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子目2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子目2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5 22:19:17

文档简介

子目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目的 救亡图存 自救运动 近代探索
背景 ①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震撼了中国社会③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②《辛丑条约》签订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处于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先后成立,并逐步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措施 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④文教: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改革教育(废科举,建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继承了戊戌变法的很多措施) ①政治:如据孙中山“革命程序”论进行改革②经济:如法币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③外交:如推动“改订新约”运动
评价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②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准备条件 ①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主观念、文明风俗的传播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归纳】戊戌变法的特点
①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相结合。②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③涉及领域和内容多,但实际执行的却非常有限。④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⑤涉及群体基本仅局限于社会上层。
【拓展】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①为革命准备了发动革命的基本力量——新军与新式知识分子。
②为革命者准备了同盟军与合作者——资产阶级与君主立宪派。
③预备立宪期间宣传的民权思想与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④清末国力限制了临时政府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晚清督抚专权的趋势导致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与混战。
【归纳】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危机条件下。②内容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③意义相同:都对历史发展进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④结果相同:都因没有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失败。
核心探究
1. 【探究】戊戌变法的做法
序号 篇名 备注
1 《新学伪经考》 从经学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的攻击
2 《孔子改制考》 “六经”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尧、舜等都是孔子改制假托的圣王
3 《实理公法全书》 以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来阐述实理;《物质救国论》《金主币救国论》《理财救国论》等篇章,反映了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以工救国”的经济思想
4 《日本明治变政考》 呈奏光绪帝,记述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彼得大帝锐意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历史故事
5 《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
(《康有为全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著作推动维新变法的。
答案:托古改制,借助传统儒学,宣传维新变法,减少变法阻力;借助西方学说研究中国问题,认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借助他国变法历史,激励光绪帝敢于与保守派斗争,乾纲独断,锐意改革。
2. 【思考点】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康幼博茂才遗诗》)
答案:维新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路径;未能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主张;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缺乏实际的政治操作能力,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举措失当,也很少做分化、瓦解敌对阵营的工作,使得特权和利益遭到触犯的守旧势力迅速团结起来抵制变法。
3. 【探究】清末新政
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01年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
1903年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设立各省代议机构——谘议局
1910年 成立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
1911年 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根据上面表格内容,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
答案:内容:①设立新机构。②制定法律、章程。③变专制为立宪。
论证:①国际环境恶化,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②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如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等。③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
4. 【学习拓展】时势造英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中的杰出人物会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在商鞅变法付诸实施之际,甘龙、杜挚等旧贵族强烈反对,称“知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驳斥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遭受到种种非议。王安石坦然曰:“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他提出“三不足”思想,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日本,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中国变法流血,就从我开始吧。被捕后,他视死如归,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从容就义。
阅读上述内容,搜集有关变法改革的杰出人物的言论,谈谈改革家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事业,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充满曲折。这就需要改革家有远见卓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历史解释】中国近代改革无法取得成功的主因
