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目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统称 类型 制度 最大特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制度 皇帝制度 君主掌握决定权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根据职能划分
地方行政 郡县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工作方式 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注重规范和效率
【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与民主政体相对,如古代中国强调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而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制度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划分依据 以宗法制为原则,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前提下,按地域划分
地方权力 诸侯世袭,拥有封地及其治理权 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只有俸禄
中央关系 诸侯在地方上有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巩固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核心探究
1. 【图示】秦朝的中央官制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朝中央行政制度的特点。
答案:以皇权为中心;“三公”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充分体现了“家天下”,部分官职是为皇室服务的。
2. 【史料阅读】文书制度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上述史料反映了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影响。
答案:特点:第一条史料反映了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严密与发达。第二条史料反映了秦统一前后文书传送的严格规定和高效。
影响:保障中央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3. 【探究】周秦之变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秦之间政治“大变局”的表现。
答案: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 (2024甘肃高考)秦朝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朝( )
A. 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 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 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 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答案】 C
【解析】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秦政权制定“式”作为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严格遵循“式”的要求,这说明了秦朝文书行政的标准化,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统一度量衡方面的史实,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秦朝地方治理日趋完善体现在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排除D项。
【课时作业】
1. 有学者认为,“秦政”并非始于大一统之秦朝,而是始于经过变法后建立了区域式集权国家的战国七雄。战国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观点重在强调( )
A. 变法运动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 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
C. 战国时期尚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D. 国家治理呈现多样化特征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为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借鉴,这说明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B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只是在部分诸侯国建立区域式集权国家,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治理的多样化特征,排除D项。
2. (2025邯郸期中)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命”为“制”,“令”为“诏”,这两种文体专供皇帝使用。“制”的本义为裁断、控制;“诏”有昭告、使众庶知其所为的意思。制和诏两种文体的确立反映了( )
A. 皇权独尊的文化意识 B. 国家治理走向法治
C. 国家行政效率的提高 D. 秦朝注重信息安全
【答案】 A
【解析】 秦始皇将“制、诏”两种文体作为皇帝专用文体,让它们成为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规范,并且秦始皇还对两种文体赋予“裁断、控制、昭告”等权威性的含义,由此凸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皇权独尊的文化内涵,故选A项;这两种文体专为皇帝服务,与法治相悖,排除B项;它们围绕皇权建立,未规范国家行政体系,无法推断行政效率提升,排除C项;材料中的文体强调皇权威严,与“信息安全”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3. (2024福州期末)《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
A. 严密的法律体系 B. 精细化的基层管理
C. 理性化官僚体系 D. 大一统的儒家政治
【答案】 C
【解析】 秦汉时期,中国形成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系,通过规则和程序管理国家,提高了治理的效率。这一体系是中国“现代国家”形态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尽管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都有法律体系,但秦汉时期的法律体系并不“严密”,排除A项;秦汉时期也没有实现精细化的基层管理,排除B项;“大一统的儒家政治”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才确立的,排除D项。
4. (2025苏州期末)有学者指出,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了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 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
B. 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
C. 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D. 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
【答案】 C
【解析】 该学者认为秦朝政治体制的缺陷,如过度集权和政策失误,导致了其快速灭亡。秦始皇将中央集权视为个人专制工具,实行霸道政治,官僚体制不完善是秦灭亡的关键因素,故选C项;秦朝通过制度和礼仪确立皇帝的最高权威,掌握决策权,排除A项;宰相在三公九卿制中权力较大,未受明显限制,排除B项;秦朝时期,小农经济稳定,社会阶级结构明确,排除D项。
5. (2025郑州期末)如下图所示,周朝将对贵族盂的册封刻在耐久的青铜鼎上,秦朝将“书同文字”的诏令写在轻便的木方上。两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
A. 书写材料的进步 B. 中央权力的集中
C. 生产工具的发展 D. 宗法制度的瓦解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显示西周实行分封制,而秦朝统一文字,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秦朝文字载体的变化不能证明书写材料的进步,排除A项;青铜鼎和木方不是生产工具,排除C项;材料中无宗法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
