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植物激素在生产上被广泛应用、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点一 植物生长调节剂
1.如表为几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下列有关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名称 属性
萘乙酸 生长素类
6-BA 细胞分裂素类
乙烯利 乙烯类
PP333 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A.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
B.用一定浓度的6-BA抑制马铃薯发芽,以延长贮藏期
C.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
D.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
2.(2024·江苏南通模拟)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乙烯利处理西瓜幼苗可促进西瓜成熟
B.用α-萘乙酸(NAA)处理棉花顶芽可解除顶端优势
C.用人工合成的赤霉素处理可诱导葡萄果实无核化
D.用芸苔素内酯(油菜素内酯类)处理小麦种子可抑制其萌发
3.(2025·扬州高邮期中)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B.乙烯由植物体的各部位合成
C.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需要做预实验
D.黄瓜花芽分化时可通过使用赤霉素来诱导雌花的形成,进而提高黄瓜产量
知识点二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4.下列关于“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作为扦插枝条,一般选择母体植株枝条的中下部,因为其中贮藏的养分较多
B.正式实验前可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避免正式实验的盲目性
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之间能形成相互对照
D.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浓度不同,扦插枝条生根数目一定不同
5.(2024·江苏徐州期末)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选取长势相同的绿豆芽,用不同浓度NAA溶液和清水分别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量不定根数量和胚轴长度,计算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清水处理组作为该实验的对照组
B.由实验结果可知NAA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C.10-6 g·mL-1 NAA处理组胚轴依然生长
D.10-10 g·mL-1 NAA抑制了不定根生根数量
6.(2025·盐城射阳中学月考)下表为适宜浓度的α-萘乙酸(NAA)和赤霉素(GA3)溶液对燕麦胚芽鞘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胚芽鞘初始长度为2 cm)。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分组 溶液种类 胚芽鞘长度(cm)
甲 ? 4
乙 GA3 10
丙 NAA 6
丁 NAA+GA3 14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溶液种类不同,表中“?”处的溶液应为清水
B.若实验用的NAA浓度为m,则改用低于m浓度的NAA时,胚芽鞘长度会减少
C.NAA与GA3具有协同作用
D.NAA与GA3不是由燕麦胚芽鞘产生的,但同样具有微量而高效的特点
7.(2025·江苏南京调研)某课外兴趣小组以乙烯利溶液为处理剂,研究乙烯对香蕉的催熟过程,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实验安排第4次取样的时间为第8天
B.两组实验材料应选择尚未成熟的香蕉果实
C.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还会受到乙烯影响
D.推测处理组还原糖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下降、果皮黄色色素增加
知识点三 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8.(2025·连云港灌南期中)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和根长度
B.选用没有芽的枝条进行扦插,以消除枝条中原有生长素对生根的影响
C.将浓度X溶液稀释后,重复上述实验,其作用效果不可能好于浓度Y
D.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作用都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9.“玉兰花欲开,春寒料峭来。”每年初春,玉兰的花已经开放,而叶却尚未长出。下列关于这时玉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变化使得玉兰内部激素的相对浓度改变
B.花的开放仅受赤霉素的调节
C.对叶片施以细胞分裂素可使得叶片提早展开
D.诱导花芽萌发的温度较叶芽高
10.(2025·江苏连云港东海期中改编)下列有关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调控,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人尿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树枝能促进其生根,与生长素无关
B.对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产生的影响最大的是重力作用
C.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D.环境因素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来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11.(2024·江苏南通模拟)为研究短日照诱导苍耳开花的原理,研究者将5株苍耳相互嫁接在一起(如图所示),使其中一株的一片叶接受适宜的短日照诱导,其他植株均处在长日照条件下,最后所有植株都能开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叶片中的光敏色素,是苍耳唯一的感光部位
B.短日照条件下,苍耳产生了诱导开花的物质
C.长日照条件下,苍耳产生了抑制开花的物质
D.影响开花的物质不可以从嫁接部位传递给其他植株
12.〔多选〕(2024·江苏南通期中)研究人员开展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蚂蚱腿子(一种观赏小灌木)嫩枝插条生根数影响的研究,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浓度/(mg·L-1) NAA处理/条 IBA处理/条 ABT处理/条
0 11.33 11.33 11.33
50 17.33 15.67 11.00
100 24.00 18.67 9.67
200 24.33 20.67 8.67
300 19.67 18.33 8.33
A.各组嫩枝上应保留少量的相同数量的幼叶或芽
B.较低浓度的NAA处理插条时,将插条基部在溶液中沾蘸5 s
C.插条生根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内源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结果表明NAA、IBA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插条生根,ABT不利于生根
13.〔多选〕(2025·江苏镇江一中阶段考)科学家进行“乙烯利对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的部分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乙烯利浓度/(mg·L-1) 单株雄花数 单株雌花数 叶面积/cm2 茎粗/cm
1 0 6.89 1.44 283.1 3.84
2 50 5.39 1.56 349.6 4.12
3 100 4.33 2.27 363.1 4.45
4 200 3.83 1.5 312.2 4.26
A.乙烯利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
B.随乙烯利浓度升高,黄瓜单株雌雄花比值升高
C.若使用乙烯利浓度过大会使叶面积变小影响黄瓜产量
D.实验结果表明,乙烯利对黄瓜的营养生长既具有抑制作用也具有促进作用
14.(2025·镇江一中期中)在验证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图1中取得的切段全部放入蒸馏水中浸泡1小时后,进行分组,每组10根切段,再把每组切段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 ℃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实验二重复实验一的操作,结果见图2。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对胚芽鞘的伸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理由是
。
(2)实验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
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同组中的不同切段 。
(3)将切段放在蒸馏水中浸泡1小时的目的是减少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实验中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应溶解于 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
(5)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 mm。浓度为0.001 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 (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 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 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 。
(6)图2中,浓度为0.1 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作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填字母,A:舍弃;B:修改;C:如实填写),为保证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 。
(7)若要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促进作用最大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的浓度范围,应如何进行实验?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15.(2025·连云港灌云期中)植物生长发育与光信号密切相关。农业生产中,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会导致“荫蔽胁迫”,低位作物主要通过光敏色素B(phyB,色素—蛋白质复合体)感知该环境中红光与远红光比值(R/FR)的降低,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如图为光调控幼苗下胚轴伸长的反应机制部分示意图,其中phyB存在非活化(Pr)和活化(Pfr)两种形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PIFs是具有调控基因转录作用的蛋白质,ROT3、BZR1和ARF6均为基因。
(1)正常光照环境下,R/FR的值较高,phyB主要以活化形式存在,其可进入细胞核,通过 (填“促进”或“抑制”)PIFs与基因BZR1、ARF6结合,以调控其表达,调节幼苗下胚轴的伸长。
(2)荫蔽胁迫下,phyB主要以 形式存在,由此 (填“减弱”或“增强”)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幼苗下胚轴过度伸长。已知“荫蔽胁迫”导致了萌发后生长阶段的下胚轴、叶柄及茎秆的过度伸长,这有利于植物获得更多的 ,以适应“荫蔽胁迫”环境。
(3)图中四种激素在调控下胚轴伸长方面表现为 (填“协同”或“拮抗”)作用。
第2课时 植物激素在生产上被广泛应用、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B 萘乙酸的作用与生长素类似,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A正确;6-BA的作用与细胞分裂素类似,抑制马铃薯发芽、延长贮藏期的激素是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无关,B错误;乙烯利的作用与乙烯类似,故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C正确;PP333的作用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类似,故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D正确。
2.C 乙烯利应该开花时处理,不是处理西瓜幼苗,A错误;α-萘乙酸(NAA)是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用α-萘乙酸(NAA)处理棉花顶芽,会抑制侧芽生长,不能解除顶端优势现象,B错误;合理施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类生长调节剂,能够促进细胞分裂,缩短细胞周期,从而达到提高葡萄结果率和单果质量,提高果实无核化程度的目的,C正确;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 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用芸苔素内酯(油菜素内酯类)处理小麦种子可促进其萌发,D错误。
