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模拟卷(七)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所见龙山文化规模最大的城址。古城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重结构组成,城防设施完备,规模宏大。石峁人在修建城墙的过程中,将玉钺、玉牙璋(礼仪性兵器)等玉器嵌入墙体或埋入墙根,有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希望城址安稳永固。由此可知,当时( )
A.定居生活出现 B.建筑技术明显进步
C.私有制已产生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
2.西汉武帝末年,隽不疑任青州刺史。武帝去世后,昭帝即位,“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因此,昭帝擢升隽不疑为京兆尹,并“赐钱百万”。据此推断,西汉刺史制度( )
A.扩大了皇权范围 B.有利于选拔郡国官员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确保了官员清正廉洁
3.西晋末年,部分中原士人为避战乱,举族迁往河西。当地相对安定,重视文教,学风蔚然,儒家文化得以存续、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河西士人大多被迫东迁平城,其学说成为北方儒家文化的主要来源。这说明( )
A.人口迁移实现了文化延续传播 B.人口迁移推动河西经济开发
C.移民提高了迁入地的文化水平 D.北魏时期河西成为儒学重镇
4.唐朝《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历时17年,游历天竺多国。后晋《旧唐书·玄奘传》记载,玄奘“往游西域”“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玄奘被塑造为一心求法,历经磨难,最终修成正果的高僧。这反映了 ( )
A.文学作品与史传记载差异巨大 B.唐朝典籍中玄奘形象更真实
C.文学作品完全颠覆了历史真相 D.玄奘形象是层累建构的结果
5.陕西省澄城县存有道光元年(1821年)刻立的《合村公议禁条》碑文。碑文列有禁止窝赌、偷谷、偷苗、偷水、折树、“纵放六畜,践踏青苗”等行为的多项规约。“凡此数条,若能遵而行之……数年之间,咸知礼规,仁让成风。”这表明( )
A.乡规民约成效显著 B.基层治理敦风厉俗
C.礼刑并用律令合一 D.生态危机日益凸显
6.郑观应曾撰写《盛世危言》《易言》等论著,大谈商战,倡导改良。光绪帝诏令刊刻《盛世危言》,加上科考改试时策,郑氏著作因此风行一时。据研究,1894—1900年,《盛世危言》《易言》刊刻了20种版本,这种出版的密集程度,相当罕见。这反映了( )
A.实业救国思潮已经出现 B.出版事业实现近代转型
C.社会变革历程曲折艰难 D.变法图强成为时代主题
7.1933年初,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根据地发展面临严重困难。为此,《红色中华》(第51期)社论指出,用与进行战争同样的热忱与英勇来开展经济战线上,生产战线上的突击。生产战线上的胜利,是前方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这意在强调( )
A.土地革命是当时根本任务 B.要围绕革命斗争开展经济建设
C.要积极调动民众革命热情 D.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
8.检索《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发现,歌名中以“中国”“中华”“祖国”为首词的有80余首,以“保”为首字如“保家”“保国”的有70余首;以每首歌曲中出现的词汇单次计算,其中“民族”有462首,“中华”有291首,“中华民族”有236首。上述关键词体现了抗战歌曲对( )
A.民族认同的彰显 B.保家保国的呼吁
C.抗战信心的鼓舞 D.民族精神的发掘
9.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工作,这既鼓舞了军、烈属的生产积极性,也直接鼓舞了前方将士的士气。据此可知,“双拥”工作的开展( )
A.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提高了军、烈属的社会地位
C.推动了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 D.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10.1982年3月,上海率先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这一活动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后在各地推广开来。到1983年10月,全国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已有1000万人左右,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职工读书指导委员会。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 )
A.体现了高等教育成效 B.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C.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D.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
11.考古学家曾发掘出一枚贵霜帝国铸造的金币。该金币用希腊技术制作;正面图案为手持波斯拜火教火炬的国王,背面图案为举起右手、手掌向外的佛陀;金币两面都镌刻着希腊字母。这反映了贵霜帝国( )
A.技术精湛,世界领先 B.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C.交融东西,文化多元 D.武力强大,对外扩张
12.中世纪欧洲普遍实行封君封臣制度。法国卡佩王朝初期王权衰弱,贵族之间征伐不断;晚期则王权强大,政局稳定,社会秩序井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的法国( )
A.地理环境决定制度实施 B.社会安定导致王权强化
C.贵族政治危及政局稳定 D.王权强弱影响制度成效
13.14世纪,“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在《秘密》等著作中表达了弃绝俗世、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引起了同时代人文主义者的共鸣。15世纪,布鲁尼、马基雅维利等人文主义者却积极任职于佛罗伦萨政府,运用古典文化知识完善城邦政治制度。这表明人文主义者( )
A.开始用理性改造世界 B.经历了价值观的变化
C.追求合理的政治地位 D.挣脱了宗教信仰束缚