6. (2024福州期末)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这反映了( )
表现 示例
每个秦郡大体是按照一个地理单元来划分 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南阳郡的辖区也即相当于南阳盆地
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 云中与九原两郡都共同管辖河套冲积平原,巴郡和蜀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
每郡大多以一个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然后推广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 北地、上郡、上党、太原、河东、代郡、雁门等郡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A. 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
B. 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
C.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D. 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秦郡的划分与自然地理区域吻合,以适宜农耕的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说明郡的划分遵循农业优先的原则,以确保有足够的耕地来发展农业,故选C项;地理环境对行政区划有影响,“决定”说法过于绝对,除地理环境外还有政治因素等,排除A项;政治统一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消解”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项;此时划界主要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犬牙交错”是元代行省制度的划界原则,排除D项。
7. (2025常州期中)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未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 )
A. 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B. 注重形式降低行政效率
C. 考核官员依据法家思想
D. 中央垂直管理各级官员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规定官员向上级请示必须使用公文形式,并制定《行书律》提高行政文书传递效率,这直接表明秦朝利用文书制度推行行政管理,故选A项;《行书律》强调准时送达,这表明文书制度能够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利用公文形式请示上级是为处理行政事务的需要,而非加强官员考核,排除C项;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员的模式,而非文书,排除D项。
8. (2025揭阳期中)据里耶秦简记载,迁陵县的政令下达后,接收单位不仅要认真执行,而且要将执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汇报,即使是县政府经过核实认定不符合政令的情况,也有书面汇报文件记录。这体现了秦朝( )
A. 官僚政治的成熟性
B. 行政管理的严密性
C. 监察体制的周密性
D. 政令传递的保密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里耶秦简记载迁陵县的政令在传达、执行环节的各种情况均要做详细汇报及翔实记录,体现了秦朝行政管理的严密性,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县级长官产生、考核等,无法证明官僚政治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监察体制,排除C项;材料不只是“政令传递”,还包括“政令执行”,而且不是“保密性”,是“严谨、严密”,排除D项。
9. (2024佛山期末)贾谊《过秦论》载:“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柳宗元《封建论》载:“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后世统治者的做法与二者观点相符合的是 ( )
A. 郡国并行,避免孤独而亡
B. 社会教化,加强基层治理
C. 强化君权,削弱地方势力
D. 施行仁政,强化政权认同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贾谊批评了秦朝的严酷统治方式,柳宗元指出秦朝的失败在于政治手段而非制度本身,两者都暗示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故选D项;郡国并行是地方行政制度,“强化君权,削弱地方势力”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与贾谊和柳宗元强调的“仁政”无关,排除A、C两项;材料中是对秦灭亡的反思,并未提及对民众的教化,排除B项。(共21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子目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统称 类型 制度 最大特点
君主专制____________制度 核心制度 ______制度 君主掌握决定权
中央官制 ____________制 根据职能划分
地方行政 ______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工作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制度 注重规范和效率
中央集权
皇帝
三公九卿
郡县
文书行政管理
【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与民主政体相对,如古代中国强调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而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制度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划分依据 以宗法制为原则,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前提下,按地域划分
地方权力 诸侯世袭,拥有封地及其治理权 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只有俸禄
中央关系 诸侯在地方上有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巩固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1. 【图示】秦朝的中央官制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朝中央行政制度的特点。
答案:以皇权为中心;“三公”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充分体现了“家天下”,部分官职是为皇室服务的。
2. 【史料阅读】文书制度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 (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上述史料反映了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影响。
答案:特点:第一条史料反映了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严密与发达。第二条史料反映了秦统一前后文书传送的严格规定和高效。
影响:保障中央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3. 【探究】周秦之变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秦之间政治“大变局”的表现。
答案: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2. (2024甘肃高考)秦朝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朝( )
