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名称 涵养理性思维,培育人文情怀 单元课时数 6课时
课标要求 1.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议论性文章,能理清思路,把握主要观点,区分观点与材料,分析论证方法(举例、道理、对比、比喻论证等),发现观点与材料的联系;2. 写作议论性文章,能明确表达观点,运用恰当论据(事实、道理论据),条理清晰地阐述理由,初步掌握议论的基本结构;3. 通过文本学习,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积累议论性语言特点)、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辩证分析)、文化自信(理解家国情怀、精神追求)和审美创造(感受议论性文本的思想美、语言美)。
教材分析 1. 单元定位:本单元是九年级上册议论性文章的核心单元,承接八年级对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 的初步认知,深化对论证逻辑、论证方法多样性及议论性文本体裁差异(演讲稿、书信、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理解,为九年级下册及高中议论文学习奠定基础;2. 文本特点:《敬业与乐业》:演讲稿体,观点明确(“敬业乐业为人类生活不二法门”),分层论证(先论 “有业”,再论 “敬业”“乐业”),举例、道理论证结合,语言通俗晓畅;《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书信体议论,兼具抒情性,立场鲜明(批判侵略、同情中国),用对比论证凸显正义观,情感强烈; 《论教养》:标准议论文,围绕 “教养” 分层展开(先谈 “无教养” 表现,再论 “有教养” 核心),多用对比论证,逻辑严密; 《精神的三间小屋》:议论性散文,将 “精神建构” 具象为 “三间小屋”,比喻论证贯穿,语言优美,兼具理性与诗意;3. 单元闭环:含 “阅读(4 篇课文)- 写作(观点要明确)- 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实现 “输入 - 转化 - 输出” 的读写实践链,落实议论性文本核心能力。
学情分析 1. 已有基础:九年级学生已掌握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 基本概念,能初步识别中心论点,阅读过简单议论性文本(如八年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具备一定理性思维;2. 薄弱环节: 阅读:对论证思路的分层梳理(如《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抽象逻辑)、论证方法的精准辨析(道理论证与引用论证的区别)存在困难;对议论性文本的情感内涵(如雨果的正义情怀)理解较浅; 写作:易出现 “观点模糊”“论据与观点脱节”“论证层次混乱” 等问题,缺乏结合生活实际的具体论证;3. 学习优势:学生有一定生活体验和议题认知(如 “敬业”“教养”),适合通过情境讨论、合作探究深化理解,对 “精神追求” 等话题有探索兴趣。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 涵养理性思维,培育人文情怀
主题概述 本单元以 “议论性文章” 为核心载体,通过阅读演讲稿、书信、议论文、议论性散文四种不同体裁的文本,引导学生掌握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 的阅读策略,学习 “明确观点、恰当用据、严密论证” 的写作方法;同时,在文本研读中体会作者的价值立场 —— 梁启超的 “敬业乐业” 态度、雨果的 “正义反侵略” 立场、利哈乔夫的 “教养” 观、毕淑敏的 “精神建构” 追求,最终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培育家国情怀、道德修养与精神追求,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 积累本单元重点字词(如 “亵渎、瞥见、箴言、广袤、强聒不舍” 等),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能在语境中运用; 2.理清四篇议论性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提取中心论点,区分分论点与论据; 3.辨析举例、道理、对比、比喻四种论证方法,分析其在文本中的具体作用; 4.写作 800 字左右的议论性短文,能明确表达观点,选用 2-3 个恰当论据(事实 / 道理),用至少一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条理清晰;5. 