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学习目标
1、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时间、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
2.通过对教材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利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科素养能力。
3.感悟改革是强国之路,只有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方式
革命
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俄国
日本
阅读教材概括俄国改革前的发展历程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
时间 事件
9世纪晚期
13世纪上半叶
14世纪
16世纪初
建立基辅罗斯
莫斯科公国崛起
莫斯科公国统一俄罗斯国家,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称号,强化专制统治
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
17世纪的西欧
荷兰: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已经辉煌了近百年,通过海外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
英国:占有广阔市场,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正在孕育工业革命;
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强权领导下,已发展为17世纪中叶的欧陆首强。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17世纪的俄国:全国只有十几个手工工场,主要使用农奴劳动。中央政务……职责不清,效率低下,贪赃枉法盛行。当时的俄国只有陆军,没有海军。……全城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也只占总人数的23.6%。
——摘自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西欧国家强大,资本主义发展迅
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发展缓慢落后。
根本原因:沙皇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农奴制是极其残酷、极其落后的一种制度。农奴束缚于土地上,像牲畜一样买进卖出,受地主任意殴打折磨,地位的低下与奴隶相仿。
农奴与奴隶有区别吗?
什么是农奴制?
农奴,是指有自己的土地,但无自由的人;
奴隶,既无自己的土地,又无自由,其他大部分权也没有,是属于主人的“物品”,主人有权处置奴隶。
伦敦
华沙
莫斯科
向西方学习
1697年3月9日,彼得率领使团从莫斯科出发。
第一站:瑞典控制下的里加
第二站: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一周——火炮射击)
第三站:荷兰阿姆斯特丹(三个月——船厂木工)
第四站:伦敦(学习造船理论)
第五站:波兰华沙(双方达成共同对抗瑞典的共识)
1698年8月25日,彼得结束访问,回到莫斯科。招募了各种专门人才共计640人。
概况
(1)改革者:
(3)目的:
(4)学习对象:
(2)时间:
沙皇彼得一世
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学习西方
17世纪末18世纪初
彼得一世
(1672—1725)
(5)性质:
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质改革。
(6)改革内容:
阅读教材P6-7,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改革领域 改革内容 改革作用
社会习俗
政治
军事
经济
文化教育
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改组行政机构
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创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贵族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进一步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利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圣彼得堡)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进一步强化了农奴制
促进教育发展
提高民众素质
促进文明开化
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
(7)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1725年俄国军事、经济发展数据
常备军 舰只 水手 近代工场 生铁产量
20余万 (训练有素) 895艘 (以前无) 28000人 (以前无) 240多个 (规模较大) 160万普特
(世界前列)
①俄国的经济、军事的实力大大加强,发展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条件。
材料二:15-18世纪俄国疆域扩张图
材料三:彼得一世是率领俄国人打破孤立封闭,走向世界、参与竞争的第一人。他的一系列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开启了俄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大门。
——赵虹:《俄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先行者——彼得一世》
③彼得一世的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②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材料五:彼得一世在全面学习西方的同时,强化了国内的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对外奉行帝国政治,其结果是又拉大了俄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俄国在后来的200多年间不断地落后于西方。
——杜立克:《论俄皇彼得一世改革的“欧化”与“专制化”》
消极: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材料四:“他们的灵魂属于上帝、脑袋属于沙皇、后背属于主人”国家强盛了,人民贫穷了,这就是彼得改革的代价。 … …彼得的“革命是虚幻的,因为它建立在专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在把全社会农奴化的基础上。
——曹维安《俄国史新论: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废除农奴制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
背景
人均收入(卢布) 铁产量(万吨) 铁路长度(千米) 制度
俄国 71 26 1606 封建农奴制
英国 323 385 14603 君主立宪制
法国 150 108 9160 民主共和制
德国 175 40.2 10065 君主立宪制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俄国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为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竭力加强对他们的人身控制。许多农民不堪忍受地主的剥削,纷纷逃亡。政府的法令规定,只要农民逃亡的时间不超过5年,地主都可以追回,后来这个期限延长至15年1649年的法典规定,地主可以无限期地追回逃亡农民,还可以追回逃亡农民的妻子儿女,这就使农民及其子孙都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农奴。
农奴受压榨,
购买力低下
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
工场主雇佣农奴,要缴纳代役租
封建农奴制
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具备的条件:
原料、市场、资金、劳动力
克里米亚战争
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战败,加剧社会矛盾(导火线)
二、废除农奴制
(1)改革者:
(3)目的:
(4)性质:
(2)时间:
亚历山大二世
1861年,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提供自由劳动力
提供资金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①解放农奴
②高价赎买份地
时间(年) 1865年 1890年 1898年
数量(人) 38.1万 162万 300万
1861年改革后俄国工人数量变化表
时间 企业数(家) 工人数(人) 产值
(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5)废除农奴制的内容:
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
(5)废除农奴制的影响
相关史事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线增加了35倍多。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
(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积极影响: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材料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给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二: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三:“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列宁
消极影响:
①是对农民的一次残酷掠夺;
②农奴制的残余仍旧存在,影响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
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危机
加强中央集权,未触动农奴制
废除农奴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异同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农奴制改革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都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相同点
不
同
点
背景
内容
影响
性质
启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
课堂小结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的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背景: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
内容: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社会生活
性质:沙皇领导的加强专制统治的改革
背景: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经济发展
措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自由转换职业,可以获得一块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影响: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仍然残存,影响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课堂小结
1.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是( )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卡德纳斯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B
课堂检测
2.1861 年法令规定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其主要目的是( )
A. 满足农民的自由需求 B. 为资本主义提供劳动力
C. 推翻沙皇专制 D. 消除农奴制残余
B
D
3.归纳和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俄国通过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1861年农奴制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两次改革的相同点( )
A.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都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
C.都让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
D.都推动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