细胞无法产生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A错误;K+通道关闭会导致K+无法外流,即无法恢复静息电位,因此可以使胰岛B细胞保持兴奋状态,B正确;由题意可知,格列美脲可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进而降低血糖,C正确;合理控制饮食可降低糖的来源,适当运动可以加快糖的分解,可以缓解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症状,D正确。
10.BCD 激素甲是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加速摄取、利用和分解葡萄糖,作用于肝细胞会促进肝糖原的合成,A错误;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另外,血糖浓度上升还会刺激下丘脑的血糖平衡中枢,通过神经直接调节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活动,胰岛素发挥作用,引起血糖水平下降,可见,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图中显示,激素乙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受到血糖浓度下降和神经的共同调节,因此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过程的信息分子有葡萄糖和神经递质,C正确;激素甲胰岛素能使血糖水平下降,激素乙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血糖水平上升,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D正确。
11.ACD 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低,刺激Y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加,A错误;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③结构称为传出神经,B正确;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对血糖浓度有调节的作用,能够升高血糖,在血糖浓度偏低时分泌会增加,因此,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但不能抑制葡萄糖分解,C错误;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结构基础是糖蛋白,D错误。
12.(1)神经递质受体 葡萄糖载体 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调节中枢) (2)识别乙酰胆碱、使钠离子内流 促进胰岛素基因的表达 促进囊泡形成
解析:(1)图1中,甲能与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是神经递质受体;乙是葡萄糖载体,由此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作出综合分析之后,通过副交感神经即传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2)由图2可知,图中结构X与乙酰胆碱特异性结合,使Na+内流,可见其功能是识别乙酰胆碱、使钠离子内流;蛋白激酶A活化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促进胰岛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血糖升高后,胰岛B细胞中贮存的胰岛素释放需3~5 min完成,血糖升高15 min后胰岛素释放再次出现高峰,Ca2+内流对于增加胰岛素含量的作用有促进囊泡运输和分泌,促进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及囊泡的形成。
13.(1)胰岛B细胞的蛋白M 胰岛素 (2)GLUT2 钙离子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 (3)细胞内含有GLUT4的囊泡向细胞质膜转运并与细胞质膜融合 葡萄糖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 (4)保证剧烈运动时的能量需求,防止血糖过低 (5)①生理状况相同 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实验) ③FGF1 ④FGF1和胰岛素
解析:(1)血糖升高引起下丘脑特定区域兴奋,兴奋通过相关的副交感神经传到神经末梢,使其分泌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细胞质膜上的蛋白M结合,进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通过胰岛素的调节降低血糖。(2)由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葡萄糖分子在GLUT2协助下进入胰岛B细胞,使进入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增加,经过细胞呼吸和信号转导,促进钙离子通道打开,使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胰岛B细胞以胞吐的方式增加胰岛素的分泌。(3)由图可知: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组织细胞,与组织细胞细胞质膜上的蛋白N结合后,经过信号转导,促进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质膜融合,使细胞质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增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除此之外,胰岛素还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和非糖物质,使血糖浓度降低。(4)根据题意可知,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细胞代谢旺盛,葡萄糖消耗量较多,血糖浓度会降低,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质膜上的受体,从而抑制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以防止血糖浓度过低。(5)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FGF1降低血糖的原理,判断是通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还是自身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所以该实验的检测指标是血糖的浓度变化是否会降低,而正常生物体内由于能够产生胰岛素和FGF1,可能均会降低血糖,干扰实验结果的判定,所以实验第一步构建疾病的动物模型,取生理状况相同的若干只健康小鼠,敲除小鼠的胰岛素基因和FGF1基因。分析实验操作流程,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是对照组,而其他几个小组均进行了处理,属于实验组,所有实验第三步是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需要观察血糖的降低是否外源FGF1直接引起,还是通过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所以给C组小鼠注射适量FGF1,观察是否能直接降低血糖,D组小鼠注射适量FGF1和胰岛素,和B组对比观察FGF1能否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
2 / 2第二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
1.通过人体反馈调节维持血糖平衡的过程,培养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构建血糖调节模型,培养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能力。 3.分析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预防与治疗措施,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点(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2.胰岛及其分泌的激素
(1)胰岛是散布在胰腺中的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团,主要包括 细胞和 细胞(如图是胰腺及胰岛结构示意图)
(2)血糖调节的两种重要激素
提醒:胰岛素是唯一具有降血糖功能的激素;除胰高血糖素外,人体还有多种激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
3.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
4.神经系统参与血糖平衡调节
(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相关的 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相关的 能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3)当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使人产生 ,主动进食,使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会产生 ,食欲减退。
5.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在血糖含量低的情况下,肝糖原和肌糖原都能转化为血糖。( )
(2)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只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
(3)下丘脑可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
(4)血糖浓度升高时,会诱导胰高血糖素的合成。( )
(5)血糖调节过程以神经调节为主。( )
探讨|血糖平衡的调节
1.当一个人吃完饭6小时内不再进食,每隔半小时测得其血糖数值动态变化如图所示,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饭后6小时内不进食会导致血糖有不同程度的波动,饭后1小时为什么会出现第一个峰值?