14.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垃圾治理成为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19世纪上半叶,伦敦生活垃圾治理主要依赖私人承包,绝大多数生活垃圾都有对应的再利用途径(如下表所示)。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垃圾种类 再利用途径
煤灰、煤渣 制砖、农肥
破布、碎布 造纸、制衣帽
碎瓷器 建筑、铺路
厨余垃圾 农业肥料
各类破旧用品 出售给对应废品回收货商
A.市场活动的多元化 B.城市规模的扩大化
C.都市生活的贫困化 D.城市治理的专业化
15.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侣一号”,引起世界普遍关注。美国随即于1958年1月31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一号”,并于7月创立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这反映了( )
A.美苏争霸全面转向科技领域 B.美国较苏联更重视科技发展
C.科技竞争是冷战的重要内容 D.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势均力敌
16.1960年12月,17个非洲国家成立了“非洲国家咖啡组织”,决定共同确定咖啡的出口价格。此后,又出现了“非洲花生理事会”“非洲油料生产国组织”等行业性经济合作组织。这反映了非洲国家力图( )
A.推动南北间经济合作 B.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
C.谋求区域内经济平衡 D.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宋金贸易尤为突出。南宋曾多次“禁客旅私贩茶货,私渡淮河。与北客私相博易”,但民间贸易仍有发展。
由南宋贩入金的,有米、麦、粟、茶叶、水牛皮、漆货、箭竿、羽毛、皮革、银两、铜钱、书籍等物,甚至还有耕牛等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由金贩入南宋的,有食盐、麦面等物。
民间贸易的路线,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当时南北货运不畅,双方的物品因供需失调,价格相差悬殊,故利润较为丰厚。由于重利的吸引,参与宋金民间贸易的人数众多。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辑稿》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金民间贸易的基本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金民间贸易的主要影响。(7分)
18.(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过去遗留给边区的除了愚昧和贫穷外,还有流行性感冒、猩红热、天花等各种疾病,很多百姓为此失去了生命。老百姓信奉跳巫拜佛,不知卫生医药为何事。边区医院、卫生所、卫生人员训练班等机关,经常为老百姓看病、下乡宣传。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中西医结合,开展群众卫生运动。边区召开卫生防疫会议,举办卫生展览会。边区参议会通过相关提案,卫生运动由此开始兴起。
——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有步骤地开展农村卫生工作,建立行政村卫生所、培养基层卫生人才、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等,有效遏制了恶性传染病的传播。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完善医疗机构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加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重大疾病,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摘编自《人民日报》《健康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经验,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阐述其影响。(9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字 广泛使用区域 主要传播方式 历史影响
拉丁文 西欧、南欧、小亚细亚、南亚、北非 古罗马的军事征服;古罗马行政、司法管理的官方文字;古罗马拉丁文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罗马天主教的传播 各地交流的媒介文字;演变为现代欧洲各国的文字书写符号;承载并传播西方古典文化;应用于生物分类的命名规则、化学元素名称等
汉字 中国、日本列岛、朝鲜半岛、蒙古、东南亚部分地区、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 儒家文化和佛教的传播;律令制度和科学技术的输出 各地交流的媒介文字;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吸收汉字文化,形成各自的文字体系;各国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各国共享的汉字书法艺术
——摘编自[新西兰]史蒂文·罗杰·费舍尔《文字的故事:从结绳记事到未来文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拉丁文和汉字传播方式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字传播对文明进步的意义。(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同时也认可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根本精神。杰出人物以其过人的智慧和优秀的品质等因素,可能在具体历史事件或特定历史阶段中发挥巨大作用,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李军时《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英雄”》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史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就某位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杰出人物,谈谈你的认识。(要求:选取中国以外的人物,明确写出贡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仿真模拟卷(七)
