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认识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子目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实质 属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改革 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封建政权内部的局部调整
背景 ①经济: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变法以图富国强兵③思想: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①游牧民族内迁,北方战乱,民族交融成为潮流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北方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②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③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触及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措施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②军政: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③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①制度: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等②习俗: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①官僚机构(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②财政制度(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③军事体制(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等) ①政治: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②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评价影响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社会全面发展②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①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积极: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②不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认识 顺应时代的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改革过程充满曲折与艰辛
【图解】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
【概念】世卿世禄制
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世代为卿大夫。禄是卿大夫的封地,世禄就是卿大夫世世代代享有受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概念】一条鞭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的赋役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主要内容:田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合并征收,并直接上缴地方官府。该法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比较】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改革的类型
①商鞅变法是确立封建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转型的改革。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通过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推动本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③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改革都是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核心探究
1. 【导入】“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结合所学,从上述史料中能够提取哪些信息?
答案:我国古代变法与改革思想产生较早;治国强调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古代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代变法与改革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手段。
2. 【探究】商鞅变法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
根据史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答案:有利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3. 【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封建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封建化改革,将北魏封建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封建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赵翼《廿二史札记》)
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不同:第一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第二位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作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4. 【探究】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
根据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5. 【探究】张居正改革
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随着一条鞭法在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越来越相信一条鞭法利多弊少,南北皆宜,值得全面推广。尽管张居正在执政期间没有颁布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政令,但由于他的态度明显是支持一条鞭法的,因而各地方官员纷纷推行,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条鞭法已推及全国。(《张居正的改革与“一条鞭法”的推行》)
根据史料,概括一条鞭法推及全国的原因。
答案:因地制宜,不强制;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对推行一条鞭法的支持。
【历史解释】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1) 原因
①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 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
④ 缓解统治危机。
(2) 成败因素
① 新旧势力力量对比。
②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③ 改革家个人素质。
④ 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
⑤ 需要解放思想。
⑥ 需要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3) 启示
① 改革要顺应民意。
② 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③ 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1. (2020山东高考)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 C
【解析】 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故选C项;政府救灾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负担并没有减轻,排除A项;新办法和传统方式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排除D项。
【课时作业】
1. (2025济南期末)《史记》载:战国时期,赵烈侯改革,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说苑》曰:《魏文侯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 各国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
B. 贵族垄断政权局面渐被打破
C. 宗法分封制度已经崩溃
D. 军功爵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答案】 B
【解析】 战国时期赵烈侯改革选拔任用贤能的人,按照实际功绩进行赏罚,而并非完全按照血缘,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故选B项;材料只介绍了赵烈侯变革,因此从材料中不能推断出其他国家改革的目的,排除A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赵烈侯根据贤能授予官职,并非只是根据军功授予爵位,排除D项。