A. 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 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 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 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解析】 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秦政权制定“式”作为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严格遵循“式”的要求,这说明了秦朝文书行政的标准化,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统一度量衡方面的史实,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秦朝地方治理日趋完善体现在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排除D项。
C
1. 有学者认为,“秦政”并非始于大一统之秦朝,而是始于经过变法后建立了区域式集权国家的战国七雄。战国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观点重在强调( )
A. 变法运动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 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
C. 战国时期尚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D. 国家治理呈现多样化特征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模式为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提供了借鉴,这说明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B项正确;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只是在部分诸侯国建立区域式集权国家,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家治理的多样化特征,排除D项。
B
2. (2025邯郸期中)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命”为“制”,“令”为“诏”,这两种文体专供皇帝使用。“制”的本义为裁断、控制;“诏”有昭告、使众庶知其所为的意思。制和诏两种文体的确立反映了( )
A. 皇权独尊的文化意识 B. 国家治理走向法治
C. 国家行政效率的提高 D. 秦朝注重信息安全
【解析】 秦始皇将“制、诏”两种文体作为皇帝专用文体,让它们成为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规范,并且秦始皇还对两种文体赋予“裁断、控制、昭告”等权威性的含义,由此凸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皇权独尊的文化内涵,故选A项;这两种文体专为皇帝服务,与法治相悖,排除B项;它们围绕皇权建立,未规范国家行政体系,无法推断行政效率提升,排除C项;材料中的文体强调皇权威严,与“信息安全”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A
3. (2024福州期末)《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
A. 严密的法律体系 B. 精细化的基层管理
C. 理性化官僚体系 D. 大一统的儒家政治
【解析】 秦汉时期,中国形成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体系,通过规则和程序管理国家,提高了治理的效率。这一体系是中国“现代国家”形态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尽管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都有法律体系,但秦汉时期的法律体系并不“严密”,排除A项;秦汉时期也没有实现精细化的基层管理,排除B项;“大一统的儒家政治”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才确立的,排除D项。
C
4. (2025苏州期末)有学者指出,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了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 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 B. 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
C. 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D. 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
【解析】 该学者认为秦朝政治体制的缺陷,如过度集权和政策失误,导致了其快速灭亡。秦始皇将中央集权视为个人专制工具,实行霸道政治,官僚体制不完善是秦灭亡的关键因素,故选C项;秦朝通过制度和礼仪确立皇帝的最高权威,掌握决策权,排除A项;宰相在三公九卿制中权力较大,未受明显限制,排除B项;秦朝时期,小农经济稳定,社会阶级结构明确,排除D项。
C
5. (2025郑州期末)如下图所示,周朝将对贵族盂的册封刻在耐久的青铜鼎上,秦朝将“书同文字”的诏令写在轻便的木方上。两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
A. 书写材料的进步 B. 中央权力的集中
C. 生产工具的发展 D. 宗法制度的瓦解
B
【解析】 材料显示西周实行分封制,而秦朝统一文字,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秦朝文字载体的变化不能证明书写材料的进步,排除A项;青铜鼎和木方不是生产工具,排除C项;材料中无宗法制度的信息,排除D项。
6. (2024福州期末)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这反映了( )
表现 示例
每个秦郡大体是按照一个地理单元来划分 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南阳郡的辖区也即相当于南阳盆地
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 云中与九原两郡都共同管辖河套冲积平原,巴郡和蜀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
每郡大多以一个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然后推广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 北地、上郡、上党、太原、河东、代郡、雁门等郡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A. 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 B. 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
C.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D. 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秦郡的划分与自然地理区域吻合,以适宜农耕的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说明郡的划分遵循农业优先的原则,以确保有足够的耕地来发展农业,故选C项;地理环境对行政区划有影响,“决定”说法过于绝对,除地理环境外还有政治因素等,排除A项;政治统一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消解”夸大了其作用,排除B项;此时划界主要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犬牙交错”是元代行省制度的划界原则,排除D项。
7. (2025常州期中)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未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 )
A. 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B. 注重形式降低行政效率
C. 考核官员依据法家思想 D. 中央垂直管理各级官员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规定官员向上级请示必须使用公文形式,并制定《行书律》提高行政文书传递效率,这直接表明秦朝利用文书制度推行行政管理,故选A项;《行书律》强调准时送达,这表明文书制度能够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利用公文形式请示上级是为处理行政事务的需要,而非加强官员考核,排除C项;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员的模式,而非文书,排除D项。
A
8. (2025揭阳期中)据里耶秦简记载,迁陵县的政令下达后,接收单位不仅要认真执行,而且要将执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汇报,即使是县政府经过核实认定不符合政令的情况,也有书面汇报文件记录。这体现了秦朝( )
A. 官僚政治的成熟性 B. 行政管理的严密性
