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子目3 宗教伦理与教化(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子目3 宗教伦理与教化(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26 16:55:24

文档简介

子目三 宗教伦理与教化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时期 中古基督教 近代新教
表现 ①文化:保存古典文化,宣讲教义②教育:开办学校,以宗教为目的,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作用③社会:介入社会生活,节日与基督教有关 ①宗教: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②社会: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影响 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①适应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诉求②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和思想③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宗教冲突,迫害“异端”
【概念】宗教伦理
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修养体系。集中体现为人自身的精神与肉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诸关系的处理原则。其社会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道德的感化而影响信众。
【易错】改革宗教≠否定宗教
欧洲的宗教改革只是否定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但其仍然信仰上帝和《圣经》,并成立了新的教会组织。
核心探究
1. 【学思之窗】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想一想:基督教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基督教为封建主阶级提供了现实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作用;基督教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基督教教义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宗教依据。
2. 【史料阅读】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的?
答案:史料对新教既有肯定也有批判。充分肯定了新教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但是新教的主张束缚了人们的行为,麻醉了人们的思想。
3. 【探究】新教伦理的影响
对于这种入世的新教禁欲主义,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在打碎禁锢获利冲动的镣铐的过程中,入世禁欲主义不仅使这种冲动合法化,更(就我们所讨论的意义而言)将其视作是上帝的直接意志。(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根据史料,分析新教的宗教伦理对于西欧具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将人们从传统伦理观念中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思想障碍,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3. (2022重庆高考)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该现象揭示出当时(  )
A. 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 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 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 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答案】 D
【解析】 宗教改革后,新教地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人人在《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故选D项;材料中未提及贵族,排除A项;B项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不符合材料主旨;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C项“平民引领”说法不妥。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8世纪中叶,查理大帝在不断对外扩张中推行基督教化的政策,强制人们参加具有救赎价值的宗教仪式,违抗者课以沉重的赋税。这一情况表明(  )
A. 查理大帝是基督教的狂热信徒
B. 基督教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C. 欧洲专制皇权摧毁了中古文化
D. 基督教是中世纪欧洲王权的根源
【答案】 B
【解析】 查理大帝推行基督教化政策,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基督教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利于稳定统治,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查理大帝是否对基督教狂热,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反映查理大帝是否摧毁了中古文化,且基督教是中古文化的一部分,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基督教与王权的关系,排除D项。
2. (2025深圳期中)在中世纪,基督教教士们的主要任务是宣讲教义。但修道士为指导信徒,不得不教授他们读和写,以及那些为教会事务和仪式所必需的艺术与科学,如书法、绘画、音乐和历法知识。这体现出中世纪基督教(  )
A. 传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
B.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强化
C. 对社会具有双重性影响
D. 推动神权和世俗文化的和解
【答案】 C
【解析】 中世纪西欧的修道士不仅传授基督教教义,禁锢了人们的欲望和思想,还传授艺术和科学等知识,传承了文化,这说明中世纪基督教对社会具有双重性影响,故选C项;此项只涉及了中世纪基督教传承文化的一方面,表述片面,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中世纪基督教强化神权,且“推动神权和世俗文化的和解”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3. 1179年,有教会规定:“要将充足的圣俸留给每个教堂,主教要告诉神职人员和学者们,教师的需求必须满足,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教会如此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强化社会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B. 培养神职人员,维护教会利益
C. 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古典精神
D.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要将充足的圣俸留给每个教堂……教师的需求必须满足,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可知,教会重视对教师和求学人员的培养,其目的是吸纳更多的人才,进而为教会服务,维护教会利益,故选B项。
