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仿真模拟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仿真模拟卷(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5 13:3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仿真模拟卷(一)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下表推知,商朝(  )
磁县下七垣遗址商朝文化层出土农具统计表
开荒农具 起土翻地和锄草农具 收割农具
斧 铲 锛 镰 刀
商朝早期 石斧12件 石铲29件 骨铲1件 石锛4件 石镰20件 石刀12件
商朝中期 石斧8件 石铲22件 骨铲9件 蚌铲1件 — 石镰41件 蚌镰22件 石刀19件 骨刀8件 铜刀1件
商朝晚期 石斧3件 石铲4件 骨铲2件 石锛2件 石镰22件 蚌镰7件 石刀10件 骨刀2件
A.青铜工具占据主导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D.家庭劳作方式普及
2.东汉时期,王防为司隶校尉,到任后长食干饭,十日一炊,闭阁不通豪右,并设置禁令严法,使得京城贵戚受到约束,不敢逾越。再如羊陟,桓帝时为河南尹,在任上“计日受奉,常食干饭茹菜,禁制豪右,京师惮之”。王防、羊陟的行为(  )
A.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凋敝 B.有利于净化政治风气
C.扩大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D.目的是加强基层治理
3.隋朝音韵学家陆法言等人所撰的《切韵》是一部集前代韵书之大成的著作。全书收字12 158个,以四声分类,平声韵字数最多,其编纂的宗旨是确定标准音、规范音。这(  )
A.顺应了当时国家治理需要 B.彰显文化多样性特点
C.缘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D.旨在推动儒学的复兴
4.宋朝中期,定窑首创了将瓷器倒扣在垫圈上、再装入匣钵入窑烧制的“支圈覆烧”法。以碗为例,其具体方式是将碗倒扣在一个和碗口一样大的黏土支圈上,如此反复叠加,可以摞十几层,然后入窑烧制。“支圈覆烧”法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科学理论的突破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经营方式的创新
D.商品经济的发展
5.明朝,都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专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官员考核制度严密 B.监察制度保守僵化
C.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D.地方机构职责分明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京师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各地学堂、书院如天津中西学堂、广州时敏学堂、山东大学堂、江西省城书院、河南大梁书院等,都陆续添设了外国史志的相关课程,增加了世界历史知识的教学内容。这体现了(  )
A.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B.传统知识体系的结构变革
C.文化传承载体的变化 D.学校分科教育系统的完备
7.一战前,欧美各国在中国低价倾销各类机器,华商机器工业仅能为进口机器进行修配。一战时期,由于欧美各国严禁机器出口,华商机器制造业开始由修配业进入仿造阶段。1920年,上海已有华商机器厂222家,国产机器及零配件已可成批供应市场。这说明(  )
A.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西方改变侵华手段
C.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 D.社会改造力量增强
8.以下是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标语。下列属于该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支持边区政府,整合边区统一战线,维护边区完整!”
“兵民是胜利之本!”
“把生产和战斗结合起来!”
“全民皆兵!”
