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化简整数比、小数比和分数比,熟练运用“总份数→每份数→对应量”的步骤解决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
2.通过情境观察、小组讨论,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比的过程,建立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提升逻辑分析能力。
3.感受比在饮料调配、国旗尺寸等生活场景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关联,培养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化简比的方法;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内在联系;准确分析按比例分配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果汁调配、国旗尺寸、清洁剂稀释等生活实例)、学习单(含化简比及应用题练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两个生活场景: ①调制果汁需1杯浓缩液配4杯水;
②学校国旗长240cm、宽160cm。
2.提问:“如何描述浓缩液与水的杯数关系?国旗长与宽的长度关系?除了除法,还有更简洁的方式吗?”
引出课题:揭示“比”的概念,板书《比和比的应用》。
二、探究比的意义与性质
1.比的读写与各部分名称:
结合果汁例子,板书“浓缩液:水 = 1:4”,讲解比号(:)、前项(1)、后项(4),强调“1:4”与“4:1”的区别(顺序性)。
2.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1:4 = 1÷4 = ”,
3.总结:前项→分子/被除数,比号→分数线/除号,后项→分母/除数(后项≠0)。
4.化简比:以国旗“240:160”为例,引导用“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最大公因数80”,化简为“3:2”;补充练习“0.6:0.3”(先化为整数比6:3,再化简为2:1)、(先乘6化为3:2),明确化简比的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
5.按比例分配的应用
出示例题:学校将300本图书按2:3分配给六年级(1)班和(2)班,两班各分多少本?
分步引导:
求总份数:2+3=5(份);
求每份数:300÷5=60(本);
求对应量:(1)班60×2=120(本),(2)班60×3=180(本)。
拓展方法:用分数乘法解题((1)班分总数的 ,即300× =120本),对比两种方法的联系。
小组练习:把120cm长的铁丝按3:2:1做成长方体框架,求长、宽、高(强化“总份数”计算),小组派代表展示解题过程。
三、巩固应用
1.基础练习:
化简比:23:12 、 32:21、1.6:0.4。
求比值:15:3、38:14 、 83:41。
2.提升练习(按比例分配):
情境题:“配制一杯蜂蜜水,蜂蜜与水的比是1:5。现有240毫升水,需要多少蜂蜜?”
方法指导:
明确总份数(1+5=6份);
② 求每份量(240÷5=48毫升);
③ 求蜂蜜量(1×48=48毫升)。
游戏竞赛:分组完成“比的应用接力赛”,题目包括化简比、求比值、按比例分配,增强趣味性。
四、总结拓展
知识梳理:“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化简比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活链接:展示比在摄影(画面比例)、烹饪(配料比例)、地图(比例尺)中的应用,强调数学实用性。
五、作业设计
1. 基础题:化简比并求比值(5题)。
2. 实践题:测量家中长方形物品的长和宽,计算长宽比并化简。
3. 挑战题:一种混凝土中水泥、沙子、石子的比是2:3:5,要配制120吨混凝土,各需多少吨?
板书设计
比和比的应用
1.意义:两个数相除 → 1:4(前项:后项)
2.关系:a:b = a÷b = (b≠0)
3.化简比:依据基本性质(如240:160=3:2)
4.按比例分配:①求总份数 → ②求每份数 → ③求对应量
例:300本(2:3)
总份数2+3=5 → 每份300÷5=60 → 1班120本,2班180本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情境贴近生活:以果汁调配、国旗尺寸等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降低了“比”的抽象感,学生能快速关联生活经验,理解比的意义。
2.难点突破有效:通过“1:4 = 1÷4 = ”的直观等式,帮助学生清晰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化简比时分层练习(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逐步递进,多数学生能掌握方法。
3.学生参与度高:按比例分配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展示”,学生主动分享解题思路,尤其是对比“份数法”和“分数法”时,思维活跃度较强。
(二)不足与改进方向
1.难点聚焦不足:部分学生对“比与比值的区别”混淆(如将“化简比3:2”误写为“”),后续需增加对比练习(如“求3:2的比值”与“化简6:4”),明确“比值是数,化简比是比的形式”。
2.个体关注不够:小组练习时,少数基础薄弱学生依赖同伴答案,未独立完成“长方体框架”习题。下次可增加“同桌互查”环节,或设计分层练习(基础题+提升题),确保每个学生跟上节奏。
3.生活应用延伸不足:拓展题“记录生活中的比”未在课堂预留分享时间,后续可在下次课开头用3分钟展示学生收集的实例(如饮料配方、地图比例尺),进一步强化“数学源于生活”的认知。
总之,“比和比的应用”是衔接“除法”“分数”与“比例”的关键内容,教学中需多借助直观实例和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层任务和及时反馈,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掌握核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