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传统发酵技术和产品(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三节 传统发酵技术和产品(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25 17:18:18

文档简介

第三节 传统发酵技术和产品
知识点一 制作泡菜和传统发酵技术的本质
1.(2024·江苏南京调研)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所用的微生物均为原核生物
B.不同发酵产品所用原料必定不同
C.传统发酵均需在通气条件下进行
D.发酵所用菌种都是天然存在的微生物
2.(2024·江苏涟水一中高二月考)我国制作泡菜的历史悠久,对泡菜的制作过程早有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瓮中。”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加入的食盐,使泡菜具有咸味和抑制杂菌的增殖
B.需将水煮沸,以除去溶解氧和消毒杀菌
C.洗净的新鲜食材不可装满容器,但盐水必须浸没食材原料
D.制作过程中,盐水表面出现的“白膜”是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3.泡菜发酵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及成分分别是(  )
A.乳酸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气泡为CO2
B.因腌制过程中的盐进入蔬菜使蔬菜体积缩小,气泡被排出;气体为空气
C.发酵初期活动强烈的是酵母菌,其利用O2产生CO2;气泡为CO2
D.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使坛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排出;气泡为空气
知识点二 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食品
4.传统工艺酿酒过程中,会出现“酿酒不成反酿醋”的现象,即酿出的酒水变酸。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酸酒”产生的原因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B.“酸酒”产生的过程中,糖类被分解成为醋酸
C.酿酒用的菌种主要是酵母菌,其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D.酿酒前将酒缸高温消毒一定能够防止酒变酸
5.如图所示为制作果酒和果醋的流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为清洗,目的是去掉葡萄表面的污物,但不能清洗次数过多
B.②为果酒,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氧气和温度
C.③为果醋,醋酸发酵过程中要间断通气
D.②的制作过程中既涉及有氧呼吸又涉及无氧呼吸
6.桑葚营养丰富,为解决桑葚的季节性过剩、不易储存等问题,可利用如图甲、乙装置发酵制备成桑葚果酒,甲装置小试管中“X 溶液”可吸收 CO2,有助于维持甲装置瓶中的气压相对稳定且适宜。已知甲、乙装置中接种的酵母菌菌种、接种量及其他条件均相同。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用甲装置酿制果酒,不需要开盖放气
B.若甲、乙装置中原料均消耗完,则甲装置的酒精量大于乙装置
C.开始一段时间后,甲装置中的酵母菌数量多于乙装置中的酵母菌数量
D.若制作果醋,只可用甲装置及条件,不可用乙装置及条件
7.(2024·江苏淮安检测)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腌酸笋在春季,当竹子出笋后,长出约30 cm高时便可砍下,剥去笋壳,切成块、丝或片,放于陶罐中,清水过面,撒上适量食盐,置于阴凉处一个月左右,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食盐具有防止杂菌污染的作用
B.制作酸笋所需菌种的代谢类型主要为异养厌氧型
C.为保证发酵成功,需将鲜笋和陶罐用沸水泡烫片刻
D.“清水过面”是为了创造无氧环境,减少杂菌污染
8.(2024·江苏泰州模拟)下图为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成的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参与了糖化和发酵过程
B.糖化时采用的温度越高,淀粉水解的速度越快
C.密坛发酵温度控制在30~35 ℃,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排气
D.制成的白酒需经湿热灭菌后并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可饮用
9.(多选)(2024·江苏扬州期末)如图是工厂用液态法酿造黄酒的工艺流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度、pH、酶浓度等会影响过程①②的酶促反应
B.发酵时间是无关变量,不会影响发酵产量
C.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可以直接利用糯米中的淀粉
D.多种微生物联合发酵有利于黄酒风味的形成
10.(多选)(2024·江苏南通开学考试)科研人员利用溴甲酚紫变色圈法(溴甲酚紫在pH为5.2~6.8范围内,颜色会由黄色变为紫色)从镇江香醋的醋醅中分离出一株优良菌株H3,将菌株接种在不同浓度酒精溶液中观察产酸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紫色的平板上出现黄色的变色圈,从中挑取长势良好的单菌落分离纯化
B.将菌株接种在不同浓度酒精溶液中通入氧气进行醋酸发酵
C.酒精的体积分数过高会损伤醋酸菌的线粒体,不利于其进行有氧呼吸
D.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干热灭菌法
11.(2024·江苏南京检测)如图为某工厂生产葡萄酒和葡萄醋的基本工艺流程,请回答: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从异化作用看是一类         型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其反应式为                        ,该过程在酵母菌细胞的      中进行。
(2)发酵一段时间后,观察甲罐中液体不再有      ,说明发酵完毕。
(3)在图示“葡萄→葡萄汁”的过程中辅以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可提高出汁率,原因是                                               。
(4)图示甲罐的液面位置表示加入葡萄汁的量,这种做法的目的是既               ,又可以防止                                            。
(5)待甲罐发酵结束后,可转为果醋发酵,这利用了醋酸菌可以将酒精转化为    ,再产生醋酸。转为果醋发酵除了要接种醋酸菌外,还要改变发酵条件,方案为                      。
(6)甲罐连接的双U型管中一侧注满水的作用是                      。
(7)为验证葡萄酒制作是否成功,可将发酵液在酸性条件下用      溶液来鉴定,若出现    色,则说明有果酒产生。
第三节 传统发酵技术和产品
1.D 传统发酵技术所用微生物中的酵母菌(酿制果酒)、毛霉(制作腐乳)等真菌为真核生物,醋酸菌(酿制果醋)、乳酸菌(制作泡菜、酸奶)等细菌为原核生物,A错误;酿制果酒、果醋所用原料可以相同,如可利用葡萄酿制葡萄酒或葡萄醋,B错误;酿制果酒和制作泡菜所需菌种分别为酵母菌(兼性厌氧)、乳酸菌(厌氧),酵母菌酿酒时前期需氧,后期无氧(先通气后密封),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需隔绝空气,而酿制果醋所需菌种为醋酸菌(好氧),需通入无菌空气,C错误;传统发酵技术是指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所用菌种是天然存在的微生物,D正确。
2.D 食盐的作用是调味、析出蔬菜中的水分、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但适宜浓度的食盐水对乳酸菌的影响不是很大,A正确;盐水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溶解氧,保证无氧环境,并且可以杀死盐水中的杂菌,B正确;容器中装八成满,防止发酵液溢出,盐水需要没过全部菜料,保证无氧环境,C正确;盐水表面的白膜是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的结果,D错误。