(2)什么原因促使正常人的血糖在第一个峰值之后很快就恢复到正常水平?
(3)分析饭后2.5 h血糖回落到最低值之后又逐渐升高的过程中胰高血糖素如何发挥作用。
2.如图为血糖浓度上升时,机体对血糖浓度调节的模式图(部分),请据图分析以下问题。
(1)据图分析,血糖调节的方式为 调节,以 调节为主。
(2)请完善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体液调节途径和神经—体液调节途径。
体液调节途径:血糖含量升高(降低)时→直接刺激胰岛B(A)细胞→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 →血糖降低(升高);
神经—体液调节途径:血糖含量降低(升高)时→刺激 有关神经细胞→作用于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 (胰岛素)→血糖含量升高(降低)。
(3)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哪些物质的调节?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呢?
构建模型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
(1)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器官及其作用
①下丘脑——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
②胰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
③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浓度。
④肝脏:进行肝糖原与葡萄糖的相互转化,进行葡萄糖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⑤骨骼肌:将葡萄糖转化为肌糖原,暂时贮存。
(2)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均有,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
1.(2024·江苏常州期中)如图曲线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到12时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早餐到9时之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上升
B.9~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
C.10时半~11时半之间经过肝脏的血管中葡萄糖的含量上升
D.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2.〔多选〕(2024·江苏南京月考)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与乙的作用相反
B.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C.血糖下降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乙,使血糖上升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D.血糖上升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甲,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归纳总结
血糖代谢中常见曲线模式图分析
曲线类型 模式图 判断依据
进食后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 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判断,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为正常人
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曲线 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判断: (1)波动范围在3.9~6.0 mmol/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的是正常人; (2)低于该范围的是低血糖患者,高于该范围的是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
人体饭后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根据相对含量和曲线走势判断: (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能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量增加,而能升高血糖浓度的胰高血糖素含量降低; (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知识点(二) 尿糖的检测与糖尿病
1.糖尿病
(1)概念:如果血糖浓度过 ,葡萄糖也有可能从尿中排出;人们就是因为发现一些人的尿液中含 ,而将这种疾病称为糖尿病。
(2)类型:Ⅰ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抗体攻击自身胰岛B细胞,使 功能受损。Ⅱ型糖尿病是由 缺陷或 缺陷导致的。
(3)危害:会导致各种组织、器官(如眼、肾、神经)产生 和功能障碍,甚至产生多种后果严重的 (如失明)。
(4)主要因素:进食过 ,体力活动 。
(5)症状:糖尿病患者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 和 。
(6)治疗方法:可以采用 调理与 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控制病情。适度的 对改善血糖水平也有一定的作用。
2.低血糖
(1)危害:血糖是脑 的主要来源,低血糖会影响脑的正常功能。
(2)诱因:进食不足等。
(3)预防措施:青少年要 ,避免出现低血糖。
3.尿糖检测
(1)实验原理
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作用下生成的 ,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下会生成 。氧原子能将 氧化成有色物质。将这两种酶和显示剂固定在纸条上,可制成尿糖试纸。
(2)实验流程
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尿液中检测出葡萄糖就一定是糖尿病。( )
(2)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但是组织细胞利用血糖的能力降低。( )
(3)糖尿病都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
探讨|糖尿病的病因与症状
1.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紊乱引发的疾病,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中Ⅰ型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2)图中哪种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3)Ⅱ型糖尿病有向发病率高、发病年龄降低发展的趋势,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2.观察图示,分析糖尿病患者“多尿”的原因。
糖尿病的症状——“三多一少”
1.(2024·江苏扬州调研)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如图A~D是随时间变化Ⅱ型糖尿病形成过程中人体胰岛素分泌与胰岛素敏感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分析可知,胰岛素抵抗原因是缺乏胰岛素受体
B.A点时,胰岛素浓度低,敏感性高,基本接近健康人
C.与A点相比B点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抵抗也增强
D.据图分析可知,随着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的分泌量先增多后减少
2.尿液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依据,对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病等的诊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尿糖检测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步骤④为比色,若试纸呈深棕色,可推出此人尿液中含较多的葡萄糖
B.将上述两种酶固定在尿糖试纸上就可检测尿糖
C.步骤③氧可以将某种显示剂氧化成有色物质
D.为确诊患者是否有糖尿病,还应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易错提醒
尿糖≠糖尿病
(1)正常人血糖浓度≥8.9 mmol/L时,尿液中会出现糖。
(2)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持续性尿糖可能是糖尿病。
(1)人体内血糖的主要来源是 ,血糖的主要去路是 。
(2)某同学未吃早饭,在未进食的情况下,刚开始饥饿难耐,一段时间后,饥饿感减弱了,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3)Ⅰ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和尿糖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4)通过注射胰岛素可以有效治疗因细胞质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引发的糖尿病吗?