A.秋收起义 B.百团大战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
9.右图为力群创作于1951年的版画《向李顺达应战订生产计划》,描绘的是普通农民正向劳动模范、合作社社长李顺达学习,制订生产任务的场景。这一作品(  )
A.契合了社会主义方向
B.贯彻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践行了“双百”方针
D.体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10.2017年10月,中共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进一步发展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作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这一战略安排理解正确的是(  )
A.“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提出 B.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中国式现代化蓝图更加清晰
11.罗马帝国时期,屋大维开创性地对行省居民进行人口和财产普查。普查在中央政权领导下,由行省政府、城市和乡村等具体实施,行省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申报人口和财产,申报内容被记录、编订与存档。此举(  )
A.有利于维护寡头政治的稳定 B.保障了罗马居民的财产权
C.保证了帝国财政目标的实现 D.强化了对社会经济的管理
12.中世纪英格兰的城市自治主要由税收自治发展而来,具体表现为城市自身承包了向国王缴纳的各种捐税,在国王征收任意税和动产税时有协商谈判的权利以及有权在城市内部征收一些地方税等。这些做法(  )
A.旨在维护城市内部的团结 B.意在规范商人的经营活动
C.客观上增强了王权的力量 D.改变了城市基层治理主体
13.英国作家乔叟(1343—1400年)以一批去朝圣的香客为线索,写成短篇故事集。这批香客中有侍从、地主、农民、僧侣、市民等。乔叟以伦敦方言生动地描写了他们的外表、举止和精神面貌,描绘了一幅14世纪英国社会的画卷。该故事集(  )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
C.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D.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14.1871年,英国将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巴苏陀兰纳入殖民统治。1880年,英殖民当局要求当地人民上缴武器、解除武装,遭到强烈反抗,战争爆发,史称“枪支战争”。“枪支战争”(  )
A.推动了当地民主化进程 B.凸显了反殖民斗争精神
C.表明非洲民族意识觉醒 D.打击了“有效占领”原则
15.1929年4月23日,苏美贸易公司在电报中写道:“为了安装美国设备,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约有50名装配工和工程师前往苏联工作……目前,苏美贸易公司已代表国内相关组织邀请到苏联长期工作的人员约175人。”这表明(  )
A.两大阵营的敌对关系缓和 B.新经济政策助推苏联对外交往
C.苏联工业化急需技术人才 D.经济危机促进美国劳动力外流
16.2025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古巴、玻利维亚、乌干达等多个国家成为金砖伙伴国;1月6日,印度尼西亚成为金砖正式成员,金砖国家首次扩展至东南亚。之前坚持支持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印度,选择了与其他成员国共进退,表态赞成“去美元化”。这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B.美元霸权地位的丧失
C.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D.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3分)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桑,王政之本也。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其睿见英识,与古先帝王无异,岂辽、金所能比哉?
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决双塔、白浮诸水为通惠河,以济漕运,而京师无转饷之劳;导浑河,疏滦水,而武清、平滦无垫溺之虞;浚冶河,障滹沱,而真定免决啮之患。开会通河于临清,以通南北之货;疏陕西之三白,以溉关中之田;泄江湖之淫潦,立捍海之横塘,而浙右之民得免于水患。当时之善言水利,如太史郭守敬等,盖亦未尝无其人焉。
——摘自[明]宋濂等《元史》
(1)指出材料中的太祖和世祖分别是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太祖到世祖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高度重视河渠修治的原因,并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
18.(15分)坐落在石家庄市的华北制药厂被称为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药长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6月,华北制药厂开始筹建。该厂是当时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医药工业的四个项目中,华北制药厂就占了三个,即从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这三个项目于1955—1956年先后开始建设,到1958年全部建成投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霉素菌种全部依靠进口。华北制药厂经过科研技术攻关,在1958年成功选育出中国第一株青霉素新菌种,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选育菌种的历史。在此基础上,1959年又选育出了中国第一株链霉素菌种,1961年选育出土霉素新菌种,彻底结束了中国抗生素菌种依靠进口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华北制药厂迸发了新的活力,逐步转型为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华北制药厂旧厂区已基本腾退,2008年华北制药厂办公楼被列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摘编自《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的原因。(7分)