4. (2025深圳期末)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禁欲主义强烈谴责把追求财富作为其行为的目的本身;但是如果这财富的获得是在履行天职的劳动中结出的果实,那么它就是合理。”下列选项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 新教反对追求财富
B. 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禁欲主义遭到摒弃
D. 努力劳动得到新教提倡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马克斯·韦伯指出,新教禁欲主义不支持以追求财富为目的,但如果财富是在认真劳动中获得的,它被视为上帝的赐福,故选D项;A项部分正确,忽略了财富在劳动中获得时被视为上帝赐福的观点,排除;B项未涉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也未体现禁欲主义对劳动和财富的看法,排除;C项与原文相悖,原文说明了在特定条件下,劳动中获得的财富被视为上帝赐福,排除。
5. (2025重庆期末)路德、加尔文等宗教改革者倡导欧洲人学习与《圣经》有关的知识,包括语言、历史、天文、地理、植物学、矿物学和动物学等。到16世纪,北欧和中欧很多地区都建立了繁荣的公共教育体系。这表明宗教改革(  )
A. 驱散了宗教和专制带来的黑暗
B.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C. 推动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 使人们摆脱对上帝的迷信
【答案】 C
【解析】 在宗教改革的推动下,欧洲的公共教育得到发展,这说明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选C项;“驱散了”说法过于夸张,且17、18世纪启蒙运动反教权反封建专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是启蒙运动,排除B项;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会教权,而非摆脱对上帝的迷信,排除D项。
6. 路德从根本上怀疑人的行为在灵魂的得救中的意义,于是转向保罗和奥古斯丁,特别是《圣经》中“信仰是唯一标准”的说法。他认为在“上帝”和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由此可见,路德的新教(  )
A. 旨在消除教会的中介作用
B. 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心灵得救
C. 反对基督教会的基本教义
D. 主张世俗世界和天主教会合二为一
【答案】 A
【解析】 路德强调人和“上帝”可以直接沟通,不需要教会和教皇充当中介的角色,说明路德的新教旨在消除教会的中介作用,故选A项;路德强调人可以通过信仰得救,不是通过努力使心灵得救,排除B项;路德并不反对基督教会的基本教义,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并不主张世俗世界和天主教会合二为一,排除D项。
7. (2024朝阳期末)加尔文认为,“上帝”在“创世”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选民”和“弃民”,那些现实生活中精力充沛、顽强奋斗、不畏艰苦与挫折,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的人便是“选民”;反之,贫穷、挨饿者便是“弃民”。对此,人们只能恭敬服从,一切救赎、善功等皆无济于事。这一观点(  )
A. 摒弃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 有效维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 推动了教权和王权的分离
D.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答案】 D
【解析】 加尔文肯定了人们通过奋斗获得事业成功,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迎合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D项正确;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排除A项;新教反对教皇权威,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教权和王权长期并立,排除C项。
8. (2025泉州期末)中世纪,欧洲婚礼的仪式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只需要教士主持;17世纪起,婚礼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登记,且一定要有证婚人。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婚礼仪式趋向复杂 B. 世俗权力的加强
C. 婚礼程序更加规范 D. 宗教信仰的式微
【答案】 B
【解析】 相比中世纪而言,17世纪世俗政府在婚礼仪式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反映了当时世俗权力进一步增强,故选B项;婚礼仪式的决定权从教会转向政府有利于简化婚礼仪式,促进世俗生活的自由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婚礼仪式程序的变化,排除C项;世俗权力的扩大有利于限制教会的权力,但是并未否定宗教信仰,不会导致宗教信仰式微,排除D项。
9. 在公法领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内容;在私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这体现了(  )
A. 欧美各国法律相互借鉴
B. 宗教高于法律成为常态
C. 宗教伦理与教化的影响
D. 平衡制约机制受到挑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在私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可知强调宗教在生活中的重要影响,C项正确。子目三 宗教伦理与教化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时期 中古基督教 近代新教
表现 ①文化:保存 文化,宣讲教义②教育:开办学校,以 为目的,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作用③社会:介入社会生活,节日与基督教有关 ①宗教:反对 ,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②社会:提倡节俭和积极 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影响 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影响人们的 和日常行为 ①适应 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诉求②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和思想③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宗教冲突,迫害“异端”
【概念】宗教伦理
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修养体系。集中体现为人自身的精神与肉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诸关系的处理原则。其社会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道德的感化而影响信众。
【易错】改革宗教≠否定宗教
欧洲的宗教改革只是否定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但其仍然信仰上帝和《圣经》,并成立了新的教会组织。
核心探究
1. 【学思之窗】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想一想:基督教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2. 【史料阅读】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的?
