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子目一 秦至清时期的官员选拔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二、三,完成表格)
制度 备注
西周 世官制 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东周 举荐和军功爵制 尚贤思想兴起,富国强兵背景下重视才能
秦朝 重法吏 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两汉 察举制 ①依据:品德和才能;先地方考察而后推举②类型:常科(如孝廉、茂才)和特科(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魏晋 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期秩序动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②依据:前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期只看家世③影响:前期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创立 ①背景: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加强中央集权需要②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③类型:制举和常举(如明经和进士受重视)
两宋 科举制发展完善 “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元朝 科举制曲折发展 保留蒙古传统方式;科举制时断时续,整体影响较小
明清 科举制最盛 推行三级考试制度,依据四书五经命题,使用南北卷制度
【概念】士族与庶族
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士族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士族之外的中小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地位低下,被排挤在上层社会之外。南北朝时期,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图解】明清科举考试等级
核心探究
1. 【探究】察举制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132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答案: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 【史料阅读】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
指出该选官制度的标准和弊端。
答案:标准:以家世门第作为标准。
弊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形成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的工具。
3. 【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答案:科举制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度,推荐者的主观因素对官员选拔影响比较大,而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科举制下允许符合条件者“投牒自进”,无须其他条件,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科举制把官员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4. 【探究】科举制的发展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 宰相总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 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 武则天 73 11 举荐、行伍、门荫
唐玄宗 34 7
唐肃宗 16 4
五代 46 24 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宋朝 北宋 72 63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 63 48
(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
家庭出身及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据史料,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答案: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入仕途径多样化。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完善;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等。
5. 【历史纵横】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
据史料,你怎样看待“南卷、北卷和中卷”问题?
答案:按照士人地域分布决定录取人数比例,是根据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巩固明朝政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问题探究】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结合课文,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答案:通过史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官员选拔的要求既重才又重德,但是德是第一位的,被放在才的前面。如察举制和科举制中的孝廉、贤良方正、明经等科目,包含对官员德的重视;秀才、茂才、明法、进士等科目,包含对官员才的重视。
【历史解释】
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本质
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官方式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官原则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的公平、公开
选官主体 由地方豪强、世家大族转到中央政府手中
选官基础 日益扩大,普通平民获得参选资格,官员素质不断提升
制度本质 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二、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积极性: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文教和儒学发展。
(2)消极性:忽视了官员品德考察,促进了官本位观念深入,禁锢了人们思想,压制了科学技术进步。
1. (2024河北高考)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重在( )
A. 依据政绩实效
B. 参考资品等次
C. 关注家世道德
D. 考察为官能力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选官时会根据不同职位的需要,分别考察经学知识、法律知识和处理繁重事务的能力,这明显是在考察为官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官员在任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资历、品级、等次、家世和品德,突出的是专项技能,排除B、C两项。
【课时作业】
1. (2025洛阳期中)《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多处如下记载:“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传送文书)”“令赦(被赦免的有过犯罪记录)史毋(无)从事官府”。由此可知,秦朝( )
A. 创立了文书行政制度
B. 基层官吏素质较低下
C. 对吏的任用严格规范
D. 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存在道德缺失且弱小的人不可以传送文书,有犯罪记录的人不可以从事官府事务,这体现了秦朝对从事官府事务的人要求严格,故选C项;“勿令(传送文书)”体现了秦朝实行文书制度,但材料描述的是某些人不可以传送文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就任基层官吏的素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排除D项。
2. (2025大湾区期末)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多少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了( )
A. 入仕通道趋向多元化
B. 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C. 治国理念的显著变化
D. 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答案】 C
【解析】 汉代选官更加注重被察举人的品德(孝)与学识(廉),说明汉代不再奉行法家思想为主,故选C项;秦代入仕靠军功,汉代入仕渠道主要是察举制,没有趋向多元化,排除A项;从秦朝到汉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B项;察举制下选官“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与“军功入仕”相比,实际上是主观性增强,排除D项。
3. 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好评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A. 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 察举制度的实施
C. 九品官人之法的推行
