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中图版八上地理 阶段性测试卷
中图版八上地理期中模拟押题卷02
[范围:第1-2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月20日周五,株洲某中学地理小组,在校园内给老师拍摄四张背影照片(如下图)。从中午到下午晚饭时间,四个时刻,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位置完全相同。读图,完成1~3题。
图QZ 1
1.21日冬至日周六,同学们从清晨开始继续观察到正午,老师的影子会发生的变化是 ( )
①逐渐变长 ②逐渐变短 ③位于老师前方 ④位于老师右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图QZ 1
2.下学期2月中旬元宵节后开学,同学们将继续这项研究性学习,观察到的现象和20日、21日数据对比 ( )
A.同一时刻影子更长 B.同一时刻影子的方向相反
C.一天中可供观察的时间变长 D.老师的衣着会换成夏装
C
图QZ 1
3.导致一天中人影在地面上长短变化的原因是 ( )
A.地球自转 B.天气的变化
C.地球公转 D.昼夜长短的变化
A
图QZ 1
科迪勒拉山系生物学家密卡尔逊在19世纪末调查地球陆地上蚯蚓的分布情况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有一种正蚯蚓(一种蚯蚓的名称)同时分布在图中同纬度的甲、乙两地,但与甲地同纬度同大陆的西海岸却并没有这种蚯蚓分布。读图,完成4~6题。
图QZ 2
4.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的大洋是 (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A
图QZ 2
5.关于题中正蚯蚓的分布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
A.动物迁移 B.气温变化 C.大陆漂移 D.降水变化
C
图QZ 2
6.地质学家在对海陆变迁的不断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下列有关其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球表层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形成后不再分裂和移动
B.地中海位于板块交界处,在碰撞挤压作用下面积正在缩小
C.地震和火山活动在各地都可以发生,无法预料
D.世界著名的山系都位于板块内部,十分稳定
B
读“某月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单位:℃)分布图”,完成7~8题。
图QZ 3
7.对比回归线附近海水温度可知,此时处于 ( )
A.北半球夏季
B.南半球夏季
C.南半球7月
D.北半球1月
A
图QZ 3
8.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是 ( )
A.北半球中纬度等温线稀疏
B.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C.北半球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D.沿北回归线,大洋西岸低于大洋东岸
B
图QZ 3
沙漠是地球上分布较广的一种地表景观。沙漠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是世界主要沙漠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图QZ 4
9.沙漠的分布区年降水量大多在 ( )
A.1 000毫米以上
B.500~1 000毫米
C.200~500毫米
D.200毫米以下
D
图QZ 4
10.下列区域是沙漠主要分布区的是 ( )
A.赤道附近地区
B.温带大陆西部
C.温带大陆东部
D.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D
图QZ 4
读“北美洲的地形和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11~12题。
图QZ 5
11.北美洲 ( )
A.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B.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D.与①大洲的分界线为白令
海峡
B
图QZ 5
12.北美洲西部海岸的气候呈南北狭长状分布,其影响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人为活动
D.地形地势
D
图QZ 5
薰衣草原产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耐旱怕涝,花期时需要充足的阳光,下图为世界著名薰衣草产地分布图和普罗旺斯、伊犁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13~15题。
图QZ 6
13.世界著名薰衣草产地主要位于 ( )
A.温带 B.高纬度 C.西半球 D.沿海
A
图QZ 6
14.普罗旺斯、伊犁两地有利于薰衣草种植的气候条件是 ( )
A.气温年较差小 B.夏季高温多雨
C.夏季光照充足 D.全年水热充足
C
图QZ 6
15.薰衣草叶子修长碧绿,开出的花是淡雅的紫色穗状小花序,花开时形成一片紫色的花海,美丽而浪漫。薰衣草的花清香怡人,有很好的安眠效果。结合薰衣草生长特性,推测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季最可能是 ( )
A.2月到4月
B.6月到8月
C.9月到11月
D.12月到次年2月
B
图QZ 6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7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有重要意义。图a为地球公转与节气示意图,图b为黄河流域图。
图QZ 7
(1)二十四节气是由于地球的 运动形成的,周期是 。(4分)
公转
一年/(约)365天
图QZ 7
(2)据考证,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冬至节气该流域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这一天整个北极圈以内都会出现 现象。(4分)
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图QZ 7
极夜
(3)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气温状况,如大暑;有的反映物候现象,如惊蛰;有的反映降水状况,如: 。(4分)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图QZ 7
唐诗《夏至五月中》:“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注:五月为农历)
