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中学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9-10 19:2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中学七年级(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人体呼吸的全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血液运输;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③肺的通气;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2.在小烧杯中倒入10毫升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的震荡,并置于37℃的温水中.1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请分析所配制的消化液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唾液、胆汁、胃液 B.胆汁、肠液、胰液
C.胃液、肠液、唾液 D.胰液、肠液、唾液
3.张立同学中午放学,买了一根油条吃,油条在张立的消化道内被消化的主要产物是(  )
a葡萄糖 b氨基酸 c甘油 d脂肪酸 e无机盐 f维生素 g水.
A.b、d、f B.a、c、d C.b、e、g D.a、c、f
4.有些幼儿经常服用钙片,但还是表现出缺钙症状,以下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缺乏维生素A B.缺乏维生素C C.缺乏维生素D D.缺乏蛋白质
5.在“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实验中,检测维生素C方法和出现的现象是(  )
A.燃烧、出现灰色物质
B.滴加碘液、呈现蓝色反应
C.滴加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
D.滴加0.01%的高锰酸钾溶液、呈现褪色反应
6.一位患骨质软化的人一到黄昏就视力模糊的症状.下列药品中服用哪一种效果最好?(  )
A.钙片 B.鱼肝油 C.维生素A D.维生素D
7.食物成分中不经过消化就被消化道吸收的是(  )
A.水、无机盐、维生素 B.水、淀粉、维生素
C.蛋白质、水、无机盐 D.淀粉、水、脂肪
8.下列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
A.胃液 B.胰液 C.肠液 D.胆汁
9.下列结构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
A.口腔 B.食道 C.唾液腺 D.小肠
10.从人的消化道中取出一些内容物,经化验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多肽(蛋白质初步消化产物)、维生素、盐酸、水和少量麦芽糖等.最大可能是从哪里取样的?(  )
A.食道 B.胃 C.小肠下部 D.大肠
11.人体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中,午餐的热量约占(  )
A.20% B.30% C.40% D.60%
12.由于偏食,小王的上皮组织发生角化,皮肤粗糙,同时皮下血管出血,原因是由于他体内缺乏(  )
①维生素A ②维生素B ③维生素C ④维生素D.
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②和④
13.甲每日都用不锈钢锅炒菜,乙则用铁锅.甲比乙更易患的病是(  )
A.脚气病 B.贫血病 C.坏血病 D.佝偻病
14.实验证明,维生素B1在1400C时还不至于被分解破坏.有人做馒头时爱加过量的碱,长此以往,容易患脚气病.这是什么道理?(  )
A.高温会破坏维生素B1
B.面粉中缺乏维生素B1
C.碱能破坏维生素B1
D.患者吸收不到足够量的维生素B1
15.人吃了肥肉,其主要成分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成(  )
A.甘油和氨基酸 B.葡萄糖和脂肪酸
C.甘油和脂肪酸 D.二氧化碳和水
16.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通过的细胞层数是(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18.在每是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各占(  )
A.20%、50%、30% B.30%、40%、30% C.50%、20%、30% D.40%、40%、20%
19.下列哪个特点不能增加小肠的内表面积(  )
A.有肠腺,能分泌肠液
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
C.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
D.小肠长约5﹣6米
20.人体吸收的氧最终去向是(  )
A.用来构成组织细胞 B.用来与血红蛋白结合
C.用来交换二氧化碳 D.用来氧化分解有机物
21.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方是(  )
A.肺泡 B.肺泡周围毛细血管
C.组织细胞 D.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
22.小刚患了重感冒,发烧快一个星期了,体重明显下降.原因是他体内消耗量最大的是(  )
A.蛋白质 B.维生素 C.脂肪 D.无机盐
23.下列结构中,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是(  )
A.咽 B.喉 C.食道 D.口腔
2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部位是(  )
A.鼻腔 B.肺和气管
C.肺泡和组织细胞 D.血液
25.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  )
A.胸廓的扩大或缩小
B.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C.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
D.肺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二、非选择题:
26.根据消化系统模式图回答问题:
(1)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的器官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______]______
(2)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的结构是[______]______,它位于腹腔的______.
(3)消化道中只有消化而基本无吸收功能的是[______]______,
只有吸收而无消化功能的是[______]______,既有消化又有吸收功能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请写出食物进出消化道各结构的名称:______.
(5)位于消化道内的腺体有______和______.

