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太原期中)右图燕侯旨(燕国第二代君主)鼎制作于西周早期。在这件青铜器的铭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匽(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这一器皿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工商业发展十分迅速 B. 政治权力已高度集中
C. 分封制得到有效实施 D. 各地区之间联系密切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显示,西周早期燕侯旨朝见周王并获赏赐,这说明分封制在西周初期得到执行,故选C项;赏赐体现的是政治关系,与工商业无关,排除A项;西周初期政治权力没有高度集中,排除B项;燕侯旨朝见周天子是诸侯的义务,不代表地区间联系密切,排除D项。
2. (2024东营期末)历史学家蒙文通认为:“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他认为商鞅变法( )
A. 立足当地实际 B. 措施全面彻底
C. 沿袭秦人旧俗 D. 过于残暴粗野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可知,蒙文通认为商鞅变法因袭了秦国旧俗,C项正确;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立足当时的诸侯争霸现状,排除A项;B项表述不合题干主旨;材料体现不出变法过于残暴粗野,排除D项。
3. (2025成都期中)《文献通考》卷五十记载:“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这反映出( )
A. 魏晋时期中央权力重心的演变
B. 军政事务中枢的完善
C. 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的阶段
D. 三省六部制已经形成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曹魏时期中书省地位上升,与尚书省形成新的权力结构。东晋时门下省出现,进一步分散中书省权力,使中央行政机构关系复杂化,相互制约。这表明中央行政体制持续发展,权力制衡更明显,故选C项;魏晋时期,皇权是权力核心,材料主要描述行政机构权力调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军政事务,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在隋朝确立,排除D项。
4. 汉朝的皇帝有六玺(另有一枚传国玺),分别用于封王公以下、遣使、授职,征发郡国兵,征召大臣,封拜外国及征召诸侯王,赐外国书,祭祀及发外国兵等。隋唐确立皇帝使用八玺的制度。明初皇帝已增至十七枚玺(宝)。乾隆时定二十五枚御宝藏于交泰殿。玺(宝)制度演变反映出( )
A. 行政中枢机构的调整
B. 历代皇帝勤于政事
C. 皇帝的职责日益明确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答案】 D
【解析】 皇帝的玺代表皇权,而玺的数量从汉代到明清不断增加,这反映了皇权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强化,D项正确;皇帝使用的玺仅仅能反映出皇权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出行政中枢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玺的存在并不能说明皇帝勤政,排除B项;玺的数量和皇帝的职责并不是一一对应,无法说明皇帝的职责越来越明确,排除C项。
5. (2024重庆期末)洪武九年 (1376 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
A. 增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自主权
B. 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体系
C. 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D. 有效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答案】 C
【解析】 “三司”分工明确,但当遇到紧急事务,须向中央报备,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降低地方治理灵活性,即“三司”体制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积极和消极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遇到“大事”需要报备中央,这弱化了地方行政机构自主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与地方的联系,排除B项;“三司”体制不属于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
6. (2025重庆期末)明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据道途远近、事情缓急确定完成期限,登录于文簿备案,按月考核,年终总结,以此决定官员赏罚升降。考成法之实施( )
A. 强化了专制集权
B.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扩大了六部权限
D. 革除了官场惰怠陋习
【答案】 B
【解析】 考成法规定了衙门事务的完成期限,并与官员升迁挂钩,促进了事务的快速完成和行政效率的提升,故选B项;张居正的行为并未超出内阁职权,且与加强专制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六部权限变化,排除C项;“革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7. (2025湖南联考)下表所示为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主张
梁启超 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要义
严复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
徐勤 覆吾中国,亡吾中国者,必自愚民矣,必自举业愚民矣
A. 改革科举成为迫切的要求
B. 废除八股取士遭到强烈反对
C. 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科举选官制度开始发生嬗变
【答案】 A
【解析】 梁启超主张“惟变科举为第一要义”,严复主张“莫亟于废八股 ”,徐勤主张“必自举业愚民矣”,他们都强调改革科举制度,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张”,而没有体现废除八股取士遭到强烈反对,排除B项;维新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只是“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张”,戊戌变法废除八股,但失败后科举考试悉照旧制,排除D项。
8. (2025郑州期末)民国初年,各类党派蓬勃兴起。其中,党员跨党现象十分普遍,一个人同时加入几个党的事情并不罕见,甚至“跨尽各党者,亦有其人”。这( )
A. 削弱了独裁政府的势力
B. 说明政党政治缺乏基础
C. 体现了军阀的派系纷争
D. 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开展
【答案】 B
