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体温稳定的调节
知识点一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1.下列关于体温稳定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的体温是指人体体壳体温的平均值
B.体温调节是通过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来实现的
C.在基础状态下,人体所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变为热能
D.骨骼肌战栗时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但不做功
2.(2024·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月考)研究表明环境温度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除被褥的厚薄等因素外,睡姿对温度的保持也有积极作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会因睡姿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B.睡眠时,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来提供热量
C.寒冷环境下睡眠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会发生变化
D.“蜷缩型”和“伸展型”睡姿分别有利于增加产热、增加散热
3.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持续进行高强度工作的人易引发“热射病”,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该病患者体温可高达40 ℃以上,并伴有皮肤干热、无汗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辐射、传导和对流是“热射病”患者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
B.“热射病”是由人体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散热不足引起的
C.“热射病”患者仅依靠生理性调节便能使体温恢复正常
D.“热射病”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知识点二 体温稳定的调节
4.(2025·扬州江都区期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体温低于36.0 ℃)的概率高达78.4%。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中既有温度感受器,又有体温调节中枢
B.手术麻醉后的早期,机体主要通过热辐射大量散热,体温下降
C.麻醉可诱导体温调定点降低,导致产热总量大于散热总量
D.临床上可通过调节手术室温度、术中输液加温等手段预防术中低体温
5.(2024·江苏模拟)哺乳动物可通过自主性和行为性调节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稳定。自主性调节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完成的,行为性调节是指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来保持体温相对稳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冷或热的感觉则在大脑皮层形成
B.炎热环境中,可通过出汗等自主性调节增加散热
C.寒冷环境中,可通过多穿衣服等行为性调节减少散热
D.37 ℃环境中体外培养哺乳动物的细胞,若突然降低温度,则细胞的耗氧量增加
6.(2025·南通海门质量检测)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t1到t2人体内酶的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B.从t1到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加大了
C.t2以后散热量减少,与神经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增多有关
D.t3以后经神经—体液调节,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7.(2025·镇江三校、泰州部分学校期中联考)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炎热环境
B.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C.寒冷刺激条件下,人体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
D.寒冷环境中,相关神经兴奋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释放
8.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 ℃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 ℃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同30 ℃环境相比,人处于0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C.从30 ℃的环境进入0 ℃的环境,人体出汗蒸发减少,尿量增加
D.从30 ℃的环境进入0 ℃的环境,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9.(2025·扬州中学期中)如图表示某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一段时间内的体温变化曲线,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AB段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
B.BC段产热量与散热量大致相等
C.CD段产热增多,出汗减少
D.AB段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10.(2025·盐城东台一中期中)如图是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冷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11.(2024·江苏南京期末)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 ℃,若体温偏离这个数值,体温调节中枢会根据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相应地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图为某同学受到病毒感染及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体温经历的三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 ℃,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
C.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阶段Ⅲ,该同学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12.〔多选〕(2024·徐州月考)热习服(热适应)是指机体长期、反复地暴露于热环境下时,出现的一系列可逆的适应性反应。在34 ℃、相对湿度为89%的环境下,未热习服和已热习服的人直肠温度和出汗率随运动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会增多
B.未热习服的人运动时直肠温度快速上升与出汗较少关系不大
C.已热习服的人运动时汗腺分泌加快,有利于降低体温
D.经热习服训练后,大脑皮层调节体温恒定的能力会增强
13.〔多选〕(2024·江苏泰州期中)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测定大鼠皮肤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相同
B.环境温度越低冷感受器越敏感
C.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减小
D.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14.(2025·镇江实验中学、镇江二中联考)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从图中分析,激素A是 。
(2)从图中分析,激素D是 ,垂体某些细胞质膜上有 (填字母代号)激素作用的受体。肾上腺皮质还可以分泌 (填激素名称),从而调节盐平衡。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 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体现了 调节,其意义是可以 激素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 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稳态。
15.(2024·江苏宿迁期中)正常人感染病原体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散热的最主要器官是 ,机体感觉寒冷的感觉中枢位于 。
(2)某患者体温调定点升高到38.5 ℃,当该患者体温从37 ℃升高到38.5 ℃过程中,其机体的产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3)据图分析,作用于甲细胞的信息分子为 ,在调节体温至38.5 ℃的过程中,参与体温调节的调节方式有 。
(4)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B,为探究B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B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2 mL 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2 mL B溶液 退热
丁 发热
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B具有 作用,并通过影响 调控体温。
第四节 体温稳定的调节
1.A 人的体温指的是人体核心部位的平均温度。
2.B 正常情况下,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故正常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不会因睡姿的不同而发生改变,A错误;睡眠时属于安静状态,人体主要是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来提供能量,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因此在寒冷环境下睡眠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适度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错误;“蜷缩型”和“伸展型”睡姿分别有利于减少散热和增加散热,D错误。
3.C 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可以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汗液的蒸发等方式进行散热,“热射病”患者症状之一为无汗,故其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为辐射、传导和对流,A正确;“热射病”患者体温高达40 ℃,是由体内热量蓄积过多,散热不足引起的,B正确;“热射病”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要依靠生理性调节(血管舒张),但是使用空调降温、用冷水擦拭身体等行为性调节也必不可少,C错误;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热射病”患者体温可高达40 ℃以上,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4.C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中也有温度感受器,A正确;手术麻醉后的早期,机体会出现非控制性体温下降,主要通过热辐射大量散热,B正确;麻醉可诱导体温调定点降低,导致产热总量小于散热总量,C错误;预防术中低体温措施有手术室环境温度21~25 ℃,根据手术不同时段及时调节温度,术中应用保温措施,如加盖棉被,加温仪、加温毯的使用,输血输液时加温、冲洗溶液加温等,D正确。