3.C 蔬菜刚入坛时,表面带入的微生物主要是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等,发酵初期酵母菌活动强烈,利用O2产生CO2,CO2以气泡的形式从水槽内放出,逐渐使坛内形成无氧环境。
4.C “酸酒”产生的原因是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醋酸,A错误;在酿酒的过程中糖类被酵母菌利用,由于缺少糖源,醋酸菌将酒精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醋酸,B错误;酿酒前将酒缸高温消毒不一定能够防止酒变酸,若发酵过程中没有严格把控发酵条件,也可能导致酒变酸,D错误。
5.C ①为清洗,目的是去掉葡萄表面的污物,但不能清洗次数过多,否则会过多地清洗掉葡萄皮表面的野生酵母菌,A正确;酒精发酵的产物是果酒,氧气和温度是影响果酒制作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B正确;③为果醋,果醋制作利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在发酵过程中如果中断氧气供应会抑制醋酸菌的代谢,甚至引起醋酸菌的死亡,所以应持续通入无菌空气,C错误;果酒制作前期需要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以大量繁殖,后期需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D正确。
6.B 因甲装置试管中的X溶液能够吸收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的CO2,有助于维持甲装置瓶中的气压相对稳定,所以在酿酒过程中不需要开盖放气,A正确;甲装置中有一定量氧气,酵母菌先消耗原料和氧气进行有氧呼吸而大量增殖,氧气减少,然后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酒精含量才开始增加;乙装置中没有氧气,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酒精含量从一开始就增加,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最终甲装置中的酒精量小于乙装置,B错误;甲装置中有一定量氧气,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而大量增殖,乙装置中没有氧气,只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增殖比较慢,因此开始一段时间后,甲装置中的酵母菌数量多于乙装置中的酵母菌数量,C正确;果醋制作所用菌种为醋酸菌,属于好氧菌,醋酸菌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可将糖分解成醋酸,所以甲装置可以制作果醋,乙中没有氧气,醋酸菌不能生存,乙装置不可以制作果醋,D正确。
7.C 高浓度的食盐可能使微生物渗透失水而死亡,故对微生物也有抑制作用,A正确;酸笋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乳酸菌,利用的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需要厌氧环境,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B正确;鲜笋不能用沸水泡烫,因为制作酸笋的乳酸菌来自鲜笋表面,C错误;“清水过面”可以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酸菌生存繁殖,同时减少杂菌污染,D正确。
8.A 糖化主要是利用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参与酿酒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但起主要作用的是酵母菌,A正确;温度高,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会使酶失去催化作用,所以温度太高,淀粉水解速度会变慢,B错误;液态酒精发酵阶段的温度应控制在18~25 ℃,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进行排气,C错误;传统酿造的白酒不需经湿热灭菌,D错误。
9.BC 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因此温度、pH、酶浓度等会影响过程①②的酶促反应,A正确;发酵时间会影响发酵产量,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糯米中的淀粉需要糖化后才能被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利用,C错误;黄酒风味受原料、发酵条件、菌种等多种因素影响,多种微生物联合发酵有利于黄酒风味的形成,D正确。
10.CD 根据题干可知,溴甲酚紫在pH为5.2~6.8范围内,颜色会由黄色变为紫色,醋酸菌能将酒精氧化成醋酸,溶液pH为显酸性,因此应从黄色变色圈中挑取长势良好的单菌落分离纯化,A正确;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醋酸菌能将酒精氧化成醋酸,因此应将菌株接种在不同浓度酒精溶液中通入氧气进行醋酸发酵,B正确;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C错误;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湿热灭菌法,D错误。
11.(1)兼性厌氧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细胞质基质 (2)气泡冒出 (3)纤维素酶、果胶酶分解细胞壁,有利于榨汁处理过程中色素释放 (4)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 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 (5)乙醛 将发酵温度提高至30~35 ℃,通入无菌空气 (6)防止空气、杂菌进入,便于排气减压 (7)重铬酸钾 灰绿
解析:(1)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CO2,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能量,无氧呼吸发生在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2)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有CO2,故发酵一段时间后,观察甲发酵罐中液体不再有气泡冒出,说明发酵完毕。(4)图示甲罐的液面位置表示加入葡萄汁的量,这样可为酵母菌大量有氧呼吸提供适量的氧气,使酵母菌可以大量繁殖,还可以防止发酵过程中气体的产生而导致发酵液溢出。(5)在氧气充足、糖源不足的条件下,醋酸菌可以将酒精转化为乙醛,进而转化为醋酸。果酒发酵转为果醋发酵时,除了要接种醋酸菌外,还要将发酵温度提高至30~35 ℃,并通入无菌空气。
3 / 3第三节 传统发酵技术和产品
导学 聚焦 1.概述传统发酵技术的本质是微生物的天然发酵。 2.比较果酒与果醋制作的异同。 3.掌握制作果酒、果醋和酸奶的方法
知识点(一) 传统发酵技术的本质是微生物的天然发酵
1.制作泡菜
(1)制作原理
①蔬菜上一般会带有          等微生物。
②乳酸菌等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产生    等物质,使泡菜带有特殊的酸味和香气。
(2)方法步骤
2.传统发酵技术的本质是微生物的天然发酵
(1)微生物
①概念:微生物是各种个体微小、肉眼不易看见、结构相对简单的生物的总称。
②种类
(2)我国传统发酵技术源远流长
①传统发酵:利用天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制造或生产某些产品的过程。
②实例:泡菜主要经    发酵生产,腐乳主要经    发酵生产,豆酱经多种    发酵生产,酒主要经    发酵生产。
3.基于上述学习,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制作泡菜所需要的乳酸菌来自蔬菜表面,不需要专门接种乳酸菌。(  )
(2)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
1.制作泡菜液为何用冷却的沸水?
