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质量检测(二)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2025·镇江三校、泰州部分学校期中联考)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散热,其散热量远高于寒冷环境
B.垂体细胞上同时存在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受体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高钠会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甚至引发肌无力
2.(2025·连云港灌云一中期中)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平衡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B.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C.体温感觉中枢在下丘脑
D.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口腔黏膜
3.(2025·盐城七校期中联考)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仅由①②④组成
B.促胰液素和血红蛋白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呼吸产物乳酸会引起①处pH的明显变化
D.若细胞③表示肝脏细胞,则饭后半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⑤处
4.(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
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5.(2025·扬州中学月考)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会大幅度下降
B.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C.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D.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6.(2025·淮安中学期中)人体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因口渴而大量饮水。关于此间发生的内环境变化及调节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增加
B.出汗时体温增高、冷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C.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
D.出汗后体温下降、热感受器兴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7.(2024·江苏南通调研)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压力感受器反射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调节血压以保持其相对稳定,抗利尿激素、缓激肽分别调节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血压变化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B.抗利尿激素能使血管收缩从而降低血压
C.机体大量失血后注射缓激肽可升高血压
D.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会表现为高血压
8.(2024·江苏淮安期末)人的尿量超过3 L/d称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病称为尿崩症,由于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合成不足导致尿量增加,称为中枢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最符合图中的( )
A.曲线甲 B.曲线乙
C.曲线丙 D.均不符合
9.(2025·泰州期中)研究表明,科学冬泳能增强人体的抗癌能力,有利于人体微循环,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关冬泳过程中人体生理现象的变化,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刚受到冷水刺激时,皮肤血管舒张,运动后又收缩
B.甲状腺激素升高,肾上腺素分泌下降,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热量
C.有机物分解加快,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肝脏细胞中储存的肝糖原分解加快,以补充血糖的消耗
10.(2024·江苏徐州期末)正常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机体相应细胞在病毒毒素的刺激下合成并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引起机体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高温持续期,成年人体温可高达40 ℃左右,人体会出现一定的脱水、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甚至过高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温上升期,该阶段存在激素的分级调节
B.高温持续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体温下降期,该阶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11.(2024·江苏苏州期中)失温症患者会出现颤抖、心律升高、协调性下降甚至晕厥现象,其核心温度低于35 ℃。如图是健康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核心温度降低,大脑皮层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刺激并产生冷觉
B.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的状态
C.体温的维持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X主要指细胞呼吸加强
D.失温现象表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存在一定限度
12.(2025·南通启东期中)图示人体进入寒冷环境后部分调节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信号分子A是神经递质,骨骼肌战栗可增加产热
B.信号分子B、C的受体都在细胞内,细胞代谢加强产热增多
C.信号分子D是抗利尿激素,排尿可影响机体热量的散失
D.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反应迅速
13.(2025·连云港赣榆期中)病毒感染正常人体后往往会引起发热,服用解热镇痛药可以缓解症状。发热和解热镇痛药物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舒张
B.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比图中的调节速度快
C.病毒感染,会在下丘脑中产生身体发热的感觉
D.解热镇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下调体温调定点进而缓解高热
二、多项选择题(共3题,每题4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4.如图表示人体内四种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少于甲、丙和丁三种液体之和
B.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C.若乙是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中可含有神经递质、Na+、胰蛋白酶、葡萄糖等
D.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
15.(2025·泰州期中)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健康人走出温暖房间进入非常寒冷的环境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入寒冷环境后,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等各种途径减少散热
B.血液中激素②会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使产热量增加
C.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为促进、抑制
D.下丘脑是人体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16.(2024·江苏盐城期中)如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
B.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乙→胰岛”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
D.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三、非选择题(共4题,共49分)
17.(12分)如图甲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乙为人体某组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虚线内物质构成的环境称为 ,
其中A代表 。
(2)填写图甲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3)当人接触过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请从渗透压变化角度解释出现水肿的原因:
。
(4)图乙中②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①④⑥中的 。④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5)如果图乙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④⑥⑦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 处。
