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课时1 物质的分类 胶体
目 标 导 航
学习目标 知识体系
1. 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 2. 掌握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 理解胶体概念及丁达尔效应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2)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  )
(3)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4) CaCO3属于难溶于水的含氧酸盐(  )
(5) 溶于水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
(6) NH4Cl中没有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类(  )
(7) 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云、雾、烟属于胶体(  )
(8) 可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和胶体(  )
概 念 辨 析
×
×
×
√
×
×
×
√
纲要笔记
物质的分类
1
[要点提醒]
(1) 由氧元素形成单质有________________,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磷元素形成的单质有__________________;这些物质之间互为_______________。
(2) 一定条件下,O2可以转化为O3,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氧气、臭氧等
金刚石、
石墨、C60等
白磷、红磷等
同素异形体
化学变化
1. 基本概念
概念 定义 举例
单质 由同种______组成的纯净物 氧气、氢气、铁、水银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_________的化合物 CO2、SO2、CuO、Fe2O3、H2O
酸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______是H+的_________ H2SO4、HNO3、CH3COOH、H2SiO3
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______是OH-的_________ NaOH、Ca(OH)2、Ba(OH)2、NH3·H2O
盐 由金属阳离子(或NH)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_________ NaCl、NaNO3、NH4Cl、CuSO4
有机物 含_________的_________(CO、CO2和含碳酸根离子等的化合物除外) 甲烷(CH4)、乙醇(C2H5OH)、
乙酸(CH3COOH)、蛋白质
元素
氧元素
全部
化合物
全部
化合物
化合物
碳元素
化合物
2. 氧化物的分类
(1) 按组成元素分类
(2) 按性质分类
[要点提醒]
(1)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2)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3)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
(4)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为不成盐氧化物)。
1.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如图所示:
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丁达尔效应
(1) 定义: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2) 用途:可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如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胶体
2
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
3. 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
(1) 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步骤:向______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___,停止加热。
[要点提醒]
(1) 要使用蒸馏水不用自来水:自来水含有其他杂质离子,易生成Fe(OH)3沉淀。
(2) 不能将FeCl3饱和溶液直接倒入沸水中:过量的FeCl3会使Fe(OH)3胶体聚沉。
(3) 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搅拌会使Fe(OH)3胶体聚沉形成沉淀。
(4) 不能长时间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停止加热:长时间加热也会形成沉淀。
沸水
红褐色
常见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类型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___ nm __________ nm >_______ nm 分散质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单个高分子 大量分子聚成的固体颗粒 大量分子聚成的液滴
外部特点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层
1
1~100
100
分散系类型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性质 稳定性 稳定 介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有无丁达尔效应 无 有 无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豆浆、牛奶、墨水 泥浆水、石灰乳 油水混合物
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
3
化学式 俗名 化学式 俗名 化学式 俗名
Na2CO3 ___________ NaCl ______ NaHCO3 _________
CO2(固态) ______ NaOH ___________ _________ CO(NH2)2 ______
KOH _________ CuSO4·5H2O ___________ CaCO3 _____________________
FeSO4·7H2O ______ CaO _________ KAl(SO4)2·12H2O ______
Ca(OH)2 ____________________ CH4 __________________ H2O2(溶液) _________
Hg ______ BaSO4 _________ C2H5OH ______
纯碱、苏打
食盐
小苏打
干冰
烧碱、火碱、
苛性钠
尿素
苛性钾
胆矾、蓝矾
石灰石、
大理石
绿矾
生石灰
明矾
熟石灰、消
石灰
沼气、天然
气
双氧水
水银
重晶石
酒精
分类悟法
类型1 物质的分类
   下列物质按纯净物、化合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组合的一组为(  )
A. 碱石灰、金刚石、干冰
B. Fe(OH)3胶体、水银、生石灰
C. 冰水混合物、盐酸、CO
D. 胆矾、酒精、SO2
1