2.整个发酵过程(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中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在不断发生变化,尝试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的变化曲线。
1.制作泡菜的注意事项
(1)加入食盐的量要合适,食盐的用量过高,乳酸发酵受抑制,泡菜风味差;用量过低,杂菌易繁殖,导致泡菜变质。水要煮沸后冷却,煮沸的作用:一是除去水中的氧气,二是杀灭水中的其他微生物。
(2)严格控制发酵的无氧环境:选择合适的密封性良好的发酵容器,如泡菜坛;水煮沸后冷却待用;装坛时压实,使泡菜液没过全部菜料;泡菜坛用水封口不让空气进入,创造一个封闭无氧的环境,发酵期间不宜开盖,并注意在发酵过程中经常向水槽中补充水。
(3)控制适宜的发酵温度:温度过高易导致杂菌滋生;温度过低不利于乳酸发酵,会使发酵时间延长。
2.泡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的变化情况
发酵时期 乳酸菌数量 乳酸含量
初期 少(O2抑制乳酸菌活动) 少
中期 最多(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活动) 增多
后期 减少(乳酸积累,pH下降,抑制乳酸菌活动) 继续增多,最后保持稳定
  
1.(多选)传统发酵技术的本质是微生物的天然发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一定个体微小、肉眼不易看见,结构相对简单
B.天然发酵包括有氧条件下的发酵和无氧条件下的发酵
C.微生物包括细胞型生物(如细菌、真菌)和非细胞型生物(如病毒)
D.生产腐乳、酒、泡菜等传统发酵产品的主要菌种都是原核生物
2.下列关于泡菜的制作过程及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泡菜时无须人为添加乳酸菌等菌种
B.制作泡菜液时应用冷却后的沸水
C.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用量
D.制作泡菜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减少,种类减少
知识点(二) 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食品
1.传统发酵
(1)概念:利用天然微生物的      制造或生产      的过程。
(2)酒、酱油、醋、奶酪、酸奶,都是人类在没有深入了解微生物的情况下,运用           制作而成的。
2.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制作原理
(2)水果的发酵加工——制作果酒和果醋
3.酸奶的制作
4.基于上述学习,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可以大量繁殖,通过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  )
(2)制作果醋的温度比制作果酒的温度高。(  )
(3)制作果酒所用的酵母菌能在无氧条件下,将醋酸氧化为酒精。(  )
(4)制作酸奶时,应将市售未开封鲜奶加热灭菌后再使用。(  )
(5)腐乳主要经毛霉发酵生产,泡菜、酸奶主要经醋酸菌发酵生产。(  )
1.图1、2为平时常用的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装置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图1装置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接?果酒和果醋制作时,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3)利用图2装置在果酒制作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将瓶盖拧松一次的原因是什么?瓶子应如何选择并说明理由。
2.醋酸发酵完成时,在发酵液的液面上会出现一层菌膜,这层菌膜是什么?其出现在发酵液的液面上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制作果酒、果醋和酸奶的菌种以及发酵条件的比较
比较项目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酸奶制作
发酵 菌种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乳酸菌
代谢 类型 异养兼性厌氧型 异养需氧型 异养厌氧型
发酵 条件 温度 18~25 ℃ 30~35 ℃ 40~43 ℃(或30 ℃)
时间 10~12 d 7~8 d 3~4 h(或18~20 h)
氧气 前期需氧,后期无氧 一直需要充足的氧气 无氧
pH 酸性 酸性 酸性
联系 醋酸发酵可以在酒精发酵的基础上进行,酒精发酵为醋酸发酵提供原料 —
1.(2024·江苏阜宁中学高二期中)制作果酒、果醋和酸奶三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
A.菌种为异养原核生物
B.将原料灭菌后再发酵
C.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
D.发酵液最终呈现酸性
2.(2024·江阴高二检测)如图1为果酒和果醋生产工艺流程图,图2为果酒、果醋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图1可知,利用葡萄制作果醋时,必须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进行果醋发酵
B.冲洗葡萄时不能次数过多,否则果酒的制作会失败
C.图2的装置中排气管长而弯曲的目的是防止发酵液被杂菌污染
D.制作果酒时关闭充气口、打开排气口,制作果醋时充气口和排气口都要打开
(1)传统发酵是                          的过程。
(2)泡菜液中加入过量食盐会对泡菜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代谢产物的角度思考酒精发酵过程中“先来水”和“后来酒”的原因是什么?
(4)酸奶制作时,牛奶要基本装满容器,使容器上部留出的空隙尽可能小的原因是什么?
1.(2024·江苏淮安联考)为获得优良的发酵食品,实验室在三支试管中培养了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如图中甲、乙、丙三支试管的菌种(试管内深色区域表示菌种存在的位置)及其发酵食品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试管:醋酸菌—泡菜;乙试管:乳酸菌—果酒;丙试管:酵母菌—果醋
B.甲试管:醋酸菌—果醋;乙试管:乳酸菌—泡菜;丙试管:酵母菌—果酒
C.甲试管:醋酸菌—果醋;乙试管:酵母菌—果酒;丙试管:乳酸菌—泡菜
D.甲试管:酵母菌—果酒;乙试管:醋酸菌—果醋;丙试管:乳酸菌—泡菜
2.如图是某地区白萝卜泡菜加工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白萝卜条烘干可以防止泡菜坛中水分过多影响发酵
B.泡菜母水中白醋、小米椒、姜、蒜等既能调味又能抑制杂菌生长
C.泡菜入坛发酵时用水密封,隔绝空气,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
D.白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减少
3.(2024·宿迁高二检测)利用不同微生物发酵制作食品的技艺历史悠久,遍布民间。以下关于微生物发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需经常放气
B.酵母菌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只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而葡萄酒的口味与所用原料无关
C.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
D.腐乳发酵后期密封处理有利于毛霉繁殖
4.(2024·江苏南通模拟)某同学制作果酒果醋的步骤如下:①将发酵瓶等清洗干净后用酒精消毒;②清洗葡萄并榨汁装入发酵瓶;③将温度控制在18~25 ℃发酵12 d;④打开瓶盖,盖上一层纱布再发酵8 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可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B.②葡萄需先用清水冲洗后去枝梗,避免杂菌污染
C.③每隔一段时间拧松瓶盖一次,及时放气
D.④需要调高温度至30~35 ℃,该过程几乎不产生气体
5.(多选)(2024·江苏锡东月考)凯里红酸汤是贵州省凯里市特产,其颜色鲜红、气味清香、味道酸爽,早已被正式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典》。下图为凯里红酸汤制作流程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红酸汤中的酸味物质主要是醋酸菌产生的醋酸
B.食盐、红辣椒等既可调味又可抑制杂菌生长
C.适当延长发酵时间能加深酸汤的红色,增浓酸味
D.装坛时装满并在盖上坛盖后将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营造良好的发酵条件