通过 “自主速读 + 小组研讨” 梳理论证结构,用思维导图呈现文本逻辑; 6.通过 “对比阅读”(如《论教养》与《敬业与乐业》的论证差异),总结不同体裁议论性文本的表达特点; 7.通过 “情境任务”(如 “校园教养公约制定”“我的精神小屋设计”),运用议论思维解决实际问题;8. 认同 “敬业乐业” 的人生态度,树立对学习、生活的责任意识; 9.理解雨果的正义立场,增强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反对文化掠夺; 10.明确 “教养” 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养成文明的言行习惯; 11.体会精神建构的重要性,追求 “有尊严、有思考、有热爱” 的精神生活。
三、各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解析
第一课时 1. 积累 “亵渎、佝偻、承蜩、强聒不舍” 等字词,通过听写、语境造句巩固;2. 速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敬业乐业为人类生活不二法门”),用 “首先 - 然后 - 最后” 梳理文章整体结构(提出论点→分析 “有业” 重要性→初步提及 “敬业”“乐业”);3. 朗读第 2-5 段,圈画论证 “有业之必要” 的论据(孔子名言、百丈禅师事例),初步理解 “有业” 是 “敬业乐业” 的基础。 1. 本课时目标聚焦 “基础积累 + 结构梳理 + 分论点初探”,为后续深入分析论证方法打基础;2. 重点突破 “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区分”,避免学生将 “有业”“敬业”“乐业” 误认作中心论点;3. 通过 “文本梳理 + 生活联结”,兼顾知识落实与思维启蒙,符合九年级学生 “从文本到生活” 的认知规律。
第二课时 1. 精读第 6-9 段,梳理 “敬业”“乐业” 的分论点(“敬业在于责任心”“乐业在于趣味”),分析其中的举例论证(如 “当大总统”“拉黄包车”)、道理论证(引用庄子、孔子名言);2. 总结议论文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的特点及作用(举例论证:具体真实,增强说服力;道理论证:权威可信,深化观点);3. 结合自身学习生活,谈谈对 “敬学”“乐学” 的理解,用 1 个小事例支撑观点。 1. 本课时目标是 “深化文本理解 + 掌握论证方法 + 联结生活”,核心是让学生从 “会找论点” 过渡到 “会析论证”;2. 重点突破 “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辨析”,通过文本内实例对比(如 “拉黄包车事例” vs “孔子名言”),让学生直观感知差异;3. 生活联结环节为写作铺垫,让学生初步体会 “用事例支撑观点” 的方法。
第三课时 1. 速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找出雨果的核心观点(“英法联军是强盗,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分析对比论证(“赞誉圆明园” 与 “批判侵略” 的对比)的作用;2. 跳读《论教养》,梳理 “无教养” 与 “有教养” 的具体表现,明确 “教养的核心是尊重他人” 的论点,体会对比论证的逻辑严密性;3. 对比两文的 “立场与情感”:雨果的 “正义反侵略” 立场、利哈乔夫的 “倡导教养” 立场,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本的人文价值。 1. 本课时目标是 “对比阅读 + 深化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人文情怀培育”,核心是通过两篇文本的差异与共性,提升阅读的深度与广度;2. 重点突破 “对比论证的作用”—— 通过 “正反对比” 突出观点、增强逻辑,同时体会对比带来的情感张力(如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与对侵略的愤怒);3. 人文情怀培育需避免说教,通过 “文本语句品读 + 历史背景补充” 让学生自主感悟。