3.D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这是因为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内不容易被分解,A正确;乙烯由植物体的各部位合成,B正确;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需要做预实验,以摸索出合理的浓度范围,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也能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C正确;黄瓜开花后可通过提高脱落酸和赤霉素的比值来诱导雌花的形成,进而提高黄瓜产量,D错误。
4.D 在最适浓度两侧,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浓度不同,扦插枝条生根数目可能相同,D错误。
5.D 本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自变量为NAA浓度,需要设置清水处理组作为该实验的对照组,A正确;据题图可知,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有正值也有负值,差值为正值说明NAA具有促进作用,差值为负值说明NAA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10-6 g·mL-1 NAA处理组胚轴依然生长,只是比对照组长得慢,C正确;据图可知,NAA浓度为10-10 g·mL-1,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大于零,说明此浓度NAA促进了不定根的生根数量,D错误。
6.B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溶液种类不同,需要一个空白对照组,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可知,表中“?”处的溶液应为清水,A正确;若实验用的NAA浓度为m,则改用低于m浓度的NAA时,有可能更接近最适浓度,胚芽鞘长度可能增加,B错误;据表可知,丁组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共同使用后胚芽鞘的长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说明NAA与GA3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NAA与GA3是生长调节剂,不是由燕麦胚芽鞘产生的,但同样具有微量而高效的特点,D正确。
7.A 根据实验安排每2 d取样一次,那么取样的时间依次为第0、2、4、6、8、10、12、14天,第4次取样的时间为第6天,A错误;本实验要研究乙烯对香蕉的催熟过程,因此实验材料应选择尚未成熟的青香蕉,各组成熟度基本一致,B正确;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会产生乙烯,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因此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还会受到乙烯影响,C正确;乙烯利也具有催熟的作用,处理组用乙烯利溶液处理,果实成熟提前,淀粉分解形成葡萄糖,因此还原糖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下降、果皮黄色色素增加,D正确。
8.A 本实验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和根长度,A正确;应该选用带有少量芽的枝条进行扦插,以利于插条存活,各枝条芽的数量要相等,B错误;若浓度X高于浓度Y,则将质量浓度为X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溶液稀释后,其浓度可能更接近最适浓度,重复题述实验,其作用效果可能好于质量浓度为Y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溶液,C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都对植物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例如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具有这种两重性,但有些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具备,D错误。
9.A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在内的多种变化,温度变化使得玉兰内部激素的相对浓度改变,因此花已经开放而叶未长出,A正确;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不是某一种激素的作用,花的开放不仅只受赤霉素的调节,B错误;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故对叶片施以赤霉素可使得叶片提早展开,C错误;诱导花芽萌发的温度较叶芽低,因此玉兰的花开放时间比叶片长出时间早,D错误。
10.C 人尿中含有植物的生长素,用人尿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枝条,可促进生根,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的原理,与生长素有关,A错误;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光和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产生的影响更大,B错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环境因素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来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D错误。
11.B 该实验无法确定是否是叶片中的光敏色素在感光,且该实验未做植株其他部位的实验,故无法确定其他部位能否感光,A错误;本实验中只有第一株植株的一片叶片受短日照诱导,其余4株植株均处于长日照条件下生长,结果5株苍耳均能开花,说明短日照条件下,苍耳产生了诱导开花的物质,且该物质可以从嫁接部位进行传递,传递给其余四株植株,促使它们开花,故最终植物都能开花,B正确,D错误;若长日照条件下产生了抑制开花的物质,则长日照条件的植物不能开花,与实际不符,C错误。
12.AC 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为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或相同,实验中对材料的要求是各组嫩枝上应保留少量的相同数量的幼叶或芽,A正确;较低浓度的NAA处理插条时,将插条基部在溶液中浸泡几小时至一天,B错误;本实验中,由于插条本身能产生植物激素,因此,插条生根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内源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通过表格数据可知,NAA处理、IBA处理实验组生根情况都高于对照,没有体现两重性,ABT不利于生根,D错误。
13.ABD 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随乙烯利浓度升高,黄瓜单株雌雄花比值先升高后降低,B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乙烯利浓度过大会使叶面积变小,叶面积变小会使植株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影响产量,C正确;该实验结果中乙烯利对黄瓜的营养生长都是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D错误。
14.(1)在该实验设置的每种浓度的A溶液作用下切段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均体现促进作用 (2)溶解氧 充分与A接触 (3)内源性生长素等植物激素 (4)等量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5)7.0 有 促进作用略有减弱 (6)C 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7)在浓度为0.1~10 mg/L范围内,配制更小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的溶液进行实验
解析:(1)由于切段在5种浓度的A溶液中平均长度都比对照组长,所以本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对胚芽鞘伸长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2)实验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氧气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同组中的不同切段充分与A接触。(3)胚芽鞘能产生生长素,干扰实验结果,因此需要浸泡切段以减少切段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其他无关变量都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中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应溶解于等量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5)由图2可知,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7.0 mm。浓度为0.001 mg/L的溶液中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7.0 mm,由此可知浓度为0.001 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有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 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 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6)图2中,浓度为0.1 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如实填写,为保证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多次实验取平均值。(7)进一步确定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促进作用最大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的浓度范围,应在浓度为0.1~10 mg/L范围内,配制更小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的溶液进行实验。
15.(1)抑制 (2)非活化(或Pr) 减弱 光照 (3)协同
解析:(1)正常光照下,R/FR的值较高,非活化Pr转化为活化Pfr,phyB主要以活化形式存在,其可进入细胞核,通过抑制PIFs与基因BZR1、ARF6结合,以调控其表达(转录和翻译),调节幼苗下胚轴的伸长。(2)荫蔽胁迫下,R/FR的值降低,PFr状态的phyB转化为Pr,phyB主要以非活化(Pr)形式存在,PFr状态的phyB的减少减弱了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下胚轴过度伸长。例如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下胚轴、叶柄和茎秆的过度伸长,有利于大豆植株在胁迫下捕获光能,获得更多光照。(3)结合题图可知,图中四种激素均能促进下胚轴伸长,在调控下胚轴伸长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5 / 5第2课时 植物激素在生产上被广泛应用、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运用分类与比较的方法,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作用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交流实验结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分析光照、重力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认同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是系统调节的结果,培养系统与平衡观。
知识点(一) 植物生长调节剂
1.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 合成的一些物质,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各种植物激素相似,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作用。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能 合成,价格便宜,而且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效果 。
3.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
提醒:乙烯利是液态化合物,被植物吸收后会分解生成乙烯。乙烯利还能诱导植株产生乙烯。
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的功能,且作用完成后会被酶降解。( )
(2)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能获得无子果实。( )
(3)油菜素甾醇类生长调节剂可以保花、保果和增大果实。( )
(4)乙烯利是一种气态激素,能诱导植株产生乙烯。( )
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及特点
香蕉属后熟型水果,虽然树上或采后可自然成熟,但时间长,成熟不一致,风味也较差,故一般采收后需人工催熟。最常用的催熟方法为乙烯利催熟法,方法如下:
Ⅰ.浸泡法:将果实浸泡在乙烯利溶液中,根据果实的大小和成熟度来确定浸泡时间。浸泡后将果实取出,晾干即可。
Ⅱ.喷洒法:将乙烯利溶液喷洒在果实的表面,喷洒后需要将果实晾干,并注意避免喷洒到其他部位,以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Ⅲ.涂抹法:将乙烯利溶液涂抹在果实的表面,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果实,如草莓、葡萄等。涂抹后需要将果实晾干,并注意避免涂抹到其他部位,以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1)在实际生产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代替天然植物激素的原因是什么?