27.据图(模拟膈肌的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模型此时模拟的状态是______(吸气还是呼气).
(2)图中A表示______,图中B表示的是______,图中C表示的是______.图中D表示的是______,图中E表示的是______.
(3)用手下拉E,小气球______,表示______过程.
(4)用手上推E,小气球______,表示______过程.
(5)此模型不能演示胸廓的______径的变化,因此不能完全演示呼吸运动.

28.如图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问题:
(1)曲线AB段表示______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______.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______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______.
(4)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AB______;BC______.

29.如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分析图解并回答问题.
(1)E处表示的是______F处表示的是______
(2)从A→B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______
(3)从C→D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______
(4)两图中,含氧量最高的是______;含二氧化碳量最高处是______
(5)在E处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是______.
(6)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过程,它们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30.小敏同学想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她进行了三种处理:
Ⅰ.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①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Ⅱ.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②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Ⅲ.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③号试管中不搅拌.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______和______是对照实验.
(2)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______号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______.
(3)①和②号试管都进行了充分搅拌,这相当于口腔中______的作用.
(4)以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时,是为了探究______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5)人体中消化酶的活性与______和______等环境因素有关.
 

2015-2016学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乐安中学七年级(下)月考生物试卷(3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人体呼吸的全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①血液运输;②组织里的气体交换;③肺的通气;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考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分析】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四个连续的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解答】解:呼吸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故选:D

 
2.在小烧杯中倒入10毫升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的震荡,并置于37℃的温水中.1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请分析所配制的消化液中,最合理的一组是(  )
A.唾液、胆汁、胃液 B.胆汁、肠液、胰液
C.胃液、肠液、唾液 D.胰液、肠液、唾液
【考点】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脂肪的消化,首先明确的是脂肪的消化部位.
【解答】解: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脂肪的消化部位是小肠,因小肠内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消化液.如:肝脏分泌的胆汁里面不含消化酶,但能够乳化脂肪,将较大的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增大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对脂肪进行物理性消化;肠腺分泌的肠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里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消化酶,能对脂肪进行化学性消化.
故选:B
 
3.张立同学中午放学,买了一根油条吃,油条在张立的消化道内被消化的主要产物是(  )
a葡萄糖 b氨基酸 c甘油 d脂肪酸 e无机盐 f维生素 g水.
A.b、d、f B.a、c、d C.b、e、g D.a、c、f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是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不需经过消化即可被吸收;而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不溶于水的有机物,则必需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人体吸收.
【解答】解: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淀粉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脂肪消化后的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被彻底消化后的产物是氨基酸.油条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脂肪,油条进入小肠后,小肠里的肠液和胰液中含有能够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因此,油条在小明的消化道内被消化的主要产物是a、葡萄糖,c、甘油和d、脂肪酸.
故选:B
 
4.有些幼儿经常服用钙片,但还是表现出缺钙症状,以下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缺乏维生素A B.缺乏维生素C C.缺乏维生素D D.缺乏蛋白质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缺维生素D一定会导致缺钙,据此答题.
【解答】解:缺钙和缺乏维生素D都患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是因为维生素D能够促进钙、磷的吸收,缺维生素D一定会导致缺钙.补钙的关键在于吸收,吸收的关键在于维生素D.通常补钙的同时,也要补维生素D.由上可知,有些幼儿常服钙片,仍表现出缺钙症状,原因可能是缺乏维生素D,影响了钙的吸收和利用.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5.在“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实验中,检测维生素C方法和出现的现象是(  )
A.燃烧、出现灰色物质
B.滴加碘液、呈现蓝色反应
C.滴加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反应
D.滴加0.01%的高锰酸钾溶液、呈现褪色反应
【考点】探究维生素C的含量.
【分析】维生素C的分子结构中,有不稳定的“C=C”,又有“﹣OH”,所以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当维生素C溶液与高锰酸钾接触后,即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维生素C还原高锰酸钾,使其褪色.
【解答】解: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是紫色,维生素C可以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在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水果汁,在滴加高锰酸钾溶液,滴入的越少,说明水果汁中含的维生素C越低,反之越高.因此维生素C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能使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故选:D
 