第三节 传统发酵技术和产品
【核心要点·巧突破】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1)①乳酸菌、酵母菌 ②乳酸 (2) 盐  糖  浸没
阴凉
2.(1)②原核 真核 病毒 (2)②乳酸菌 毛霉 霉菌
酵母菌
3.(1)√
(2)× 提示: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互动探究
1.提示:一可以除去水中的溶解氧,二可以杀灭水中的杂菌。
2.提示:如图所示
学以致用
1.AD 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生物个体微小、肉眼不易看见,结构相对简单,A错误;生产腐乳、酒、泡菜等传统发酵产品的主要菌种分别是毛霉、酵母菌、乳酸菌,毛霉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D错误。
2.D 乳酸菌在进行发酵时,消耗有机物中的能量,同时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许多小分子物质,因此有机物的干重减少,种类增多,D错误。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1)代谢活动 某些产品 (2)传统的发酵技术
2.(1) 酵母菌  醋酸菌  异养兼性厌氧型  异养好氧型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充分供氧
C2H5OH+O2CH3COOH+H2O+能量
(2) 果柄  损伤  2/3  18~25  放气  无菌
避光  30~35
3. 乳酸菌  乳酸  沸水  2/3  90 ℃  直接
43~45  5%~10%  迅速 ⑩停止代谢 11酸度
4.(1)√
(2)√
(3)× 提示:葡萄糖充足且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可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4)× 提示:制作酸奶时,市售未开封鲜奶可直接使用。
(5)× 提示:泡菜、酸奶主要经乳酸菌发酵生产。
互动探究
1.(1)提示: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样的。
(2)提示:连接长而弯曲的胶管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3)提示:由于发酵过程中会产生CO2,因此要及时排气,以防止发酵瓶爆裂。选择带盖的塑料瓶而不选择带盖的玻璃瓶,原因是玻璃瓶更易胀破。
2.提示:这层菌膜是醋酸菌菌膜。其出现在发酵液液面上说明其是好氧细菌。
3.提示:酸奶的制作依靠的是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因此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学以致用
1.D 果酒制作时所需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是异养兼性厌氧菌;果醋制作时所需的微生物是醋酸菌,是异养需氧菌;酸奶制作时所需的微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乳酸菌,属于异养厌氧菌,A、C错误;灭菌应是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在果酒、果醋和酸奶制作时对原料只进行了清洗或消毒,没有进行灭菌,B错误;果酒制作时发酵液产生CO2,因此发酵液呈酸性,果醋、酸奶制作时由于产生醋酸和乳酸,发酵液呈酸性,D正确。
2.A 图1表示酵母菌发酵产生果酒及醋酸菌利用果酒发酵产生果醋的过程,醋酸菌也可以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直接利用葡萄进行果醋发酵,A错误;用简易装置制作果酒时,所利用的酵母菌来自葡萄皮的表面,所以冲洗葡萄时不能次数过多,否则会冲洗掉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B正确;由于酵母菌在有氧呼吸阶段利用的氧气来自装置中的空气,且无氧呼吸阶段需要保持无氧环境,所以制作果酒时不需要打开充气口,而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都会有二氧化碳产生,所以要打开排气口,醋酸菌属于好氧细菌,所以制作果醋时始终要将充气口和排气口打开,D正确。
【过程评价·勤检测】
网络构建
 (1)利用天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制造或生产某些产品
(2)提示:泡菜液中加入过量食盐会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导致泡菜“咸而不酸”。
(3)提示:“先来水”的原因是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后来酒”的原因是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4)提示:乳酸菌是厌氧菌,应尽可能为其创造无氧环境。
课堂演练
1.B 参与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为好氧菌,在试管的上层,对应甲试管;参与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为厌氧菌,在试管的底层,对应乙试管;参与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在试管的各个部分都有分布,对应丙试管。
2.D 新鲜萝卜在高盐条件下会发生渗透失水,所以将白萝卜条烘干可以防止泡菜坛中水分过多影响发酵,A正确;泡菜制作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所以泡菜入坛发酵时用水密封,隔绝空气,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C正确;白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至相对稳定,D错误。
3.C 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制作泡菜过程中不需要经常放气,A错误;酵母菌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和其他中间产物,不同品种的葡萄其营养成分不尽相同,因此葡萄酒的口味也不相同,B错误;在没有糖源的情况下,醋酸菌可以把酒精转化为醋酸,即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C正确;腐乳发酵后期,密封处理可抑制微生物生长,不利于毛霉繁殖,D错误。
4.A ①过程将发酵瓶等清洗干净后用酒精消毒,防止污染,但不能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A错误;材料处理时选用新鲜葡萄先用清水冲洗1~2次,再除去枝梗和腐烂的籽粒,避免杂菌污染,B正确;将温度控制在18~25 ℃进行果酒发酵,并需适时拧松瓶盖放气,C正确;果醋发酵菌种是醋酸菌,为好氧型细菌,最适温度为30~35 ℃,④需要调高温度至30~35 ℃,该过程几乎不产生气体,D正确。
5.BC 红酸汤中的酸味物质主要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A错误;食盐、红辣椒等既可调味又可抑制杂菌生长,B正确;适当延长发酵时间能使发酵更为充分,能加深酸汤的红色,增浓酸味,C正确;装坛时坛口要留有一点空间,而不能装满,目的是防止番茄发酵后液体膨胀外溢,D错误。
6 / 6(共77张PPT)
第三节 传统发酵技术和产品

学 聚
焦 1.概述传统发酵技术的本质是微生物的天然发酵。
2.比较果酒与果醋制作的异同。
3.掌握制作果酒、果醋和酸奶的方法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目录
CONTENTS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传统发酵技术的本质是微生物的天然发酵
1. 制作泡菜
(1)制作原理
①蔬菜上一般会带有 等微生物。
②乳酸菌等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产生
等物质,使泡菜带有特殊的酸味和香气。
乳酸菌、酵母菌 
乳酸 
(2)方法步骤
①概念:微生物是各种个体微小、肉眼不易看见、结构相对
简单的生物的总称。
②种类
2. 传统发酵技术的本质是微生物的天然发酵
(1)微生物
(2)我国传统发酵技术源远流长
①传统发酵:利用天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制造或生产某些产
品的过程。
②实例:泡菜主要经 发酵生产,腐乳主要经
发酵生产,豆酱经多种 发酵生产,酒主要
经 发酵生产。
乳酸菌 

霉 
霉菌 
酵母菌 
3. 基于上述学习,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制作泡菜所需要的乳酸菌来自蔬菜表面,不需要专门接种乳
酸菌。 ( √ )
(2)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 × )
提示: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
生物。

×
1. 制作泡菜液为何用冷却的沸水?
