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5 22:2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之子)墓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金缕玉衣,引起轰动。按礼制,金缕玉衣是帝王专属的殓服,诸侯只能使用银缕玉衣或铜缕玉衣,以此区分君臣等级。汉初诸侯制作金缕玉衣,既是对礼制的突破,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势力已膨胀到敢于挑战中央权威。面对此种情况,年轻的汉武帝该如何应对?
金缕玉衣:汉代帝王的专用殓服。它用纤细金丝将玉片连缀而成,整体依人体形制设计,覆盖头、躯干、四肢等部位,结构精密,形似铠甲。汉代人认为玉能保尸不朽,故以其入殓。金缕玉衣工艺复杂,其制作需耗费大量玉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秦始皇
汉武帝
何为“大一统”
“大一统”不是地域上的“大统一”,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朝巩固
秦朝确立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史料,了解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识读西汉形势图,结合西汉形势图,认识汉武帝时期疆域拓展的时空背景,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通过学习,认识到大一统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家国情怀)
西汉初年,刘邦为吸取亡秦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了很多诸侯国。
一、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
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汉景帝时,采取大臣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不满,吴、楚等七国举兵叛乱,对抗中央,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兵镇压,经过数月努力平定了七国之乱,但封国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一、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
材料一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二 (豪强地主)“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诸侯和地方豪强势力大,严重威胁中央政府。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
一、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
思考:这一政策有何效果?
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思考:汉景帝相比较,同样是削藩,汉武帝的“推恩令”妙在何处??
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以和平的手段,削弱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天下第一阳谋)。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1.解决王国问题
一、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
汉武帝随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对于反叛的地方进行严厉镇压。
酌[zhòu]金夺爵: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藩国的威胁自此消除。
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1.解决王国问题
不少诸侯王因“骄淫失道”,而被除国,如燕王刘定国与文康王姬通奸、夺弟妻为姬及杀人等罪,被主父偃告发处死刑而自杀国除。像类似刘定国这样犯罪或谋反而被除国的,还有燕、济川、齐、淮南、衡山、江都等九国。
——《二十五史简明读本汉书》
一、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
①汉武帝将地方豪强迁往京城,削弱他们的势力;
2.解决地方豪强问题
②汉武帝又在各个地区建立刺史,实行监督。
相关史事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溢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作用:打击了地方豪强,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刺史六条问事
豪强强占田宅超过定制,以强凌弱;
郡国长官背公向私,侵渔百姓;
郡国长官不恤百姓,肆意杀人;
郡国长官任人不当,徇私弃贤;
郡国长官的子弟付势欺人,为非作歹;
郡国长官与豪强勾结,背令枉法。
二、经济上:加强经济管控
汉武帝时期,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阅读课本P68,归纳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①新修建的白渠等水利工程,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发明了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加快了播种速度。
汉代耧车(模型)
纺织、冶炼、 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材料二:富商大贾,冶铸鬻(yù)盐,财或累万金,而不左(帮助)公家(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淮书》
思考: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着什么经济问题?
材料一 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liè)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汉书 食货志》
富商大贾唯利是图
私人铸币
盐铁私营
二、经济上:加强经济管控
面对如此处境,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对经济的管控?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经济问题 汉武帝的政策 作用
私人铸币
盐铁私营 富商唯利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专卖
国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五铢钱
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思想上:尊崇儒术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思考:面对这样的局面,汉武帝该如何要抓住“人心”呢??
董仲舒
1、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2、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
3、重用儒士,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
1.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王任用臣子要符合礼的规范,臣子侍奉君主要用忠心。
3.强调“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夫妻之间 ,尊卑秩序是永恒不变的
【问题探究】 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为何能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重用?
材料研读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改造后了新儒学,主张思想统一、宣扬君权神授、强调尊卑秩序,为神化皇权提供了理论依据,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
君权神授
忠君守礼
尊卑秩序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三、思想上:尊崇儒术
思考:为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汉武帝具体是如何做的?对封建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课程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太学礼堂
汉代讲经图
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察举制中“道德”的核心是儒家倡导的纲常伦理与社会规范,具体表现为:孝悌: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友爱(顺从长辈、在政治上延伸为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品行端正:日常言行符合礼法,无违法乱纪;社会责任:有良好声望,能以身作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思考:察举制中的“有道德”的是何意?