2. (2025江西期末)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继承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连坐法”“轻罪重刑”“燔诗书以明法令”等内容。这表明商鞅变法( )
A. 将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付诸实践
B. 重塑了秦国社会价值观
C. 主张用法家思想取代儒家思想
D. 确立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严格执行法家思想并不断创新,改变了秦国原有的社会秩序与治理观念,有利于重塑秦国社会价值观,故选B项;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材料“公元前356年”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此之前并没有采用儒家思想治国,不存在替代关系,排除C项;封建制度的基础是经济领域,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
3. 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
A. 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B. 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
D. 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可知,商鞅认为国家要靠农业富国,食物必须贵,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且其向农夫授田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资料,这两项措施都可以促进当时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4. 公元9年,王莽意欲恢复井田制。中郎区博谏莽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已久。周道既衰,而人不从。秦顺人心,改之可以获大利,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弊。”由此分析可知,中郎区博谏议中所阐述的商鞅变法( )
A. 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B. 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利益
C.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吸取了王莽改制的教训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灭庐井而置阡陌”实质上体现的是废除了井田制,实行了土地私有制,这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商鞅变法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排除B项;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材料中没有土地兼并现象,排除C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不可能吸取王莽改制的教训,排除D项。
5. (2025太原期中)北魏王朝初期,带有鲜卑部落风气的内侍官与散落于各地的世袭牧官共同掌管国家畜牧。孝文帝即位后,一方面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牧场的管理,另一方面逐步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原本闲职的汉制职官太仆重新执掌畜牧。这些举措意在 ( )
A. 摒弃鲜卑习俗
B. 消除民族隔阂
C. 扩大游牧生产
D. 推动北魏封建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提及孝文帝设置外牧官,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恢复汉制职官太仆的职权,明显体现了孝文帝借鉴、采纳汉制,从而推动北魏封建化,故选D项;“摒弃”说法绝对化,也不合史实,应为“改革”,排除A项;“消除民族隔阂”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孝文帝旨在巩固北魏统治相悖,排除B项;“扩大游牧生产”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孝文帝加强对畜牧的行政管理相悖,排除C项。
6. (2025南京期中)南朝内乱时,北魏政权趁机将其地的大批民户强制迁至平城附近,称之为“平齐民”。孝文帝改革以来,“平齐民”逐渐摆脱了俘虏身份,很多人被允许还乡和正常迁徙,还有不少得以入朝做官,甚至取得了士族地位和特权。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 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强化
B. 北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
C. 北魏的户籍管理政策废弛
D. 当时南北方差距不断扩大
【答案】 B
【解析】 孝文帝的封建化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结构的开放和灵活性,促进了封建化过程,使得社会阶级流动增强,接近中原传统封建制度,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强化,排除A项;北魏加强了户籍管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体现南北方差距不断扩大,排除D项。
7. (2025成都期中)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诏令,官员上朝时不准使用鲜卑语,若有违者,免其官,后来考虑到年龄已经较大的大臣学习汉语比较困难,故又作一规定:“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以。”这表明孝文帝改革( )
A. 具有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B. 借鉴了中原先进的政治文明
C. 消除了朝廷内部保守派势力的阻碍
D. 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答案】 A
【解析】 孝文帝要求大臣在朝堂禁止说鲜卑语,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坚定性,孝文帝对学习汉语因年龄而异,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灵活性,故选A项;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学汉语而非中原先进的政治文明,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鲜卑族封建化加速的结论,排除D项。
8.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曾责备留京官员:“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服装特点)。……卿等何为而违前诏?”据此可知,当时( )
A. 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
B. 封建化改制成果有限
C. 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
D. 改革缺乏社会基础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穿汉服,但仍有妇人穿着鲜卑特色的服装,体现了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故选A项;据材料“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可知,这反映了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不属于改革社会制度,封建化改制成果有限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妇女代表的是社会力量,不能说明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魏政权的稳固,改革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
9. (2025石家庄期末)王安石以改变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为目标;对于“祖宗之法,不可变”之说,以“法其意、不法其政”为原则;以“得贤人才”为前提;以“兼采百家,尤重儒法”为工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
A. 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效显著
B. 强调通过教化实现富国强兵
C. 突破了祖宗成规不具正当性
D. 体现了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提及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以“兼采百家,尤重儒法”为工具,可知王安石变法重在解决宋朝内忧外患的问题以富国强兵,故选D项;A项与材料王安石变法“以‘兼采百家,尤重儒法’为工具”相悖;“教化”不合史实,王安石变法侧重经济、军事等领域,排除B项;据“以‘法其意、不法其政’为原则”可知,王安石变法没有完全突破祖宗成规,排除C项。
10.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组太学,推行“三舍法”,按照学生的文化程度,分舍(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开展教学。升入上舍的学生,学习两年后举行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王安石此举 ( )
A. 打击了儒生的学习热情
B. 矫正了科举制度的弊病
C. 意在提升官员文化素质
D. 使改革派迅速受到重用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王安石通过改组太学的方式推动了科举和教育的发展,说明其目的在于提高宋朝官员的文化素质,故选C项;据题干“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可知,王安石的“三舍法”激发了儒生的学习热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科举制度弊病的矫正,排除B项;据题干“升入上舍的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可知,儒生还得通过一系列学习和考试才能入朝为官,而不是“迅速受到重用”,排除D项。
