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思维——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分析判断
1.基于参与细胞判断
2.基于抗原的分布或种类判断
3.基于免疫过程与结果判断
1.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稳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④表示细胞免疫,③表示体液免疫
B.机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抗体都是通过细胞d→细胞e→①过程产生的
C.细胞e与细胞c相比,细胞e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D.若图中的抗原是胞内寄生菌,则它的消灭需要图中的③④共同参与
2.(2025·南通如皋学情调研)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C.细胞a只能为B细胞,细胞b只能为细胞毒性T细胞
D.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d只能为细胞毒性T细胞
二、科学思维——二次免疫的分析与判断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物等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或记忆B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辅助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或记忆T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细胞毒性T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细胞毒性T细胞 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3.(2025·淮安中学期中)关于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
A.前者参与细胞免疫,后者参与体液免疫
B.前者直接杀死病原体,后者杀死靶细胞
C.前者分泌抗体,后者使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凋亡
D.病原体首次进入机体时,前者发挥作用;再次进入机体时,后者发挥作用
4.〔多选〕(2025·连云港灌云期中)如图是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由胸腺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B.过程①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质膜特定分子发生的变化
C.过程②需要细胞因子参与,主要由辅助T细胞分泌
D.二次免疫时,记忆T细胞可以迅速裂解靶细胞,清除病原体
三.科学思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
5.(2022·湖南高考11题)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6.如图为细胞间依靠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胞外信号分子可以是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及其他化学物质等
B.一种信号分子只能作用于一种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C.信号转导可被传递、放大,这使得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高效
D.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过程中均存在图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机制
1.(2023·江苏高考11题)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B.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
C.树突状细胞、辅助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
D.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2.(2024·重庆高考5题)科学家证明胸腺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
分组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步骤一 步骤二 成功率(%) 排斥率(%)
① 出生后不摘除胸腺 移植不 同品系 小鼠 皮肤 0 100
② 出生后1~16小时摘除胸腺 71 29
③ 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 0 100
A.①组排斥时不用辅助性T细胞参与
B.②组成功小鼠比排斥小鼠更易患肿瘤
C.③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避免免疫排斥
D.根据所给信息推测,出生后20小时摘除胸腺,再移植皮肤后不出现排斥
3.(2024·江苏高考22题)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应用于癌症治疗,机理如图1所示。为增强疗效,我国科学家用软件计算筛到Taltirelin(简称Tal),开展实验研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据图1可知,以 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 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的抑制。
(2)为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设置4组肿瘤小鼠,分别用4种溶液处理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 。据图2可得出结论:
。
(3)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人体内TRH促进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 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4)根据(3)的信息,检测发现T细胞表达TRH受体,树突状细胞(DC)表达TSH受体。综上所述,关于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提出假设:
①Tal与 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②Tal能促进 ,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5)为验证上述假设,进行下列实验: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 ;
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 ,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
章末整合提升
【体系构建】
监控 骨髓 淋巴结 免疫细胞 胸腺 骨髓 浆细胞 溶解细胞 灭活病毒 10记忆B细胞 11补体 12原发性
【素养提升】
针对训练
1.B ④靠细胞h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为细胞免疫,③最终依靠①物质即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A正确;机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既通过细胞c(B细胞)→细胞e(浆细胞)→①(抗体),又通过细胞d(记忆B细胞)→细胞e(浆细胞)→①(抗体),B错误;细胞e(浆细胞)可以合成与分泌抗体(分泌蛋白),因此其比细胞c(B细胞)具有更加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正确;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也发挥作用,所以消灭胞内寄生菌,需要图中的③体液免疫和④细胞免疫共同参与,D正确。
2.C 过程Ⅰ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中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A正确;在特异性免疫中,部分抗原需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也需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B正确;当机体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会快速地增殖分化,故细胞a可能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细胞b可能为T细胞或记忆T细胞,C错误;细胞c能产生抗体,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只能为细胞毒性T细胞,D正确。