5.D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各种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即冷或热的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A正确;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出汗等自主性调节增加散热,B正确;寒冷环境中,机体可以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可通过多穿衣服等行为性调节减少散热,C正确;体外培养动物细胞,温度下降,酶活性降低,细胞的耗氧量减少,D错误。
6.C 从t1到t2,外界环境温度降低,但人体体温保持稳定,人体内酶的活性基本保持不变,A正确;t1到t2,从25 ℃下降到10 ℃时,内外温差加大,使得散热量增加,B正确;t2以后,散热量减少,与毛孔关闭、毛细血管收缩有关,甲状腺激素增多时增加产热,C错误;t3以后经神经—体液调节,人体体温相对稳定,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
7.B 寒冷环境中机体散热量更大,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此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炎热环境,A正确;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代谢产热,体温调节中枢为下丘脑,B错误;寒冷刺激条件下,人体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C正确;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相关神经兴奋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释放以增加人体代谢,D正确。
8.B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冷觉,A正确;同30 ℃环境相比,人处于0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要使体温维持稳定,必须产热=散热,故b1>b2,B错误;从30 ℃的环境进入0 ℃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汗液分泌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当皮肤受到冷刺激时,皮肤里的冷感受器就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下丘脑的调节作用使立毛肌收缩,这个过程为非条件反射,D正确。
9.B 已知当体温相对恒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图中可知AB段体温升高,此时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原因是在病毒影响调节中枢的情况下内脏、肌肉代谢加强,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的结果,A错误;BC段体温维持高温不变,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CD段体温下降,产热减少,出汗散热增加,C错误;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作用,AB段体温升高,说明此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D错误。
10.C 冷感受器可位于皮肤,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A错误;图中①→③→④→⑤过程需要神经调节和相关激素的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因此“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C正确;当人从温暖环境突然进入寒冷环境的初期,人体会迅速产热,而由于体温调节特别是体液调节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进入寒冷环境初期,人体的产热速率小于散热速率,若人体的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该个体的体温会上升甚至发热,D错误。
11.C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能通过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多来调节体温,故体温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正确。“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因此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 ℃,阶段Ⅰ属于体温上升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此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增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量,B正确。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据图可知此时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与散热量基本相等,C错误。阶段Ⅲ该同学的体温下降,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会大量出汗增加散热,大量出汗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新吸收,D正确。
12.AC 运动会使机体产热量明显增多,散热量也会增加,A正确;由题图可知,未热习服的人出汗率较低且运动时直肠温度快速上升,可推测直肠温度快速上升主要是出汗少、散热量较少引起的,B错误;已热习服的人运动时出汗率较高,汗腺分泌加快,有效增加机体散热量,有利于降低体温,C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D错误。
13.AB 由图可知冷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在10~40 ℃之间,热感受器敏感温度范围在36~47 ℃之间,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A错误;结合图示可知,环境温度为28 ℃时冷感受器最敏感,B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减小,C正确;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D正确。
14.(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肾上腺素 A和C 醛固酮 (3)下丘脑 神经 分级 放大 精细
解析:(1)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A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B作用于甲状腺,由此推测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激素D是由肾上腺分泌调节机体的体温,故激素D为肾上腺素。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甲状腺激素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所以垂体上有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C甲状腺激素的受体。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能调节盐的平衡。(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体现了分级调节,其意义是可以放大激素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稳态。
15.(1)代谢产热 皮肤 大脑皮层 (2)大于 (3)神经递质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4)发热家兔模型+2 mL生理盐水 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2 mL B溶液 解热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解析:(1)细胞代谢会产生热量,故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代谢产热,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机体的感觉均在大脑皮层产生,故机体感觉寒冷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2)某患者体温调定点升高到38.5 ℃,当该患者体温从37 ℃升高到38.5 ℃过程中,机体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故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3)由图可知,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甲细胞,故作用于甲细胞的信息分子为神经递质,在调节体温至38.5 ℃的过程中,有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的参与,故参与体温调节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4)实验目的是探究B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自变量是A和B的处理方式,因变量为体温,甲组是空白对照,处理方式为发热家兔模型+2 mL生理盐水;根据乙和丙的处理及其实验结果并与乙组结果对照可知,B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处理应是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B溶液,丁组结果是发热,与丙组对照说明B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B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5 / 5第四节 体温稳定的调节
1.通过分析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和方式,初步树立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分析人体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构建人体体温平衡调节的概念模型。 3.了解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的方式,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正确态度。
知识点(一)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1.人体的体温
(1)分类
①体核体温:人体 的温度,能维持 。
②体壳体温:人体 的温度,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
③生理学的体温: 部位的平均温度,通常以 、 和 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 的温度最接近体核体温。人体的平均体温一般稳定在37 ℃左右。
(2)人体体温维持稳定的机理
【微思考】 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呢?