第二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 糖类 肝糖原 3.9~6.0 肝糖原 肌糖原
2.(1)胰岛A 胰岛B (2) 升高 胰岛B细胞 氧化分解 肝糖原 肌糖原 肝糖原的分解 降低 胰岛A细胞 肝糖原 10非糖物质
3.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4.(1)副交感神经 (2)交感神经 (3)饥饿感 饱腹感
5.(1)× 提示:肌糖原不能转化为血糖。
(2)× 提示: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也能升高血糖。
(3)× 提示: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交感神经能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4)× 提示:血糖浓度降低时,会引起胰岛A细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5)× 提示:人体血糖调节过程以体液调节为主。
互动探究
1.(1)提示:饭后食物被消化产生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导致血糖浓度在饭后1小时达到最高值。
(2)提示:随着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迅速发挥降糖作用。
(3)提示:血糖浓度持续回落,当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刺激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并进入血液,使血糖升高至正常。
2.(1)神经—体液 体液
(2)增加 下丘脑 胰高血糖素
(3)提示: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葡萄糖、神经递质、胰岛素。
学以致用
1.A 早餐到9时之间食物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浆引起血糖上升,A错误;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脏细胞、骨骼肌细胞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故9~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B正确;肝脏中的肝糖原可以分解形成葡萄糖,故10时半~11时半之间经过肝脏的血管中葡萄糖的含量上升,C正确;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故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正确。
2.ABC 血糖上升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甲,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1)高 糖 (2)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胰岛素受体 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 (3)慢性损伤 并发症 (4)多 减少
(5)多饮、多食、多尿 体重减少 (6)饮食 药物 体育运动
2.(1)能量 (3)均衡营养
3.(1)过氧化氢 水和氧原子 显示剂
(2)糖尿病 颜色
4.(1)× 提示:一次摄入糖过多,也可能使尿液中含糖。
(2)√
(3)× 提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一定不足。
互动探究
1.(1)提示:Ⅰ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Ⅱ型糖尿病是由靶细胞质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引起的。
(2)提示:Ⅰ型。
(3)提示:注意控制饮食、均衡营养,多运动。
2.提示:血糖升高,会导致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因此会出现多尿现象。
学以致用
1.A 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信号通路异常均可引起IR,使得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据图不能得出胰岛素抵抗原因是缺乏胰岛素受体,A错误;图示A~D是随时间变化Ⅱ型糖尿病形成过程中人体胰岛素分泌与胰岛素敏感关系曲线。A点时,胰岛素浓度低,但敏感性高,基本接近健康人,B正确;A→B时,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B细胞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多,使得胰岛素抵抗增强,即与A点相比B点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抵抗也增强,C正确;据图可知,随着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的分泌量先增多后减少,D正确。
2.B 步骤④为比色,若试纸呈深棕色,可推出此人尿液中含较多的葡萄糖,A正确;应将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显示剂固定在试纸上,才能制成尿糖试纸,B错误;步骤③氧可以将某种显示剂氧化成有色物质,根据葡萄糖浓度由少到多依次呈现出浅蓝、浅绿、棕色、深棕色,C正确;患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不一定患有糖尿病,如一次性吃糖过多、肾脏病变等也会使尿糖增多,若需确诊,还应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D正确。
【过程评价检测】
思维启迪
(1)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组织细胞摄取和氧化分解
(2)提示:饥饿感与血糖含量有关,未吃早饭,血糖含量降低,感到饥饿,但随着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血糖含量上升,饥饿感减弱。
(3)提示: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高血糖症状;血糖水平过高,肾小球形成的原尿中葡萄糖含量升高,超过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使产生的终尿中含有葡萄糖。
(4)提示:不能,因为这种糖尿病患者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其患病原因是胰岛素的受体受损,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功能。
2 / 2(共96张PPT)
第二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
导学聚焦
1.通过人体反馈调节维持血糖平衡的过程,培养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
平衡观。
2.通过构建血糖调节模型,培养模型与建模的科学思维能力。
3.分析不同类型糖尿病的病因、预防与治疗措施,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生
活的社会责任感。
目 录 CONTENTS
知识点(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知识点(二)
尿糖的检测与糖尿病
过程评价检测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 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2. 胰岛及其分泌的激素
(1)胰岛是散布在胰腺中的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团,主要包
括 细胞和 细胞(如图是胰腺及胰岛结构示意图)
胰岛A
胰岛B
(2)血糖调节的两种重要激素
提醒:胰岛素是唯一具有降血糖功能的激素;除胰高血糖素外,人体还有多种激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等。
3. 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
4. 神经系统参与血糖平衡调节
(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相关的 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抑
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相关的 能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从而升高血糖浓度。
(3)当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使人产生 ,主动进
食,使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会产生
,食欲减退。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饥饿感
饱腹
感
5.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在血糖含量低的情况下,肝糖原和肌糖原都能转化为血糖。
( × )
提示:肌糖原不能转化为血糖。
(2)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只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 × )
提示: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也能升高血糖。
(3)下丘脑可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 × )
提示:当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某一区域通过交感神经能促进胰岛A细
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
×
×
(4)血糖浓度升高时,会诱导胰高血糖素的合成。 ( × )
提示:血糖浓度降低时,会引起胰岛A细胞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5)血糖调节过程以神经调节为主。 ( × )
提示:人体血糖调节过程以体液调节为主。
×
×
探讨|血糖平衡的调节
1. 当一个人吃完饭6小时内不再进食,每隔半小时测得其血糖数值动态变
化如图所示,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饭后6小时内不进食会导致血糖有不同程度的波动,饭后1小时为什
么会出现第一个峰值?