3.C 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参与细胞免疫,A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是能够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并诱发凋亡来清除病原体,C正确;发生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条件,取决于病原体的类型,若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病原体,则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若病原体存在于血浆中,则体液免疫发挥作用,一般情况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需要协调配合,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D错误。
4.BC 细胞毒性T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迁移到胸腺中成熟,A错误;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后,膜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质膜特定分子发生的变化,B正确;过程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该过程需要细胞因子参与,主要由辅助T细胞分泌,C正确;抗原二次入侵,记忆T细胞可以迅速分裂分化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而不是记忆T细胞,D错误。
5.D 由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能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影响CRH、ACTH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过度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因此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过度炎症反应会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使免疫系统的监测功能减弱,肿瘤发生的风险增加,C正确;神经递质对下丘脑合成分泌CRH起促进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起抑制作用,两者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6.B 胞外信号分子是由分泌细胞分泌的,作用于靶细胞,可以是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及其他化学物质等,A正确;一种信号分子可能作用于多种靶细胞,比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细胞,B错误;据图可知,信号转导可被传递、放大,这使得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高效,C正确;神经调节中的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激素、免疫调节中的细胞因子均属于胞外信号分子,存在图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机制,D正确。
【真题体验】
1.D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分布在免疫器官、血液、淋巴液等处,A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激活B细胞的抗原决定簇可能不同,B细胞分泌的抗体可能不相同,B错误;树突状细胞、辅助T细胞和B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不同,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也不一定相同,C错误;抗原呈递(提呈)细胞既可参与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可参与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的活化,D正确。
2.B ①组为对照组,小鼠未摘除胸腺,体内含有各种类型T细胞。异体皮肤移植时小鼠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故①组排斥时需辅助性T细胞参与,A错误;据表分析可知,②组小鼠在出生后1~16小时摘除了胸腺,异体皮肤移植后,移植成功率71%,说明②组移植成功的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力弱,而发生排斥的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力强。据此可知,②组成功小鼠比排斥小鼠更易患肿瘤,B正确;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B细胞等免疫相关细胞的增长和繁殖,从而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据表中信息可知,③组中小鼠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起作用的细胞已经是完成分化的细胞,故使用免疫抑制剂不能避免免疫排斥,C错误;据表中数据表明,出生后1~16小时摘除胸腺,异体皮肤移植成功率为71%,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异体皮肤移植成功率为0,说明出生后越晚摘除胸腺,发生排斥的可能性越大,故出生后20小时摘除胸腺,再移植皮肤后会出现排斥,D错误。
3.(1)免疫检查分子 T (2)排除缓冲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 (3)垂体 体液 (4)①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 ②垂体分泌TSH,TSH与DC细胞上的TSH受体结合 (5)①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或T细胞的数量和毒素的释放量) ②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
解析:(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了T细胞的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作用是阻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结合。以免疫检查分子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排除缓冲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据图2可知,与缓冲液组相比,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Tal组和Tal+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都有所减小,其中Tal+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减小最为明显。故得出结论: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3)人体内TRH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4)①Tal与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因为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而题目中已知T细胞表达TRH受体,所以推测Tal可能与该受体结合。②Tal能促进垂体分泌TSH,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TSH受体,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已知DC表达TSH受体,所以推测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5)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T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即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或T细胞的数量和毒素的释放量。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或T细胞的数量和毒素的释放量,来验证Tal与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假设。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DC的相关指标,来验证Tal促进垂体分泌TSH从而增强DC功能的假设。第一组:添加缓冲液,排除缓冲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第二组:添加Tal溶液,观察其对DC功能的影响。第三组:添加TSH溶液,用于与添加Tal溶液的组对比,以确定Tal是否通过促进垂体分泌TSH从而发挥作用。
5 / 6(共38张PPT)
章末整合提升 体系构建 素养提升
目 录 CONTENTS
体系构建
素养提升
真题体验
体系构建
素养提升
一、科学思维——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分析判断
1. 基于参与细胞判断
2. 基于抗原的分布或种类判断
3. 基于免疫过程与结果判断
1. 免疫调节在维持机体稳态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④表示细胞免疫,③表示体液免疫