18.(12分)(2024·江苏无锡期中)如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进行综合分析后发出指令,通过神经的调节作用,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这类支配血管等的神经调节的显著特点是 。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 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新吸收,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激活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 (填名称),并由 释放进入血液。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 ,通过调节 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3)当该同学处在寒风中时,全身几乎所有细胞都被动员起来,此时神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增多,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 ,其生理作用是 ,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
。
19.(12分)(2025·宿迁期中)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甲图中a、b、c、d代表四种激素;乙图表示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的示意图;丙图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示意图,A、B代表结构,C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调节过程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 会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枢 。
(2)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甲图中激素a、b、 (填字母)的分泌会增加,其中激素 (填字母)作用于机体细胞促进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激素b、c的产生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的合成和分泌,以上这种调节机制称为 。
(3)乙图中垂体产生的激素TSH会通过 运输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原因是只有甲状腺细胞上存在 。
(4)长跑比赛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 感受器,引起丙图中B释放 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以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渗透压升高在 形成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20.(13分)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调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体温、血糖、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结构,小写字母表示物质,序号表示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糖尿病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 ,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该兴奋可传至 ,产生渴觉。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的原因是
。
(2)寒冷刺激时,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又可释放激素d (填名称),因此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能进入垂体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 (填“胞内受体”或“细胞质膜上受体”)接受信息;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机体会通过 调节,抑制物质d、e的释放,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会过高。
(3)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结构A,作用于结构C,使其释放激素c (填名称),进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这一过程体现了 调节。
(4)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Ⅰ.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Ⅱ.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该同学发现,与Ⅰ相比,Ⅱ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章末质量检测(二)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1.B 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汗腺活动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等途径增加散热,但其散热量低于寒冷环境(人体温度与外界温差大,散热多,产热也多),A错误;激素只有与靶细胞质膜上或细胞内的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包括垂体细胞在内的几乎全身细胞,因此垂体细胞上同时存在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受体,B正确;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C错误;低钠会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引发肌肉酸痛、无力,D错误。
2.B 水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D错误。
3.D 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组成,但还包括其他成分如脑脊液等,A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①为血浆,其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呼吸产物乳酸不会引起①血浆处pH的明显变化,C错误;图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由⑤→①,若细胞③表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肝脏细胞可以将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原储存起来,故导致①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⑤处,D正确。
4.B 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非糖物质也可以转化为血糖,使血糖水平保持动态平衡,但不是绝对的恒定,A错误;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B正确;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消耗的同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对血糖进行补充,C错误;空腹时糖尿病患者的细胞供能不足,糖尿病患者的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供能,D错误。
5.D 人体中存在维持血糖平衡的机制,不会由于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葡萄糖浓度大幅度降低,A错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中和代谢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维持血浆pH的稳定,其体内内环境pH不会有明显变化,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后,细胞代谢才会紊乱,B、C错误;大量出汗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该及时补偿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D正确。
6.C 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抑制,导致抗利尿激素减少,A错误;出汗时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维持了体温的相对稳定,不会导致体温升高,B错误;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导致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使人产生渴觉,主动饮水,C正确;出汗后,体温维持相对平衡,不会出现体温下降,D错误。
7.D 调节血压变化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A错误;抗利尿激素能使血管收缩,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血压升高,B错误;缓激肽能使血管舒张,可降低血压,机体大量失血后,不能注射缓激肽,C错误;醛固酮能保钠排钾,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新吸收,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能使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D正确。
8.B 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渗透压尿,故曲线甲可代表正常人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不足所致,故注射抗利尿激素,尿液渗透压可提高,故曲线乙可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
