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名称 成长中的 “学” 与 “悟”—— 探寻学习的意义与生命的温度 单元课时数 9课时
课标要求 1. 阅读现代文,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梳理作者的学习经历与思想情感变化,初步体会散文、记叙文的文体特点;2. 阅读浅易文言文《论语十二章》,积累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等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理解篇章基本含义;3. 能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身学习生活,谈对 “学习意义”“师生情谊” 的思考,完成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的片段写作;4. 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文本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材分析 1. 单元定位:本单元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核心人文单元,聚焦 “学习与成长”,整合 2 篇现代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1 篇叙事散文(《再塑生命的人》)与 1 篇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形成 “个人经历 — 经典理论”“现代体验 — 传统智慧” 的双线逻辑;2. 文本特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回忆童年学习生活,以 “百草园的自由” 与 “三味书屋的规范” 对比,暗含对学习本质的思考; 《往事依依》:于漪回忆读书经历与恩师影响,凸显文学熏陶对人格成长的作用,语言质朴真挚;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 凯勒记录莎莉文老师唤醒自己的过程,展现教育对 “生命重塑” 的力量,情感浓烈; 《论语十二章》:儒家经典选篇,凝练 “学习态度、方法”“道德修养” 的核心思想,是单元主题的理论升华;3. 教学价值:通过多文本对比,引导学生理解 “学习不仅是知识获取,更是情感滋养、生命成长”,建立积极的学习观。
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梳理简单叙事脉络,但对文本深层情感(如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复杂态度)、文言字词的灵活运用(如《论语》中 “知” 的多义)把握不足;2. 认知特点:学生对 “童年学习”“师生情谊” 有共鸣,喜欢故事性强的文本(如《再塑生命的人》),但对抽象哲理(如《论语》的 “仁”“礼”)易产生距离感;3. 学习需求:需要教师搭建 “文本与生活” 的桥梁(如联系自身读书故事)、“文言与现代” 的支架(如文言字词情境化运用),帮助突破难点,深化理解。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 成长中的 “学” 与 “悟”—— 探寻学习的意义与生命的温度
主题概述 本单元以 “学习与成长” 为核心,通过四篇不同体裁、不同视角的文本,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学习经历:从鲁迅童年 “百草园的野趣” 与 “三味书屋的研学”,到于漪因读书、恩师而萌发的文学热爱;从海伦 凯勒被莎莉文老师 “重塑生命” 的蜕变,到《论语》中孔子对 “学” 的经典阐释。学生将在文本研读中体会 “学习” 的多元价值 —— 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情感的滋养、人格的塑造,最终建立 “爱学、善学” 的积极态度,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智慧。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 积累 “确凿、轻捷、感慨、截然不同” 等现代文字词,“时习、温故、知新、三人行” 等文言字词及 “不亦说乎”“择其善者而从之” 等文言句式; 2.梳理四篇文本的叙事脉络(如莎莉文老师的教学步骤、于漪的读书经历),能概括核心事件与人物形象(如莎莉文老师的智慧、田老师的善导);3.通过朗读、圈点勾画,体会文本情感(如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海伦 凯勒对老师的感恩);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四篇文本的 “学习场景”“师生关系”,提炼 “学习意义” 的共性与差异; 5.联系自身学习生活,用文字或口头表达对 “学习价值” 的思考;6.体会师生情谊的温暖(如莎莉文对海伦的耐心、田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尊重教师劳动; 7. 理解 “学习能塑造生命、丰富精神” 的内涵,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8.认同《论语》中 “勤学、善思、笃行” 的学习理念,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三、各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解析