(4)说出诗句所描述的区域当时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形成的原因。(5分)
[答案]气温特点:此时诗句中描述的区域气温较高。形成原因是:诗句中的农历五月中,公历是6月21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诗句中描述的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
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4年6月,广西海洋局、广西科学院在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联合举行“2024年广西海洋移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特设“海洋之旅”科普研学展厅,进行生动有趣的互动学习。
展厅一 海陆变迁厅
下图为展厅一楼陈设的产自于贵州省关岭县一带的海百合化石,它是始见于早寒武世的棘皮动物,生活在浅海。
图QZ 8
(1)在贵州省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过去这里曾经是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 (填“地壳运动”或“人类活动”)有关。(4分)
海洋
图QZ 8
地壳运动
展厅二 海洋现象厅
该展厅通过科技手段,模拟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图。
图QZ 9
(2)同学们在观察模拟运动中,发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
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运动有关,其中,“ ”表示的板块运动形式是 。(4分)
印度洋
图QZ 9
碰撞挤压
展厅三 深海探索厅
2020年,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潜水器新纪录。下图为海底地形示意图。
图QZ 10
(3)读图,马里亚纳海沟位于 洋,科考队员下潜深海区的海底地形是图中的 (填序号)(4分)
太平
图QZ 10
④
(4)说明探测马里亚纳海沟的重要意义。(可从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生态及地质研究等方面回答)(6分)
[答案]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监测,探究地质活动。
图QZ 10
18.(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河北省某中学开展了“走近气候”主题学习活动。下图示意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部分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图QZ 11
主题一 气候与自然环境
(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 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4分)
赤道附近
温带季风
(2)比较①地和②地的降水量差异,并说明差异产生的原因。(4分)
[答案]②比①少。
原因:②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
(3)比较③地和④地的气温差异,并说出影响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4分)
[答案]③比④低。
因素:纬度位置。
主题二 气候与人类活动
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穿厚厚的毛皮衣。印度女性的传统服饰是质地轻薄的纱丽。
(4)分析因纽特人和印度女性的传统服饰与当地气候特征的关系。(4分)
[答案]因纽特人居住地纬度高,气候寒冷,毛皮衣可以御寒,适应当地寒冷的气候特点;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以热带气候为主,纱丽轻薄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特点。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砍伐森林、破坏草原,使植被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加剧等。
(5)为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请至少写出两条中学生可采取的实际行动。(4分)
[答案]乘坐公交车、植树种草、少用一次性用品、随手关灯等。
相关解析
1.D [解析]从清晨到正午,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升高,老师的影子逐渐变短。从清晨到正午,随着太阳的西移,影子均位于老师右后方而不是前方。
2.C [解析]下学期2月中旬元宵节后开学,与20日、21日数据对比,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株洲)太阳高度角变大,同一时刻影子更短,影子方向依旧在北方,A、B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株洲)昼变长,一天中可供观察的时间变长。老师的衣着会换成春装。
3.A [解析]导致一天中人影在地面上出现长短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与地球天气的变化、地球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无关。
6.B [解析]地球表层共分为六大板块,但板块并非形成后就不再分裂和移动,实际上,板块是处于不断运动状态中的,包括分裂、移动和碰撞等。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由于这两个板块的相互碰撞挤压,地中海的面积正在逐渐缩小,这是板块运动导致的海陆变迁的一个典型例子。地震和火山活动并非在各地都可以发生,而是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这些地区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依靠目前的科技手段,有些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可以被预测的。世界著名的山系,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都位于板块交界处,而不是板块内部,地质活动不稳定,这些山脉的形成与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密切相关。