1.解析:石峁遗址'石峁遗址的古城有三重结构,城市规模宏大,还有玉牙璋等玉制礼器,说明当时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D项正确。定居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而龙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A项时空错位。材料没有将建筑技术进行比较,看不出明显进步,B项无中生有。材料反映的是石峁遗址古城的特征,无法反映私有制已产生,C项不选。
答案:D
2.解析:刺史制度'隽不疑作为刺史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地方的谋反行为,表明刺史能有效监督地方,防止地方势力坐大,由此可知,西汉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西汉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刺史制度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政治手段,并不能扩大皇权的范围,A项史实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刺史制度与选拔地方官员之间的关系,B项不选。刺史对地方官员有监督作用,但D项“确保了”说法绝对。
答案:C
3.解析:人口迁移'西晋末年,部分中原士人因战乱迁往河西,儒家文化得以存续和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河西士人东迁平城,其学说成为北方儒家文化的主要来源,这说明人口迁移实现了文化延续传播,A项正确。材料侧重于儒家文化的延续传播,没有直接提到人口迁移对河西经济开发的影响,B项无中生有。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没有提到河西或平城地区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无从体现,C项无中生有。材料提到的是中原士人迁至河西后,儒家文化得到发展,且北魏时期河西士人大多被迫东迁平城,不能反映河西成为儒学重镇,D项不选。
答案:A
4.解析:玄奘的形象'从唐朝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后晋的《旧唐书·玄奘传》,再到明朝的《西游记》,对玄奘及其行为的描述越来越鲜明、具体,说明玄奘形象是层累建构的结果,D项符合题意。虽然文学作品和史传记载之间存在差异,但材料强调的不是差异性,而是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对玄奘的记载反映了人们对其形象的不同理解,无法断定唐朝典籍中玄奘形象更真实,B项不选。C项“完全颠覆”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
答案:D
5.解析:清朝的基层治理'《合村公议禁条》碑文中的规定体现了对村民行为的严格约束,有利于规范村民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表明基层治理敦风厉俗,B项正确。材料并未明确说明这些规约的实际成效,A项无中生有。材料反映的是乡规民约的内容,没有提到法律或刑罚,C项无中生有。虽然碑文中提到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如禁止折树,但没有充分证据说明当时出现生态危机,D项过度解读。
答案:B
6.解析:近代变法图强'光绪帝诏令刊刻《盛世危言》,并且该书在1894—1900年刊刻了20种版本,这表明变法图强的思想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成为时代主题,D项正确;郑观应的著作中包含了一些有关商战和改良的思想,但材料更侧重于郑观应思想的传播,而非实业救国思潮,A项不选;材料提到的是郑观应的著作广泛传播,刊刻版本多,没有说明出版事业本身的变化,无法看出出版事业实现近代转型,B项表述绝对;材料强调的是变法图强的思想在当时受到重视并广泛传播,而非社会变革历程曲折艰难,C项不符主旨。
答案:D
7.解析: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红色中华》的社论强调了在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时,需要将经济建设作为支持革命斗争的重要手段,即强调要围绕革命斗争开展经济建设,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未直接提到土地革命的内容及其地位,A项不体现材料内容。社论强调调动民众的生产热情,而非调动民众的革命热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社论强调经济建设对武装斗争的支持作用,但没有说明二者的重要程度,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B
8.解析:抗战歌曲'“中国”“祖国”“民族”“中华民族”等词汇出现频率高,体现了抗战歌曲对抗战时期民族意识的高度强调,彰显强烈的民族认同感,A项正确。“保家”“保国”等词汇反映了民众保卫家园的决心,但不能解释为何材料中“民族”“中华”等词汇出现的频率高,B项以偏概全。抗战歌曲有一定的鼓舞士气的作用,但材料统计的词汇更多反映的是民族认同,与鼓舞抗战信心无关,C项不选。材料强调的是在抗战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抗战歌曲对民族认同的彰显,民族精神的含义更为宽泛,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
9.解析:抗美援朝战争 “双拥”工作既鼓舞了军、烈属的生产积极性,也直接鼓舞了前方将士的士气,有利于提高军队作战积极性,因此,“双拥”工作的开展间接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有利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A项正确。“双拥”工作鼓舞了军、烈属的生产积极性,但仅凭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不能断定军、烈属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B项不选。材料没有提及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相关的内容,C项无中生有。“双拥”工作间接对国民经济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材料强调的是“双拥”工作对士气的影响,而非直接作用于国民经济,D项过度推理。
答案:A
10.解析: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职工读书活动广泛开展,这提高了职工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职工,并不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A项主体不一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C项时空错位。1984年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从1984年到1988年,城市经济体制主要进行了关系全局的国有企业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改革、培育市场体系四个方面的重大改革,D项时空错位。
