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 程 目 标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子目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政府 内容 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③实行责任内阁制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北洋政府 政党政治尝试失败:国民党成立→“宋教仁案”发生→二次革命被镇压→袁世凯独裁统治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 依据孙中山“革命程序”论实行了: ①军政:1928年结束。②“训政”: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③“宪政”:1948年召开“行宪”的“国民大会” 违背“主权在民”,实质是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图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
【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是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借鉴;所提倡的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以及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从美国宪法中借鉴的基本原则。
【概念】北洋政府(1912—1928年)
1912年2月孙中山在南京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拒绝南下就职,4月将临时政府迁至北京,即为北洋政府,亦称北京政府、北京国民政府。该政府名义上维持民主共和体制,实际上由北洋军阀统治,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北洋军阀混战割据时期(1916—1928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二次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奉系张学良改旗易帜,北洋政府结束。
【概念】“军政”“训政”“宪政”
①军政: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构建设之类的工作。建立革命政府,用武装斗争即战争的方式击退敌人的反扑,扫除革命的阻力,并使革命的道理深入人心。
②“训政”:以党治国,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运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③“宪政”:由党“还政”于人民,即宪法政治,是指依据宪法的民主设计而形成的社会政治治理状态,是“民治”和“宪治”的结合与统一。
核心探究
1. 【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据史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答案:主权在民;公民享有自由、平等权利;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分权制衡。
2. 【历史纵横】民国初期的党派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根据史料,概括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活跃的原因。
答案:特点:政党林立、数量众多;政党政治活跃;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展开激烈竞争。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各党派进行政治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中华民国的成立;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宋教仁等革命党人的努力。
3. 【学习拓展】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答案: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所决定的。一方面,革命阵营未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重建社会秩序。革命党改组合并,人数众多,貌似强大,但往往降低了其革命性;革命党人缺乏运用民主政治的经验;议会政治初行,国会议员的选举多演变为党派之争。另一方面,中国专制主义的社会根基依然根深蒂固。分散的个体经济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仍占压倒性优势;旧势力为了继续维持他们的支配地位,倚仗军队暴力来镇压反对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利益,扶植旧势力作为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这些因素汇合在一起,导致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被军阀统治所取代。
4. 【探究】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全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答案: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的分权与制衡。异:英美宪政涉及三权,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5. 【探究】国民政府的“训政”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打败奉系军阀,之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同年8月8日至15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五中全会,会上蒋介石自诩他的“训政”是“继续总理的精神,实行总理的主义”。同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了《训政纲领》。该纲领之下,人民应享有的政权固然有名无实,国民政府“总揽”的治权也就成了一个空架子。(吴映萍《试析国民党〈训政纲领〉的实质》)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实行“训政”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怎么理解“国民政府‘总揽’的治权也就成了一个空架子”?
答案:背景和条件:蒋介石掌握国民党军政大权;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孙中山“革命程序论”的影响。理解:政权被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实质是实行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历史解释】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探索
(1) 显著特点:①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在短短的38年间,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②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政体。③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专制独裁。
(2) 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②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③军阀混战,政局动荡。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⑤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1. (2024广西高考)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据此可知( )
A. 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B. 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
C. 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
D. 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中华民国建立初期上海工商业对政治新气象的积极回应,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竞争,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中的工商业未必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且D项“得以发展”,材料没有体现。
【课时作业】
1. (2025安徽五市期末)有学者认为,尽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遭到袁世凯的践踏,但它规定了中华民族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 借鉴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思想
C. 冲击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 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答案】 D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和民主平等原则,反对君主专制,因此具有反专制求民主的进步意义,故选D项;该约法于1912年颁布,而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约法主旨在于否定专制,而非借鉴西方思想,排除B项;辛亥革命未能解决中国根本矛盾和农民土地问题,约法主要关注政治内容,排除C项。