11. 《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 101 029石,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 使北宋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B. 使北宋彻底摆脱了财政危机
C.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局面
D. 解决了北宋存在的内部危机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其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北宋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局面,故选C项。
12. 有学者指出: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统筹规划决定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B. 王安石变法仅限于经济领域
C. 统治者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
D. 变法必须先从政治领域启动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说明变法有统治者支持则易成功,无统治者支持则易失败,强调统治者的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故选C项,排除A项;“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说明其变法范围很广,经济只是其核心,变法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项;材料“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强调失败的原因是缺乏政治上的支持,并非指先从政治领域启动,排除D项。
13. (2025大湾区期末)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 )
A. 使得特务政治横行无忌
B. 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 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 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使得即便是万里之外,朝廷的政令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贯彻实施,故选C项;明朝的特务机构主要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材料信息并无相关描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张居正的这些措施“朝下而夕奉行”,与削弱中央与地方的守旧势力无关,排除B项;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张居正是内阁首辅,排除D项。
14. (2025深圳期末)“一条鞭法”推行时,有官员认为:“以江南之法行之河南……于是农民嚣然,丧其务本之心,地愈多者,苦愈甚。富者贫,贫者逃。”由此可知( )
A.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B. 农民赋税负担不均
C. 一条鞭法仅适用于江南
D. 改革未能因地制宜
【答案】 D
【解析】 材料显示,官员们认为一条鞭法在河南的实施导致了贫富分化加剧和人口流失,强调改革需考虑地区差异,故选D项;官员们对一条鞭法的消极影响持客观态度,并未要求废除,说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农民赋税负担不均,排除B项;由于材料仅讨论了河南地区,无法判断一条鞭法是否仅适用于江南,排除C项。
15. (2025苏州期末)(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吏治颓废,社会危机四伏。万历元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考成法,具体实施办法如下: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簿,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之事,逐月检查;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考成法推行以后,“(各级官员)不敢饰非,政体为肃”,朝廷政令“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此后,整顿赋税、整饬边防、兴修水利等各项重大改革,都是运用考成法来推行的。
——摘编自南炳文、汤钢《明史》等
(1) 据材料,概括“考成法”实施的特点。(5分)
答案:特点:职责(分工)明确;(1分)层层督察与监察(结构严密);(2分)定期核查;(1分)注重落实。(1分)
(2) 据材料,说明“考成法”实施的作用。(8分)
答案:作用:推动了吏治(官场风气)改善;(1分)完善了官员管理(考核和监察)制度;(2分)提高了行政效率(政府管理能力);(1分)强化了内阁职权;(1分)加强了中央集权;(1分)为全面推行改革创造了条件。(2分)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认识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子目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实质 属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改革 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封建政权内部的局部调整
背景 ①经济: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变法以图 ③思想: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①游牧民族内迁,北方战乱,民族交融成为潮流② 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北方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②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触及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明朝中后期, 不断加深(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措施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②军政:废除 ,奖励军功③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①制度:实行俸禄制,推行 制、三长制、租调制等②习俗: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①官僚机构(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② 制度(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③军事体制(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等) ①政治:大力整肃 ,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②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评价影响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社会全面发展②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 奠定了基础 ①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 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积极: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②不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认识 顺应时代的改革,推动 发展,促进 进步和民族交融,改革过程充满曲折与艰辛
【图解】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
【概念】世卿世禄制
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世代为卿大夫。禄是卿大夫的封地,世禄就是卿大夫世世代代享有受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概念】一条鞭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的赋役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主要内容:田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合并征收,并直接上缴地方官府。该法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比较】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改革的类型
①商鞅变法是确立封建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转型的改革。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通过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推动本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③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改革都是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核心探究
1. 【导入】“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结合所学,从上述史料中能够提取哪些信息?