B. 机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抗体都是通过细胞d→细胞e→①过程产生的
C. 细胞e与细胞c相比,细胞e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D. 若图中的抗原是胞内寄生菌,则它的消灭需要图中的③④共同参与
√
解析: ④靠细胞h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作用,为细胞免疫,③最
终依靠①物质即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A正确;机体再次接触该抗
原时,既通过细胞c(B细胞)→细胞e(浆细胞)→①(抗体),又通过
细胞d(记忆B细胞)→细胞e(浆细胞)→①(抗体),B错误;细胞e
(浆细胞)可以合成与分泌抗体(分泌蛋白),因此其比细胞c(B细胞)
具有更加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正确;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也发
挥作用,所以消灭胞内寄生菌,需要图中的③体液免疫和④细胞免疫共同
参与,D正确。
2. (2025·南通如皋学情调研)如图表示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
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
B. 吞噬细胞也参与图示免疫过程
C. 细胞a只能为B细胞,细胞b只能为细胞毒性T细胞
D. 细胞c为浆细胞,细胞d只能为细胞毒性T细胞
√
解析: 过程Ⅰ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过程Ⅰ属于体液免疫,
过程Ⅱ中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过程Ⅱ属于细胞免疫,A
正确;在特异性免疫中,部分抗原需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抗原—
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也需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B正
确;当机体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会快速地
增殖分化,故细胞a可能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细胞b可能为T细胞或记忆
T细胞,C错误;细胞c能产生抗体,只能为浆细胞,细胞d能使靶细胞裂解
死亡,只能为细胞毒性T细胞,D正确。
二、科学思维——二次免疫的分析与判断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摄取、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吞噬
抗原—抗体结合物等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
中成熟)或记忆B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
忆B细胞
细胞名称 来源 功能
辅助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
中成熟)或记忆T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
细胞和记忆T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分泌抗体
细胞毒性T 细胞 T细胞或记忆T细胞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细胞毒性T
细胞 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3. (2025·淮安中学期中)关于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
用,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者参与细胞免疫,后者参与体液免疫
B. 前者直接杀死病原体,后者杀死靶细胞
C. 前者分泌抗体,后者使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凋亡
D. 病原体首次进入机体时,前者发挥作用;再次进入机体时,后者发挥
作用
√
解析: 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
胞,参与细胞免疫,A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
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
抗原,但是能够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识别
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并诱发凋亡来清除病原体,C正确;发生体液免
疫与细胞免疫的条件,取决于病原体的类型,若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病
原体,则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若病原体存在于血浆中,则体液免疫发
挥作用,一般情况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需要协调配合,共同维持内环境
稳态,D错误。
4. 〔多选〕(2025·连云港灌云期中)如图是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图,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毒性T细胞由胸腺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B. 过程①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质膜特定分子发生的变化
C. 过程②需要细胞因子参与,主要由辅助T细胞分泌
D. 二次免疫时,记忆T细胞可以迅速裂解靶细胞,清除病原体
√
√
解析:细胞毒性T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迁移到胸腺中成熟,A错误;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后,膜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识别靶细胞质膜特定分子发生的变化,B正确;过程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该过程需要细胞因子参与,主要由辅助T细胞分泌,C正确;抗原二次入侵,记忆T细胞可以迅速分裂分化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而不是记忆T细胞,D错误。
三.科学思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
5. (2022·湖南高考11题)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
解析:由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能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影响CRH、ACTH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过度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因此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过度炎症反应会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使免疫系统的监测功能减弱,肿瘤发生的风险增加,C正确;神经递质对下丘脑合成分泌CRH起促进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起抑制作用,两者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6. 如图为细胞间依靠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 胞外信号分子可以是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及其他化学物质等
B. 一种信号分子只能作用于一种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 变化
C. 信号转导可被传递、放大,这使得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更加高效
D.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过程中均存在图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机制
√
解析: 胞外信号分子是由分泌细胞分泌的,作用于靶细胞,可以是
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及其他化学物质等,A正确;一种信号
分子可能作用于多种靶细胞,比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以作用于全身细
胞,B错误;据图可知,信号转导可被传递、放大,这使得细胞间的信
息交流更加高效,C正确;神经调节中的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激
素、免疫调节中的细胞因子均属于胞外信号分子,存在图示细胞间的
信息交流机制,D正确。
真题体验