2. (2025邯郸期中)1912年,江苏全省28个州县担任主要行政军事职务的57人中,旧官僚和士绅占了几近半数。在州县以下的广大农村集镇,地主士绅摇身一变成了地方议员。这反映出当时( )
A. 革命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B. 社会阶层对立严重
C. 军阀割据局面日渐形成
D. 民主转型任务艰巨
【答案】 D
【解析】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正经历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然而,旧官僚和士绅在地方政权中仍具影响力,使得民主理念和制度难以推行,显示民主转型的艰巨性,故选D项;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派在政权建设中遇到干扰,但并未放弃政治理想,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旧官僚和士绅地位变化,并未涉及其他阶层矛盾,排除B项;军阀割据描述的是地方军事势力不服从中央,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3. (2025蚌埠期末)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 政党沦为君主专制工具
C. 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已成熟
D. 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教仁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依靠的是政党政治,袁世凯同样依靠政党,进行排除异己,体现政党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民国初年政党的影响,与政党沦为君主专制工具无关,且材料中未提供袁世凯此时是否已称帝的信息,排除B项;“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排除C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派系内部纷争严重,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
4. (2025揭阳期中)1921年6月,有刊物发文质问:“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国民在这彷徨歧路之中,哪一派人是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些质问( )
A. 透露了共产党人发动革命的缘由
B. 控诉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倒行逆施
C. 表达了对于政党竞争现实的失望
D. 折射出南北政坛分庭抗礼的局面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可知,刊物发文质问各政党,质问中明确提到南北各派政党,反映出对当时政党之间争斗和无作为的不满,表达了对政党竞争现实的失望,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6月,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质问确实反映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但这不是具体的控诉北洋军阀统治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南北各派政党”,但并未描述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是否分庭抗礼,排除D项。
5. (2025淮安期中)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竞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政纲宣言令人眼花缭乱,竟至“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材料说明当时( )
A. 政党政治发展臻于成熟
B. 国民政治素养普遍提高
C. 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D. 经历一场民主实践洗礼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初年出现人们竞相参政热潮,政纲宣言也眼花缭乱,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当时中国已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即经历一场民主实践洗礼,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民国时期,我国政党政治流于形式,排除A项;“普遍提高”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6. (2025苏州期末)孙中山在1924年5月和8月的演说中讲道,组织起来的工人“既是有了团体,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这表明,孙中山( )
A. 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始终支持工农革命运动
C. 认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D. 积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重视工人和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探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革命道路,故选D项;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A项;孙中山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未能广泛发动民众,故“始终支持”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显示孙中山视工人为国民先锋,而中共认为工人阶级是领导者,两者不完全相同,因此“认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7. 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 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 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 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所谓的“训政”不过是借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论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寻找依据,建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专制营造合法性,不是维护民主、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三项。
8. (2024商丘期中)1931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该法列举了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但除信仰与请愿两项之外,各项权利皆明确界定为“依法享有”和“非依法律不得停止或限制之”,且法律的制定权、解释权皆属国民党所有。由材料可知,该法( )
A. 背离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
B. 构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C. 加快了“训政”向“宪政”过渡的步伐
D. 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法律的制定权、解释权皆属国民党所有”可知,这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典型表现,这些做法与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背道而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公民权利、法律制定权方面的规定,未涉及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项;该做法阻碍了“宪政”实施的步伐,排除C项;该做法体现的是专制独裁特点,不利于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排除D项。
9. 右图所示是某年“双十节”国民政府发布的《告全国国民书》,题为“指示今后一年全国努力方向 实施宪政完成戡乱建国使命”。该文告( )
A. 意图维护专制统治
B. 表明国民党败局已定
C. 欲使政权合法存在
D. 着力于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A
【解析】 据图片内容可知,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国民政府决定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表面上“民有”“民治”“民享”,实际上推行个人独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A项;国民党的败局已定是在渡江战役后,排除B项;此时国民政府还是中国的合法政权,排除C项;国民党推行“宪政”的目的是维护其一党专政,排除D项。(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 程 目 标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子目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府 内容 影响