【解析】碱石灰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金刚石属于单质,A错误;Fe(OH)3胶体属于混合物,水银属于单质,B错误;盐酸是HCl的水溶液是混合物,C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C错误。
D
类型2 胶体
   (2024·广州)下列物质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 云、雾 B. 酒精溶液
C. Fe(OH)3悬浊液 D. 水
2
【解析】云、雾是胶体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正确;酒精溶液是溶液、Fe(OH)3悬浊液属于浊液、水是纯净物,均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C、D错误。
A
类型3 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
   下列物质或者物质主要成分对应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
A. 烧碱:NaOH B. 双氧水:H2O
C. 小苏打:NaHCO3 D. 氧化铁:Fe2O3
3
【解析】双氧水的主要成分是H2O2,B错误。
B
课堂评价
1. (2024·广州)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B
选项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H2SO4 CaCO3 CuO CO2
B 苛性钠 CH3COOH NaHCO3 Fe2O3 SO3
C 消石灰 HCl NaCl Mn2O7 SO2
D 烧碱 HNO3 CaCl2 CaO CO
【解析】纯碱是Na2CO3,属于盐,A错误;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C错误;CO与酸或碱都不能发生反应,故CO不是酸性氧化物,D错误。
2. 按物质的分类方法,硝酸应属于(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一元酸 ⑦化合物 ⑧混合物
A. ①②③④⑥⑦⑧ B. ①④⑥⑦
C. ①⑨ D. ①④⑤⑥⑦
【解析】硝酸为HNO3,属于化合物,硝酸是一元强酸,且属于含氧酸,硝酸易挥发,B符合题意。
B
3. 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名)、化学式及所属类别相符的是(  )
A. 氧化亚铁 Fe2O3 碱性氧化物
B. 干冰 CO2 酸性氧化物
C. 硫酸 H2SO3 酸
D. 纯碱 Na2CO3 碱
【解析】氧化亚铁的化学式为FeO,属于碱性氧化物,A错误;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化学式为CO2,属于酸性氧化物,B正确;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属于酸,C错误;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类,D错误。
B
4. 某些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属于胶体的一种。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有污染的水中加入胶体,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B. 将Fe(OH)3胶体过滤,在滤纸上能得到分散质
C. 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D. 在FeCl3饱和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的Fe(OH)3胶体
【解析】胶体有吸附作用,能净水,无杀菌消毒作用,A错误;胶体可以透过滤纸,在滤纸上不能得到Fe(OH)3固体,B错误;向FeCl3饱和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会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D错误。
C
配套新练案
1.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
A. H2SO4和H2SO3都属于酸
B. CO2和FeSO4都属于氧化物
C. CaCO3和Na2O都属于盐
D. KOH和Cu2(OH)2CO3都属于碱
【解析】H2SO4和H2SO3都属于酸,A正确;CO2属于氧化物,FeSO4属于盐,B错误;Na2O属于氧化物,CaCO3属于盐,C错误;KOH属于碱,Cu2(OH)2CO3属于盐,D错误。
A
2. 按照物质的分类方法,硫酸(H2SO4)应属于(  )
① 酸 ② 氢化物 ③ 氧化物 ④ 含氧酸
⑤ 难挥发性酸 ⑥ 一元酸 ⑦ 化合物
⑧ 混合物
A. ①②③④⑥⑦⑧ B. ①④⑤⑦
C. ①⑤⑧ D. ①③⑥⑦
【解析】硫酸(H2SO4)是常见的二元强酸,属于含氧酸,熔点高,难挥发,B符合题意。
B
3. 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解析】烧碱是NaOH,属于碱;CuSO4·5H2O是一种带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属于纯净物,A错误;Na2O属于碱性氧化物,B错误;CO是不成盐氧化物,NH3不属于酸,D错误。
C
选项 酸性氧化物 酸 盐 混合物
A SiO2 HCl 烧碱 CuSO4·5H2O
B Na2O HNO3 NaHSO4 硫酸铜溶液
C SO3 H2CO3 纯碱 盐酸
D CO NH3 小苏打 氢氧化铁胶体
4. (2024·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可得到Fe(OH)3胶体
B. 鉴别胶体和溶液可行的方法是观察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C. 溶液、胶体和浊液都是液态的
D. 胶体、分散系和混合物概念间从属关系可用如图表示
【解析】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不能得到Fe(OH)3胶体,A错误;鉴别胶体和溶液可行的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B错误;胶体可以是固态,也可以是气态,C错误。
D
5.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
B.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C. 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都是酸
D. NH4Cl不含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
【解析】SO2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A正确;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B错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而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也可能是酸式盐,如NaHSO4,C错误;NH4Cl是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D错误。
A
6. 下列物质俗名与化学式相匹配的一组是(  )
A. 纯碱:NaHCO3 B. 烧碱:NaOH
C. 熟石灰:CaO D. 胆矾:CuSO4
B
7.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实质原因是(  )
A. 两种体系颜色不同
B. 两种体系稳定性不同