9.D 机体刚受到冷水刺激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运动后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A错误;冬泳时寒冷刺激,甲状腺激素升高,肾上腺素分泌也升高,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产热增加,B错误;由于机体体温相对恒定,故机体产热量仍等于散热量,C错误;冬泳时细胞代谢加强,物质氧化分解加快,血糖浓度降低,为维持血糖稳定,肝脏细胞中储存的肝糖原分解加快,以补充血糖的消耗,D正确。
10.C 体温上升期,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导致体温上升,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高温持续期,人体会出现一定的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新吸收,B正确;体温下降期,该阶段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错误;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神经支配肌肉收缩或舒张),也有内脏运动神经(神经支配肝脏或肾上腺),D正确。
11.A 冷觉在大脑皮层产生,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人体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导致失温,B正确;在轻度失温状态时,冷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到下丘脑相应细胞,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此为神经调节过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有利于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此为体液调节过程,即人体主要通过①→③→④→⑤→⑥的神经—体液调节共同维持体温,其中X主要指细胞呼吸加强,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会导致失温现象,D正确。
12.B 分析图示可知,图中信号分子A表示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骨骼肌战栗可增加产热,从而升高体温,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信号分子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信号分子C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质膜上,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核内,B错误;图中信号分子D作用于肾小管细胞,促进水分重吸收,是抗利尿激素,排尿可影响机体热量的散失,C正确;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较准确、范围有限,D正确。
13.D 据图可知,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是体温升高,据此推测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A错误;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比图中的神经调节速度慢,B错误;感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而非下丘脑,C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前列腺素可使体温调定点上调,而解热镇痛药物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下调体温调定点进而缓解高热,D正确。
14.ABC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占2/3)和细胞外液(占1/3),若乙为细胞内液,则甲、丙、丁构成细胞外液,甲、丙和丁之和少于乙,A错误;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即甲的蛋白质含量比丁低,B错误;若乙是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Na+、葡萄糖等,但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液中,C错误;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丁是淋巴,丙是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双向渗透,故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D正确。
15.ABC 寒冷时,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等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寒冷时,血液中②甲状腺激素会增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骨骼肌与内脏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B正确;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当激素②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冷觉、热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D错误。
16.ABC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③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A正确;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是高浓度血糖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某一区域,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是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强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在该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兴奋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
17.(1)内环境 血浆 (2)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过敏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 (4)①⑥ 无机盐、蛋白质 (5)⑦
解析:(3)当人接触过敏原时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原因是过敏原会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组织液吸水,使得局部组织出现水肿现象。(4)图乙中②表示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①⑥;④表示血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5)图乙中④表示血浆,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属于简单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故⑦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18.(1)不受意识控制 (2)醛固酮 抗利尿激素 垂体 神经—体液调节 尿量和尿的成分 (3)增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解析:(2)该同学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新吸收,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激活神经元A(下丘脑中某一神经元),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新吸收,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涉及神经结构及相应激素的调节)。(3)当该同学处在寒风中时,下丘脑中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导致③(促甲状腺激素)、④(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均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这种调节系统属于分级调节,称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靶器官)轴,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19.(1)冷感受器 下丘脑 (2)c、d a、d 负反馈调节
(3)体液 TSH的受体 (4)下丘脑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 大脑皮层 乳酸