6.一位患骨质软化的人一到黄昏就视力模糊的症状.下列药品中服用哪一种效果最好?(  )
A.钙片 B.鱼肝油 C.维生素A D.维生素D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少,但维生素的作用却很大,如果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据此解答.
【解答】解:缺乏维生素B1,容易导致神经炎、脚气病、口角炎等;缺乏维生素A易患皮肤粗糙、夜盲症等;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等;缺乏维生素D易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等.由上可知,一位患骨质软化的人,又有一到黄昏视力模糊的症状.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和维生素A.鱼肝油是从鲨、鳕、鲭等鱼类肝脏中提取的脂肪,因富含维生素A和D,故有预防夜盲症和软骨病的作用.因此最好服用鱼肝油.
故选:B
 
7.食物成分中不经过消化就被消化道吸收的是(  )
A.水、无机盐、维生素 B.水、淀粉、维生素
C.蛋白质、水、无机盐 D.淀粉、水、脂肪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人体只能吸收小分子的能够溶于水的物质.
【解答】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其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即淀粉只有被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被消化为氨基酸、脂肪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选项中只有A可以不经过消化就被消化道吸收.
故选:A
 
8.下列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
A.胃液 B.胰液 C.肠液 D.胆汁
【考点】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分析】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它们的分泌物叫做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食物的酶.
【解答】解: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能够初步消化淀粉的酶;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能初步消化蛋白质的酶;肠腺分泌的肠液和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能够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加大了脂肪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故选:D
 
9.下列结构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
A.口腔 B.食道 C.唾液腺 D.小肠
【考点】消化道的组成.
【分析】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是由: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组成.
【解答】解: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消化腺是由: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组成,
消化腺分为两类:一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如唾液腺、胰腺和肝脏;另一类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胃壁内的胃腺和小肠壁内的肠腺,食物是经口腔通过食道在胃中消化再进入小肠,小肠长6米左右,肝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都经过导管流入小肠,分布在肠壁内的许多肠腺分泌肠液,它们共同作用,将食物进一步消化,可见唾液腺不与食物直接接触.
故选:C
 
10.从人的消化道中取出一些内容物,经化验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多肽(蛋白质初步消化产物)、维生素、盐酸、水和少量麦芽糖等.最大可能是从哪里取样的?(  )
A.食道 B.胃 C.小肠下部 D.大肠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此题考查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情况.
【解答】解:A、经过口腔的消化后的食物进入食道,口腔只能消化淀粉,可将部分淀粉消化成麦芽糖,蛋白质和脂肪均不能在口腔内消化,而食道又没有消化功能,因此在食道内不可能有多肽,故A不符合题意.
B、在胃中的食物经过了口腔和胃的消化作用,部分淀粉被分解成了麦芽糖,蛋白质被初步消化为多肽可将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而盐酸是胃酸里的物质,因此这些物质可能是胃中的物质,符合题意.
C和D、小肠的下部和大肠中的食物,都经过了口腔、胃和小肠的消化作用,不可能有淀粉、蛋白质、多肽和麦芽糖等,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人体每日摄入的总热量中,午餐的热量约占(  )
A.20% B.30% C.40% D.60%
【考点】注意合理营养.
【分析】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素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的量要适合,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在每日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左右.
【解答】解: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
故选:C
 
12.由于偏食,小王的上皮组织发生角化,皮肤粗糙,同时皮下血管出血,原因是由于他体内缺乏(  )
①维生素A ②维生素B ③维生素C ④维生素D.
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②和④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解答】解:维生素的种类很多,对人体的作用很大.
维生素种类
主要功能
缺乏症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夜盲症、皮肤干燥、干眼症
动物肝脏含丰富的维生素A,胡萝卜中含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化成维生素A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
维生素B1在稻米、豌豆、小麦、扁豆等粮食中含量丰富
维生素C
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
患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骨质疏松等
奶制品、鱼肝油、蛋黄中含丰富的维生素D
根据题中的叙述可以判断他体内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C.
故选:A
 
13.甲每日都用不锈钢锅炒菜,乙则用铁锅.甲比乙更易患的病是(  )
A.脚气病 B.贫血病 C.坏血病 D.佝偻病
【考点】注意合理营养;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仅占体重的4%左右.无机盐对人体也非常重要,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例如,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据此解答.
【解答】解: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人体缺铁会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发生障碍,从而使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导致贫血.使用铁质炊具可以防止人体缺铁,预防贫血,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使用铁质炊具.可见甲每日都用不锈钢锅炒菜,乙则用铁锅,则甲比乙更易患贫血病.
故选:B
 