南京 临时 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③实行____________制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颁布了第一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北洋 政府 政党政治尝试失败:国民党成立→“宋教仁案”发生→____________被镇压→袁世凯独裁统治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中国陷入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
责任内阁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二次革命
军阀混战割据
政府 内容 影响
南京 国民 政府 依据孙中山“____________”论实行了: ①军政:1928年结束。 ②“训政”: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③“______”:1948年召开“行宪”的“国民大会” 违背“主权在民”,实质是____________,独裁统治
革命程序
宪政
一党专政
【图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
【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是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借鉴;所提倡的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以及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从美国宪法中借鉴的基本原则。
【概念】北洋政府(1912—1928年)
1912年2月孙中山在南京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拒绝南下就职,4月将临时政府迁至北京,即为北洋政府,亦称北京政府、北京国民政府。该政府名义上维持民主共和体制,实际上由北洋军阀统治,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北洋军阀混战割据时期(1916—1928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二次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奉系张学良改旗易帜,北洋政府结束。
【概念】“军政”“训政”“宪政”
①军政: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构建设之类的工作。建立革命政府,用武装斗争即战争的方式击退敌人的反扑,扫除革命的阻力,并使革命的道理深入人心。
②“训政”:以党治国,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运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③“宪政”:由党“还政”于人民,即宪法政治,是指依据宪法的民主设计而形成的社会政治治理状态,是“民治”和“宪治”的结合与统一。
1. 【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据史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答案:主权在民;公民享有自由、平等权利;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分权制衡。
2. 【历史纵横】民国初期的党派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根据史料,概括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活跃的原因。
答案:特点:政党林立、数量众多;政党政治活跃;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展开激烈竞争。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各党派进行政治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中华民国的成立;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宋教仁等革命党人的努力。
3. 【学习拓展】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答案: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所决定的。一方面,革命阵营未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重建社会秩序。革命党改组合并,人数众多,貌似强大,但往往降低了其革命性;革命党人缺乏运用民主政治的经验;议会政治初行,国会议员的选举多演变为党派之争。另一方面,中国专制主义的社会根基依然根深蒂固。分散的个体经济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仍占压倒性优势;旧势力为了继续维持他们的支配地位,倚仗军队暴力来镇压反对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为了各自利益,扶植旧势力作为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这些因素汇合在一起,导致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被军阀统治所取代。
4. 【探究】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全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答案: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的分权与制衡。异:英美宪政涉及三权,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5. 【探究】国民政府的“训政”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打败奉系军阀,之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同年8月8日至15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五中全会,会上蒋介石自诩他的“训政”是“继续总理的精神,实行总理的主义”。同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了《训政纲领》。该纲领之下,人民应享有的政权固然有名无实,国民政府“总揽”的治权也就成了一个空架子。(吴映萍《试析国民党〈训政纲领〉的实质》)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实行“训政”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怎么理解“国民政府‘总揽’的治权也就成了一个空架子”?
答案:背景和条件:蒋介石掌握国民党军政大权;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孙中山“革命程序论”的影响。理解:政权被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实质是实行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历史解释】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探索
(1) 显著特点:①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在短短的38年间,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②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政体。③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专制独裁。
(2) 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②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③军阀混战,政局动荡。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⑤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1. (2024广西高考)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据此可知( )
A. 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B. 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
C. 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 D. 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中华民国建立初期上海工商业对政治新气象的积极回应,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竞争,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中的工商业未必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且D项“得以发展”,材料没有体现。
C
1. (2025安徽五市期末)有学者认为,尽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遭到袁世凯的践踏,但它规定了中华民族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 借鉴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思想
C. 冲击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 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和民主平等原则,反对君主专制,因此具有反专制求民主的进步意义,故选D项;该约法于1912年颁布,而中国近代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约法主旨在于否定专制,而非借鉴西方思想,排除B项;辛亥革命未能解决中国根本矛盾和农民土地问题,约法主要关注政治内容,排除C项。
D
2. (2025邯郸期中)1912年,江苏全省28个州县担任主要行政军事职务的57人中,旧官僚和士绅占了几近半数。在州县以下的广大农村集镇,地主士绅摇身一变成了地方议员。这反映出当时( )