2. 【探究】商鞅变法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
根据史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3. 【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封建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封建化改革,将北魏封建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封建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赵翼《廿二史札记》)
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4. 【探究】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
根据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5. 【探究】张居正改革
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随着一条鞭法在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越来越相信一条鞭法利多弊少,南北皆宜,值得全面推广。尽管张居正在执政期间没有颁布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政令,但由于他的态度明显是支持一条鞭法的,因而各地方官员纷纷推行,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条鞭法已推及全国。(《张居正的改革与“一条鞭法”的推行》)
根据史料,概括一条鞭法推及全国的原因。
【历史解释】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1) 原因
①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
② 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
④ 缓解统治危机。
(2) 成败因素
① 新旧势力力量对比。
②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③ 改革家个人素质。
④ 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
⑤ 需要解放思想。
⑥ 需要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3) 启示
① 改革要顺应民意。
② 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③ 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1. (2020山东高考)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课时作业】
1. (2025济南期末)《史记》载:战国时期,赵烈侯改革,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说苑》曰:《魏文侯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 各国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
B. 贵族垄断政权局面渐被打破
C. 宗法分封制度已经崩溃
D. 军功爵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2. (2025江西期末)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继承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连坐法”“轻罪重刑”“燔诗书以明法令”等内容。这表明商鞅变法( )
A. 将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付诸实践
B. 重塑了秦国社会价值观
C. 主张用法家思想取代儒家思想
D. 确立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3. 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
A. 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B. 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
D. 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4. 公元9年,王莽意欲恢复井田制。中郎区博谏莽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已久。周道既衰,而人不从。秦顺人心,改之可以获大利,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弊。”由此分析可知,中郎区博谏议中所阐述的商鞅变法( )
A. 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B. 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利益
C.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吸取了王莽改制的教训
5. (2025太原期中)北魏王朝初期,带有鲜卑部落风气的内侍官与散落于各地的世袭牧官共同掌管国家畜牧。孝文帝即位后,一方面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牧场的管理,另一方面逐步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原本闲职的汉制职官太仆重新执掌畜牧。这些举措意在 ( )
A. 摒弃鲜卑习俗
B. 消除民族隔阂
C. 扩大游牧生产
D. 推动北魏封建化
6. (2025南京期中)南朝内乱时,北魏政权趁机将其地的大批民户强制迁至平城附近,称之为“平齐民”。孝文帝改革以来,“平齐民”逐渐摆脱了俘虏身份,很多人被允许还乡和正常迁徙,还有不少得以入朝做官,甚至取得了士族地位和特权。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 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强化
B. 北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
C. 北魏的户籍管理政策废弛
D. 当时南北方差距不断扩大
7. (2025成都期中)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诏令,官员上朝时不准使用鲜卑语,若有违者,免其官,后来考虑到年龄已经较大的大臣学习汉语比较困难,故又作一规定:“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以。”这表明孝文帝改革( )
A. 具有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B. 借鉴了中原先进的政治文明
C. 消除了朝廷内部保守派势力的阻碍
D. 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8.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曾责备留京官员:“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服装特点)。……卿等何为而违前诏?”据此可知,当时( )
A. 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
B. 封建化改制成果有限
C. 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
D. 改革缺乏社会基础
9. (2025石家庄期末)王安石以改变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为目标;对于“祖宗之法,不可变”之说,以“法其意、不法其政”为原则;以“得贤人才”为前提;以“兼采百家,尤重儒法”为工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
A. 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效显著
B. 强调通过教化实现富国强兵
C. 突破了祖宗成规不具正当性
D. 体现了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
10.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组太学,推行“三舍法”,按照学生的文化程度,分舍(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开展教学。升入上舍的学生,学习两年后举行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王安石此举 ( )
A. 打击了儒生的学习热情
B. 矫正了科举制度的弊病
C. 意在提升官员文化素质
D. 使改革派迅速受到重用
11. 《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 101 029石,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 使北宋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B. 使北宋彻底摆脱了财政危机
C.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局面
D. 解决了北宋存在的内部危机
12. 有学者指出: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统筹规划决定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B. 王安石变法仅限于经济领域