提示:一可以除去水中的溶解氧,二可以杀灭水中的杂菌。
2. 整个发酵过程(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中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在不断发生
提示:如图所示
变化,尝试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的变化曲线。
1. 制作泡菜的注意事项
(1)加入食盐的量要合适,食盐的用量过高,乳酸发酵受抑制,
泡菜风味差;用量过低,杂菌易繁殖,导致泡菜变质。水要
煮沸后冷却,煮沸的作用:一是除去水中的氧气,二是杀灭
水中的其他微生物。
(2)严格控制发酵的无氧环境:选择合适的密封性良好的发酵容
器,如泡菜坛;水煮沸后冷却待用;装坛时压实,使泡菜液
没过全部菜料;泡菜坛用水封口不让空气进入,创造一个封
闭无氧的环境,发酵期间不宜开盖,并注意在发酵过程中经
常向水槽中补充水。
(3)控制适宜的发酵温度:温度过高易导致杂菌滋生;温度过低
不利于乳酸发酵,会使发酵时间延长。
2. 泡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乳酸含量的变化情况
发酵
时期 乳酸菌数量 乳酸含量
初期 少(O2抑制乳酸菌活动) 少
中期 最多(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活动) 增多
后期 减少(乳酸积累,pH下降,抑制乳酸
菌活动) 继续增多,最后保持稳

  
1. (多选)传统发酵技术的本质是微生物的天然发酵,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
A. 微生物一定个体微小、肉眼不易看见,结构相对简单
B. 天然发酵包括有氧条件下的发酵和无氧条件下的发酵
C. 微生物包括细胞型生物(如细菌、真菌)和非细胞型生物(如病
毒)
D. 生产腐乳、酒、泡菜等传统发酵产品的主要菌种都是原核生物
解析:  绝大多数情况下,微生物个体微小、肉眼不易看见,
结构相对简单,A错误;生产腐乳、酒、泡菜等传统发酵产品的主
要菌种分别是毛霉、酵母菌、乳酸菌,毛霉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
物,D错误。
2. 下列关于泡菜的制作过程及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作泡菜时无须人为添加乳酸菌等菌种
B. 制作泡菜液时应用冷却后的沸水
C. 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用量
D. 制作泡菜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减少,种类减少
解析:  乳酸菌在进行发酵时,消耗有机物中的能量,同时将大
分子物质分解成许多小分子物质,因此有机物的干重减少,种类增
多,D错误。
知识点(二) 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食品
1. 传统发酵
(1)概念:利用天然微生物的 制造或生产
的过程。
(2)酒、酱油、醋、奶酪、酸奶,都是人类在没有深入了解微生
物的情况下,运用 制作而成的。
代谢活动 
某些产
品 
传统的发酵技术 
2.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制作原理
(2)水果的发酵加工——制作果酒和果醋
3. 酸奶的制作
4. 基于上述学习,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可以大量繁殖,通过无氧呼吸可以产生
酒精。 ( √ )
(2)制作果醋的温度比制作果酒的温度高。 ( √ )
(3)制作果酒所用的酵母菌能在无氧条件下,将醋酸氧化为酒
精。 ( × )
提示:葡萄糖充足且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可
将葡萄糖转化为酒精。


×
(4)制作酸奶时,应将市售未开封鲜奶加热灭菌后再使用。
( × )
提示:制作酸奶时,市售未开封鲜奶可直接使用。
(5)腐乳主要经毛霉发酵生产,泡菜、酸奶主要经醋酸菌发酵生
产。 ( × )
提示:泡菜、酸奶主要经乳酸菌发酵生产。
×
×
1. 图1、2为平时常用的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装置充气口、排气口和出料口分别有什么作用?
提示:充气口是在醋酸发酵时连接充气泵进行充气用的;
排气口是在酒精发酵时用来排出CO2的;出料口是用来取
样的。
(2)为什么图1装置排气口要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与瓶身连
接?果酒和果醋制作时,如何使用这个发酵装置?
