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排查检测(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排查检测(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6 16:50:46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成都期中)下图是西汉前期出自军功阶层的公卿守相(郡守和诸侯王之相)的占比(%)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王国威胁解除
B. 对外战争减少
C. 选官标准变化
D. 儒学地位上升
【答案】 C
【解析】 汉初军功出身的功臣曾掌握政权,但自汉文帝起,军功阶层出身的官员比例逐渐下降,这反映了随着时代变迁,国家选官标准由重视军功转向德才,故选C项;图表显示,这一变化始于汉文帝时期,当时王国威胁未解除,排除A项;西汉中期汉武帝对匈奴大量用兵,排除B项;汉文帝时期儒学地位尚未提升,排除D项。
2. 汉朝谏议大夫随皇帝左右,谏诤和讽议皇帝言行,隶属宰相。唐朝谏官分台、谏两种,台即御史台,台谏是御史台对百官的监督,御史台已成为天子的耳目。到宋朝置谏院,掌规谏朝政得失,谏官的任免不再由宰相决定,此时台、谏官均由皇帝亲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国家治理的完善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监察制度的缺失
D. 选官制度的变迁
【答案】 B
【解析】 材料显示,汉朝谏官负责谏诤皇帝,而唐朝和宋朝则转变为监督百官,且任免权由宰相转为皇帝掌握,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国家治理的完善,排除A项;唐朝和宋朝的台谏、谏院继续执行监察职能,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D项。
3. (2025成都期中)东晋南朝高门士族的追求是“立言藉于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职,谓之雅远”“砥砺之风,弥以陵迟(衰落)”,为官者“恪勤匪懈,终滞鄙俗”。这表明,东晋南朝(  )
A. 士风衰靡的时代景象
B. 高雅脱俗的艺术追求
C. 儒学失去其正统地位
D. 士族与皇权相互依存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高门士族追求玄学,不认真为官,认为这是高雅,风气衰落,勤勉工作被视为鄙俗,士族不再崇尚积极为官,而是追求虚无、不务实的生活态度,故选A项;题干反映士族为官和处世态度消极,非艺术追求,排除B项;当时儒学仍然保持正统主流地位,排除C项;D项内容材料未涉及。
4. (2024湛江期末)右图为东晋至唐朝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唐朝(  )
A. 人才选拔机制成熟
B. 世家大族退出政坛
C. 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自东晋到唐朝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局面,使中下层出身的平民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唐朝政权统治基础扩大,C项正确。
5. (2025济南期末)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任贡举主考官,恰值其弟子李廌参加考试(六岁而孤,家境贫寒)。苏轼判卷时以为其中一卷为李廌所做,将其判为第一,拆号后却发现是与自己分属不同政治派系的章援之子的,也只得接受这一结果。据此可知当时的科举(  )
A. 选拔日趋严密和开放
B. 沦为派系斗争的工具
C. 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深受师生伦常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材料显示,宋朝苏轼在担任主考官时,误将章援之子的试卷评为第一,后发现真相仍接受结果。这说明科举制度既开放又严谨,选拔过程严密,故选A项;评卷虽有派系斗争,但结果不受影响,排除B项;李廌参与科举促进阶层流动,但非主要论点,排除C项;苏轼评卷受师生关系影响,但结果更受程序影响,排除D项。
6. (2025宜昌期中)明朝前期,“河南数岁蝗旱水灾为民患,牧民者多失抚字”,“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坐视民病而不留意”。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巡按御史和督抚往地方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的这一措施体现出(  )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C. 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
D. 郡县长官行政权力削弱
【答案】 A
【解析】 材料这一举措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的信息,排除C项;对地方监察加强,并不意味着郡县长官的权力被削弱,排除D项。
7. (2025泉州期中)晚清时期,有人艳羡曰:某也之子习机器制造之学,某也之弟善量天测地之功,拨天津某局,拨福建某所,荣以顶戴,而给以俸糈(xǔ),不及一二年,行见任大事,食大禄矣。这反映了(  )
A. 西学传播拓宽了入仕途径
B. 传统义利观被彻底颠覆
C. 清政府倡导创办工商企业
D. 科举变化推动官制改革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相比传统单一的科举入仕而言,晚清时期的入仕途径日渐拓宽,故选A项;晚清时期,随着西学的传播,西方实用性技术在中国逐渐兴起,但尚未形成规模,“彻底颠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信息强调清政府对于实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着重反映入仕的多元化,排除D项。
8. (2025泉州期末)下表所示为《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情况。下表反映了清末教育新政(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图画 体操 合计
课时 20 8 8 4 10 177
A.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B. 带有殖民地教育的色彩
C. 培养维新变法人才
D. 固守传统儒家教育理念
【答案】 A