C. 监察体制的周密性 D. 政令传递的保密性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里耶秦简记载迁陵县的政令在传达、执行环节的各种情况均要做详细汇报及翔实记录,体现了秦朝行政管理的严密性,故选B项;材料不涉及县级长官产生、考核等,无法证明官僚政治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监察体制,排除C项;材料不只是“政令传递”,还包括“政令执行”,而且不是“保密性”,是“严谨、严密”,排除D项。
B
9. (2024佛山期末)贾谊《过秦论》载:“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柳宗元《封建论》载:“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后世统治者的做法与二者观点相符合的是( )
A. 郡国并行,避免孤独而亡 B. 社会教化,加强基层治理
C. 强化君权,削弱地方势力 D. 施行仁政,强化政权认同
【解析】 由材料可知,贾谊批评了秦朝的严酷统治方式,柳宗元指出秦朝的失败在于政治手段而非制度本身,两者都暗示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故选D项;郡国并行是地方行政制度,“强化君权,削弱地方势力”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与贾谊和柳宗元强调的“仁政”无关,排除A、C两项;材料中是对秦灭亡的反思,并未提及对民众的教化,排除B项。
D
谢谢观赏子目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统称 类型 制度 最大特点
君主专制 制度 核心制度 制度 君主掌握决定权
中央官制 制 根据职能划分
地方行政 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工作方式 制度 注重规范和效率
【概念】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与民主政体相对,如古代中国强调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而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制
制度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划分依据 以宗法制为原则,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前提下,按地域划分
地方权力 诸侯世袭,拥有封地及其治理权 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只有俸禄
中央关系 诸侯在地方上有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必须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有利于巩固统治,但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核心探究
1. 【图示】秦朝的中央官制
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朝中央行政制度的特点。
2. 【史料阅读】文书制度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上述史料反映了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影响。
3. 【探究】周秦之变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秦之间政治“大变局”的表现。
2. (2024甘肃高考)秦朝制定多种律令来保障文书的制作、传递与保存,其中文书制作的格式和规范称为“式”。例如,里耶秦简中的行政文书,就严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说明秦朝( )
A. 统一了文字度量衡 B. 依靠严刑峻法统治
C. 文书行政的标准化 D. 地方治理日趋完善
【课时作业】
1. 有学者认为,“秦政”并非始于大一统之秦朝,而是始于经过变法后建立了区域式集权国家的战国七雄。战国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观点重在强调( )
A. 变法运动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 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
C. 战国时期尚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D. 国家治理呈现多样化特征
2. (2025邯郸期中)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命”为“制”,“令”为“诏”,这两种文体专供皇帝使用。“制”的本义为裁断、控制;“诏”有昭告、使众庶知其所为的意思。制和诏两种文体的确立反映了( )
A. 皇权独尊的文化意识 B. 国家治理走向法治
C. 国家行政效率的提高 D. 秦朝注重信息安全
3. (2024福州期末)《历史的终结》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
A. 严密的法律体系 B. 精细化的基层管理
C. 理性化官僚体系 D. 大一统的儒家政治
4. (2025苏州期末)有学者指出,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了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 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
B. 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
C. 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D. 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
5. (2025郑州期末)如下图所示,周朝将对贵族盂的册封刻在耐久的青铜鼎上,秦朝将“书同文字”的诏令写在轻便的木方上。两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
A. 书写材料的进步 B. 中央权力的集中
C. 生产工具的发展 D. 宗法制度的瓦解
6. (2024福州期末)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这反映了( )
表现 示例
每个秦郡大体是按照一个地理单元来划分 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南阳郡的辖区也即相当于南阳盆地
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 云中与九原两郡都共同管辖河套冲积平原,巴郡和蜀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
每郡大多以一个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然后推广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 北地、上郡、上党、太原、河东、代郡、雁门等郡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A. 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
B. 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
C.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D. 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
7. (2025常州期中)据睡虎地秦简记载:“官员向上级请示,不得以口头形式,也不得由他人代为请示,而必须使用公文;并制定专门的《行书律》,对危害公文安全与未准时送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表明,秦朝( )
A. 利用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B. 注重形式降低行政效率
C. 考核官员依据法家思想
D. 中央垂直管理各级官员
8. (2025揭阳期中)据里耶秦简记载,迁陵县的政令下达后,接收单位不仅要认真执行,而且要将执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详细汇报,即使是县政府经过核实认定不符合政令的情况,也有书面汇报文件记录。这体现了秦朝( )
A. 官僚政治的成熟性
B. 行政管理的严密性
C. 监察体制的周密性
D. 政令传递的保密性
9. (2024佛山期末)贾谊《过秦论》载:“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柳宗元《封建论》载:“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后世统治者的做法与二者观点相符合的是 ( )
A. 郡国并行,避免孤独而亡
B. 社会教化,加强基层治理
C. 强化君权,削弱地方势力
D. 施行仁政,强化政权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