A. 革命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B. 社会阶层对立严重
C. 军阀割据局面日渐形成
D. 民主转型任务艰巨
D
【解析】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正经历由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型。然而,旧官僚和士绅在地方政权中仍具影响力,使得民主理念和制度难以推行,显示民主转型的艰巨性,故选D项;辛亥革命后,尽管革命派在政权建设中遇到干扰,但并未放弃政治理想,排除A项;材料仅显示旧官僚和士绅地位变化,并未涉及其他阶层矛盾,排除B项;军阀割据描述的是地方军事势力不服从中央,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3. (2025蚌埠期末)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 政党沦为君主专制工具
C. 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已成熟
D. 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教仁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依靠的是政党政治,袁世凯同样依靠政党,进行排除异己,体现政党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A项;材料的主旨是民国初年政党的影响,与政党沦为君主专制工具无关,且材料中未提供袁世凯此时是否已称帝的信息,排除B项;“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排除C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派系内部纷争严重,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
4. (2025揭阳期中)1921年6月,有刊物发文质问:“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国民在这彷徨歧路之中,哪一派人是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些质问( )
A. 透露了共产党人发动革命的缘由
B. 控诉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倒行逆施
C. 表达了对于政党竞争现实的失望
D. 折射出南北政坛分庭抗礼的局面
C
【解析】 据材料“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可知,刊物发文质问各政党,质问中明确提到南北各派政党,反映出对当时政党之间争斗和无作为的不满,表达了对政党竞争现实的失望,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6月,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A项;材料中的质问确实反映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不满,但这不是具体的控诉北洋军阀统治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南北各派政党”,但并未描述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是否分庭抗礼,排除D项。
5. (2025淮安期中)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竞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政纲宣言令人眼花缭乱,竟至“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材料说明当时( )
A. 政党政治发展臻于成熟 B. 国民政治素养普遍提高
C. 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D. 经历一场民主实践洗礼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初年出现人们竞相参政热潮,政纲宣言也眼花缭乱,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当时中国已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即经历一场民主实践洗礼,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民国时期,我国政党政治流于形式,排除A项;“普遍提高”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D
6. (2025苏州期末)孙中山在1924年5月和8月的演说中讲道,组织起来的工人“既是有了团体,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这表明,孙中山( )
A. 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始终支持工农革命运动
C. 认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D. 积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D
【解析】 孙中山重视工人和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探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革命道路,故选D项;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A项;孙中山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未能广泛发动民众,故“始终支持”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显示孙中山视工人为国民先锋,而中共认为工人阶级是领导者,两者不完全相同,因此“认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7. 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 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 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 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解析】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所谓的“训政”不过是借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论来为自己的专制统治寻找依据,建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专制营造合法性,不是维护民主、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三项。
D
8. (2024商丘期中)1931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该法列举了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但除信仰与请愿两项之外,各项权利皆明确界定为“依法享有”和“非依法律不得停止或限制之”,且法律的制定权、解释权皆属国民党所有。由材料可知,该法( )
A. 背离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
B. 构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C. 加快了“训政”向“宪政”过渡的步伐
D. 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A
【解析】 据材料“法律的制定权、解释权皆属国民党所有”可知,这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典型表现,这些做法与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背道而驰,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公民权利、法律制定权方面的规定,未涉及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项;该做法阻碍了“宪政”实施的步伐,排除C项;该做法体现的是专制独裁特点,不利于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排除D项。
9. 右图所示是某年“双十节”国民政府发布的《告全国国民书》,题为“指示今后一年全国努力方向 实施宪政完成戡乱建国使命”。该文告( )
A. 意图维护专制统治
B. 表明国民党败局已定
C. 欲使政权合法存在
D. 着力于解决民生问题
A
【解析】 据图片内容可知,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国民政府决定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表面上“民有”“民治”“民享”,实际上推行个人独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A项;国民党的败局已定是在渡江战役后,排除B项;此时国民政府还是中国的合法政权,排除C项;国民党推行“宪政”的目的是维护其一党专政,排除D项。
谢谢观赏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 程 目 标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子目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政府 内容 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③实行 制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颁布了第一部具有 性质的重要文件
北洋政府 政党政治尝试失败:国民党成立→“宋教仁案”发生→ 被镇压→袁世凯独裁统治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中国陷入 的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 依据孙中山“ ”论实行了: ①军政:1928年结束。②“训政”: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③“ ”:1948年召开“行宪”的“国民大会” 违背“主权在民”,实质是 ,独裁统治