D. 社会环境的宽松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品行、才能。正是由于“察举”这一指挥棒,导致了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非常盛行,故选B项。
4. (2025黑龙江期中)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在选拔、任免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但中正官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据此可知,该制度( )
A. 彰显了分权与制衡
B. 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C. 强化了中央的权威
D. 注重官员的文化素养
【答案】 C
【解析】 当时中正官只是负责为国家选官提供参照和依据,选官和任官的决定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故选C项;中央控制了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权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是集权政治在选官方面的体现,排除A项;“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说明当时选官的依据包括了家世和品行,而且中央掌握了任官的权力,有利于打击门阀士族,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D两项。
5. (2025湛江期末)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唐朝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唐代( )
A. 人才选拔机制成熟 B. 世家大族退出政坛
C. 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 C
【解析】 示意图显示,东晋至唐朝期间,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中的比例有所增加。隋唐科举制的实施,结束了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得更多中下层出身的人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从而扩大了政权基础,故选C项;示意图反映的是统治基础的扩大,而非人才选拔机制的成熟,排除A项;世家大族在唐代对科举制仍有影响,排除B项;示意图并未提供行政效率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6. (2025郑州期中)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 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 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C. 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 C
【解析】 唐代考生科举考试及第之后,还需要吏部对考生进行多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授予官职,说明对官员的要求较高,故选C项;这一举措不能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且“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中国古代主要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分散或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题干措施对皇权影响不大,排除D项。
7. (2025广州期末)下表所示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单位:人)。据此可推知( )
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 肃宗至德宗 顺宗至武宗 宣宗至信宗
宰相数目 63 151 50 63 96 98
科举入仕 5 31 22 21 60 86
科举入仕(%) 7.94 20.53 44 33.33 62.5 87.76
A. 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B. 世官制在唐朝还有相当大的影响
C. 君权与相权矛盾逐渐加强
D. 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答案】 D
【解析】 从初唐到信宗时期,科举入仕的宰相比例上升,宣宗至信宗时期高达87.76%,说明科举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故选D项;宰相科举入仕与行政效率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唐朝未实行世官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宰相权力大小,无法得知君权与相权矛盾,排除C项。
8. (2025泉州期中)唐代科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重,长期以来以明经出身者,大多只被授予州县职位中较低的官职。唐文宗曾直言不讳地说,明经入仕者“只念经疏,何异鹦鹉能言”。这说明,唐代科举( )
A. 仍带有“量能授官”观念
B. 只对进士出身授予高官
C. 存在分层分类考试现象
D.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答案】 A
【解析】 两科出身者职位差异显著,显示科举根据能力授官,即“量能授官”,A项正确;B项“只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关注的是科目与授官对应情况,排除C项;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但材料强调的是职位差异,排除D项。
9. (2025常州期中)钱穆认为唐朝科考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有家教熏染,较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而宋朝则多为寒窗苦读的书生,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扞格。据此可知( )
A. 唐朝世家大族势力上升
B. 应试教育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C. 宋朝科考忽视道德修养
D. 官员选拔应兼顾效率与公平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官员选拔应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考虑考生的学识和能力,也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政治经验和适应能力,故选D项;唐朝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已经有所减弱,科举制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排除A项;应试教育或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选拔出具有扎实学识和思维能力的人才,只是缺乏对实际政治经验的锻炼,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0. (2025沈阳期末)北宋科举考试中封弥法(糊名法)普遍施行后,“举人颇以糊名考校为惧,然有艺者皆喜”,但据《宋史》记载,当时主考官令士子在卷中“密为识号”。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颁布了《亲试进士条制》,从此以后,誊录形成了制度化。誊录法的实行( )
A. 杜绝了士子考场舞弊现象
B. 促使了阶层开始流动
C. 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答案】 C
【解析】 糊名法仍有一定局限,誊录法相较于糊名法,进一步提升了科举制的公平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誊录法相对于糊名法更加公正,有利于治理考场舞弊现象,但“杜绝了”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阶层的流动,但“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人才选拔标准”,排除D项。
11. (2025武汉期末)宋英宗时,朝中大臣开展一场关于科举录取的争论。据表可知,这一争论反映的社会背景是( )
代表人物 主张
司马光(今山西省夏县人) “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
欧阳修(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A. 人口分布北多南少 B. 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C. 南北人才形成均势 D. 文化教育中心南移
【答案】 D
【解析】 司马光主张科举按地域取人,欧阳修主张科举按才能取人,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中心南移,南北中举人数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代表南北方不同利益的欧阳修和司马光展开科举录取标准的争论,故选D项;科举录取按地域或按才能与各地经济水平有关,与人口分布无关,且宋代人口分布南多北少,排除A项;B项非材料主旨,排除;南北人才形成均势不符合史实,展开争论的背景是南强北弱,排除C项。
12. 据史载,元仁宗命令大臣议定科举之法,并明确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这表明( )
A. 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
B. 德行不再是人才选拔的标准
C. 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
D. 统治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儒家文化及实学,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到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排除A项;B项“举人宜以德行为首”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排除C项。