第四课时 1. 通读《精神的三间小屋》,找出 “三间小屋” 的象征意义(第一间:盛放爱与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盛放自身),梳理文章 “提出话题 - 分述小屋 - 总结升华” 的论证思路;2. 分析文中比喻论证的作用(如将 “精神空间” 比作 “小屋”,让抽象的 “精神建构” 具象化),体会议论性散文 “理性与诗意结合” 的语言特点;3. 结合自身经历,设计 “我的第四间精神小屋”,用议论性语言阐述其象征意义(如 “盛放理想”“盛放勇气”)。 1. 本课时目标是 “把握议论性散文特点 + 深化比喻论证 + 激发精神思考”,核心是让学生认识到议论性文本的多样性(非只有严谨的议论文);2. 重点突破 “议论性散文的论证思路”—— 虽语言优美、结构灵活,但仍围绕 “精神建构” 的核心观点展开,有明确的逻辑线索;3. 精神思考环节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鼓励不同的 “小屋设计”,体现 “精神追求的多样性”。
第五课时 1. 回顾本单元课文的观点呈现方式(开篇点题如《敬业与乐业》、结尾升华如《精神的三间小屋》),总结 “观点明确” 的要求(态度鲜明、表述简洁、位置清晰);2. 针对 “校园是否应该禁止手机”“初中生是否需要课外阅读” 等话题,练习 “提炼明确观点”(如 “校园应该禁止手机,因为它影响学习专注度”);3. 完成一篇 500 字议论性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开篇或结尾点明)、用 1 个事实论据 + 1 个道理论据支撑、运用至少一种论证方法。 1. 本课时目标是 “总结观点呈现方法 + 练习观点提炼 + 完成议论短文”,核心是将阅读中习得的议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2. 重点突破 “观点明确” 的核心要求 —— 避免 “骑墙派”,让读者一眼知道作者的立场,同时确保观点有理由支撑(非单纯表态);3. 写作设计需 “低起点、高达成”,从 “观点提炼” 到 “完整短文” 逐步递进,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六课时 1. 开展 “君子自强不息” 主题活动:分组展示 “自强不息的人物事例”(如范仲淹 “断齑画粥”、海伦 凯勒 “失明后写作”),用议论性语言分析其 “自强不息” 的内涵;2. 单元小结:梳理本单元核心知识(议论性文章阅读方法:理思路、抓观点、析论证;写作方法:观点明确、论据恰当),用思维导图呈现 “阅读 - 写作” 的关联;3. 反思单元学习收获:从 “知识掌握”“思维提升”“情怀培育” 三个维度,分享 1 个最深刻的学习体会。 1. 本课时目标是 “实践运用议论能力 + 梳理单元知识 + 反思学习收获”,核心是实现 “知识系统化 + 能力实践化 + 体验深化”;2. 重点突破 “议论能力的综合运用”—— 将阅读、写作中习得的方法用于综合性学习,体现 “学以致用”;3. 单元小结与反思结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明确后续学习方向(如 “论证严密性需进一步提升”)。
四、各课时任务设计及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任务一:字词积累与运用任务二:梳理中心论点与文章结构任务三:初探 “有业之必要” 的论证 任务一:字词积累与运用活动 1:预习检测 —— 听写 “亵渎、佝偻、承蜩、强聒不舍”,注音并解释词义,同桌互改;活动 2:语境运用 —— 用 “亵渎”“强聒不舍” 分别造句(需结合学习或生活场景),全班展示点评;任务二:梳理中心论点与文章结构活动 1:速读找论点 —— 用 3 分钟速读课文,圈画中心论点,小组内交流确认,派代表分享并说明理由;活动 2:分层梳结构 —— 用 5 分钟跳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小组合作完成 “空白思维导图”(提出论点 - 分析有业 - 提及敬业乐业 - 总结),全班展示修正;任务三:初探 “有业之必要” 的论证活动 1:朗读析论据 —— 齐读第 2-5 段,圈画论证 “有业之必要” 的语句,区分事实论据(百丈禅师)和道理论据(孔子名言);活动 2:生活联结 —— 结合 “学生的‘业’是学习”,讨论 “有业(学习)对初中生的意义”,每人发言 1 分钟。
第二课时 任务一:分析 “敬业”“乐业” 的论证过程任务二:总结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作用任务三:结合生活谈 “敬学”“乐学” 任务一:分析 “敬业”“乐业” 的论证过程活动 1:精读析 “敬业”—— 默读第 6-8 段,圈画论证 “敬业” 的语句,小组讨论:作者用 “当大总统”“拉黄包车” 的事例证明了什么?(敬业不分职业);活动 2:精读析 “乐业”—— 朗读第 9 段,找出 “乐业” 的分论点(乐业是生活的最高境界),分析引用庄子 “用志不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的作用;任务二:总结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作用活动 1:方法总结 —— 结合任务一的分析,小组合作完成 “论证方法表格”(文本语句 / 论证方法 / 作用),全班展示补充;活动 2:方法辨析 —— 给出 2 个课外语段(1 个举例论证,1 个道理论证),让学生判断方法并分析作用,巩固理解;任务三:结合生活谈 “敬学”“乐学”活动 1:话题讨论 —— 围绕 “如何做到敬学(认真对待学习)”“如何发现乐学(从学习中找乐趣)” 分组讨论,每组记录 3 个核心观点;活动 2:事例分享 —— 每人分享 1 个 “自己或他人敬学 / 乐学” 的小事例,用 “事例 + 观点” 的句式表达。
