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5 22:5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名称 品议论佳作,习思辨表达 单元课时数 7 课时
课标要求 1. 阅读议论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思路,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2. 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结构,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论证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3. 学习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楚。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能对生活中的现象或观点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议论文专项单元,承接八年级对 “议论性文字” 的初步接触,正式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核心要素,为高中阶段更复杂的议论文阅读与写作奠定基础。单元包含4 篇课文,各有侧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驳论文典范,以 “先破后立” 的思路反驳错误观点,兼具批判性与民族情怀;《怀疑与学问》是立论文章,围绕 “学则须疑” 展开,分 “辨伪去妄”“建设新学说” 两个层面,层层递进,举例与道理论证结合紧密;《谈创造性思维》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为切入点,阐述创造性思维的要素,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引导;《创造宣言》以排比、比喻增强语言气势,反驳 “不能创造” 的错误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四篇课文从 “驳论” 到 “立论”,从 “怀疑精神” 到 “创造思维”,逻辑上形成 “理性思考 — 实践应用” 的闭环,论证方法多样,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优质素材。
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九年级学生已接触过简单的议论性文字(如八年级的议论性散文),能初步识别观点和论据,但对 “驳论”“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论证逻辑” 等深层知识掌握不足。2. 能力短板:在阅读中易混淆 “观点” 与 “材料”,难以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写作中常出现 “论点不明确”“论据与观点脱节”“结构混乱” 等问题;批判性思维和主动质疑的意识较弱。3. 学习特点:学生对 “贴近生活的话题”(如创造、效率)兴趣较高,但对 “抽象的论证逻辑”(如驳论的 “破立结合”)易感到枯燥,需通过情境化、实践性活动激发兴趣。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 品议论佳作,习思辨表达 ——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议论文读写实践
主题概述 本单元以 “议论文读写” 为核心,围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怀疑与学问》《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四篇课文,通过 “初读感知 — 深读析理 — 拓展实践” 的路径,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 “论点、论据、论证” 三要素,理解驳论与立论的差异,熟练运用常见论证方法;同时,结合生活实例培养怀疑精神与创造性思维,最终能写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的简单议论性文字,树立理性思考的意识。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如 “慨叹、玄虚、渺茫、脊梁、墨守、停滞” 等),理解课文关键语句的含义; 2.把握四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及论据,理清论证思路,区分驳论与立论; 3.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特点,能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通过朗读、批注、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绘制等活动,提升分析议论文结构与逻辑的能力; 5.通过 “观点辩论”“论据搜集”“议论片段写作” 等实践,学会将议论文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体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的民族情怀,认识 “中国的脊梁” 的时代意义,增强民族自信; 8.培养《怀疑与学问》倡导的 “学则须疑” 的学习习惯,树立批判性思维; 9.认同 “创造” 的价值,激发《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传递的创造热情,愿意在生活中尝试多角度思考与创新。