提示:连接长而弯曲的胶管的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
染。使用该装置制酒时,应该关闭充气口;制醋时,应将充
气口连接气泵,输入氧气。
(3)利用图2装置在果酒制作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将瓶盖拧松
一次的原因是什么?瓶子应如何选择并说明理由。
提示:由于发酵过程中会产生CO2,因此要及时排气,以防
止发酵瓶爆裂。选择带盖的塑料瓶而不选择带盖的玻璃瓶,
原因是玻璃瓶更易胀破。
2. 醋酸发酵完成时,在发酵液的液面上会出现一层菌膜,这层菌膜是
什么?其出现在发酵液的液面上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层菌膜是醋酸菌菌膜。其出现在发酵液液面上说明其是好
氧细菌。
3. 为什么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提示:酸奶的制作依靠的是乳酸菌的发酵作用,抗生素能够杀死或
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因此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成酸奶。
制作果酒、果醋和酸奶的菌种以及发酵条件的比较
比较项目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酸奶制作
发酵 菌种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乳酸菌
代谢类
型 异养兼性厌氧
型 异养需氧型 异养厌氧型
比较项目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酸奶制作
发酵 条件 温度 18~25 ℃ 30~35 ℃ 40~43 ℃(或30 ℃)
时间 10~12 d 7~8 d 3~4 h(或18~20 h)
氧气 前期需氧,后
期无氧 一直需要充足的氧气 无氧
pH 酸性 酸性 酸性
联系 醋酸发酵可以在酒精发酵的基
础上进行,酒精发酵为醋酸发
酵提供原料 —
1. (2024·江苏阜宁中学高二期中)制作果酒、果醋和酸奶三个实验
的共同点是(  )
A. 菌种为异养原核生物 B. 将原料灭菌后再发酵
C. 保证无氧环境下发酵 D. 发酵液最终呈现酸性
解析:  果酒制作时所需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
真菌,是异养兼性厌氧菌;果醋制作时所需的微生物是醋酸菌,是
异养需氧菌;酸奶制作时所需的微生物是原核生物中的乳酸菌,属
于异养厌氧菌,A、C错误;灭菌应是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
在果酒、果醋和酸奶制作时对原料只进行了清洗或消毒,没有进行
灭菌,B错误;果酒制作时发酵液产生CO2,因此发酵液呈酸性,
果醋、酸奶制作时由于产生醋酸和乳酸,发酵液呈酸性,D正确。
2. (2024·江阴高二检测)如图1为果酒和果醋生产工艺流程图,图2
为果酒、果醋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图1可知,利用葡萄制作果醋时,必须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
进行果醋发酵
B. 冲洗葡萄时不能次数过多,否则果酒的制作会失败
C. 图2的装置中排气管长而弯曲的目的是防止发酵液被杂菌污染
D. 制作果酒时关闭充气口、打开排气口,制作果醋时充气口和排气
口都要打开
解析:  图1表示酵母菌发酵产生果酒及醋酸菌利用果酒发酵产
生果醋的过程,醋酸菌也可以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直接利用葡萄进
行果醋发酵,A错误;用简易装置制作果酒时,所利用的酵母菌来
自葡萄皮的表面,所以冲洗葡萄时不能次数过多,否则会冲洗掉葡
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B正确;由于酵母菌在有氧呼吸阶段利用
的氧气来自装置中的空气,且无氧呼吸阶段需要保持无氧环境,所
以制作果酒时不需要打开充气口,而在整个发酵过程中都会有二氧
化碳产生,所以要打开排气口,醋酸菌属于好氧细菌,所以制作果
醋时始终要将充气口和排气口打开,D正确。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传统发酵是
的过程。
利用天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制造或生产某些产
品 
(2)泡菜液中加入过量食盐会对泡菜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泡菜液中加入过量食盐会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导
致泡菜“咸而不酸”。
(3)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代谢产物的角度思考酒精发酵过
程中“先来水”和“后来酒”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先来水”的原因是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
“后来酒”的原因是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
酒精。
(4)酸奶制作时,牛奶要基本装满容器,使容器上部留出的空隙尽
可能小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乳酸菌是厌氧菌,应尽可能为其创造无氧环境。
1. (2024·江苏淮安联考)为获得优良的发酵食品,实验室在三支试管中培养了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如图中甲、乙、丙三支试管的菌种(试管内深色区域表示菌种存在的位置)及其发酵食品对应
正确的是(  )
A. 甲试管:醋酸菌—泡菜;乙试管:乳酸菌—果
酒;丙试管:酵母菌—果醋
B. 甲试管:醋酸菌—果醋;乙试管:乳酸菌—泡
菜;丙试管:酵母菌—果酒
C. 甲试管:醋酸菌—果醋;乙试管:酵母菌—果酒;丙试管:乳酸菌—泡菜
D. 甲试管:酵母菌—果酒;乙试管:醋酸菌—果醋;丙试管:乳酸菌—泡菜
解析:  参与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为好氧菌,在试管的上
层,对应甲试管;参与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为厌氧菌,在试
管的底层,对应乙试管;参与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为兼性厌
氧菌,在试管的各个部分都有分布,对应丙试管。
2. 如图是某地区白萝卜泡菜加工流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将白萝卜条烘干可以防止泡菜坛中水分过多影响发酵
B. 泡菜母水中白醋、小米椒、姜、蒜等既能调味又能抑制杂菌生长
C. 泡菜入坛发酵时用水密封,隔绝空气,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
D. 白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减少
解析:  新鲜萝卜在高盐条件下会发生渗透失水,所以将白萝卜
条烘干可以防止泡菜坛中水分过多影响发酵,A正确;泡菜制作的
原理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所以泡菜
入坛发酵时用水密封,隔绝空气,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C正
确;白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至相对稳
定,D错误。
3. (2024·宿迁高二检测)利用不同微生物发酵制作食品的技艺历史
悠久,遍布民间。以下关于微生物发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需经常放气
B. 酵母菌在酒精发酵过程中只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而葡萄酒的
口味与所用原料无关
C. 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源
D. 腐乳发酵后期密封处理有利于毛霉繁殖
解析:  乳酸菌无氧呼吸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制作泡菜过程
中不需要经常放气,A错误;酵母菌在酒精发酵过程中会产生酒
精、二氧化碳和其他中间产物,不同品种的葡萄其营养成分不尽相
同,因此葡萄酒的口味也不相同,B错误;在没有糖源的情况下,
醋酸菌可以把酒精转化为醋酸,即酒精可作为醋酸菌的碳源和能
源,C正确;腐乳发酵后期,密封处理可抑制微生物生长,不利于
毛霉繁殖,D错误。
4. (2024·江苏南通模拟)某同学制作果酒果醋的步骤如下:①将发
酵瓶等清洗干净后用酒精消毒;②清洗葡萄并榨汁装入发酵瓶;③
将温度控制在18~25 ℃发酵12 d;④打开瓶盖,盖上一层纱布再发
酵8 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可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B. ②葡萄需先用清水冲洗后去枝梗,避免杂菌污染