解析:(1)人在寒冷环境中,当受到寒冷刺徼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冷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2)人进入寒冷环境时,下丘脑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垂体细胞合成并分泌c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a甲状腺激素,另一方面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分泌d肾上腺素增加,故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甲图中的a、b、c、d四种激素的分泌量都会有所增加;其中a甲状腺激素和d肾上腺素会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图中激素b、c的产生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的合成和分泌,即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保障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3)乙图中垂体产生的激素TSH释放后,会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结合图示可知,只有甲状腺细胞的表面才有与TSH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使TSH只能对甲状腺细胞的分泌活动作出相应的调节。(4)据图可知,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C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经过B垂体释放出来,随体液的传送到达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部位,并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产生口渴感觉,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乳酸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20.(1)升高 大脑皮层 胰岛素能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合成及甘油三酯和某些氨基酸的转化,抑制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胞内受体 (负)反馈 (3)肾上腺素 神经 (4)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新吸收水
解析:(1)糖尿病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胰岛素能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合成及甘油三酯和某些氨基酸的转化,抑制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从而降低血糖。(2)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释放物质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结构D(垂体),结构D(垂体)释放物质e(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结构E(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进入垂体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胞内受体接受信息。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机体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物质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至于过高。(3)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结构A(下丘脑),作用于结构C(肾上腺),使其释放激素c(肾上腺素),这一过程体现了神经调节。(4)该同学发现,与Ⅰ相比,Ⅱ处理(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新吸收水。
6 / 6(共56张PPT)
章末质量检测(二)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
题意。)
1. (2025·镇江三校、泰州部分学校期中联考)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
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散热,其散热量远高于寒冷环境
B. 垂体细胞上同时存在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受体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 高钠会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甚至引发肌无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解析: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汗腺活动加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等途径增加散热,但其散热量低于寒冷环境(人体温度与外界温差大,散热多,产热也多),A错误;激素只有与靶细胞质膜上或细胞内的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包括垂体细胞在内的几乎全身细胞,因此垂体细胞上同时存在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受体,B正确;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C错误;低钠会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引发肌肉酸痛、无力,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2025·连云港灌云一中期中)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说法,正确的
是( )
A. 水平衡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B.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C. 体温感觉中枢在下丘脑
D. 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口腔黏膜
解析: 水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D错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2025·盐城七校期中联考)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仅由①②④组成
B. 促胰液素和血红蛋白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呼吸产物乳酸会引起①处pH的明显变化
D. 若细胞③表示肝脏细胞,则饭后半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⑤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主要由①血浆、②组织液、④淋巴组成,但还包
括其他成分如脑脊液等,A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人体内
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①为血浆,其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哺乳动物
成熟红细胞的呼吸产物乳酸不会引起①血浆处pH的明显变化,C错误;图
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由⑤→①,若细胞③表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肝脏
细胞可以将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原储存起来,故导致①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
⑤处,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2024·江苏连云港期中)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
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
C. 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 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非糖
物质也可以转化为血糖,使血糖水平保持动态平衡,但不是绝对的恒定,
A错误;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等,B正确;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消耗的同时,胰高血糖素促
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对血糖进行补充,C错误;空腹
时糖尿病患者的细胞供能不足,糖尿病患者的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
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供能,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2025·扬州中学月考)某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越野赛后,感觉浑
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 由于能量大量消耗,其血液中的血糖含量会大幅度下降
B. 由于其体内内环境pH发生变化,所以细胞代谢发生紊乱
C. 剧烈运动使其体内产生了大量乳酸,致使其血浆pH显著下降
D. 此时应及时补充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持水盐与体温平衡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人体中存在维持血糖平衡的机制,不会由于葡萄糖的大量消耗
使葡萄糖浓度大幅度降低,A错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中和代谢产
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维持血浆pH的稳定,其体内内环境pH不会有明显变
化,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后,细胞代谢才会紊乱,B、C错误;大量出汗
会丢失大量水分和无机盐,故应该及时补偿盐水,并注意适当散热,以维
持水盐与体温平衡,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2025·淮安中学期中)人体在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因口渴而大量
饮水。关于此间发生的内环境变化及调节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增加
B. 出汗时体温增高、冷感受器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C. 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兴奋
D. 出汗后体温下降、热感受器兴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抑制,导致