C. 统治者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
D. 变法必须先从政治领域启动
13. (2025大湾区期末)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 )
A. 使得特务政治横行无忌
B. 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 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 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14. (2025深圳期末)“一条鞭法”推行时,有官员认为:“以江南之法行之河南……于是农民嚣然,丧其务本之心,地愈多者,苦愈甚。富者贫,贫者逃。”由此可知( )
A.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B. 农民赋税负担不均
C. 一条鞭法仅适用于江南
D. 改革未能因地制宜
15. (2025苏州期末)(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吏治颓废,社会危机四伏。万历元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考成法,具体实施办法如下: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簿,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之事,逐月检查;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考成法推行以后,“(各级官员)不敢饰非,政体为肃”,朝廷政令“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此后,整顿赋税、整饬边防、兴修水利等各项重大改革,都是运用考成法来推行的。
——摘编自南炳文、汤钢《明史》等
(1) 据材料,概括“考成法”实施的特点。(5分)
(2) 据材料,说明“考成法”实施的作用。(8分)(共35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认识到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子目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实质 属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改革 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封建政权内部的局部调整
背景 ①经济: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变法以图____________ ③思想: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①游牧民族内迁,北方战乱,民族交融成为潮流 ②______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北方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 ②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_________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触及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明朝中后期,____________不断加深(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
富国强兵
鲜卑
范仲淹
统治危机
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措施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军政:废除_______________,奖励军功 ③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 ①制度:实行俸禄制,推行______制、三长制、租调制等 ②习俗: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①官僚机构(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等) ②______制度(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 ③军事体制(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等) ①政治:大力整肃______,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
②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______(一条鞭法)
世卿世禄制
均田
财政
吏治
税制
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评价 影响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社会全面发展 ②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①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积极:初期取得显著成效(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②不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封建统治危机暂时缓解
认识 顺应时代的改革,推动_________发展,促进______进步和民族交融,改革过程充满曲折与艰辛
统一霸业
统一多民族国家
生产力
社会
【图解】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
【概念】世卿世禄制
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世代为卿大夫。禄是卿大夫的封地,世禄就是卿大夫世世代代享有受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
【概念】一条鞭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的赋役制度,目的在于扭转财政危机。主要内容:田赋折银征收,徭役折银上纳,赋役银合并征收,并直接上缴地方官府。该法使农民对国家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比较】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改革的类型
①商鞅变法是确立封建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转型的改革。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通过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推动本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③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改革都是挽救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
1. 【导入】“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结合所学,从上述史料中能够提取哪些信息?
答案:我国古代变法与改革思想产生较早;治国强调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古代变法与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代变法与改革是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手段。
2. 【探究】商鞅变法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
根据史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答案:有利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3. 【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封建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封建化改革,将北魏封建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封建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赵翼《廿二史札记》)
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不同:第一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民族交融,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第二位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作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4. 【探究】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
根据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答案: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
5. 【探究】张居正改革