【解析】 《奏定学堂章程》统计情况显示,传统教育内容如修身、读经讲经仍保留,但地理、理化等近代科学课程及课时占比更高,这表明清末教育新政符合近代化趋势,故选A项;题干未显示教育受外国列强干预,排除B项;《奏定学堂章程》发布于1904年,维新变法已失败,排除C项;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反映的是顺应近代化发展的教育理念,而非固守传统儒家教育,排除D项。
9. (2025石家庄期末)清朝末年,新式官员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司法官考选制度等。当然,在构建新式官员选拔制度时,清廷也刻意保留了部分传统官员选拔制度规范。据此可知,清末官员选拔制度改革(  )
A.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B. 保持了行政的连续与稳定
C. 弥补了旧有选官制度的缺陷
D.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答案】 D
【解析】 材料展示了新旧不同的官员选拔制度,即体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故选D项;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近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新旧制度并存,不等于说新制度是为了弥补旧制度的不足,排除C项。
10. (2025郑州期末)南京国民政府规定,曾“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七年、五年以上者,分别可以担任简任、荐任、委任职文官。国民政府还以“甄别审查”和“从政考试”的方式,为党务人员向公务人员转化提供方便。这(  )
A. 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
B. 奠定了文官制度的基础
C. 适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D. 体现了国民政府的本质
【答案】 D
【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任用官员的政策将官职与革命资历、党务身份相联系,显示了统治阶层对政权的控制,反映了政府的本质,D项正确。
11. (2025河源期末)1933年的《公务员任用法》具体规定了按照资历确定职位的办法: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七年和五年以上者,均不必经过考试,可任用为不同级别的公务员。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意在强化国民党一党专制
B. 有利于完善民国时期公务员体系
C. 开创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
D. 表明考试选拔的公务员占比较低
【答案】 A
【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可以按照资历,即对民国或国民革命的贡献来确定任职,而不必经过考试,这一政策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故选A项;此规定排挤了正常录用公务员的名额,不利于公务员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开创”一词表述有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无公务员选拔方式所占比重的信息,排除D项。
12. (2025辽宁期末)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发布《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号召“所有文化水平低的党员和干部,都必须努力地、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与定期的严格的考试制度。这一决定 (  )
A. 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B. 有利于解放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C. 为保障全国执政奠定了制度基础
D. 为进行战略大决战准备了条件
【答案】 B
【解析】 中共中央华北局发布《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旨在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文化水平,建立学习和考试制度,为城市管理和建设打基础,促进解放区城市建设发展,故选B项;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转移至城市,排除A项;材料与制度建设无关,且当时中共尚未执政,排除C项;1948年9月战略大决战已开始,排除D项。
13. (2025郑州期中)1694年英国出现第一个限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成为议员的法律。1700年《吏治澄清法》进一步明确规定政府内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人员均不能是议会下院议员。英国实施以上措施旨在(  )
A. 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B. 缓解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C. 限制国王对议会的干涉
D. 确保议会对政权的监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立法限制政府工作人员成为议员,以保证政府稳定性,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对政党属性进行干预,排除B项;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前,执政党更迭导致政府官员大量更换,影响政府运转,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法案旨在稳定政府工作,非针对国王,排除C项;“确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4. (2025深圳期中)20世纪,随着美国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官集团日益崛起与膨胀,他们可以通过提供方案、资料和信息等途径来影响总统决策,通过参与政治决策的形式来制约总统,而在执行政策与法律的过程中,他们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改变总统政策的初衷。材料表明美国文官(  )
A. 打破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实现了宪法权利框架的重构
C. 扭转了国会权力衰微的趋势
D. 成为权力结构中的制衡力量
【答案】 D