13. (2025重庆期末)明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创立了会试“南六北四”分卷取士制度,正统元年(1436年)又进一步细分为南、北、中卷。此后虽经历多次波动,自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开始,“南五五、北三五、中十”的会试录取比例得到稳定而严格地执行。明朝分卷取士制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加速
B. 中央集权机制的削弱
C. 区域间社会发展不平衡
D. 全国性人口流动加剧
【答案】 C
【解析】 明朝时,南方经济文化发达,科举人才多,北方相对落后,录取人数少。为平衡区域差异,确保各地区人才进入仕途,维护国家稳定,明朝实行了分卷取士制度,故选C项;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加速并非此制度形成原因,排除A项;明朝中央集权强化,排除B项;全国性人口流动加剧并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南北不平衡,排除D项。
14. 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 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 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故选A项;“书肆资之以贾利”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结果,不是主要针对现象,排除B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八股文体日益僵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15. “唐朝,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明朝,非科举毋得与官”;“清朝将科举出身视为正途”,“其余视为异途”,不得入翰林及礼部、吏部等。这些现象体现出( )
A. 民众广泛地参与科举取士
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升
D. 科举制度的影响力凸显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非科举毋得与官”“不得入翰林及礼部、吏部”可知,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凸显,影响力扩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众,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通过科举考试不一定就具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排除C项。
16. (2025清远期中)(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初创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后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摘编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
发展轨迹》
结合所学关于古代选官的知识,围绕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答案:[示例]观点:同一种制度在不同时期作用不同。(2分)
论述:任何新制度在创立初期时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都有其价值和合理的一面,但随着环境改变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新问题,制度起到的作用就不同了。
例如:东汉末年政局动荡,人口流动大,察举制已无法满足选官的需要。为加强中央对人才选拔和使用的需要,三国时期设立九品中正制。但随着魏晋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制度的工具。尤其是到隋唐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士族势力不断衰落,庶族地主不断发展,庶族地主需要获得更多的参政机会和参政权力,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科举制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一阶段的科举制,以学识和才干为选拔标准,“学而优则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统治者的统治。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科举制“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8分)
结论:综上所述,任何制度不会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不断革新。(2分)(共36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子目一 秦至清时期的官员选拔
制度 备注
西周 ______制 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东周 举荐和军功爵制 ______思想兴起,富国强兵背景下重视才能
秦朝 重法吏 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两汉 ______制 ①依据:品德和才能;先地方考察而后推举
②类型:常科(如孝廉、茂才)和特科(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魏晋 ____________制 ①背景:东汉末期秩序动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
②依据:前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期只看家世
③影响:前期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世官
尚贤
察举
九品中正
制度 备注
隋唐 科举制创立 ①背景:____________地主势力上升,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②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
③类型:制举和常举(如明经和进士受重视)
两宋 科举制发展完善 “取士不问家世”,______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元朝 科举制曲折发展 保留蒙古传统方式;科举制时断时续,整体影响较小
明清 科举制最盛 推行三级考试制度,依据____________命题,使用南北卷制度
寒门庶族
科举
四书五经
【概念】士族与庶族
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士族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士族之外的中小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地位低下,被排挤在上层社会之外。南北朝时期,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图解】明清科举考试等级
1. 【探究】察举制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132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答案: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 【史料阅读】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
指出该选官制度的标准和弊端。
答案:标准:以家世门第作为标准。
弊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形成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的工具。
3. 【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答案:科举制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度,推荐者的主观因素对官员选拔影响比较大,而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科举制下允许符合条件者“投牒自进”,无须其他条件,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科举制把官员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4. 【探究】科举制的发展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 宰相总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 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 武则天 73 11 举荐、行伍、门荫
唐玄宗 34 7
唐肃宗 16 4
五代 46 24 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宋朝 北宋 72 63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 63 48
(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据史料,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答案: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入仕途径多样化。原因: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发展完善;宋代崇文抑武政策等。
5. 【历史纵横】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
据史料,你怎样看待“南卷、北卷和中卷”问题?
