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导学用合一学案
张彦华 编写
【导入学习】
一、情境导入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认为唐和宋在政治、经济、学术、文学和艺术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是近世的开端,这就是“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的学生宫崎市定支持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唐宋变革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一百多年来,赞成和质疑者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了较长时段的学术争鸣局面。
思考:与唐代相比,宋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艺和科技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二、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业目标:
1.能够描述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的突出表现,分析其影响。
2.能够说出宋代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演进的主要成就,理解宋代文化的主要特点。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快速阅读教材第一目“经济的发展”,概括宋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并分析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快速阅读教材第二目“社会的变化”,概括宋代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3.快速阅读教材第三目“儒学的复兴”,概括程朱理学形成的背景和特点,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4.快速阅读教材第四目“文学艺术和科技”,概括宋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主要成就,简析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二、自主检测
1.宋代农书所述土壤改良方法比较系统、全面,除水利改良(修筑陂塘等)、生物改良(秸秆还田等)、耕作改良(薄耘、轮作等)外,还强调“用粪犹用药”,以使地力“常新壮”这表明,宋代
A. 变法成效显著 B. 人力严重不足
C. 农业技术先进 D. 耕地面积扩大
2.宋朝时期,江南普遍种植双季稻或采用冬麦、晚稻轮作两熟制。这有利于
A.粮食产量增加 B.生产工具改进
C.耕地面积扩大 D.水利设施完善
3.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A.私营作坊为主 B.产品行销世界
C.遍布沿海地区 D.工艺水平高超
4.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图3
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
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 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
5.宋代,常有民众在清明等节日放风筝,还出现了“圆社”等专业球类社团。这说明当时
A.科学技术进步 B.娱乐方式多样
C.商品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6.两宋时期,孟子的学说得到空前的尊崇,荀学则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严厉批评,最终形成了以孔孟之道为正统的儒学新格局。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A.造成了儒家思想的分裂 B.主张恢复原始儒学传统
C.推崇“人性本善”学说 D.具有“重君抑民”思想
7.宋朝在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市”“蕃坊”“蕃学”。这是由于当时
A. 市民阶层壮大 B. 海外贸易兴盛
C. 民族交往频繁 D. 文化教育发展
8.《经世大典》载:海运时,惟凭针路定向行船,仰观天象以卜明晦。这体现了宋元时期
A.指南针已运用于航海 B.造船技术适应远航
C.地理知识有长足进步 D.对外贸易繁荣昌盛
【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互查、讨论并纠正完善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及自主检测答案,搜集新发现问题并进行交流。
2.班级交流:展示各组为解决的问题并展开讨论,解决问题。
【应用学习】
1.右图是宋元时期我国粮食亩产量统计图(单位:斤),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生产工具不断创新
B.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C.民众生活改善缓慢
D.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 下图为汉、唐、宋经济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从汉代到宋代
A. 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始终重合 B. 中原王朝疆域持续扩大
C. 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 D. 经济重心逐步完成南移
3. 南宋《中兴礼书》记载:绍兴十三年,宋高宗举行郊祭,所用的一批陶瓷器交由“平江府烧变”。但“平江官窑”具体位置长期悬而未决,直至2023年3月,经专家论证,苏州元和塘古窑址群为其所在地,从而解开了这一难题。该考古发现
A.可证明相关文献记载基本可信 B.表明宋高宗对北方故土的怀念
C.确证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D.说明苏州是南宋制瓷业的中心
4.宋代蔡絛在《铁围山丛谈》中记载:“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这一记载主要说明宋代
A.城市环境卫生条件极差 B.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C.坊市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D.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5.下侧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体现出宋代
A.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 B.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C.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 D.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6.宋代土地政策灵活,政府“不抑兼并”,而民间则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甚至在一些大土地所有者和国有土地上,出现了名为管庄、干仆的中间承佃人,在承佃后转手出佃,收取额外地租。这些现象
A.促成农业技术的进步 B.导致自耕农经济日趋破产
C.优化了土地使用效益 D.破坏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7.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C.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D.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8.有学者认为,元代有不少蒙古语和西域语言的音译词被吸收到汉语汉文中 。如车站的 “站”就是蒙古语 jam(驿传)的译音,“站”字汉语本义是“立着”“停下”,而元代汉蒙语并用合成“驿站”一词,遂发展为如今车站的“站”义 。这说明
A.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交通发展强化了统治
C.元代重视文化建设 D.民族交融丰富了文化
9.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利益)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在这里朱熹主张
A.天理与义利相辅相成 B.仁义与天理是后天养成的
C.天理与人欲不可兼得 D.一切私利是社会混乱根源
10.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见如图)。可见,宋朝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巩固学习】
一、根据本课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知识图谱。
二、回答“情境导入”后面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4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中
国
历
史
张彦华15936298237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01
情境导入
02
学习目标
03
自主学习
04
合作学习
05
应用学习
06
巩固学习
情境导入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认为唐和宋在政治、经济、学术、文学和艺术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是近世的开端,这就是“唐宋变革论”。内藤湖南的学生宫崎市定支持并发展了这一学说。
“唐宋变革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学者的极大兴趣,一百多年来,赞成和质疑者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了较长时段的学术争鸣局面。
与唐代相比,宋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艺和科技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思考
目标展示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学业目标】
1.能够描述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的突出表现,分析其影响。
2.能够说出宋代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演进的主要成就,理解宋代文化的主要特点。
组内合作
1.互查、讨论并纠正完善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及自主检测答案。
2.搜集各个小组成员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并进行交流。
自学提纲
1.快速阅读教材第一目“经济的发展”,概括宋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并分析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快速阅读教材第二目“社会的变化”,概括宋代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3.快速阅读教材第三目“儒学的复兴”,概括程朱理学形成的背景和特点,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4.快速阅读教材第四目“文学艺术和科技”,概括宋代文学艺术和科技的主要成就,简析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自主检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D D B C B A
班级合作
1.各个小组展示本组在自主学习和自学过程中发现得而未能解决的新问题,提交班级讨论。
2.采用“问题展示——抢答——质疑——纠正完善”的程序解决问题。
应用学习
1.任务:独立完成应用学习栏目中的练习题
2.时间:7分钟
组内合作
1. 展示合作学习练习答案
2.各小组围绕答案展开讨论,解决做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A B C C B D A C
巩固学习
一、根据本课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知识图谱。
二、回答“情境导入”后面的问题。
中
国
历
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