14.实验证明,维生素B1在1400C时还不至于被分解破坏.有人做馒头时爱加过量的碱,长此以往,容易患脚气病.这是什么道理?(  )
A.高温会破坏维生素B1
B.面粉中缺乏维生素B1
C.碱能破坏维生素B1
D.患者吸收不到足够量的维生素B1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解答】解:维生素B1的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人体缺乏维生素B1会患脚气病,维生素B1虽然耐高温,但在碱性溶液中容易分解变质.因此做馒头时爱加过量的碱,长此以往,会造成维生素B1的缺乏而患脚气病.
故选:C.
 
15.人吃了肥肉,其主要成分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成(  )
A.甘油和氨基酸 B.葡萄糖和脂肪酸
C.甘油和脂肪酸 D.二氧化碳和水
【考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此题考查营养物质被消化的情况,回答此题首先要知道肥肉的成分以及各成分被消化后的终产物.
【解答】解: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的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故选:C.
 
16.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中,至少通过的细胞层数是(  )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考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分析】当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时,血液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解答】解: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佷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需要经过两层细胞,如图所示:
故选:B.

 
18.在每是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各占(  )
A.20%、50%、30% B.30%、40%、30% C.50%、20%、30% D.40%、40%、20%
【考点】注意合理营养.
【分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
【解答】解: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
故选:B
 
19.下列哪个特点不能增加小肠的内表面积(  )
A.有肠腺,能分泌肠液
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
C.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
D.小肠长约5﹣6米
【考点】胃和肠的结构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小肠的结构特点,小肠的结构与消化和吸收机能相适应的特点.
【解答】解:小肠很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大量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叫小肠绒毛,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A.小肠有肠腺,能分泌肠液,不能增加小肠的内表面积.B、C、D选项均能增加小肠的内表面积.综上所述B、C、D、选项错误,只有选项A正确.
故选:A
 
20.人体吸收的氧最终去向是(  )
A.用来构成组织细胞 B.用来与血红蛋白结合
C.用来交换二氧化碳 D.用来氧化分解有机物
【考点】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分析】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人体内气体交换的情况.
【解答】解: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和周围血液之间,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这样含氧动脉血经过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在组织处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是有机物在氧的作用下分解释放的,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这些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可见氧的最终去向是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
故选:D
 
21.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方是(  )
A.肺泡 B.肺泡周围毛细血管
C.组织细胞 D.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
【考点】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解答】解: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即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是由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气体扩散的原理又是从浓度高的地方想浓度低的地方移动.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血液?组织细胞,从肺泡经过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是氧气,所以氧气浓度最高的是肺泡;从组织细胞经过血液进入肺泡的是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组织细胞处.所以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大的地方是组织细胞.
故选:C.
 
22.小刚患了重感冒,发烧快一个星期了,体重明显下降.原因是他体内消耗量最大的是(  )
A.蛋白质 B.维生素 C.脂肪 D.无机盐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其中有三类能够供给人体能量即糖类、脂肪、蛋白质,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据此作答.
【解答】解:人体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食物中的糖类供给.糖类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能源,人体所需的能量70%都来自于糖类.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细胞的修复以及更新有重要作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一般储存在皮下备用;维生素、水、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由上可知,不思饮食,说明不能从食物中获得糖类,来提供能量.只能启用体内储存的脂肪,因此,他体内有机物消耗最大的是脂肪,使体重明显下降.
故选:C
 
23.下列结构中,气体和食物的共同通道是(  )
A.咽 B.喉 C.食道 D.口腔
【考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的组成.
【分析】吞咽和呼吸是不能同时进行的.鼻吸入的空气和经咀嚼的食物都会经过咽喉,之后各走各路,空气会进入气管,食物则会进入食道(气管位于食道的前面),这是由咽喉下方的会厌软骨所决定的.当我们吸气时,会厌软骨静止不动,让空气进入气管;当我们吞咽时,一方面软颚会向后延伸,阻止食物进入鼻腔;另一方面喉的上升,令会厌软骨像门一样,将气管喉覆盖,令食物进入食道.由此可知,在吞咽那一刻,我们呼吸是暂停的.吞咽完毕,软颚、喉会厌软骨迅速恢复原位,于是呼吸可照常进行.
【解答】解: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器官,是食物进入消化道和气体进入肺的共同通道,人体在进食时食物之所以不能进入气管是会厌软骨在起作用.如图所示:因此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故选A