第一课时 1. 明确单元主题 “成长中的‘学’与‘悟’”,了解单元学习任务与课时安排;2. 初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8 段,积累 “确凿、覆盆子、皂荚树” 等字词,梳理百草园中的趣事;3. 品读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1. 目标 1 解析:通过 “我的学习小故事” 导入,结合单元目标 PPT,让学生清晰单元核心与自身任务,解决 “学什么” 的问题;2. 目标 2 解析:通过 “字词听写小测”“趣事分享会”(用 “百草园里有____事,我从____句读出” 句式),落实字词积累与内容梳理;3. 目标 3 解析:聚焦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句式,小组讨论环境描写如何体现 “乐趣”,突破 “情感体会” 难点。
第二课时 1. 研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9-24 段,梳理三味书屋的学习内容与生活细节;2. 对比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场景、情感,理解作者对 “学习” 的复杂态度;3. 联系自身 “自由玩耍” 与 “规范学习” 的经历,分享感悟。 1. 目标 1 解析:通过 “三味书屋生活清单” 活动(填写 “学习内容:;互动细节:”),梳理文本,避免信息遗漏;2. 目标 2 解析:设计 “对比表格”(场景:百草园 / 三味书屋;情感:喜爱 /____),小组辩论 “作者是否讨厌三味书屋”,结合 “先生读书入神”“学生偷偷画画” 等细节,理解情感的复杂性;3. 目标 3 解析:通过 “课堂小分享”,让学生将文本与生活联结,深化对 “学习场景多样性” 的认知。
第三课时 1. 初读《往事依依》,积累 “徜徉、浩渺、镌刻、谆谆教诲” 等字词;2. 梳理作者于漪的 “读书经历”,找出印象最深的 2-3 个片段(如读《千家诗》、听田老师讲课);3. 初步体会 “读书” 给作者带来的精神愉悦。 1. 目标 1 解析:通过 “字词闯关” 游戏(PPT 出示字词,学生抢答释义、造句),激发兴趣,落实积累;2. 目标 2 解析:用 “时间轴” 活动(标注 “童年 — 初中 — 成年” 的读书事件),梳理叙事脉络,培养概括能力;3. 目标 3 解析:聚焦 “读《千家诗》如沐春风” 的句子,通过范读、跟读,让学生感受文字中的 “愉悦感”,初步建立 “读书与快乐” 的关联。
第四课时 1. 精读《往事依依》中 “田老师讲课”“读《水浒传》” 片段,分析田老师的人物形象;2. 探究 “读书” 与 “恩师” 对作者成长的影响,理解 “文学滋养人格” 的内涵;3. 写下自己 “因读书 / 老师而感动” 的小故事(100 字左右)。 1. 目标 1 解析:通过 “人物卡片” 活动(填写田老师的 “语言:;动作:;特点:____”),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提炼形象,避免空泛评价;2. 目标 2 解析:小组讨论 “田老师的课为什么让作者难忘?”“《水浒传》如何影响作者的文学选择?”,结合 “镌刻在心上”“文学的种子” 等关键词,理解 “滋养” 的深层含义;3. 目标 3 解析:通过 “片段写作”,将文本感悟转化为个人表达,检验学习效果,同时为单元写作积累素材。
第五课时 1. 初读《再塑生命的人》,积累 “搓捻、企盼、截然不同、恍然大悟” 等字词;2. 梳理莎莉文老师初次见面到 “教‘水’” 的教学过程,找出关键事件;3. 初步感受莎莉文老师的 “教育智慧”(如耐心、因材施教)。 1. 目标 1 解析:通过 “字词配对” 活动(将字词与释义、语境连线),强化理解与运用,避免死记硬背;2. 目标 2 解析:用 “情节链” 活动(按 “见面 — 教实物名称 — 教‘水’” 顺序排列事件),梳理叙事逻辑,把握核心情节;3. 目标 3 解析:聚焦 “老师握住我的手”“反复搓捻” 等细节,小组分享 “从____处看出老师的____智慧”,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第六课时 1. 精读 “教‘水’” 片段,分析海伦 凯勒的情感变化(从 “困惑” 到 “恍然大悟”);2. 结合全文,理解 “再塑生命” 的含义(如 “唤醒认知、点燃希望、重塑人格”);3. 以 “假如我是海伦,我想对莎莉文老师说____” 为句式,表达感恩之情。 1. 目标 1 解析:通过 “情感曲线” 活动(标注 “困惑 — 烦躁 — 顿悟 — 喜悦” 的关键语句),可视化情感变化,突破 “情感体会” 难点;2. 目标 2 解析:小组讨论 “‘水’为什么是‘再塑生命’的关键?”,结合 “世界有了光明、希望、快乐” 等句子,理解 “再塑” 的多层内涵;3. 目标 3 解析:通过 “真情告白” 活动,让学生代入角色,深化对 “师生情” 的理解,培养感恩意识。
