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7《孤独之旅》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杜小康在孤独旅程中的心理变化轨迹,感受成长之痛。
2.品味文章诗意的语言,赏析景物描写在渲染气氛、烘托心理、推动情节和象征成长中的作用,感受诗意之美。
3.学会在困境中发现美、感受美,滋养心灵,获得精神的成长。
教学重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如何营造“诗意之美”,并理解其与“成长之痛”的深度融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他,曾是学霸,是一班之长
是油麻地家境最殷实的“少爷”
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
一年级就有油汪汪的皮带
还有大家都没见过的自行车
但是
家境后来忽然一落千丈
他只好失学去放鸭
经历暴风雨也收获成长
他就是杜小康
下面,我们就走进芦苇荡一起去感受少年的《孤独之旅》
(二) 整体感知,梳理“旅途”
快速阅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是一段怎样的“旅程”?
被迫辍学放鸭,陷入孤独之境;
与父前往芦荡,不堪孤独之苦;
父子雨夜寻鸭,承受孤独之艰;
草中喜拾鸭蛋,享受孤独之味。
(三) 聚焦“成长之痛”——孤独中的心理蜕变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并概括其心理特征。
1.逃避孤独
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
杜小康带着哭腔请求
(无学可上已经很难过,又要远离家乡,未来是什么样一无所知,
内心茫然,不情愿)
2. 初碰孤独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
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陌生的环境,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如万重大山压过来,害怕,胆怯,恐惧也向让年幼的杜小康袭来。)
3. 强化孤独
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无话可说,无人可见,无路可走,无法排遣,无边的寂寞,慢慢侵蚀少年的心)
4.直面孤独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寂寞依旧,既然不能改变,那就慢慢接受,慢慢适应,心情平静)
5.战胜孤独
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还是分头去找吧。"(平静,果断,成熟)
"还是分头去找吧?"(商量的语气,不坚定)
"还是分头去找吧!"(情绪激动,不太成熟)
(成长的途中总要面对风雨,杜小康没有被风雨打垮,反而在风雨中变得坚强,勇敢,成长为一名有担当的男子汉。)
6.收获成长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爸!蛋!鸭蛋!鸭下蛋了!"(最兴奋的是看见鸭蛋之后下意识地发出“蛋”的声音而不是先叫“爸”。)
(四个词语,四个感叹号,杜小康看见鸭蛋之后的喜悦激动之情如在眼前,兴奋的声音如在耳边,那是少年历经风雨之后逐渐成长的骄傲和自豪。)
小结:
曹文轩在《感动》一文中曾说过:“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
“疼痛”是成长的催化剂。正是在极致的孤独与恐惧中,杜小康完成了从逃避到面对,从依赖到独立,从脆弱到坚强的转变。只有咽下那些“孤独”才能成长和蜕变。
(四)品读“诗意之美”——苦难中的精神亮色
我们感受了杜小康刻骨铭心的“成长之痛”,但读完全文,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压抑和沉重,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这种美感从何而来?——来自于曹文轩诗一般的景物描写。
1.合作探究,赏析“景语”
核心任务:探寻景物描写的多重作用
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聚焦于一类景物描写,讨论其作用
小组一:芦苇荡——环境与心境的塑造者
任务:找出描写芦苇荡的句子,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示例
“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烘托恐惧、压迫感。)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 (在单调中寻找一丝秩序与美感。)
小结: 芦苇荡既是真实的自然环境,也是杜小康内心孤独与恐惧的外化与投射。
小组二:暴风雨——情节与情感的推动者
任务:赏析暴风雨来临前后的描写,分析其如何推动情节和人物心理。
示例:
来临前:“天气突变,雷声从远处滚滚而来” (营造紧张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肆虐时:“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将故事的冲突和人物的恐惧推向顶点。)
小结: 暴风雨是情节的转折点,它逼迫杜小康在绝境中爆发出全部勇气,完成了成长的“成人礼”。
小组三:鸭群与天空——诗意与哲思的象征者
任务:找出描写鸭群和水乡天空的句子,品味其诗意和象征意义。
示例:
“鸭群在雨中唯唯诺诺地游着” -> 拟人,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气息。
“天空、水面、芦苇……一切都被雨水打得湿漉漉的,唯有鸭群的羽毛是干的。” 在混乱中捕捉到一种安定与温暖。
“蛋!鸭蛋!” (象征希望与收获,是成长最好的见证。)
小结: 还有雨过天晴后蔚蓝的天空,明亮的月亮,芦苇丛历香草的清香味,芦叶里飞舞的萤火虫,水面上的水鸟及羽毛犹如缎面一样闪闪发光的鸭群……这些描写为艰苦的旅程涂抹上了一层明亮的、诗意的底色,展现了苦难中依然存在的生机与美丽。
(五) 融合升华:痛与美的交响
讨论: “成长之痛”与“诗意之美”在文中是分离的吗?还是交融在一起的?
明确: 两者水乳交融。“痛”因“美”的映衬而显得更加深刻和有价值;“美”因“痛”的底色而显得更加厚重和动人。 正是这种交织,使得杜小康的成长故事超越了简单的“吃苦”叙事,成为一首关于生命韧性与精神成长的优美诗篇。
成长,是一场孤独的修行。 它必然伴随着离开舒适区的阵痛。痛,是成长的代价;美,是成长的馈赠。孤独之旅,亦是精神成长的诗意之旅。
真正的成长,是在痛苦中开出花来。 我们不仅要学会承受“痛”,更要学会在“痛”中发现和感受“美”,这份美来自于自然的慰藉、自我的坚持和最终的收获。
(六) 作业布置
写作练习(二选一):
A. 心理描写: 假设你是暴风雨夜的杜小康,请以第一人称写一段心理独白。
B. 景物描写: 模仿课文的笔法,描写一段能烘托你某种心情(如紧张、喜悦、平静)的景物,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七)板书设计
成长之痛,诗意之美
——《孤独之旅》
成长之痛(心理变化) 诗意之美(景物描写)
茫然恐惧 → 害怕胆怯 芦苇荡:烘托压迫、象征孤独
↓
寂寞想家 → 恐慌无助 鸭群、水面:诗意、生机、陪伴
↓
坚强惊喜 → 自豪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