1. (2023·江苏高考11题)人体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都分布在免疫器官和淋巴液中
B. 相同病原体侵入不同人体后激活的B细胞分泌的抗体都相同
C. 树突状细胞、辅助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
D. 抗原呈递细胞既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参与B细胞的活化
√
解析: 人体内各种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分布在免疫器
官、血液、淋巴液等处,A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相同病原体侵入
不同人体激活B细胞的抗原决定簇可能不同,B细胞分泌的抗体可能不相
同,B错误;树突状细胞、辅助T细胞和B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
不同,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也不一定相同,C错误;抗原呈递(提呈)细
胞既可参与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也可参与体液免疫过
程中B细胞的活化,D正确。
2. (2024·重庆高考5题)科学家证明胸腺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说法正
确的是( )
分组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 步骤一 步骤二 成功率(%) 排斥率(%)
① 出生后不摘除胸腺 移植不同品系小鼠皮肤 0 100
② 出生后1~16小时摘除胸腺 71 29
③ 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 0 100
A. ①组排斥时不用辅助性T细胞参与
B. ②组成功小鼠比排斥小鼠更易患肿瘤
C. ③组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避免免疫排斥
D. 根据所给信息推测,出生后20小时摘除胸腺,再移植皮肤后不出现排斥
√
解析: ①组为对照组,小鼠未摘除胸腺,体内含有各种类型T细胞。异
体皮肤移植时小鼠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在免疫排斥反应中,细胞毒性T细
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故①组排斥时需辅助性T细胞参与,
A错误;据表分析可知,②组小鼠在出生后1~16小时摘除了胸腺,异体皮
肤移植后,移植成功率71%,说明②组移植成功的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反
应能力弱,而发生排斥的小鼠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力强。据此可知,②
组成功小鼠比排斥小鼠更易患肿瘤,B正确;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T细
胞、B细胞等免疫相关细胞的增长和繁殖,从而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
据表中信息可知,③组中小鼠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过
程中起作用的细胞已经是完成分化的细胞,故使用免疫抑制剂不能避免免
疫排斥,C错误;据表中数据表明,出生后1~16小时摘除胸腺,异体皮肤
移植成功率为71%,出生后5天摘除胸腺,异体皮肤移植成功率为0,说明
出生后越晚摘除胸腺,发生排斥的可能性越大,故出生后20小时摘除胸腺,
再移植皮肤后会出现排斥,D错误。
3. (2024·江苏高考22题)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应用于癌症治疗,机理
如图1所示。为增强疗效,我国科学家用软件计算筛到Taltirelin(简称
Tal),开展实验研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
识别,实现免疫逃逸。据图1可知,以 为抗原制备的
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 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
的抑制。
解析: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了T细胞的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作用是阻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结合。以免疫检查分子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
免疫检查分子
T
(2)为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设置4组肿瘤小
鼠,分别用4种溶液处理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
用是 。据图2可得出结论:
。
排除缓冲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Tal与免疫
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
解析: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排除缓冲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据图2可知,与缓冲液组相比,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Tal组和Tal+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都有所减小,其中Tal+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减小最为明显。故得出结论: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
(3)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人体内TRH促进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
激素可通过 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解析:人体内TRH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垂
体
体液
(4)根据(3)的信息,检测发现T细胞表达TRH受体,树突状细胞
(DC)表达TSH受体。综上所述,关于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提出假
设:
①Tal与 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②Tal能促进 ,增强
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
垂体分泌TSH,TSH与DC细胞上的TSH受体结合
解析:①Tal与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因为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而题目中已知T细胞表达TRH受体,所以推测Tal可能与该受体结合。②Tal能促进垂体分泌TSH,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TSH受体,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已知DC表达TSH受体,所以推测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
(5)为验证上述假设,进行下列实验: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
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
;
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 ,检测DC的
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
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
例(或T细胞的数量和毒素的释放量)
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
解析: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T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即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或T细胞的数量和毒素的释放量。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或T细胞的数量和毒素的释放量,来验证Tal与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假设。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DC的相关指标,来验证Tal促进垂体分泌TSH从而增强DC功能的假设。第一组:添加缓冲液,排除缓冲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第二组:添加Tal溶液,观察其对DC功能的影响。第三组:添加TSH溶液,用于与添加Tal溶液的组对比,以确定Tal是否通过促进垂体分泌TSH从而发挥作用。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