【解析】 政党政治初兴,但党员跨党现象的普遍性反映出当时政党制度的不成熟和民众对政党理念的模糊,故选B项;民国初年,北洋军阀专制统治逐步建立,政党政治未能有效削弱独裁势力,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乱象而非北洋军阀的内部纷争,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排除D项。
9. 1939年1月修订并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在实际投票中,采用“画圈”“画杠”“画点”“投豆”“烧洞”等投票方式。这( )
A. 体现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B. 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C. 确保了选举结果的公正性
D. 延续了古代基层治理传统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根据地通过颁布条例赋予了根据地民众广泛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此举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投票方式的多样化而非民主制度的多样化,排除A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是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10.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之自由权”。这一时期的政权建设( )
A. 旨在建立联合政府 B. 是创建政权的开始
C. 具有工农民主性质 D. 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答案】 D
【解析】 边区政府意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时正处于全国抗战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权建设与抗日战争需要相吻合,故选D项;这一时期正处于全国抗战时期,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力量抗日,排除A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政权的开始,排除B项;这一时期政权建设还包括保证地主、资本家等的力量,排除C项。
11. (2025深圳期中)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我国政府始终坚持( )
A. 工农民主专政 B. 国家权力至上
C. 人民直接选举 D. 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 D
【解析】 习近平强调的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即人民当家作主,故选D项。
12. (2024承德期中)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B. 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的迫切性
C. 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D. 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合作化、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体现了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调整,并非土地资源的利用,排除A项;土地改革主要涉及恢复经济、合作化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与保障粮食安全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农业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生产力的进步,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C项。
13. (2025洛阳期中)亚里斯提德曾在马拉松战役中出任将军,后又担任执政官,因反对地米斯托克利海军计划,于公元前482年被放逐国外十年。但在公元前481年希波战争形势严峻之际,他又被紧急召回雅典,再次担任将军。这反映出( )
A. 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滥用
B. 陶片放逐法失去监督作用
C. 战争摧毁了雅典民主机制
D. 城邦的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答案】 D
【解析】 亚里斯提德因反对海军计划被放逐,后因战争严峻被召回雅典,显示了古代雅典城邦政务处理易受情绪和现实政治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反映出城邦民主政治的弊端,故选D项;材料不足以证明放逐是权力滥用,排除A项;特定情况下作出的放逐决策,说明陶片放逐法仍有监督作用,排除B项;紧急情况下召回亚里斯提德,表明希波战争时期雅典民主机制正常运转,排除C项。
14. (2025长沙期末)罗马帝国通过陆续授予被征服者罗马公民权,建立自治市体系,在给予地方相当高的自治权的同时,主动吸引地方精英进入上层阶级的圈子。从公元1世纪开始,部分意大利人和其他行省公民也可以进入元老院。这体现了罗马帝国( )
A. 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B. 国家治理的开放性
C. 公民权利日益扩大 D.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答案】 B
【解析】 罗马帝国通过授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建立自治市体系、吸引地方精英进入上层阶级等措施,展现了其国家治理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对被征服者的接纳上,还体现在对地方自治权的尊重和上层阶级构成的多元化上,故选B项。
15. (2025苏州期末)在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单独向每一位重要的封臣发出召集议会的令状,封臣以个人身份出席议会。国王向各地郡守和城守发出集体召令,骑士与市民分别以郡和城市代表的身份出席议会。这反映出( )
A. 议会是国王的议会 B. 国王统治基础薄弱
C. 王权有限原则确立 D. 政府管理能力低下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国王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对议会的整体控制力较强,体现了议会是国王的议会,故选A项;中世纪国王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是庄园经济,在政治上是封君封臣制,中世纪国王统治基础并不薄弱,排除B项;在英国,《大宪章》确立了通过法律限制国王权力的原则,即王权有限原则,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国王对议会的召集,没有涉及政府的管理能力,排除D项。