提示:饭后食物被消化产生大量的葡萄糖被吸收到血液,导致血糖浓度在
饭后1小时达到最高值。
(2)什么原因促使正常人的血糖在第一个峰值之后很快就恢复到正常
水平?
提示:随着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升高引起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
迅速发挥降糖作用。
(3)分析饭后2.5 h血糖回落到最低值之后又逐渐升高的过程中胰高血糖
素如何发挥作用。
提示:血糖浓度持续回落,当降低到一定水平时,刺激胰岛A细胞释放胰
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并进入血
液,使血糖升高至正常。
2. 如图为血糖浓度上升时,机体对血糖浓度调节的模式图(部分),请据
图分析以下问题。
(1)据图分析,血糖调节的方式为 调节,以 调
节为主。
神经—体液
体液
(2)请完善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体液调节途径和神经—体液调节途
径。
体液调节途径:血糖含量升高(降低)时→直接刺激胰岛B(A)细胞→胰
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 →血糖降低(升高);
神经—体液调节途径:血糖含量降低(升高)时→刺激 有关神
经细胞→作用于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
(胰岛素)→血糖含量升高(降低)。
增加
下丘脑
胰
高血糖素
(3)据图分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哪些物质的调节?胰岛A细胞分
泌胰高血糖素呢?
提示:葡萄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葡萄糖、神经递质、胰岛素。
构建模型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
(1)与血糖平衡调节有关的器官及其作用
①下丘脑——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
②胰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
素,升高血糖浓度。
③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浓度。
④肝脏:进行肝糖原与葡萄糖的相互转化,进行葡萄糖和非糖物质的
转化。
⑤骨骼肌:将葡萄糖转化为肌糖原,暂时贮存。
(2)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均有,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体液
调节。
1. (2024·江苏常州期中)如图曲线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到12时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早餐到9时之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上升
B. 9~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
C. 10时半~11时半之间经过肝脏的血管中葡萄糖的含量上升
D. 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
解析: 早餐到9时之间食物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浆引起
血糖上升,A错误;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
氧化分解,进入肝脏细胞、骨骼肌细胞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
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故9~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
合成加快,B正确;肝脏中的肝糖原可以分解形成葡萄糖,故10时半~11
时半之间经过肝脏的血管中葡萄糖的含量上升,C正确;人体内有多种激
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
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
浓度,故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
节,D正确。
2. 〔多选〕(2023·江苏南京月考)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 甲与乙的作用相反
B. 血糖平衡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
用的结果
C. 血糖下降可直接刺激胰岛分泌乙,使血
糖上升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D. 血糖上升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甲,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
√
√
解析:血糖上升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岛分泌甲,使血糖降低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归纳总结
血糖代谢中常见曲线模式图分析
曲线类型 模式图 判断依据
进食后胰
岛素浓度
变化曲线
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判
断,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
的为正常人
曲线类型 模式图 判断依据
进食后血
糖浓度变
化曲线
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判
断:
(1)波动范围在3.9~6.0
mmol/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
中的是正常人;
(2)低于该范围的是低血
糖患者,高于该范围的是高
血糖或糖尿病患者
曲线类型 模式图 判断依据
人体饭后
血糖、胰
岛素和胰
高血糖素
三者之间
的变化关
系 根据相对含量和曲线走势判
断:
(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
能降低血糖浓度的胰岛素含
量增加,而能升高血糖浓度
的胰高血糖素含量降低;
(2)当血糖浓度较低时,
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知识点(二) 尿糖的检测与糖尿病
1. 糖尿病
(1)概念:如果血糖浓度过 ,葡萄糖也有可能从尿中排出;人们
就是因为发现一些人的尿液中含 ,而将这种疾病称为糖尿病。
(2)类型:Ⅰ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抗体攻击自身胰岛B
细胞,使 功能受损。Ⅱ型糖尿病是由
缺陷或 缺陷导致的。
(3)危害:会导致各种组织、器官(如眼、肾、神经)产生
和功能障碍,甚至产生多种后果严重的 (如失明)。
(4)主要因素:进食过 ,体力活动 。
高
糖
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
胰岛素受
体
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
慢性损
伤
并发症
多
减少
(5)症状:糖尿病患者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
