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5 16:1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豫西北教研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发现,贾湖遗址在第一、二期时,渔猎工具的数量比例和出土频率明显高于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到了第三期(距今8000~7500年),各类农具的数量和出土频率明显上升,其比例超过了同期各类渔猎工具。这一研究结果( )
A. 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
B. 为研究阶级分化提供了有力证据
C. 表明先民获取食物方式发生变化
D. 有助于了解早期国家的生产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内涵日益丰富。子夏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则注重道德实践;孟子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却认“人性本恶”。儒家内部虽有分歧,但也有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 )
A. 对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持续关注
B. 重视新兴地主和军功阶层利益
C. 力主变法图强以适应社会变革
D. 反对制度的束缚主张顺其自然
3. 刘邦建立汉朝后,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既延续了秦朝的高效集权优势,又避免秦朝“孤立无援”的覆辙。基于此目的,汉初( )
A. 平定“七国之乱” B. 推行郡国并行制 C. 派刺史监督地方 D. 实行中外朝制度
4. 唐朝在全国设置13个巡院和大批盐官,稽查私盐商贩,对贩卖、购买私盐者处以严刑。又规定私自贩茶3次,每次300斤以上者处以死刑。这反映了唐朝( )
A.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 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C. 盐茶的管理逐步完善 D. 重视稳定财政收入
5. 北宋初期曾下诏“许民复业,蠲(免除)其租调,宽以岁时”,但是,百姓仍“朝耕尺寸之田,暮入差徭之籍,虽蒙蠲其常租,实无补于损瘠。”这主要反映了宋初的( )
A. 实行休养生息经济政策 B. 中央与地方治理的脱节
C. 方田均税法影响有限 D. 不抑兼并导致税负加重
6. 明初,江南百官士庶之家房屋矮小,厅堂多在后面。至明朝末年,不仅士大夫家,甚至“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兽脊如官衙然,园囿僭拟公侯”。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财富增加滋生奢腐之风 B. 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 建筑风格彰显等级秩序 D. 士贵商贱观念受到冲击
7. 清代《奏折谱》中记录了题本与奏折的不同呈送方式:将题本“正本呈皇上,副本存内阁查覆,内有揭帖公送部科等处”,而奏折“毋庸誊写事由,仍将折稿随报封寄军机处查核”。这一呈送方式可以( )
A. 削弱内阁大臣的决策权 B. 体现军机处地位重要
C. 加强对官僚体系的控制 D. 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
8. 洋务新政曾被寄予“剿发逆,勤远略”的厚望,但甲午战后,时人批评洋务派的改革有名无实,洋务派效法西方是“得其貌,失其真,慕其名,忘其实”。这表明( )
A. 甲午战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
B. 志士仁人欲探求救国新路
C. 晚清改革自救引发统治危机
D. 洋务派照搬西学全盘西化
9. 五四运动前后(1915-1923年),各地涌现大量期刊,其创办情况如下图所示。影响期刊地域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军阀割据混战 B. 经济结构变动 C. 工人阶级力量 D. 思想启蒙程度
10. 19世纪下半叶,上海作为全国外贸转运中心的地位显著,其埠际转运对华北、东北及华中地区口岸均具有较大影响。20世纪以来,上海与华北、东北的经济联系逐渐弱化,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仅为华中地区的区域性外贸转运中心枢纽。据此可知( )
A. 社会变动影响区域贸易发展 B. 上海的经济竞争力持续下降
C. 租界扩大不利区域经济协作 D. 列强在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11. 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通电的部分主题或主要内容。这可以印证中国共产党( )
时间 主题或主要内容
1937年 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1938年 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与坚持持久战!
1939年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1940年 “投降阴谋必须反对……内部摩擦必须消除,国共关系必须调整,内战危险必须根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巩固”,“抗战到底!团结到底!”