改革总是受制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任何不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改革,都不能真正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都是在旧体制上的修修补补,因而也无法扭转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
2. (2024全国甲卷)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
B. 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
C. 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
D. 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暂时缓和了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政治矛盾,故选A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新政以失败告终,政治目标没有实现,排除B项;通过与改良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宣传了革命纲领,对自身也是一场思想政治动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C项“阻止了”说法不妥;材料中的支持是对“预备立宪”的赞同,D项本身也不符合史实。
【课时作业】
1. (2025苏州期末)19世纪80年代,思想家王韬撰文说:“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王韬的主张(  )
A. 推动礼成为评判文明的标准
B. 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
C. 体现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转型
D. 是中国近代思潮嬗变的缩影
【答案】 D
【解析】 王韬认为华夷之辨应基于文化礼仪,而非地域或民族,这代表了开放包容的文化观。他的观点展现了中国近代思潮的转变,从传统华夷观念到重视文化和礼仪的文明标准,是中国近代思想变迁的缩影,故选D项;他的论点主要关于“华夷之辨”和“礼”的关系,并未主张“礼”是评判文明的标准,也未直接讨论洋务运动的缺陷,排除A、B两项;尽管他的观点可能间接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对“华夷之辨”的新理解,排除C项。
2. (2025太原期中)1895年,康有为发起成立强学会,在开办之初向官僚士大夫阶层筹款、募捐。户部尚书翁同龢答应每年从户部拨给若干资金进行资助,北京翰文斋书店向强学会赠送了大批图书,英、美公使也向强学会表示愿意捐助一批西学图书和仪器设备。由此可知(  )
A. 变法改革具有社会基础
B. 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C. 维新运动受到各界支持
D. 维新人士重视舆论宣传
【答案】 A
【解析】 材料提及成立后的强学会得到了官僚士大夫、北京翰文斋书店、英美公使的捐助和支持,可知维新变法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各界”夸大化、不合史实,维新变法仅103天就失败了,表明其群众基础薄弱,排除C项。
3. (2025潍坊期中)有学者指出:“百日维新,表面如火如荼,实皆纸上文章。……张之洞,且特著《劝学篇》,以矫维新人士过激之论,而京中则新旧僵持之局已成。维新诸健者,皆书生,更事少……终为袁所卖,而一败涂地。”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 改革措施不务实际
【答案】 D
【解析】 学者认为,维新派的多数改革措施看似红红火火,却也仅停留在纸面上,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周,未能得到有效实施,故选D项。
4. (2025梅州期末)有学者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该学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  )
A.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C. 变法的措施贪大求全
D.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描述戊戌变法像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表明变法缺乏社会基础,故选D项;变法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材料重点在于变法结构和社会基础,而非变法方式本身,排除A项;材料强调变法从顶端开始,未提及思想动员,排除B项;变法措施虽针对弊端,但材料未说其贪大求全,排除C项。
5. 清末新政时期,各省逐步建立了巡警体制,凭督抚的保奏来选用巡警道警官。当时有人曾指出,“乃各省垣巡官往往充以知县;府厅、州、县巡官,非任以佐杂,即充以戚友”。这可以反映当时(  )
A. 各省的社会治安有所改善
B. 治安近代化的成效明显
C. 清政府集权体制面临危机
D. 近代化历程的曲折艰辛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在创建新式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大量旧官僚通过投机的方式担任新官职,加速了改革的失败,这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在近代化建设过程中充满了阻力,故选D项;“府厅、州、县巡官,非任以佐杂,即充以戚友”说明大量旧官僚改变身份成了新巡官,不利于社会治安的改善,排除A项;大量旧官僚通过非正式的方式进入巡警队伍,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巡警体制的问题,不能代表清政府整个集权体制的问题,排除C项。
6. (2025潮州期末)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  )
A.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 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C.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 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
【答案】 D
【解析】 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型学生群体参与社会运动,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导致旧社会体系结构性变动,说明科举制废除促进了传统社会转型,D项正确;材料重点在于科举制废除后学生群体参与社会运动引发的变化,而非学生运动的总体情况,故排除A项;清末官制改革,裁减冗余机构,改组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增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破坏了传统六部体系,排除B项;社会运动包括民主革命,但材料未具体说明民主革命内容,排除C项。
7. (2025蚌埠期末)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奖励商勋章程》中规定:“制造轮船、火车、汽车能与外洋新式车、船相埒者,造长桥在数十丈以上者,能出新法造电机者”,奖励一等商勋加二品顶戴。“仿造西式物品畅销内地者”,奖励五等商勋加六品顶戴。这表明当时(  )
A. 清政府调整工商业措施成效显著
B. 官员选拔程序渐趋合理
C. 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
D. 洋务新政推动官制改革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法令,明确奖励实业的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清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政策,没有国内实业发展情况的信息,“成效显著”说法错误,排除A项;《奖励商勋章程》旨在对兴办实业者进行奖励,是对特殊人群的一种优待,与清政府官员选拔的程序无关,排除B项;洋务运动已在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时宣告了破产,排除D项。
8. (2025洛阳期中)清政府希望通过资政院“借舆论以巩固政府”。然而,资政院在审查政府预算中,不仅揭露“政治腐败情形及财政危险情形”,还要求军机大臣接受质询,甚至敢于弹劾大臣,否定上谕。这说明,资政院的成立(  )
A. 加强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
B. 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C. 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D. 改变了近代中国财政体制