和 。
(6)治疗方法:可以采用 调理与 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
控制病情。适度的 对改善血糖水平也有一定的作用。
多饮、多食、多
尿
体重减少
饮食
药物
体育运动
2. 低血糖
(1)危害:血糖是脑 的主要来源,低血糖会影响脑的正常功
能。
(2)诱因:进食不足等。
(3)预防措施:青少年要 ,避免出现低血糖。
3. 尿糖检测
(1)实验原理
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作用下生成的 ,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
下会生成 。氧原子能将 氧化成有色物质。将这
两种酶和显示剂固定在纸条上,可制成尿糖试纸。
能量
均衡营养
过氧化氢
水和氧原子
显示剂
(2)实验流程
4.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尿液中检测出葡萄糖就一定是糖尿病。 ( × )
提示:一次摄入糖过多,也可能使尿液中含糖。
(2)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升高,但是组织细胞利用血糖的能力降低。
( √ )
(3)糖尿病都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 × )
提示: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一定不足。
×
√
×
探讨|糖尿病的病因与症状
1.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代谢紊乱引发的疾病,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
的发病机理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中Ⅰ型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提示:Ⅰ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Ⅱ型糖尿病是由靶细胞质膜
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引起的。
(2)图中哪种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提示:Ⅰ型。
(3)Ⅱ型糖尿病有向发病率高、发病年龄降低发展的趋势,在生活中应该
注意哪些事项来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提示:注意控制饮食、均衡营养,多运动。
2. 观察图示,分析糖尿病患者“多尿”的原因。
提示:血糖升高,会导致原尿中葡萄糖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大,肾小管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因此会出现多尿现象。
糖尿病的症状——“三多一少”
1. (2024·江苏扬州调研)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如图A~D是随时间变化Ⅱ型糖尿病形成过程中人体胰岛素分泌与胰岛素敏感关系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分析可知,胰岛素抵抗原因是缺乏胰岛素受体
B. A点时,胰岛素浓度低,敏感性高,基本接近健康人
C. 与A点相比B点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抵抗也增强
D. 据图分析可知,随着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的分泌量先增多后减少
√
解析: 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细胞内信号通路异常均
可引起IR,使得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据图不能得出胰岛素抵抗原因
是缺乏胰岛素受体,A错误;图示A~D是随时间变化Ⅱ型糖尿病形成过程
中人体胰岛素分泌与胰岛素敏感关系曲线。A点时,胰岛素浓度低,但敏
感性高,基本接近健康人,B正确;A→B时,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B
细胞代偿性分泌胰岛素增多,使得胰岛素抵抗增强,即与A点相比B点时胰
岛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抵抗也增强,C正确;据图可知,随着胰岛素敏
感性下降,胰岛素的分泌量先增多后减少,D正确。
2. 尿液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依据,对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
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病等的诊断也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尿糖检测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步骤④为比色,若试纸呈深棕色,可推出此人尿液中含较多的葡萄糖
B. 将上述两种酶固定在尿糖试纸上就可检测尿糖
C. 步骤③氧可以将某种显示剂氧化成有色物质
D. 为确诊患者是否有糖尿病,还应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
解析: 步骤④为比色,若试纸呈深棕色,可推出此人尿液中含较多的
葡萄糖,A正确;应将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显示剂固定在试
纸上,才能制成尿糖试纸,B错误;步骤③氧可以将某种显示剂氧化成有
色物质,根据葡萄糖浓度由少到多依次呈现出浅蓝、浅绿、棕色、深棕
色,C正确;患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不一定患有糖尿病,如一次性吃糖
过多、肾脏病变等也会使尿糖增多,若需确诊,还应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
浓度,D正确。
易错提醒
尿糖≠糖尿病
(1)正常人血糖浓度≥8.9 mmol/L时,尿液中会出现糖。
(2)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持续性尿糖可能是糖尿病。
过程评价检测
(1)人体内血糖的主要来源是 ,血糖的主
要去路是 。
(2)某同学未吃早饭,在未进食的情况下,刚开始饥饿难耐,一段时间
后,饥饿感减弱了,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提示:饥饿感与血糖含量有关,未吃早饭,血糖含量降低,感到饥饿,但
随着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血糖含量上升,饥饿感减弱。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组织细胞摄取和氧化分解
(3)Ⅰ型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和尿糖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高血糖症状;血糖水平过
高,肾小球形成的原尿中葡萄糖含量升高,超过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葡萄
糖的重吸收能力,使产生的终尿中含有葡萄糖。
(4)通过注射胰岛素可以有效治疗因细胞质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引发的
糖尿病吗?