A. 倡导并坚持全民族抗战路线 B. 率先举起武装抗击侵略的旗帜
C. 已成为抗战力量的中流砥柱 D. 把处理国共矛盾作为主要任务
12. 1962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立后大幅度压缩基建项目,全国施工的基建项目由1960年的8.2万多个,减为2.5万多个,积累率由1960年的39.6%,降低为10.4%。这一措施旨在( )
A. 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变革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C. 调整政策和发展国民经济 D. 降低财政赤字稳定市场
13. 恩西在苏美尔城市国家时期(约公元前2900-前2334年)既是城邦自治首领,又是神庙最高祭司,同时兼任军事统帅;但至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13—前2006年),恩西却成为由中央任免的地方行政官员,同时还需要向国家交纳贡赋。这反映出该地区( )
A. 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B. 官僚体系渐趋完善
C. 由城邦向地域国家演进 D. 深受希腊文明影响
14. 喜克索斯人原为西亚游牧部族,后渗入埃及并建立了政权,他们不仅把马拉战车、复合弓、新式刀剑等引入埃及,还推行西亚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使埃及出现了许多西亚风格的艺术作品。喜克索斯人在埃及的统治( )
A. 破坏了埃及社会文化发展进程
B. 意在改变埃及文化的落后面貌
C. 开启了印欧人对外迁徙的浪潮
D. 客观上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15. 大约从公元前370年起,雅典开始用抽签机随机挑选陪审法庭的审判员。第一轮随机把候选人名牌插入抽签机,第二轮根据当天到场的人数设置黑白骰子,摇骰定选,白骰中选,最后陪审员的法庭分配及案件审判均通过抽签决定。这一做法( )
A. 确保审判公平公正 B. 降低司法腐败的可能性
C. 提高法庭审判的效率 D. 彰显雅典民主制的优越
16. 据统计,公元前508年,罗马城人口约为13万,公民与奴隶之比为25:1。到公元前329年,罗马城人口增加到约75万,公民与奴隶之比为5:1。至帝国初期,罗马城奴隶人数继续增加,来自希腊和东方等地的奴隶充斥于各个行业。该现象( )
A. 源于罗马对外征服与扩张
B. 见证了罗马万民法的逐渐完善
C 阻碍了罗马社会经济发展
D. 反映了罗马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鹅湖书院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之地。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陆九渊和陆九龄于鹅湖寺讲学,后人在此处建“四贤祠”以示纪念。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此共商抗金大计,书院自此成为南宋爱国精神的象征。淳祐十年(1250年),朝廷赐名“文宗书院”。至元廷统一江南,重文治,鹅湖书院持续发展。明代鹅湖书院发展受封建正统影响较大,其建筑的空间布局,仿造了传统官学的形制,庭院逐步园林化。景泰四年(1453年),鹅湖书院格局与县治文庙相近,书院官学化明显。正德间(1506-1521年),江西书院建设活跃,鹅湖书院格局不断完善。清初鹅湖书院呈颓废状态。康熙年间,清廷对书院建设持鼓励态度,鹅湖书院亦多修建,建设规模之大达历史之最,书院实现全面园林化。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迫于时势,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鹅湖书院历经数百年,见证了中国古代学术的繁荣和思想交流的盛况。
——摘编自刘文玲《江西鹅湖书院变化历程及园林空间特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鹅湖书院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鹅湖书院在历史上的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政策是国家根据国际格局与国家利益制定的对外战略方针。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
序号 内容
① 上海合作组织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共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
②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处理与印度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 中美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④ 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⑤ 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⑥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1)结合新中国在不同时期面临的国际环境与国家发展任务,从材料中任选三则外交政策内容,并分别予以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历史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外国商品进入河南及洋务派创办河南机器局,“提倡商战”风气渐起,信阳、浚县、济源、南阳等地的商人日渐崛起。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势力渗入河南,民众展开激烈反抗。1900年7月,南阳农民7000多人,高喊“扒洋楼,报冤仇”的口号,围教堂,惩处不法教民。20世纪初,开封设立河南大学堂,新式教育兴起。至1909年,河南全省共有专门学堂11所,实业学堂30所,师范学堂63所,中小学堂2800多所,女子学堂17所,共有在读学生近9万人。
——摘编自程有为、王天奖主编《河南通史》第四卷
材料二 七七事变后,开封工、农、商、学、妇女等各团体致电前线全体抗日将士,表示河南人民誓作后援,揭开了河南救亡运动的序幕。救亡运动由开封、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波及到各县城,各地学生也组成乡村服务团,走向广大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党派的人们都行动起来,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随着日军的侵略加剧,巩县兵工厂、焦作煤矿等数十家企业纷纷内迁。中共河南省委组建的抗日游击支队和民众抗日武装迅速发展,晋冀豫、晋豫边等抗日根据地迅速建立。在抗日战争中,河南人民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子弟兵达10余万人,其中2万余人为国捐躯,抗击了入侵中原地区的大部分日军和全部伪军,对日伪军作战1万余次,解放人口2000余万。
——摘编自于吉林主编《河南抗战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河南地区社会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河南人民在抗日斗争中做出贡献。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家资源配置、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造的核心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企业历经六个发展阶段:
1949—1952年:经济恢复阶段
1953—1978年:企业改造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1978—1992年:制度转型的探索阶段
1992—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阶段
2001—2012年:全球化和市场化深化阶段
2012年至今: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阶段
——摘编自王小广、周擎擎《新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及经验》
围绕“新中国企业发展”这一主题,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豫西北教研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原因:历代政府重视支持;南方经济的发展;程朱理学的兴盛;科举制的影响;理学名家的讲学带动。(任答三点)
(2)作用:推动了教育发展,培养了人才;促进了理学、心学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传承;成为爱国主义精神与学术自由的象征;巩固了官方思想的主导地位。