答案:B
11.解析:贵霜帝国'贵霜帝国地处中亚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其铸造的金币融合了希腊技术、波斯宗教元素、佛陀以及希腊字母,这充分体现了贵霜帝国交融东西,文化多元,C项正确。虽然金币使用了希腊技术,但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到这一技术与其他国家技术的对比,无法得出技术精湛,世界领先的结论,A项不选。虽然金币的存在可能与经济和商业活动有关,但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元素的融合,且仅由金币的出现不能得出贵霜帝国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结论,B项过度推理。材料体现了贵霜帝国的金币铸造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不能体现贵霜帝国的军事情况,D项依据不足。
答案:C
12.解析:封君封臣制度'法国卡佩王朝初期王权衰弱,贵族之间征伐不断,而到了晚期王权强大,政局稳定,社会秩序井然,王权的强弱影响了统治效果,因此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法国王权强弱影响制度成效,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法国地理环境与封君封臣制度实施的直接关系,且A项“决定”表述绝对。材料强调的是王权强化后带来的社会安定,B项表述因果倒置。虽然材料提到卡佩王朝初期贵族之间征伐不断,但并未直接说明贵族政治与政局稳定之间的关系,C项不选。
答案:D
13.解析:人文主义'14世纪,彼特拉克在其著作中表达了弃绝俗世、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15世纪,布鲁尼、马基雅维利等人文主义者则积极参与政治,这一变化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在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B项正确;“理性”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A项不选;虽然布鲁尼和马基雅维利等人任职于政府,但材料强调的是他们运用古典文化知识完善政治制度,而非追求合理的政治地位,C项不选;材料没有提及人文主义者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变化,D项依据不足。
答案:B
14.解析: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材料提到的不同种类的生活垃圾都有相应的再利用途径,表明当时市场上存在多种再利用渠道和服务,这体现了市场活动的多元化。私人承包商能够找到各种垃圾的再利用方式,并从中获利,这也反映了市场的活力和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活垃圾再利用途径的多样化,而城市规模扩大不会直接导致生活垃圾再利用途径增多,B项不选。垃圾的再利用体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都市生活的贫困化没有直接关系,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提到的私人承包不等同于专业化治理,且城市治理专业化涉及多个方面,仅从垃圾治理模式无法得出D项结论,不选。
答案:A
15.解析:冷战中的科技竞争'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后,美国迅速跟进并加大了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反映了科技竞争是冷战的重要内容,C项正确。太空竞赛是科技领域的一部分,但“全面转向”说法错误,美苏争霸还包括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A项不选。材料描述了美苏双方在太空领域的竞争,没有直接比较两国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B项无中生有。材料强调的是美苏在太空领域的竞争,不能说两者在所有领域都势均力敌,D项不选。
答案:C
16.解析:国际经济秩序 “非洲国家咖啡组织”等行业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体现了非洲国家旨在通过区域合作提高非洲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下争取维护非洲国家的利益,这反映了非洲国家力图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B项正确。南北合作指发展中国家(南)与发达国家(北)之间的合作,材料强调的是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A项不选。材料中的行业性经济合作组织设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非洲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非谋求区域内经济平衡,C项不选。材料提到的是通过合作组织确定出口价格,未提到产业结构的优化,D项不选。
答案:B
17.解析:宋金民间贸易'第(1)问,材料提到的由南宋贩入金的,有米、麦、粟等物,甚至还有农业生产工具;由金贩入南宋的,有食盐、麦面等物可知,这是双向交流,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多样性;材料提到的由于重利的吸引,参与宋金民间贸易的人数众多;商品种类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甚至还有耕牛等农业生产工具可知,利润驱使,需求推动,商品种类丰富;材料提到的民间贸易的路线,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当时南北货运不畅,双方的物品因供需失调,价格相差悬殊可知,沿政权分界线发展,受政局、交通影响。第(2)问,据材料“由南宋贩入金的”“有耕牛等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可知,耕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物资的交易有助于促进农耕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开发;据材料“由金贩入南宋的,有食盐、麦面等物”可知,食盐和麦面是生活必需品,这些商品的流入方便了南宋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活跃了市场,有利于民间经济发展;据材料“由于重利的吸引,参与宋金民间贸易的人数众多”可知,大量民众参与跨区域的贸易活动,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发展。