【图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
【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是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借鉴;所提倡的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以及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从美国宪法中借鉴的基本原则。
【概念】北洋政府(1912—1928年)
1912年2月孙中山在南京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拒绝南下就职,4月将临时政府迁至北京,即为北洋政府,亦称北京政府、北京国民政府。该政府名义上维持民主共和体制,实际上由北洋军阀统治,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北洋军阀混战割据时期(1916—1928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二次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奉系张学良改旗易帜,北洋政府结束。
【概念】“军政”“训政”“宪政”
①军政: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构建设之类的工作。建立革命政府,用武装斗争即战争的方式击退敌人的反扑,扫除革命的阻力,并使革命的道理深入人心。
②“训政”:以党治国,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运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③“宪政”:由党“还政”于人民,即宪法政治,是指依据宪法的民主设计而形成的社会政治治理状态,是“民治”和“宪治”的结合与统一。
核心探究
1. 【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据史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2. 【历史纵横】民国初期的党派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根据史料,概括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活跃的原因。
3. 【学习拓展】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4. 【探究】孙中山的政治思想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全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5. 【探究】国民政府的“训政”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打败奉系军阀,之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同年8月8日至15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五中全会,会上蒋介石自诩他的“训政”是“继续总理的精神,实行总理的主义”。同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了《训政纲领》。该纲领之下,人民应享有的政权固然有名无实,国民政府“总揽”的治权也就成了一个空架子。(吴映萍《试析国民党〈训政纲领〉的实质》)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实行“训政”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怎么理解“国民政府‘总揽’的治权也就成了一个空架子”?
【历史解释】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探索
(1) 显著特点:①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在短短的38年间,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阶段。②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政体。③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专制独裁。
(2) 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②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③军阀混战,政局动荡。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⑤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1. (2024广西高考)1912年1月15日,上海“工商全体休息一天,升旗悬灯,公贺总统履任,补祝纪元”;中法大药房还打出了促销广告“南北两店,凡承蒙赐顾者,概赠孙大总统纪念照一纸”“要与我同胞相更始,共伸庆祝,留一永远之纪念而已”。据此可知( )
A. 城市商业竞争日趋激烈
B. 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
C. 民主共和思想影响渐广
D. 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
【答案】 C
【课时作业】
1. (2025安徽五市期末)有学者认为,尽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遭到袁世凯的践踏,但它规定了中华民族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 借鉴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思想
C. 冲击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 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2. (2025邯郸期中)1912年,江苏全省28个州县担任主要行政军事职务的57人中,旧官僚和士绅占了几近半数。在州县以下的广大农村集镇,地主士绅摇身一变成了地方议员。这反映出当时( )
A. 革命派放弃了政治理想
B. 社会阶层对立严重
C. 军阀割据局面日渐形成
D. 民主转型任务艰巨
3. (2025蚌埠期末)辛亥革命后,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 政党沦为君主专制工具
C. 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已成熟
D. 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
4. (2025揭阳期中)1921年6月,有刊物发文质问:“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国民在这彷徨歧路之中,哪一派人是用光明正大的态度,挺身出来,硬起铁肩,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些质问( )
A. 透露了共产党人发动革命的缘由
B. 控诉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倒行逆施
C. 表达了对于政党竞争现实的失望
D. 折射出南北政坛分庭抗礼的局面
5. (2025淮安期中)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竞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政纲宣言令人眼花缭乱,竟至“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材料说明当时( )
A. 政党政治发展臻于成熟
B. 国民政治素养普遍提高
C. 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
D. 经历一场民主实践洗礼
6. (2025苏州期末)孙中山在1924年5月和8月的演说中讲道,组织起来的工人“既是有了团体,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农民是我们中国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数,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这表明,孙中山( )
A. 倡导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始终支持工农革命运动
C. 认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
D. 积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7. 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 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 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 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8. (2024商丘期中)1931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该法列举了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但除信仰与请愿两项之外,各项权利皆明确界定为“依法享有”和“非依法律不得停止或限制之”,且法律的制定权、解释权皆属国民党所有。由材料可知,该法( )
A. 背离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
B. 构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C. 加快了“训政”向“宪政”过渡的步伐
D. 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9. 右图所示是某年“双十节”国民政府发布的《告全国国民书》,题为“指示今后一年全国努力方向 实施宪政完成戡乱建国使命”。该文告( )
A. 意图维护专制统治
B. 表明国民党败局已定
C. 欲使政权合法存在
D. 着力于解决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