【解析】 文官集团能够影响总统决策、制约总统,表明美国文官成了权力结构中的制衡力量,对总统的权力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平衡作用,故选D项;三权分立体制是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文官作用的增强是这一体制的表现,而非打破这一体制,排除A项;文官集团影响的是总统决策等行为,并未实现宪法权利框架的重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会权力问题,排除C项。
15. (2025肇庆期末)1978年,卡特政府在颁布的《文官制度改革法》中规定,在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低级文官时,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人群的录用比例,要根据性别、种族或民族在其所在城市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而定。卡特政府的举措(  )
A. 克服了多党制的社会弊端
B. 平衡了美国各阶层间的利益
C. 增强了政治运行的稳定性
D. 回应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答案】 D
【解析】 这些改革与当时美国社会中追求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黑人运动有关,从中可以看出卡特政府的举措回应了社会发展的诉求,故选D项;多党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集团轮流执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特征,它的社会弊端是不能克服的,排除A项;平衡美国各阶层利益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仅是低级文官的招聘,不能得出政治运行稳定增强的结论,排除C项。
16. (2025辽宁期末)下表所示为1968—1998年英国文官人数统计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英国(  )
年份 1968年 1979年 1984年 1990年 1998年
人数 约76万 73.2万 63.3万 56.4万 约50万
A. 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B. 行政事务日益减少
C. 行政成本得到控制
D. 国家治理水平下降
【答案】 C
【解析】 文官人数减少有助于降低政府开支,尤其是薪酬和福利等成本,同时提高行政效率。这种做法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方式,故选C项。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揭阳期中)(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明确提出“精贡举”的主张,要求改革“专以辞赋取士”的科举制。他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范仲淹的改革之方是让地方“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然后“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摘编自范立舟《论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
期间的思想倾向》
材料二 在王安石看来,国家兴学办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用合一的人才,为学为文要有补于世。他主张文武并举,反对“文武异道”,主张既要做到通晓“朝廷礼乐刑政之事”,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崇尚朝廷实用的礼法、乐教、刑罚、政令,反对“重章句轻涵义”的“无补之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王安石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还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有符合各方面所需人才的稳定来源,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的培养就应以学校为主,而不能以科举为主。
——摘编自朱虹、龙溪虎《千年回眸王安石(四)
——举才济世创办新学》
(1) 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王安石科举改革思想的共同之处。(6分)
答案:共同之处:强调实用之学,反对过度重视诗赋和儒经章句;要求提高学校选官的地位,降低科举选才的比重;增强人才选拔和朝廷需求的针对性。(任答两点,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王安石人才培养“不能以科举为主”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持论有据,逻辑清晰)(13分)
答案:[示例一]评析: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1分)
王安石开始变法时,北宋朝廷面临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以及严重的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其中,北宋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是造成冗官问题的重要因素。且宋初科举考试内容重文轻武,所选人才难以应对边疆危机。通过官办学校体系开展专业化的教育,可以相对稳定地为国家提供法律、医药、天文历算和军事人才,缓和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10分)
总之,尽管这一观点在当时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改革行动,但它充分体现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针对时弊,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智慧。(2分)
[示例二]评析:这一观点不可能真正付诸实践。(1分)
北宋时期是科举制发展成熟的时期。科举录取规模扩大、程序逐渐完善,已成为选拔官员的主渠道。科举制度还是宋初崇文抑武国策的重要一环,在防范武将专权风险的政策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改革面临的严峻形势,实用人才会优先安排到富国强兵的改革一线任职,从中央到地方官学教育缺乏充足的培养实用人才的师资保障。以学校选官取代科举选官,不但无法在短期内满足朝廷的人才需求,反而会招致守旧势力和通过科举入仕的文官群体的联合反对。(10分)
