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物质的特性复习课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物质的特性复习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9-10 19:38:40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4章复习课2018/11/13专题一 运用分子运动论解释现象 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专题二 物体密度的测量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专题三 物态变化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2018/11/13易错点1 对分子运动中分子的界定2018/11/13易错点2 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2018/11/132018/11/13易错点3 对沸腾条件的认识2018/11/132018/11/13第4章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不属于物质的特性的是(C)
A.熔点  B.沸点  C.质量  D.比热
2.以下选项中质量最接近50克的是(C)
3.不锈钢是常见、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下列属于不锈钢的化学性质的是(D)
A.质地较硬 B.有弹性
C.有延展性 D.不易锈蚀
4.冬天,小明发现河水结冰了,但室外菜缸中的盐水却没有结冰,这是因为盐水比水的(B)
A.凝固点高 B.凝固点低
C.比热容大 D.比热容小
5.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启程,历时约3个月,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13000多千米。在南极洲南部的乔治王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温为-25 ℃,最低气温达-88.3 ℃,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A)
A.凝固点较低 B.沸点较低
C.沸点较高 D.凝固点较高
6.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A.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B.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物体运动得越快,物体内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用手很难拉断钢丝,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解】 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物体的宏观运动快慢无关;用手很难拉断钢丝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7.在足球比赛中常常见到,当一球员脚被撞伤倒地不能起来时,医生马上跑过去在受伤部位喷上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汽化后能使受伤部位温度下降,起到暂时止痛的作用。这种液体的沸点最有可能的是(A)
A.12 ℃ B.40 ℃
C.60 ℃ D.100 ℃
【解】 液体在人的脚上且在户外就容易汽化,表明液体的沸点低且肯定低于人的体温。
8.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B)
A.烟雾缭绕   B.花香怡人
C.雪花飘飘    D.尘土飞扬
【解】 微小物体不是分子,烟雾、雪花、尘土都不是分子,它们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
9.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B)
A.水的沸点低于或者高于100 ℃
B.-10 ℃的冰块放在0 ℃的水中,冰块会熔化
C.物体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在敞开的锅中烧水,当水沸腾时,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也不会升高
【解】 冰块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并继续吸收热量,-10 ℃的冰块放在0 ℃的水中不断吸热,水放热降温,当达到热平衡时,温度低于0 ℃,既不能达到熔点,也不能继续吸热。
10.质量和体积都相同的空心铜球、铁球和铝球(ρ铜>ρ铁>ρ铝),其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A)
A.铜球 B.铁球
C.铝球 D.一样大
【解】 根据V空=V球-V实,当V实最小时,V空就最大。V实=,现m相等,则密度最大的V实最小,所以铜球空心部分体积最大。
11.在生产生活中,下列情况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B)
A.用塑料做炒锅的手柄
B.用塑料泡沫做表演场景中倒塌的“墙壁”
C.用水给发动机冷却
D.用铜丝做导线
【解】 A是利用塑料导热性能差,B利用塑料泡沫的密度小,C利用水的比热较大,D利用铜丝导电性能较好。
12.下列关于天平的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C)
A. 称量过程中可以调节平衡螺母
B. 潮湿的物体可以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
C.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
D. 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只在左盘垫一张纸即可
【解】 称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潮湿的物体不能直接放在天平上称量,否则天平会锈蚀;称量粉末状药品时应在左、右盘各垫一张纸,减小误差。
13.下列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是(D)
A.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度
B.糖在水里的溶解速度
C.酒精的蒸发速度
D.酒精的沸点
【解】 沸点是物质的特性,不随温度、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14.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我国古代早就有人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留下了许多史料记载。下列有关记载和相应物理本质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
A.“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 山顶气压较低,泉水的沸点较高,水不容易沸腾
B.“下雪不冷,化雪冷”——雪融化时要吸收热量
C.“花气袭人知昼暖”——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D.“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解】 山顶气压低,沸点低,水容易沸腾,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所以难以将米煮熟。
15.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下列关于比热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比热容可用来鉴别物质
B.水的比热容较大,可用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C.沙的比热容较小,所以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
D.一桶水的比热容比一杯水的比热容大
【解】 比热容与物质种类与状态有关,与质量无关。
16.下列一些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分析,错误的是(C)
A. 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原理是冰熔化要吸热
B. 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里
C. 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原因是樟脑丸发生了升华现象
【解】 水沸腾时壶口冒出的“白气”是壶中喷出的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第17题)
17.如图所示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固态物质在相同热源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甲、乙两种物质在熔化时吸热相等
B.甲、乙两种物质的熔点相同
C.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在固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
D.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在液态时升高相同的温度,甲物质吸热较多