C. ③每隔一段时间拧松瓶盖一次,及时放气
D. ④需要调高温度至30~35 ℃,该过程几乎不产生气体
解析:  ①过程将发酵瓶等清洗干净后用酒精消毒,防止污染,
但不能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A错误;材料处理时选用新鲜
葡萄先用清水冲洗1~2次,再除去枝梗和腐烂的籽粒,避免杂菌污
染,B正确;将温度控制在18~25 ℃进行果酒发酵,并需适时拧松
瓶盖放气,C正确;果醋发酵菌种是醋酸菌,为好氧型细菌,最适
温度为30~35 ℃,④需要调高温度至30~35 ℃,该过程几乎不产
生气体,D正确。
5. (多选)(2024·江苏锡东月考)凯里红酸汤是贵州省凯里市特
产,其颜色鲜红、气味清香、味道酸爽,早已被正式列入《中国地
理标志产品大典》。如图为凯里红酸汤制作流程示意图,相关叙述
正确的有(  )
A. 红酸汤中的酸味物质主要是醋酸菌产生的醋酸
B. 食盐、红辣椒等既可调味又可抑制杂菌生长
C. 适当延长发酵时间能加深酸汤的红色,增浓酸味
D. 装坛时装满并在盖上坛盖后将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营造
良好的发酵条件
解析:  红酸汤中的酸味物质主要是乳酸菌产生的乳酸,A错
误;食盐、红辣椒等既可调味又可抑制杂菌生长,B正确;适当延
长发酵时间能使发酵更为充分,能加深酸汤的红色,增浓酸味,C
正确;装坛时坛口要留有一点空间,而不能装满,目的是防止番茄
发酵后液体膨胀外溢,D错误。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
知识点一 制作泡菜和传统发酵技术的本质
1. (2024·江苏南京调研)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发酵所用的微生物均为原核生物
B. 不同发酵产品所用原料必定不同
C. 传统发酵均需在通气条件下进行
D. 发酵所用菌种都是天然存在的微生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传统发酵技术所用微生物中的酵母菌(酿制果酒)、毛
霉(制作腐乳)等真菌为真核生物,醋酸菌(酿制果醋)、乳酸菌
(制作泡菜、酸奶)等细菌为原核生物,A错误;酿制果酒、果醋
所用原料可以相同,如可利用葡萄酿制葡萄酒或葡萄醋,B错误;
酿制果酒和制作泡菜所需菌种分别为酵母菌(兼性厌氧)、乳酸菌
(厌氧),酵母菌酿酒时前期需氧,后期无氧(先通气后密封),
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需隔绝空气,而酿制果醋所需菌种为醋酸菌
(好氧),需通入无菌空气,C错误;传统发酵技术是指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所用菌种是天然存在的微生物,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2024·江苏涟水一中高二月考)我国制作泡菜的历史悠久,对泡
菜的制作过程早有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
瓮中。”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加入的食盐,使泡菜具有咸味和抑制杂菌的增殖
B. 需将水煮沸,以除去溶解氧和消毒杀菌
C. 洗净的新鲜食材不可装满容器,但盐水必须浸没食材原料
D. 制作过程中,盐水表面出现的“白膜”是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食盐的作用是调味、析出蔬菜中的水分、抑制其他微生
物的生长,但适宜浓度的食盐水对乳酸菌的影响不是很大,A正
确;盐水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溶解氧,保证无氧环境,并且可
以杀死盐水中的杂菌,B正确;容器中装八成满,防止发酵液溢
出,盐水需要没过全部菜料,保证无氧环境,C正确;盐水表面的
白膜是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的结果,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泡菜发酵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
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及成分分别是(  )
A. 乳酸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气泡为
CO2
B. 因腌制过程中的盐进入蔬菜使蔬菜体积缩小,气泡被排出;气体
为空气
C. 发酵初期活动强烈的是酵母菌,其利用O2产生CO2;气泡为CO2
D. 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使坛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
胀排出;气泡为空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蔬菜刚入坛时,表面带入的微生物主要是不抗酸的大肠
杆菌和酵母菌等,发酵初期酵母菌活动强烈,利用O2产生CO2,
CO2以气泡的形式从水槽内放出,逐渐使坛内形成无氧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识点二 传统发酵技术生产的食品
4. 传统工艺酿酒过程中,会出现“酿酒不成反酿醋”的现象,即酿出
的酒水变酸。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酸酒”产生的原因是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B. “酸酒”产生的过程中,糖类被分解成为醋酸
C. 酿酒用的菌种主要是酵母菌,其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D. 酿酒前将酒缸高温消毒一定能够防止酒变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酸酒”产生的原因是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产生醋酸,A错误;在酿酒的过程中糖类被酵母菌利用,由于缺少
糖源,醋酸菌将酒精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醋酸,B错误;
酿酒前将酒缸高温消毒不一定能够防止酒变酸,若发酵过程中没有
严格把控发酵条件,也可能导致酒变酸,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如图所示为制作果酒和果醋的流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①为清洗,目的是去掉葡萄表面的污物,但不能清洗次数过多
B. ②为果酒,酒精发酵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氧气和温度
C. ③为果醋,醋酸发酵过程中要间断通气
D. ②的制作过程中既涉及有氧呼吸又涉及无氧呼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①为清洗,目的是去掉葡萄表面的污物,但不能清洗次
数过多,否则会过多地清洗掉葡萄皮表面的野生酵母菌,A正确;
酒精发酵的产物是果酒,氧气和温度是影响果酒制作的两个重要因
素,在发酵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B正确;③为果醋,果醋制作利
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在发酵过程中如果中断
氧气供应会抑制醋酸菌的代谢,甚至引起醋酸菌的死亡,所以应持
续通入无菌空气,C错误;果酒制作前期需要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以
大量繁殖,后期需要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桑葚营养丰富,为解决桑葚的季节性过剩、不易储存等问题,可利
用如图甲、乙装置发酵制备成桑葚果酒,甲装置小试管中“X 溶
液”可吸收 CO2,有助于维持甲装置瓶中的气压相对稳定且适宜。
已知甲、乙装置中接种的酵母菌菌种、接种量及其他条件均相同。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用甲装置酿制果酒,不需要开盖放气
B. 若甲、乙装置中原料均消耗完,则甲装置的酒精
量大于乙装置
C. 开始一段时间后,甲装置中的酵母菌数量多于乙
装置中的酵母菌数量
D. 若制作果醋,只可用甲装置及条件,不可用乙装置及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因甲装置试管中的X溶液能够吸收酵母菌酒精发酵产生
的CO2,有助于维持甲装置瓶中的气压相对稳定,所以在酿酒过程
中不需要开盖放气,A正确;甲装置中有一定量氧气,酵母菌先消
耗原料和氧气进行有氧呼吸而大量增殖,氧气减少,然后再进行无