三、各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解析
第一课时 1. 能准确识记 “慨叹、玄虚、渺茫、脊梁、诓骗” 等字词,理解 “中国的脊梁”“自欺力” 等关键短语的含义;2. 能梳理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与论据(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理清鲁迅 “先破后立” 的驳论思路;3. 能分析文中举例论证(列举 “中国的脊梁” 的事例)的作用,体会鲁迅批判错误观点、歌颂民族脊梁的情感。 1. 本课时聚焦 “驳论文” 的核心逻辑,先让学生识别 “对方观点”,再理解 “如何反驳”,符合 “从具体到抽象” 的认知规律;2. “中国的脊梁” 是文中情感与思想的核心,通过分析事例,既能掌握论证方法,又能渗透民族自信教育,实现 “知识与情感” 的融合。
第二课时 1. 能找出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及两个分论点(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用思维导图呈现论点间的逻辑关系;2. 能区分文中的举例论证(戴震问《大学章句》)与道理论证(引用程颐、张载的名言),分析其对支撑论点的作用;3. 能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谈 “怀疑” 对解决问题的帮助,初步养成质疑习惯。 1. 本课时以 “立论文章” 为重点,通过 “找论点 — 画逻辑 — 联实际” 的步骤,突破 “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这一难点;2. 引用名人名言和具体事例是本文的特色,分析论证方法能帮助学生理解 “论据如何支撑观点”,为写作积累方法。
第三课时 1. 能理解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的内涵,找出文中阐述的创造性思维三要素(渊博的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持之以恒的毅力);2. 能分析文中举例论证(约翰 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罗兰 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作用,说明其如何证明 “创造性思维可培养”;3. 能针对 “日常学习中的问题”(如 “如何记笔记”)提出 2-3 个不同解决方案,初步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 1. 本文贴近生活,以 “情境导入”(如 “1+1=?” 的多答案讨论)激发兴趣,符合学生 “从生活到文本” 的认知特点;2. 重点落在 “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应用”,通过 “提方案” 的活动,将文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为后续 “创造” 主题的学习铺垫。
第四课时 1. 能找出文中否定的 “不能创造” 的观点(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太小等),明确中心论点(“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2. 能赏析文中排比(“有人说…… 不能创造” 的句式)、比喻(“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的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气势与感染力;3. 能结合身边的 “创造案例”(如同学的小发明、生活中的小创意),写一句 “我的创造宣言”,树立创造信心。 1. 本文语言富有激情,通过 “朗读赏语言 — 析理明论点 — 写宣言表决心” 的流程,兼顾 “语言赏析” 与 “思想内化”;2. “写创造宣言” 的活动能让学生将文本情感转化为自身信念,实现 “情感态度目标” 的落地。
第五课时 1. 学习《创造宣言》,对比本文与前三篇议论文的差异(语言更富激情、多用排比),梳理 “批驳错误观点 - 提出创造主张” 的结构;2. 总结单元四篇课文的共性与差异(驳论文 vs 立论文、语言风格、论证侧重点),形成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方法;3. 开展议论文写作审题训练,围绕 “怀疑与创新”“自信与成功” 等话题,练习提炼中心论点。 1. 对比阅读能帮助学生构建议论性文章的 “类型认知”,避免混淆;2. 总结阅读方法是为了实现 “举一反三”,提升自主阅读能力;3. 审题训练是写作的前提,确保学生后续写作 “不跑题”。
第六课时 1. 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 - 本论 - 结论),掌握 “并列式”“层进式” 两种本论结构的写作方法;2. 结合单元课文中的论据类型,学习选择典型、新颖的论据(事实论据优先选择当代事例);3. 完成一篇议论文的写作提纲,并根据提纲撰写 600 字左右的初稿(话题:“怀疑让我们更清醒”“创造需要勇气” 二选一)。 1. 结构是议论文的 “骨架”,先掌握结构能避免写作时 “思路混乱”;2. 论据的 “典型性” 和 “新颖性” 是提升作文质量的关键,需重点指导;3. 提纲先行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减少初稿的修改难度。