第七课时 1. 初读《论语十二章》,积累 “说(yuè)、愠、故、知” 等文言字词,掌握 “不亦…… 乎”“择其善者而从之” 等句式;2. 结合注释,逐句翻译前 6 章(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 初步理解前 6 章关于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的观点。 1. 目标 1 解析:通过 “文言字词卡片” 活动(学生自制卡片,标注字音、词义、例句),强化积累;用 “句式仿写”(如 “不亦开心乎?”),理解文言句式特点;2. 目标 2 解析:采用 “小组互助翻译”(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注释,一人译句子),解决翻译难点,教师针对性点拨;3. 目标 3 解析:通过 “观点归类” 活动(将 “学而时习之” 归为 “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 归为 “修养”),初步建立对《论语》思想的认知。
第八课时 1. 研读《论语十二章》后 6 章,翻译并理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等章句;2. 探究孔子的 “学习观”(如 “勤学、善思、择善而从”)与 “道德观”(如 “仁、礼、笃志”);3. 联系自身学习生活,谈谈《论语》名言对自己的启示(如 “温故知新” 如何指导复习)。 1. 目标 1 解析:通过 “章句解读竞赛”(小组抢答翻译、释义),检验翻译能力,激发兴趣;2. 目标 2 解析:设计 “思想思维导图” 活动(中心主题 “孔子的智慧”,分支 “学习观”“道德观”,填写对应章句),梳理核心思想,形成体系;3. 目标 3 解析:通过 “启示分享会”,让学生结合 “复习方法”“与同学相处” 等具体场景谈应用,实现 “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 的联结。
第九课时 1. 整合四篇文本,对比 “学习场景”(如百草园 / 书屋 / 海伦的课堂)、“师生关系”(如先生 / 田老师 / 莎莉文)的异同;2. 提炼单元核心主题 “学习的意义”(如 “丰富体验、塑造人格、传承智慧”);3. 完成单元写作:《我的 “学习悟语”》(结合文本与自身经历,谈对学习的理解,300 字左右)。 1. 目标 1 解析:通过 “单元对比表格” 活动(横向对比四篇文本的 “场景、人物、情感”),帮助学生建立文本关联,避免孤立解读;2. 目标 2 解析:小组讨论 “四篇文本共同告诉我们什么是‘学习’?”,教师引导提炼 “意义” 的多层内涵,形成单元认知闭环;3. 目标 3 解析:提供 “写作支架”(开头:引用文本观点;中间:结合自身经历;结尾:总结感悟),帮助学生完成写作,检验单元学习效果。
四、各课时任务设计及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任务一:单元启航 —— 明确学习方向任务二:初读感知 —— 走进百草园任务三:品读赏析 —— 体会百草园的乐趣 任务一:单元启航 —— 明确学习方向活动 1:播放 “我的学习小故事” 微视频(3 分钟,内容为学生分享 “最难忘的学习场景”),提问:“视频里的同学从学习中收获了什么?我们这个单元会一起探索哪些关于‘学习’的话题?”活动 2:呈现单元学习目标 PPT(分 “知识、方法、情感” 三栏),学生圈画 “自己最想达成的目标”,同桌交流后全班分享;任务二:初读感知 —— 走进百草园活动 1:自由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8 段,圈点 “确凿、覆盆子、皂荚树” 等易错字词,同桌互相听写、订正;活动 2:默读文本,用 “百草园里有____(趣事),我从‘’(原文句)读出作者的(情感)” 句式,在小组内分享,每组推选 1 人全班展示;任务三:品读赏析 —— 体会百草园的乐趣活动 1:聚焦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小组讨论:“这句话用了什么句式?写出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活动 2:教师范读该段落(语气轻快、充满喜爱),学生跟读,读后分享 “自己读时脑海里浮现的画面”。
第二课时 任务一:再读探究 —— 解读三味书屋任务二:对比分析 —— 体会作者情感任务三:拓展思考 —— 联系自身学习 任务一:再读探究 —— 解读三味书屋活动 1: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9-24 段,完成 “三味书屋生活清单”(表格:学习内容、师生互动、学生活动),独立填写后小组核对;活动 2:提问:“三味书屋里的先生是怎样的人?从‘先生读书入神’‘不常用戒尺’等细节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任务二:对比分析 —— 体会作者情感活动 1:分发 “对比表格”(维度:场景特点、人物关系、作者情感),小组合作完成,重点讨论 “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情感是‘讨厌’还是‘复杂’”;活动 2:开展小型辩论(正方:作者讨厌三味书屋;反方:作者对三味书屋情感复杂),要求结合 “偷偷画画”“先生讲课入神” 等文本细节论证;任务三:拓展思考 —— 联系自身学习活动 1:学生分享 “自己的百草园(自由玩耍时光)” 与 “自己的三味书屋(规范学习时光)”,说说两种时光的收获;活动 2:写下 1-2 句 “对学习场景的感悟”,如 “自由的时光能激发兴趣,规范的学习能积累知识”。