C. 硫酸铜溶液无丁达尔效应,氢氧化铁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D.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
【解析】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D正确。
D
8. (2024·深圳)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uSO4·5H2O、冰水、液氯都属于纯净物
B.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 烧碱、纯碱、火碱都属于碱
D. 根据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解析】CuSO4·5H2O、冰水、液氯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为纯净物,A正确;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B错误;纯碱是Na2CO3的俗名,属于盐,C错误;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D错误。
A
9. 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混合物:空气、矿泉水、冰水混合物
B. 碱:Ba(OH)2、CH3CH2OH、NH3·H2O
C. 盐:苛性钠、氯化铵、纯碱
D. 氧化物:H2O、CO、氧化亚铁
D
10.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 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B. 根据盐溶液的酸、碱性,可将盐分为酸式盐、碱式盐和正盐
C. 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种类,可以将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D. 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解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A错误;根据形成盐对应酸、碱是否完全反应,可将盐分为酸式盐、碱式盐和正盐,B错误;HCOOH是一元酸,D错误。
C
11. 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
B. 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透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也能通过滤纸
C.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D.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
【解析】FeCl3饱和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不能制得Fe(OH)3胶体,C错误。
C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实验室中进行Fe(OH)3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实验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B.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2.5 μm,其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
C. 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 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3HCl
C
13. 现有下列物质:
①钠(Na)  ②氯气(Cl2)
③葡萄糖(C6H12O6)  ④硫酸(H2SO4)
⑤氧化钙(CaO)  ⑥氢氧化钠(NaOH)
请将上述物质按下列要求分类,并将其序号填入空白处。
按组成分类,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
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
①②
⑤
③
④
⑥
14. 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早期曾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碳酸钠,具体工艺流程如图所示。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改进了原有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根据以上信息及工艺流程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①属于复分解反应
B. 该流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CO
和HCl,可用水加以吸收处理
C. 步骤③中“水浸”时需要搅
拌,目的是加快碳酸钠的溶解速率
D. 侯氏制碱法更符合“绿色化
学”
B
【解析】反应①是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和硫酸钠,属于复分解反应,A正确;该流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CO和HCl,其中CO难溶于水,不能用水进行吸收处理,B错误;碳酸钠易溶于水,硫化钙难溶于水,步骤③中“水浸”时搅拌,能加快碳酸钠的溶解速率,C正确;侯德榜先生改进了原有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更符合“绿色化学”,D正确。
15. (1) 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
①MgO、Na2O、CO2、CuO
②HCl、H2O、H2SO4、HNO3
③NaOH、Na2CO3、KOH、Cu(OH)2
三种物质依次是:①__________ (填化学式,下同);
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CO2
H2O
Na2CO3
(2) 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填字母)。
A. 所得液体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 能全部透过滤纸
C. 有丁达尔效应
D. 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3) 将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鉴别溶液和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BC
丁达尔效应
(4) 把少量的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成Fe(OH)3胶体,制备氢氧化铁胶
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4)向 Fe(OH)3胶体中滴入稀硫酸,胶体先会发生聚沉,然后Fe(OH)3沉淀与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又消失。
                  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后红褐色沉淀溶解,最终溶液变为棕黄色
2Fe(OH)3+3H2SO4===Fe2(SO4)3+6H2O