7.A [解析]南回归线附近气温约为20℃,北回归线附近气温约为25℃,南回归线附近气温低于北回归线附近气温,此时处于北半球夏季。
8.B [解析]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较密集。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北半球等温线由于海陆差异显著,在海陆交界处特别弯曲。沿北回归线,大洋西岸高于大洋东岸。
10.D [解析]赤道附近地区大多是热带雨林分布区,温带大陆西部大多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带大陆东部大多是季风气候区,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大多是热带沙漠气候区。
14.C [解析]普罗旺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伊犁河谷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年较差大。普罗旺斯、伊犁河谷两地有利于薰衣草种植的气候条件共同特征是夏季光照充足。
15.B [解析]普罗旺斯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薰衣草花期时需要充足的阳光,花季最可能是6月到8月。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中图版八上地理期中综合评价卷02
[范围:第1-3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月20日周五,株洲某中学地理小组,在校园内给老师拍摄四张背影照片(如下图) 。从中午到下午晚饭时间,四个时刻,拍摄者和被
拍摄者位置完全相同。读图,完成1~3题。
图QZ-1
1.21日冬至日周六,同学们从清晨开始继续观察到正午,老师的影子会发生的变化是 ( D )
①逐渐变长 ②逐渐变短 ③位于老师前方 ④位于老师右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D [解析]从清晨到正午,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升高,老师的影子逐渐变短。从清晨到正午,随着太阳的西移,影子均位于老师右后方而不是前方。
2.下学期2月中旬元宵节后开学,同学们将继续这项研究性学习,观察到的现象和20日、21日数据对比 ( C )
A.同一时刻影子更长 B.同一时刻影子的方向相反
C.一天中可供观察的时间变长 D.老师的衣着会换成夏装
2.C [解析]下学期2月中旬元宵节后开学,与20日、21日数据对比,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株洲)太阳高度角变大,同一时刻影子更短,影子方向依旧在北方,A、B错误;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株洲)昼变长,一天中可供观察的时间变长。老师的衣着会换成春装。
3.导致一天中人影在地面上长短变化的原因是 ( A )
A.地球自转 B.天气的变化
C.地球公转 D.昼夜长短的变化
3.A [解析]导致一天中人影在地面上出现长短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与地球天气的变化、地球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无关。
科迪勒拉山系生物学家密卡尔逊在19世纪末调查地球陆地上蚯蚓的分布情况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有一种正蚯蚓(一种蚯蚓的名称)同时分布在图中同纬度的甲、乙两地,但与甲地同纬度同大陆的西海岸却并没有这种蚯蚓分布。读图,完成4~6题。
图QZ-2
4.图中甲、 乙两地之间的大洋是 ( A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5.关于题中正蚯蚓的分布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C )
A.动物迁移 B.气温变化 C.大陆漂移 D.降水变化
6.地质学家在对海陆变迁的不断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下列有关其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地球表层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形成后不再分裂和移动
B.地中海位于板块交界处,在碰撞挤压作用下面积正在缩小
C.地震和火山活动在各地都可以发生,无法预料
D.世界著名的山系都位于板块内部,十分稳定
6.B [解析]地球表层共分为六大板块,但板块并非形成后就不再分裂和移动,实际上,板块是处于不断运动状态中的,包括分裂、移动和碰撞等。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由于这两个板块的相互碰撞挤压,地中海的面积正在逐渐缩小,这是板块运动导致的海陆变迁的一个典型例子。地震和火山活动并非在各地都可以发生,而是主要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这些地区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依靠目前的科技手段,有些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可以被预测的。世界著名的山系,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都位于板块交界处,而不是板块内部,地质活动不稳定,这些山脉的形成与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密切相关。
读“某月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单位:℃)分布图 ”,完成7~8题。
图QZ-3
7.对比回归线附近海水温度可知,此时处于 ( A )
A.北半球夏季
B.南半球夏季
C.南半球7月
D.北半球1月
7.A [解析]南回归线附近气温约为20℃,北回归线附近气温约为25℃,南回归线附近气温低于北回归线附近气温,此时处于北半球夏季。
8.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是 ( B )
A.北半球中纬度等温线稀疏
B.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C.北半球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D.沿北回归线,大洋西岸低于大洋东岸
8.B [解析]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较密集。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北半球等温线由于海陆差异显著,在海陆交界处特别弯曲。
沿北回归线,大洋西岸高于大洋东岸。