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随着一条鞭法在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越来越相信一条鞭法利多弊少,南北皆宜,值得全面推广。尽管张居正在执政期间没有颁布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政令,但由于他的态度明显是支持一条鞭法的,因而各地方官员纷纷推行,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一条鞭法已推及全国。(《张居正的改革与“一条鞭法”的推行》)
根据史料,概括一条鞭法推及全国的原因。
答案:因地制宜,不强制;局部地区的推广和成功;张居正对推行一条鞭法的支持。
【历史解释】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
(1) 原因
① 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② 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趋势。④ 缓解统治危机。
(2) 成败因素
① 新旧势力力量对比。②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③ 改革家个人素质。④ 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
⑤ 需要解放思想。⑥ 需要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3) 启示
① 改革要顺应民意。② 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③ 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 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1. (2020山东高考)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解析】 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故选C项;政府救灾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负担并没有减轻,排除A项;新办法和传统方式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排除D项。
C
1. (2025济南期末)《史记》载:战国时期,赵烈侯改革,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说苑》曰:《魏文侯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 各国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 B. 贵族垄断政权局面渐被打破
C. 宗法分封制度已经崩溃 D. 军功爵制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解析】 战国时期赵烈侯改革选拔任用贤能的人,按照实际功绩进行赏罚,而并非完全按照血缘,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故选B项;材料只介绍了赵烈侯变革,因此从材料中不能推断出其他国家改革的目的,排除A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赵烈侯根据贤能授予官职,并非只是根据军功授予爵位,排除D项。
B
2. (2025江西期末)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继承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连坐法”“轻罪重刑”“燔诗书以明法令”等内容。这表明商鞅变法( )
A. 将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付诸实践 B. 重塑了秦国社会价值观
C. 主张用法家思想取代儒家思想 D. 确立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解析】 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严格执行法家思想并不断创新,改变了秦国原有的社会秩序与治理观念,有利于重塑秦国社会价值观,故选B项;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材料“公元前356年”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此之前并没有采用儒家思想治国,不存在替代关系,排除C项;封建制度的基础是经济领域,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
B
3. 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
A. 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B. 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 D. 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解析】 据材料“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可知,商鞅认为国家要靠农业富国,食物必须贵,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且其向农夫授田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资料,这两项措施都可以促进当时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B
4. 公元9年,王莽意欲恢复井田制。中郎区博谏莽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已久。周道既衰,而人不从。秦顺人心,改之可以获大利,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弊。”由此分析可知,中郎区博谏议中所阐述的商鞅变法( )
A. 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B. 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利益
C.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 吸取了王莽改制的教训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灭庐井而置阡陌”实质上体现的是废除了井田制,实行了土地私有制,这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商鞅变法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排除B项;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材料中没有土地兼并现象,排除C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不可能吸取王莽改制的教训,排除D项。
A
5. (2025太原期中)北魏王朝初期,带有鲜卑部落风气的内侍官与散落于各地的世袭牧官共同掌管国家畜牧。孝文帝即位后,一方面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牧场的管理,另一方面逐步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原本闲职的汉制职官太仆重新执掌畜牧。这些举措意在( )
A. 摒弃鲜卑习俗 B. 消除民族隔阂
C. 扩大游牧生产 D. 推动北魏封建化
【解析】 材料提及孝文帝设置外牧官,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恢复汉制职官太仆的职权,明显体现了孝文帝借鉴、采纳汉制,从而推动北魏封建化,故选D项;“摒弃”说法绝对化,也不合史实,应为“改革”,排除A项;“消除民族隔阂”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孝文帝旨在巩固北魏统治相悖,排除B项;“扩大游牧生产”不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孝文帝加强对畜牧的行政管理相悖,排除C项。
D
6. (2025南京期中)南朝内乱时,北魏政权趁机将其地的大批民户强制迁至平城附近,称之为“平齐民”。孝文帝改革以来,“平齐民”逐渐摆脱了俘虏身份,很多人被允许还乡和正常迁徙,还有不少得以入朝做官,甚至取得了士族地位和特权。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 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强化 B. 北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
C. 北魏的户籍管理政策废弛 D. 当时南北方差距不断扩大
【解析】 孝文帝的封建化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结构的开放和灵活性,促进了封建化过程,使得社会阶级流动增强,接近中原传统封建制度,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鲜卑贵族的政治权力强化,排除A项;北魏加强了户籍管理,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体现南北方差距不断扩大,排除D项。
B
7. (2025成都期中)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孝文帝诏令,官员上朝时不准使用鲜卑语,若有违者,免其官,后来考虑到年龄已经较大的大臣学习汉语比较困难,故又作一规定:“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以。”这表明孝文帝改革( )
A. 具有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B. 借鉴了中原先进的政治文明