谢谢观赏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课时1 物质的分类 胶体
学习目标 知识体系
1. 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2. 掌握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3. 理解胶体概念及丁达尔效应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2)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
(3)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4) CaCO3属于难溶于水的含氧酸盐(√)
(5) 溶于水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6) NH4Cl中没有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类(×)
(7) 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云、雾、烟属于胶体(×)
(8) 可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和胶体(√)
物质的分类
[要点提醒]
(1) 由氧元素形成单质有氧气、臭氧等,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C60等,磷元素形成的单质有白磷、红磷等;这些物质之间互为同素异形体。
(2) 一定条件下,O2可以转化为O3,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 基本概念
概念 定义 举例
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气、氢气、铁、水银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O2、SO2、CuO、Fe2O3、H2O
酸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H2SO4、HNO3、CH3COOH、H2SiO3
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NaOH、Ca(OH)2、Ba(OH)2、NH3·H2O
盐 由金属阳离子(或NH)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NaCl、NaNO3、NH4Cl、CuSO4
有机物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CO、CO2和含碳酸根离子等的化合物除外) 甲烷(CH4)、乙醇(C2H5OH)、乙酸(CH3COOH)、蛋白质
2. 氧化物的分类
(1) 按组成元素分类
氧化物
(2) 按性质分类
[要点提醒]
(1)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2)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3)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
(4)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为不成盐氧化物)。
胶体
1.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如图所示:
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
2. 丁达尔效应
(1) 定义: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2) 用途:可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如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3. 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
(1) 反应原理: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 实验步骤: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要点提醒]
(1) 要使用蒸馏水不用自来水:自来水含有其他杂质离子,易生成Fe(OH)3沉淀。
(2) 不能将FeCl3饱和溶液直接倒入沸水中:过量的FeCl3会使Fe(OH)3胶体聚沉。
(3) 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搅拌会使Fe(OH)3胶体聚沉形成沉淀。
(4) 不能长时间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停止加热:长时间加热也会形成沉淀。
常见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类型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1 nm 1~100 nm >100 nm
分散质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单个高分子 大量分子聚成的固体颗粒 大量分子聚成的液滴
外部特点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层
性质 稳定性 稳定 介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有无丁达尔效应 无 有 无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豆浆、牛奶、墨水 泥浆水、石灰乳 油水混合物
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
化学式 俗名 化学式 俗名 化学式 俗名
Na2CO3 纯碱、苏打 NaCl 食盐 NaHCO3 小苏打
CO2(固态) 干冰 NaOH 烧碱、火碱、苛性钠 CO(NH2)2 尿素
KOH 苛性钾 CuSO4·5H2O 胆矾、蓝矾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
FeSO4·7H2O 绿矾 CaO 生石灰 KAl(SO4)2·12H2O 明矾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 CH4 沼气、天然气 H2O2(溶液) 双氧水
Hg 水银 BaSO4 重晶石 C2H5OH 酒精
类型1 物质的分类
 下列物质按纯净物、化合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组合的一组为(D)
A. 碱石灰、金刚石、干冰
B. Fe(OH)3胶体、水银、生石灰
C. 冰水混合物、盐酸、CO
D. 胆矾、酒精、SO2
【解析】碱石灰是NaOH和CaO的混合物,金刚石属于单质,A错误;Fe(OH)3胶体属于混合物,水银属于单质,B错误;盐酸是HCl的水溶液是混合物,CO不属于酸性氧化物,C错误。
类型2 胶体
 (2024·广州)下列物质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A)
A. 云、雾 B. 酒精溶液
C. Fe(OH)3悬浊液 D. 水
【解析】云、雾是胶体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正确;酒精溶液是溶液、Fe(OH)3悬浊液属于浊液、水是纯净物,均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C、D错误。
类型3 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
 下列物质或者物质主要成分对应化学式不正确的是(B)
A. 烧碱:NaOH B. 双氧水:H2O
