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子目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子目3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5 22:19:34

文档简介

子目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时间 1949—1956年 1956—1978年 1978年至今
内容 推行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各项民主改革 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国企改革;所有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
评价影响 ①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②1953—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①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②肯定:初步建立起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概念】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图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图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概念】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核心探究
1. 【图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图1 曾经的票证
图2 琳琅满目的商品
上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答案:现象:由20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到20世纪90年代物资丰富,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推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2. 【史料阅读】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指出史料的“潮流”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潮流: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根本目的: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生活的期盼。
3. 【探究】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不能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这种情况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后才发生变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无疑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于是,理论界一部分人对股份制性质的质疑就逐渐消失了。为了便于更多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纯粹的民营企业能够上市,1998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和企业上市从此有法可依了。(厉以宁《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逻辑》)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获得突破,解放了思想;国家立法规范;渐进式推进的方式;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4. 【问题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3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结合上述重要论断,谈谈为什么说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答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5. 【学习之窗】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经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6. 【思考点】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答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 (2024湖南高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 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 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 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答案】 A
【解析】 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农民协会不断建立,农民之间的联系加强,共同打击了原有地主阶层,故选A项;农村宗族观念至今存在,排除B项;新中国土地改革时期,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变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而非改变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排除D项。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贵阳期末)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批评了“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以团结为主,是节制资本而不是消灭资本。这(  )
A. 体现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B. 推动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C. 反映了三大改造迫在眉睫
D. 适应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毛泽东认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与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对于资本主义不能提早消灭,而是要节制资本,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以团结为主,肯定了此时尚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故选A项;“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的,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排除C项;“抗美援朝战争”是从1950年10月开始的,排除D项。
2. (2024聊城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敏锐地觉察到: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出现了阶层分化,个体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既需要国家帮扶也需要限制和改造。基于此,党和政府采取的重大策略是(  )
A. 改造与建设同时进行
B. 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C.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 掀起公私合营高潮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认识到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1953年,国家对这些领域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即改造与建设同步进行,故选A项;材料未显示社会主义工业化先于集体化,实际上两者是同时进行的,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仅是改造的一部分,排除C项;公私合营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式之一,排除D项。
3. 下图为我国1953年的一幅宣传画,下面的标语是“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这反映了当时(  )
A. 生产关系变革的探索
B. 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C. 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
D. 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
【答案】 A
【解析】 紧扣题干中“1953年”“宣传画”“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配合我国的工业化战略,国家着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故选A项;“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是在1965年,排除B项;“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是在1956年,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于1958年,排除D项。
4. 1956年12月,毛泽东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时说道:“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还可以增加。……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这一谈话(  )
A. 促使三大改造的进程加快
B. 推动了国内资本主义自由发展
C. 有利于建设新型市场经济
D. 是对经济建设有益探索的肯定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毛泽东这一谈话是对经济建设有益探索的肯定,故选D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完成,排除A项;1956年底我国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1956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
5. (2025苏州期末)下图是创作于1958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 展示完成“一五”计划的自豪感
B. 勾画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蓝图
C. 号召军人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D. 动员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建设国家
【答案】 C
【解析】 宣传画中穿军装的人在进行工业建设,此时我国强调保卫祖国和平与建设祖国都是有助于国家利益的行为,故选C项;1958年正值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勾画工业化的蓝图,排除B项;宣传画上的主体是穿军装的男性,故其目的主要是动员军人,排除D项。
6. (2025南京期中)下表呈现的是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成分别在1974年、1980年、1983年三年贴出的三副春联。春联内容的变化折射出(  )
年份 春联内容 横批
1974年 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 我也过年
1980年 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 欢度春节
1983年 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永跟党走