16. (2025辽宁月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而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邦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皇帝能够通过普鲁士在联邦议会的影响力掌控立法权。这反映出德国( )
A. 君主权力得到不断强化
B. 政治稳定问题日益严峻
C. 民主政治体制形同虚设
D. 专制主义色彩较为浓厚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皇帝拥有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且能通过普鲁士在联邦议会中的影响力掌控立法权,显示了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体现了专制主义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仅描述了1871年宪法下的权力分配情况,并未提及君主权力动态变化的情况,无法得出君主权力不断强化,排除A项;权力的集中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排除B项;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存在并发挥一定作用,不能说民主政治体制形同虚设,排除C项。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邵阳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从政体形式上看,奉行一种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等级君主制,这种等级君主制,萌芽于夏朝,形成于商朝,确立于西周。西周政体是君统与宗统的统一。其政体结构是严格地按等级划分的,即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周天子以宗法家长的面貌“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国人进行统治。“君父之命不校”便是当时政体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在行政方面,雅典有从全体公民中选举职官的任用制度;又有全体挨次进行统治,也挨次而被统治的安排;又有抽签参加政治机构的规定,至少是那些无须经验和专长的政治机构可凭抽签轮番参加;又对于任官资格完全没有财产定额的限制,或仅订立极低的财产资格;还有这种成例,除了军务以外,一切职司各人都不得连任,如真有连任的必要,也只限于极少数的职司,偶然可以有一二次的例外;最后还有这样的规定,一切职司,至少是尽可能多的职司的任期应该短暂。在司法方面,雅典有公众法庭制度,法庭成员由全体公民或由全体公民中选出的人组成,他们有权审判一切案件,至少是大多数案件,包括那些最重大的案件,例如审查政务和财务报告、法制事项以及公私契约。在议事方面,雅典有最高治权应属于公民大会的制度,一切政事或至少是军国大事必须由公民大会裁决;反之,执政人员就该完全没有主权,至少应把他们的权力限制得很小。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西周时期和古代雅典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12分)
答案:不同特点:从政体形式上看,西周政体是一种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等级君主制,古代雅典政体是奴隶制的民主政治,最高权力属于公民大会。(4分)
从政体结构上看,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结构,古代雅典是公民集体的民主。(4分)
从官员选用上看,西周是层层分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古代雅典实行职官任用制度。(4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中国西周时期和古代雅典政治体制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意义:中国西周时期政治体制:该体制扩大了王朝统治范围,使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利用,稳固了统治秩序;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催生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4分)
古代雅典政治体制:政权掌握在多数人(公民)手里,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公职人员由抽签产生,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有利于公民的聪明才智的发挥,铸就了雅典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性格;高度繁荣的民主政治促进了古希腊文明的辉煌;运用陪审团制、任期制等,创造了民主运行的新方式。(4分)
18. (2025深圳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大行政区民主政权。1948年6月,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决定实行两政府联合办公。同年8月,召开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其管辖范围包括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渤海区。大行政区民主政权的机构与职能,以华北人民政府为例来说明。该区最高政权机构为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设委员27人,主席1人,副主席3人。主席、副主席由政府委员互选产生。下设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工商部、公安部、司法部及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华北人民监察院、华北人民法院等。华北人民政府的职责范围是“综理全华北区政务,并根据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及华北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之施政方针及决议案制定实施条例及规程”。当时大行政区的民主政权对行政监察机关是相当重视,如《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中规定:“华北人民监察院为行政监察机关,设人民监察委员会,以院长及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之人民监察委员五人至九人组织之。其任务为检查、检举并决议处分各级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公营企业人员之违法失职、贪污浪费及其他违反政策、损害人民利益之行为,并接受人民对上述人员之控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后编(1919—1949)》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行政区民主政权的特点。(4分)
答案:特点:广泛的代表性;管辖区域由点到面;政权由民主选举产生;机构与职能较为全面;具有法律保障;重视行政监察;奉行民主集中制原则。(4分,任答两点即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答案:[示例]论题: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新型民主的探索。(2分)