提示:不能,因为这种糖尿病患者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其患病原因是胰
岛素的受体受损,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功能。
【教师备用栏目】
1. 如图为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向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结果会影响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B. 过程①④分别是血糖上升和下降的主要原因
C. 经过程⑥得到⑧只能发生在脂肪组织中
D.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促进肝脏细胞等进行过程②
√
解析: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结果是使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会使胰高血
糖素的分泌量下降,A正确;血糖上升的主要原因是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
吸收,血糖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④葡萄糖的氧化分解,B正确;经过程⑥得
到⑧,是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肝细胞内,C错
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可促进肝脏细胞进行②肝糖原的分解过程,D
正确。
2. (2023·常熟阳光调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
量减少,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低、血糖含量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神经调节,也受体液调节
B. 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 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 胰岛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主要到达肝脏
√
解析: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体液调节,同时也受神经调
节,A错误。胰岛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不需要通过导管分泌,B错误。当
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从而使血糖下
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促进血
糖上升,故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
确。胰岛分泌的胰高血糖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定向作用于肝脏,D
错误。
3. (2024·江苏盐城期中)如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
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 激素Z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C. 激素Z为胰高血糖素,通过导管分泌到体液中
D. 激素Z和胰岛素为协同作用,共同维持人体血糖平衡
√
解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即图中的结构Y,A正确;激
素Z为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补充血糖,B错
误;激素Z为胰高血糖素,分泌后直接进入组织液中,C错误;胰高血糖素
和胰岛素作用相抗衡,共同维持人体血糖平衡,D错误。
4. 〔多选〕如图为一健康人在上午8点吃早餐后血糖变化情况,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 C点时组织细胞从血糖中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B点快
B. B点后肝糖原、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C. C点时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低于B点
D. C点时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点
√
√
解析:C点时血糖浓度高于基础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而B点时血糖浓度低于基础血糖水平,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相对较慢,A正确;B点时血糖浓度低于基础血糖水平,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逐渐增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B错误;C点时血糖浓度最高,此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会高于B点,C错误;由题图分析可知,C点时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B点,D正确。
5. (2024·江苏南京期末)图1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在进食(含糖类物
质)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图2为人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图1中曲线 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血糖是指
。血糖的主要来源是 (用图2中标号回答),主要
去向是 (用图2中标号回答)。
解析:正常人血糖在80~120 mg/dL,所以图中曲线乙是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曲线,而曲线甲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血糖的主要来源是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主要去向是④氧化分解。
甲
血
浆中的葡萄糖
①
⑤
(2)在曲线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AB段的原因是血糖含量升高刺激
胰岛 细胞增加分泌 ,促进图2中的代谢途径
(用图2中标号回答),从而降低血糖。当血糖下降到正常范围时,会引
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这是一种 机制。
B
胰岛素
④⑤⑥
(负)反馈调节
解析:在曲线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由于血糖含量升高刺激胰岛B细胞增加分泌胰岛素,促进图2中的代谢途径④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氧化分解、⑤合成糖原、⑥转化为脂肪等非糖物质,从而降低血糖,实现了AB段的变化。当血糖下降到正常范围时,会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维持了血糖含量的稳定。
(3)脂肪细胞 (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解析:胰岛素能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所以几乎全身的细胞都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胰岛素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
是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 (2025·无锡江阴长泾中学期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水平
的重要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抗衡,协调作用
C.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D. 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不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解析:胰岛素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降血糖的激素,能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A正确;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二者在血糖水平调节上相抗衡,协调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平衡的相对稳定状态,B正确;胰岛素能降低血糖,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水平上升,因此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C正确;血糖水平正常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可见,血糖水平正常时,胰岛依然会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江苏扬州统考)如图是某健康人饮用一定的葡萄糖溶液后血液
中葡萄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随时
间的变化情况(A和B分别是胰岛
素浓度变化曲线上的两个峰值)。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此时血糖的浓度不够高
B. 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此时血糖的浓度开始下降
C. 峰值A出现的原因是此时胰岛B细胞释放了大部分贮存激素
D. 峰值B出现的原因是此时胰岛开始释放新合成的激素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峰值A的出现是由于血糖浓度上升直接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
泌胰岛素,而胰岛素的合成需要一段时间,因而此时峰值A的出现应该是
胰岛B细胞将细胞贮存的胰岛素释放出来导致的,A错误,C正确;峰值B
出现的原因是血糖浓度持续升高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
释放胰岛素,由于经过了较长时间,此时胰岛素含量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
胰岛B细胞新合成的胰岛素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B错误;结合图示可知,
开始释放新合成的激素是从B点之前开始,在B点达到最大,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5·徐州三中学情调研)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
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 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 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 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器官甲分泌的物质能升血糖、降血糖,则甲为胰岛,器官乙能直接调节血糖,则乙为肝脏,A错误;激素a是胰岛素,胰岛素能够促进②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①合成肝糖原,B错误;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等也能升血糖,C错误;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5·盐城东台一中期中)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使血糖浓度降低,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①~④代表细胞质膜上的结构)。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图中②③④的结构均不相同
