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用即道”的中国审美生活范式。第一点是儒家的伦理与审美交融的“礼乐文明”。孔子“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主张外在仪礼与内在仁德和谐共生,体现于居室陈设的雅正、言行举止的从
2025一2026学年(上)高三年级天一小高考(一)》
容等方面。第二点是道家讲求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家为人的居处生活提供了超
越功利、回归本真的自然主义向度。道家美学塑造了崇尚无为、朴素、野趣、自然韵律的生活
审美观。第三点是禅宗平常日用中的“当下觉悟”。其核心智慧“平常心是道”,主张在担水
语
文
劈柴、吃茶洗钵的寻常日用中体悟真如佛性。第四点是《周易》强调宇宙生命的动态和谐观。
“观物取象”揭示古人从自然万物中提炼审美意象,融入器物纹饰、建筑布局,使生活空间成为
宇宙秩序的微观映射。
考生注意:
圆
主持人:生活美学不仅是关于审美生活的学问,更是通达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请谈谈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我们应如何建立与生活的“审美连接”。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康倩:事实上,中国传统生活美学并非悬浮于空中的理论说教,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平凡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生活的每一天。首先,我们可以在日常器物与活动中发现超越性意义,建立“审美连接”的基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石。中国美学传统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其精髓更在于“道不离器”。
器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古人饮茶、赏器、焚香,非止于感官享受,而是在这些具体可感的“器”与“事”中,体悟宇宙秩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序、人生哲理与生命情调。其次,我们可以在主客交融中深化生命体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
粥
界。中国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体现在生活美学上,便是“物我共感”。刘勰《文心雕龙》言
一、阅读(72分)】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审美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将自我情感、生命节奏授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射于外物,同时让外物的生机反哺内心,形成双向滋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袁劲:“以美的眼光看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生活美学为审美去蔽,为生活开新。“美
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生活美学的出场,是对中国传
从何处寻”?每位美学家和审美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例如,陆机的“物一意一文”、刘勰的
统“生生”意蕴的生动诠释,于四时、山水、礼乐的生活中彰显着中国人的审美境界。为此,
“物一情一锌”。综合来看,目观、身接与情寄是三个关键环节。“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如果
《光明日报》组织三位青年学者围绕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思想特质、面向未来的生活美学与生
说“审美”过程中“美”是“审”的结果,那么作为“审谛之视”的“观”便尤为重要。美感的生
活美育等雏度展开讨论。
成,除了目睹还需要亲历,即祝允明所谓“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作为审美体验
主持人:中华民族在对真善美的求索中积累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形成了丰富多维的审美
中“物我统一的期待”,“寄”将生命灌注于山水园林、诗词歌赋之中。可以说,“目观一身接一
生活样态。请谈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哪些生活美学理论资源。
情寄”是个体与生活的审美连接,亦是精神自由与人性完满的美育实践。
王一楠:中国的生活美学理论资源,植根于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与充盈其间的生
王一楠:当代生活美学以时代眼光重审中国古代美学资源和思想传统,亦面临三重困境:
浆
命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感知最先来自对自然变化和时序更迭的体验。这不仅成
一是感官刺激对深度体验的消解,二是传统文化的表层化危机,三是A虹创作和机械复制对原
为农耕生活的规则,更延展为包含政治活动在内的一切人之行为的准绳,在此视野下,世界是
真性的替代。故而,应更加重视发挥美对生活、对历史、对个体本真的“照亮”作用。冯友兰将
一气流衍、生机满溢的;宇宙则是自然、生命与时间、空间的统合。《周易》六十四卦共同呈现
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审美教育的目的便是使人不断由较低的境界
出“生生”之节奏,既包含四时更迭之律动,又赋予个人独特的时空定位,使宇宙时空与具体的
向较高的境界超越。建立与生活的“审美连接”,也意味着在肯定日常生活正当性的同时,从
生命相联系。因此中国哲学在源头上拒绝割裂“天”与“人”、此岸与彼岸,而是将对生命境界