阐述:随着解放战争胜利推进,解放区日益扩大,许多根据地连成一体,探索新型政权管理模式被提上日程。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1948年6月,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决定实行两政府联合办公。同年8月,召开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这揭开了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的序幕。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华北人民政府,最高政权机构为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由政府委员互选产生,下设民政部、财政部等。“综理全华北区政务……制定实施条例及规程”等职责,设人民监察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加强行政监察。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为恢复和发展华北经济创造了条件,为民主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使华北的党政军领导实现了统一,有利于调动各区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为解放全中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8分)
总之,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体现了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2分)第一单元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太原期中)右图燕侯旨(燕国第二代君主)鼎制作于西周早期。在这件青铜器的铭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匽(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这一器皿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工商业发展十分迅速 B. 政治权力已高度集中
C. 分封制得到有效实施 D. 各地区之间联系密切
2. (2024东营期末)历史学家蒙文通认为:“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他认为商鞅变法( )
A. 立足当地实际 B. 措施全面彻底
C. 沿袭秦人旧俗 D. 过于残暴粗野
3. (2025成都期中)《文献通考》卷五十记载:“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这反映出( )
A. 魏晋时期中央权力重心的演变
B. 军政事务中枢的完善
C. 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的阶段
D. 三省六部制已经形成
4. 汉朝的皇帝有六玺(另有一枚传国玺),分别用于封王公以下、遣使、授职,征发郡国兵,征召大臣,封拜外国及征召诸侯王,赐外国书,祭祀及发外国兵等。隋唐确立皇帝使用八玺的制度。明初皇帝已增至十七枚玺(宝)。乾隆时定二十五枚御宝藏于交泰殿。玺(宝)制度演变反映出( )
A. 行政中枢机构的调整
B. 历代皇帝勤于政事
C. 皇帝的职责日益明确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5. (2024重庆期末)洪武九年 (1376 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
A. 增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自主权
B. 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体系
C. 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D. 有效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6. (2025重庆期末)明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据道途远近、事情缓急确定完成期限,登录于文簿备案,按月考核,年终总结,以此决定官员赏罚升降。考成法之实施( )
A. 强化了专制集权
B.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扩大了六部权限
D. 革除了官场惰怠陋习
7. (2025湖南联考)下表所示为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主张
梁启超 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要义
严复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
徐勤 覆吾中国,亡吾中国者,必自愚民矣,必自举业愚民矣
A. 改革科举成为迫切的要求
B. 废除八股取士遭到强烈反对
C. 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科举选官制度开始发生嬗变
8. (2025郑州期末)民国初年,各类党派蓬勃兴起。其中,党员跨党现象十分普遍,一个人同时加入几个党的事情并不罕见,甚至“跨尽各党者,亦有其人”。这( )
A. 削弱了独裁政府的势力
B. 说明政党政治缺乏基础
C. 体现了军阀的派系纷争
D. 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开展
9. 1939年1月修订并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在实际投票中,采用“画圈”“画杠”“画点”“投豆”“烧洞”等投票方式。这( )
A. 体现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B. 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C. 确保了选举结果的公正性
D. 延续了古代基层治理传统
10.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之自由权”。这一时期的政权建设( )
A. 旨在建立联合政府 B. 是创建政权的开始
C. 具有工农民主性质 D. 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11. (2025深圳期中)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我国政府始终坚持( )
A. 工农民主专政 B. 国家权力至上
C. 人民直接选举 D. 人民当家作主
12. (2024承德期中)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B. 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的迫切性
C. 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D. 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13. (2025洛阳期中)亚里斯提德曾在马拉松战役中出任将军,后又担任执政官,因反对地米斯托克利海军计划,于公元前482年被放逐国外十年。但在公元前481年希波战争形势严峻之际,他又被紧急召回雅典,再次担任将军。这反映出( )