2.人体的产热
(1)热量的主要来源:糖类、 等有机物的细胞代谢。
(2)基础代谢: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 的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 ,把这种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3)产热器官:人体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4)产热途径:细胞代谢产热、骨骼肌运动产热和骨骼肌 产热。
3.人体的散热
(1)主要散热部位: 。
(2)散热途径
①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主要通过 、 和 等方式散热。
②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体表温度:主要通过汗液 散热。
③其他散热途径:呼气、排尿、排便等。
(3)人体调节散热的方式
①人体是通过调节皮肤的 来控制皮肤散热量的。
②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 ,血流量 ,散热量 。
③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 ,血流量 ,散热量 。还可通过 系统减少热量的散失。
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肝和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产热器官。( )
(2)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小时内都处于39 ℃,由此可判断此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
(3)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其产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
探讨|分析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如图是小明一家三口某一天的体温记录图解,结合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是否是恒定不变的?体温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2)周围环境温度突然降低后,由散热量突然增加导致体温下降,然后通过体温调节使体温回升,从产热和散热的角度分析体温回升的原因。
(3)分析比较人体处于25 ℃环境时的产热量(a)、散热量(b)和处于10 ℃环境时的产热量(c)、散热量(d)的大小关系。
1.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健康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是( )
A.夏季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夏季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冬季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不论冬季还是夏季,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
2.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人体皮肤血流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①为25 ℃环境条件,则②可能为0 ℃环境条件,其产热量大于①
B.在时间②内,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
C.正常情况下,体内酶的活性①②③相同
D.在时间②内,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非条件反射,减少散热,散热量小于①
知识点(二) 体温稳定的调节
1.调节方式: 调节。
2.调节中枢: 。
3.体温调节过程
提醒:1.体温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为“温度的变化”而不是“冷”“热”本身。
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都会上升,但两者调节机制不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4.发热
5.人体体温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1)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 的必要条件。当体温过低时,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变慢,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也会降低,甚至丧失,生命活动也会出现异常。
(2) 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发热期间,身体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反应增强。
6.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
(1)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人和动物一般会通过 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互相补充,共同维持人体温度的相对稳定。
(2)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都具有一定的 能力。
(3)人类或其他恒温动物区别于变温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具备 体温调节功能。
(4)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在 的控制下,通过调节 的血流量、 的分泌、 的收缩和改变代谢水平等生理性调节反应,维持产热和散热的 平衡,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7.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人体的温度感受器都位于皮肤上。( )
(2)下丘脑是体温感觉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
(3)冬泳爱好者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肌肉收缩加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
(4)运动员剧烈运动后,汗腺分泌增强,汗液蒸发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持续下降。( )
探讨|人体体温稳定的调节过程
有一项实验研究环境温度对人皮肤温度和身体温度的影响。实验时,受试者处于一个相对湿度保持在65%的房间内,可以进食和自由活动,但不可以改变所穿的衣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当室内温度从18 ℃上升到38 ℃时,皮肤会发生哪些生理变化?
(2)当室内温度为40 ℃时,生物体内的产热和散热量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3)研究发现如果人长时间处于高温且湿度高于95%时会中暑,为什么?
(4)受试者在实验结束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构建人体的体温调节模型
2.归纳概括体温调节中的“三、二、一”
1.(2024·江苏淮安期中)超低温冷疗是一项让运动员们快速恢复运动机能的“黑科技”。运动员暴露在-130 ℃的超低温冷疗舱中2~3分钟,随即回到常温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外周血管会发生应激性收缩和舒张,加速血液循环;同时还能减轻运动员的肌肉酸痛和损伤。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运动员体内支配外周血管收缩与舒张的是自主神经系统
B.与常温环境相比,在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和散热量均会增加
C.低温环境刺激运动员的下丘脑分泌更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加快肌肉中的乳酸转运和代谢可以使内环境的pH由酸性恢复正常
2.人体通过自主性调节与行为性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增强属于自主性调节
B.冬天通过搓手、跺脚取暖属于行为性调节