抗利尿激素减少,A错误;出汗时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维持了体温的相对
稳定,不会导致体温升高,B错误;口渴时血浆渗透压增高,导致抗利尿
激素含量增加,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同时大脑皮层渴
觉中枢兴奋,使人产生渴觉,主动饮水,C正确;出汗后,体温维持相对
平衡,不会出现体温下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2024·江苏南通调研)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称为血压。压力感受器反射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调节血压以保持其相对稳
定,抗利尿激素、缓激肽分别调节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下列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 )
A. 调节血压变化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B. 抗利尿激素能使血管收缩从而降低血压
C. 机体大量失血后注射缓激肽可升高血压
D.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会表现为高血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调节血压变化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A错误;抗利尿激素能使血
管收缩,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大,血压升高,B错误;缓激肽能使血管
舒张,可降低血压,机体大量失血后,不能注射缓激肽,C错误;醛固酮
能保钠排钾,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新吸收,
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能
使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2024·江苏淮安期末)人的尿量超过3 L/d称尿崩,引起尿崩的常见疾
病称为尿崩症,由于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合成不足导致尿量增加,称为中枢
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最符合图中的( )
A. 曲线甲 B. 曲线乙
C. 曲线丙 D. 均不符合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尿崩症临床表现为多尿、烦渴、多饮、低渗透压尿,故曲线甲
可代表正常人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下丘脑分泌抗利尿
激素的量不足所致,故注射抗利尿激素,尿液渗透压可提高,故曲线乙可
代表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禁水后尿液渗透压变化曲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2025·泰州期中)研究表明,科学冬泳能增强人体的抗癌能力,有利
于人体微循环,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关冬泳过程中人体生理现象
的变化,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刚受到冷水刺激时,皮肤血管舒张,运动后又收缩
B. 甲状腺激素升高,肾上腺素分泌下降,促进机体产生更多热量
C. 有机物分解加快,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 肝脏细胞中储存的肝糖原分解加快,以补充血糖的消耗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机体刚受到冷水刺激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
热,运动后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A错误;冬泳时寒冷刺
激,甲状腺激素升高,肾上腺素分泌也升高,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
促进产热增加,B错误;由于机体体温相对恒定,故机体产热量仍等于散
热量,C错误;冬泳时细胞代谢加强,物质氧化分解加快,血糖浓度降
低,为维持血糖稳定,肝脏细胞中储存的肝糖原分解加快,以补充血糖的
消耗,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2024·江苏徐州期末)正常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机体相应细胞在病
毒毒素的刺激下合成并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引起机体发热,发热过程分
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高温持续期,成年人体温可高
达40 ℃左右,人体会出现一定的脱水、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甚至过高
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温上升期,该阶段存在激素的分级调节
B. 高温持续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 体温下降期,该阶段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 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体温上升期,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导致体温上升,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高温持续期,人体会出现一定的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新吸收,B正确;体温下降期,该阶段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错误;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神经支配肌肉收缩或舒张),也有内脏运动神经(神经支配肝脏或肾上腺),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2024·江苏苏州期中)失温症患者会出现颤抖、心律升高、协调性下
降甚至晕厥现象,其核心温度
低于35 ℃。如图是健康人进入
寒冷环境时的体温调节模型,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心温度降低,大脑皮层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刺激并产生冷觉
B. 出现失温的原因是人体长时间处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的状态
C. 体温的维持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X主要指细胞呼吸加强
D. 失温现象表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存在一定限度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冷觉在大脑皮层产生,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人体长
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小于散热量,导致失温,B正确;在轻度失
温状态时,冷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到下丘脑相应细胞,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此为神经调节过程,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分级调节使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有利于细胞代谢增加产热,此为体液调节过程,即
人体主要通过①→③→④→⑤→⑥的神经—体液调节共同维持体温,其中
X主要指细胞呼吸加强,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
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超过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会导致失温
现象,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2025·南通启东期中)图示人体进入寒冷环境后部分调节过程。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 信号分子A是神经递质,骨骼肌战栗可增加产热
B. 信号分子B、C的受体都在细胞内,细胞代谢加强产热增多
C. 信号分子D是抗利尿激素,排尿可影响机体热量的散失
D.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反应迅速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中信号分子A表示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
质;骨骼肌战栗可增加产热,从而升高体温,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
信号分子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信号
分子C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质膜上,甲状腺激素
的受体位于细胞核内,B错误;图中信号分子D作用于肾小管细胞,促
进水分重吸收,是抗利尿激素,排尿可影响机体热量的散失,C正确;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作用时间短暂,作用
较准确、范围有限,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2025·连云港赣榆期中)病毒感染正常人体后往往会引起发热,服用解热镇痛药可以缓解症状。发热和解热镇痛药物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舒张
B. 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比图中的调节速度快
C. 病毒感染,会在下丘脑中产生身体发热的感觉
D. 解热镇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下调体温调定点进而缓解高热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图可知,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是体温升高,据此推测交感神