【答案】 B
【解析】 资政院设立于清末立宪时期,材料中的资政院不仅能揭露政治腐败、财政危险,还能要求军机大臣接受质询,还能弹劾大臣、否定上谕,这充分体现了资政院具有一定西方议会的职能,带有民主性质,这进一步说明它有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故选B项;设立资政院是晚清中央权力结构调整的表现,而中央集权涉及地方权力,所以无法推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资政院在实施过程中效果有限,没有根本改变皇权专制,最终因清政府的“立宪骗局”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排除C项;资政院审查政府预算有利于中国财政体制的近代化,并非“改变”近代中国财政体制,不符因果逻辑,排除D项。
9.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拟定了《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这一草案(  )
A. 破除了婚姻讲究门第的观念
B. 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
C. 避免了民间奢华婚礼的出现
D. 保障了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的同时,也酌情采纳旧礼制,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故选B项;由“酌情采纳旧礼仪制度”可知并未完全破除婚姻门第观念,排除A项;“避免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妇女参政议政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子目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目的 救亡图存 自救运动 近代探索
背景 ①中国陷入 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 战争的失败震撼了中国社会③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①清政府的 日益严重②《辛丑条约》签订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处于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先后成立,并逐步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措施 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④文教: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改革 (废科举,建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 等(继承了戊戌变法的很多措施) ①政治:如据孙中山“革命程序”论进行改革②经济:如法币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③外交:如推动“改订新约”运动
评价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②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到了 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 发展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准备条件 ①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主观念、文明风俗的传播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 ,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归纳】戊戌变法的特点
①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相结合。②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③涉及领域和内容多,但实际执行的却非常有限。④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⑤涉及群体基本仅局限于社会上层。
【拓展】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①为革命准备了发动革命的基本力量——新军与新式知识分子。
②为革命者准备了同盟军与合作者——资产阶级与君主立宪派。
③预备立宪期间宣传的民权思想与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④清末国力限制了临时政府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晚清督抚专权的趋势导致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与混战。
【归纳】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危机条件下。②内容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③意义相同:都对历史发展进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④结果相同:都因没有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失败。
核心探究
1. 【探究】戊戌变法的做法
序号 篇名 备注
1 《新学伪经考》 从经学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的攻击
2 《孔子改制考》 “六经”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尧、舜等都是孔子改制假托的圣王
3 《实理公法全书》 以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来阐述实理;《物质救国论》《金主币救国论》《理财救国论》等篇章,反映了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以工救国”的经济思想
4 《日本明治变政考》 呈奏光绪帝,记述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彼得大帝锐意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历史故事
5 《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
(《康有为全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著作推动维新变法的。
2. 【思考点】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康幼博茂才遗诗》)
3. 【探究】清末新政
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01年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
1903年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设立各省代议机构——谘议局
1910年 成立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
1911年 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根据上面表格内容,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
4. 【学习拓展】时势造英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中的杰出人物会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在商鞅变法付诸实施之际,甘龙、杜挚等旧贵族强烈反对,称“知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驳斥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遭受到种种非议。王安石坦然曰:“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他提出“三不足”思想,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日本,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中国变法流血,就从我开始吧。被捕后,他视死如归,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从容就义。