沙漠是地球上分布较广的一种地表景观。沙漠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是世界主要沙漠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9~ 10题。
图QZ-4
9.沙漠的分布区年降水量大多在 ( D )
A. 1 000毫米以上 B.500~ 1 000毫米 C.200~500毫米 D.200毫米以下
10.下列区域是沙漠主要分布区的是 ( D )
A.赤道附近地区
B.温带大陆西部
C.温带大陆东部
D.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10.D [解析]赤道附近地区大多是热带雨林分布区,温带大陆西部大多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带大陆东部大多是季风气候区,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大多是热带沙漠气候区。
读“北美洲的地形和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完成11~ 12题。
图QZ-5
11.北美洲 ( B )
A.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B.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C.地势中部高、 四周低
D.与①大洲的分界线为白令海峡
12.北美洲西部海岸的气候呈南北狭长状分布,其影响因素是 ( D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人为活动
D.地形地势
薰衣草原产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耐旱怕涝,花期时需要充足的阳光,下图为世界著名薰衣草产地分布图和普罗旺斯、伊犁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13~ 15题。
图QZ-6
13.世界著名薰衣草产地主要位于 ( A )
A.温带 B.高纬度 C.西半球 D.沿海
14.普罗旺斯、伊犁两地有利于薰衣草种植的气候条件是 ( C )
A.气温年较差小 B.夏季高温多雨
C.夏季光照充足 D.全年水热充足
14.C [解析]普罗旺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伊犁河谷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少,年较差大。普罗旺斯、伊犁河谷两地有利于薰衣草种植的气候条件共同特征是夏季光照充足。
15.薰衣草叶子修长碧绿,开出的花是淡雅的紫色穗状小花序,花开时形成一片紫色的花海,美丽而浪漫。薰衣草的花清香怡人,有很好的安眠效果。结合薰衣草生长特性,推测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季最可能是 ( B )
A.2月到4月
B.6月到8月
C.9月到11月
D. 12月到次年2月
15.B [解析]普罗旺斯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薰衣草花期时需要充足的阳光,花季最可能是6月到8月。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7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有重要意义。图a为地球公转与节气示意图,图b为黄河流域图。
图QZ-7
(1)二十四节气是由于地球的 公转 运动形成的,周期是 一年/(约)365天 。 (4分)
(2)据考证,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冬至节气该流域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这一天整个北极圈以内都会出现 极夜 现象。 (4分)
(3)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气温状况,如大暑;有的反映物候现象,如惊蛰;有的反映降水状况,如: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 (4分)
唐诗《夏至五月中》:“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注:五月为农历)
(4)说出诗句所描述的区域当时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5分)
I答案]气温特点:此时诗句中描述的区域气温较高。形成原因是:诗句中的农历五月中,公历是6月21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诗句中描述的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
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4年6月,广西海洋局、广西科学院在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联合举行“2024年广西海洋移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 ”,特设“海洋之旅 ”科普研学展厅,进行生动有趣的互动学习。
展厅一 海陆变迁厅
下图为展厅一楼陈设的产自于贵州省关岭县一带的海百合化石,它是始见于早寒武世的棘皮动物,生活在浅海。
图QZ-8
(1)在贵州省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过去这里曾经是 海洋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 地壳运动 (填“地壳运动”或“人类活动”)有关。 (4分)
展厅二 海洋现象厅
该展厅通过科技手段,模拟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图。
图QZ-9
(2)同学们在观察模拟运动中,发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 印度洋 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运动有关,其中,“ ”表示的板块运动形式是 碰撞挤压 。 (4分)
展厅三 深海探索厅
2020年,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 ”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潜水器新纪录。下图为海底地形示意图。
图QZ-10
(3)读图,马里亚纳海沟位于 太平 洋,科考队员下潜深海区的海底地形是图中的 ④ (填序号)(4分)
(4)说明探测马里亚纳海沟的重要意义。 (可从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生态及地质研究等方面回答)(6分)