A. 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滥用
B. 陶片放逐法失去监督作用
C. 战争摧毁了雅典民主机制
D. 城邦的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14. (2025长沙期末)罗马帝国通过陆续授予被征服者罗马公民权,建立自治市体系,在给予地方相当高的自治权的同时,主动吸引地方精英进入上层阶级的圈子。从公元1世纪开始,部分意大利人和其他行省公民也可以进入元老院。这体现了罗马帝国( )
A. 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B. 国家治理的开放性
C. 公民权利日益扩大 D.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15. (2025苏州期末)在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单独向每一位重要的封臣发出召集议会的令状,封臣以个人身份出席议会。国王向各地郡守和城守发出集体召令,骑士与市民分别以郡和城市代表的身份出席议会。这反映出( )
A. 议会是国王的议会 B. 国王统治基础薄弱
C. 王权有限原则确立 D. 政府管理能力低下
16. (2025辽宁月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而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邦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皇帝能够通过普鲁士在联邦议会的影响力掌控立法权。这反映出德国( )
A. 君主权力得到不断强化
B. 政治稳定问题日益严峻
C. 民主政治体制形同虚设
D. 专制主义色彩较为浓厚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邵阳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从政体形式上看,奉行一种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等级君主制,这种等级君主制,萌芽于夏朝,形成于商朝,确立于西周。西周政体是君统与宗统的统一。其政体结构是严格地按等级划分的,即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周天子以宗法家长的面貌“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国人进行统治。“君父之命不校”便是当时政体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在行政方面,雅典有从全体公民中选举职官的任用制度;又有全体挨次进行统治,也挨次而被统治的安排;又有抽签参加政治机构的规定,至少是那些无须经验和专长的政治机构可凭抽签轮番参加;又对于任官资格完全没有财产定额的限制,或仅订立极低的财产资格;还有这种成例,除了军务以外,一切职司各人都不得连任,如真有连任的必要,也只限于极少数的职司,偶然可以有一二次的例外;最后还有这样的规定,一切职司,至少是尽可能多的职司的任期应该短暂。在司法方面,雅典有公众法庭制度,法庭成员由全体公民或由全体公民中选出的人组成,他们有权审判一切案件,至少是大多数案件,包括那些最重大的案件,例如审查政务和财务报告、法制事项以及公私契约。在议事方面,雅典有最高治权应属于公民大会的制度,一切政事或至少是军国大事必须由公民大会裁决;反之,执政人员就该完全没有主权,至少应把他们的权力限制得很小。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西周时期和古代雅典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12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中国西周时期和古代雅典政治体制的历史意义。(8分)
18. (2025深圳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大行政区民主政权。1948年6月,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决定实行两政府联合办公。同年8月,召开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其管辖范围包括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渤海区。大行政区民主政权的机构与职能,以华北人民政府为例来说明。该区最高政权机构为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设委员27人,主席1人,副主席3人。主席、副主席由政府委员互选产生。下设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工商部、公安部、司法部及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华北人民监察院、华北人民法院等。华北人民政府的职责范围是“综理全华北区政务,并根据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及华北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之施政方针及决议案制定实施条例及规程”。当时大行政区的民主政权对行政监察机关是相当重视,如《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中规定:“华北人民监察院为行政监察机关,设人民监察委员会,以院长及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之人民监察委员五人至九人组织之。其任务为检查、检举并决议处分各级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公营企业人员之违法失职、贪污浪费及其他违反政策、损害人民利益之行为,并接受人民对上述人员之控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后编(1919—1949)》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行政区民主政权的特点。(4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共27张PPT)
第一单元
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太原期中)右图燕侯旨(燕国第二代君主)鼎制作于西周早期。在这件青铜器的铭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匽(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这一器皿可用于说明当时( )
【解析】 材料显示,西周早期燕侯旨朝见周王并获赏赐,这说明分封制在西周初期得到执行,故选C项;赏赐体现的是政治关系,与工商业无关,排除A项;西周初期政治权力没有高度集中,排除B项;燕侯旨朝见周天子是诸侯的义务,不代表地区间联系密切,排除D项。
A. 工商业发展十分迅速
B. 政治权力已高度集中
C. 分封制得到有效实施
D. 各地区之间联系密切
C
2. (2024东营期末)历史学家蒙文通认为:“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他认为商鞅变法( )
A. 立足当地实际 B. 措施全面彻底
C. 沿袭秦人旧俗 D. 过于残暴粗野