第三课时 任务一:字词积累 —— 夯实阅读基础任务二:梳理脉络 —— 走进作者的读书经历任务三:初品情感 —— 感受读书的愉悦 任务一:活动 1:PPT 出示 “徜徉、浩渺、镌刻、谆谆教诲” 等字词,开展 “字词闯关” 游戏(抢答词义、用词语造句,正确者获 “读书小达人” 贴纸);活动 2:学生标注文本中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互助解答,仍有疑问的提交全班讨论,教师点拨;任务二:活动 1:默读《往事依依》,用 “时间轴”(童年 — 初中 — 成年)梳理作者的读书事件,如 “童年读《千家诗》”“初中听田老师讲诗”“成年读《水浒传》”,独立完成后小组展示;活动 2:提问:“作者为什么对‘读《千家诗》’‘听田老师讲课’这两个片段印象最深?” 引导学生关注 “画面感”“情感共鸣” 等关键词;任务三:活动 1:找出文中描写读书愉悦的句子(如 “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里”),小组齐读,体会语气;活动 2:学生分享 “自己读某本书时的愉悦感受”,用 “读____时,我像____一样开心” 句式表达。
第四课时 任务一:精读细节 —— 分析田老师形象任务二:探究影响 —— 理解 “文学滋养人格”任务三:写作实践 —— 记录我的感动瞬间 任务一:精读细节 —— 分析田老师形象活动 1:精读 “田老师讲课” 片段,填写 “人物卡片”(语言:“少小离家老大回……”;动作:“摇头晃脑”“领读”;特点:____),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总;活动 2:讨论:“田老师的课为什么能‘镌刻在我心上’?如果我是于漪,我会喜欢田老师的什么?” 引导学生从 “教学方法(讲故事)”“态度(亲切)” 等角度分析;任务二:探究影响 —— 理解 “文学滋养人格”活动 1: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读《水浒传》如何让作者‘懂得了什么是好文章’?”②“田老师的引导对作者成为语文教师有什么影响?”;活动 2:教师总结 “文学滋养” 的内涵(如 “丰富情感、培养审美、确立理想”),学生补充 “自己从书中获得的滋养”;任务三:写作实践 —— 记录我的感动瞬间活动 1:出示写作要求:“写下自己因读书或老师而感动的小故事,100 字左右,注意写清细节(如老师的一句话、书中的一个片段)”;活动 2:学生独立写作,完成后同桌互评(重点评 “细节是否具体、情感是否真实”),推选优秀片段全班朗读。
第五课时 任务一:字词积累 —— 突破阅读障碍任务二:梳理情节 —— 跟随莎莉文的教学任务三:初品人物 —— 感受老师的智慧 任务一:字词积累 —— 突破阅读障碍活动 1:PPT 出示 “搓捻、企盼、截然不同、恍然大悟” 等字词,开展 “字词配对” 游戏(将字词与 “字音、释义、语境例句” 连线),小组竞赛;活动 2:学生用 “截然不同”“恍然大悟” 造句,教师选取典型句子点评,强化运用;任务二:梳理情节 —— 跟随莎莉文的教学活动 1:默读《再塑生命的人》,用 “情节链” 卡片(印有 “见面 — 教实物名称 — 教‘水’—”),补充关键事件,小组合作排列顺序;活动 2:提问:“莎莉文老师为什么先教海伦‘实物名称’,再教‘水’?这个顺序有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理解 “从具体到抽象” 的教学逻辑;任务三:初品人物 —— 感受老师的智慧活动 1:找出文中体现莎莉文老师耐心的细节(如 “她静静地把我的手放在她的手上,一遍又一遍地搓捻”),小组分享;活动 2:学生用 “莎莉文老师是一位____的老师,因为她” 句式评价人物,教师板书关键词(如 “耐心、智慧、因材施教”)。
第六课时 任务一:精读 “教水”—— 追踪海伦的情感变化任务二:深悟主题 —— 理解 “再塑生命” 的含义任务三:情感表达 —— 向老师致敬 任务一:精读 “教水”—— 追踪海伦的情感变化活动 1:精读 “教‘水’” 片段,用 “情感曲线” 图(横轴:事件,纵轴:情感强度),标注 “困惑(不理解‘杯’和‘水’)— 烦躁(摔碎娃娃)— 顿悟(知道‘水’是什么)— 喜悦(拥抱老师)” 的关键语句,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活动 2:教师范读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学生跟读,体会 “顿悟” 后的情感爆发;任务二:深悟主题 —— 理解 “再塑生命” 的含义活动 1:小组讨论:“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再塑’体现在哪些方面?”(提示:认知、情感、人生方向);活动 2:全班汇总讨论结果,教师总结 “再塑生命” 的三层含义:①唤醒认知(从无知到理解);②点燃情感(从烦躁到快乐);③重塑人生(从迷茫到有希望);任务三:情感表达 —— 向老师致敬活动 1:以 “假如我是海伦,我想对莎莉文老师说____” 为句式,写下 1-2 句心里话(如 “谢谢您,是您让我看见世界的美好”);活动 2:学生自愿分享 “心里话”,教师播放轻音乐(《爱的奉献》片段),营造感恩氛围。