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A错误;甲状腺激素可通过促进代
谢来增加产热,但激素通过体液运输,比图中的神经调节速度慢,B错
误;感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而非下丘脑,C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前
列腺素可使体温调定点上调,而解热镇痛药物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下
调体温调定点进而缓解高热,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多项选择题(共3题,每题4分,共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4. 如图表示人体内四种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含量少于甲、丙和丁三种液体之和
B. 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C. 若乙是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中可含有神经递质、Na+、胰蛋白酶、葡萄糖等
D. 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占2/3)和细胞外液(占1/3),若乙为细胞内液,则甲、丙、丁构成细胞外液,甲、丙和丁之和少于乙,A错误;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和淋巴,即甲的蛋白质含量比丁低,B错误;若乙是神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血浆,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Na+、葡萄糖等,但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液中,C错误;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丁是淋巴,丙是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双向渗透,故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2025·泰州期中)如图表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
②③代表激素,当某健康人走出温暖房间进入非常寒冷的环境时,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 进入寒冷环境后,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液
分泌减少等各种途径减少散热
B. 血液中激素②会增加,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
增强,使产热量增加
C.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为促进、抑制
D. 下丘脑是人体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寒冷时,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等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寒冷时,血液中②甲状腺激素会增加,甲状腺激素能提高骨骼肌与内脏代谢的速率,增加产热,B正确;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当激素②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冷觉、热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2024·江苏盐城期中)如图①~④表示甲刺激所引起的调节过程,乙表示参与调节的重要器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
B. 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乙→胰岛”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中存在分
级调节
D. 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则在乙处下丘脑产生渴觉,且垂体释放抗利尿
激素增多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图中乙表示下丘脑,②③过程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体液调节实现,A正确;若甲刺激为血糖浓度升高,则“甲刺激→乙→胰岛”过程是高浓度血糖刺激血管壁上的血糖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某一区域,再通过传出神经到达胰岛B细胞,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若甲刺激为寒冷条件,则“甲刺激→乙→垂体→甲状腺”过程是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到达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强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在该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C正确;若甲刺激为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兴奋后,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非选择题(共4题,共49分)
17. (12分)如图甲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
图,图乙为人体某组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图甲中虚线内物质构成的环境称为 ,其中A代表 。
(2)填写图甲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内环境
血浆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当人接触过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请从渗透压变化角度解
释出现水肿的原因:
。
过敏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到
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
解析:当人接触过敏原时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原因是过敏原会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组织液吸水,使得局部组织出现水肿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图乙中②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①④⑥中的 。④中渗透
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①⑥
无机盐、蛋白质
解析:图乙中②表示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①⑥;④表示血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如果图乙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④⑥⑦中二氧化碳浓度最
高的是 处。
解析:图乙中④表示血浆,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属于简单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故⑦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12分)(2024·江苏无锡期中)如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
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进行综合分析后发出指令,通过神经的调节作用,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降低血压。这类支配血管等的神经调节的显著
特点是 。
不受意识控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
肾上腺皮质分泌 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新
吸收,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激活神经元A,促使其合成和分
泌 (填名称),并由 释放进入血液。该过程的调
节方式为 ,通过调节 实现水和无
机盐的平衡。
醛固酮
抗利尿激素
垂体
神经—体液调节
尿量和尿的成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该同学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新吸收,同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激活神经元A(下丘脑中某一神经元),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新吸收,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涉及神经结构及相应激素的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当该同学处在寒风中时,全身几乎所有细胞都被动员起来,此时神
经元B合成和分泌②增多,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 (填“增
加”“减少”或“不变”),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
称是 ,其生理作用是
,这种调节方式的意义是
。
增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
状腺激素
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
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当该同学处在寒风中时,下丘脑中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