(2)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效果稳定、持续时间长,其原因是什么?
(3)儿童食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会不会导致早熟现象的出现?为什么?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比较
项目 类别 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
来源 植物一定部位产生 人工化学合成
生理作用 对植物生长发育进行调节
作用后去向 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 残留在植物体内继续发挥作用
作用效果 短暂,只发挥一次作用 持久稳定
实例 乙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脱落酸 乙烯利、NAA、6-BA、膨大素等
1.(2025·南通如皋学情调研)6-BA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不仅能影响植物花芽的分化,改善果实品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还能延缓植株的衰老,使植株完全落叶的时间推迟10~15天。下列有关6-B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6-BA对植物生长有着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的调节作用
B.6-BA进入植物体后会快速被酶降解而失去正常功效
C.用一定浓度的6-BA处理农作物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D.6-BA的喷施浓度和时期可能影响其对植物的作用效果
2.(2024·江苏南通联考)矮壮素是农业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具有抑制细胞伸长,使植株变矮、茎秆变粗、叶色变绿等功效。农业上适量使用矮壮素可提高坐果率,这与脱落酸的作用效果相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体内脱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和嫩叶
B.除促进果实脱落外,脱落酸还可维持种子休眠
C.在调节株高方面,矮壮素和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
D.矮壮素进入植物体内后会很快被相应酶降解而失去功效
3.(2025·淮安期中)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类调节剂处理种子可以促进其萌发
B.干旱胁迫环境下植物可通过升高脱落酸含量促进气孔关闭从而适应环境
C.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能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
D.人工合成的NAA、IBA和2,4-D等生长素类调节剂均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易错警示
生长素≠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
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吲哚乙酸(IAA)、苯乙酸(PAA)都是生长素,而萘乙酸(NAA)和2,4-D都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类似,也具有两重性。使用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时注意使用适宜浓度。
知识点(二)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实验)
1.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实验目的
尝试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溶液的最适浓度。
(2)实验过程
选择扦插枝条——一般选母体植株枝条的 ,
因为该处 。
配制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溶液——溶液具有浓度梯度
扦插枝条——放置在 和 较高的环境中
观察结果并分析
提醒: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溶液的浓度较低时,采用浸泡法处理枝条。浓度较高时,使用沾蘸法处理枝条。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处理枝条的形态学下端。
2.观察乙烯利对香蕉的催熟现象
①选择若干 的香蕉,均分为两组。
②第一组浸在质量分数为0.02%的乙烯利溶液中1 min,第二组浸在 的蒸馏水中1 min。
③将处理后的香蕉分别放入两只塑料袋中, 袋口,置于25 ℃左右的阴暗处。
④每天观察香蕉的颜色和成熟情况。
3.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中应把要扦插枝条上的芽全部清除。( )
(2)沾蘸法适用于药液浓度低,而浸泡法适用于药液浓度高的情况。( )
(3)用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插条,要放在阳光直射和干燥的地方进行培养。( )
探讨|探究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请结合教材P120“走进实验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自变量如何控制?因变量如何检测?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设置?
(2)正式实验前做预实验有什么好处?
(3)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吗?
(4)实验中为什么要选取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为什么保留有一定的芽或幼叶的扦插枝条容易成活?而所带的叶或芽的数量是否越多越好?
(5)在实验中,若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效果基本相同,请分析原因。如何进一步确定最适浓度?
(6)若实验结果发现枝条都不能生出不定根,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注意事项
1.设置对照实验
(1)设置空白对照——不添加生长素类调节剂的一组,如蒸馏水组。预实验中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目的是判断生长素类调节剂所起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
(2)设置相互对照——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的组别间相互对照,其目的是判断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程度的大小。
2.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浓度。
3.控制好无关变量: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应注意把实验材料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如光照不宜过强,温度、湿度等条件相对适宜。
4.最适浓度范围的确定
根据生长素作用曲线可知,若两个不同生长素浓度处理下,生根效果相同,则最适浓度位于这两个生长素浓度之间;若实验结果中有一组的生根效果最好,则最适浓度位于该组生长素浓度两侧的两个生长素浓度之间。
1.下列有关“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影响不会相同
B.可用插条生根的平均数量或平均长度作为实验因变量观察指标
C.为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实验所用插条不能带有芽或幼叶
D.进行正式实验前不需做预实验
2.〔多选〕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迎春花和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记录了平均生根数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4-D浓度/(mol · L-1) 0 10-10 10-8 10-6 10-4 10-2
迎春花插条生根数/条 18 24 38 29 25 15
富贵竹插条生根数/条 18 20 28 36 29 22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和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
B.分析两组数据可知,与富贵竹相比,迎春花插条对2,4-D的敏感性更强
C.表中数据说明低浓度2,4-D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高浓度2,4-D抑制富贵竹插条生根
D.该实验中处理插条时,2,4-D浓度为10-10 mol·L-1、10-2 mol·L-1时分别采用浸泡法、沾蘸法
知识点(三) 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光
(1)光影响植物的 。
(2)不同波长的光还可以作为 ,控制植物细胞的分化,导致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这些改变综合影响了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成。
(3)实例
①缺乏光信号,植物会出现幼苗黄化等现象。
②有些植物的开花要求每天光照必须短于一定的时数。
2.温度
(1)温度变化能显著影响植物 的速率。
(2)温度影响植物的 。
(3)实例
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在30~35 ℃,温带植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则在25~30 ℃。
3.重力
把植物幼苗横放,就会发现幼苗的根向重力方向生长,而茎背离重力方向生长。
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对植物来说,光只是提供能量用于光合作用。( )
(2)只有每天光照短于一定的时数,植物才能开花。( )
(3)不同植物的生长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差异不大。 ( )
(4)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进而影响植物根和茎的生长方向。( )
探讨|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分析
种子萌发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如果将幼苗横过来,茎会弯曲向上生长,根则弯曲向下生长。
(1)茎和根的生长是受哪种因素调节的?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有什么意义呢?
(2)为什么说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
(3)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冬小麦、冬大麦、蕙兰等植物就是这样。这对于它们适应所生存的环境有什么意义?