第七课时 任务一:文言积累 —— 掌握基础字词句式任务二:互助翻译 —— 理解前 6 章含义任务三:初步归类 —— 梳理孔子的学习观点 任务一:文言积累 —— 掌握基础字词句式活动 1:分发 “文言字词卡片”(空白),学生结合注释,填写 “说(yuè):通‘悦’,愉快”“愠:生气,恼怒”“故:旧的知识” 等,完成后小组互查;活动 2:聚焦 “不亦…… 乎” 句式,教师举例 “不亦说乎?(不也很愉快吗?)”,学生仿写 “不亦开心乎?”“不亦充实乎?”,理解反问语气;任务二:互助翻译 —— 理解前 6 章含义活动 1:小组互助翻译前 6 章(分工:1 人读原文,1 人说注释,1 人译句子,1 人纠错),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为 “学习了然后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活动 2:教师选取易误译的句子(如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全班共同订正,强调 “知新” 指 “获得新理解”;任务三:初步归类 —— 梳理孔子的学习观点活动 1:出示 “观点归类表”(类别: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学生将前 6 章(如 “学而时习之” 归为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 归为个人修养)填入对应类别;活动 2:小组分享归类结果,教师点评,明确各章的核心观点。
第八课时 任务一:深化翻译 —— 理解后 6 章内涵任务二:探究思想 —— 梳理孔子的智慧任务三:联系现实 —— 谈《论语》的启示 任务一:活动 1:开展 “章句解读竞赛”,PPT 出示后 6 章(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小组抢答翻译、关键词释义,得分最高组获 “文言小能手” 称号;活动 2:针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讨论 “‘师’指什么?”(提示:优点、长处),避免理解为 “只有老师才是师”;任务二:活动 1:分发 “思想思维导图” 模板(中心:孔子的智慧;分支:学习观、道德观),学生结合 12 章内容,填写 “学习观:勤学(学而时习之)、善思(温故知新)……”“道德观:宽容(人不知而不愠)、笃志(博学而笃志)……”;活动 2:小组展示思维导图,教师补充 “‘仁’是道德观的核心”,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知;任务三:活动 1:开展 “启示分享会”,提问:“‘温故知新’如何指导你的复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何指导你与同学相处?” 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享;活动 2:学生写下 “最想践行的一句《论语》名言”,并说明理由(如 “我想践行‘学而不思则罔’,因为我以前只读书不思考,效果不好”)。
第九课时 任务一:单元整合 —— 对比四篇文本任务二:主题提炼 —— 明确 “学习的意义”任务三:写作总结 —— 完成《我的 “学习悟语”》 任务一:活动 1:分发 “单元对比表格”(维度:文本、学习场景、师生关系、学习意义),小组合作完成,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自由探索)、先生(严厉中带温和)、学习是体验与规范结合”;活动 2:全班汇总表格内容,教师引导发现共性:“四篇文本都告诉我们 —— 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塑人格”;任务二:活动 1:小组讨论 “结合四篇文本,你认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提示从 “个人成长(海伦的蜕变)、精神滋养(于漪的读书)、智慧传承(《论语》的思想)” 等角度思考;活动 2:教师总结单元核心主题:“学习是一场温暖的成长 —— 有师生情的陪伴,有知识的滋养,有智慧的传承,最终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任务三:活动 :出示写作支架: - 开头:引用某篇文本的观点(如 “《论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中间:结合自身经历(如 “我每次复习后发现新问题,就像孔子说的‘温故知新’”)
五、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需要评价的活动 1. 课堂参与类:每课时的小组讨论发言、全班分享、角色扮演朗读(如第二课时的 “百草园朗读”);2. 基础任务类:生字词听写(如第三课时、第五课时)、课文背诵(如第八课时《论语》背诵)、课堂练习(如第四课时仿写);3. 拓展任务类:课后感悟短文(如第六课时 “成长中点亮光芒的人”)、单元成果作品(如第九课时的书信、手抄报);4. 整合类任务:第九课时的单元思维导图梳理、成果展示分享。