3. 【探究】新教伦理的影响
对于这种入世的新教禁欲主义,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在打碎禁锢获利冲动的镣铐的过程中,入世禁欲主义不仅使这种冲动合法化,更(就我们所讨论的意义而言)将其视作是上帝的直接意志。(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根据史料,分析新教的宗教伦理对于西欧具有怎样的影响。
3. (2022重庆高考)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该现象揭示出当时(  )
A. 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 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 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 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本 课 小 结
【课时作业】
1. 8世纪中叶,查理大帝在不断对外扩张中推行基督教化的政策,强制人们参加具有救赎价值的宗教仪式,违抗者课以沉重的赋税。这一情况表明(  )
A. 查理大帝是基督教的狂热信徒
B. 基督教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C. 欧洲专制皇权摧毁了中古文化
D. 基督教是中世纪欧洲王权的根源
2. (2025深圳期中)在中世纪,基督教教士们的主要任务是宣讲教义。但修道士为指导信徒,不得不教授他们读和写,以及那些为教会事务和仪式所必需的艺术与科学,如书法、绘画、音乐和历法知识。这体现出中世纪基督教(  )
A. 传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
B.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强化
C. 对社会具有双重性影响
D. 推动神权和世俗文化的和解
3. 1179年,有教会规定:“要将充足的圣俸留给每个教堂,主教要告诉神职人员和学者们,教师的需求必须满足,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教会如此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强化社会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B. 培养神职人员,维护教会利益
C. 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古典精神
D.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
4. (2025深圳期末)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禁欲主义强烈谴责把追求财富作为其行为的目的本身;但是如果这财富的获得是在履行天职的劳动中结出的果实,那么它就是合理。”下列选项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 新教反对追求财富
B. 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禁欲主义遭到摒弃
D. 努力劳动得到新教提倡
5. (2025重庆期末)路德、加尔文等宗教改革者倡导欧洲人学习与《圣经》有关的知识,包括语言、历史、天文、地理、植物学、矿物学和动物学等。到16世纪,北欧和中欧很多地区都建立了繁荣的公共教育体系。这表明宗教改革(  )
A. 驱散了宗教和专制带来的黑暗
B.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C. 推动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 使人们摆脱对上帝的迷信
6. 路德从根本上怀疑人的行为在灵魂的得救中的意义,于是转向保罗和奥古斯丁,特别是《圣经》中“信仰是唯一标准”的说法。他认为在“上帝”和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由此可见,路德的新教(  )
A. 旨在消除教会的中介作用
B. 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心灵得救
C. 反对基督教会的基本教义
D. 主张世俗世界和天主教会合二为一
7. (2024朝阳期末)加尔文认为,“上帝”在“创世”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选民”和“弃民”,那些现实生活中精力充沛、顽强奋斗、不畏艰苦与挫折,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的人便是“选民”;反之,贫穷、挨饿者便是“弃民”。对此,人们只能恭敬服从,一切救赎、善功等皆无济于事。这一观点(  )
A. 摒弃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 有效维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 推动了教权和王权的分离
D.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8. (2025泉州期末)中世纪,欧洲婚礼的仪式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只需要教士主持;17世纪起,婚礼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登记,且一定要有证婚人。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婚礼仪式趋向复杂 B. 世俗权力的加强
C. 婚礼程序更加规范 D. 宗教信仰的式微
9. 在公法领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内容;在私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这体现了(  )
A. 欧美各国法律相互借鉴
B. 宗教高于法律成为常态
C. 宗教伦理与教化的影响
D. 平衡制约机制受到挑战(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子目三 宗教伦理与教化
时期 中古基督教 近代新教
表现 ①文化:保存______文化,宣讲教义 ②教育:开办学校,以______为目的,但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发挥作用 ③社会:介入社会生活,节日与基督教有关 ①宗教:反对____________,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
②社会:提倡节俭和积极______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影响 强化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影响人们的____________和日常行为 ①适应____________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诉求
②坚持基督教基本教义,束缚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③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宗教冲突,迫害“异端”
古典
宗教
教皇权威
入世
思想意识
原始积累
【概念】宗教伦理
是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道德修养体系。集中体现为人自身的精神与肉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诸关系的处理原则。其社会作用主要体现为通过道德的感化而影响信众。
【易错】改革宗教≠否定宗教
欧洲的宗教改革只是否定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但其仍然信仰上帝和《圣经》,并成立了新的教会组织。
1. 【学思之窗】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想一想:基督教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基督教为封建主阶级提供了现实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留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作用;基督教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基督教教义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宗教依据。
2. 【史料阅读】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的?