答案:按照士人地域分布决定录取人数比例,是根据各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巩固明朝政权、加强君主专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 【问题探究】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结合课文,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答案:通过史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官员选拔的要求既重才又重德,但是德是第一位的,被放在才的前面。如察举制和科举制中的孝廉、贤良方正、明经等科目,包含对官员德的重视;秀才、茂才、明法、进士等科目,包含对官员才的重视。
【历史解释】
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本质
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官方式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官原则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的公平、公开
选官主体 由地方豪强、世家大族转到中央政府手中
选官基础 日益扩大,普通平民获得参选资格,官员素质不断提升
制度本质 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二、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积极性: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文教和儒学发展。
(2)消极性:忽视了官员品德考察,促进了官本位观念深入,禁锢了人们思想,压制了科学技术进步。
1. (2024河北高考)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重在( )
A. 依据政绩实效 B. 参考资品等次
C. 关注家世道德 D. 考察为官能力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汉选官时会根据不同职位的需要,分别考察经学知识、法律知识和处理繁重事务的能力,这明显是在考察为官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故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选官制度,而不是官员在任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资历、品级、等次、家世和品德,突出的是专项技能,排除B、C两项。
D
1. (2025洛阳期中)《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多处如下记载:“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传送文书)”“令赦(被赦免的有过犯罪记录)史毋(无)从事官府”。由此可知,秦朝( )
A. 创立了文书行政制度 B. 基层官吏素质较低下
C. 对吏的任用严格规范 D. 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存在道德缺失且弱小的人不可以传送文书,有犯罪记录的人不可以从事官府事务,这体现了秦朝对从事官府事务的人要求严格,故选C项;“勿令(传送文书)”体现了秦朝实行文书制度,但材料描述的是某些人不可以传送文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就任基层官吏的素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排除D项。
C
2. (2025大湾区期末)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多少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了( )
A. 入仕通道趋向多元化 B. 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C. 治国理念的显著变化 D. 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解析】 汉代选官更加注重被察举人的品德(孝)与学识(廉),说明汉代不再奉行法家思想为主,故选C项;秦代入仕靠军功,汉代入仕渠道主要是察举制,没有趋向多元化,排除A项;从秦朝到汉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B项;察举制下选官“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与“军功入仕”相比,实际上是主观性增强,排除D项。
C
3. 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好评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A. 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 察举制度的实施
C. 九品官人之法的推行 D. 社会环境的宽松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品行、才能。正是由于“察举”这一指挥棒,导致了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非常盛行,故选B项。
B
4. (2025黑龙江期中)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在选拔、任免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但中正官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据此可知,该制度( )
A. 彰显了分权与制衡 B. 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C. 强化了中央的权威 D. 注重官员的文化素养
【解析】 当时中正官只是负责为国家选官提供参照和依据,选官和任官的决定权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故选C项;中央控制了官员的选拔和任命权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是集权政治在选官方面的体现,排除A项;“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说明当时选官的依据包括了家世和品行,而且中央掌握了任官的权力,有利于打击门阀士族,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排除B、D两项。
C
5. (2025湛江期末)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唐朝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唐代( )
A. 人才选拔机制成熟 B. 世家大族退出政坛
C. 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C
【解析】 示意图显示,东晋至唐朝期间,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中的比例有所增加。隋唐科举制的实施,结束了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得更多中下层出身的人通过考试成为官员,从而扩大了政权基础,故选C项;示意图反映的是统治基础的扩大,而非人才选拔机制的成熟,排除A项;世家大族在唐代对科举制仍有影响,排除B项;示意图并未提供行政效率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6. (2025郑州期中)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 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 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C. 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 唐代考生科举考试及第之后,还需要吏部对考生进行多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授予官职,说明对官员的要求较高,故选C项;这一举措不能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且“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中国古代主要通过调整中央官制,分散或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题干措施对皇权影响不大,排除D项。