总之,王安石的这一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北宋的政治传统和改革政策背景,不可能指导教育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行。(2分)
18. (17分)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9分)
答案: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任答三点,9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与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异同。(8分)
答案:相同:两者都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的稳定的文官制度;都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任答两点,4分)
不同:西方实行“两官分途”,中国根据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安排工作;西方坚持“政治中立”,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方服务于政府,中国服务于人民;西方注重才能,中国要求德才兼备。(任答两点,4分)第二单元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成都期中)下图是西汉前期出自军功阶层的公卿守相(郡守和诸侯王之相)的占比(%)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王国威胁解除
B. 对外战争减少
C. 选官标准变化
D. 儒学地位上升
2. 汉朝谏议大夫随皇帝左右,谏诤和讽议皇帝言行,隶属宰相。唐朝谏官分台、谏两种,台即御史台,台谏是御史台对百官的监督,御史台已成为天子的耳目。到宋朝置谏院,掌规谏朝政得失,谏官的任免不再由宰相决定,此时台、谏官均由皇帝亲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国家治理的完善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监察制度的缺失
D. 选官制度的变迁
3. (2025成都期中)东晋南朝高门士族的追求是“立言藉于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职,谓之雅远”“砥砺之风,弥以陵迟(衰落)”,为官者“恪勤匪懈,终滞鄙俗”。这表明,东晋南朝(  )
A. 士风衰靡的时代景象
B. 高雅脱俗的艺术追求
C. 儒学失去其正统地位
D. 士族与皇权相互依存
4. (2024湛江期末)右图为东晋至唐朝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唐朝(  )
A. 人才选拔机制成熟
B. 世家大族退出政坛
C. 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5. (2025济南期末)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任贡举主考官,恰值其弟子李廌参加考试(六岁而孤,家境贫寒)。苏轼判卷时以为其中一卷为李廌所做,将其判为第一,拆号后却发现是与自己分属不同政治派系的章援之子的,也只得接受这一结果。据此可知当时的科举(  )
A. 选拔日趋严密和开放
B. 沦为派系斗争的工具
C. 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深受师生伦常的影响
6. (2025宜昌期中)明朝前期,“河南数岁蝗旱水灾为民患,牧民者多失抚字”,“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坐视民病而不留意”。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巡按御史和督抚往地方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的这一措施体现出(  )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C. 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
D. 郡县长官行政权力削弱
7. (2025泉州期中)晚清时期,有人艳羡曰:某也之子习机器制造之学,某也之弟善量天测地之功,拨天津某局,拨福建某所,荣以顶戴,而给以俸糈(xǔ),不及一二年,行见任大事,食大禄矣。这反映了(  )
A. 西学传播拓宽了入仕途径
B. 传统义利观被彻底颠覆
C. 清政府倡导创办工商企业
D. 科举变化推动官制改革
8. (2025泉州期末)下表所示为《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情况。下表反映了清末教育新政(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图画 体操 合计
课时 20 8 8 4 10 177
A.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B. 带有殖民地教育的色彩
C. 培养维新变法人才
D. 固守传统儒家教育理念
9. (2025石家庄期末)清朝末年,新式官员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司法官考选制度等。当然,在构建新式官员选拔制度时,清廷也刻意保留了部分传统官员选拔制度规范。据此可知,清末官员选拔制度改革(  )
A.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B. 保持了行政的连续与稳定
C. 弥补了旧有选官制度的缺陷
D.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10. (2025郑州期末)南京国民政府规定,曾“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七年、五年以上者,分别可以担任简任、荐任、委任职文官。国民政府还以“甄别审查”和“从政考试”的方式,为党务人员向公务人员转化提供方便。这(  )
A. 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
B. 奠定了文官制度的基础
C. 适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D. 体现了国民政府的本质
11. (2025河源期末)1933年的《公务员任用法》具体规定了按照资历确定职位的办法: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七年和五年以上者,均不必经过考试,可任用为不同级别的公务员。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意在强化国民党一党专制
B. 有利于完善民国时期公务员体系