泌增加,导致③(促甲状腺激素)、④(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均增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这种调节系
统属于分级调节,称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靶器官)轴,这种调节方
式的意义是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
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12分)(2025·宿迁期中)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
成部分,甲图中a、b、c、d代表四种激素;乙图表示垂体所分泌的激素作
用于甲状腺的示意图;丙图是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示意图,A、B代表结
构,C代表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调节过程是: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位于皮肤和内
脏的 会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到体温调节中
枢 。
解析:人在寒冷环境中,当受到寒冷刺徼时,位于皮肤和内脏的冷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调节相关生命活动,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冷感受器
下丘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人进入寒冷环境时,甲图中激素a、b、 (填字母)的
分泌会增加,其中激素 (填字母)作用于机体细胞促进代
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激素b、c的产生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激
素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的合成和分泌,以上这种调节机制称
为 。
c、d
a、d
负反馈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人进入寒冷环境时,下丘脑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垂体细胞合成并分泌c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a甲状腺激素,另一方面下丘脑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分泌d肾上腺素增加,故人体进入寒冷环境中甲图中的a、b、c、d四种激素的分泌量都会有所增加;其中a甲状腺激素和d肾上腺素会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量增加;图中激素b、c的产生会促进激素a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a含量的增多,会抑制激素b、c的合成和分泌,即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保障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乙图中垂体产生的激素TSH会通过 运输到达全身各个
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原因是只有甲状腺细胞上存
在 。
体液
解析:乙图中垂体产生的激素TSH释放后,会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各个部位;但只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结合图示可知,只有甲状腺细胞的表面才有与TSH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使TSH只能对甲状腺细胞的分泌活动作出相应的调节。
TSH的受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长跑比赛中,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
高,刺激 感受器,引起丙图中B释放 增多,促
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比赛结束后,运动
员可以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渗透压升高在 形成的渴感,
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 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
酸痛。
下丘脑渗透
抗利尿激素
大脑皮层
乳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图可知,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A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使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C抗利尿激素增多,抗利尿激素经
过B垂体释放出来,随体液的传送到达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部位,并与肾小
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同时,下丘脑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产生口渴感觉,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乳酸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13分)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调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为下
丘脑参与的人体体温、血糖、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结构,
小写字母表示物质,序号表示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糖尿病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 ,使得
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该兴奋可传至 ,产生渴觉。胰
岛素能够降低血糖的原因是
。
解析:糖尿病患者常因血糖浓度升高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胰岛素能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合成及甘油三酯和某些氨基酸的转化,抑制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从而降低血糖。
升高
大脑皮层
胰岛素能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合成及甘油
三酯和某些氨基酸的转化,抑制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寒冷刺激时,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又可释放激素d
(填名称),因此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研
究发现甲状腺激素能进入垂体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
(填“胞内受体”或“细胞质膜上受体”)接受信息;当血液中的
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机体会通过 调节,抑
制物质d、e的释放,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会过高。
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
胞内
受体
(负)反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释放物质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结构D(垂体),结构D(垂体)释放物质e(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结构E(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进入垂体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胞内受体接受信息。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机体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物质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不至于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结构A,作用于结构C,
使其释放激素c (填名称),进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这一过程
体现了 调节。
解析:当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结构A(下丘脑),作用于结构C(肾上腺),使其释放激素c(肾上腺素),这一过程体现了神经调节。
肾上腺素
神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
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Ⅰ.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Ⅱ.耳缘
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该同学发现,与Ⅰ相比,Ⅱ处理后
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解析:该同学发现,与Ⅰ相比,Ⅱ处理(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mL)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新吸收水。
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
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新吸收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