B. 与注射相比,口服葡萄糖会使体内胰岛素水平更高
C. GIP能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D. 通过注射胰岛素可治疗因结构②受损导致的糖尿病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图中②③④是细胞质膜上和不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故②③
④的结构均不相同,A正确;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
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B正
确;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①②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
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C正确;结构②受损,注射的
胰岛素不能与②受体结合,不能降低血糖浓度,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4·江苏扬州期中)IA是一种
“智能”胰岛素,既能与细胞质膜上
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又能与葡萄糖竞
争葡萄糖转运载体蛋白(GT),其调
控血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已知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会使膜上GT增
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分别表示:减少、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减少、增多
B. 胰岛素可促进肝脏细胞合成糖原、脂肪组织合成甘油三酯
C. 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可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 IA的“智能”体现在:与普通外源胰岛素相比,能有效避免低血糖的
风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IA胰岛素既能与细胞质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又能与葡萄糖
竞争葡萄糖转运载体蛋白,由图可知,当葡萄糖与GT结合增多,则IA与
GT结合减少,从而使得更多的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膜上GT增多,从
而提高细胞摄取葡萄糖速率,A错误;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
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脏和肌肉细胞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并转
变为甘油三酯,B正确;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可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
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C正确;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会使膜上GT增多,
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与普通外源胰岛素相比,能有效避免低血糖的风
险,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识点二 尿糖的检测与糖尿病
6. (2025·无锡江阴六校期中联考)某些糖尿病患者在睡前使用胰岛素
后,会出现夜晚正常,清晨空腹血糖高的“黎明现象”;有些患者会出现
夜晚低血糖,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苏木杰现象”。下列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
A. 正常人血糖含量维持平衡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B. 出现“苏木杰现象”的患者需增加胰岛素的使用量
C. 出现“黎明现象”可能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有关
D. 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应该考虑使用量的问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中枢,需要激素参与调节,正常人血糖
含量维持平衡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A正确;“苏木杰现象”是指
在夜晚出现低血糖,说明胰岛素的使用量过多,故出现“苏木杰现
象”的患者要考虑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B错误;出现“黎明现象”的
患者清晨空腹血糖高可能与胰高血糖素等升血糖激素的作用有关,C正
确;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应该考虑使用量的问题,防止出现
“苏木杰现象”,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肥胖者血浆中过多的脂肪酸会使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如图表示正常人、非糖尿病肥胖者和糖尿病肥胖者在口服100 g葡萄糖后血糖变化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系统可通过控制甲状腺、肾上腺和胰岛等的分泌来调节血糖含量
B. 甲代表的是非糖尿病肥胖者,其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C. 乙代表的是糖尿病肥胖者,其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
D. 丙代表的是正常人,其胰岛素进入细胞参与降低血糖浓度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使
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含量上升。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
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A正确;甲血糖高,为糖尿病
肥胖者,且其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B错误;乙代表的是非
糖尿病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血糖峰值提前,C错误;根据题
图中血糖含量变化可知,丙血糖变化在正常值之间波动,其属于正常人,
但胰岛素的受体在细胞质膜上,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5·淮安期中)如图显示了一个健康人和Ⅱ型糖尿病患者在饮用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由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
B. 健康人饮用葡萄糖溶液1 h后血糖下降的主要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
C. 1 h后给糖尿病患者注射适量胰岛素后,其体内血糖浓度表现为先下降
后又升高
D. Ⅱ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或体内产生胰岛
素抗体等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由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A错
误;健康人在饮用葡萄糖溶液后,体内血糖浓度上升,直接刺激胰岛B细
胞,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主要调节方式是
体液调节,B正确;如果糖尿病患者饮用葡萄糖溶液1 h后,给其注射适量
的胰岛素,由于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进
而促进血糖含量下降,据此可推测,注射胰岛素后,患者体内血糖浓度会
下降,当血糖降低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升高血糖,
并可能接近正常水平,所以体内血糖浓度表现为先下降后又升高,C正
确;Ⅱ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不敏感,则可能是胰岛素受体结构异常或体
内产生胰岛素抗体等,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江苏南通高二阶段检测)格列美脲为第三代磺酰脲类长效抗糖
尿病口服用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磺酰脲受体结合,
促使K+通道关闭,引起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而促使胰岛
素的释放,并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格列美脲适用于胰岛细胞无法产生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B. K+通道关闭会导致胰岛B细胞质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
C. 格列美脲可能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来降低血糖浓度
D. 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可以缓解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格列美脲的作用是促进胰岛素分泌,不能用于胰岛细胞无法产
生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A错误;K+通道关闭会导致K+无法外
流,即无法恢复静息电位,因此可以使胰岛B细胞保持兴奋状态,B正确;
由题意可知,格列美脲可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进而降低血糖,C正
确;合理控制饮食可降低糖的来源,适当运动可以加快糖的分解,可以缓
解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症状,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多选〕(2025·连云港灌云一中期中)如图表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
浓度变化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激素甲可作用于肝细胞促进细胞中肝糖原的分解
B. 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C. 调节激素乙合成分泌过程的信息分子有葡萄糖和神经递质