C. 开创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
D. 表明考试选拔的公务员占比较低
12. (2025辽宁期末)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发布《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号召“所有文化水平低的党员和干部,都必须努力地、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与定期的严格的考试制度。这一决定 (  )
A. 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B. 有利于解放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C. 为保障全国执政奠定了制度基础
D. 为进行战略大决战准备了条件
13. (2025郑州期中)1694年英国出现第一个限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成为议员的法律。1700年《吏治澄清法》进一步明确规定政府内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人员均不能是议会下院议员。英国实施以上措施旨在(  )
A. 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B. 缓解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C. 限制国王对议会的干涉
D. 确保议会对政权的监督
14. (2025深圳期中)20世纪,随着美国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官集团日益崛起与膨胀,他们可以通过提供方案、资料和信息等途径来影响总统决策,通过参与政治决策的形式来制约总统,而在执行政策与法律的过程中,他们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改变总统政策的初衷。材料表明美国文官(  )
A. 打破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实现了宪法权利框架的重构
C. 扭转了国会权力衰微的趋势
D. 成为权力结构中的制衡力量
15. (2025肇庆期末)1978年,卡特政府在颁布的《文官制度改革法》中规定,在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低级文官时,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人群的录用比例,要根据性别、种族或民族在其所在城市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而定。卡特政府的举措(  )
A. 克服了多党制的社会弊端
B. 平衡了美国各阶层间的利益
C. 增强了政治运行的稳定性
D. 回应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16. (2025辽宁期末)下表所示为1968—1998年英国文官人数统计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英国(  )
年份 1968年 1979年 1984年 1990年 1998年
人数 约76万 73.2万 63.3万 56.4万 约50万
A. 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B. 行政事务日益减少
C. 行政成本得到控制
D. 国家治理水平下降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揭阳期中)(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明确提出“精贡举”的主张,要求改革“专以辞赋取士”的科举制。他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范仲淹的改革之方是让地方“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然后“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摘编自范立舟《论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
期间的思想倾向》
材料二 在王安石看来,国家兴学办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用合一的人才,为学为文要有补于世。他主张文武并举,反对“文武异道”,主张既要做到通晓“朝廷礼乐刑政之事”,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崇尚朝廷实用的礼法、乐教、刑罚、政令,反对“重章句轻涵义”的“无补之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王安石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还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有符合各方面所需人才的稳定来源,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的培养就应以学校为主,而不能以科举为主。
——摘编自朱虹、龙溪虎《千年回眸王安石(四)
——举才济世创办新学》
(1) 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王安石科举改革思想的共同之处。(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王安石人才培养“不能以科举为主”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持论有据,逻辑清晰)(13分)
18. (17分)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9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与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异同。(8分)(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成都期中)下图是西汉前期出自军功阶层的公卿守相(郡守和诸侯王之相)的占比(%)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王国威胁解除 B. 对外战争减少
C. 选官标准变化 D. 儒学地位上升
C
【解析】 汉初军功出身的功臣曾掌握政权,但自汉文帝起,军功阶层出身的官员比例逐渐下降,这反映了随着时代变迁,国家选官标准由重视军功转向德才,故选C项;图表显示,这一变化始于汉文帝时期,当时王国威胁未解除,排除A项;西汉中期汉武帝对匈奴大量用兵,排除B项;汉文帝时期儒学地位尚未提升,排除D项。
