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自相矛盾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25 22:0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
第六单元:思维的火花
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习作要素: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单元语文梯度序列在课文中的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自相矛盾》推测卖矛和盾的人的思维过程的前矛后盾。
《田忌赛马》 推测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
《跳水》 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
新课导入
看画面,猜成语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一个成语讲了一个短小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成语叫什么成语呢?
寓言故事成语
寓言故事成语有什么特点呢?
故事短小,寓意深刻
15 自相矛盾
_________


矛前面是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
盾是圆圆的,或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韩非 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把韩非的著作编成了《韩非子》一书。书中著名的寓言故事有“老马识途”“滥竽充数”“买椟还珠”等。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 难一》。
作者简介
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注释。
2、朗读时注意节奏。
3、读课文时注意保持正确的科学坐姿。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初读--正其音
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
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理解,猜读等。
夸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

刺破
解读--明其意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锋利。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破!”
解读--明其意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的人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解读--明其意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都不能被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存在
解读--明其意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默读课文,想一想:
楚国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与矛的?
为什么“其人弗能应”?
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探究思维
楚国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与矛的?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VS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楚国人说的话前后矛盾
其人弗能应也。
如果“矛”刺穿了“盾”,就说明:“盾”不坚固,“矛”很锋利。
如果“矛”没刺穿“盾”,就说明:“盾”很坚固,“矛”不锋利。
如果“盾”穿“矛”断,就说明:“盾”既不是最坚固的,“ 矛”也不是最锋利的。
盾VS矛
楚国人说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
探究思维
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自相矛盾: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
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感悟寓意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只用了71个字,就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
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你生活中有自相矛盾的事例吗?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
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就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可这些字该算什么呢
言行一致
实事求是
三思而行
人类一边高喊着保护地球,人人有责,一边
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乱砍乱伐。
小练笔(任选一项完成)
1.把故事改写成课本剧。
2.给故事写“续集”
3.留心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写一篇《新自相矛盾》。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