(2)2019年华北制药厂旧址入选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华北制药厂旧址撰写入选理由。(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后期,由于战争、宫廷开支等耗费巨大,英国政府将国债制度作为其缓解危机的主要手段。国债在筹资方式上的便利、英国人民较强的出贷能力与倾向以及英国政府在政策制定中对荷兰金融管理经验的大胆借鉴,都为英国国债制度的良性运作创造了条件。在此期间,英国财政署与国有化英格兰银行的建立,国债发行数额、国债利率以及国债发行相关保障体系的创制与日趋完善,使国债制度日臻成熟。
——摘编自赵红《17—18世纪英国国债制度述评》
材料二 美国内战期间南北双方战争融资对比简表
北方联邦政府 南方邦联政府
税收 开征所得税、消费税、关税等,战争期间合计融资约3.6亿美元 主要是开征所得税、财产税,提高关税等税率,战争期间税收收入不到1亿美元
战争债券 累计售出战争债券30亿美元 累计通过债券融资1.65亿美元
货币发行 总计发行货币4.5亿美元,战争期间物价上升了69% 总计发行货币近20亿美元,战争期间物价上升了90多倍
总计 三种方式一共融资大约38亿美元,债券融资占70%以上 三种方式一共融资大约23亿美元,债券融资只占7%左右
——摘编自谢昌旭《战争债券与战争融资——基于中日甲午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国债制度确立的历史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简析美国内战北方取胜的原因。(4分)
(3)综上,谈谈你对国债与国家发展关系的认识。(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妇女意识觉醒情况表(部分)
时期 概况
太平天国 运动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赋予了妇女接受教育、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国家机关和军队中都有为妇女设置的官职。同时禁止妇女缠足和买卖奴婢等
维新变法 运动时期 维新派提倡将妇女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并认为女子缠足是落后的象征,把放足和强国保种联系起来。康有为提倡男女婚姻自主,康同薇、裘毓芳、李惠仙等人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由妇女主办并以妇女为主要读者的报刊——《女学报》
辛亥革命 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资产阶级式的知识妇女群体,她们要求婚姻自由和夫妻平等,也提出了“女子参政”等要求
新文化运 动、五四 运动时期 《新青年》发表了大量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开放女禁,允许男女同校。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出现了很多女性作家,如冰心、丁玲等,她们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提倡女性要成为“独立的人”
20世纪三 四十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已有部分地区的女性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女性职业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在江苏吴江县,一个在村中工厂工作的女工因为下雨时丈夫忘记给她送伞,竟公开责骂她的丈夫
——摘编自张静《近代中国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变化及原因》等
选取材料整体或某一时期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仿真模拟卷(一)
1.解析:商朝农业发展 磁县下七垣遗址中出土的商朝农具中,起土翻地和锄草农具、收割农具的数量较多,说明此时农业生产规模有所扩大,粮食产量有所增加,C项正确;磁县下七垣遗址商朝文化层出土的农具以石制、骨制为主,铜制工具极少,A项与材料不符;精耕细作强调生产环节的精细化,磁县下七垣遗址中出土的农具较为简单,说明商朝农业较为粗放,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主要以铁犁牛耕的出现为标志,B项背离史实;商朝实行井田制,农业生产以集体劳作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项背离史实。
答案:C
2.解析:东汉政治风气 王防、羊陟生活简朴,并且采用措施约束豪右、京城贵戚的行为,有利于传播崇尚简朴的良好风气,净化政治风气,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王防、羊陟的行为,没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信息,无法体现社会经济情况,A项无中生有;王朝统治基础扩大一般指通过实施特定的国家政策或改革措施,使支持、认同王朝统治的社会阶层或群体数量增加,材料仅涉及王防、羊陟两人的行为,并不能直接扩大王朝的统治基础,C项不选;材料中王防、羊陟行为的目的并非加强基层治理,D项不选。
答案:B
3.解析:隋朝的统一 《切韵》编纂的宗旨是确定标准音、规范音,结合所学隋朝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标准音的确立有利于不同地区间的交流,顺应了当时大一统国家的治理需要,A项正确;《切韵》注重确定标准音、规范音,推动音韵的统一,不能彰显文化多样性特点,B项背离材料;材料没有提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切韵》编纂的关系,C项无中生有;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D项时空错位。
答案:A
4.解析: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在宋朝发展到一个高峰,瓷器等手工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较大。“支圈覆烧”法有利于提高瓷器的烧制效率,以满足市场需求,这一烧制方法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支圈覆烧”法是宋朝匠人基于实践经验进行的技术改进,属于工艺改良,并不是科学理论的突破,A项不选;定窑位于北方(今河北保定),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无关,B项时空错位;“支圈覆烧”法是生产技术的改进,而非经营方式的创新,C项不选。
答案:D