第三课时 任务一: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观点与论证任务二:梳理《论教养》的对比结构与观点任务三:对比两文的立场与人文情怀 任务一:分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观点与论证活动 1:背景补充 —— 播放 1 分钟 “圆明园被毁” 简短视频,结合文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1860 年英法联军侵华);活动 2:找观点析论证 —— 速读课文,找出雨果的核心观点(英法联军是强盗,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圈画 “赞美圆明园” 与 “批判侵略” 的语句,分析对比论证的作用;任务二:梳理《论教养》的对比结构与观点活动 1:梳结构 —— 跳读《论教养》,用 “对比表格” 梳理 “无教养表现”(如打断别人说话、以自我为中心)与 “有教养表现”(如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活动 2:明观点 —— 小组讨论:作者认为 “教养的核心是什么”(尊重他人),如何通过对比论证突出这一观点?任务三:对比两文的立场与人文情怀活动 1:立场分析 —— 对比两文作者立场:雨果(法国人批判本国侵略)、利哈乔夫(倡导普遍教养),讨论 “他们的立场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活动 2:情怀联结 —— 结合当下(如 “保护文化遗产”“校园文明建设”),谈谈两文对现代生活的启示,每人写 1 句感悟。
第四课时 任务一:梳理文章论证思路与 “三间小屋” 象征义任务二:分析比喻论证作用与议论性散文语言特点任务三:设计 “我的第四间精神小屋” 任务一:梳理文章论证思路与 “三间小屋” 象征义活动 1:速读梳思路 —— 用 5 分钟速读课文,完成 “论证思路填空”(作者先提出____,再分述____,最后总结____),小组交流确认;活动 2:析象征义 —— 精读第 7-18 段,小组合作完成 “三间小屋象征义表格”(小屋序号 / 具体内容 / 象征义),如 “第一间:爱与恨→情感空间”;任务二:分析比喻论证作用与议论性散文语言特点活动 1:析比喻论证 —— 圈画文中将 “精神” 比作 “小屋” 的语句(如 “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我们要建造三间小屋”),分析其作用(将抽象精神具象化);活动 2:品语言特点 —— 对比《敬业与乐业》的通俗语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与本文的诗意语言(“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总结议论性散文 “理性与诗意结合” 的特点;任务三:设计 “我的第四间精神小屋”活动 1:设计小屋 —— 结合自身需求(如初三学生的压力、理想),设计 “我的第四间精神小屋”,确定其主题(如 “盛放勇气”“盛放理想”);活动 2:阐述意义 —— 用 200 字议论性语言阐述 “小屋主题的选择理由”,要求包含 “观点(我选择 XX 为主题)+ 理由(为什么需要 XX)+ 事例(我的 XX 经历)”。
第五课时 任务一:总结课文观点呈现方式任务二:练习提炼明确观点任务三:完成议论性短文写作 任务一:总结课文观点呈现方式活动 1:回顾课文 —— 分组回顾本单元四篇课文,找出每篇的观点及呈现位置(如《敬业与乐业》开篇点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结尾升华),填写 “观点呈现表格”;活动 2:总结要求 —— 全班讨论 “观点明确” 的核心要求:态度鲜明(不模棱两可)、表述简洁(不冗长)、位置清晰(易找到),教师板书总结;任务二:练习提炼明确观点活动 1:给出 2 个校园话题(“校园是否应该禁止手机”“初中生是否需要课外阅读”),小组列出正反观点,如 “校园应该禁止手机”“校园不应该禁止手机”;活动 2:观点提炼 —— 选择 1 个话题,用 “观点 + 理由” 的句式(如 “初中生需要课外阅读,因为它能拓宽知识面、提升写作能力”)提炼明确观点,全班展示点评;任务三:完成议论性短文写作活动 1:写作指导 —— 教师讲解 “三段式写作框架”: 开篇:用 1-2 句话点明观点(如 “我认为校园应该禁止手机”); 中间:用 1 个事实论据(如 “某同学上课玩手机导致成绩下降”)+1 个道理论据(如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上课应专注行动”)展开论证; 结尾:总结观点(如 “综上,校园禁止手机能帮助学生专注学习”);活动 2:短文写作 —— 根据指导,选择任务二的话题,完成 500 字议论性短文,写作时间 25 分钟;活动 3:同桌互评 —— 用 “互评量表”(观点明确 20%、论据匹配 30%、论证合理 30%、语言流畅 20%)互评,提出修改建议。