单元整体评价 1. 评价维度与标准:生字词掌握:准确书写并运用 80% 以上重点字词;文本理解:能完整概括四篇课文内容,准确分析 2-3 处关键语句;表达能力:感悟短文逻辑清晰、情感真实,成果作品贴合单元主题。课堂参与:主动参与小组讨论,至少 3 次全班有效发言;学习方法:能运用 “对比阅读”“思维导图” 等方法梳理单元内容;合作能力:在小组任务中(如时间轴梳理、成果准备),能完成分工,帮助同伴。情感共鸣:能体会作者对学习、师恩的情感,分享自身真实经历;文化认同:能认同《论语》的学习智慧,尝试联系现代生活;学习态度: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成果展示,有主动反思意识。2. 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占比 60%):结合每课时的课堂表现、基础任务完成情况,由老师记录 “课堂表现记录表”; 终结性评价(占比 40%):结合第九课时的成果展示、单元思维导图、反思分享,采用 “自评(30%)+ 互评(30%)+ 师评(40%)” 的多元评价方式;3. 评价结果运用: 针对 “待提升” 学生,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如单独听写字词、指导仿写); 优秀成果(如手抄报、书信)在班级展示栏张贴,制作 “单元学习优秀作品集”; 结合评价结果,调整后续教学(如增加《论语》的生活案例讲解)。
六、单元作业设计1. 课时基础作业: 第一课时:抄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字词(每个 3 遍),用 “确凿、菜畦、桑葚” 写一段关于 “校园角落” 的话(100 字左右); 第三课时:写下自己一次 “难忘的读书经历”(200 字左右,说清 “读了什么书 + 收获”); 第五课时:梳理《再塑生命的人》中 “莎莉文老师的 3 个教学细节”,用表格记录; 第七课时:背诵《论语》5 章(如 “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用其中 1 章写 150 字左右的感悟(联系学习生活);2. 单元综合作业(三选一): 选项 1:给《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师写一封信,表达敬意(400 字左右,结合课文细节); 选项 2:结合《论语十二章》,制定自己的 “初中语文学习计划”,说明每条计划的《论语》依据(如 “每天复习旧知识 —— 依据‘温故而知新’”); 选项 3:制作 “成长中的‘学’与‘悟’” 手抄报,包含四部分内容:四篇课文核心观点、我的学习感悟、难忘的师恩 / 读书故事、《论语》经典语句摘抄;3. 作业评价与反馈: 基础作业:每课时课后批改,次日课堂反馈易错点(如字词错误、感悟偏离文本); 综合作业:第九课时展示后,采用 “互评 + 师评”,给出 “优点 + 改进建议”。
七、反思及改进
1. 预期问题与反思: 问题 1:学生对《论语》的文言文理解较浅,难以联系现代生活,可能导致第八课时讨论流于形式; 问题 2:小组合作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低(如只听不说),影响任务完成质量; 问题 3:单元课时较长(9 课时),学生可能出现 “前学后忘”,如忘记前两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细节;2. 改进措施: 针对问题 1:增加 “《论语》情景剧” 活动(如让学生扮演 “孔子和弟子”,演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场景),用具象化形式帮助理解;提前布置 “寻找生活中的《论语》” 任务(如家人说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学生感知经典的现实意义; 针对问题 2:设计 “小组分工表”(如 “记录员、发言人、材料整理员”),明确每人职责;采用 “小组积分制”,将 “全员参与” 纳入积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针对问题 3:每两课时设置 “小回顾” 环节(如第四课时课后,用 5 分钟提问 “《百草园》和《往事依依》都写了学习中的什么?”);制作 “单元知识卡片”(如每篇课文核心观点、重点字词),让学生随时翻阅;3. 后续教学延伸: 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 凯勒)、《论语译注》(杨伯峻,节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节选); 实践活动:组织 “‘我的学习故事’分享会”,让学生结合单元学习,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开展 “经典诵读” 活动,重点诵读《论语》十二章,感受文言韵律。
八、单元教学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