C. 小苏打:NaHCO3 D. 氧化铁:Fe2O3
【解析】双氧水的主要成分是H2O2,B错误。
1. (2024·广州)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B)
选项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H2SO4 CaCO3 CuO CO2
B 苛性钠 CH3COOH NaHCO3 Fe2O3 SO3
C 消石灰 HCl NaCl Mn2O7 SO2
D 烧碱 HNO3 CaCl2 CaO CO
【解析】纯碱是Na2CO3,属于盐,A错误;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C错误;CO与酸或碱都不能发生反应,故CO不是酸性氧化物,D错误。
2. 按物质的分类方法,硝酸应属于(B)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一元酸 ⑦化合物 ⑧混合物
A. ①②③④⑥⑦⑧ B. ①④⑥⑦
C. ①⑨ D. ①④⑤⑥⑦
【解析】硝酸为HNO3,属于化合物,硝酸是一元强酸,且属于含氧酸,硝酸易挥发,B符合题意。
3. 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名)、化学式及所属类别相符的是(B)
A. 氧化亚铁 Fe2O3 碱性氧化物
B. 干冰 CO2 酸性氧化物
C. 硫酸 H2SO3 酸
D. 纯碱 Na2CO3 碱
【解析】氧化亚铁的化学式为FeO,属于碱性氧化物,A错误;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的俗称,化学式为CO2,属于酸性氧化物,B正确;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属于酸,C错误;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类,D错误。
4. 某些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属于胶体的一种。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C)
A. 向有污染的水中加入胶体,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B. 将Fe(OH)3胶体过滤,在滤纸上能得到分散质
C. 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D. 在FeCl3饱和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的Fe(OH)3胶体
【解析】胶体有吸附作用,能净水,无杀菌消毒作用,A错误;胶体可以透过滤纸,在滤纸上不能得到Fe(OH)3固体,B错误;向FeCl3饱和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会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D错误。
配套新练案
1.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
A. H2SO4和H2SO3都属于酸
B. CO2和FeSO4都属于氧化物
C. CaCO3和Na2O都属于盐
D. KOH和Cu2(OH)2CO3都属于碱
【解析】H2SO4和H2SO3都属于酸,A正确;CO2属于氧化物,FeSO4属于盐,B错误;Na2O属于氧化物,CaCO3属于盐,C错误;KOH属于碱,Cu2(OH)2CO3属于盐,D错误。
2. 按照物质的分类方法,硫酸(H2SO4)应属于(B)
① 酸 ② 氢化物 ③ 氧化物 ④ 含氧酸
⑤ 难挥发性酸 ⑥ 一元酸 ⑦ 化合物 ⑧ 混合物
A. ①②③④⑥⑦⑧ B. ①④⑤⑦
C. ①⑤⑧ D. ①③⑥⑦
【解析】硫酸(H2SO4)是常见的二元强酸,属于含氧酸,熔点高,难挥发,B符合题意。
3. 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C)
选项 酸性氧化物 酸 盐 混合物
A SiO2 HCl 烧碱 CuSO4·5H2O
B Na2O HNO3 NaHSO4 硫酸铜溶液
C SO3 H2CO3 纯碱 盐酸
D CO NH3 小苏打 氢氧化铁胶体
【解析】烧碱是NaOH,属于碱;CuSO4·5H2O是一种带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属于纯净物,A错误;Na2O属于碱性氧化物,B错误;CO是不成盐氧化物,NH3不属于酸,D错误。
4. (2024·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可得到Fe(OH)3胶体
B. 鉴别胶体和溶液可行的方法是观察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C. 溶液、胶体和浊液都是液态的
D. 胶体、分散系和混合物概念间从属关系可用如图表示
【解析】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不能得到Fe(OH)3胶体,A错误;鉴别胶体和溶液可行的方法是利用丁达尔效应,B错误;胶体可以是固态,也可以是气态,C错误。
5.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A)
A. 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
B.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C. 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都是酸
D. NH4Cl不含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
【解析】SO2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A正确;金属氧化物不都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B错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而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也可能是酸式盐,如NaHSO4,C错误;NH4Cl是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D错误。
6. 下列物质俗名与化学式相匹配的一组是(B)
A. 纯碱:NaHCO3 B. 烧碱:NaOH
C. 熟石灰:CaO D. 胆矾:CuSO4
7.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实质原因是(D)
A. 两种体系颜色不同
B. 两种体系稳定性不同
C. 硫酸铜溶液无丁达尔效应,氢氧化铁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D.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
【解析】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D正确。
8. (2024·深圳)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CuSO4·5H2O、冰水、液氯都属于纯净物
B.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 烧碱、纯碱、火碱都属于碱
D. 根据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解析】CuSO4·5H2O、冰水、液氯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为纯净物,A正确;酸性氧化物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Mn2O7,B错误;纯碱是Na2CO3的俗名,属于盐,C错误;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D错误。