A. 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转变
B. 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
【答案】 B
【解析】 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与材料中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相呼应,故选B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土地仍然是集体所有,只是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仅涉及农民和农村的情况,排除C项;1992 年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7. (2025苏州期中)1980年4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自销权——一味救活重(庆)钢(铁)经济的良药》,描述了重钢“在百分之百完成国家订货合同的前提下,自销钢材12.9万吨,多盈利近1 800万元,给国家多上缴了利税,给职工多发了工资奖金”。由此可知,该报道(  )
A. 凸显改革开放激发社会活力
B. 鼓励城市经济改革的尝试
C. 推动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 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重钢在完成国家订货合同的前提下进行自销并取得良好效益,这一报道实际上是对重钢这种城市经济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为城市经济改革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案例和示范,有助于推动更多城市企业进行类似的改革探索,故选B项;1980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且材料主要聚焦于重钢这一个企业的改革尝试,而非开放,排除A项;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完成,排除C项;1980 年还未明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当时主要是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和方式,排除D项。
8. (2024华附、省实、广雅、深中期末)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继续提倡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的“老黄牛型”劳模的同时,更重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的模范作用。这一做法旨在 (  )
A.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B. 助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展开
C. 推动冤假错案平反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更重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的模范作用,体现了助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展开的决心,故选B项;在劳模表彰中加入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其目的中包含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劳模表彰出现变化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平反冤假错案是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的纠正,是历史的反思,与劳模表彰出现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来的,排除D项。
9. (2025惠州期末)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国有企业“利改税”的第一步,即实行税利并存的制度,国家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合理分配。1984年,国务院决定试行第二步利改税,完全以税代利,税后利润全归企业留用。这一改革(  )
A. 增强了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
B. 加快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C. 推动了国家个税制度的调整
D. 促进了国家财经工作的统一
【答案】 A
【解析】 通过逐步利改税,企业对于利润的分配权增加,这就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的自主性,从而增强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增强企业活力,故选A项;进行利改税是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而不是产权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97年以后,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有企业的税收改革,而不是个人所得税调整,排除C项;统一国家财经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要举措,排除D项。
10. (2025深圳期中)1988年,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开始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1993年,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70个减为59个,机关人数由3.67万人减为2.92万人。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为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这些举措(  )
A. 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影响
B. 基本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 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93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精简机构的重点在于撤并一些部委机构,将一些权力下放,这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故选C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排除A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排除B项;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排除D项。
11. (2025青岛期中)下表所示为全国乡镇企业和从业人数发展情况。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我国(  )
企业数(家) 从业人数(人) 增加值(万元)
1978年 1 524 268 28 265 566 2 083 224
1991年 19 087 422 96 136 273 29 721 456
A. 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D.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78年到1991年我国乡镇企业数量、从业人数、增加值都大幅增长,表明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故选D项;材料反映乡镇企业规模、效益状况,未体现我国企业自身经营决策权力大小的变化,排除A项;城乡一体化指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融合、协调发展,材料未涉及城市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我国工业部门结构、轻重工业结构等占比情况的具体数据,排除C项。
12. (2025徐州期末)下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单位:%)。据此可知我国(  )
A.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B. 市场经济助推产业升级
C. 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
D. 民众就业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A
【解析】 从1980至2017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成为比重最低的产业。第二产业缓慢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且超过第二产业。这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导致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我国产业结构的这一变化符合优化趋势,故选A项;材料未显示产业升级的附加值提升,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不符,排除C项;民众就业观念有变化,但“根本变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 (2025武汉期中)(16分)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和北洋军事强人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 1949—1976年 毛泽东的全能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现代化模式
第六阶段 1978年以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
次政治选择》
(1)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分析这两个阶段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10分)
答案:第一阶段史实: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任答一点给2分)第二阶段史实: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等。(任答一点给2分)原因:经济上,封建经济基础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政治上,政权的封建专制性强;政局动荡,战争频繁;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思想上,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每个方面任答一点给2分,共6分)
(2) 有人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6分)
答案: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经营者和工人的积极性;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活力;④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⑤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促进了沿海地区快速发展。(任答三点,6分)(共39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子目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时间 1949—1956年 1956—1978年 1978年至今
内容 推行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各项民主改革 以毛泽东的《_______________》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国企改革;所有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
