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4章 人与环境学习目标
1、掌握生态足迹的定义
2、理解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3、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认真阅读课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把知识点、重难点和疑难点作出标记,限时3分钟
1.找出阅读内容中一共有哪几个知识点?
2.找出阅读内容中一共有哪几个重点?
3.找出阅读内容中一共有哪几个疑难点?
自学指导1:思考以下问题,限时4分钟1.什么是生态足迹,又称为什么?生态足迹是如何换算的?
2.阅读教材83页图4-1生态足迹的示意图,建设用地、碳足迹、林地、渔业用地、耕地和草地分别表示什么?
3.生态足迹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4.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5.完成P85思考讨论
6.我国的人口现状是什么?
7.思考: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国家进行了哪些发展措施?
?问题探讨某同学假期来到几乎没有工矿企业的青海省茶卡盐湖,这里被称为“天空之镜”,湖水清澈、大气透明。联想到自己生活的大城市时常发生雾霾,他认为,没有人类干扰的自然环境就会很好。次年,他到了几个海滨城市旅游,发现这里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他认识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似乎并不矛盾。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吗?2.怎样才能既发展经济,又不破坏坏境?不一定。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人类活动会破坏生态环境,如乱砍滥伐、乱捕滥杀、填湖造地、生物入侵等;有些人类活动会改善生态环境,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茶卡盐湖协调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与保护环境对立起来,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也叫生态占用。(2)换算:粮食消费量可转换为生产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排放的CO2总量可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3)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森林面积。建设用地表示交通设施、住房、工业建筑物、水电库区等人类基础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渔业用地表示支持水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林地表示生产木材、纸浆、薪柴等林木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草地表示生产肉、奶、毛、皮等畜牧产品所需的草地面积。耕地表示用来种植人类消费的作物、油料、橡胶以及生产牲畜饲料等农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4)生态足迹示意图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资料1 18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和未来人口预测图;资料2 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资料3 化石燃料的使用等原因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全球变暖;资料4 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世界人均值,但远高于我国人均生态承载力。1.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思考·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2.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全球发展将面临的问题。3.研究表明,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的约30%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的发展,那么,未来可采取哪些措施提高生态承载力?4.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的生态足迹总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请与同学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思考·讨论·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环境压力人口增长过快,全球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长远远高于生态承载力的增长,生态赤字增加,地球进入严重的生态超载状态。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压力,这将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3显示的全球变暖就是其中之一。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等。从整体上思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我国的人口现状及发展措施(1)我国的人口现状①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人口增长快;②依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未来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2)发展措施①控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出生率和增长率下降,进入低生育水平);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a.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止沙漠化;b.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d.推进生态农业。自学指导2:思考以下问题,限时4分钟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2、全球气候变化形成原因是?危害有?如何防治?
3、水资源短缺的形成原因?危害有?如何防治?
4、臭氧层破坏的形成原因?危害有?如何防治?
5、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危害有?如何防治?
6、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形成原因?危害有?如何防治?
7、环境污染的分类有哪些?形成原因?危害有?如何防治?
8、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丧失
环境污染
水资源短缺
全球气候变化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1)形成原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2)危害: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3)防治措施:①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2.水资源短缺(1)形成原因: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少,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2)危害: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3)防治措施:节约用水。3.臭氧层破坏(1)形成原因:氟氯烃(CFCs)、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2)危害:臭氧层变薄意味着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3)防治措施: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CFCs)、哈龙等物质。南极臭氧空洞4.土地荒漠化(1)形成原因:植被的破坏(草原开垦,过度放牧)。(2)危害:干旱区、半干旱区等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3)防治措施:保护草地、植树造林。5.生物多样性丧失(1)形成原因:栖息地的破坏和掠夺式开发。(2)危害: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3)防治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6.环境污染(1)分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2)形成原因: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3)危害:导致雾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频发。(4)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水华赤潮 污染类型污染情况成因危害大气污染酸雨雾霾臭氧层空洞水体污染无机污染有机污染土壤污染重金属农药污染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SO2等过多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大气中细颗粒物增多水中富含N、P等无机营养氟氯烃等化合物使用重金属、农药等进入食物链水中富含有机物危害人类生活,危害植物生长呼吸道疾病增多,危害人体健康使大气中臭氧含量下降,地表紫外线增强浮游藻类繁殖,水体缺氧,生物大量死亡异养生物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通过生物富集,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常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危害1.上述环境问题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习惯与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呢?2.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思考·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环境问题与每个人的行为习惯息息相关,例如,节约用水要从点滴做起,绿色出行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等。三、可持续发展1.概念: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就是指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2.我国: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节能环保,广为宣传。采用“素食、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小个人的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国家节水标志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政府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理念。揭示了生态系统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几年前,某地建起一家金属冶炼厂,此后,工厂周边的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农民认为冶炼厂排放的废气导致了农作物减产。环境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冶炼厂周围的大气透明度明显下降。冶炼厂方面认为,水稻产量下降的责任不在他们,因为他们排放的废气是经过处理的,检验报告显示,这些废气不会毒害人体,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排放的废气对水稻有毒害作用。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技能,反驳冶炼厂方面的观点。思维训练·辨别“偷换概念”使农作物减产不一定要“毒害”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也可引起农作物减产;不毒害“人体”的废气不一定也不危害水稻。课堂小结: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1、生态足迹定义、
2、生态足迹的示意图中建设用地、碳足迹、林地、渔业用地、耕地和草地分别表示什么?
3、生态足迹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现状和发展措施
5、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6、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危害、防治措施
当堂训练1.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研究人口数量的环境容纳量需考虑人的生态足迹B.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低,生态足迹小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适当提高生态承载力D.“素食、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小个人的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2.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下降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B.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C.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的有些树种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产量下降D.降低人口数量的有效方法是,降低出生率和提高死亡率BD3.某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如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增加水体透明度,能进一步恢复水体中水草的
生长
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
净化效果
C.植物浮床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D.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
4.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
径是(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
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
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D
B
拓展应用1.(1)绿色出行: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2)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灯泡照明,随手关灯,休息时关闭电脑,夏天空调温度不要调太低,根据能耗标识选用能耗低的电器。(3)避免浪费: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具 (如塑料袋、纸杯、木筷等)。2.(1)生活中一水多用:用洗菜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用洗碗水冲厕所,等等。(2)洗手时随时关闭水龙头。3.地方政府可以适当集中财力、智力和技术力量,建设功能性园区,按照标准搞好基础设施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引导企业入园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4.(1)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2)亚洲象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利于亚洲象的繁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