第六课时 任务一:开展 “君子自强不息” 主题汇报任务二:梳理单元核心知识任务三:反思单元学习收获 任务一:开展 “君子自强不息” 主题汇报活动 1:分组汇报 —— 提前分组准备 “自强不息人物事例”(如范仲淹、海伦 凯勒、钱学森),每组用 “观点(XX 体现自强不息)+ 论据(具体事例:时间、事件)+ 分析(事例如何体现自强不息)” 的结构汇报,每组 5 分钟;活动 2:全班点评 —— 听完每组汇报后,用 “评价量表”(观点明确 25%、事例具体 25%、分析合理 25%、表达流畅 25%)打分,教师总结优秀汇报的特点;任务二:梳理单元核心知识活动 1:知识回顾 —— 开展 “单元知识抢答”,题目围绕核心知识点(如 “《精神的三间小屋》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议论性文章观点明确的要求是什么?”),激发参与;活动 2:导图建构 —— 师生共同完成 “单元知识思维导图”,中心为 “议论性文章的阅读与写作”,分支为 “阅读方法”(理思路、抓观点、析论证)、“写作方法”(观点明确、论据恰当、结构清晰)、“论证方法”(举例、道理、对比、比喻)、“人文情怀”(敬业、正义、教养、精神),每个分支填充课文实例;任务三:反思单元学习收获活动 1:反思撰写 —— 用 “三维度反思表”(知识掌握:我学会了____;思维提升:我会____思考了;情怀培育:我理解了____)撰写学习收获,时间 10 分钟;活动 2:分享交流 —— 将反思表贴在 “学习墙” 上,学生自由浏览,挑选 2-3 人分享最深刻的收获,教师总结单元学习,明确后续提升方向(如 “论证严密性需加强”)。
五、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需要评价的活动 1. 基础积累类: (1)课前字词小测(第一、二课时); (2)课文观点与结构梳理作业(思维导图 / 表格,第一、三、四课时);2. 能力运用类: (1)论证方法分析练习(课堂表格 / 语段辨析,第二、三、四课时); (2)议论性短文写作(第五课时); (3) “君子自强不息” 主题汇报(第六课时);3. 过程参与类: (1)课堂讨论发言(各课时,如 “敬学乐学”“教养观察” 讨论); (2)小组合作表现(各课时,如对比阅读小组、汇报小组); (3) 学习反思撰写(第六课时)。
单元整体评价 1. 评价原则: (1)多元评价:结合 “形成性评价(过程)” 与 “终结性评价(结果)”,“教师评价” 与 “学生互评 / 自评”; (2) 聚焦核心:围绕 “议论性文章阅读能力”“议论性写作能力”“人文情怀培育” 三大核心目标;2. 评价结果运用:个体反馈:针对每个学生的评价结果,撰写 “个性化反馈单”,指出优势(如 “论证方法分析准确”)与不足(如 “观点表述模糊”),提供改进建议(如 “练习‘观点 + 理由’句式”);
六、单元作业设计基础型作业(必做):1. 整理单元重点字词(注音、解释),抄写 1 遍;2. 概括四篇课文核心观点,填写 “观点梳理表”;3. 修改议论短文,完成终稿。提升型作业(选做,二选一):为《敬业与乐业》补充 1 个 “敬业” 的事实论据,并分析支撑作用;2. 围绕 “教养” 写 200 字议论文字,使用对比论证。拓展型作业(选做,二选一):1. 阅读《悲惨世界》选段,分析雨果立场与《就英法联军…》的一致性,写 300 字读后感;2. 开展 “家庭教养小调查”,整理采访报告(含问题、回答、感悟)。
七、反思及改进
反思:1. 学情预估反思:需提前布置《就英法联军…》的历史背景预习,避免课堂背景补充占用过多时间;2. 活动设计反思:“辩论”“分享会” 需控制时间,提前培训小组组长,引导高效讨论;3. 评价方式反思:“小组互评” 易有 “人情分”,需制定量化评分表,教师最终审核。改进:(1)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深化对《就英法联军…》的理解;(2)写作话题优化:增加 “校园追星利弊” 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提升写作兴趣;(3)评价反馈:单元检测后针对高频错题开展专项讲解,作文批改后进行共性问题分析。
八、单元教学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