1.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两种作用
(1)间接作用:光作为能量来源,主要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2)直接作用: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2.重力作用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1.(2024·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月考)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光不仅可以为植物提供能量,还能作为信号影响种子的萌发及植株生长、开花等
B.温度决定植物分布的地域性,还可以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
C.植物器官中存在着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信号的物质,从而调节器官的生长方向
D.除环境因素外,NAA、赤霉素、乙烯等植物激素也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
2.(2024·江苏四市调研)我国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进行了水稻种植试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太空中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种)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在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中起调节作用
B.试验水稻种子萌发的根的生长方向受水和肥的影响
C.在微重力环境中,试验水稻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消耗能量
D.赤霉素和NAA在调节试验水稻开花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通过 合成的,在结构和功能上与 相似,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其具有能 等优点。
(2)用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处理插条的方法有
。
(3)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第2课时 植物激素在生产上被广泛应用、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化学方法 调节
2.人工大量 稳定
3. 生根 落花落果 果实 性别 果实增大 叶菜类 成熟 种子的萌发
4.(1)× 提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在植物体内没有对应的酶来分解它们。
(2)√ (3)√
(4)× 提示: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液体化合物,分解后产生的乙烯是一种气态植物激素。
互动探究
(1)提示:植物激素含量少,提取困难。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
(2)提示:植物体内不存在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
(3)提示:不会。植物激素通过和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人体细胞表面没有相应的受体。
学以致用
1.B 6-B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细胞内缺乏分解6-BA的酶,因此6-BA进入植物体后不会被酶快速分解,B错误。
2.B 植物体内脱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A错误;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B正确;矮壮素可使植株变矮,赤霉素可使植株增高,二者在调节株高方面的作用为相互拮抗,C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物质,植物体内缺少降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故矮壮素进入植物体内后难以被降解,因而作用更持久、稳定,D错误。
3.D 赤霉素可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类调节剂处理种子可以促进其萌发,A正确;脱落酸可以促进气孔关闭,进而降低蒸腾作用,所以干旱胁迫环境下植物可通过升高脱落酸含量促进气孔关闭从而适应环境,B正确;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但是只有植物幼芽、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才能合成生长素,所以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能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C正确;人工合成的NAA、IBA和2,4-D等生长素类调节剂功能与生长素相似,但结构不一定类似,D错误。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2)中下部 贮藏的养分较多 浸泡 沾蘸 遮阴 湿度
2.①尚未完全成熟 ②等量 ③扎紧
3.(1)× 提示:应保留一部分芽,以利于生根。
(2)× 提示:沾蘸法适用于药液浓度高,而浸泡法适用于药液浓度低的情况。
(3)× 提示:应放置在遮阴和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培养。
互动探究
(1)提示:自变量的控制:设置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的浓度梯度。因变量检测指标:扦插枝条生根的数目或平均长度;无关变量:温度、处理时间、植物材料、扦插枝条的生理状况等,无关变量设置应相同且适宜。
(2)提示: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测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提示:预实验需要,正式实验不需要。
(4)提示:一年生的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很容易生根,实验效果显著。芽或幼叶可产生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所带的叶或芽不是越多越好,留叶过多,不利于生根,因叶片多,蒸腾作用失水多,扦插枝条易枯死;留芽过多,分泌较多的生长素,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导致结果不准确。
(5)提示:由生长素作用曲线可知,存在两种作用效果相同的生长素浓度。最适浓度应在两种溶液浓度之间,即在两种浓度之间再等浓度梯度配制溶液进行实验。
(6)提示:①没分清形态学上端和形态学下端,枝条倒插;②枝条所带叶片较多,蒸腾作用过强,失水过多;③枝条幼芽、幼叶保留过多,本身合成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使形态学下端处于高浓度抑制状态。
学以致用
1.B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总会找到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A错误;可用插条生根的平均数量或平均长度作为实验因变量观察指标,B正确;实验所用插条可以带有芽或幼叶,但要保证各枝条的芽或幼叶情况相同,C错误;在正式实验之前一般要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避免浪费,D错误。
2.AB 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叫作自变量,因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叫作因变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和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A正确;随2,4-D浓度变化,迎春花插条生根数目变化更为明显,且2,4-D浓度为10-2时会抑制迎春花插条生根,而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所以与富贵竹相比,迎春花插条对2,4-D的敏感性更强,B正确;2,4-D是促进还是抑制插条生根,是与2,4-D浓度为0时相比的。表中数据能说明低浓度2,4-D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高浓度2,4-D抑制迎春花插条生根,但不能说明高浓度2,4-D抑制富贵竹插条生根,因为在该实验中,不同浓度的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都起促进作用,C错误;该实验中,处理插条的方式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且一致,枝条只能选择同一种处理方法,D错误。
知识点(三)
自主学习
1.(1)光合作用 (2)信号
2.(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2)生长发育
4.(1)× 提示:光除了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作为信号。
(2)× 提示:只有水稻、甘蔗等部分植物的开花要求每天光照必须短于一定时数。
(3)× 提示:不同植物的生长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差异很大。
(4)√
互动探究
(1)提示:是受重力因素调节的。根向地生长,可以深扎根,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茎背地生长,可以将枝条伸向天空,利于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2)提示: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使生长素分布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
(3)提示:可以避免出现在冬季来临之前开花从而无法正常结果的情况。
学以致用
1.D 光可以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光能,还能作为信号影响种子的萌发及植株生长、开花等,A正确;酶可催化生化反应的进行,温度除了可以决定植物分布的地域性,还可以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B正确;植物器官中存在着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信号的物质,从而调节器官的生长方向,如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C正确;NAA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但可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D错误。
2.C 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因此,光在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中起调节作用,A正确;试验水稻种子处于失重的状态,其萌发的根的生长方向不受重力的影响,而会受到水和肥的影响,B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是需要消耗能量的,C错误;赤霉素能促进开雄花,乙烯能促进开雌花,二者都能促进开花,因此赤霉素和乙烯在调节试验水稻开花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过程评价检测】
思维启迪
(1)化学方法 植物激素 人工大量合成、价格便宜、效果稳定 (2)浸泡法、沾蘸法 (3)光、重力和温度 光
6 / 6(共95张PPT)
第2课时 植物激素在生产上被广泛应用、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导学聚焦
1.运用分类与比较的方法,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
的类型和作用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交流实验结
果,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分析光照、重力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认同植物
生命活动调节是系统调节的结果,培养系统与平衡观。
目 录 CONTENTS
知识点(一)
植物生长调节剂
知识点(二)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实验)
过程评价检测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三)
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知识点(一) 植物生长调节剂
1. 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 合成的一些物质,在结构和功能上
与各种植物激素相似,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作用。
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特点:能 合成,价格便宜,而且对植物
生长发育的调节效果 。
化学方法
调节
人工大量
稳定
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
提醒:乙烯利是液态化合物,被植物吸收后会分解生成乙烯。乙烯利还能诱导植株产生乙烯。
4.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的功能,且作用完成后会被酶
降解。 ( × )
提示: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在植物体内没有对应的酶来分
解它们。
(2)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能获得无子果实。 ( √ )
(3)油菜素甾醇类生长调节剂可以保花、保果和增大果实。 ( √ )
×
√
√
(4)乙烯利是一种气态激素,能诱导植株产生乙烯。 ( × )
提示: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液体化合物,分解后产生的乙烯是一种气
态植物激素。
×
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及特点
香蕉属后熟型水果,虽然树上或采后可自然成熟,但时间长,成熟不一
致,风味也较差,故一般采收后需人工催熟。最常用的催熟方法为乙烯利
催熟法,方法如下:
Ⅰ.浸泡法:将果实浸泡在乙烯利溶液中,根据果实的大小和成熟度来确定
浸泡时间。浸泡后将果实取出,晾干即可。
Ⅱ.喷洒法:将乙烯利溶液喷洒在果实的表面,喷洒后需要将果实晾干,并
注意避免喷洒到其他部位,以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Ⅲ.涂抹法:将乙烯利溶液涂抹在果实的表面,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果实,
如草莓、葡萄等。涂抹后需要将果实晾干,并注意避免涂抹到其他部位,
以免对植物造成伤害。
(1)在实际生产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代替天然植物激素的原因是
什么?
提示:植物激素含量少,提取困难。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
泛,效果稳定等。
(2)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效果稳定、持续时间长,其
原因是什么?
提示:植物体内不存在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
(3)儿童食用乙烯利催熟的水果,会不会导致早熟现象的出现?为什
么?
