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地形和地形图(1)
1.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盆地的是(C)
2.如图为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等高线重叠处a表示(A)
A.峭壁 B.山顶 C.山脊 D.山谷
(第2题)
3.读等高线地形图,某观光旅游团从山脚登到山顶,选择坡度最缓的路线是(A)
(第3题)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下列关于等高线的说法正确的是(D)
A.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时为峭壁
B.同一条等高线,海拔可以不同
C.等高线不能重合
D.坡陡的地方等高线较密集
5.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A)
(第5题)
A. 山脊、洼地、山谷、山顶
B. 山谷、山顶、山脊、洼地
C. 山脊、山顶、山谷、洼地
D. 山谷、山脊、山顶、洼地
6.下图(单位:米)中海拔最高的区域是(D)
(第6题)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7.请指出图中鞍部的位置:__B__(填字母),图中峭壁处于鞍部的南偏东方向。
(第7题)
8.下图中A为等高线地形图,B、C、D为实际地形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山或高地),请判断A图对应的是__B__。
(第8题)
9.读等高线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第9题)
①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缓 ②图中最高山顶的海拔在400到500米之间 ③a处表示山谷 ④b处表示鞍部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解】 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故①错误;该图的等高距是100米,最高山顶的海拔在400到500米之间,故②正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a处是山脊,故③错误;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b处是鞍部,故④正确。
10.读四幅图幅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第10题)
A. 表示山顶的是甲地
B. 乙处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255米
C. 地面坡度最缓的是丙所在的地形图
D. 最有可能出现河流的是丁地
【解】 甲地等高线海拔由外向内依次降低,表示盆地地形,故A错;乙地峭壁是200米和100米等高线重合处,相对高度约为100米,故B错;四图的图幅相同,等高距也相同,而丙图比例尺最大,可见实际距离最小,坡度也最缓,故C正确;丁地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不可能出现河流,最有可能出现河流的是丙处(山谷)。
11.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1题)
(1)小马河的流向是__自西南向东北。
(2)若C、D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4.5厘米,实际距离约为4.5千米。
(3)A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峭壁,B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山谷。
(4)①②③为三条登山路线,最省力的是__②,理由是__②路线坡度最缓。
(5)当前徒步旅行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旅游方式,但在野外徒步旅行时易迷失方向。请你为野外徒步旅行者提供一种判定方向的方法。
【解】 (1)结合指向标得知:小马河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2)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得出,两山峰的实际距离=4.5厘米×100000=450000厘米=4.5千米。(3)A点是峭壁(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峭壁),B点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4)①②③为三条登山路线,最省力的是②,理由是②路线坡度最缓。(5)野外判定方向的方法有:利用太阳或北极星、利用罗盘或指南针、手表定位、GPS导航、地形、地物特征判断。
课件9张PPT。3.7 地形和地形图(1)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反思2018/11/13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2018/11/132018/11/133.7 地形和地形图(2)
1.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叙述正确的是(A)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因为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C.内力作用使高山削低、盆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
D.干旱地区的外力因素是冰川,湿润地区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2.关于下列地貌类型成因搭配正确的是(C)
A.三角洲——流水溶蚀
B.风蚀城堡——风沙沉积
C.角峰——冰川移动
D.金华双友洞——流水冲刷
3.沙漠中的沙丘形成的原因是(C)
A.风化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4.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D)
5.下图列出了几种自然现象,在图下括号内填出它们分别是由何种力作用(内力作用或外力作用)的结果。并总结一下,在地球内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地表形态变化的特点。
(第5题)
【答】 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加大,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6.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东南海岸的“十二门徒岩”出现崩塌,其中一块岩石在几名观光客面前瞬间“分崩离析”。如今,“十二门徒岩”只剩其八,眼看着巍峨的巨岩变成一堆碎石块,人们不由扼腕叹息,这片举世闻名的美景已经永远不再。影响该地貌形成和变化的主导因素是(D)
A.地震
B.风力侵蚀
C.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
D.海浪侵蚀
【解】 导致该地貌的主导因素是外力——海浪侵蚀。
7.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
(第7题)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人类活动
C.流水侵蚀、人类活动 D.流水侵蚀、外力搬运
【解】 由图可知①作用把岩石从大块变小块,从小块变碎屑物,故判断为风化作用;②过程把残积物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故判断为外力搬运。
8.下面是某科学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面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该实验现象说明了流水是湿润地区的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在干旱地区,风力是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模拟了以外力(填“外力”或“内力”)为主形成的地貌。
(4)下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C)
(第8题)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5)下述地区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①②③⑤(填序号)。
①东非大裂谷 ②喜马拉雅山脉 ③马里亚纳海沟 ④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⑤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⑥长江下游三角洲
【解】 用流水和风是为了证明流水和风力的作用效果,这两者都属于外力,而在荒漠中的蘑菇石就是风力作用的结果。在第(5)小题中A、B和C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D是风力作用的结果,E是冰川作用的结果,F是流水作用的结果。
课件7张PPT。3.7 地形和地形图(2)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按时完成课后同步训练,全面提升自我!单击此处进入课后同步训练2018/11/13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