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逻辑体系与专题线索(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逻辑体系与专题线索(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6 16:50:28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逻辑体系与专题线索
九品中正制
文官制度
学堂选官
干部管理
综述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中国 ①古代: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官员选拔日益_________。同时,国家对官员考核、监察的制度也日益完备。整体提高了国家____________,巩固了封建统治。
②近代:晚清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时期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整体具有融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选官制度的特点。
③现代: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__________________的干部制度,并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大大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制度化
治理能力
特色社会主义
西方 西方文官制度:是____________发展的产物,起源于英国,后逐步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日趋制度化、法制化和专业化,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有积极作用
资本主义
1. (2025海淀期末)西汉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刺史可以向皇帝当面奏事,而郡守不能。凡任刺史九年者,即可举为守相。据此可知,刺史的设置(  )
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B.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 导致了地方的割据 D. 解决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豪强和官员,其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故选B项;丞相是中央官员,与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责不符,不涉及削弱丞相权力,排除A项;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权力在中央掌控下,对维护地方秩序有积极作用,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
B
2. (2025泉州期末)1983年,中组部出台《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采取干部分级管理体制;1987年提出分类管理方式,干部管理范围由原先确认的下管两级调整为下管一级。这些举措(  )
A. 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C.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D. 强化党的领导监督
【解析】 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干部管理体制的调整,打破了过去干部管理太死的局面,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增进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其余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C
3. (2025潍坊期末)1870年,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荐举一个亲信参加文官考试,结果落选。他当即派人到文官委员会去索取考卷,以便了解落选原因,得到的答复是不准将考卷携带回家。这说明英国(  )
A. 文官选拔规范严谨 B. 官僚队伍廉洁高效
C. 事务官员政治中立 D. 首相权力受到限制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文官考试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流程,不允许随意查阅考卷等破坏考试规范的行为,故选A项;题干聚焦于首相亲信参加文官考试及索取考卷被拒这一事件,未呈现与官僚队伍工作状态、廉洁情况以及办事效率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事务官员政治中立主要体现在文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纷争、保持政治立场中立等方面,排除C项;首相帕麦斯顿派人索取考卷被拒是文官委员会正常行使权力,并非是对首相正常权力的限制,排除D项。
A
谢谢观赏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逻辑体系与专题线索
勾画逻辑体系
建构专题线索
综述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中国 ①古代: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官员选拔日益 。同时,国家对官员考核、监察的制度也日益完备。整体提高了国家 ,巩固了封建统治。②近代:晚清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时期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整体具有融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选官制度的特点。③现代: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 的干部制度,并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大大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西方 西方文官制度:是 发展的产物,起源于英国,后逐步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日趋制度化、法制化和专业化,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有积极作用
1. (2025海淀期末)西汉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刺史可以向皇帝当面奏事,而郡守不能。凡任刺史九年者,即可举为守相。据此可知,刺史的设置(  )
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B.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 导致了地方的割据
D. 解决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2. (2025泉州期末)1983年,中组部出台《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采取干部分级管理体制;1987年提出分类管理方式,干部管理范围由原先确认的下管两级调整为下管一级。这些举措(  )
A. 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C.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D. 强化党的领导监督
3. (2025潍坊期末)1870年,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荐举一个亲信参加文官考试,结果落选。他当即派人到文官委员会去索取考卷,以便了解落选原因,得到的答复是不准将考卷携带回家。这说明英国(  )
A. 文官选拔规范严谨 B. 官僚队伍廉洁高效
C. 事务官员政治中立 D. 首相权力受到限制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逻辑体系与专题线索
勾画逻辑体系
建构专题线索
综述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中国 ①古代: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官员选拔日益制度化。同时,国家对官员考核、监察的制度也日益完备。整体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巩固了封建统治。②近代:晚清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时期建立文官考试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整体具有融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的选官制度的特点。③现代: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干部制度,并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大大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西方 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起源于英国,后逐步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日趋制度化、法制化和专业化,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有积极作用
1. (2025海淀期末)西汉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刺史可以向皇帝当面奏事,而郡守不能。凡任刺史九年者,即可举为守相。据此可知,刺史的设置(  )
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B.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 导致了地方的割据
D. 解决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豪强和官员,其设置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故选B项;丞相是中央官员,与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责不符,不涉及削弱丞相权力,排除A项;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权力在中央掌控下,对维护地方秩序有积极作用,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
2. (2025泉州期末)1983年,中组部出台《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规定》,提出“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1984年,中共中央书记处采取干部分级管理体制;1987年提出分类管理方式,干部管理范围由原先确认的下管两级调整为下管一级。这些举措(  )
A. 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C.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D. 强化党的领导监督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干部管理体制的调整,打破了过去干部管理太死的局面,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增进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其余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 (2025潍坊期末)1870年,英国首相帕麦斯顿荐举一个亲信参加文官考试,结果落选。他当即派人到文官委员会去索取考卷,以便了解落选原因,得到的答复是不准将考卷携带回家。这说明英国(  )
A. 文官选拔规范严谨 B. 官僚队伍廉洁高效
C. 事务官员政治中立 D. 首相权力受到限制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文官考试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流程,不允许随意查阅考卷等破坏考试规范的行为,故选A项;题干聚焦于首相亲信参加文官考试及索取考卷被拒这一事件,未呈现与官僚队伍工作状态、廉洁情况以及办事效率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事务官员政治中立主要体现在文官不得介入党派政治纷争、保持政治立场中立等方面,排除C项;首相帕麦斯顿派人索取考卷被拒是文官委员会正常行使权力,并非是对首相正常权力的限制,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