5.解析:明朝监察制度与专制集权 由材料可知,明朝监察御史事得专达,都御史不得预知,表明其直接服务于皇权,独立行使监察权,对官僚体系形成严格的监督,监察御史的独立性与直接奏事权,实现皇帝对监察系统的直接控制,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C项正确;材料聚焦监察御史的独立性,没有提到官员考核制度,A项与材料无关;明朝监察御史独立行使职权,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监察体系科道并立,内外监督并重,体现出灵活性与创新性,与“保守僵化”相矛盾,B项与材料相悖;监察御史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员,都察院为中央机构,不是地方机构,材料没有提及地方机构分工问题,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C
6.解析:近代知识体系的结构变革 19世纪末,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内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开始引入西方知识,各地学堂、书院增设外国史志的相关课程,增加了世界历史的教学内容,意味着知识结构从单一本土传统向“传统+外来”的复合结构转变,这体现了传统知识体系的结构变革,B项正确;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指的是政治变革(如戊戌变法)、经济实业救国(如洋务运动)等实践,材料体现的是教学内容的调整而非国家出路的探索,A项不选;书院、学堂仍是传统教育载体,材料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非文化传承载体的变化,C项与材料无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新式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分科教育(如文史、理工、政法分科)尚未系统化,仅根据材料中增设的一门课程,无法说明学校分科教育系统完备,D项不选。
答案:B
7.解析:一战前后中国机器工业的变化 由材料可知,华商机器工业由仅能为进口机器进行修配到开始由修配业进入仿造阶段,再到国产机器及零配件已可成批供应市场。这些自主化发展,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和工人阶级壮大,这说明社会改造力量增强,D项正确;实业救国强调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国家,虽然华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可能受到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但材料强调的是华商机器制造业的自主化发展,“社会共识”说法不妥,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西方禁运机器是战争时期的临时举措,非长期侵华策略的调整,“侵华手段”通常指政治压迫或经济剥削(如租界、关税控制),B项与材料无关;从修配到仿造再到批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工业自主生产能力增强,但当时机器工业的局部进步不足以扭转中国整体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C项背离史实。
答案:D
8.解析:百团大战 由材料可知,这些标语最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特征,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体现了全民族抗战,与根据地建设紧密相关,B项正确;秋收起义(1927年)主要发生在湖南、江西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武装起义,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A项时空错位;北伐战争(1926—1928年)是国民革命军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C项时空错位;护国战争(1915—1916年)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不属于抗日战争时期,D项时空错位。
答案:B
9.解析:社会主义方向 版画展现了农民向合作社社长李顺达学习,制订生产任务的画面,体现了农民集体合作发展生产,宣传了合作社,契合了社会主义方向,A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版画主要反映的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不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于1956年,C项时空错位;此时尚未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项时空错位。
答案:A
10.解析:中国式现代化 2017年,中共十九大通过“两步走”战略细化现代化路径,明确阶段性目标,使中国式现代化蓝图更具操作性。“两步走”战略首次明确将现代化目标分解为两个阶段,使中国式现代化蓝图更加清晰,D项正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主要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提出于中共十八大,A项时空错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B项时空错位;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时空错位。
答案:D
11.解析: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 罗马帝国统治者对行省居民进行人口和财产普查,普查由中央领导,可以全面掌握人口与财产数据,为税收、征兵等提供依据,使帝国更精准地掌握经济资源,强化了罗马对社会经济的管理,D项正确;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寡头政治逐渐被削弱,屋大维的举措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维护寡头统治的稳定,A项错误;材料只提到普查记录人口和财产,仅凭此举不能直接保障罗马居民的财产权,B项说法绝对,排除;人口和财产普查有助于税收征收,但“保证”表述绝对,C项排除。
答案:D
12.解析:城市自治 中世纪英格兰城市自治得到发展,在国王征收任意税和动产税时有协商谈判的权利,降低了地方贵族的影响力,而城市自身承包了向国王缴纳的各种捐税使中央减少了对地方贵族的依赖,国王可以控制城市税收体系,提升财政集权能力,客观上增强了王权的力量,C项正确;税收自治可以促进市民共同参与治理,维护城市内部的团结,但“旨在”说法不妥,税收自治更多涉及的是城市与国王之间的关系,A项不选;材料强调的是城市与国王之间的税收关系,而非对商人行为的直接管理,B项不选;城市自治催生了市民议会等新的治理机构,但城市官员仍由市民选举产生,治理主体未发生根本改变,D项背离史实。