论十大关系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评价 影响 ①1949—1952年:恢复____________,巩固新生政权 ②1953—1956年:完成____________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①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 ②肯定:初步建立起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____________;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____________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
骨干力量
改革开放
【概念】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图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图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概念】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1. 【图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图1 曾经的票证
图2 琳琅满目的商品
上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答案:现象:由20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到20世纪90年代物资丰富,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推动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2. 【史料阅读】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指出史料的“潮流”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潮流: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根本目的: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满足人民对生活的期盼。
3. 【探究】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不能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这种情况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后才发生变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无疑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于是,理论界一部分人对股份制性质的质疑就逐渐消失了。为了便于更多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纯粹的民营企业能够上市,1998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和企业上市从此有法可依了。(厉以宁《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逻辑》)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获得突破,解放了思想;国家立法规范;渐进式推进的方式;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4. 【问题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3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结合上述重要论断,谈谈为什么说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答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5. 【学习之窗】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经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改革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6. 【思考点】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答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 (2024湖南高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 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 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 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解析】 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农民协会不断建立,农民之间的联系加强,共同打击了原有地主阶层,故选A项;农村宗族观念至今存在,排除B项;新中国土地改革时期,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变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而非改变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排除D项。
A
1. (2025贵阳期末)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批评了“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以团结为主,是节制资本而不是消灭资本。这(  )
A. 体现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B. 推动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C. 反映了三大改造迫在眉睫 D. 适应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
【解析】 毛泽东认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与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对于资本主义不能提早消灭,而是要节制资本,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以团结为主,肯定了此时尚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故选A项;“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的,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排除C项;“抗美援朝战争”是从1950年10月开始的,排除D项。
A
2. (2024聊城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敏锐地觉察到: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出现了阶层分化,个体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既需要国家帮扶也需要限制和改造。基于此,党和政府采取的重大策略是(  )
A. 改造与建设同时进行 B. 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C.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 掀起公私合营高潮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认识到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1953年,国家对这些领域实施社会主义改造,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即改造与建设同步进行,故选A项;材料未显示社会主义工业化先于集体化,实际上两者是同时进行的,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仅是改造的一部分,排除C项;公私合营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式之一,排除D项。
A
3. 下图为我国1953年的一幅宣传画,下面的标语是“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这反映了当时(  )
【解析】 紧扣题干中“1953年”“宣传画”“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配合我国的工业化战略,国家着力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故选A项;“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是在1965年,排除B项;“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是在1956年,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于1958年,排除D项。
A. 生产关系变革的探索 B. 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C. 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 D. 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
A
4. 1956年12月,毛泽东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时说道:“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还可以增加。……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这一谈话(  )
A. 促使三大改造的进程加快 B. 推动了国内资本主义自由发展
C. 有利于建设新型市场经济 D. 是对经济建设有益探索的肯定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史实可知,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毛泽东这一谈话是对经济建设有益探索的肯定,故选D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完成,排除A项;1956年底我国已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1956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
D
5. (2025苏州期末)下图是创作于1958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 展示完成“一五”计划的自豪感
B. 勾画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蓝图
C. 号召军人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D. 动员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建设国家
C
【解析】 宣传画中穿军装的人在进行工业建设,此时我国强调保卫祖国和平与建设祖国都是有助于国家利益的行为,故选C项;1958年正值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勾画工业化的蓝图,排除B项;宣传画上的主体是穿军装的男性,故其目的主要是动员军人,排除D项。
6. (2025南京期中)下表呈现的是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成分别在1974年、1980年、1983年三年贴出的三副春联。春联内容的变化折射出(  )
年份 春联内容 横批
1974年 过年只有两升米 押岁并无一分钱 我也过年
1980年 过年储米十余担 押岁存款上千元 欢度春节
1983年 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 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永跟党走
A. 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转变 B. 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
B