 
24.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部位是(  )
A.鼻腔 B.肺和气管
C.肺泡和组织细胞 D.血液
【考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人体呼吸过程中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根据气体的扩散作用的原理进行的,即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从外界到肺泡内的气体氧气浓度高于肺泡毛细血管内的,毛细血管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肺泡内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故氧气由肺泡扩散到毛细血管中去,二氧化碳由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中去.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由肺泡内气体交换后含氧丰富的动脉血被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由于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故组织细胞内的氧浓度低于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高于毛细血管内的,根据气体扩散作用原理,毛细血管中的氧扩散到组织细胞内,组织细胞的二氧化碳扩散到毛细血管中.
因此,人体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部位是在肺泡与组织细胞处.
故选:C
 
25.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  )
A.胸廓的扩大或缩小
B.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C.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
D.肺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考点】呼气和吸气.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解答】解: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平静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6.根据消化系统模式图回答问题:
(1)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的器官是[ 8 ] 小肠 和[ 6 ] 胰腺 ;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是[ 4 ] 肝脏 
(2)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的结构是[ 5 ] 胃 ,它位于腹腔的 左上部 .
(3)消化道中只有消化而基本无吸收功能的是[ 2 ] 口腔 ,
只有吸收而无消化功能的是[ 9 ] 大肠 ,既有消化又有吸收功能的是[ 5 ] 胃 和[ 8 ] 小肠 
(4)请写出食物进出消化道各结构的名称: 2→3→5→7→9→8→10 .
(5)位于消化道内的腺体有 胃腺 和 肠腺 .

【考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的组成;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分析】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它们的功能分别是分泌唾液、胃液、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图中的1为唾液腺,2为口腔,3为食道,4为肝脏,5为胃,6为胰腺,7为十二指肠,8为小肠,9大肠,10为肛门,11为盲肠,12为胆囊.据此答题.
【解答】解:(1)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的是小肠和胰腺,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4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把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2)5胃位于腹腔的左上部,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2口腔可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但没有吸收功能.咽和食道既无消化功能又无吸收功能.在5胃内,可把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又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8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都可在小肠内被消化,它们的消化最终产物也都可被小肠吸收.9大肠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却没有消化功能.
(4)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食物进出消化道各结构的名称:2口腔→3食管→5胃→7十二指肠→9小肠→8大肠→10肛门.
(5)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
故答案为:(1)8;小肠;6;胰腺;4;肝脏;
(2)5;胃;左上部;
(3)2;口腔;9;大肠;5;胃;8;小肠
(4)2→3→5→7→9→8→10
(5)胃腺;肠腺.
 
27.据图(模拟膈肌的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模型此时模拟的状态是 吸气 (吸气还是呼气).
(2)图中A表示 气管 ,图中B表示的是 支气管 ,图中C表示的是 肺 .图中D表示的是 胸廓 ,图中E表示的是 膈 .
(3)用手下拉E,小气球 扩张 ,表示 吸气 过程.
(4)用手上推E,小气球 回缩 ,表示 呼气 过程.
(5)此模型不能演示胸廓的 左右、前后 径的变化,因此不能完全演示呼吸运动.

【考点】呼吸运动;呼气和吸气.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参加呼吸运动的肌肉主要有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
【解答】解:(1)图示中,箭头表示用手向下拉橡皮模,代表膈肌收缩,模拟的是吸气过程.
(2)图中A、B表示气体进出肺的通道,A是气管,B是支气管;C小气球代表肺,D代表胸廓,E代表膈肌.
(3)用手下拉E,表示膈肌收缩,装置内气压下降,小气球随之扩张,气球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气球,表示吸气过程.
(4)用手上推E,表示膈肌舒张,装置内气压上升,小气球随之回缩,造成气球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气体从气球排出,表示呼气过程.
(5)此装置模拟的是膈肌的运动情况,只演示了胸廓上下径的变化,不能演示由于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胸廓的前后、左右径的变化.
故答案为:(1)吸气
(2)气管;支气管;肺;胸廓;膈
(3)扩张;吸气
(4)回缩;呼气
(5)前后、左右
 
28.如图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问题:
(1)曲线AB段表示 吸气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缩小 .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 B 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相等 .
(4)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AB 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 ;BC 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 .