提示:不会。植物激素通过和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人体
细胞表面没有相应的受体。
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比较
项目 类别 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
来源 植物一定部位产生 人工化学合成
生理作用 对植物生长发育进行调节 作用后去向 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 残留在植物体内继续发挥作用 作用效果 短暂,只发挥一次作用 持久稳定 实例 乙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脱落酸 乙烯利、NAA、6-BA、膨
大素等
1. (2025·南通如皋学情调研)6-BA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其不仅能影响植物花芽的分化,改善果实品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还能
延缓植株的衰老,使植株完全落叶的时间推迟10~15天。下列有关6-BA的
说法,错误的是( )
A. 6-BA对植物生长有着和细胞分裂素类似的调节作用
B. 6-BA进入植物体后会快速被酶降解而失去正常功效
C. 用一定浓度的6-BA处理农作物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D. 6-BA的喷施浓度和时期可能影响其对植物的作用效果
解析: 6-B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细胞内缺乏分解6-BA的酶,
因此6-BA进入植物体后不会被酶快速分解,B错误。
√
2. (2024·江苏南通联考)矮壮素是农业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植物
生长调节剂,其具有抑制细胞伸长,使植株变矮、茎秆变粗、叶色变绿等
功效。农业上适量使用矮壮素可提高坐果率,这与脱落酸的作用效果相
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体内脱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和嫩叶
B. 除促进果实脱落外,脱落酸还可维持种子休眠
C. 在调节株高方面,矮壮素和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
D. 矮壮素进入植物体内后会很快被相应酶降解而失去功效
√
解析: 植物体内脱落酸的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萎蔫的叶片等,A错
误;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
落,维持种子休眠,B正确;矮壮素可使植株变矮,赤霉素可使植株增
高,二者在调节株高方面的作用为相互拮抗,C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
人工合成的物质,植物体内缺少降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故矮壮素进入
植物体内后难以被降解,因而作用更持久、稳定,D错误。
3. (2025·淮安期中)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可调控植物的生长发
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类调节剂处理种子可以促进其萌发
B. 干旱胁迫环境下植物可通过升高脱落酸含量促进气孔关闭从而适应环境
C. 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能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
能合成生长素
D. 人工合成的NAA、IBA和2,4-D等生长素类调节剂均与生长素具有相似
的结构和功能
√
解析: 赤霉素可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类调节剂
处理种子可以促进其萌发,A正确;脱落酸可以促进气孔关闭,进而降低
蒸腾作用,所以干旱胁迫环境下植物可通过升高脱落酸含量促进气孔关闭
从而适应环境,B正确;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但是只有植物
幼芽、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才能合成生长素,所以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
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能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C正确;
人工合成的NAA、IBA和2,4-D等生长素类调节剂功能与生长素相似,但
结构不一定类似,D错误。
易错警示
生长素≠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
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吲哚乙酸(IAA)、苯乙酸
(PAA)都是生长素,而萘乙酸(NAA)和2,4-D都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
类生长调节剂。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类似,也具有两
重性。使用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时注意使用适宜浓度。
知识点(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实验)
1.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实验目的
尝试确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溶液的最适浓度。
(2)实验过程
提醒: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溶液的浓度较低时,采用浸泡法处理枝条。浓
度较高时,使用沾蘸法处理枝条。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要处理枝条的形
态学下端。
2. 观察乙烯利对香蕉的催熟现象
①选择若干 的香蕉,均分为两组。
②第一组浸在质量分数为0.02%的乙烯利溶液中1 min,第二组浸在
的蒸馏水中1 min。
③将处理后的香蕉分别放入两只塑料袋中, 袋口,置于25 ℃左右
的阴暗处。
④每天观察香蕉的颜色和成熟情况。
尚未完全成熟
等
量
扎紧
3.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中应把要扦
插枝条上的芽全部清除。 ( × )
提示:应保留一部分芽,以利于生根。
(2)沾蘸法适用于药液浓度低,而浸泡法适用于药液浓度高的情况。
( × )
提示:沾蘸法适用于药液浓度高,而浸泡法适用于药液浓度低的情况。
(3)用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插条,要放在阳光直射和干燥的地方
进行培养。 ( × )
提示:应放置在遮阴和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培养。
×
×
×
探讨|探究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请结合教材P120“走进实验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自变量如何控制?因变量如何检测?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
设置?
提示:自变量的控制:设置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的浓度梯度。因变量检测
指标:扦插枝条生根的数目或平均长度;无关变量:温度、处理时间、植
物材料、扦插枝条的生理状况等,无关变量设置应相同且适宜。
(2)正式实验前做预实验有什么好处?
提示: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测实验设计的科学
性和可行性。
(3)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吗?
提示:预实验需要,正式实验不需要。
(4)实验中为什么要选取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为什么保留有一定的
芽或幼叶的扦插枝条容易成活?而所带的叶或芽的数量是否越多越好?
提示:一年生的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很容易生
根,实验效果显著。芽或幼叶可产生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所带
的叶或芽不是越多越好,留叶过多,不利于生根,因叶片多,蒸腾作用失
水多,扦插枝条易枯死;留芽过多,分泌较多的生长素,会影响实验的结
果,导致结果不准确。
(5)在实验中,若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效
果基本相同,请分析原因。如何进一步确定最适浓度?
提示:由生长素作用曲线可知,存在两种作用效果相同的生长素浓度。最
适浓度应在两种溶液浓度之间,即在两种浓度之间再等浓度梯度配制溶液
进行实验。
(6)若实验结果发现枝条都不能生出不定根,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提示:①没分清形态学上端和形态学下端,枝条倒插;②枝条所带叶片较
多,蒸腾作用过强,失水过多;③枝条幼芽、幼叶保留过多,本身合成了
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使形态学下端处于高浓度抑制状态。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注意事项
1. 设置对照实验
(1)设置空白对照——不添加生长素类调节剂的一组,如蒸馏水组。预
实验中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目的是判断生长素类调节剂所起的作用是促
进还是抑制。
(2)设置相互对照——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的组别间相互对照,
其目的是判断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程度的大小。
2.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浓度。
3. 控制好无关变量: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应注意把实验材料
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下培养,如光照不宜过强,温度、湿度等条件
相对适宜。
4. 最适浓度范围的确定
根据生长素作用曲线可知,若两个不同生长素浓度处理下,生根效果相
同,则最适浓度位于这两个生长素浓度之间;若实验结果中有一组的生根
效果最好,则最适浓度位于该组生长素浓度两侧的两个生长素浓度之间。
1. 下列有关“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对插条生根的影响不会相同
B. 可用插条生根的平均数量或平均长度作为实验因变量观察指标
C. 为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实验所用插条不能带有芽或幼叶
D. 进行正式实验前不需做预实验
√
解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总会找到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A错误;可用插条生根的平均数量或平均长度作为实验因变量观察指标,B正确;实验所用插条可以带有芽或幼叶,但要保证各枝条的芽或幼叶情况相同,C错误;在正式实验之前一般要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避免浪费,D错误。
2. 〔多选〕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迎春花和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记录了平均生根数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4-D浓度/(mol · L-1) 0 10-10 10-8 10-6 10-4 10-2
迎春花插条生根数/条 18 24 38 29 25 15
富贵竹插条生根数/条 18 20 28 36 29 22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和植物的种类,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
B. 分析两组数据可知,与富贵竹相比,迎春花插条对2,4-D的敏感性更强
C. 表中数据说明低浓度2,4-D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高浓度2,4-D抑制富贵竹插条生根
D. 该实验中处理插条时,2,4-D浓度为10-10 mol·L-1、10-2 mol·L-1时分别采用浸泡法、沾蘸法
√
√
解析: 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叫作自变量,因自变
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叫作因变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和植物
的种类,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A正确;随2,4-D浓度变化,迎春花插条
生根数目变化更为明显,且2,4-D浓度为10-2时会抑制迎春花插条生根,
而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所以与富贵竹相比,迎春花插条对2,4-D的敏感
性更强,B正确;2,4-D是促进还是抑制插条生根,是与2,4-D浓度为0时
相比的。表中数据能说明低浓度2,4-D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高浓度2,4-
D抑制迎春花插条生根,但不能说明高浓度2,4-D抑制富贵竹插条生根,
因为在该实验中,不同浓度的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都起促进作用,C
错误;该实验中,处理插条的方式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相同且一致,
枝条只能选择同一种处理方法,D错误。
知识点(三) 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光(1)光影响植物的 。
(2)不同波长的光还可以作为 ,控制植物细胞的分化,导致结
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这些改变综合影响了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成。
(3)实例
①缺乏光信号,植物会出现幼苗黄化等现象。
②有些植物的开花要求每天光照必须短于一定的时数。
光合作用
信号
2. 温度
(1)温度变化能显著影响植物 的速率。
(2)温度影响植物的 。
(3)实例
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在30~35 ℃,温带植物的最适生
长温度则在25~30 ℃。
3. 重力
把植物幼苗横放,就会发现幼苗的根向重力方向生长,而茎背离重力方向
生长。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生长发育
4.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对植物来说,光只是提供能量用于光合作用。 ( × )
提示:光除了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作为信号。
(2)只有每天光照短于一定的时数,植物才能开花。 ( × )
提示:只有水稻、甘蔗等部分植物的开花要求每天光照必须短于一定
时数。
(3)不同植物的生长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差异不大。 ( × )
提示:不同植物的生长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差异很大。
(4)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进而影响植物根和茎的生长方向。
( √ )
×
×
×
√
探讨|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分析
种子萌发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如果将幼苗横过来,茎会弯曲向
上生长,根则弯曲向下生长。
(1)茎和根的生长是受哪种因素调节的?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
有什么意义呢?