9. 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D)
A. 混合物:空气、矿泉水、冰水混合物
B. 碱:Ba(OH)2、CH3CH2OH、NH3·H2O
C. 盐:苛性钠、氯化铵、纯碱
D. 氧化物:H2O、CO、氧化亚铁
10.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C)
A. 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B. 根据盐溶液的酸、碱性,可将盐分为酸式盐、碱式盐和正盐
C. 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种类,可以将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D. 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解析】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A错误;根据形成盐对应酸、碱是否完全反应,可将盐分为酸式盐、碱式盐和正盐,B错误;HCOOH是一元酸,D错误。
11. 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C)
A.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
B. 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透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也能通过滤纸
C.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D.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
【解析】FeCl3饱和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不能制得Fe(OH)3胶体,C错误。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在实验室中进行Fe(OH)3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实验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B.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2.5 μm,其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
C. 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 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FeCl3+3H2O===Fe(OH)3↓+3HCl
【解析】手电筒的光束不是聚集光束,不可用来做丁达尔效应的实验,A错误;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 之间,2.5 μm=2.5×103 nm,PM2.5的直径大于胶体粒子直径,所以不属于胶体,B错误;向沸水中滴入FeCl3饱和溶液至液体呈红褐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D错误。
13. 现有下列物质:
①钠(Na)  ②氯气(Cl2)
③葡萄糖(C6H12O6)  ④硫酸(H2SO4)
⑤氧化钙(CaO)  ⑥氢氧化钠(NaOH)
请将上述物质按下列要求分类,并将其序号填入空白处。
按组成分类,属于单质的是①②,
属于氧化物的是⑤,属于有机物的是③,
属于酸的是④,属于碱的是⑥。
14. 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早期曾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碳酸钠,具体工艺流程如图所示。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改进了原有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根据以上信息及工艺流程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 反应①属于复分解反应
B. 该流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CO和HCl,可用水加以吸收处理
C. 步骤③中“水浸”时需要搅拌,目的是加快碳酸钠的溶解速率
D. 侯氏制碱法更符合“绿色化学”
【解析】反应①是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和硫酸钠,属于复分解反应,A正确;该流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CO和HCl,其中CO难溶于水,不能用水进行吸收处理,B错误;碳酸钠易溶于水,硫化钙难溶于水,步骤③中“水浸”时搅拌,能加快碳酸钠的溶解速率,C正确;侯德榜先生改进了原有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更符合“绿色化学”,D正确。
15. (1) 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
①MgO、Na2O、CO2、CuO
②HCl、H2O、H2SO4、HNO3
③NaOH、Na2CO3、KOH、Cu(OH)2
三种物质依次是:①CO2(填化学式,下同);
②H2O;③Na2CO3。
(2) 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BC(填字母)。
A. 所得液体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 能全部透过滤纸
C. 有丁达尔效应
D. 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3) 将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鉴别溶液和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4) 把少量的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成Fe(OH)3胶体,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后红褐色沉淀溶解,最终溶液变为棕黄色;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OH)3+3H2SO4===Fe2(SO4)3+6H2O。
【解析】(4)向 Fe(OH)3胶体中滴入稀硫酸,胶体先会发生聚沉,然后Fe(OH)3沉淀与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沉淀又消失。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课时1 物质的分类 胶体
学习目标 知识体系
1. 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2. 掌握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3. 理解胶体概念及丁达尔效应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
(2)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  )
(3)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4) CaCO3属于难溶于水的含氧酸盐(  )