答案:C
13.解析:人文主义 乔叟在短篇故事集中刻画了侍从、地主、农民、僧侣、市民等不同的社会角色,生动地描写了他们的外表、举止和精神面貌,体现了对人的个性的重视,这说明该故事集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A项正确;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B项时空错位;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C项时空错位;材料没有提及人文主义的传播范围,广泛传播无从得出,D项无中生有。
答案:A
14.解析:非洲反殖运动 巴苏陀兰受英国的殖民统治,当地人民武装反抗英殖民当局的不合理要求,体现了对殖民压迫的坚决抵抗,说明“枪支战争”凸显了反殖民斗争精神,B项正确;“枪支战争”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与民主制度构建无直接关联,无法得出推动了当地民主化进程的结论,A项不选;巴苏陀兰的局部性的反抗行为,不能直接表明整个非洲民族意识觉醒,C项不选;“有效占领”原则确立于1884年柏林会议,而“枪支战争”发生于1880年,D项时空错位。
答案:B
15.解析:苏联工业化建设 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引进、安装外国的先进设备,并大规模引进外国专家以补全技术短板,苏联在工业化初期通过国际合作弥补其技术不足,表明苏联工业化急需技术人才,C项正确;尽管美苏存在技术领域的合作,但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并未改变,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合作,不能体现政治领域的敌对关系缓和,A项背离史实;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主要是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与材料中引进技术的政策不同,B项不选;1929年4月,美国尚未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大危机始于1929年10月),这一时期美国技术人员赴苏是苏联主动邀请的,并非经济危机促进美国劳动力外流,D项时空错位。
答案:C
16.解析: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金砖国家扩员,成员国共同支持“去美元化”,这体现了成员国之间的友好合作,通过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获得共同利益,顺应了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D项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侧重政治层面,材料中“去美元化”侧重经济层面,A项与材料不符;“去美元化”是金砖国家争取提升国际经济地位、冲击美元霸权的尝试,目前美元仍是主导性国际货币,其霸权地位尚未丧失,B项背离史实;金砖国家涵盖亚、非、拉美等多个区域,并非区域经济集团(如欧盟、东盟),其合作具有跨洲性质,C项不选。
答案:D
17.解析:元朝经济建设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摘自《元史》并结合所学可知,太祖是铁木真(成吉思汗),世祖是忽必烈。第二小问,“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太祖时忽视农业生产;“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世祖时推崇农业立国,重视农桑。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农桑,王政之本也……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其睿见英识,与古先帝王无异”并结合所学可得,元朝继承中原王朝的民本思想,重视农业生产;据材料“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并结合所学元朝统一全国、疆域辽阔可得,长期战乱,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元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农耕需要灌溉和防洪排涝;据材料“决双塔、白浮诸水为通惠河,以济漕运,而京师无转饷之劳”并结合所学可得,元朝定都北方,当时南方经济繁荣,需要运输南方的财赋。第二小问,“以济漕运,而京师无转饷之劳”→方便南方物资运送到北方,满足北方的物资需求,有利于政权的稳固,有利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立捍海之横塘,而浙右之民得免于水患”及所学→有利于改善民生,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各民族对政权的认同;“疏陕西之三白,以溉关中之田”及所学→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答案:(1)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世祖:忽必烈。变化:太祖时忽视农业生产;世祖时推崇农业立国,重视农桑。(5分)
答案:(2)原因:长期战乱,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元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农耕需要灌溉和防洪排涝;元朝继承中原王朝的民本思想,重视农业生产;元朝定都北方,当时南方经济繁荣,需要运输南方的财赋。历史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改善民生,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各民族对政权的认同;方便南方物资运送到北方,满足北方的物资需求,有利于政权的稳固;有利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8分)