2. 汉朝谏议大夫随皇帝左右,谏诤和讽议皇帝言行,隶属宰相。唐朝谏官分台、谏两种,台即御史台,台谏是御史台对百官的监督,御史台已成为天子的耳目。到宋朝置谏院,掌规谏朝政得失,谏官的任免不再由宰相决定,此时台、谏官均由皇帝亲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国家治理的完善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监察制度的缺失 D. 选官制度的变迁
【解析】 材料显示,汉朝谏官负责谏诤皇帝,而唐朝和宋朝则转变为监督百官,且任免权由宰相转为皇帝掌握,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国家治理的完善,排除A项;唐朝和宋朝的台谏、谏院继续执行监察职能,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D项。
B
3. (2025成都期中)东晋南朝高门士族的追求是“立言藉于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职,谓之雅远”“砥砺之风,弥以陵迟(衰落)”,为官者“恪勤匪懈,终滞鄙俗”。这表明,东晋南朝(  )
A. 士风衰靡的时代景象 B. 高雅脱俗的艺术追求
C. 儒学失去其正统地位 D. 士族与皇权相互依存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高门士族追求玄学,不认真为官,认为这是高雅,风气衰落,勤勉工作被视为鄙俗,士族不再崇尚积极为官,而是追求虚无、不务实的生活态度,故选A项;题干反映士族为官和处世态度消极,非艺术追求,排除B项;当时儒学仍然保持正统主流地位,排除C项;D项内容材料未涉及。
A
4. (2024湛江期末)右图为东晋至唐朝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唐朝(  )
A. 人才选拔机制成熟
B. 世家大族退出政坛
C. 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自东晋到唐朝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局面,使中下层出身的平民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唐朝政权统治基础扩大,C项正确。
5. (2025济南期末)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任贡举主考官,恰值其弟子李廌参加考试(六岁而孤,家境贫寒)。苏轼判卷时以为其中一卷为李廌所做,将其判为第一,拆号后却发现是与自己分属不同政治派系的章援之子的,也只得接受这一结果。据此可知当时的科举(  )
A. 选拔日趋严密和开放 B. 沦为派系斗争的工具
C. 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深受师生伦常的影响
【解析】 材料显示,宋朝苏轼在担任主考官时,误将章援之子的试卷评为第一,后发现真相仍接受结果。这说明科举制度既开放又严谨,选拔过程严密,故选A项;评卷虽有派系斗争,但结果不受影响,排除B项;李廌参与科举促进阶层流动,但非主要论点,排除C项;苏轼评卷受师生关系影响,但结果更受程序影响,排除D项。
A
6. (2025宜昌期中)明朝前期,“河南数岁蝗旱水灾为民患,牧民者多失抚字”,“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坐视民病而不留意”。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派巡按御史和督抚往地方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的这一措施体现出(  )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C. 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 D. 郡县长官行政权力削弱
【解析】 材料这一举措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的信息,排除C项;对地方监察加强,并不意味着郡县长官的权力被削弱,排除D项。
A
7. (2025泉州期中)晚清时期,有人艳羡曰:某也之子习机器制造之学,某也之弟善量天测地之功,拨天津某局,拨福建某所,荣以顶戴,而给以俸糈(xǔ),不及一二年,行见任大事,食大禄矣。这反映了(  )
A. 西学传播拓宽了入仕途径 B. 传统义利观被彻底颠覆
C. 清政府倡导创办工商企业 D. 科举变化推动官制改革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相比传统单一的科举入仕而言,晚清时期的入仕途径日渐拓宽,故选A项;晚清时期,随着西学的传播,西方实用性技术在中国逐渐兴起,但尚未形成规模,“彻底颠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信息强调清政府对于实业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着重反映入仕的多元化,排除D项。
A
8. (2025泉州期末)下表所示为《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情况。下表反映了清末教育新政(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课程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图画 体操 合计
课时 20 8 8 4 10 177
A.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B. 带有殖民地教育的色彩
C. 培养维新变法人才 D. 固守传统儒家教育理念
A
【解析】 《奏定学堂章程》统计情况显示,传统教育内容如修身、读经讲经仍保留,但地理、理化等近代科学课程及课时占比更高,这表明清末教育新政符合近代化趋势,故选A项;题干未显示教育受外国列强干预,排除B项;《奏定学堂章程》发布于1904年,维新变法已失败,排除C项;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反映的是顺应近代化发展的教育理念,而非固守传统儒家教育,排除D项。
9. (2025石家庄期末)清朝末年,新式官员选拔制度主要包括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议员选举制度、司法官考选制度等。当然,在构建新式官员选拔制度时,清廷也刻意保留了部分传统官员选拔制度规范。据此可知,清末官员选拔制度改革(  )
A.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B. 保持了行政的连续与稳定
C. 弥补了旧有选官制度的缺陷 D.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解析】 材料展示了新旧不同的官员选拔制度,即体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故选D项;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近代中国文官考试制度建立,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新旧制度并存,不等于说新制度是为了弥补旧制度的不足,排除C项。