第七课时 1. 学习议论文的评价标准(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开展小组互评作文初稿;2. 根据互评意见修改自己的作文,完善论点表达与论据衔接;3. 进行单元总结,回顾议论性文章的阅读与写作要点,完成单元小测(分析一段课外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1. 互评能让学生从 “读者视角” 发现问题,同时学习他人优点;2. 修改是写作的重要环节,能提升学生的文本优化能力;3. 单元小测是对阅读能力的检验,总结能巩固单元知识。
四、各课时任务设计及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任务一:初读感知,梳理内容任务二:深读探究,分析驳论 任务一:初读感知,梳理内容活动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如 “慨叹、玄虚、渺茫、脊梁”),借助工具书标注读音与释义,同桌互查默写。活动2:默读课文,完成 “对方观点与论据” 表格。任务二:深读探究,分析驳论活动1:小组讨论(5 分钟):鲁迅没有直接否定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而是先指出 “对方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这一反驳逻辑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 “偷换概念”:对方将 “失掉他信力” 偷换成 “失掉自信力”)。活动2:全班合作,找出作者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及论据(古代的埋头苦干者、拼命硬干者、为民请命者、舍身求法者,现在的有确信、不自欺的人),用图示对比 “对方论点” 与 “作者论点” 的关系。
第二课时 任务一:初读梳理,定位论点任务二:再读分析,品味论证任务三:联系实际,培养习惯 任务一:初读梳理,定位论点活动1:速读课文(3 分钟),用 “______” 画出中心论点,用 “~~~~” 画出两个分论点,同桌互相核对,明确 “学则须疑” 是核心。活动2:独立绘制 “论点逻辑思维导图”(中心论点在中间,分论点在两侧,用箭头连接),小组内展示,评选 “最清晰逻辑图”。任务二:再读分析,品味论证活动1:精读第 6-7 段,找出文中的举例论证(戴震幼时问《大学章句》)和道理论证(引用程颐 “学者先要会疑”、张载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填写 “论证方法分析表”。活动2:小组辩论:“两个分论点的顺序能否调换?”(引导学生明确:从 “消极辨伪” 到 “积极创造”,逻辑递进,不能调换)。任务三:联系实际,培养习惯 活动1:全班分享:“我曾因怀疑而解决的学习问题”(如怀疑 “某道题的标准答案”,重新计算后发现错误),教师点评。 活动2:制定 “我的怀疑学习计划”(如 “预习时标注 3 个疑问点”“课后对老师的讲解提出 1 个补充思考”),写在笔记本上。
第三课时 任务一:情境导入,明确观点任务二:探究要素,分析论证任务三:实践应用,训练思维 任务一:情境导入,明确观点活动1:教师出示 “1+1=?” 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答案(如 1+1=2/11 / 田等),提问 “为什么答案不止一个”,自然导入课文。活动2:默读课文第 1-3 段,思考 “作者如何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从 “图形选择题” 的例子入手,贴近生活,引发共鸣),全班交流。任务二:探究要素,分析论证活动1:小组合作(6 分钟):找出文中阐述 “创造性思维要素” 的句子,结合 “约翰 古登贝尔克”“罗兰 布歇内尔” 的例子,讨论 “这些例子如何证明‘创造性思维可培养’”,派代表发言。活动2:全班辩论:“只有聪明人才有创造性思维吗?”(引导学生结合课文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的观点,用 “普通人的小创意” 反驳 “只有聪明人有创造力” 的误区)。任务三:实践应用,训练思维 活动1:针对 “如何提高记笔记效率” 的问题,每人提出 3 个不同方案(如 “图文结合笔记”“关键词笔记”“思维导图笔记”),小组内筛选最优方案。 活动2: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议论片段,论点为 “多角度思考很重要”,要求运用一个举例论证(可结合自己的方案)。
第四课时 任务一:朗读入境,感知态度任务二:深读析理,把握论点任务三:拓展升华,践行创造 任务一:朗读入境,感知态度活动1:全班齐读课文第 1-4 段,注意 “有人说…… 不能创造” 的排比句式,体会作者对 “不能创造” 观点的否定态度。活动2:同桌合作,从文中找出 5 个 “不能创造” 的理由(如 “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用 “作者反对______,因为______” 的句式梳理。任务二:深读析理,把握论点活动1:小组讨论:作者用哪些例子反驳 “不能创造”?(如玄奘译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莫扎特创作乐曲),这些例子证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中心论点:人人皆可创造)。活动2:赏析语言: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如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分析其表达效果(将 “创造的条件” 比作 “行宫”,生动形象,激发创造热情)。任务三:拓展升华,践行创造 活动1:“身边的创造” 分享会:每人分享一个身边的创造案例(如 “同学用废旧纸箱做笔筒”“妈妈改良菜谱”),说说案例带来的启发。 活动2写一句 “我的创造宣言”(如 “我相信,即使是简单的错题整理,只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就是创造”),贴在笔记本扉页,激励自己。