I答案]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监测,探究地质活动。
18.(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河北省某中学开展了“走近气候 ”主题学习活动。下图示意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部分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图QZ-11
主题一 气候与自然环境
(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 赤道附近 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温带季风 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4分)
(2)比较①地和②地的降水量差异,并说明差异产生的原因。 (4分)
I答案]②比①少。
原因:②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
(3)比较③地和④地的气温差异,并说出影响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 (4分)
I答案]③比④低。因素:纬度位置。
主题二 气候与人类活动
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穿厚厚的毛皮衣。印度女性的传统服饰是质地轻薄的纱丽。
(4)分析因纽特人和印度女性的传统服饰与当地气候特征的关系。 (4分)
I答案]因纽特人居住地纬度高,气候寒冷,毛皮衣可以御寒,适应当地寒冷的气候特点;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以热带气候为主,纱丽轻薄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特点。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砍伐森林、破坏草原,使植被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锐减、 自然灾害加剧等。
(5)为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请至少写出两条中学生可采取的实际行动。 (4分)
I答案]乘坐公交车、植树种草、少用一次性用品、 随手关灯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地理学科
中图版八上地理期中综合评价卷02
[范围:第1-3章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月20日周五,株洲某中学地理小组,在校园内给老师拍摄四张背影照片(如下图) 。从中午到下午晚饭时间,四个时刻,拍摄者和被
拍摄者位置完全相同。读图,完成1~3题。
图QZ-1
1.21日冬至日周六,同学们从清晨开始继续观察到正午,老师的影子会发生的变化是 ( D )
①逐渐变长 ②逐渐变短 ③位于老师前方 ④位于老师右后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学期2月中旬元宵节后开学,同学们将继续这项研究性学习,观察到的现象和20日、21日数据对比 ( C )
A.同一时刻影子更长 B.同一时刻影子的方向相反
C.一天中可供观察的时间变长 D.老师的衣着会换成夏装
3.导致一天中人影在地面上长短变化的原因是 ( A )
A.地球自转 B.天气的变化
C.地球公转 D.昼夜长短的变化
科迪勒拉山系生物学家密卡尔逊在19世纪末调查地球陆地上蚯蚓的分布情况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有一种正蚯蚓(一种蚯蚓的名称)同时分布在图中同纬度的甲、乙两地,但与甲地同纬度同大陆的西海岸却并没有这种蚯蚓分布。读图,完成4~6题。
图QZ-2
4.图中甲、 乙两地之间的大洋是 ( A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5.关于题中正蚯蚓的分布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 C )
A.动物迁移 B.气温变化 C.大陆漂移 D.降水变化
6.地质学家在对海陆变迁的不断研究过程中,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下列有关其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地球表层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形成后不再分裂和移动
B.地中海位于板块交界处,在碰撞挤压作用下面积正在缩小
C.地震和火山活动在各地都可以发生,无法预料
D.世界著名的山系都位于板块内部,十分稳定
读“某月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单位:℃)分布图 ”,完成7~8题。
图QZ-3
7.对比回归线附近海水温度可知,此时处于 ( A )
A.北半球夏季
B.南半球夏季
C.南半球7月
D.北半球1月
℃℃8.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是 ( B )
A.北半球中纬度等温线稀疏
B.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C.北半球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D.沿北回归线,大洋西岸低于大洋东岸
沙漠是地球上分布较广的一种地表景观。沙漠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是世界主要沙漠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9~ 10题。
图QZ-4
9.沙漠的分布区年降水量大多在 ( D )
A. 1 000毫米以上 B.500~ 1 000毫米 C.200~500毫米 D.200毫米以下
10.下列区域是沙漠主要分布区的是 ( D )
A.赤道附近地区
B.温带大陆西部
C.温带大陆东部
D.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读“北美洲的地形和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完成11~ 12题。
图QZ-5
11.北美洲 ( B )
A.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B.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C.地势中部高、 四周低
D.与①大洲的分界线为白令海峡
12.北美洲西部海岸的气候呈南北狭长状分布,其影响因素是 ( D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人为活动
D.地形地势