阅读上述内容,搜集有关变法改革的杰出人物的言论,谈谈改革家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历史解释】中国近代改革无法取得成功的主因
改革总是受制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任何不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改革,都不能真正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都是在旧体制上的修修补补,因而也无法扭转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
2. (2024全国甲卷)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
B. 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
C. 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
D. 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课时作业】
1. (2025苏州期末)19世纪80年代,思想家王韬撰文说:“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王韬的主张(  )
A. 推动礼成为评判文明的标准
B. 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
C. 体现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转型
D. 是中国近代思潮嬗变的缩影
2. (2025太原期中)1895年,康有为发起成立强学会,在开办之初向官僚士大夫阶层筹款、募捐。户部尚书翁同龢答应每年从户部拨给若干资金进行资助,北京翰文斋书店向强学会赠送了大批图书,英、美公使也向强学会表示愿意捐助一批西学图书和仪器设备。由此可知(  )
A. 变法改革具有社会基础
B. 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C. 维新运动受到各界支持
D. 维新人士重视舆论宣传
3. (2025潍坊期中)有学者指出:“百日维新,表面如火如荼,实皆纸上文章。……张之洞,且特著《劝学篇》,以矫维新人士过激之论,而京中则新旧僵持之局已成。维新诸健者,皆书生,更事少……终为袁所卖,而一败涂地。”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 改革措施不务实际
4. (2025梅州期末)有学者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该学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  )
A.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C. 变法的措施贪大求全
D.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5. 清末新政时期,各省逐步建立了巡警体制,凭督抚的保奏来选用巡警道警官。当时有人曾指出,“乃各省垣巡官往往充以知县;府厅、州、县巡官,非任以佐杂,即充以戚友”。这可以反映当时(  )
A. 各省的社会治安有所改善
B. 治安近代化的成效明显
C. 清政府集权体制面临危机
D. 近代化历程的曲折艰辛
6. (2025潮州期末)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  )
A.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 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C.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 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
7. (2025蚌埠期末)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奖励商勋章程》中规定:“制造轮船、火车、汽车能与外洋新式车、船相埒者,造长桥在数十丈以上者,能出新法造电机者”,奖励一等商勋加二品顶戴。“仿造西式物品畅销内地者”,奖励五等商勋加六品顶戴。这表明当时(  )
A. 清政府调整工商业措施成效显著
B. 官员选拔程序渐趋合理
C. 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
D. 洋务新政推动官制改革
8. (2025洛阳期中)清政府希望通过资政院“借舆论以巩固政府”。然而,资政院在审查政府预算中,不仅揭露“政治腐败情形及财政危险情形”,还要求军机大臣接受质询,甚至敢于弹劾大臣,否定上谕。这说明,资政院的成立(  )
A. 加强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
B. 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C. 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D. 改变了近代中国财政体制
9.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拟定了《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这一草案(  )
A. 破除了婚姻讲究门第的观念
B. 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
C. 避免了民间奢华婚礼的出现
D. 保障了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共32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子目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目的 救亡图存 自救运动 近代探索
背景 ①中国陷入____________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____________战争的失败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①清政府的____________日益严重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处于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先后成立,并逐步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内忧外患
甲午中日
统治危机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措施 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 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③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④文教: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改革______(废科举,建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______等 (继承了戊戌变法的很多措施) ①政治:如据孙中山“革命程序”论进行改革
②经济:如法币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③外交:如推动“改订新约”运动
教育
实业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改革
评价 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到了____________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______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 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准备条件 ①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民主观念、文明风俗的传播
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______,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思想启蒙
觉醒
民族资本主义
统一
【归纳】戊戌变法的特点
①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②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
③涉及领域和内容多,但实际执行的却非常有限。
④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⑤涉及群体基本仅局限于社会上层。