C. 消除了朝廷内部保守派势力的阻碍
D. 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 孝文帝要求大臣在朝堂禁止说鲜卑语,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坚定性,孝文帝对学习汉语因年龄而异,体现了孝文帝改革的灵活性,故选A项;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学汉语而非中原先进的政治文明,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鲜卑族封建化加速的结论,排除D项。
A
8.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曾责备留京官员:“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卑服装特点)。……卿等何为而违前诏?”据此可知,当时( )
A. 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 B. 封建化改制成果有限
C. 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 D. 改革缺乏社会基础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穿汉服,但仍有妇人穿着鲜卑特色的服装,体现了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故选A项;据材料“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可知,这反映了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不属于改革社会制度,封建化改制成果有限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妇女代表的是社会力量,不能说明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魏政权的稳固,改革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
A
9. (2025石家庄期末)王安石以改变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为目标;对于“祖宗之法,不可变”之说,以“法其意、不法其政”为原则;以“得贤人才”为前提;以“兼采百家,尤重儒法”为工具。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 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效显著 B. 强调通过教化实现富国强兵
C. 突破了祖宗成规不具正当性 D. 体现了鲜明的经世致用色彩
【解析】 材料提及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以“兼采百家,尤重儒法”为工具,可知王安石变法重在解决宋朝内忧外患的问题以富国强兵,故选D项;A项与材料王安石变法“以‘兼采百家,尤重儒法’为工具”相悖;“教化”不合史实,王安石变法侧重经济、军事等领域,排除B项;据“以‘法其意、不法其政’为原则”可知,王安石变法没有完全突破祖宗成规,排除C项。
D
10.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组太学,推行“三舍法”,按照学生的文化程度,分舍(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开展教学。升入上舍的学生,学习两年后举行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王安石此举 ( )
A. 打击了儒生的学习热情 B. 矫正了科举制度的弊病
C. 意在提升官员文化素质 D. 使改革派迅速受到重用
【解析】 据材料可知,王安石通过改组太学的方式推动了科举和教育的发展,说明其目的在于提高宋朝官员的文化素质,故选C项;据题干“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可知,王安石的“三舍法”激发了儒生的学习热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科举制度弊病的矫正,排除B项;据题干“升入上舍的学生……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可知,儒生还得通过一系列学习和考试才能入朝为官,而不是“迅速受到重用”,排除D项。
C
11. 《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改革后的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税收剧增到52 101 029石,即使与治平时相比也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这说明王安石变法( )
A. 使北宋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B. 使北宋彻底摆脱了财政危机
C.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局面
D. 解决了北宋存在的内部危机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其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北宋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局面,故选C项。
C
12. 有学者指出: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统筹规划决定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B. 王安石变法仅限于经济领域
C. 统治者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
D. 变法必须先从政治领域启动
C
【解析】 材料说明变法有统治者支持则易成功,无统治者支持则易失败,强调统治者的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故选C项,排除A项;“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说明其变法范围很广,经济只是其核心,变法还涉及其他方面,排除B项;材料“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强调失败的原因是缺乏政治上的支持,并非指先从政治领域启动,排除D项。
13. (2025大湾区期末)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 )
A. 使得特务政治横行无忌 B. 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
C. 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 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
【解析】 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使得即便是万里之外,朝廷的政令也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贯彻实施,故选C项;明朝的特务机构主要是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材料信息并无相关描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张居正的这些措施“朝下而夕奉行”,与削弱中央与地方的守旧势力无关,排除B项;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宰相,张居正是内阁首辅,排除D项。
C
14. (2025深圳期末)“一条鞭法”推行时,有官员认为:“以江南之法行之河南……于是农民嚣然,丧其务本之心,地愈多者,苦愈甚。富者贫,贫者逃。”由此可知( )
A. 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B. 农民赋税负担不均
C. 一条鞭法仅适用于江南 D. 改革未能因地制宜
【解析】 材料显示,官员们认为一条鞭法在河南的实施导致了贫富分化加剧和人口流失,强调改革需考虑地区差异,故选D项;官员们对一条鞭法的消极影响持客观态度,并未要求废除,说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农民赋税负担不均,排除B项;由于材料仅讨论了河南地区,无法判断一条鞭法是否仅适用于江南,排除C项。
D
15. (2025苏州期末)(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吏治颓废,社会危机四伏。万历元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考成法,具体实施办法如下: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簿,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之事,逐月检查;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考成法推行以后,“(各级官员)不敢饰非,政体为肃”,朝廷政令“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此后,整顿赋税、整饬边防、兴修水利等各项重大改革,都是运用考成法来推行的。
——摘编自南炳文、汤钢《明史》等
(1) 据材料,概括“考成法”实施的特点。(5分)
答案:特点:职责(分工)明确;(1分)层层督察与监察(结构严密);(2分)定期核查;(1分)注重落实。(1分)
(2) 据材料,说明“考成法”实施的作用。(8分)
答案:作用:推动了吏治(官场风气)改善;(1分)完善了官员管理(考核和监察)制度;(2分)提高了行政效率(政府管理能力);(1分)强化了内阁职权;(1分)加强了中央集权;(1分)为全面推行改革创造了条件。(2分)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