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将相和》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灭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教学策略: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明白负荆请罪的缘由,进而了解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
三、教学目标:
1文化自信.正确认读“璧、臣”等16个生字。借助义,读准文中“强、划、削”三个多音字。结合图片理解“击缶”“鼓瑟”等词语的意思。
2审美创造、通过不断扩大词语量的速读练习,初步学习“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3语言运用、紧扣人物语言,通过表演朗读、资料拓展,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人物形象和廉颇勇于改正的性格特点,深层理解课题含义。
4思维创造.初步学习借助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会多角度选择材料。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策略
教法: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学法: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六、教学过程:
一、聚焦方法,提高速度,做好学习准备
1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课文学习要点—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要学会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图片、动画】
2小游戏快速识记成语。看看谁是班级的速读小能手。【动画】
(1)出示:一鸣惊人。
(2)出示:指鹿为马、卧薪尝胆。
(3)出示:怒发冲冠、纸上谈兵、百步穿杨。
(4)出示: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
3总结:眼睛一眼看到的范围是可以扩大的,一次性看到的字数越多,我们的阅读速度就越快。一眼扫去,能看到更多的词语,甚至是一句话,这就是连词成句地读。连词成句地读可以帮我们提高阅读速度。
4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段落。
5.学以致用:用上今天学的方法,一起学习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到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载了这个故事,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成的。(完成板书:将相和)
6全班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课后第2题扩大视域和选做题闪记放到导入环节,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渗透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默读速度,为后面的快速阅读课文做铺垫。)
二、迁移方法,初读感知,了解故事内容
1.快速默读,初步理解。
(1)出示自读要求:屏幕出示计时器)【班优】
快速默读课文,记录所用时间。读时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争取不回读。读完在课题边记下所用时间。
(2)学生自由读课文,记下自己的阅读时间,并由一个小组开火车交流读课文所用时间。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学过的快速阅读方法。
(4)学生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虽然以训练快速阅读为重点,但是依然要让学生除了有速度地读,还要读懂。因此通过交流读懂的内容,反馈速读的质量。)
2.梳理字词,扫清障碍。【思维导图、超链接】
(1)解决文中多音字:强逼划归削弱
①回顾辨别字音的方法:借助字义,区分读音。
②出示“强”的三种读音,引导学生根据字义,选出正确读音。
[qiang ]健壮,有力,与“弱”相对。[ qiang ] ,
[iang]固执,强硬不屈。
③出示文中句子,指名读。
④同样方法认读词语:削弱,重点读准“削”。
(2)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击缶鼓瑟侮辱
①出示图片,理解瑟、缶。【图片】
瑟又叫五十弦琴,《诗经》中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和盛酒坛子一样的乐器叫缶,演奏时称击缶。
②指名读准词语。
(设计意图:在速读课文时,对于有的易错、难懂的词语,学生会跳读。因此本环节重点解决部分难读易错的生字词正音、个别生字词理解,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3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指名学生概括说一说,教师相机出示“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标题。【蒙层、图片】
(2)引导学生根据小标题的提示,加上人物,理清人物关系,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选词填空】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且归纳出来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后题已经给出了三个故事的标题,因此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小标题串联整个故事,让学生掌握归纳方法,学会概括。)
三、创设情境,聚焦具体事例,感悟人物特点
1.巧创情境,促文本理解。
(1)通过读课文,理解题目中的“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2)书中的哪些情节,突出人物的什么特点 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小组相互交流。【授课助手】
(3)小组互相交流,教师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凸显学生本位,生成真实思维,不着痕迹地让学生借助典型事迹理解人物特点。)
2.抓语言特色,探人物特点。【动画、蒙层】
(1)出示三组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对比发现异同。
句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壁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壁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句2: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壁就要向柱子上撞。”
句3: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 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2)探究不同之处,品味人物特点。
三句话说话的对象不同,分别写了蔺相如面对赵王、秦王、门客时不同的说话语气。
(3)探究相同之处,深化一心为国。
蔺相如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谁 (赵国)无论面对秦王的毫不畏惧,还是面对廉将军的谦让,都能感受到他的一心为国。
(设计意图:教师摒弃了烦琐的人物分析,没有就一事、一句、一词进行琐碎而概念化的讲解,也没有在人物形象上作标签式的解读。而是搭建对比学习支架,从文中人物大量语言描写中挑出三组,对比人物语言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让学生获得另一种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核心,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用意识,构筑起对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立体的认识。)
3.拓资料,助多元理解,促思维品质。
(1)文章大量笔墨写蔺相如,是否因为廉颇不重要 
(2)随着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料拓展: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大将军 (知错就改、一心为国)【蒙层】
出示资料:“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设计意图:文中蔺相如的形象丰满,而廉颇事例比较少,因此教师相机拓展资料,既可以让学生多角度理解人物,同时小古文的引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回扣课题,深化主题,根植传统文化。
赵国之所以如此强大,正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并且两人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国家的独立强盛,赵国才会成为强大的战国七雄之一。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题中的“和”【克隆】
预设1:学生可以理解为和好、和睦、和气、和顺、和谐的关系
预设2:“和”是“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政通人和”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
四、巧借课文,迁移习作,渗透习作要求
1读写有效结合:作者借助具体事例关注人物细节,突出了人物特点,引导学生用上学过的方法写写老师。教师举例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引导学生从老师的讲课、表扬学生、安慰同学等不同点思考事例,多种角度进行选材。【授课助手】
2.小结:无论老师批评还是表扬都是出于对同学们的关爱。下节课,就用借助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进行习作“漫画老师”。
(设计意图:统编本教材突出的是单元的融合性、整体性。本课的写作方法正好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相同。因此,借这篇课文引申到习作,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选择具体事例,将读写有效结合,为学生的下一步习作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