自然和功利状态中走出,追求更高远的精神境界。
莹
的超越性求索寓于日常生活实践中。
(摘编自《生活美学:追求美好生活的哲学审思》)
袁劲:以生活美学为视角,我们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主轴里寻得理论资源,如学界概括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的“儒行、道化、禅悟”。首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秉持“尽善尽美”的理念,既在制度上注
A.四时、山水等生活中彰显着中国人的审美境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生生”意
重“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式的彝伦攸叙(伦常规范有序),更在生活中高
蕴的诠释,推动了生活美学的诞生。
扬“曾点气象”“孔颜乐处”般的怡情舒性。其次,道家的“大美无言”“法天贵真”思想,体现
B.袁劲和康倩都从顺其自然的层面论述道家思想所体现的生活美学,但两者对禅宗思想论
在老子以橐龠(鼓风吹火的器具)、辐毅论虚实有无和庄子关乎解牛、承蜩、操舟、蹈水的寓言
述的立足点却迥乎不同。
里,是富有生活智慧与生命情趣的顺其自然之美。最后,中国化的佛禅思想,于行住坐卧中
C.“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重在显示外物对个人情感的激发作用,并以此照应
“现观现量”“不即不离”,参悟翠竹黄花的禅意与诗意。
前文对“器”的作用的强调。
康倩:儒家的伦理美学、道家的自然美学、禅宗的觉悟美学、《周易》的“生生”美学这四大
D.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个不同的境界,要实现由较低到较高境界的超越,离不开与日
核心脉络,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哲学基因一“道器不二,即用显体”,塑造了“日
常生活的“审美连接”。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2025一2026学年(上)高三年级天一小高考(一)
语文·答案
(1~2题,6~7题,11~12题,15题,18题,20题,每小题3分)
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A.“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生生’意蕴的诠释,推动了生活美学的诞生”理解错误,原文说
的是“生活美学的出场,是对中国传统‘生生'意蕴的生动诠释”。B.“两者对禅宗思想论述的立足点却迥乎不
同”理解错误。袁劲论述禅宗思想的立足点是“行住坐卧中”,康倩的立足点是“平常日用中”,两者的立足点是
相似的。C.“重在显示外物对个人情感的激发作用”理解错误。文中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登山则情满于
山,观海侧意溢于海”,强调的是“物我共感”,而不是简单的“外物对个人情感的激发作用”。
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思路点拔“‘器越雅致,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蕴越浓厚”理解错误。原文只是说人们可通过日常器物与活动来
“体悟宇宙秩序、人生哲理与生命情调”,并没有体现“器”的形式与“审美意蕴”之间的关系。
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
答案①实现外物与内心的双向滋养。②践行精神自由与人性完满。③达到更高远的精神境界。(每句1分,
意思对即可)
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迁移应用的能力。
答案①目观:诗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所见的是田居实景、庭院风
光、乡野景致等景象。②身接:诗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亲身践行农耕生活,切实体验到田园生活的质
朴与自在。③情寄:诗人厌弃官场、热爱自然、追求本真生活,“复得返自然”可见诗人将情感寄托于所见所历
的田园景致与生活中。(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
情给分)》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探究问题的能力
答案①均主张美存在于日常之中。材料认为中国传统生活美学植根于日常生活,罗丹也认为“世界上并不缺
少美”,二者均认为美具有普遍性、生活化的特征。②均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材料指出“从生活中发现美”
“关不自关,因人而彰”,罗丹的话在于凸显“发现关的眼睛”,二者均肯定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③均指
向日常审美对精神境界的提升价值。材料中指出审美教育能让人超越自然、功利境界,审美连接可丰富精神世
界:罗丹的话鼓励人主动发现美,本质上也是引导人通过审美感知,从日常中获得精神滋养。(每点3分,答出
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6.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和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B.“也体现了卣辰与弗之对敌人的蔑视”理解错误。“两人笑笑,各奔前程”写两人在警报声中的从
容心态,以及对职责的坚守。没有体现“对敌人的蔑视”。C.“文中人物情绪状态的变化与汽笛声的缓急变化
始终一致”理解错误。如“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时,学生们陆续向外走,“弗之进了蜡梅林,缓步而
行,欣赏若阵阵幽香”,人们的情绪状态依然是缓和的。D.“反衬”错误,应为“烘托”;猫的声音也体现不了“被
玩弄戏耍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