第五课时 任务一:学习《创造宣言》,对比分析议论性文章的差异任务二:总结单元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方法任务三:开展议论文写作审题与论点提炼训练 任务一:学习《创造宣言》,对比分析议论性文章的差异活动 1:学生快速阅读《创造宣言》,找出文中批驳的错误观点(如 “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和作者的主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填写 “破立结构表格”;活动 2:小组合作,对比《创造宣言》与前三篇课文的差异,从 “文体(立论文 / 驳论文)、语言风格(犀利 / 平实 / 激情)、论证方法(侧重举例 / 道理 / 驳论)” 三个维度填写 “对比表格”,小组代表展示。任务二:总结单元议论性文章的阅读方法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四篇课文的学习过程,提问 “阅读议论性文章,我们通常会做哪些步骤?”,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总结 “三步阅读法”:①找论点(中心论点 + 分论点);②析论据(类型 + 作用);③梳思路(论证结构 + 方法);活动 2:学生用 “三步阅读法” 快速回顾《怀疑与学问》,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同桌互相检查。任务三:开展议论文写作审题与论点提炼训练活动 1:教师出示写作话题 “怀疑与创新”“自信与成功”,学生分组讨论 “这两个话题可以提炼出哪些中心论点?”(如 “怀疑是创新的起点”“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记录不同论点;活动 2:班级交流论点,教师点评 “论点是否明确、是否有新意”,如 “‘盲目自信会阻碍成功’比‘自信很重要’更有思辨性”,引导学生提炼深刻论点。
第六课时 任务一: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与本论布局方法任务二:指导学生选择典型、新颖的论据任务三:学生完成议论文写作提纲与初稿 任务一: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与本论布局方法活动 1:教师展示议论文 “引论 - 本论 - 结论” 的结构框架图,讲解各部分作用(引论:引出论点,如 “用名言、事例、问题引入”;本论:论证论点,是核心;结论:总结升华,如 “呼吁、展望、重申论点”),结合《怀疑与学问》的结构进行举例说明;活动 2:重点讲解本论的两种布局方法 ——“并列式”(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如 “怀疑能辨伪、怀疑能创新、怀疑能进步”)和 “层进式”(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如 “什么是自信→为什么需要自信→如何培养自信”),出示两种结构的提纲范例,学生对比分析差异。任务二:指导学生选择典型、新颖的论据活动 1:教师展示 “论据选择案例”:正面案例(“论证‘自信’用‘郎平带领女排夺冠’的事例,典型且新颖”),反面案例(“论证‘创造’用‘爱迪生发明电灯’,虽典型但较陈旧”),引导学生总结 “论据选择标准”:①典型(能支撑论点);②新颖(优先选择近 5 年的事例);③贴合话题(与论点紧密关联);活动 2:学生分组,为 “怀疑是创新的起点”“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两个论点选择论据,每组至少选择 2 个事实论据和 1 个道理论据,班级分享,教师点评。任务三:学生完成议论文写作提纲与初稿活动 1:学生根据第五课时提炼的论点,选择一种本论结构(并列式 / 层进式),完成写作提纲(含 “引论方式、本论分论点及论据、结论方式”),教师巡视指导,针对 “提纲逻辑混乱”“论据不匹配” 等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活动 2:学生根据提纲,撰写 600 字左右的议论文初稿,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典型、结构清晰,写作过程中可参考单元课文的论证方法。