C.与常温环境相比,寒冷环境中人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D.自主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互相补充,共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1)某同学因感冒而发烧,试分别分析在体温上升期、体温稳定期、体温下降期时该同学的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大小关系。
(2)寒冷的冬季从温暖的室内到室外后,体内产热如何变化?尝试解释其原因。
(3)当环境温度由25 ℃降至10 ℃时,人体内酶的活性怎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4)当人体长时间处在寒冷环境中时,下丘脑通过垂体引起 的分泌,从而使细胞代谢水平提高,产热 。
第四节 体温稳定的调节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1)①核心部位 相对稳定 ②表层部位 ③体核 直肠 口腔 腋窝 直肠 (2)代谢性 反射性 辐射 蒸发
微思考 婴幼儿在哭闹时,情绪激动、挣扎等活动,会使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强,从而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如果此时测量体温,体温会偏高,因此需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
2.(1)脂肪和蛋白质 (2)基本 稳定 (3)肝和骨骼肌 (4)战栗
3.(1)皮肤 (2)①辐射 传导 对流 ②蒸发 (3)①血流量 ②舒张 增多 增加 ③收缩 减少 减少 逆流交换
4.(1)√
(2)× 提示:温度处于恒定状态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 提示: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中,则产热量也相应大于炎热环境中。
互动探究
(1)提示:由图中数据可知,人体一天的体温在37 ℃附近上下波动,并非恒定不变。体温大小受性别、昼夜、年龄、运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2)提示: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了产热量,减少了散热量,使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从而使体温回升。
(3)提示:a=b<c=d。
学以致用
1.D 无论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正常人体体温都维持在37 ℃左右,即夏季和冬季的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炎热的夏季,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也减少,寒冷的冬季,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D正确。
2.D ①→②的过程中,血流量减少,说明进入寒冷环境中,若①为25 ℃环境条件,则②可能为0 ℃环境条件,由于此时人体与环境的温差更大,其散热量增加,故其产热量大于①,A正确;在时间②中,血流量减少,说明外界环境寒冷,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B正确;由于人是恒温动物,体温维持在37 ℃左右,则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基本不变,C正确;在时间②中,代表在寒冷环境中,此阶段的人体与环境的温差比①大,其散热量增加,大于①,D错误。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神经—体液
2.下丘脑
3. 减少 毛细血管 骨骼肌 肾上腺素 汗腺 舒张
4.产热过多 散热过少 感染性 非感染性
5.(1)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2)一定限度内
6.(1)行为性 (2)行为性体温调节 (3)自主性 (4)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 汗腺 骨骼肌 动态
7.(1)× 提示:人体外周温度感受器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
(2)× 提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
(3)√
(4)× 提示:运动过程产热增加,机体通过汗液的分泌增强散热,保证体温的稳定。
互动探究
(1)提示: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
(2)提示:相等,当室内温度为40 ℃时,身体的温度维持在37 ℃,因此产热和散热量相等。
(3)提示:高温条件下散热途径主要依赖汗液蒸发,湿度高于95%时汗液难以蒸发,因此导致散热困难,从而使体温升高而中暑。
(4)提示:低温环境的刺激,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减少,最终导致机体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
学以致用
1.D 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A正确;在寒冷环境中,体温和外界环境的温差更大,所以散热增加的同时产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B正确;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低温环境刺激运动员的下丘脑分泌更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其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产热增多,C正确;内环境中的pH为7.35~7.45,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一般不会变成酸性,D错误。
2.C 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随机体内外环境温热性刺激信息的变动,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的反应,都属于自主性调节,A正确;冬天通过搓手、跺脚取暖等动作增加产热,属于行为性调节,B正确;与常温环境相比,寒冷环境中人体散热量增加,为了维持恒温,产热量也增加,以维持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C错误;自主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互相补充,共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D正确。
【过程评价检测】
思维启迪
(1)提示:体温上升期:产热量>散热量;体温稳定期:产热量=散热量;体温下降期:产热量<散热量。
(2)提示:产热增加。当环境温度低于正常体温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肝和骨骼肌等产热增加。
(3)提示:人体内酶的活性不变。人是恒温动物,在不同的外界温度条件下,人的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4)甲状腺激素 增加
4 / 5(共87张PPT)
第四节 体温稳定的调节
导学聚焦
1.通过分析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和方式,初步树立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分析人体体温平衡的调节机制,构建人体体温平衡调节的概念模型。
3.了解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的方式,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正确态度。
目 录 CONTENTS
知识点(一)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知识点(二)
体温稳定的调节
过程评价检测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1. 人体的体温
(1)分类
①体核体温:人体 的温度,能维持 。
②体壳体温:人体 的温度,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
③生理学的体温: 部位的平均温度,通常以 、
和 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 的温度最接近体核体温。人
体的平均体温一般稳定在37 ℃左右。
核心部位
相对稳定
表层部位
体核
直肠
口腔
腋窝
直肠
(2)人体体温维持稳定的机理
【微思考】 带婴幼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
他们量体温呢?