【考点】呼吸运动.
【分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解答】解:(1)图示中:纵坐标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横坐标表示呼吸时间;AB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
(2)曲线BC段的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呼气时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肋间外肌舒张,胸骨肋骨下移、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缩小,胸廓容积缩小.
(3)AB是吸气过程,BC是呼气过程.因此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B,B点还是呼气开始的一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0,表示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相等.既不吸气也不呼气.
(4)吸气时膈肌收缩,隔顶下降,肋间肌收缩,肋骨上移.因此在曲线AB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是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呼气时膈肌舒张,隔顶上升,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移.因此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
故答案为:(1)吸气;(2)缩小;(3)B;相等;(4)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
 
29.如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分析图解并回答问题.
(1)E处表示的是 肺泡 F处表示的是 组织细胞 
(2)从A→B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 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3)从C→D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含量减少 
(4)两图中,含氧量最高的是 肺泡内 ;含二氧化碳量最高处是 组织细胞处 
(5)在E处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是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气体交换 .
(6)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和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两个过程,它们是通过 气体的扩散作用 实现的.

【考点】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分析】前一个图中有肺泡,因此前一个图表示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后一个图中有组织细胞,因此后一个图表示的是组织内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因为肺泡内的氧气含量大于血液(不论动脉血液还是静脉血液),(动、静脉)血液的氧气浓度大于组织内的氧气浓度.所以氧气不需要消耗能量也可以由肺泡到血液再到组织.因为没有消耗能量,就像做菜时时菜香的飘散一样属于自由扩散.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则刚好相反,是通过气体扩散原理而实现的.
【解答】解:(1)图示分别表示的是人体内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前一个图中有E肺泡,因此前一个图表示的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后一个图表示的是F组织内的气体交换,根据图示E处表示的是肺泡,F处表示的是组织细胞.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因此从A﹣B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3)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由于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迅速分离,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使血液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所以从C→D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是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4)根据气体扩散原理,两图中,含氧最高处是肺泡内,含二氧化碳量最高处是组织细胞处.
(5)E肺泡壁和F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在B处进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6)由(1)小题可知,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它们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故答案为:
(1)肺泡;组织细胞;
(2)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3)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含量减少
(4)肺泡内;组织细胞处
(5)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气体交换
(6)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气体的扩散作用
 
30.小敏同学想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她进行了三种处理:
Ⅰ.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①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Ⅱ.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②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Ⅲ.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③号试管中不搅拌.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 ①号试管 和 ③号试管 是对照实验.
(2)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发现 ① 号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 ①号试管中的馒头经过切碎、搅拌后与唾液混合充分,在适宜的温度下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因此加入碘液后不变蓝 .
(3)①和②号试管都进行了充分搅拌,这相当于口腔中 舌 的作用.
(4)以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时,是为了探究 唾液 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5)人体中消化酶的活性与 温度 和 酸碱度 等环境因素有关.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分析】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变量是唾液,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①号试管和③号试管,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
【解答】解:(1)实验中,为了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促进作用,以①号试管和③号试管形成了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2)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①号试管中的馒头经过切碎、搅拌后与唾液混合充分,在适宜的温度下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因此加入碘液后不变蓝.
(3)①和②号试管都进行了充分搅拌是为了模拟口腔中的舌的作用.
3)将两支试管都放入37℃的温水中保温10分钟的目的是模拟口腔温度.37℃是消化酶活性发挥的最佳温度.
(4)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形成了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5)消化酶是人体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中所含有的物质,是一种蛋白质. 消化酶的主要作用是将食物分解为人体能够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消化酶有很多种,消化酶具有生物活性,其受外部环境影响很大如温度、酸碱度等.
故答案为:(1)①号试管;③号试管;
(2)①;①号试管中的馒头经过切碎、搅拌后与唾液混合充分,在适宜的温度下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因此加入碘液后不变蓝;
(3)舌;
(4)唾液;
(5)温度;酸碱度.
 

2016年9月10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