C
7. (2025广州期末)下表所示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单位:人)。据此可推知( )
【解析】 从初唐到信宗时期,科举入仕的宰相比例上升,宣宗至信宗时期高达87.76%,说明科举在选官中的作用增强,故选D项;宰相科举入仕与行政效率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唐朝未实行世官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宰相权力大小,无法得知君权与相权矛盾,排除C项。
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 肃宗至德宗 顺宗至武宗 宣宗至信宗
宰相数目 63 151 50 63 96 98
科举入仕 5 31 22 21 60 86
科举入仕(%) 7.94 20.53 44 33.33 62.5 87.76
A. 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B. 世官制在唐朝还有相当大的影响
C. 君权与相权矛盾逐渐加强 D. 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D
8. (2025泉州期中)唐代科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重,长期以来以明经出身者,大多只被授予州县职位中较低的官职。唐文宗曾直言不讳地说,明经入仕者“只念经疏,何异鹦鹉能言”。这说明,唐代科举( )
A. 仍带有“量能授官”观念 B. 只对进士出身授予高官
C. 存在分层分类考试现象 D.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解析】 两科出身者职位差异显著,显示科举根据能力授官,即“量能授官”,A项正确;B项“只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关注的是科目与授官对应情况,排除C项;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但材料强调的是职位差异,排除D项。
A
9. (2025常州期中)钱穆认为唐朝科考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有家教熏染,较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而宋朝则多为寒窗苦读的书生,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扞格。据此可知( )
A. 唐朝世家大族势力上升 B. 应试教育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C. 宋朝科考忽视道德修养 D. 官员选拔应兼顾效率与公平
【解析】 材料表明官员选拔应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考虑考生的学识和能力,也要考虑他们的实际政治经验和适应能力,故选D项;唐朝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已经有所减弱,科举制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排除A项;应试教育或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选拔出具有扎实学识和思维能力的人才,只是缺乏对实际政治经验的锻炼,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D
10. (2025沈阳期末)北宋科举考试中封弥法(糊名法)普遍施行后,“举人颇以糊名考校为惧,然有艺者皆喜”,但据《宋史》记载,当时主考官令士子在卷中“密为识号”。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颁布了《亲试进士条制》,从此以后,誊录形成了制度化。誊录法的实行( )
A. 杜绝了士子考场舞弊现象 B. 促使了阶层开始流动
C. 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解析】 糊名法仍有一定局限,誊录法相较于糊名法,进一步提升了科举制的公平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誊录法相对于糊名法更加公正,有利于治理考场舞弊现象,但“杜绝了”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阶层的流动,但“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人才选拔标准”,排除D项。
C
11. (2025武汉期末)宋英宗时,朝中大臣开展一场关于科举录取的争论。据表可知,这一争论反映的社会背景是( )
代表人物 主张
司马光(今山西省夏县人) “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
欧阳修(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A. 人口分布北多南少 B. 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C. 南北人才形成均势 D. 文化教育中心南移
D
【解析】 司马光主张科举按地域取人,欧阳修主张科举按才能取人,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中心南移,南北中举人数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代表南北方不同利益的欧阳修和司马光展开科举录取标准的争论,故选D项;科举录取按地域或按才能与各地经济水平有关,与人口分布无关,且宋代人口分布南多北少,排除A项;B项非材料主旨,排除;南北人才形成均势不符合史实,展开争论的背景是南强北弱,排除C项。
12. 据史载,元仁宗命令大臣议定科举之法,并明确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这表明( )
A. 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 B. 德行不再是人才选拔的标准
C. 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 D. 统治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解析】 材料“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儒家文化及实学,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到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排除A项;B项“举人宜以德行为首”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排除C项。
D
13. (2025重庆期末)明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创立了会试“南六北四”分卷取士制度,正统元年(1436年)又进一步细分为南、北、中卷。此后虽经历多次波动,自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开始,“南五五、北三五、中十”的会试录取比例得到稳定而严格地执行。明朝分卷取士制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加速 B. 中央集权机制的削弱
C. 区域间社会发展不平衡 D. 全国性人口流动加剧
【解析】 明朝时,南方经济文化发达,科举人才多,北方相对落后,录取人数少。为平衡区域差异,确保各地区人才进入仕途,维护国家稳定,明朝实行了分卷取士制度,故选C项;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加速并非此制度形成原因,排除A项;明朝中央集权强化,排除B项;全国性人口流动加剧并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南北不平衡,排除D项。