提示:婴幼儿在哭闹时,情绪激动、挣扎等活动,会使血液循环加速、新
陈代谢增强,从而导致机体产热增加。如果此时测量体温,体温会偏高,
因此需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钟后,再给他们量体温。
2. 人体的产热
(1)热量的主要来源:糖类、 等有机物的细胞代谢。
(2)基础代谢: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 的生命活动,能量
代谢比较 ,把这种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3)产热器官:人体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
(4)产热途径:细胞代谢产热、骨骼肌运动产热和骨骼肌 产
热。
脂肪和蛋白质
基本
稳定
肝和骨骼肌
战栗
①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主要通过 、 和 等方
式散热。
3. 人体的散热
(1)主要散热部位: 。
(2)散热途径
皮肤
②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体表温度:主要通过汗液 散热。
③其他散热途径:呼气、排尿、排便等。
辐射
传导
对流
蒸发
(3)人体调节散热的方式
①人体是通过调节皮肤的 来控制皮肤散热量的。
②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 ,血流量 ,散热量 。
③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 ,血流量 ,散热量 。
还可通过 系统减少热量的散失。
血流量
舒张
增多
增加
收缩
减少
减少
逆流交换
4.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肝和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产热器官。 ( √ )
(2)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小时内都处于39 ℃,由此可判断此人的产热量
大于散热量。 ( × )
提示:温度处于恒定状态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其产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 × )
提示: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中,则产热量也相应大于炎热
环境中。
√
×
×
探讨|分析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如图是小明一家三口某一天的体温记录图解,结合图中数据回答下
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是否是恒定不变的?体温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提示:由图中数据可知,人体一天的体温在37 ℃附近上下波动,并非恒定
不变。体温大小受性别、昼夜、年龄、运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2)周围环境温度突然降低后,由散热量突然增加导致体温下降,然后
通过体温调节使体温回升,从产热和散热的角度分析体温回升的原因。
提示: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了产热量,减少了散热量,使产热量大
于散热量,从而使体温回升。
(3)分析比较人体处于25 ℃环境时的产热量(a)、散热量(b)和处于
10 ℃环境时的产热量(c)、散热量(d)的大小关系。
提示:a=b<c=d。
1. 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健康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是( )
A. 夏季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夏季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C. 冬季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 不论冬季还是夏季,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
解析:无论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正常人体体温都维持在37 ℃左右,即夏季和冬季的产热量都等于散热量,炎热的夏季,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也减少,寒冷的冬季,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D正确。
√
2. 如图表示一段时间内,人体皮肤血流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 若①为25 ℃环境条件,则②可能为0 ℃环境条件,其产热量大于①
B. 在时间②内,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
C. 正常情况下,体内酶的活性①②③相同
D. 在时间②内,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是非条件反射,减少散热,散热量小于①
√
解析: ①→②的过程中,血流量减少,说明进入寒冷环境中,若①为
25 ℃环境条件,则②可能为0 ℃环境条件,由于此时人体与环境的温差更
大,其散热量增加,故其产热量大于①,A正确;在时间②中,血流量减
少,说明外界环境寒冷,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B正
确;由于人是恒温动物,体温维持在37 ℃左右,则不同的环境温度条件
下,酶的活性基本不变,C正确;在时间②中,代表在寒冷环境中,此阶
段的人体与环境的温差比①大,其散热量增加,大于①,D错误。
知识点(二) 体温稳定的调节
1. 调节方式: 调节。
2. 调节中枢: 。
神经—体液
下丘脑
3. 体温调节过程
提醒:1.体温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为“温度的变化”而不是
“冷”“热”本身。
2. 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都会上升,但两者调节机
制不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调
节属于神经调节。
4. 发热
5. 人体体温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1)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 的必要条件。当
体温过低时,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变慢,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当体温
过高时,酶的活性也会降低,甚至丧失,生命活动也会出现异常。
(2) 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发热期
间,身体的抵抗力增强,免疫反应增强。
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一定限度内
6. 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体温调节
(1)当环境温度变化时,人和动物一般会通过 体温调节和自
主性体温调节两种方式互相补充,共同维持人体温度的相对稳定。
(2)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都具有一定的 能力。
(3)人类或其他恒温动物区别于变温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具备
体温调节功能。
(4)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指在 的控制下,通过调节
的血流量、 的分泌、 的收缩和改变代谢水平等生
理性调节反应,维持产热和散热的 平衡,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
水平。
行为性
行为性体温调节
自主性
体温调节中枢
皮
肤
汗腺
骨骼肌
动态
7.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人体的温度感受器都位于皮肤上。 ( × )
提示:人体外周温度感受器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
(2)下丘脑是体温感觉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 × )
提示: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觉在大脑皮层中形成。
(3)冬泳爱好者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肌肉收缩加强,同时甲状
腺激素分泌增加。 ( √ )
×
×
√
(4)运动员剧烈运动后,汗腺分泌增强,汗液蒸发带走大量热量,使体
温持续下降。 ( × )
提示:运动过程产热增加,机体通过汗液的分泌增强散热,保证体温
的稳定。
×
探讨|人体体温稳定的调节过程
有一项实验研究环境温度对人皮肤温度和身体温度的影响。实验时,受试者处于一个相对湿度保持在65%的房间内,可以进食和自由活动,但不可以改变所穿的衣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当室内温度从18 ℃上升到38 ℃时,皮肤会发生哪些生理变化?
提示: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
(2)当室内温度为40 ℃时,生物体内的产热和散热量有什么关系?说明
理由。
提示:相等,当室内温度为40 ℃时,身体的温度维持在37 ℃,因此产热
和散热量相等。
(3)研究发现如果人长时间处于高温且湿度高于95%时会中暑,为什
么?