提示:是受重力因素调节的。根向地生长,可以深扎根,利于吸收水
分和无机盐;茎背地生长,可以将枝条伸向天空,利于吸收阳光进行
光合作用。
(2)为什么说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
提示: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
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使生长素分布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
(3)有些植物在生长期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低温之后才能开花。冬小
麦、冬大麦、蕙兰等植物就是这样。这对于它们适应所生存的环境有什么
意义?
提示:可以避免出现在冬季来临之前开花从而无法正常结果的情况。
1. 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两种作用
(1)间接作用:光作为能量来源,主要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间接影响植物
的生长发育。
(2)直接作用: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2. 重力作用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1. (2024·江苏海安高级中学月考)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
错误的是( )
A. 光不仅可以为植物提供能量,还能作为信号影响种子的萌发及植株生
长、开花等
B. 温度决定植物分布的地域性,还可以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的
各项生命活动
C. 植物器官中存在着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信号的物质,从而调节
器官的生长方向
D. 除环境因素外,NAA、赤霉素、乙烯等植物激素也对植物的生命活动
起重要调节作用
√
解析: 光可以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光能,还能作为信号影响种子的
萌发及植株生长、开花等,A正确;酶可催化生化反应的进行,温度除了
可以决定植物分布的地域性,还可以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植物的各项
生命活动,B正确;植物器官中存在着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信号
的物质,从而调节器官的生长方向,如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C
正确;NAA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但可调节植物的生命活
动,D错误。
2. (2024·江苏四市调研)我国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进行了水
稻种植试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太空中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开花结种)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在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中起调节作用
B. 试验水稻种子萌发的根的生长方向受水和肥的影响
C. 在微重力环境中,试验水稻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消耗能量
D. 赤霉素和NAA在调节试验水稻开花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
解析: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因此,光在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中起调节作用,A正确;试验水稻种子处于失重的状态,其萌发的根的生长方向不受重力的影响,而会受到水和肥的影响,B正确;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为主动运输,是需要消耗能量的,C错误;赤霉素能促进开雄花,乙烯能促进开雌花,二者都能促进开花,因此赤霉素和乙烯在调节试验水稻开花过程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过程评价检测
(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通过 合成的,在结构和功能上
与 相似,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其具有
能 等优点。
(2)用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处理插条的方法有 。
(3)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
化学方法
植物激素
人工大量合成、价格便宜、效果稳定
浸泡法、沾蘸法
光、重力和温度
光
【教师备用栏目】
1. (2024·江苏南通模拟)下列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叙述,正确的
是( )
A. 高浓度的2,4-D能杀死双子叶杂草,可作为除草剂使用
B. 矮壮素处理后,植株矮小、节间短,说明矮壮素的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相似
C. 若遇到连续阴雨影响向日葵受粉,可通过喷施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防止减产
D. 在果实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类溶液会加快叶片黄化的速度
√
解析: 高浓度2,4-D能杀死双子叶植物杂草,而对单子叶农作物起到
促进作用,可作为除草剂使用,A正确;矮壮素处理后,小麦植株矮小、
节间短,该生理效应与赤霉素相反,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
B错误;若遇到连续阴雨影响向日葵受粉,由于向日葵收获的是种子,即
只有受粉完成才能有种子产生,而喷施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只能促进子房
发育成果实,无法促进种子的产生,因而不能起到防止减产的作用,C错
误;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细胞衰老,因此在果实成熟期喷洒
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类溶液不会加快叶片黄化的速度,D错误。
2. (2024·江苏盐城期中)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促进插
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研究,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枝插条
B. 用沾蘸法或浸泡法处理插条时都应处理基部
C. 经预实验后,正式实验中还需设置一组用蒸馏水处理插条的实验作对照组
D.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
相同
√
解析: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枝插条,最终求平
均值作为实验结果,A正确;植物体内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故本
实验中用沾蘸法或浸泡法处理插条时都应处理基部,B正确;经预实验
后,已经确定了实验浓度范围,因此正式实验中不需要再设置一组用蒸馏
水处理插条的实验作为对照组, C错误;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
剂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即在促进扦插枝条升高的最适
浓度的两侧可找到不同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浓度处理却有着相同生理效
应的情况,D正确。
3. 用月季作为实验材料进行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验证实验中,预实验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预实验可以确定最适浓度位于2~6 mg·L-1
B. N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 mg·L-1
C. 该实验处理枝条的方法可以使用浸泡法和沾蘸法
D. NAA不属于植物激素
√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4 mg·L-1生根最多,其最适浓度应在2~6 mg·L-1的范围内,但不能确定最适浓度是4 mg·L-1,A正确,B错误;处理枝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两种,C正确;NAA不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不属于植物激素,D正确。
4. (2024·江苏徐州期中)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信号的叙述,错
误的是( )
A. 光信号激活光敏色素,经过信号转导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B. 植物激素作为信号分子由内分泌器官产生并运输到靶器官
C. 温度信号影响细胞分裂的速度,从而导致植物年轮的形成
D. 重力信号转换为运输生长素的信号,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
√
解析: 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光敏色素是一类蛋
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
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
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可见光信号激活光敏色
素,经过信号转导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A正确。植物没有内分泌器
官,B错误。年轮形成的原因是: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
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
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可见温度信号影响细胞分裂的速度,从而
导致植物年轮的形成,C正确。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
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
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D正确。
5. 〔多选〕将豌豆的幼苗水平放置,它的根会向下弯曲。若将根冠全部切
除,实验过程及现象如表,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图示 处理方法 一段时间后根弯曲情况
根冠不切除 向下弯曲63°
根冠全切除 不向下弯曲
A. 甲组为对照组,乙组为实验组
B. 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决定根向地生长的部位是根冠
C. 此实验在光下和黑暗条件下均可进行
D. 由表可知在重力作用下根冠产生了抑制近地端细胞生长的物质
√
√
解析:甲组不进行处理为对照组,乙组将根冠全切除(经过特殊处理)为实验组,A正确;对比甲和乙可知根向下弯曲与植物的根冠有关,B正确;单侧光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此实验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C错误;由题表不能得出在重力作用下根冠产生了抑制近地端细胞生长的物质的结论,D错误。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植物生长调节剂
1. 如表为几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下列有关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名称 属性
萘乙酸 生长素类
6-BA 细胞分裂素类
乙烯利 乙烯类
PP333 赤霉素合成抑制剂
A. 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
B. 用一定浓度的6-BA抑制马铃薯发芽,以延长贮藏期
C. 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