C
14. 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 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 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解析】 根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故选A项;“书肆资之以贾利”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结果,不是主要针对现象,排除B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八股文体日益僵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A
15. “唐朝,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明朝,非科举毋得与官”;“清朝将科举出身视为正途”,“其余视为异途”,不得入翰林及礼部、吏部等。这些现象体现出( )
A. 民众广泛地参与科举取士 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升 D. 科举制度的影响力凸显
【解析】 根据材料“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非科举毋得与官”“不得入翰林及礼部、吏部”可知,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凸显,影响力扩大,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众,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通过科举考试不一定就具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排除C项。
D
16. (2025清远期中)(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初创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后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摘编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结合所学关于古代选官的知识,围绕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答案:[示例]观点:同一种制度在不同时期作用不同。(2分)
论述:任何新制度在创立初期时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都有其价值和合理的一面,但随着环境改变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新问题,制度起到的作用就不同了。
例如:东汉末年政局动荡,人口流动大,察举制已无法满足选官的需要。为加强中央对人才选拔和使用的需要,三国时期设立九品中正制。但随着魏晋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制度的工具。尤其是到隋唐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士族势力不断衰落,庶族地主不断发展,庶族地主需要获得更多的参政机会和参政权力,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科举制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一阶段的科举制,以学识和才干为选拔标准,“学而优则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统治者的统治。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科举制“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8分)
结论:综上所述,任何制度不会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不断革新。(2分)
谢谢观赏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子目一 秦至清时期的官员选拔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二、三,完成表格)
制度 备注
西周 制 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东周 举荐和军功爵制 思想兴起,富国强兵背景下重视才能
秦朝 重法吏 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两汉 制 ①依据:品德和才能;先地方考察而后推举②类型:常科(如孝廉、茂才)和特科(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魏晋 制 ①背景:东汉末期秩序动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②依据:前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期只看家世③影响:前期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创立 ①背景: 地主势力上升,加强中央集权需要②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③类型:制举和常举(如明经和进士受重视)
两宋 科举制发展完善 “取士不问家世”, 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元朝 科举制曲折发展 保留蒙古传统方式;科举制时断时续,整体影响较小
明清 科举制最盛 推行三级考试制度,依据 命题,使用南北卷制度
【概念】士族与庶族
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士族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士族之外的中小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地位低下,被排挤在上层社会之外。南北朝时期,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图解】明清科举考试等级
核心探究
1. 【探究】察举制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132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 【史料阅读】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
指出该选官制度的标准和弊端。
3. 【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4. 【探究】科举制的发展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 宰相总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 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 武则天 73 11 举荐、行伍、门荫
唐玄宗 34 7
唐肃宗 16 4
五代 46 24 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宋朝 北宋 72 63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 63 48
(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
家庭出身及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据史料,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5. 【历史纵横】明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卷制度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
据史料,你怎样看待“南卷、北卷和中卷”问题?