提示:高温条件下散热途径主要依赖汗液蒸发,湿度高于95%时汗液难以
蒸发,因此导致散热困难,从而使体温升高而中暑。
(4)受试者在实验结束后最好不要立即到温度很低的空调间“乘凉”,
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低温环境的刺激,使机体产热作用增强、毛细血管收缩、出汗减
少,最终导致机体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出。
1. 构建人体的体温调节模型
2. 归纳概括体温调节中的“三、二、一”
1. (2024·江苏淮安期中)超低温冷疗是一项让运动员们快速恢复运动机
能的“黑科技”。运动员暴露在-130 ℃的超低温冷疗舱中2~3分钟,随
即回到常温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外周血管会发生应激性收缩和舒张,加速
血液循环;同时还能减轻运动员的肌肉酸痛和损伤。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运动员体内支配外周血管收缩与舒张的是自主神经系统
B. 与常温环境相比,在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和散热量均会增加
C. 低温环境刺激运动员的下丘脑分泌更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加快肌肉中的乳酸转运和代谢可以使内环境的pH由酸性恢复正常
√
解析: 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血
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A正确;在寒冷环境中,体温和外界环境
的温差更大,所以散热增加的同时产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B
正确;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低温环境刺激运动员的下丘脑分泌更多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
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其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产热增多,C正
确;内环境中的pH为7.35~7.45,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一般不会
变成酸性,D错误。
2. 人体通过自主性调节与行为性调节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有关体
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使汗腺分泌增强属于自主性调节
B. 冬天通过搓手、跺脚取暖属于行为性调节
C. 与常温环境相比,寒冷环境中人体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D. 自主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互相补充,共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
解析: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随机体内外环境温热性刺激信息的变动,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的反应,都属于自主性调节,A正确;冬天通过搓手、跺脚取暖等动作增加产热,属于行为性调节,B正确;与常温环境相比,寒冷环境中人体散热量增加,为了维持恒温,产热量也增加,以维持产热量与散热量相等,C错误;自主性调节和行为性调节互相补充,共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D正确。
过程评价检测
(1)某同学因感冒而发烧,试分别分析在体温上升期、体温稳定期、
体温下降期时该同学的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大小关系。
提示:体温上升期:产热量>散热量;体温稳定期:产热量=散热量;体
温下降期:产热量<散热量。
(2)寒冷的冬季从温暖的室内到室外后,体内产热如何变化?尝试解释
其原因。
提示:产热增加。当环境温度低于正常体温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
泌增多,肝和骨骼肌等产热增加。
(3)当环境温度由25 ℃降至10 ℃时,人体内酶的活性怎么变化?原因是
什么?
提示:人体内酶的活性不变。人是恒温动物,在不同的外界温度条件下,
人的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4)当人体长时间处在寒冷环境中时,下丘脑通过垂体引起
的分泌,从而使细胞代谢水平提高,产热 。
甲状腺激
素
增加
【教师备用栏目】
1. 如图表示机体由T1环境进入T2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变化,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2>T1
B. 曲线A表示产热量,曲线B表示散热量
C. a~b过程中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等方式增加散热
D. T2环境中机体由于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表现为体温升高
√
解析: 由曲线情况可知,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
境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则T2<T1,A错误;机体由温度为T1的环境
进入到温度为T2的环境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说明是由高温环境进入
到低温环境中,由于进入温度为T2的环境短时间内曲线B上升比曲线A迅
速,确定曲线A表示产热量,曲线B表示散热量,B正确;a~b过程中机体
由高温环境到低温环境,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C错误;由
图示可以看出,T2环境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T1环境,但机体的体
温保持稳定,D错误。
2. 失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 ℃时出现的各种症状。失温症的症状取决于体温下降幅度,轻度失温可能造成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但精神错乱的状况会加剧。在重度失温的情况下,会有反常脱衣现象,也就是患者开始脱去衣物,这也同时增加了心搏停止的风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炎热季节,过于激烈的运动导致散热长时间远大于产热,也可能出现失温症
B. 中度失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神经中枢(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减弱
C. 重度失温时,患者会有脱衣现象,此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
D. 轻中度失温时,可通过适当增添衣物防止热量散失,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
解析: 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的状
态,导致体温下降,所以在炎热季节,过于激烈的运动导致散热长时间远
大于产热,也可能出现失温症,A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中度失
温时,发抖症状消失的原因是神经中枢(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减弱,B正
确;重度失温时,患者会有脱衣现象,此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
加,C错误;失温症是指当人体核心温度低于35 ℃时出现的各种症状,轻
中度失温时,可通过适当增添衣物防止热量散失,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D正确。
3. (2022·浙江6月选考14题)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
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刺激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舒张以增加产热
B. 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 寒冷环境中,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
解析: 寒冷条件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A错误;寒冷
条件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B正确;寒冷环境中,甲状
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C正确;体温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
调节,D正确。
4. 〔多选〕(2024·江苏盐城期中)有人说“春捂秋冻”,也有人讲“知
冷知热”,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机体通过相关活动增加产热,此时肾上腺和
甲状腺属于效应器
B. 持续高烧39 ℃时,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C.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D. 寒冷环境比炎热环境产热更多,散热更少
√
√
√
解析:当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肾上腺是由下丘脑的传出神经支配的,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可构成效应器,而甲状腺是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此时甲状腺不属于效应器,A错误;持续高烧39 ℃时,由于体温相对恒定,所以机体产热等于散热,B错误;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神经中枢,C正确;为了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寒冷环境比炎热环境产热多,散热也多,D错误。
5. 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
25 ℃之间。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静止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图
1),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2)。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在环境温度0~30 ℃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
,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 调节方式
下,平衡产热与散热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
(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由图1可知,在环境温度0~30 ℃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都在37 ℃左右,保持恒定。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属于机体在进行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保持恒
定
神经—体液
辐射(或传导或
对流或蒸发)
(2)图2中,在环境温度由20 ℃降至10 ℃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
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皮肤中的 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
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 的体温调节中枢,通
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 (填“交感神经”或
“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
减少散热。
解析:皮肤中的冷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冷