答案:(1)基本特征:双向交流,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多样性;利润驱使,需求推动,商品种类丰富;沿政权分界线发展,受政局、交通影响。(6分)
答案:(2)主要影响:促进农耕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开发;便民,活跃市场,有利于民间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发展。(7分)
18.解析:医疗卫生事业'第(1)问,根据材料一“边区医院、卫生所、卫生人员训练班等机关,经常为老百姓看病、下乡宣传”“边区召开卫生防疫会议,举办卫生展览会”可得,设置卫生机关;进行卫生宣传,举办卫生展览会;根据材料一“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中西医合作,开展群众卫生运动”可得,开展群众卫生运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中西医结合,开展群众卫生运动”和材料二“党和政府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根据材料一“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中西医结合”和材料二“团结中西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注重医学科技创新;从材料二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卫生工作越来越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如增加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等,同时注重医疗人才的培养→注重医疗队伍建设,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二提到的卫生运动减少了疾病的传播、举办卫生展览会、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强化了全民健康意识、促进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发展,国家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增强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答案:(1)举措:设置卫生机关;进行卫生宣传,举办卫生展览会;开展群众卫生运动。(6分)
答案:(2)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理论创新;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注重医学科技创新;重视医疗队伍建设,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影响: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强化了全民健康意识、促进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增强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9分)
19.解析:拉丁文和汉字传播方式的差异'第(1)问,根据材料汉字的传播方式包括“儒家文化和佛教的传播;律令制度和科学技术的输出”“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吸收汉字文化”可得,汉字传播以和平方式为主,周边国家主动学习、使用汉字,这种传播方式易于文化的交流、融合;根据材料拉丁文的传播方式包括“古罗马的军事征服;古罗马行政、司法管理的官方文字;古罗马拉丁文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罗马天主教的传播”可得,拉丁文传播既有和平方式也有军事征服,被征服地区和民族被动接受拉丁文,这种传播方式则可能伴随着对被侵略地区的破坏。第(2)问,根据材料汉字是“各国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拉丁文“承载并传播西方古典文化”可知,无论是汉字还是拉丁文,都在各自的文化圈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即记录和传承了文明成果;根据材料“各地交流的媒介文字”及所学可得,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各国共享的汉字书法艺术”可得,丰富了人类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答案:(1)特点:汉字传播以和平方式为主,周边国家主动学习、使用汉字,这种文字传播方式易于文化的交流、融合;拉丁文传播既有和平方式也有军事征服,被征服地区和民族被动接受拉丁文,这种文字传播方式则可能伴随着对被侵略地区的破坏。(6分)
答案:(2)意义:记录和传承了文明成果;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6分)
20.解析:马克思主义'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作答。第一步:选取人物及明确贡献。根据材料要求,可选取列宁作为杰出人物,并写出他对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第二步:撰写正文。结合列宁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列宁的历史贡献展开论述。第三步:做出小结,升华主题。
答案:示例
认识:列宁是列宁主义的主要贡献者,其领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兴起,人民要求改革和革命的呼声强烈。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缔造并领导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组织被压迫的工人反抗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民众要求“和平、土地和面包”,反对世界大战。列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列宁根据局势变化和人民愿望果断推行新经济政策,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列宁顺应时代需要,回应人民呼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推动了人类发展。(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