【拓展】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①为革命准备了发动革命的基本力量——新军与新式知识分子。
②为革命者准备了同盟军与合作者——资产阶级与君主立宪派。
③预备立宪期间宣传的民权思想与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④清末国力限制了临时政府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晚清督抚专权的趋势导致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与混战。
【归纳】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危机条件下。
②内容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
③意义相同:都对历史发展进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结果相同:都因没有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而失败。
1. 【探究】戊戌变法的做法
序号 篇名 备注
1 《新学伪经考》 从经学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的“古文”经学展开猛烈的攻击
2 《孔子改制考》 “六经”皆孔子为托古改制而作,尧、舜等都是孔子改制假托的圣王
3 《实理公法全书》 以亚里士多德的方法来阐述实理;《物质救国论》《金主币救国论》《理财救国论》等篇章,反映了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以工救国”的经济思想
4 《日本明治变政考》 呈奏光绪帝,记述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彼得大帝锐意改革,实现富国强兵的历史故事
5 《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 (《康有为全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著作推动维新变法的。
答案:托古改制,借助传统儒学,宣传维新变法,减少变法阻力;借助西方学说研究中国问题,认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借助他国变法历史,激励光绪帝敢于与保守派斗争,乾纲独断,锐意改革。
2. 【思考点】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康幼博茂才遗诗》)
答案:维新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策略上均不成熟。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路径;未能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主张;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缺乏实际的政治操作能力,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举措失当,也很少做分化、瓦解敌对阵营的工作,使得特权和利益遭到触犯的守旧势力迅速团结起来抵制变法。
3. 【探究】清末新政
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01年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
1903年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设立各省代议机构——谘议局
1910年 成立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
1911年 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根据上面表格内容,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
答案:内容:①设立新机构。②制定法律、章程。③变专制为立宪。
论证:①国际环境恶化,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②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如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等。③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
4. 【学习拓展】时势造英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中的杰出人物会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在商鞅变法付诸实施之际,甘龙、杜挚等旧贵族强烈反对,称“知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驳斥道:“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王安石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遭受到种种非议。王安石坦然曰:“如今要作事,何能免人纷纭!”他提出“三不足”思想,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谭嗣同在戊戌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日本,说:各国变法无不流血而成,中国变法流血,就从我开始吧。被捕后,他视死如归,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后从容就义。
阅读上述内容,搜集有关变法改革的杰出人物的言论,谈谈改革家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改革是具有开拓性的事业,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充满曲折。这就需要改革家有远见卓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历史解释】中国近代改革无法取得成功的主因
改革总是受制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任何不改变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改革,都不能真正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都是在旧体制上的修修补补,因而也无法扭转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
2. (2024全国甲卷)20世纪初,围绕是否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等问题,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改良派称“旬月之间,薄海内外,欢呼庆祝之声动天地”,梁启超认为“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新政暂时缓和国内政治矛盾
B. 新政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
C. 改良派阻止了革命发展进程
D. 革命派获得民众广泛支持
A
【解析】 据材料“从此政治革命问题,可告一段落”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暂时缓和了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政治矛盾,故选A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新政以失败告终,政治目标没有实现,排除B项;通过与改良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宣传了革命纲领,对自身也是一场思想政治动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C项“阻止了”说法不妥;材料中的支持是对“预备立宪”的赞同,D项本身也不符合史实。
1. (2025苏州期末)19世纪80年代,思想家王韬撰文说:“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王韬的主张(  )
A. 推动礼成为评判文明的标准 B. 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
C. 体现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转型 D. 是中国近代思潮嬗变的缩影
【解析】 王韬认为华夷之辨应基于文化礼仪,而非地域或民族,这代表了开放包容的文化观。他的观点展现了中国近代思潮的转变,从传统华夷观念到重视文化和礼仪的文明标准,是中国近代思想变迁的缩影,故选D项;他的论点主要关于“华夷之辨”和“礼”的关系,并未主张“礼”是评判文明的标准,也未直接讨论洋务运动的缺陷,排除A、B两项;尽管他的观点可能间接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对“华夷之辨”的新理解,排除C项。