思考:这种选官制度的推行对儒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察举制是为了选拔既服从中央统治、又能维护地方秩序的人才,将儒家道德观与官僚选拔绑定,服务于汉武帝巩固集权、推行“独尊儒术”的整体政策。
【问题探究】 据下图,说说秦皇和汉武对儒家分别采取了怎样的做法?其本质是否有相似之处?
汉代讲经图
坑儒谷
——秦始皇—
——汉武帝——
焚书坑儒:用暴力手段破坏文化
尊崇儒术:用温和方式统一思想
本质:文化专制,加强思想控制
四、军事上:北击匈奴
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的一个游牧部族,他们不断蚕食、征服周边弱小民族,并南下侵扰中原,秦始皇曾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
秦末汉初,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顿(mò dú) 单于的率领下统一漠北地区,不断南下袭扰。
西汉建国之初,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单于,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四、军事上:北击匈奴
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改变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卫青 前119年
霍去病 前119年
过程: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分道北击匈奴,在漠北大获全胜。
结果: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另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西汉收复失地且大大拓展了疆域
人物扫描:
卫青(?一公元前106),河东平阳人。他出身卑微,少年时放羊,由于其姐姐受宠于汉武帝,得以在朝中做官。在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卫青曾七次北击匈奴,指挥作战时以骑兵为主,步兵、车兵配合;善于长途奔袭,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卫青爱惜部下,虽有大功却不自傲,因而具有威望。
人物扫描:
霍去病( 一公元前117),河东平阳人,是卫青的外甥。他英勇善战,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取得辉煌战绩。第一次出征河西时,他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汉武帝想给霍去病建造宅第,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封狼居胥”:汉武帝时,匈奴常扰边境,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五万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于狼居胥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一带)大败匈奴,歼敌七万余、俘匈奴贵族。他随后在此举行祭天封禅仪式,彰显汉朝军威。这一壮举成为后世武将的最高荣誉象征,喻指北伐破敌、立不朽功勋。
四、军事上:北击匈奴
相关史事:
西汉初期,我国西南地区有夜郎、滇等地方政权,统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派人去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汉武帝还在南方越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趾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总结】 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措施 作用与影响
政治
思想
经济
军事
实施推恩令;酎金夺爵;
建立刺史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改革币制;盐铁专营;
平抑物价;重视农业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增加财政收入
北击匈奴
疆域得以扩大,统一得到巩固
影响: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对比西汉与秦朝的疆域图,看看有什么变化?
汉朝疆域向西拓展,国家统治版图进一步扩张。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经济
思想
军事
【问题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对比秦、汉两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货币、度量衡
“焚书坑儒”
蒙恬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颁布“推恩令”;刺史制度
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尊崇儒术
兴办太学
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酒官营、专卖
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征收车船税
“推恩令”;削爵、夺地、除国;
郡国豪强迁往京师;刺史制度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漠北战役)
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
1.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盐铁专卖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设置西域都护
A
2.汉武帝颁布“六条问事”,明确刺史监察郡国的对象为豪强和地方高官,规定监察任务为打击以强凌弱、贪污腐败等。这一做法( )
A.能够彻底解决封国问题 B.有利于消除黄老学说的影响
C.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D.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练习巩固
3.“小钱币,大历史”。下图是小秦同学整理的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货币的变化,从中反映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币制混乱 B.阶级分化 C.政权分立 D.集权统一
D
4.有学者认为,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各种学术活动一律加以取缔,汉代重在“尊”,尊儒的主要手段就是将儒家经术作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基本内容。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B.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C.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C
练习巩固
5.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出抗击匈奴的两名大将是( )
A.项羽和蒙恬 B.班超和班勇
C.主父偃和张骞 D.卫青和霍去病
D
8 . 某同学学习“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时,制作了如下思维导图。他学习的主题是( )
A.废除分封制 B.巩固大一统 C.推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B
练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