【解】 物质吸热多少用相同热源,加热时所花时间多少来判断。由图可知,在熔化过程中,加热所花时间甲<乙,所以吸热甲<乙。在固态时,升高相同温度,甲曲线陡,甲花时间比乙少,所以甲吸热少。在液态升高相同温度时,甲花的时间大于乙,所以甲吸热较多。
18.在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和寒冷的冬天的公交汽车车窗上都会出现水珠,水珠(A)
A. 夏天在车窗外表面,冬天在车窗内表面
B. 夏天在车窗内表面,冬天在车窗外表面
C. 都在车窗内表面
D. 都在车窗外表面
【解】 液化是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所以夏天在车窗外表面,冬天在车窗内表面。
19.用铜作原料在浇铸铜像的过程中,其物态变化图像应该是下图中的(B)
【解】 用铜浇铸铜像的过程是铜先熔化后凝固的过程,铜是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所以选B。
20.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主动利用科技知识改善生活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下列改善生活环境的几种做法中,主要是用来降温的是(A)
A. 景区喷雾 B. 人造雪景
C. 撒盐融雪 D. 人工降雨
【解】 景区喷雾是水雾变为水蒸气的过程,属于汽化,汽化是吸收热量的,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人造雪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使积雪的熔点降低,即熔点低于当地温度,使雪熔化,改善交通;人工降雨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迅速吸热升华成二氧化碳,使周围的温度降低,部分水蒸气液化成水滴,部分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形成降雨。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52分)
21.事物分类需要有一定的根据,试写出以下几种分类的根据:
(1)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是否有熔点。在玻璃、松香、沥青、铁、海波等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铁、海波。
(2)将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变化时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CD。
A. 冰雪融化  B. 钢铁生锈
C. 矿石粉碎  D. 酒精挥发
【解】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是有无熔点,铁、海波是晶体。(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变化时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钢铁生锈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其他的都无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
22.在一次洞穴探险中,迈克和队友失去了联系,在洞中转来转去找不到洞口,这时他用了一个方法很快找到了洞口:用手指蘸一些急救包中的消毒酒精,竖在空中,凭手的感觉可以判定从洞外吹来的风向,顺着这个方向就可找到洞口。手指蘸了酒精后能判定风向是因为:①有风的一侧空气流动__快(填“快”或“慢”),酒精蒸发__快(填“快”或“慢”);②酒精蒸发时吸收热量,使手指表面温度下降。
【解】 根据蒸发的影响因素可得答案。
23.小青把驱蚊片放到电驱蚊器的发热板上,通电一段时间后,在整个房间里就能闻到驱蚊片的气味,这种科学现象是扩散现象;如果驱蚊片不加热,在房间里就很难闻到驱蚊片的气味,可见,温度越高,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解】 扩散是分子的热运动在宏观上的表现之一,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4.0 ℃的水和0 ℃冰的冷热程度是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的。但手摸起来感到冰比水冷,这是因为冰在熔化时要吸热。
【解】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但冰熔化成水时要吸收热量,所以感觉更冷。
25.在厨房的墙壁上或油烟机上,经常可看到油滴,这些油滴在整个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汽化后液化。
【解】 从原来液态的油,到后来在油烟机上的油,先是液态的油汽化成蒸气,再液化成油。
26.在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小明找来大小不同的铝块进行实验。
(第26题)
(1)图甲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使用托盘天平的 情景,他的操作错误是__直接用手拿砝码了__。
(2)改正错误后,小明正确操作,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铝块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为2.7克/厘米3。
【解】 (1)天平的砝码要用镊子夹,不能直接用手拿。(2)如图乙所示,当V=5厘米3时,m=13.5克,根据ρ===2.7克/厘米3。
27.小明想知道所喝奶茶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杯子和奶茶的总质量为76.2克,倒入量筒中40厘米3后,再用天平测出杯子和剩余奶茶的质量,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倒入量筒中奶茶的质量为42克。经过计算可知,奶茶的密度为1.05克/厘米3,喝掉一部分后,奶茶的密度将__不变(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第27题)
【解】 由题意得杯子和奶茶的总质量m总=76.2克,倒出V=40厘米3的奶茶后,剩余总质量由图可得m剩=34.2克,则倒出的奶茶质量m=m总-m剩=76.2克-34.2克=42克,根据ρ===1.05克/厘米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由此可知喝掉一部分后奶茶的密度不变。
28.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中。
(第28题)
(1)如图甲所示是小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0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在第6分钟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是物质受热不均匀。
【解】 (1)根据图表可知,冰的熔点为0 ℃,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态。(2)为使熔化的特征明显(温度不变),应使物质在水浴中加热,使其受热均匀。
29.在标准大气压下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通过作图在坐标轴上标定水的沸点位置并标出沸点值。
(2)若其他条件不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请在图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第29题 ,(第29题解)
【解】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2)其他条件不变时,水的质量增加,会使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加长,沸点还是不变。
30.我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 ℃,熔点是5.5 ℃。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__℃,熔点是5.5__℃。(答对两条即可)。
(2)苯的化学性质有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能在空气中燃烧(答对两条即可)。
【解】 (1)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2)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都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
三、计算题(8分)
31.一些地方产品常用塑料壶装,并以体积代替质量,以致产生缺斤少两的现象。如某地产十斤(5千克)一壶的烧酒其实是体积为5升的烧酒。小明从壶中倒出少量烧酒,测得质量为35克,体积为40毫升。
(1)倒出部分与壶中部分的烧酒的密度相同(填“相同”或“不同”)。
(2)根据题中数据,请计算该种烧酒的密度。
(3)请计算这壶烧酒的实际质量(不包括塑料壶)。
【解】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由此可知倒出部分与壶中的烧酒密度相同。(2)由题意可知,当m酒=35克时,V=40厘米3,根据ρ===0.875克/厘米3。(3)整壶烧酒的体积为V总=5升=5000厘米3,根据m总=ρV总=0.875克/厘米3×5000厘米3=437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