第七课时 任务一:学习议论文评价标准,开展小组互评作文任务二:学生修改作文初稿,完善议论文写作任务三:单元总结与阅读能力小测 任务一:学习议论文评价标准,开展小组互评作文活动 1:教师出示 “议论文评价标准表”(含 “论点明确(20 分)、论据充分(30 分)、论证合理(30 分)、语言流畅(15 分)、书写规范(5 分)” 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分 “优秀、良好、合格、待改进” 四档),讲解各维度评价要点(如 “论证合理”:论证方法恰当,论点与论据衔接自然);活动 2:学生以 4 人为一组,每组随机抽取 3 篇初稿,按照评价标准打分并填写 “互评表”(含 “优点、不足、修改建议”),小组内讨论评价结果,确保公平公正。任务二:学生修改作文初稿,完善议论文写作活动 1:学生根据小组互评意见,对照评价标准,修改自己的初稿,重点解决 “论点模糊”“论据与论点脱节”“结构混乱” 等问题,教师巡视,对修改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如 “你的论据‘小明努力学习’不能支撑‘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建议换成‘小明因自信克服考试焦虑’”);活动 2:学生修改后,同桌互相检查,确认主要问题已解决,教师抽查部分修改稿,展示 “修改前后对比片段”,点评改进效果。任务三:单元总结与阅读能力小测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单元内容,提问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议论性文章?掌握了哪些阅读和写作方法?”,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用 “知识思维导图” 总结单元核心知识(含 “课文类型、阅读方法、写作要点”);活动 2:发放 “单元小测卷”(内容:分析一段课外议论文《谈坚持》的论证思路,找出中心论点和主要论证方法),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收卷后快速批改,课后反馈成绩。
五、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需要评价的活动 1. 课堂参与度:包括小组讨论的发言质量(观点是否有文本依据)、朗读的情感投入、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完成准确性;2. 片段写作:包括 “中国脊梁感悟”“怀疑学习计划”“多角度思考议论片段”“创造宣言” 的语言流畅度与观点明确度;3. 合作表现:小组辩论、“身边的创造” 分享会中,是否能倾听他人观点、主动贡献想法、协调小组分工。
单元整体评价 采用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结合的方式,总分 100 分:1. 过程性评价(60 分): - 课堂参与度(20 分):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记录打分; - 作业完成质量(20 分):包括基础作业(字词默写、论证方法表格)和提升作业(议论片段); - 小组合作表现(20 分):小组内互评 + 教师点评,重点看合作意识与贡献度。2. 终结性评价(40 分): - 写作任务:以《我的怀疑与创造》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至少运用两种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一致,结构清晰; - 评分标准:论点明确(10 分)、论据充分(10 分)、论证合理(10 分)、语言流畅(10 分)。
六、单元作业设计1. 基础型作业(全员必做): (1)默写本单元重点句子(如《怀疑与学问》中程颐、张载的名言,《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2)整理 “单元论证方法清单”,每种方法举 1 个课文例子,标注作用(如 “举例论证:《谈创造性思维》中约翰 古登贝尔克的例子,证明创造性思维能转化为发明”)。2. 提升型作业(选做 2 项): (1)针对 “校园内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的现象,写一段 200 字的议论文字,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 1 个论据支持; (2)阅读培根的《谈读书》,分析其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写 200 字左右的阅读报告; (3)修改第三课时写的 “多角度思考” 议论片段,增加 1 种论证方法(如道理论证),提升说服力。3. 拓展型作业(小组合作选做): (1) 开展 “身边的创造” 调查,采访 1 位有小发明或小创意的人(如同学、家人、社区工作者),整理成 200 字左右的采访稿,突出 “创造过程”; (2) 制作 “单元议论文知识手账”,包含字词、论点、论证方法、经典案例等内容,可配插图或思维导图,在班级展示。
七、反思及改进
1. 预期问题与改进: 问题 1:学生对 “驳论的‘破立结合’” 理解困难,易混淆 “反驳论据” 与 “反驳论点”; 改进:下次教学可增加 “驳论逻辑示意图”(如 “对方论点→对方论据→指出漏洞→提出新论点”),用动画或分步讲解的方式,直观呈现逻辑关系。 问题 2:写作中,学生难以找到 “贴合观点的论据”,常出现 “论据陈旧”(如只举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情况; 改进:提前准备 “论据素材库”(如古今中外的怀疑案例、现代创造案例:华为研发 5G、学生科创比赛作品),供学生选择,同时引导学生积累身边的鲜活论据。 问题 3:课堂讨论易出现 “少数学生主导”,沉默学生参与度低; 改进:采用 “小组轮值发言人” 制度,每组每次讨论指定 1 名不同的发言人,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教师对沉默学生进行单独引导。2. 跨学科延伸建议: 结合历史课 “新文化运动”(鲁迅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批判语境; 结合科学课 “发明与创造” 单元,让学生用议论文的方式阐述 “某项发明的创造性”,实现 “语文与科学” 的融合。
八、单元教学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