D
10. (2025郑州期末)南京国民政府规定,曾“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七年、五年以上者,分别可以担任简任、荐任、委任职文官。国民政府还以“甄别审查”和“从政考试”的方式,为党务人员向公务人员转化提供方便。这(  )
A. 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 B. 奠定了文官制度的基础
C. 适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D. 体现了国民政府的本质
【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任用官员的政策将官职与革命资历、党务身份相联系,显示了统治阶层对政权的控制,反映了政府的本质,D项正确。
D
11. (2025河源期末)1933年的《公务员任用法》具体规定了按照资历确定职位的办法: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七年和五年以上者,均不必经过考试,可任用为不同级别的公务员。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
A. 意在强化国民党一党专制 B. 有利于完善民国时期公务员体系
C. 开创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 D. 表明考试选拔的公务员占比较低
【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规定可以按照资历,即对民国或国民革命的贡献来确定任职,而不必经过考试,这一政策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故选A项;此规定排挤了正常录用公务员的名额,不利于公务员体系的完善,排除B项;“开创”一词表述有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无公务员选拔方式所占比重的信息,排除D项。
A
12. (2025辽宁期末)1948年11月,中共中央华北局发布《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号召“所有文化水平低的党员和干部,都必须努力地、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与定期的严格的考试制度。这一决定(  )
A. 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需要 B. 有利于解放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C. 为保障全国执政奠定了制度基础 D. 为进行战略大决战准备了条件
【解析】 中共中央华北局发布《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旨在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文化水平,建立学习和考试制度,为城市管理和建设打基础,促进解放区城市建设发展,故选B项;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转移至城市,排除A项;材料与制度建设无关,且当时中共尚未执政,排除C项;1948年9月战略大决战已开始,排除D项。
B
13. (2025郑州期中)1694年英国出现第一个限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成为议员的法律。1700年《吏治澄清法》进一步明确规定政府内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人员均不能是议会下院议员。英国实施以上措施旨在(  )
A. 维护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B. 缓解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C. 限制国王对议会的干涉 D. 确保议会对政权的监督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立法限制政府工作人员成为议员,以保证政府稳定性,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对政党属性进行干预,排除B项;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前,执政党更迭导致政府官员大量更换,影响政府运转,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法案旨在稳定政府工作,非针对国王,排除C项;“确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A
14. (2025深圳期中)20世纪,随着美国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官集团日益崛起与膨胀,他们可以通过提供方案、资料和信息等途径来影响总统决策,通过参与政治决策的形式来制约总统,而在执行政策与法律的过程中,他们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改变总统政策的初衷。材料表明美国文官(  )
A. 打破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实现了宪法权利框架的重构
C. 扭转了国会权力衰微的趋势 D. 成为权力结构中的制衡力量
【解析】 文官集团能够影响总统决策、制约总统,表明美国文官成了权力结构中的制衡力量,对总统的权力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平衡作用,故选D项;三权分立体制是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文官作用的增强是这一体制的表现,而非打破这一体制,排除A项;文官集团影响的是总统决策等行为,并未实现宪法权利框架的重构,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会权力问题,排除C项。
D
15. (2025肇庆期末)1978年,卡特政府在颁布的《文官制度改革法》中规定,在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低级文官时,对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人群的录用比例,要根据性别、种族或民族在其所在城市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而定。卡特政府的举措(  )
A. 克服了多党制的社会弊端 B. 平衡了美国各阶层间的利益