【解析】 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与材料中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相呼应,故选B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土地仍然是集体所有,只是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仅涉及农民和农村的情况,排除C项;1992 年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7. (2025苏州期中)1980年4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自销权——一味救活重(庆)钢(铁)经济的良药》,描述了重钢“在百分之百完成国家订货合同的前提下,自销钢材12.9万吨,多盈利近1 800万元,给国家多上缴了利税,给职工多发了工资奖金”。由此可知,该报道(  )
A. 凸显改革开放激发社会活力
B. 鼓励城市经济改革的尝试
C. 推动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 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B
【解析】 材料中重钢在完成国家订货合同的前提下进行自销并取得良好效益,这一报道实际上是对重钢这种城市经济改革尝试的一种肯定和鼓励,为城市经济改革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案例和示范,有助于推动更多城市企业进行类似的改革探索,故选B项;1980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且材料主要聚焦于重钢这一个企业的改革尝试,而非开放,排除A项;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完成,排除C项;1980 年还未明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当时主要是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和方式,排除D项。
8. (2024华附、省实、广雅、深中期末)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继续提倡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的“老黄牛型”劳模的同时,更重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的模范作用。这一做法旨在(  )
A.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B. 助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展开
C. 推动冤假错案平反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更重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的模范作用,体现了助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展开的决心,故选B项;在劳模表彰中加入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其目的中包含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但这并不是劳模表彰出现变化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平反冤假错案是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的纠正,是历史的反思,与劳模表彰出现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来的,排除D项。
B
9. (2025惠州期末)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国有企业“利改税”的第一步,即实行税利并存的制度,国家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合理分配。1984年,国务院决定试行第二步利改税,完全以税代利,税后利润全归企业留用。这一改革(  )
A. 增强了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 B. 加快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C. 推动了国家个税制度的调整 D. 促进了国家财经工作的统一
【解析】 通过逐步利改税,企业对于利润的分配权增加,这就有利于调动企业生产的自主性,从而增强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增强企业活力,故选A项;进行利改税是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而不是产权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97年以后,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国有企业的税收改革,而不是个人所得税调整,排除C项;统一国家财经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要举措,排除D项。
A
10. (2025深圳期中)1988年,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开始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1993年,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70个减为59个,机关人数由3.67万人减为2.92万人。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为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这些举措(  )
A. 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影响
B. 基本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 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93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精简机构的重点在于撤并一些部委机构,将一些权力下放,这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故选C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排除A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排除B项;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排除D项。
11. (2025青岛期中)下表所示为全国乡镇企业和从业人数发展情况。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我国(  )
企业数(家) 从业人数(人) 增加值(万元)
1978年 1 524 268 28 265 566 2 083 224
1991年 19 087 422 96 136 273 29 721 456
A. 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D.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78年到1991年我国乡镇企业数量、从业人数、增加值都大幅增长,表明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故选D项;材料反映乡镇企业规模、效益状况,未体现我国企业自身经营决策权力大小的变化,排除A项;城乡一体化指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融合、协调发展,材料未涉及城市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我国工业部门结构、轻重工业结构等占比情况的具体数据,排除C项。
12. (2025徐州期末)下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单位:%)。据此可知我国(  )
A.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B. 市场经济助推产业升级
C. 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 D. 民众就业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A
【解析】 从1980至2017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成为比重最低的产业。第二产业缓慢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且超过第二产业。这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导致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我国产业结构的这一变化符合优化趋势,故选A项;材料未显示产业升级的附加值提升,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不符,排除C项;民众就业观念有变化,但“根本变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3. (2025武汉期中)(16分)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和北洋军事强人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 1949—1976年 毛泽东的全能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现代化模式
第六阶段 1978年以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次政治选择》
(1)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分析这两个阶段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10分)
答案:第一阶段史实: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任答一点给2分)第二阶段史实: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等。(任答一点给2分)原因:经济上,封建经济基础根深蒂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政治上,政权的封建专制性强;政局动荡,战争频繁;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思想上,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每个方面任答一点给2分,共6分)
(2) 有人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6分)
答案: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经营者和工人的积极性;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活力;④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⑤经济特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促进了沿海地区快速发展。(任答三点,6分)
谢谢观赏子目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改革开放时期
时间 1949—1956年 1956—1978年 1978年至今
内容 推行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各项民主改革 以毛泽东的《 》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有了良好开端 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国企改革;所有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等
评价影响 ①1949—1952年:恢复 ,巩固新生政权②1953—1956年:完成 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①不足: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②肯定:初步建立起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 ;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极大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概念】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图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图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概念】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核心探究