下丘脑
交感神经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1. 下列关于体温稳定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体壳体温的平均值
B. 体温调节是通过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来实现的
C. 在基础状态下,人体所释放的能量全部转变为热能
D. 骨骼肌战栗时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但不做功
解析:人的体温指的是人体核心部位的平均温度。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 (2024·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月考)研究表明环境温度对睡眠质量有较大
影响。除被褥的厚薄等因素外,睡姿对温度的保持也有积极作用。下列相
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会因睡姿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B. 睡眠时,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来提供热量
C. 寒冷环境下睡眠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会发生变化
D. “蜷缩型”和“伸展型”睡姿分别有利于增加产热、增加散热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故正常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不会因睡姿的不同而发生改变,A错误;睡眠时属于安静状态,人体主要是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来提供能量,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因此在寒冷环境下睡眠时,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适度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C错误;“蜷缩型”和“伸展型”睡姿分别有利于减少散热和增加散热,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持续进行高强度工作的人易引发“热射病”,如不及
时救治,死亡率极高。该病患者体温可高达40 ℃以上,并伴有皮肤干热、
无汗以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辐射、传导和对流是“热射病”患者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
B. “热射病”是由人体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散热不足引起的
C. “热射病”患者仅依靠生理性调节便能使体温恢复正常
D. “热射病”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皮肤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可以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
汗液的蒸发等方式进行散热,“热射病”患者症状之一为无汗,故其皮肤
散热的主要方式为辐射、传导和对流,A正确;“热射病”患者体温高达
40 ℃,是由体内热量蓄积过多,散热不足引起的,B正确;“热射病”患
者体温恢复正常要依靠生理性调节(血管舒张),但是使用空调降温、用
冷水擦拭身体等行为性调节也必不可少,C错误;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
有限的,“热射病”患者体温可高达40 ℃以上,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
响内环境的稳态,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知识点二 体温稳定的调节
4. (2025·扬州江都区期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处于恒定状态,体
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全身麻醉手术的
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体温低于36.0 ℃)的概率高达78.4%。相关叙述错
误的是( )
A. 下丘脑中既有温度感受器,又有体温调节中枢
B. 手术麻醉后的早期,机体主要通过热辐射大量散热,体温下降
C. 麻醉可诱导体温调定点降低,导致产热总量大于散热总量
D. 临床上可通过调节手术室温度、术中输液加温等手段预防术中低体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中也有温度感受器,A正确;
手术麻醉后的早期,机体会出现非控制性体温下降,主要通过热辐射大量
散热,B正确;麻醉可诱导体温调定点降低,导致产热总量小于散热总
量,C错误;预防术中低体温措施有手术室环境温度21~25 ℃,根据手术
不同时段及时调节温度,术中应用保温措施,如加盖棉被,加温仪、加温
毯的使用,输血输液时加温、冲洗溶液加温等,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2024·江苏模拟)哺乳动物可通过自主性和行为性调节来调整自身的
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稳定。自主性调节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
完成的,行为性调节是指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来保持体温相对稳定。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冷或热的感觉则在大脑皮层形成
B. 炎热环境中,可通过出汗等自主性调节增加散热
C. 寒冷环境中,可通过多穿衣服等行为性调节减少散热
D. 37 ℃环境中体外培养哺乳动物的细胞,若突然降低温度,则细胞的耗
氧量增加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各种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即冷或
热的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A正确;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出汗等自主
性调节增加散热,B正确;寒冷环境中,机体可以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
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可通过多穿衣服等行为性调节减少散热,C正
确;体外培养动物细胞,温度下降,酶活性降低,细胞的耗氧量减少,D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2025·南通海门质量检测)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据图分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从t1到t2人体内酶的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B. 从t1到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加大了
C. t2以后散热量减少,与神经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增多有关
D. t3以后经神经—体液调节,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从t1到t2,外界环境温度降低,但人体体温保持稳定,人体内酶
的活性基本保持不变,A正确;t1到t2,从25 ℃下降到10 ℃时,内外温差
加大,使得散热量增加,B正确;t2以后,散热量减少,与毛孔关闭、毛细
血管收缩有关,甲状腺激素增多时增加产热,C错误;t3以后经神经—体液
调节,人体体温相对稳定,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 (2025·镇江三校、泰州部分学校期中联考)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
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A. 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和散热量均高于炎热环境
B. 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C. 寒冷刺激条件下,人体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
D. 寒冷环境中,相关神经兴奋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释放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寒冷环境中机体散热量更大,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因此产热量
和散热量均高于炎热环境,A正确;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代谢产热,体
温调节中枢为下丘脑,B错误;寒冷刺激条件下,人体皮肤血管收缩以减
少散热,C正确;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相关神经兴奋促进甲状腺激
素、肾上腺素等激素释放以增加人体代谢,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
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 ℃环境中,产热为
a1,散热为b1,处于30 ℃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
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 同30 ℃环境相比,人处于0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
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C. 从30 ℃的环境进入0 ℃的环境,人体出汗蒸发减少,尿量增加
D. 从30 ℃的环境进入0 ℃的环境,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冷觉,A正确;同30 ℃环境相比,人处于0 ℃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要使体温维持稳定,必须产热=散热,故b1>b2,B错误;从30 ℃的环境进入0 ℃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汗液分泌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C正确;当皮肤受到冷刺激时,皮肤里的冷感受器就会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下丘脑的调节作用使立毛肌收缩,这个过程为非条件反射,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2025·扬州中学期中)如图表示某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一段时间内的体
温变化曲线,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AB段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
B. BC段产热量与散热量大致相等
C. CD段产热增多,出汗减少
D. AB段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已知当体温相对恒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图中可知AB段体
温升高,此时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原因是在病毒影响调节中枢的情况下
内脏、肌肉代谢加强,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导致产热增加、散
热减少的结果,A错误;BC段体温维持高温不变,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
正确;CD段体温下降,产热减少,出汗散热增加,C错误;甲状腺激素具
有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的作用,AB段体温升高,说明此时甲状腺激素