【18题答案】
【答案】(1)选①(21世纪初)这一时期全球化深入发展,地区安全威胁凸显,中国面临的任务是维护地区稳定,保障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在外交上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提出了通过互信合作打击“三股势力”,强化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战略协作,为区域安全与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制。
选②(20世纪50年代)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开始走向联合,国际格局在动荡中发展,中国需要为国家工业化建设营造和平环境。为此我们在外交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外交政策超越了意识形态差异,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推动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建交热潮,打开了外交新局面,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走向成熟。
选③(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国需应对苏联霸权威胁,恢复国家发展所需的外部空间。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大国关系,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选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孤立,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打破外交孤立。我们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彻底废除旧中国不平等条约,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为新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体现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选⑤(新时代)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抬头,中国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与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和主张,超越了零和博弈思维,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推动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选⑥(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营造稳定的国际环境。不结盟政策的推行,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使中国能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独立自主,广泛发展与各国或地区的务实合作,服务于改革开放大局。
(2)启示:外交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国家利益与时代主题,随国际格局与国内任务变化而调整;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以互利共赢为目标,推动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顺应全球化趋势,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在维护自身发展中促进人类共同进步。
【19题答案】
【答案】(1)表现:开展反帝斗争,广泛参与救亡图存活动;近代民族工业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新式教育逐步发展;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任答四点)
(2)贡献:积极响应号召,推动救亡运动高涨;各阶层广泛参加,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厂内迁,为抗战的胜利提供物质支持;建立抗日根据地,组建抗日武装;为全民族抗战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任答三点)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
见解:我赞成1953—1978年是企业改造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阐释: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优先发展重工业就成为当务之急。同时,我国的社会性质及经济发展,也需要将私营企业纳入国家计划体系。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以“一化三改”为特征的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改造,壮大了国有经济的力量;通过一五计划,我国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逐渐建立。此后,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我国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重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国防等诸多领域。这些企业至今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1953—1978年的企业改造和以重工业为主导,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巩固了国防,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示例二
见解:我认为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企业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制度变迁。
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国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活动,在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为政权巩固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一阶段的企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国家主导特征。1953年—1978年,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并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的企业发展服从于国家战略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实现了我国工业化。但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权,创新动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1978年—1992年是我国企业制度转型探索阶段。这一时期,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逐步引入市场因素,形成了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开始全面融入全球经济链。一方面,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抓住机遇迅速成长。2012年以来的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阶段,标志着中国企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成为主导战略,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崛起。
总之,纵观新中国企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制度变迁轨迹: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