C. 增强了政治运行的稳定性 D. 回应了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解析】 这些改革与当时美国社会中追求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黑人运动有关,从中可以看出卡特政府的举措回应了社会发展的诉求,故选D项;多党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集团轮流执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特征,它的社会弊端是不能克服的,排除A项;平衡美国各阶层利益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仅是低级文官的招聘,不能得出政治运行稳定增强的结论,排除C项。
D
16. (2025辽宁期末)下表所示为1968—1998年英国文官人数统计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英国(  )
【解析】 文官人数减少有助于降低政府开支,尤其是薪酬和福利等成本,同时提高行政效率。这种做法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方式,故选C项。
年份 1968年 1979年 1984年 1990年 1998年
人数 约76万 73.2万 63.3万 56.4万 约50万
A. 社会就业形势严峻 B. 行政事务日益减少
C. 行政成本得到控制 D. 国家治理水平下降
C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揭阳期中)(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明确提出“精贡举”的主张,要求改革“专以辞赋取士”的科举制。他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范仲淹的改革之方是让地方“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然后“进士先策论而后诗赋,诸科墨义之外,更通经旨。使人不专辞藻,必明理道,则天下讲学必兴,浮薄知劝,最为至要”。
——摘编自范立舟《论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期间的思想倾向》
材料二 在王安石看来,国家兴学办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用合一的人才,为学为文要有补于世。他主张文武并举,反对“文武异道”,主张既要做到通晓“朝廷礼乐刑政之事”,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崇尚朝廷实用的礼法、乐教、刑罚、政令,反对“重章句轻涵义”的“无补之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王安石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还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要有符合各方面所需人才的稳定来源,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的培养就应以学校为主,而不能以科举为主。
——摘编自朱虹、龙溪虎《千年回眸王安石(四)——举才济世创办新学》
(1) 根据材料,概括范仲淹、王安石科举改革思想的共同之处。(6分)
答案:共同之处:强调实用之学,反对过度重视诗赋和儒经章句;要求提高学校选官的地位,降低科举选才的比重;增强人才选拔和朝廷需求的针对性。(任答两点,6分)
(2)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王安石人才培养“不能以科举为主”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持论有据,逻辑清晰)(13分)
答案:[示例一]评析: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1分)
王安石开始变法时,北宋朝廷面临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以及严重的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其中,北宋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是造成冗官问题的重要因素。且宋初科举考试内容重文轻武,所选人才难以应对边疆危机。通过官办学校体系开展专业化的教育,可以相对稳定地为国家提供法律、医药、天文历算和军事人才,缓和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10分)
总之,尽管这一观点在当时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改革行动,但它充分体现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针对时弊,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智慧。(2分)
[示例二]评析:这一观点不可能真正付诸实践。(1分)
北宋时期是科举制发展成熟的时期。科举录取规模扩大、程序逐渐完善,已成为选拔官员的主渠道。科举制度还是宋初崇文抑武国策的重要一环,在防范武将专权风险的政策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改革面临的严峻形势,实用人才会优先安排到富国强兵的改革一线任职,从中央到地方官学教育缺乏充足的培养实用人才的师资保障。以学校选官取代科举选官,不但无法在短期内满足朝廷的人才需求,反而会招致守旧势力和通过科举入仕的文官群体的联合反对。(10分)
总之,王安石的这一观点没有充分考虑北宋的政治传统和改革政策背景,不可能指导教育领域的改革顺利推行。(2分)
18. (17分)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9分)
答案: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任答三点,9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与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异同。(8分)
答案:相同:两者都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的稳定的文官制度;都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任答两点,4分)
不同:西方实行“两官分途”,中国根据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安排工作;西方坚持“政治中立”,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方服务于政府,中国服务于人民;西方注重才能,中国要求德才兼备。(任答两点,4分)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