(5) 溶于水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
(6) NH4Cl中没有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类(  )
(7) 蔗糖溶液、淀粉溶液属于溶液,云、雾、烟属于胶体(  )
(8) 可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和胶体(  )
物质的分类
[要点提醒]
(1) 由氧元素形成单质有________,碳元素形成的单质有________________,磷元素形成的单质有________________;这些物质之间互为________。
(2) 一定条件下,O2可以转化为O3,该过程属于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1. 基本概念
概念 定义 举例
单质 由同种________组成的纯净物 氧气、氢气、铁、水银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________的化合物 CO2、SO2、CuO、Fe2O3、H2O
酸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________是H+的________ H2SO4、HNO3、CH3COOH、H2SiO3
碱 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________是OH-的________ NaOH、Ca(OH)2、Ba(OH)2、NH3·H2O
盐 由金属阳离子(或NH)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________ NaCl、NaNO3、NH4Cl、CuSO4
有机物 含________的________(CO、CO2和含碳酸根离子等的化合物除外) 甲烷(CH4)、乙醇(C2H5OH)、乙酸(CH3COOH)、蛋白质
2. 氧化物的分类
(1) 按组成元素分类
氧化物
(2) 按性质分类
[要点提醒]
(1)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2)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3)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但是金属氧化物)。
(4)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为不成盐氧化物)。
胶体
1.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如图所示:
胶体区别于溶液和浊液的本质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丁达尔效应
(1) 定义: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2) 用途:可用于鉴别溶液和胶体。如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
3. 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
(1) 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步骤:向________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__,停止加热。
[要点提醒]
(1) 要使用蒸馏水不用自来水:自来水含有其他杂质离子,易生成Fe(OH)3沉淀。
(2) 不能将FeCl3饱和溶液直接倒入沸水中:过量的FeCl3会使Fe(OH)3胶体聚沉。
(3) 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搅拌会使Fe(OH)3胶体聚沉形成沉淀。
(4) 不能长时间加热,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停止加热:长时间加热也会形成沉淀。
常见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类型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____ nm ________nm >____nm
分散质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单个高分子 大量分子聚成的固体颗粒 大量分子聚成的液滴
外部特点 均一、透明 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层
性质 稳定性 稳定 介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有无丁达尔效应 无 有 无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豆浆、牛奶、墨水 泥浆水、石灰乳 油水混合物
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
化学式 俗名 化学式 俗名 化学式 俗名
Na2CO3 ________ NaCl ________ NaHCO3 ________
CO2(固态) ________ NaOH ________ CO(NH2)2 ________
KOH ________ CuSO4·5H2O ________ CaCO3 ________
FeSO4·7H2O ________ CaO ________ KAl(SO4)2·12H2O ________
Ca(OH)2 ________ CH4 ________ H2O2(溶液) ________
Hg ________ BaSO4 ________ C2H5OH ________
类型1 物质的分类
 下列物质按纯净物、化合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组合的一组为(  )
A. 碱石灰、金刚石、干冰
B. Fe(OH)3胶体、水银、生石灰
C. 冰水混合物、盐酸、CO
D. 胆矾、酒精、SO2
类型2 胶体
 (2024·广州)下列物质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  )
A. 云、雾 B. 酒精溶液
C. Fe(OH)3悬浊液 D. 水
类型3 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
 下列物质或者物质主要成分对应化学式不正确的是(  )
A. 烧碱:NaOH
B. 双氧水:H2O
C. 小苏打:NaHCO3
D. 氧化铁:Fe2O3
1. (2024·广州)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碱 酸 盐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A 纯碱 H2SO4 CaCO3 CuO CO2
B 苛性钠 CH3COOH NaHCO3 Fe2O3 SO3
C 消石灰 HCl NaCl Mn2O7 SO2
D 烧碱 HNO3 CaCl2 CaO CO
2. 按物质的分类方法,硝酸应属于(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一元酸 ⑦化合物 ⑧混合物
A. ①②③④⑥⑦⑧ B. ①④⑥⑦
C. ①⑨ D. ①④⑤⑥⑦
3. 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名)、化学式及所属类别相符的是(  )
A. 氧化亚铁 Fe2O3 碱性氧化物
B. 干冰 CO2 酸性氧化物
C. 硫酸 H2SO3 酸
D. 纯碱 Na2CO3 碱
4. 某些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属于胶体的一种。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有污染的水中加入胶体,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B. 将Fe(OH)3胶体过滤,在滤纸上能得到分散质