【解析】 据材料“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可知,蒙文通认为商鞅变法因袭了秦国旧俗,C项正确;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立足当时的诸侯争霸现状,排除A项;B项表述不合题干主旨;材料体现不出变法过于残暴粗野,排除D项。
C
3. (2025成都期中)《文献通考》卷五十记载:“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这反映出( )
A. 魏晋时期中央权力重心的演变 B. 军政事务中枢的完善
C. 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的阶段 D. 三省六部制已经形成
【解析】 由材料可知,曹魏时期中书省地位上升,与尚书省形成新的权力结构。东晋时门下省出现,进一步分散中书省权力,使中央行政机构关系复杂化,相互制约。这表明中央行政体制持续发展,权力制衡更明显,故选C项;魏晋时期,皇权是权力核心,材料主要描述行政机构权力调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军政事务,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在隋朝确立,排除D项。
C
4. 汉朝的皇帝有六玺(另有一枚传国玺),分别用于封王公以下、遣使、授职,征发郡国兵,征召大臣,封拜外国及征召诸侯王,赐外国书,祭祀及发外国兵等。隋唐确立皇帝使用八玺的制度。明初皇帝已增至十七枚玺(宝)。乾隆时定二十五枚御宝藏于交泰殿。玺(宝)制度演变反映出( )
A. 行政中枢机构的调整 B. 历代皇帝勤于政事
C. 皇帝的职责日益明确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 皇帝的玺代表皇权,而玺的数量从汉代到明清不断增加,这反映了皇权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强化,D项正确;皇帝使用的玺仅仅能反映出皇权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出行政中枢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玺的存在并不能说明皇帝勤政,排除B项;玺的数量和皇帝的职责并不是一一对应,无法说明皇帝的职责越来越明确,排除C项。
D
5. (2024重庆期末)洪武九年 (1376 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
A. 增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自主权 B. 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体系
C. 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D. 有效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解析】 “三司”分工明确,但当遇到紧急事务,须向中央报备,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降低地方治理灵活性,即“三司”体制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积极和消极影响,故选C项;材料强调遇到“大事”需要报备中央,这弱化了地方行政机构自主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与地方的联系,排除B项;“三司”体制不属于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
C
6. (2025重庆期末)明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将拟办之事,据道途远近、事情缓急确定完成期限,登录于文簿备案,按月考核,年终总结,以此决定官员赏罚升降。考成法之实施( )
A. 强化了专制集权 B.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 扩大了六部权限 D. 革除了官场惰怠陋习
【解析】 考成法规定了衙门事务的完成期限,并与官员升迁挂钩,促进了事务的快速完成和行政效率的提升,故选B项;张居正的行为并未超出内阁职权,且与加强专制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六部权限变化,排除C项;“革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B
7. (2025湖南联考)下表所示为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主张
梁启超 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要义
严复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
徐勤 覆吾中国,亡吾中国者,必自愚民矣,必自举业愚民矣
A. 改革科举成为迫切的要求
B. 废除八股取士遭到强烈反对
C. 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 科举选官制度开始发生嬗变
A
【解析】 梁启超主张“惟变科举为第一要义”,严复主张“莫亟于废八股 ”,徐勤主张“必自举业愚民矣”,他们都强调改革科举制度,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张”,而没有体现废除八股取士遭到强烈反对,排除B项;维新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只是“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张”,戊戌变法废除八股,但失败后科举考试悉照旧制,排除D项。
8. (2025郑州期末)民国初年,各类党派蓬勃兴起。其中,党员跨党现象十分普遍,一个人同时加入几个党的事情并不罕见,甚至“跨尽各党者,亦有其人”。这( )
A. 削弱了独裁政府的势力 B. 说明政党政治缺乏基础
C. 体现了军阀的派系纷争 D. 有利于国共合作的开展
【解析】 政党政治初兴,但党员跨党现象的普遍性反映出当时政党制度的不成熟和民众对政党理念的模糊,故选B项;民国初年,北洋军阀专制统治逐步建立,政党政治未能有效削弱独裁势力,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乱象而非北洋军阀的内部纷争,排除C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排除D项。
B
9. 1939年1月修订并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在实际投票中,采用“画圈”“画杠”“画点”“投豆”“烧洞”等投票方式。这( )
A. 体现了民主制度的多样性 B. 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C. 确保了选举结果的公正性 D. 延续了古代基层治理传统
【解析】 据材料可知,根据地通过颁布条例赋予了根据地民众广泛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此举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建设,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投票方式的多样化而非民主制度的多样化,排除A项;“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是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B
10.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之自由权”。这一时期的政权建设( )
A. 旨在建立联合政府 B. 是创建政权的开始