D. 激素甲和激素乙二者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激素甲是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其加速摄取、利用和分解葡萄糖,作用于肝细胞会促进肝糖原的合成,A错误;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另外,血糖浓度上升还会刺激下丘脑的血糖平衡中枢,通过神经直接调节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活动,胰岛素发挥作用,引起血糖水平下降,可见,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图中显示,激素乙是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受到血糖浓度下降和神经的共同调节,因此调节胰高血糖素分泌过程的信息分子有葡萄糖和神经递质,C正确;激素甲胰岛素能使血糖水平下降,激素乙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血糖水平上升,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血糖水平,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多选〕(2024·江苏盐城期末)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
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
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
低,刺激Y不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加
B. 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
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 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
糖,并且抑制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D. 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结构基础是脂蛋白,从对物质代谢作用
来看,激素可以使靶细胞产生新的功能或生理反应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低,刺激Y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加,A错误;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③结构称为传出神经,B正确;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对血糖浓度有调节的作用,能够升高血糖,在血糖浓度偏低时分泌会增加,因此,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但不能抑制葡萄糖分解,C错误;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结构基础是糖蛋白,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江苏南通期中)胰岛B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具有与神经细胞相同
的膜电位,其胞内K+浓度为胞外的28倍,而胞外Ca2+浓度则为胞内的15
000倍。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能引起胰岛B细胞和组
织细胞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部分反应如图1、2所示(图2是对图1虚线方
框区域的具体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图1中甲、乙分别为 和 ,由此可知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节方式为 。血糖浓度升高
时,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
,通过副交感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的分泌。
神经递质受体
葡萄糖载体
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调节中
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图1中,甲能与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是神经递质受体;乙是葡萄糖载体,由此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兴奋沿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神经中枢对兴奋作出综合分析之后,通过副交感神经即传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图2中结构X的功能有 ,蛋白激酶A
活化后的功能是 。血糖升高后,胰岛B细胞中
贮存的胰岛素释放需3~5 min完成,血糖升高15 min后胰岛素释放再次出
现高峰,从囊泡的角度推测Ca2+内流对于增加胰岛素含量的作用有促进囊
泡的运输、 。
识别乙酰胆碱、使钠离子内流
促进胰岛素基因的表达
促进囊泡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由图2可知,图中结构X与乙酰胆碱特异性结合,使Na+内流,可见其功能是识别乙酰胆碱、使钠离子内流;蛋白激酶A活化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促进胰岛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血糖升高后,胰岛B细胞中贮存的胰岛素释放需3~5 min完成,血糖升高15 min后胰岛素释放再次出现高峰,Ca2+内流对于增加胰岛素含量的作用有促进囊泡运输和分泌,促进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及囊泡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2025·宿迁沭阳期中)202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
与幸福感”,如图是胰岛素分泌及调节血糖的部分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回
答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血糖升高引起下丘脑特定区域兴奋,最终神经末梢分泌神经递质与
图中 结合进而促进 的分泌。
解析:血糖升高引起下丘脑特定区域兴奋,兴奋通过相关的副交感神经传到神经末梢,使其分泌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细胞质膜上的蛋白M结合,进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通过胰岛素的调节降低血糖。
胰岛B细胞的蛋白M
胰岛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还可以通过 (填结构或物质)使进
入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增加,经过细胞呼吸和信号转导,促进
,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
解析:由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葡萄糖分子在GLUT2协助下进入胰岛B细胞,使进入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增加,经过细胞呼吸和信号转导,促进钙离子通道打开,使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胰岛B细胞以胞吐的方式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GLUT2
钙离子通
道打开,钙离子内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与蛋白N结合后,经过信号传导,可以促
进 ,进而
增加细胞质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
分解,除此之外,胰岛素还可以通过促进
来降低血糖。
解析:由图可知: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组织细胞,与组织细胞细胞质膜上的蛋白N结合后,经过信号转导,促进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质膜融合,使细胞质膜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数量增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除此之外,胰岛素还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和非糖物质,使血糖浓度降低。
细胞内含有GLUT4的囊泡向细胞质膜转运并与细胞质膜融合
葡萄糖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
物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研究发现,人体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去甲肾上
腺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质膜上的受体,从而抑制胰岛素分泌,其生理学
意义是: 。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细胞代谢旺盛,葡萄糖消耗量较多,血糖浓度会降低,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胰岛B细胞细胞质膜上的受体,从而抑制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以防止血糖浓度过低。
保证剧烈运动时的能量需求,防止血糖过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成纤维生长因子1(FGF1)是一种内源性蛋白类激素,研究表明
FGF1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FGF1可能通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也可能自身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为了研究FGF1降低血糖的原理,某实验
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简要操作流程
构建疾病动物
模型 若干只① 的健康小鼠,敲除小鼠的胰
岛素基因和FGF1基因
注射葡萄糖溶
液 将模型小鼠平均分为4组,编号A、B、C、D,给每组小
鼠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检测小鼠的血
糖浓度
生理状况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实验步骤 简要操作流程
设置②
给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B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
素,C组小鼠注射适量③ ,D组小鼠注射适量
④
结果分析 每隔一段时间检测4组小鼠的血糖浓度
实验
组和对照组
(对照实
验)
FGF1
FGF1和胰岛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FGF1降低血糖的原理,判断是通过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还是自身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所以该实验的检测指标是血糖的浓度变化是否会降低,而正常生物体内由于能够产生胰岛素和FGF1,可能均会降低血糖,干扰实验结果的判定,所以实验第一步构建疾病的动物模型,取生理状况相同的若干只健康小鼠,敲除小鼠的胰岛素基因和FGF1基因。分析实验操作流程,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是对照组,而其他几个小组均进行了处理,属于实验组,所有实验第三步是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需要观察血糖的降低是否外源FGF1直接引起,还是通过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所以给C组小鼠注射适量FGF1,观察是否能直接降低血糖,D组小鼠注射适量FGF1和胰岛素,和B组对比观察FGF1能否提升胰岛素的敏感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