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酒精含量才开始增加;乙装置中没有氧气,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酒精含量从一开始就增加,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最终甲装置中的酒精量小于乙装置,B错误;甲装置中有一定量氧气,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而大量增殖,乙装置中没有氧气,只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增殖比较慢,因此开始一段时间后,甲装置中的酵母菌数量多于乙装置中的酵母菌数量,C正确;果醋制作所用菌种为醋酸菌,属于好氧菌,醋酸菌在氧气、糖源都充足时,可将糖分解成醋酸,所以甲装置可以制作果醋,乙中没有氧气,醋酸菌不能生存,乙装置不可以制作果醋,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2024·江苏淮安检测)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腌酸笋在春季,当
竹子出笋后,长出约30 cm高时便可砍下,剥去笋壳,切成块、丝
或片,放于陶罐中,清水过面,撒上适量食盐,置于阴凉处一个月
左右,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食盐具有防止杂菌污染的作用
B. 制作酸笋所需菌种的代谢类型主要为异养厌氧型
C. 为保证发酵成功,需将鲜笋和陶罐用沸水泡烫片刻
D. “清水过面”是为了创造无氧环境,减少杂菌污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高浓度的食盐可能使微生物渗透失水而死亡,故对微生
物也有抑制作用,A正确;酸笋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乳酸
菌,利用的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需要厌氧环境,其代谢类型为异
养厌氧型,B正确;鲜笋不能用沸水泡烫,因为制作酸笋的乳酸菌
来自鲜笋表面,C错误;“清水过面”可以创造无氧环境,利于乳
酸菌生存繁殖,同时减少杂菌污染,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2024·江苏泰州模拟)如图为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流程,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
A. 制成的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参与了糖化和发酵过程
B. 糖化时采用的温度越高,淀粉水解的速度越快
C. 密坛发酵温度控制在30~35 ℃,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排气
D. 制成的白酒需经湿热灭菌后并窖藏一段时间后才可饮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糖化主要是利用酒曲中的多种微生物将淀粉水解为葡萄
糖,参与酿酒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但起主要作用的是酵母菌,A正
确;温度高,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会使酶失去催化作用,所以温度
太高,淀粉水解速度会变慢,B错误;液态酒精发酵阶段的温度应
控制在18~25 ℃,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故
每隔12小时需将坛盖拧松进行排气,C错误;传统酿造的白酒不需
经湿热灭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多选)(2024·江苏扬州期末)如图是工厂用液态法酿造黄酒的
工艺流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温度、pH、酶浓度等会影响过程①②的酶促反应
B. 发酵时间是无关变量,不会影响发酵产量
C. 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可以直接利用糯米中的淀粉
D. 多种微生物联合发酵有利于黄酒风味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因此温度、pH、酶浓度
等会影响过程①②的酶促反应,A正确;发酵时间会影响发酵产
量,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糯米中的淀粉需要糖化后才能被酿酒
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利用,C错误;黄酒风味受原料、发酵条件、菌
种等多种因素影响,多种微生物联合发酵有利于黄酒风味的形成,
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多选)(2024·江苏南通开学考试)科研人员利用溴甲酚紫变色
圈法(溴甲酚紫在pH为5.2~6.8范围内,颜色会由黄色变为紫
色)从镇江香醋的醋醅中分离出一株优良菌株H3,将菌株接种在
不同浓度酒精溶液中观察产酸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紫色的平板上出现黄色的变色圈,从中挑取长势良好的单菌落分离纯化
B. 将菌株接种在不同浓度酒精溶液中通入氧气进行醋酸发酵
C. 酒精的体积分数过高会损伤醋酸菌的线粒体,不利于其进行有氧呼吸
D. 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干热灭菌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溴甲酚紫在pH为5.2~6.8范围内,
颜色会由黄色变为紫色,醋酸菌能将酒精氧化成醋酸,溶液pH为
显酸性,因此应从黄色变色圈中挑取长势良好的单菌落分离纯
化,A正确;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醋酸菌能将酒精氧化成醋
酸,因此应将菌株接种在不同浓度酒精溶液中通入氧气进行醋酸
发酵,B正确;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C错误;培养基灭
菌常用的方法是湿热灭菌法,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2024·江苏南京检测)如图为某工厂生产葡萄酒和葡萄醋的基本
工艺流程,请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从异化作用看是一类
型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
其反应式为 ,该过
程在酵母菌细胞的 中进行。

性厌氧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细胞质基质
解析: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条件下大
量繁殖,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和CO2,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
的反应式为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无氧呼吸发
生在酵母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发酵一段时间后,观察甲罐中液体不再有 ,说
明发酵完毕。
气泡冒出
解析: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有CO2,故发酵一段时间后,观察甲发酵罐中液体不再有气泡冒出,说明发酵完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在图示“葡萄→葡萄汁”的过程中辅以纤维素酶、果胶酶处
理可提高出汁率,原因是

纤维素酶、果胶酶分解细胞壁,
有利于榨汁处理过程中色素释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图示甲罐的液面位置表示加入葡萄汁的量,这种做法的目的
是既 ,又可以防
止 。
为酵母菌大量繁殖提供适量的氧气
发酵旺盛时汁液溢出
解析: 图示甲罐的液面位置表示加入葡萄汁的量,这样可为酵母菌大量有氧呼吸提供适量的氧气,使酵母菌可以大量繁殖,还可以防止发酵过程中气体的产生而导致发酵液溢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待甲罐发酵结束后,可转为果醋发酵,这利用了醋酸菌可以
将酒精转化为 ,再产生醋酸。转为果醋发酵除了要
接种醋酸菌外,还要改变发酵条件,方案为

乙醛
将发酵温度提
高至30~35 ℃,通入无菌空气
解析: 在氧气充足、糖源不足的条件下,醋酸菌可以将酒精转化为乙醛,进而转化为醋酸。果酒发酵转为果醋发酵时,除了要接种醋酸菌外,还要将发酵温度提高至30~35 ℃,并通入无菌空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甲罐连接的双U型管中一侧注满水的作用是

防止空气、杂
菌进入,便于排气减压
(7)为验证葡萄酒制作是否成功,可将发酵液在酸性条件下
用 溶液来鉴定,若出现 色,则说明有
果酒产生。
重铬酸钾
灰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感 谢 观 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