C. 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D. 在FeCl3饱和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的Fe(OH)3胶体
配套热练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课时1 物质的分类 胶体
1.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H2SO4和H2SO3都属于酸
B. CO2和FeSO4都属于氧化物
C. CaCO3和Na2O都属于盐
D. KOH和Cu2(OH)2CO3都属于碱
2. 按照物质的分类方法,硫酸(H2SO4)应属于(  )
① 酸 ② 氢化物 ③ 氧化物 ④ 含氧酸
⑤ 难挥发性酸 ⑥ 一元酸 ⑦ 化合物
⑧ 混合物
A. ①②③④⑥⑦⑧ B. ①④⑤⑦
C. ①⑤⑧ D. ①③⑥⑦
3. 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选项 酸性氧化物 酸 盐 混合物
A SiO2 HCl 烧碱 CuSO4·5H2O
B Na2O HNO3 NaHSO4 硫酸铜溶液
C SO3 H2CO3 纯碱 盐酸
D CO NH3 小苏打 氢氧化铁胶体
4. (2024·广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可得到Fe(OH)3胶体
B. 鉴别胶体和溶液可行的方法是观察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C. 溶液、胶体和浊液都是液态的
D. 胶体、分散系和混合物概念间从属关系可用如图表示
5.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S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
B. 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
C. 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都是酸
D. NH4Cl不含金属阳离子,不属于盐
6. 下列物质俗名与化学式相匹配的一组是(  )
A. 纯碱:NaHCO3 B. 烧碱:NaOH
C. 熟石灰:CaO D. 胆矾:CuSO4
7.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实质原因是(  )
A. 两种体系颜色不同
B. 两种体系稳定性不同
C. 硫酸铜溶液无丁达尔效应,氢氧化铁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D.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
8. (2024·深圳)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uSO4·5H2O、冰水、液氯都属于纯净物
B. 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 烧碱、纯碱、火碱都属于碱
D. 根据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9. 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混合物:空气、矿泉水、冰水混合物
B. 碱:Ba(OH)2、CH3CH2OH、NH3·H2O
C. 盐:苛性钠、氯化铵、纯碱
D. 氧化物:H2O、CO、氧化亚铁
10. 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A. 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B. 根据盐溶液的酸、碱性,可将盐分为酸式盐、碱式盐和正盐
C. 根据氧化物的组成元素种类,可以将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D. 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
11. 下列关于胶体和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
B. 溶液中溶质粒子能透过滤纸,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也能通过滤纸
C. 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D. 丁达尔效应可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实验室中进行Fe(OH)3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实验时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B.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2.5 μm,其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
C. 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D. Fe(OH)3胶体制备的化学方程式:
FeCl3+3H2O===Fe(OH)3↓+3HCl
13. 现有下列物质:
①钠(Na)  ②氯气(Cl2)
③葡萄糖(C6H12O6)  ④硫酸(H2SO4)
⑤氧化钙(CaO)  ⑥氢氧化钠(NaOH)
请将上述物质按下列要求分类,并将其序号填入空白处。
按组成分类,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早期曾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碳酸钠,具体工艺流程如图所示。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改进了原有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根据以上信息及工艺流程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①属于复分解反应
B. 该流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CO和HCl,可用水加以吸收处理
C. 步骤③中“水浸”时需要搅拌,目的是加快碳酸钠的溶解速率
D. 侯氏制碱法更符合“绿色化学”
15. (1) 下列三组物质中,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三种不同。
①MgO、Na2O、CO2、CuO
②HCl、H2O、H2SO4、HNO3
③NaOH、Na2CO3、KOH、Cu(OH)2
三种物质依次是:①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②________;③________。
(2) 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微粒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 所得液体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 能全部透过滤纸
C. 有丁达尔效应
D. 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3) 将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鉴别溶液和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把少量的FeCl3饱和溶液滴入沸水中,制成Fe(OH)3胶体,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