答案:史料对新教既有肯定也有批判。充分肯定了新教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但是新教的主张束缚了人们的行为,麻醉了人们的思想。
3. 【探究】新教伦理的影响
对于这种入世的新教禁欲主义,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概括: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在打碎禁锢获利冲动的镣铐的过程中,入世禁欲主义不仅使这种冲动合法化,更(就我们所讨论的意义而言)将其视作是上帝的直接意志。(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根据史料,分析新教的宗教伦理对于西欧具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将人们从传统伦理观念中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思想障碍,促进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3. (2022重庆高考)在16世纪的新教地区,每个面包匠和烛台制造师都能拥有一本《圣经》。他们可以在工棚里独自研究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必担心在火刑柱上被烧死。该现象揭示出当时(  )
A. 贵族失去宗教特权 B. 传统的惩戒方式已被废除
C. 平民引领宗教改革 D. 天主教会思想专制遭削弱
【解析】 宗教改革后,新教地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人人在《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故选D项;材料中未提及贵族,排除A项;B项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不符合材料主旨;宗教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C项“平民引领”说法不妥。
D
1. 8世纪中叶,查理大帝在不断对外扩张中推行基督教化的政策,强制人们参加具有救赎价值的宗教仪式,违抗者课以沉重的赋税。这一情况表明(  )
A. 查理大帝是基督教的狂热信徒 B. 基督教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C. 欧洲专制皇权摧毁了中古文化 D. 基督教是中世纪欧洲王权的根源
【解析】 查理大帝推行基督教化政策,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基督教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利于稳定统治,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查理大帝是否对基督教狂热,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反映查理大帝是否摧毁了中古文化,且基督教是中古文化的一部分,排除C项;材料也没有体现出基督教与王权的关系,排除D项。
B
2. (2025深圳期中)在中世纪,基督教教士们的主要任务是宣讲教义。但修道士为指导信徒,不得不教授他们读和写,以及那些为教会事务和仪式所必需的艺术与科学,如书法、绘画、音乐和历法知识。这体现出中世纪基督教(  )
A. 传承并发展了传统文化 B. 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不断强化
C. 对社会具有双重性影响 D. 推动神权和世俗文化的和解
【解析】 中世纪西欧的修道士不仅传授基督教教义,禁锢了人们的欲望和思想,还传授艺术和科学等知识,传承了文化,这说明中世纪基督教对社会具有双重性影响,故选C项;此项只涉及了中世纪基督教传承文化的一方面,表述片面,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中世纪基督教强化神权,且“推动神权和世俗文化的和解”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C
3. 1179年,有教会规定:“要将充足的圣俸留给每个教堂,主教要告诉神职人员和学者们,教师的需求必须满足,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教会如此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强化社会教化,稳定社会秩序 B. 培养神职人员,维护教会利益
C. 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古典精神 D. 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转型
【解析】 据材料“要将充足的圣俸留给每个教堂……教师的需求必须满足,求知的大门向求学的人敞开”可知,教会重视对教师和求学人员的培养,其目的是吸纳更多的人才,进而为教会服务,维护教会利益,故选B项。
B
4. (2025深圳期末)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禁欲主义强烈谴责把追求财富作为其行为的目的本身;但是如果这财富的获得是在履行天职的劳动中结出的果实,那么它就是合理。”下列选项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 新教反对追求财富 B. 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禁欲主义遭到摒弃 D. 努力劳动得到新教提倡