D. 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解析:萘乙酸的作用与生长素类似,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A正确;6-BA的作用与细胞分裂素类似,抑制马铃薯发芽、延长贮藏期的激素是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无关,B错误;乙烯利的作用与乙烯类似,故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C正确;PP333的作用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类似,故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 (2024·江苏南通模拟)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乙烯利处理西瓜幼苗可促进西瓜成熟
B. 用α-萘乙酸(NAA)处理棉花顶芽可解除顶端优势
C. 用人工合成的赤霉素处理可诱导葡萄果实无核化
D. 用芸苔素内酯(油菜素内酯类)处理小麦种子可抑制其萌发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乙烯利应该开花时处理,不是处理西瓜幼苗,A错误;α-萘乙酸
(NAA)是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用α-萘乙酸(NAA)处理棉花顶芽,会
抑制侧芽生长,不能解除顶端优势现象,B错误;合理施用赤霉素、细胞
分裂素类生长调节剂,能够促进细胞分裂,缩短细胞周期,从而达到提高
葡萄结果率和单果质量,提高果实无核化程度的目的,C正确;油菜素内
酯能促进茎、 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用芸
苔素内酯(油菜素内酯类)处理小麦种子可促进其萌发,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2025·扬州高邮期中)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应用广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B. 乙烯由植物体的各部位合成
C. 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需要做预实验
D. 黄瓜花芽分化时可通过使用赤霉素来诱导雌花的形成,进而提高黄瓜
产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
这是因为生长调节剂在植物体内不容易被分解,A正确;乙烯由植物体的
各部位合成,B正确;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
需要做预实验,以摸索出合理的浓度范围,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也
能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C正确;黄瓜开花后可通过提高脱落
酸和赤霉素的比值来诱导雌花的形成,进而提高黄瓜产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知识点二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4. 下列关于“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作为扦插枝条,一般选择母体植株枝条的中下部,因为其中贮藏的养
分较多
B. 正式实验前可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避免正式实验的盲目性
C.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之间能形成相互对照
D. 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浓度不同,扦插枝条生根数目一定不同
√
解析: 在最适浓度两侧,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浓度不同,扦插枝条生
根数目可能相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2024·江苏徐州期末)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
(NAA)对绿豆芽生长的影响,选取长势相同的绿豆芽,用不同浓度NAA
溶液和清水分别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量不定根数量和胚轴长度,计
算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清水处理组作为该实验的对照组
B. 由实验结果可知NAA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C. 10-6 g·mL-1 NAA处理组胚轴依然生长
D. 10-10 g·mL-1 NAA抑制了不定根生根数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本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NAA)对绿豆芽生长的影
响,自变量为NAA浓度,需要设置清水处理组作为该实验的对照组,A正
确;据题图可知,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有正值也有负值,差值为
正值说明NAA具有促进作用,差值为负值说明NAA具有抑制作用,B正
确;10-6 g·mL-1 NAA处理组胚轴依然生长,只是比对照组长得慢,C正
确;据图可知,NAA浓度为10-10 g·mL-1,NAA处理组减去清水组的差值
大于零,说明此浓度NAA促进了不定根的生根数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2025·盐城射阳中学月考)下表为适宜浓度的α-萘乙酸(NAA)和赤
霉素(GA3)溶液对燕麦胚芽鞘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胚芽鞘初始长度为2
cm)。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分组 溶液种类 胚芽鞘长度(cm)
甲 ? 4
乙 GA3 10
丙 NAA 6
丁 NAA+GA3 14
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溶液种类不同,表中“?”处的溶液应为清水
B. 若实验用的NAA浓度为m,则改用低于m浓度的NAA时,胚芽鞘长度会
减少
C. NAA与GA3具有协同作用
D. NAA与GA3不是由燕麦胚芽鞘产生的,但同样具有微量而高效的特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溶液种类不同,需要一个空白对照组,根据
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可知,表中“?”处的溶液应为清水,A正确;若实
验用的NAA浓度为m,则改用低于m浓度的NAA时,有可能更接近最适浓
度,胚芽鞘长度可能增加,B错误;据表可知,丁组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共同使用后胚芽鞘的长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植物生长调节
剂,说明NAA与GA3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NAA与GA3是生长调节剂,
不是由燕麦胚芽鞘产生的,但同样具有微量而高效的特点,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 (2025·江苏南京调研)某课外兴趣小组以乙烯利溶液为处理剂,研究乙烯对香蕉的催熟过程,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实验安排第4次取样的时间为第8天
B. 两组实验材料应选择尚未成熟的香蕉果实
C. 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还会受到乙烯影响
D. 推测处理组还原糖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下降、果皮黄色色素增加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根据实验安排每2 d取样一次,那么取样的时间依次为第0、2、4、6、8、10、12、14天,第4次取样的时间为第6天,A错误;本实验要研究乙烯对香蕉的催熟过程,因此实验材料应选择尚未成熟的青香蕉,各组成熟度基本一致,B正确;果实在成熟过程中会产生乙烯,乙烯具有催熟的作用,因此对照组香蕉果实的成熟还会受到乙烯影响,C正确;乙烯利也具有催熟的作用,处理组用乙烯利溶液处理,果实成熟提前,淀粉分解形成葡萄糖,因此还原糖含量增加、淀粉含量下降、果皮黄色色素增加,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知识点三 其他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A. 本实验中,自变量是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因变量是生根数和
根长度
B. 选用没有芽的枝条进行扦插,以消除枝条中原有生长素对生根的影响
C. 将浓度X溶液稀释后,重复上述实验,其作用效果不可能好于浓度Y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作用都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8. (2025·连云港灌南期中)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本实验是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生根
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
和根长度,A正确;应该选用带有少量芽的枝条进行扦插,以利于插条存
活,各枝条芽的数量要相等,B错误;若浓度X高于浓度Y,则将质量浓度
为X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溶液稀释后,其浓度可能更接近最适浓度,重
复题述实验,其作用效果可能好于质量浓度为Y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溶
液,C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并不都对植物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
度抑制的特点,例如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具有这种两重性,但有些植物生
长调节剂不具备,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玉兰花欲开,春寒料峭来。”每年初春,玉兰的花已经开放,而叶却
尚未长出。下列关于这时玉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变化使得玉兰内部激素的相对浓度改变
B. 花的开放仅受赤霉素的调节
C. 对叶片施以细胞分裂素可使得叶片提早展开
D. 诱导花芽萌发的温度较叶芽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
素在内的多种变化,温度变化使得玉兰内部激素的相对浓度改变,因此花
已经开放而叶未长出,A正确;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
不是某一种激素的作用,花的开放不仅只受赤霉素的调节,B错误;细胞
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
从而引起植株增高,故对叶片施以赤霉素可使得叶片提早展开,C错误;
诱导花芽萌发的温度较叶芽低,因此玉兰的花开放时间比叶片长出时间
早,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2025·江苏连云港东海期中改编)下列有关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调
控,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人尿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树枝能促进其生根,与生长素无关
B. 对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产生的影响最大的是重力作用
C. 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D. 环境因素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来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人尿中含有植物的生长素,用人尿反复浸过的黄泥封裹枝条,可促进生根,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的原理,与生长素有关,A错误;重力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光和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繁殖产生的影响更大,B错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环境因素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来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2024·江苏南通模拟)为研究短日照诱导苍耳开花的原理,研究者将