1. 【图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图1 曾经的票证
图2 琳琅满目的商品
上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
2. 【史料阅读】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指出史料的“潮流”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3. 【探究】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不能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这种情况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后才发生变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无疑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于是,理论界一部分人对股份制性质的质疑就逐渐消失了。为了便于更多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纯粹的民营企业能够上市,1998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和企业上市从此有法可依了。(厉以宁《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逻辑》)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90年代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4. 【问题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3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结合上述重要论断,谈谈为什么说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5. 【学习之窗】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6. 【思考点】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3. (2024湖南高考)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 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 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 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2025贵阳期末)在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批评了“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指出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是以团结为主,是节制资本而不是消灭资本。这(  )
A. 体现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B. 推动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
C. 反映了三大改造迫在眉睫
D. 适应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
2. (2024聊城期末)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敏锐地觉察到: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出现了阶层分化,个体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既需要国家帮扶也需要限制和改造。基于此,党和政府采取的重大策略是(  )
A. 改造与建设同时进行
B. 先工业化后集体化
C.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 掀起公私合营高潮
3. 下图为我国1953年的一幅宣传画,下面的标语是“正确地发挥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作用”。这反映了当时(  )
A. 生产关系变革的探索
B. 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C. 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
D. 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
4. 1956年12月,毛泽东约见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时说道:“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自发经营的较大的手工业个体户和手工工场)还可以增加。……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毛泽东这一谈话(  )
A. 促使三大改造的进程加快
B. 推动了国内资本主义自由发展
C. 有利于建设新型市场经济
D. 是对经济建设有益探索的肯定
5. (2025苏州期末)下图是创作于1958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
A. 展示完成“一五”计划的自豪感
B. 勾画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蓝图
C. 号召军人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D. 动员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建设国家
6. (2025南京期中)下表呈现的是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成分别在1974年、1980年、1983年三年贴出的三副春联。春联内容的变化折射出(  )
年份 春联内容 横批
1974年 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 我也过年
1980年 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 欢度春节
1983年 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永跟党走
A. 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转变
B. 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
7. (2025苏州期中)1980年4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自销权——一味救活重(庆)钢(铁)经济的良药》,描述了重钢“在百分之百完成国家订货合同的前提下,自销钢材12.9万吨,多盈利近1 800万元,给国家多上缴了利税,给职工多发了工资奖金”。由此可知,该报道(  )
A. 凸显改革开放激发社会活力
B. 鼓励城市经济改革的尝试
C. 推动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 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8. (2024华附、省实、广雅、深中期末)20世纪80年代全国劳模表彰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继续提倡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的“老黄牛型”劳模的同时,更重视知识分子和经营型人才的模范作用。这一做法旨在 (  )
A.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B. 助推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展开
C. 推动冤假错案平反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 (2025惠州期末)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国有企业“利改税”的第一步,即实行税利并存的制度,国家先征收一定比例的所得税,然后对税后利润采取多种形式在国家和企业之间合理分配。1984年,国务院决定试行第二步利改税,完全以税代利,税后利润全归企业留用。这一改革(  )
A. 增强了企业自我改造的能力
B. 加快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C. 推动了国家个税制度的调整
D. 促进了国家财经工作的统一
10. (2025深圳期中)1988年,我国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开始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1993年,国务院部委和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由70个减为59个,机关人数由3.67万人减为2.92万人。199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为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这些举措(  )
A. 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的影响
B. 基本实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 适应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1. (2025青岛期中)下表所示为全国乡镇企业和从业人数发展情况。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我国(  )
企业数(家) 从业人数(人) 增加值(万元)
1978年 1 524 268 28 265 566 2 083 224
1991年 19 087 422 96 136 273 29 721 456
A. 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B. 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 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D.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12. (2025徐州期末)下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单位:%)。据此可知我国(  )
A. 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B. 市场经济助推产业升级
C. 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基础
D. 民众就业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13. (2025武汉期中)(16分)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经历了六次政治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时间 政治选择
第一阶段 1860—1911年 清王朝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第二阶段 1911—1913年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议会制模式
第三阶段 1914—1928年 以袁世凯和北洋军事强人为代表的军事强人型的新权威主义模式
第四阶段 1928—1949年 国民党的国家主义的权威主义模式
第五阶段 1949—1976年 毛泽东的全能集权主义的计划经济现代化模式
第六阶段 1978年以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
——摘编自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中的六
次政治选择》
(1) 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史实来分别论证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政治选择。分析这两个阶段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10分)
(2) 有人认为第六阶段的模式取得较大成就,关键在于“激活了社会内部的微观个体、地方与企业的竞争活力”,试用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具体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