6. 【问题探究】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结合课文,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历史解释】
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本质
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官方式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官原则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的公平、公开
选官主体 由地方豪强、世家大族转到中央政府手中
选官基础 日益扩大,普通平民获得参选资格,官员素质不断提升
制度本质 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二、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积极性: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文教和儒学发展。
(2)消极性:忽视了官员品德考察,促进了官本位观念深入,禁锢了人们思想,压制了科学技术进步。
1. (2024河北高考)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重在( )
A. 依据政绩实效
B. 参考资品等次
C. 关注家世道德
D. 考察为官能力
【课时作业】
1. (2025洛阳期中)《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多处如下记载:“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传送文书)”“令赦(被赦免的有过犯罪记录)史毋(无)从事官府”。由此可知,秦朝( )
A. 创立了文书行政制度
B. 基层官吏素质较低下
C. 对吏的任用严格规范
D. 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2. (2025大湾区期末)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多少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了( )
A. 入仕通道趋向多元化
B. 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C. 治国理念的显著变化
D. 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3. 两汉时期社会评品之风盛行,这种对人物的评品,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好评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A. 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 察举制度的实施
C. 九品官人之法的推行
D. 社会环境的宽松
4. (2025黑龙江期中)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在选拔、任免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但中正官只有品评权,没有任命权,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交给政府。据此可知,该制度( )
A. 彰显了分权与制衡
B. 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
C. 强化了中央的权威
D. 注重官员的文化素养
5. (2025湛江期末)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唐朝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唐代( )
A. 人才选拔机制成熟 B. 世家大族退出政坛
C. 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6. (2025郑州期中)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须参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项目是“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这一举措( )
A. 实现了公正选拔人才
B. 扩大了人才选拔范围
C. 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7. (2025广州期末)下表所示是唐代宰相及科举入仕宰相数据(单位:人)。据此可推知( )
时期 初唐 武则天 玄宗 肃宗至德宗 顺宗至武宗 宣宗至信宗
宰相数目 63 151 50 63 96 98
科举入仕 5 31 22 21 60 86
科举入仕(%) 7.94 20.53 44 33.33 62.5 87.76
A. 唐代的行政效率逐步提高
B. 世官制在唐朝还有相当大的影响
C. 君权与相权矛盾逐渐加强
D. 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8. (2025泉州期中)唐代科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重,长期以来以明经出身者,大多只被授予州县职位中较低的官职。唐文宗曾直言不讳地说,明经入仕者“只念经疏,何异鹦鹉能言”。这说明,唐代科举( )
A. 仍带有“量能授官”观念
B. 只对进士出身授予高官
C. 存在分层分类考试现象
D.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9. (2025常州期中)钱穆认为唐朝科考应考者多是门第子弟,有家教熏染,较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而宋朝则多为寒窗苦读的书生,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扞格。据此可知( )
A. 唐朝世家大族势力上升
B. 应试教育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C. 宋朝科考忽视道德修养
D. 官员选拔应兼顾效率与公平
10. (2025沈阳期末)北宋科举考试中封弥法(糊名法)普遍施行后,“举人颇以糊名考校为惧,然有艺者皆喜”,但据《宋史》记载,当时主考官令士子在卷中“密为识号”。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颁布了《亲试进士条制》,从此以后,誊录形成了制度化。誊录法的实行( )
A. 杜绝了士子考场舞弊现象
B. 促使了阶层开始流动
C. 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11. (2025武汉期末)宋英宗时,朝中大臣开展一场关于科举录取的争论。据表可知,这一争论反映的社会背景是( )
代表人物 主张
司马光(今山西省夏县人) “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
欧阳修(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A. 人口分布北多南少 B. 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C. 南北人才形成均势 D. 文化教育中心南移
12. 据史载,元仁宗命令大臣议定科举之法,并明确规定:“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这表明( )
A. 元朝沿用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
B. 德行不再是人才选拔的标准
C. 士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开始下降
D. 统治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13. (2025重庆期末)明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创立了会试“南六北四”分卷取士制度,正统元年(1436年)又进一步细分为南、北、中卷。此后虽经历多次波动,自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开始,“南五五、北三五、中十”的会试录取比例得到稳定而严格地执行。明朝分卷取士制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加速
B. 中央集权机制的削弱
C. 区域间社会发展不平衡
D. 全国性人口流动加剧
14. 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 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 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15. “唐朝,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明朝,非科举毋得与官”;“清朝将科举出身视为正途”,“其余视为异途”,不得入翰林及礼部、吏部等。这些现象体现出( )
A. 民众广泛地参与科举取士
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官员的治国理政能力提升
D. 科举制度的影响力凸显
16. (2025清远期中)(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同一种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在初创时期,它可能是一个好制度,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到了后期,它如果不随之调整,就有可能走向反面。
——摘编自冯钺《近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
结合所学关于古代选官的知识,围绕上述观点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