18.解析:华北制药厂与工业遗产保护 第(1)问,根据材料“华北制药厂……是当时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可得,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医药工业的四个项目中,华北制药厂就占了三个”及所学可得,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根据材料“从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可得,苏联等国的援助;根据材料“华北制药厂经过科研技术攻关,在1958年成功选育出中国第一株青霉素新菌种”及所学可得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关。第(2)问,根据材料“华北制药厂被称为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可得,是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的历史载体;根据材料“华北制药厂经过科研技术攻关,成功选育出中国第一株青霉素新菌种”及所学可得,是新中国制药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根据材料“从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可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为研究中苏关系提供重要素材;根据材料“华北制药厂逐步转型为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得,是展现河北地区改革开放历程与国企改革成果的重要工业文化遗产。
答案:(1)原因: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苏联等国的援助;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关。(7分)
答案:(2)理由:是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的历史载体;是新中国制药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为研究中苏关系提供重要素材;是展现河北地区改革开放历程与国企改革成果的重要工业文化遗产。(8分)
19.解析:国债与国家发展 第(1)问,根据材料一“由于战争、宫廷开支等耗费巨大,英国政府将国债制度作为其缓解危机的主要手段”可得,缓解国家财政危机;根据材料一“国债在筹资方式上的便利、英国人民较强的出贷能力与倾向”及所学可得,适应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求;根据材料一“英国政府在政策制定中对荷兰金融管理经验大胆借鉴”“国债发行数额、国债利率以及国债发行相关保障体系的创制与日趋完善”及所学可得,积累了金融管理的经验。第(2)问,根据材料二北方联邦政府“开征所得税、消费税、关税等,战争期间合计融资约3.6亿美元”,“(南方邦联政府)税收收入不到1亿美元”可得,北方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税收基础好;根据材料二北方联邦政府“累计售出战争债券30亿美元”“债券融资占70%以上”,南方邦联政府“债券融资只占7%左右”可得,北方以发行战争债券为主要融资方式,发行量大,积累了大量资金;根据材料二北方联邦政府“总计发行货币4.5亿美元,战争期间物价上升了69%”,南方邦联政府“总计发行货币近20亿美元,战争期间物价上升了90多倍”可得,北方控制货币发行量,避免恶性通货膨胀;根据材料二北方联邦政府“三种方式一共融资大约38亿美元”,南方邦联政府“三种方式一共融资大约23亿美元”及所学可得,南方邦联政府的融资总额低于北方联邦政府,战争对南方地区经济破坏严重。第(3)问,根据材料一“英国政府将国债制度作为其缓解危机的主要手段”及所学国债可以帮助国家筹集资金,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等知识可得,国债的发行对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材料一“国债发行数额、国债利率以及国债发行相关保障体系的创制与日趋完善”和材料二“美国内战期间南北双方战争融资对比简表”及所学可得,国债的发行要符合经济规律,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国债制度,以便经济良性发展。
答案:(1)历史作用:缓解国家财政危机;适应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求;积累了金融管理的经验。(4分)
答案:(2)原因:北方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税收基础好;北方以发行战争债券为主要融资方式,发行量大,积累了大量资金;北方控制货币发行量,避免恶性通货膨胀;战争对南方地区经济破坏严重。(4分)
答案:(3)认识:国债的发行对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债的发行要符合经济规律,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国债制度,以便经济良性发展。(4分)
20.解析:女性意识觉醒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拟定论题。材料介绍了我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事件对近代中国妇女意识觉醒的影响,结合所学可拟定论题为“近代社会变革助推女性意识觉醒”。其次,根据材料《天朝田亩制度》赋予妇女接受教育和参政的权利,维新派提倡放足和婚姻自由,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发表了大量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对女性解放的具体影响进行阐述,论述时应注意条理清晰,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女性意识觉醒的历史进程。最后,总结升华,突出社会变革对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作用。
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社会变革助推女性意识觉醒。(2分)
阐述: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突出,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中国人不断抵抗外来侵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进行批判,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受到了冲击。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女性参与教育、科考以及女子可以参政等观念;维新变法运动中,维新派也提出解放妇女,为女子放足,兴办女学,还创办《女学报》提倡放足和女子解放。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发展,辛亥革命后,有关女性的法律政策、教育等都在提倡女子的解放,相关的报刊也不断刊登批判封建婚姻的文章,接受新知识教育的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也在不断觉醒。(8分)
总之,近代社会变革通过立法、创刊发文、教育等方式助推了女性意识觉醒。(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