C. 具有工农民主性质 D. 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解析】 边区政府意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时正处于全国抗战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权建设与抗日战争需要相吻合,故选D项;这一时期正处于全国抗战时期,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力量抗日,排除A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政权的开始,排除B项;这一时期政权建设还包括保证地主、资本家等的力量,排除C项。
D
11. (2025深圳期中)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凝聚起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这一重要讲话体现了我国政府始终坚持( )
A. 工农民主专政 B. 国家权力至上
C. 人民直接选举 D. 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 习近平强调的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即人民当家作主,故选D项。
D
12. (2024承德期中)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业大体经历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转”为发端的现代化农业。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B. 保障国家粮食绝对安全的迫切性
C. 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D. 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合作化、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体现了适时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关系调整,并非土地资源的利用,排除A项;土地改革主要涉及恢复经济、合作化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与保障粮食安全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农业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生产力的进步,材料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C项。
D
13. (2025洛阳期中)亚里斯提德曾在马拉松战役中出任将军,后又担任执政官,因反对地米斯托克利海军计划,于公元前482年被放逐国外十年。但在公元前481年希波战争形势严峻之际,他又被紧急召回雅典,再次担任将军。这反映出( )
A. 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滥用 B. 陶片放逐法失去监督作用
C. 战争摧毁了雅典民主机制 D. 城邦的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解析】 亚里斯提德因反对海军计划被放逐,后因战争严峻被召回雅典,显示了古代雅典城邦政务处理易受情绪和现实政治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反映出城邦民主政治的弊端,故选D项;材料不足以证明放逐是权力滥用,排除A项;特定情况下作出的放逐决策,说明陶片放逐法仍有监督作用,排除B项;紧急情况下召回亚里斯提德,表明希波战争时期雅典民主机制正常运转,排除C项。
D
14. (2025长沙期末)罗马帝国通过陆续授予被征服者罗马公民权,建立自治市体系,在给予地方相当高的自治权的同时,主动吸引地方精英进入上层阶级的圈子。从公元1世纪开始,部分意大利人和其他行省公民也可以进入元老院。这体现了罗马帝国( )
A. 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B. 国家治理的开放性
C. 公民权利日益扩大 D.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解析】 罗马帝国通过授予被征服者公民权、建立自治市体系、吸引地方精英进入上层阶级等措施,展现了其国家治理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体现在对被征服者的接纳上,还体现在对地方自治权的尊重和上层阶级构成的多元化上,故选B项。
B
15. (2025苏州期末)在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单独向每一位重要的封臣发出召集议会的令状,封臣以个人身份出席议会。国王向各地郡守和城守发出集体召令,骑士与市民分别以郡和城市代表的身份出席议会。这反映出( )
A. 议会是国王的议会 B. 国王统治基础薄弱
C. 王权有限原则确立 D. 政府管理能力低下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国王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对议会的整体控制力较强,体现了议会是国王的议会,故选A项;中世纪国王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是庄园经济,在政治上是封君封臣制,中世纪国王统治基础并不薄弱,排除B项;在英国,《大宪章》确立了通过法律限制国王权力的原则,即王权有限原则,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国王对议会的召集,没有涉及政府的管理能力,排除D项。
A
16. (2025辽宁月考)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而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其中普鲁士邦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皇帝能够通过普鲁士在联邦议会的影响力掌控立法权。这反映出德国( )
A. 君主权力得到不断强化 B. 政治稳定问题日益严峻
C. 民主政治体制形同虚设 D. 专制主义色彩较为浓厚
【解析】 由材料可知,皇帝拥有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且能通过普鲁士在联邦议会中的影响力掌控立法权,显示了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体现了专制主义的特点,故选D项;材料仅描述了1871年宪法下的权力分配情况,并未提及君主权力动态变化的情况,无法得出君主权力不断强化,排除A项;权力的集中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排除B项;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存在并发挥一定作用,不能说民主政治体制形同虚设,排除C项。
