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大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 三角形
第1节
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3节
第4节
三角形
全等、相似三角形
特殊三角形
第2节
一般三角形
第5节
几何测量问题
第2节
一般三角形
单元复习规划
目
录
以题练考点
考向精练
课堂小结
生活中三角形的应用无处不在,你都能想到哪些呢?
你知道为什么选择三角形吗?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更安全
以题练考点
观察图片,你能得到哪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你能将其进行分类吗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分类
按边分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有一个角为90°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腰与底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1. △ABC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若∠A=2∠B=6∠ACB,∠A的度数为 ,∠ACD 的度数为 ;AB、BC、AC的大小关系为 .
108°
162°
BC>AC>AB
(2)若AB=3,BC=5,则AC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
2<AC<8
过点C作CE∥AB,即可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E
内角和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为_____
任意一个外角_____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任意一个外角_____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内、外
角关系
角的
关系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360°
等于
大于
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_____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 第三边
边角关系∶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
大于
小于
温馨提示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通常用来判断三角形是否成立的依据.
2.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线,已知BD=2,CD =4,则
S△ABD∶S△ACD∶S△ABC=__________.
1∶2∶3
如图,在△ABC中,若AD恰好是BC的垂直平分线,AB=5,BC=6,则△ABC的周长为________.
第2题图
16
变式1题图
变式1
解∶∵BD平分∠ABC,且∠ABC=70°,
∴∠DBA= ∠ABC=35°.
∵∠A=76°,
∴∠BDC=∠A+∠ABD=111°.
∵BD平分∠ABC,DE⊥BC,
∴点D到线段AB的距离等于DE的长.
∴点D到线段AB的距离为1.
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DE⊥BC,∠A=76°,∠ABC=70°,DE=1,求∠BDC的度数及点D到线段AB的距离.
变式2
如图,在△ABC中,D为边AC的中点,且DE∥AB,若AB=5,△BDC的面积为4.求DE的长及S△BED.
解∶∵D为边AC的中点,且DE∥AB,∴DE为△ABC的中位线.∴DE= AB= ,E为BC的中点.
∴DE为△BDC的中线.∴S△BDE=S△CDE= S△BDC=2.
变式3
重要线段 图形 重要结论
中线 AD是△ABC的中线 1. BD=______=____BC;
2.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即S△ABD=S△ACD= S△ABC (尺规作图常用);
3.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重心到三角形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
CD
重要线段 图形 重要结论
角平分线 AD是∠BAC的平分线 1. ∠1=______= ∠BAC;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利用这一性质证线段相等或构造全等三角形等;
3.内心∶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尺规作图常用);
4.
∠2
重要线段 图形 重要结论
高线 AD是△ABC的高线 1. AD⊥BC(∠ADB=∠ADC=90°);
2.垂心∶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直线的交点;
3.
重要 线段 图形 重要结论
中位线 DE是△ABC的中位线 1. AD=DB,AE=EC,______∥BC且DE=____BC;
2. , ;
3.在特殊四边形中,已知一边中点,连接对角
线的交点,构造中位线,判定平行,计算线段长度、周长、面积等.
DE
1. (2025江苏连云港)下列长度(单位∶cm)的3根小木棒能搭成三角形的是( )
B
A.1,2,3 B.2,3,4 C.3,5,8 D.4,5,10
考向精练
2. (2025广东)如图,点D,E,F分别是△ABC各边上的中点,∠A=70°,则∠EDF=( ) A. 20° B. 40° C. 70° D. 110°
C
3.(2025山东威海)如图,△ABC的中线BE,CD交于点F,连接DE.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S△DEF=S△BCF B. S△ADE=S四边形BCED
C. S△DBF=S△BCF D. S△ADC=S△AEB
B
4.(2025四川德阳)△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0),B(3,0),如果△ABC的面积为1,那么点C的坐标可以是________.(只需写出一个即可)
(2,1)
【点拨】∶由A(1,0),B(3,0),得 AB=2,又因为△ABC的面积为1,可得|yC|=1,所以yC=±1从而求解.
5. 如图,在△ABC中,∠A=70°,点D在AB的延长线上,点E在AC的延长线上,CP平分∠BCE,连接BP.若∠P=55°,求证∶
BP平分∠CBD.
证明∶∵CP平分∠BCE,
∴∠PCB=∠BCE.
∴∠P=180°-(∠PBC+∠PCB)
=180°-(∠PBC+∠BCE)=55°.
∴∠PBC+∠BCE=125°①.
∵∠CBD=180°-∠ABC,
∠BCE=180°-∠ACB,∠A=70°,
∴∠CBD+∠BCE=180°-∠ABC+180°-∠ACB
=360°-(∠ABC+∠ACB)
=360°-(180°-∠A)
=360°-(180°-70°)=250°.
∴(∠CBD+∠BCE)=125°②.
由①,②可得∠PBC=∠CBD,∴BP平分∠CBD.
∴∠PBC+∠BCE=125°①,
6.△ABC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尺规作图∶画出△ABC的重心G.(保留作图痕迹,不要求写作法和证明)
解∶分别作出AB边和BC边的垂直
平分线,
与AB和BC边分别交于点N和点M,
连接AM和CN,
如图所示,点G即为所求作的点.
6.△ABC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2)在(1)的条件下,连接AG,BG.已知△ABG的面积等于5cm2,则△ABC的面积是 cm2.
【分析】∵点G是△ABC的重心,∴AG=2MG,
∵△ABG的面积等于5cm2,∴△BMG的面积等于2.5cm2,
∴△ABM的面积等于7.5cm2.
又∵AM是△ABC的中线,
∴△ABC的面积等于15cm2.
15
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AB与AC的中点,连接DE,如图1,可以猜想∶DE∥BC,且DE=BC.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定理证明
(1)证明上述猜想;
图1
7.课本再现
证明∶如图,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
∴∠ADE=∠F,∠A=∠ECF.
∵点E是AC的中点,
∴AE=CE,在△ADE和△CFE中,
图1
F
一题多解∶还可以通过△ADE∽△ABC证明.
∴DE=FE=DF,AD=CF.
∵点D是AB的中点,∴AD=BD.∴CF=BD.
又∵CF∥AB,∴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DE∥BC,DF=BC,∴DE=BC;
∴△ADE≌△CFE(AAS).
结论应用
(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点E,F,M分别是AB,CD,BD的中点,且AD=BC.试判断∠EFM与∠FEM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图2
解∶∠EFM=∠FEM.
理由∶∵点E,F,M分别是AB,CD,BD的中点,
∴根据中位线定理可知,EM=AD,FM=BC.
∵AD=BC,∴EM=FM
∴∠EFM=∠FEM;
拓展延伸
(3)如图3,在△ABD中,E是AB边的中点,C是BD上一点,F是C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交AD的延长线于点G,若AD=BC=4,∠CFE=30°,求EF的长.
图3
解∶如图,连接AC,取AC的中点H,
连接EH,FH,过点H作HM⊥EF于点M,
H
M
∵E,F分别是AB,CD的中点,
∴EH=BC,EH∥BC,FH=AD,
FH∥AD,
∴∠FEH=∠CFE=30°.
拓展延伸
(3)如图3,在△ABD中,E是AB边的中点,C是BD上一点,F是C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交AD的延长线于点G,若AD=BC=4,∠CFE=30°,求EF的长.
图3
H
M
∵AD=BC=4,∴EH=FH=2,
∴∠EFH=∠FEH=30°,
∴HM=FH=1,
∴FM=HM=,∴EF=2FM=2 .
一般三角形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内角和等180°
同一个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
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中位线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