5株苍耳相互嫁接在一起(如图所示),使其中一株的一片叶接受适宜的
短日照诱导,其他植株均处在长日照条件下,最后所有植株都能开花。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叶片中的光敏色素,是苍耳唯一的感光部位
B. 短日照条件下,苍耳产生了诱导开花的物质
C. 长日照条件下,苍耳产生了抑制开花的物质
D. 影响开花的物质不可以从嫁接部位传递给其他植株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该实验无法确定是否是叶片中的光敏色素在感光,且该实验未
做植株其他部位的实验,故无法确定其他部位能否感光,A错误;本实验
中只有第一株植株的一片叶片受短日照诱导,其余4株植株均处于长日照
条件下生长,结果5株苍耳均能开花,说明短日照条件下,苍耳产生了诱
导开花的物质,且该物质可以从嫁接部位进行传递,传递给其余四株植
株,促使它们开花,故最终植物都能开花,B正确,D错误;若长日照条件
下产生了抑制开花的物质,则长日照条件的植物不能开花,与实际不符,
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多选〕(2024·江苏南通期中)研究人员开展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
蚂蚱腿子(一种观赏小灌木)嫩枝插条生根数影响的研究,结果如下表。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浓度/(mg·L-1) NAA处理/条 IBA处理/条 ABT处理/条
0 11.33 11.33 11.33
50 17.33 15.67 11.00
100 24.00 18.67 9.67
200 24.33 20.67 8.67
300 19.67 18.33 8.3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各组嫩枝上应保留少量的相同数量的幼叶或芽
B. 较低浓度的NAA处理插条时,将插条基部在溶液中沾蘸5 s
C. 插条生根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内源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 结果表明NAA、IBA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插条生根,ABT不
利于生根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为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或相同,实验中对材料的要求是各组嫩枝上应保留少量的相同数量的幼叶或芽,A正确;较低浓度的NAA处理插条时,将插条基部在溶液中浸泡几小时至一天,B错误;本实验中,由于插条本身能产生植物激素,因此,插条生根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植物内源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通过表格数据可知,NAA处理、IBA处理实验组生根情况都高于对照,没有体现两重性,ABT不利于生根,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 〔多选〕(2025·江苏镇江一中阶段考)科学家进行“乙烯利对黄瓜生
长发育的影响”的部分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乙烯利浓度/
(mg·L-1) 单株雄花
数 单株雌花
数 叶面积/cm2 茎粗/m
1 0 6.89 1.44 283.1 3.84
2 50 5.39 1.56 349.6 4.12
3 100 4.33 2.27 363.1 4.45
4 200 3.83 1.5 312.2 4.26
A. 乙烯利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
B. 随乙烯利浓度升高,黄瓜单株雌雄花比值升高
C. 若使用乙烯利浓度过大会使叶面积变小影响黄瓜产量
D. 实验结果表明,乙烯利对黄瓜的营养生长既具有抑制作用也具有促进
作用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A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随乙烯利浓度升高,黄瓜单株雌雄花比值先升高后降低,B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乙烯利浓度过大会使叶面积变小,叶面积变小会使植株光合作用减弱从而影响产量,C正确;该实验结果中乙烯利对黄瓜的营养生长都是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2025·镇江一中期中)在验证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对小麦胚芽鞘
(幼苗)伸长影响的实验中,将图1中取得的切段全部放入蒸馏水中浸泡1
小时后,进行分组,每组10根切段,再把每组切段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A溶
液(实验组)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中。在23 ℃的条件下,避
光振荡培养24小时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
次,实验二重复实验一的操作,结果见图2。
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对胚芽鞘的伸长具有低浓度促
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理由是
。
解析:由于切段在5种浓度的A溶液中平均长度都比对照组长,所以本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对胚芽鞘伸长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特点。
(2)实验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 以满足切段细胞
呼吸的需求;②使同组中的不同切段 。
解析:实验振荡培养的目的是①增加溶液中的氧气以满足切段细胞呼吸的需求;②使同组中的不同切段充分与A接触。
在该实验设置的每种浓度的A溶液作用
下切段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均体现促进作用
溶解氧
充分与A接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将切段放在蒸馏水中浸泡1小时的目的是减少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解析:胚芽鞘能产生生长素,干扰实验结果,因此需要浸泡切段以减少切段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实验中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应溶解于
中,以得到5种浓度的A溶液。
解析:本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其他无关变量都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中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应溶解于等量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
内源性生长素等植物
激素
等量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图2中,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 mm。浓度为0.001 mg/L的
溶液对切段伸长 (填“有”或“无”)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 mg/L
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 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 。
解析:由图2可知,对照组切段的平均长度是7.0 mm。浓度为0.001 mg/L的溶液中切段的平均长度大于7.0 mm,由此可知浓度为0.001 mg/L的溶液对切段伸长有促进作用;与浓度为1 mg/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0 mg/L的溶液对切段的影响是促进伸长的作用减弱。
7.0
有
促进作用略有减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图2中,浓度为0.1 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作
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 (填字母,A:舍弃;B:修改;C:如实填
写),为保证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靠性,还应 。
解析:图2中,浓度为0.1 mg/L时实验二所得数据与实验一偏差较大,在做原始记录时对该数据应如实填写,为保证该浓度下相关数据的可
靠性,还应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C
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若要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促
进作用最大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的浓度范围,应如何进行实验?请简
要写出实验思路:
。
解析:进一步确定对小麦胚芽鞘(幼苗)伸长促进作用最大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的浓度范围,应在浓度为0.1~10 mg/L范围内,配制更小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的溶液进行实验。
在浓度为0.1~10 mg/L范围内,配制更小浓度梯度的
生长素类生长调节剂A的溶液进行实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2025·连云港灌云期中)植物生长发育与光信号密切相关。农业生产
中,高低作物间作模式会导致“荫蔽胁迫”,
低位作物主要通过光敏色素B(phyB,色
素—蛋白质复合体)感知该环境中红光与
远红光比值(R/FR)的降低,从而引发一
系列生物学效应,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如图为光调控幼苗下胚轴伸长的反应机制
部分示意图,其中phyB存在非活化(Pr)
和活化(Pfr)两种形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PIFs是具有调控基因转录作用的蛋白质,ROT3、BZR1和ARF6均为基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正常光照环境下,R/FR的值较高,phyB主要以活化形式存在,其可
进入细胞核,通过 (填“促进”或“抑制”)PIFs与基因BZR1、
ARF6结合,以调控其表达,调节幼苗下胚轴的伸长。
解析:正常光照下,R/FR的值较高,非活化Pr转化为活化Pfr,phyB主要以活化形式存在,其可进入细胞核,通过抑制PIFs与基因BZR1、ARF6结合,以调控其表达(转录和翻译),调节幼苗下胚轴的伸长。
抑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荫蔽胁迫下,phyB主要以 形式存在,由
此 (填“减弱”或“增强”)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幼苗
下胚轴过度伸长。已知“荫蔽胁迫”导致了萌发后生长阶段的下胚
轴、叶柄及茎秆的过度伸长,这有利于植物获得更多的 ,以
适应“荫蔽胁迫”环境。
解析:荫蔽胁迫下,R/FR的值降低,PFr状态的phyB转化为Pr,phyB主要以非活化(Pr)形式存在,PFr状态的phyB的减少减弱了对PIFs的抑制作用,导致下胚轴过度伸长。例如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下胚轴、叶柄和茎秆的过度伸长,有利于大豆植株在胁迫下捕获光能,获得更多光照。
非活化(或Pr)
减弱
光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图中四种激素在调控下胚轴伸长方面表现为 (填“协同”
或“拮抗”)作用。
解析:结合题图可知,图中四种激素均能促进下胚轴伸长,在调控
下胚轴伸长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协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