D
【解析】 根据材料,马克斯·韦伯指出,新教禁欲主义不支持以追求财富为目的,但如果财富是在认真劳动中获得的,它被视为上帝的赐福,故选D项;A项部分正确,忽略了财富在劳动中获得时被视为上帝赐福的观点,排除;B项未涉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也未体现禁欲主义对劳动和财富的看法,排除;C项与原文相悖,原文说明了在特定条件下,劳动中获得的财富被视为上帝赐福,排除。
5. (2025重庆期末)路德、加尔文等宗教改革者倡导欧洲人学习与《圣经》有关的知识,包括语言、历史、天文、地理、植物学、矿物学和动物学等。到16世纪,北欧和中欧很多地区都建立了繁荣的公共教育体系。这表明宗教改革(  )
A. 驱散了宗教和专制带来的黑暗 B.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C. 推动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D. 使人们摆脱对上帝的迷信
【解析】 在宗教改革的推动下,欧洲的公共教育得到发展,这说明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故选C项;“驱散了”说法过于夸张,且17、18世纪启蒙运动反教权反封建专制,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是启蒙运动,排除B项;宗教改革反对的是教会教权,而非摆脱对上帝的迷信,排除D项。
C
6. 路德从根本上怀疑人的行为在灵魂的得救中的意义,于是转向保罗和奥古斯丁,特别是《圣经》中“信仰是唯一标准”的说法。他认为在“上帝”和人之间不存在人为隔离。由此可见,路德的新教(  )
A. 旨在消除教会的中介作用 B. 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努力使心灵得救
C. 反对基督教会的基本教义 D. 主张世俗世界和天主教会合二为一
【解析】 路德强调人和“上帝”可以直接沟通,不需要教会和教皇充当中介的角色,说明路德的新教旨在消除教会的中介作用,故选A项;路德强调人可以通过信仰得救,不是通过努力使心灵得救,排除B项;路德并不反对基督教会的基本教义,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并不主张世俗世界和天主教会合二为一,排除D项。
A
7. (2024朝阳期末)加尔文认为,“上帝”在“创世”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选民”和“弃民”,那些现实生活中精力充沛、顽强奋斗、不畏艰苦与挫折,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的人便是“选民”;反之,贫穷、挨饿者便是“弃民”。对此,人们只能恭敬服从,一切救赎、善功等皆无济于事。这一观点(  )
A. 摒弃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 有效维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 推动了教权和王权的分离 D.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解析】 加尔文肯定了人们通过奋斗获得事业成功,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迎合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要求,D项正确;新教仍然坚持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排除A项;新教反对教皇权威,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教权和王权长期并立,排除C项。
D
8. (2025泉州期末)中世纪,欧洲婚礼的仪式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只需要教士主持;17世纪起,婚礼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登记,且一定要有证婚人。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婚礼仪式趋向复杂 B. 世俗权力的加强
C. 婚礼程序更加规范 D. 宗教信仰的式微
【解析】 相比中世纪而言,17世纪世俗政府在婚礼仪式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反映了当时世俗权力进一步增强,故选B项;婚礼仪式的决定权从教会转向政府有利于简化婚礼仪式,促进世俗生活的自由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婚礼仪式程序的变化,排除C项;世俗权力的扩大有利于限制教会的权力,但是并未否定宗教信仰,不会导致宗教信仰式微,排除D项。
B
9. 在公法领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内容;在私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这体现了(  )
A. 欧美各国法律相互借鉴 B. 宗教高于法律成为常态
C. 宗教伦理与教化的影响 D. 平衡制约机制受到挑战
【解析】 根据材料“在私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可知强调宗教在生活中的重要影响,C项正确。
C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