的分泌量增加,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2025·盐城东台一中期中)如图是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冷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B. 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C. “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 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冷感受器可位于皮肤,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A错误;图中
①→③→④→⑤过程需要神经调节和相关激素的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
节,B错误;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因此“X”
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C正确;当人从温暖环境突然进入
寒冷环境的初期,人体会迅速产热,而由于体温调节特别是体液调节过程
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进入寒冷环境初期,人体的产热速率小于散热速率,
若人体的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该个体的体温会上升甚至发热,D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2024·江苏南京期末)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 ℃,若体温
偏离这个数值,体温调节中枢会根据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相应地调节产热
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某些
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
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图为
某同学受到病毒感染及服用抗病毒
药物后体温经历的三个时期。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 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 ℃,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
含量会增多
C. 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
热量大于散热量
D. 阶段Ⅲ,该同学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
量会增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能通过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多来调节体温,故体温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正确。“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因此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 ℃,阶段Ⅰ属于体温上升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此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增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量,B正确。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据图可知此时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与散热量基本相等,C错误。阶段Ⅲ该同学的体温下降,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会大量出汗增加散热,大量出汗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新吸收,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多选〕(2024·徐州月考)热习服(热
适应)是指机体长期、反复地暴露于热环境
下时,出现的一系列可逆的适应性反应。在
34 ℃、相对湿度为89%的环境下,未热习服
和已热习服的人直肠温度和出汗率随运动时间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会增多
B. 未热习服的人运动时直肠温度快速上升与出汗较少关系不大
C. 已热习服的人运动时汗腺分泌加快,有利于降低体温
D. 经热习服训练后,大脑皮层调节体温恒定的能力会增强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运动会使机体产热量明显增多,散热量也会增加,A正确;由
题图可知,未热习服的人出汗率较低且运动时直肠温度快速上升,可推测
直肠温度快速上升主要是出汗少、散热量较少引起的,B错误;已热习服
的人运动时出汗率较高,汗腺分泌加快,有效增加机体散热量,有利于降
低体温,C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 〔多选〕(2024·江苏泰州期中)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测定大鼠皮肤冷感
受器和热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冷感受器和热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相同
B. 环境温度越低冷感受器越敏感
C. 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减小
D. 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由图可知冷感受器的敏感温度范围在10~40 ℃之间,热感受器敏感温度范围在36~47 ℃之间,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A错误;结合图示可知,环境温度为28 ℃时冷感受器最敏感,B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减小,C正确;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2025·镇江实验中学、镇江二中联考)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
模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从图中分析,激素A是 。
解析: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A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B作用于甲状腺,由此推测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从图中分析,激素D是 ,垂体某些细胞质膜上有
(填字母代号)激素作用的受体。肾上腺皮质还可以分泌
(填激素名称),从而调节盐平衡。
肾上腺素
A和
C
醛固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激素D是由肾上腺分泌调节机体的体温,故激素D为肾上腺素。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甲状腺激素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所以垂体上有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C甲状腺激素的受体。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能调节盐的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寒冷→下丘脑→肾上腺”
的调节是 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体现了 调节,其
意义是可以 激素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
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稳态。
解析: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神经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体现了分级调节,其意义是可以放大激素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稳态。
下丘脑
神经
分级
放大
精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2024·江苏宿迁期中)正常人感染病原体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
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
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散热的最主要器官是
,机体感觉寒冷的感觉中枢位于 。
解析:细胞代谢会产生热量,故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代谢产热,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机体的感觉均在大脑皮层产生,故机体感觉寒冷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代谢产热
皮
肤
大脑皮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某患者体温调定点升高到38.5 ℃,当该患者体温从37 ℃升高到38.5
℃过程中,其机体的产热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散热量。
解析:某患者体温调定点升高到38.5 ℃,当该患者体温从37 ℃升高到38.5 ℃过程中,机体会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故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大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据图分析,作用于甲细胞的信息分子为 ,在调节体温
至38.5 ℃的过程中,参与体温调节的调节方式有 。
解析:由图可知,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甲细胞,故作用于甲细胞的信息分子为神经递质,在调节体温至38.5 ℃的过程中,有神经细胞、内分泌细胞的参与,故参与体温调节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神经递质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
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B,为探究B是
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B分别
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
写出实验结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发热家兔模型+2 mL生理盐水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2 mL 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2 mL B溶液 退热
丁 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2 mL B溶液 发热
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B具有 作用,并通
过影响 调控体温。
发热家兔模型+2 mL生理盐水
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2 mL B溶液
解热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实验目的是探究B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自变量是A和B的处理方式,因变量为体温,甲组是空白对照,处理方式为发热家兔模型+2 mL生理盐水;根据乙和丙的处理及其实验结果并与乙组结果对照可知,B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处理应是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B溶液,丁组结果是发热,与丙组对照说明B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B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