薰衣草原产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耐旱怕涝,花期时需要充足的阳光,下图为世界著名薰衣草产地分布图和普罗旺斯、伊犁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13~ 15题。
图QZ-6
13.世界著名薰衣草产地主要位于 ( A )
A.温带 B.高纬度 C.西半球 D.沿海
14.普罗旺斯、伊犁两地有利于薰衣草种植的气候条件是 ( C )
A.气温年较差小 B.夏季高温多雨
C.夏季光照充足 D.全年水热充足
15.薰衣草叶子修长碧绿,开出的花是淡雅的紫色穗状小花序,花开时形成一片紫色的花海,美丽而浪漫。薰衣草的花清香怡人,有很好的安眠效果。结合薰衣草生长特性,推测普罗旺斯的薰衣草花季最可能是 ( B )
A.2月到4月
B.6月到8月
C.9月到11月
D. 12月到次年2月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7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有重要意义。图a为地球公转与节气示意图,图b为黄河流域图。
图QZ-7
(1)二十四节气是由于地球的 公转 运动形成的,周期是 一年/(约)365天 。 (4分)
(2)据考证,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冬至节气该流域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这一天整个北极圈以内都会出现 极夜 现象。 (4分)
(3)二十四节气有的反映气温状况,如大暑;有的反映物候现象,如惊蛰;有的反映降水状况,如: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 (4分)
唐诗《夏至五月中》:“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注:五月为农历)
(4)说出诗句所描述的区域当时的气温特点并分析形成的原因。 (5分)
I答案]气温特点:此时诗句中描述的区域气温较高。形成原因是:诗句中的农历五月中,公历是6月21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诗句中描述的区域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
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4年6月,广西海洋局、广西科学院在广西自然资源博物馆联合举行“2024年广西海洋移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 ”,特设“海洋之旅 ”科普研学展厅,进行生动有趣的互动学习。
展厅一 海陆变迁厅
下图为展厅一楼陈设的产自于贵州省关岭县一带的海百合化石,它是始见于早寒武世的棘皮动物,生活在浅海。
图QZ-8
(1)在贵州省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过去这里曾经是 海洋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 地壳运动 (填“地壳运动”或“人类活动”)有关。 (4分)
展厅二 海洋现象厅
该展厅通过科技手段,模拟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图。
图QZ-9
(2)同学们在观察模拟运动中,发现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 印度洋 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运动有关,其中,“ ”表示的板块运动形式是 碰撞挤压 。 (4分)
展厅三 深海探索厅
2020年,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 ”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潜水器新纪录。下图为海底地形示意图。
图QZ-10
(3)读图,马里亚纳海沟位于 太平 洋,科考队员下潜深海区的海底地形是图中的 ④ (填序号)(4分)
(4)说明探测马里亚纳海沟的重要意义。 (可从海洋生物、海洋资源、海洋生态及地质研究等方面回答)(6分)
I答案]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监测,探究地质活动。
18.(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候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河北省某中学开展了“走近气候 ”主题学习活动。下图示意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部分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图QZ-11
主题一 气候与自然环境
(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 赤道附近 地区,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 温带季风 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4分)
(2)比较①地和②地的降水量差异,并说明差异产生的原因。 (4分)
I答案]②比①少。
原因:②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
(3)比较③地和④地的气温差异,并说出影响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 (4分)
I答案]③比④低。因素:纬度位置。
主题二 气候与人类活动
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穿厚厚的毛皮衣。印度女性的传统服饰是质地轻薄的纱丽。
(4)分析因纽特人和印度女性的传统服饰与当地气候特征的关系。 (4分)
I答案]因纽特人居住地纬度高,气候寒冷,毛皮衣可以御寒,适应当地寒冷的气候特点;印度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以热带气候为主,纱丽轻薄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特点。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砍伐森林、破坏草原,使植被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减少。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锐减、 自然灾害加剧等。
(5)为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请至少写出两条中学生可采取的实际行动。 (4分)
I答案]乘坐公交车、植树种草、少用一次性用品、 随手关灯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