D
2. (2025太原期中)1895年,康有为发起成立强学会,在开办之初向官僚士大夫阶层筹款、募捐。户部尚书翁同龢答应每年从户部拨给若干资金进行资助,北京翰文斋书店向强学会赠送了大批图书,英、美公使也向强学会表示愿意捐助一批西学图书和仪器设备。由此可知(  )
A. 变法改革具有社会基础 B. 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C. 维新运动受到各界支持 D. 维新人士重视舆论宣传
【解析】 材料提及成立后的强学会得到了官僚士大夫、北京翰文斋书店、英美公使的捐助和支持,可知维新变法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B、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各界”夸大化、不合史实,维新变法仅103天就失败了,表明其群众基础薄弱,排除C项。
A
3. (2025潍坊期中)有学者指出:“百日维新,表面如火如荼,实皆纸上文章。……张之洞,且特著《劝学篇》,以矫维新人士过激之论,而京中则新旧僵持之局已成。维新诸健者,皆书生,更事少……终为袁所卖,而一败涂地。”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 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 改革措施不务实际
【解析】 学者认为,维新派的多数改革措施看似红红火火,却也仅停留在纸面上,对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周,未能得到有效实施,故选D项。
D
4. (2025梅州期末)有学者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该学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  )
A. 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 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C. 变法的措施贪大求全 D. 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 材料描述戊戌变法像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表明变法缺乏社会基础,故选D项;变法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但材料重点在于变法结构和社会基础,而非变法方式本身,排除A项;材料强调变法从顶端开始,未提及思想动员,排除B项;变法措施虽针对弊端,但材料未说其贪大求全,排除C项。
D
5. 清末新政时期,各省逐步建立了巡警体制,凭督抚的保奏来选用巡警道警官。当时有人曾指出,“乃各省垣巡官往往充以知县;府厅、州、县巡官,非任以佐杂,即充以戚友”。这可以反映当时(  )
A. 各省的社会治安有所改善
B. 治安近代化的成效明显
C. 清政府集权体制面临危机
D. 近代化历程的曲折艰辛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末新政在创建新式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大量旧官僚通过投机的方式担任新官职,加速了改革的失败,这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在近代化建设过程中充满了阻力,故选D项;“府厅、州、县巡官,非任以佐杂,即充以戚友”说明大量旧官僚改变身份成了新巡官,不利于社会治安的改善,排除A项;大量旧官僚通过非正式的方式进入巡警队伍,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巡警体制的问题,不能代表清政府整个集权体制的问题,排除C项。
6. (2025潮州期末)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  )
A. 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 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C.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 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
D
【解析】 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型学生群体参与社会运动,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导致旧社会体系结构性变动,说明科举制废除促进了传统社会转型,D项正确;材料重点在于科举制废除后学生群体参与社会运动引发的变化,而非学生运动的总体情况,故排除A项;清末官制改革,裁减冗余机构,改组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增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破坏了传统六部体系,排除B项;社会运动包括民主革命,但材料未具体说明民主革命内容,排除C项。
7. (2025蚌埠期末)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奖励商勋章程》中规定:“制造轮船、火车、汽车能与外洋新式车、船相埒者,造长桥在数十丈以上者,能出新法造电机者”,奖励一等商勋加二品顶戴。“仿造西式物品畅销内地者”,奖励五等商勋加六品顶戴。这表明当时(  )
A. 清政府调整工商业措施成效显著
B. 官员选拔程序渐趋合理
C. 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
D. 洋务新政推动官制改革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法令,明确奖励实业的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清政府颁布奖励实业的政策,没有国内实业发展情况的信息,“成效显著”说法错误,排除A项;《奖励商勋章程》旨在对兴办实业者进行奖励,是对特殊人群的一种优待,与清政府官员选拔的程序无关,排除B项;洋务运动已在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时宣告了破产,排除D项。
8. (2025洛阳期中)清政府希望通过资政院“借舆论以巩固政府”。然而,资政院在审查政府预算中,不仅揭露“政治腐败情形及财政危险情形”,还要求军机大臣接受质询,甚至敢于弹劾大臣,否定上谕。这说明,资政院的成立(  )
A. 加强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
B. 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
C. 缓解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D. 改变了近代中国财政体制
B
【解析】 资政院设立于清末立宪时期,材料中的资政院不仅能揭露政治腐败、财政危险,还能要求军机大臣接受质询,还能弹劾大臣、否定上谕,这充分体现了资政院具有一定西方议会的职能,带有民主性质,这进一步说明它有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故选B项;设立资政院是晚清中央权力结构调整的表现,而中央集权涉及地方权力,所以无法推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资政院在实施过程中效果有限,没有根本改变皇权专制,最终因清政府的“立宪骗局”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排除C项;资政院审查政府预算有利于中国财政体制的近代化,并非“改变”近代中国财政体制,不符因果逻辑,排除D项。
9.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拟定了《婚礼草案》,其中心是: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并酌情采纳旧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这一草案(  )
A. 破除了婚姻讲究门第的观念 B. 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
C. 避免了民间奢华婚礼的出现 D. 保障了妇女参政议政的权利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的同时,也酌情采纳旧礼制,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故选B项;由“酌情采纳旧礼仪制度”可知并未完全破除婚姻门第观念,排除A项;“避免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妇女参政议政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D项。
B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