D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4邵阳期末)(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从政体形式上看,奉行一种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等级君主制,这种等级君主制,萌芽于夏朝,形成于商朝,确立于西周。西周政体是君统与宗统的统一。其政体结构是严格地按等级划分的,即所谓“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周天子以宗法家长的面貌“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对国人进行统治。“君父之命不校”便是当时政体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在行政方面,雅典有从全体公民中选举职官的任用制度;又有全体挨次进行统治,也挨次而被统治的安排;又有抽签参加政治机构的规定,至少是那些无须经验和专长的政治机构可凭抽签轮番参加;又对于任官资格完全没有财产定额的限制,或仅订立极低的财产资格;还有这种成例,除了军务以外,一切职司各人都不得连任,如真有连任的必要,也只限于极少数的职司,偶然可以有一二次的例外;最后还有这样的规定,一切职司,至少是尽可能多的职司的任期应该短暂。在司法方面,雅典有公众法庭制度,法庭成员由全体公民或由全体公民中选出的人组成,他们有权审判一切案件,至少是大多数案件,包括那些最重大的案件,例如审查政务和财务报告、法制事项以及公私契约。在议事方面,雅典有最高治权应属于公民大会的制度,一切政事或至少是军国大事必须由公民大会裁决;反之,执政人员就该完全没有主权,至少应把他们的权力限制得很小。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西周时期和古代雅典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12分)
答案:不同特点:从政体形式上看,西周政体是一种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等级君主制,古代雅典政体是奴隶制的民主政治,最高权力属于公民大会。(4分)
从政体结构上看,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结构,古代雅典是公民集体的民主。(4分)
从官员选用上看,西周是层层分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古代雅典实行职官任用制度。(4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中国西周时期和古代雅典政治体制的历史意义。(8分)
答案:意义:中国西周时期政治体制:该体制扩大了王朝统治范围,使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利用,稳固了统治秩序;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催生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4分)
古代雅典政治体制:政权掌握在多数人(公民)手里,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公职人员由抽签产生,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有利于公民的聪明才智的发挥,铸就了雅典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性格;高度繁荣的民主政治促进了古希腊文明的辉煌;运用陪审团制、任期制等,创造了民主运行的新方式。(4分)
18. (2025深圳期末)(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大行政区民主政权。1948年6月,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决定实行两政府联合办公。同年8月,召开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其管辖范围包括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解放区的渤海区。大行政区民主政权的机构与职能,以华北人民政府为例来说明。该区最高政权机构为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设委员27人,主席1人,副主席3人。主席、副主席由政府委员互选产生。下设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工商部、公安部、司法部及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华北人民监察院、华北人民法院等。华北人民政府的职责范围是“综理全华北区政务,并根据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及华北人民代表大会所通过之施政方针及决议案制定实施条例及规程”。当时大行政区的民主政权对行政监察机关是相当重视,如《华北人民政府组
织大纲》中规定:“华北人民监察院为行政监察机关,设人民监察委员会,以院长及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任命之人民监察委员五人至九人组织之。其任务为检查、检举并决议处分各级行政人员、司法人员、公营企业人员之违法失职、贪污浪费及其他违反政策、损害人民利益之行为,并接受人民对上述人员之控诉。”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后编(1919—1949)》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行政区民主政权的特点。(4分)
答案:特点:广泛的代表性;管辖区域由点到面;政权由民主选举产生;机构与职能较为全面;具有法律保障;重视行政监察;奉行民主集中制原则。(4分,任答两点即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答案:[示例]论题: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新型民主的探索。(2分)
阐述:随着解放战争胜利推进,解放区日益扩大,许多根据地连成一体,探索新型政权管理模式被提上日程。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1948年6月,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决定实行两政府联合办公。同年8月,召开了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这揭开了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的序幕。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华北人民政府,最高政权机构为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由政府委员互选产生,下设民政部、财政部等。“综理全华北区政务……制定实施条例及规程”等职责,设人民监察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加强行政监察。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为恢复和发展华北经济创造了条件,为民主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使华北的党政军领导实现了统一,有利于调动各区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为解放全中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提供了经验。(8分)
总之,大行政区民主政权建设体现了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2分)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