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大湾区期末)楚汉战争时,刘邦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余悉除去秦法。”汉朝建立之初,“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秦法)宜于时者,作律九章”。这说明汉初( )
A. 关中地区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方略
C. 宰相实现了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承袭秦朝法律并有所损益
2. (2025洛阳期中)汉宣帝曾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殊死皆上请”,这被称为容隐。容隐制度的出现( )
A. 有利于维护宗族的和谐
B. 推动了法律儒家化进程
C. 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D. 削弱了法律原有的权威
3. (2025泉州期末)秦始皇发布“民不得擅徙”的禁令,此后历朝加以沿袭。《唐律疏议·捕亡律》规定,若没有得到政府的同意,从户籍地离开的人要按律处理。这些措施( )
A. 杜绝了人口的正常流动
B. 适应了自然经济发展需要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推动了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4. (2025南通期中)《历代帝王图卷》是唐初宫廷画师阎立本的作品。作者抓住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13位先代帝王各自的性格特点,为这些帝王赋予了或沉稳从容、气宇轩昂,或面色虚浮、色厉内荏等不同的形象。该作品( )
A. 融合了多种传统绘画风格
B.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
C. 具有以古鉴今的教化功能
D. 意在强调唐朝的正统地位
5. (2025郑州期末)宋初颁布的《宋刑统》篇目结构和基本内容沿袭唐律,但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条款比《唐律疏议》明显增加,如《杂律》中规定了质举财务的取息标准、契约的法律效力等。这反映出宋朝( )
A.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B. 民事法律成就突出
C. 商品经济取得发展
D. 过度强化中央集权
6. (2025佛山期末)1544年广东增城《沙堤乡约》的约正伍万春在《甘泉圣训约序》中提到,在乡约之中提倡宣讲六谕有特别意义:“宣以圣谕,不忘君也,忠也……申以训词,教民睦也,顺也。”这体现了( )
A. 皇权对基层教化的渗透
B. 乡约确保民众和睦相处
C. 皇权不断加强达到顶峰
D. 法律与乡约的紧密结合
7.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下图是各省府各州县印发的乡约部分内容。对图中乡约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B. 表明儒学伦理开始与法律合流
C. 理学开始在基层得到普及
D. 体现了法律与教化结合的特点
8. (2025深圳期末)1952年,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发表,随即传唱全国,歌词写道:“烟囱像森林,钢水在沸腾……叫洪水听候使唤,叫沙漠盖上绿荫……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这首歌曲( )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保障了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 有利于激发人民建设热情
D. 反映工人阶级的关键作用
9. (2025南通期末)下图为1964年创作的油画《南泥湾》(局部),体现了陕甘宁边区军民“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该画的创作( )
A. 展示了边区土地改革的成果
B. 弘扬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C. 还原了敌后战场的战斗场面
D. 歌颂了军民投身工业化建设
10. (2025潍坊期中)下表所示为1982年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旨在( )
3月16日,《春风吹拂南京路》一文进一步反映了南京路上四百多家商店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万人夸”营业员的先进经验已遍及十里长街。请看:顾客进门——总招待笑脸相迎顾客近柜——营业员开口有请顾客挑选——营业员百拿不厌顾客特殊——服务员细致照顾顾客焦急——药剂员急人所难
A. 提高营业员思想道德品质
B. 推动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宣传上海改革开放新成就
D. 倡导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
11. (2025吉林期末)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接连出台。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的经济法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3,制定的民商法数量更是翻了一番。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 )
A. 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
B. 法治建设开始进入新的时期
C. 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法治建设
12. (2025郑州期末)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一种对法治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与依归感。所以,法律无“信”不立,法律无“信”不行。据此推知( )
A. 法律保障人权就能切实有效实施
B. 民众诚信法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C. 法治建设应培育人民的法治意识
D. 人民法治素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13. (2025苏州期中)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恩格斯意在表明罗马法( )
A. 巩固罗马的统治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基本上适应近代欧洲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
D. 为近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14.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倡导人们“为了获得自我确证,最好的手段就是孜孜不倦地进行职业劳动”,“让上帝喜悦的唯一手段……仅仅是履行入世的义务,也即投入个人的终身职务”。韦伯旨在说明( )
A. 宗教改革各派别主张完全一致
B. 新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C. 传统宗教伦理观念被完全否定
D. 新教仍然坚持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15. (2025太原期中)拿破仑在位期间,实际上制定颁布过1804年《法国民法典》、1807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和《法国商法典》、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以及1810年《法国刑法典》等法典。这表明拿破仑( )
A. 追求人人平等 B. 实践了共和政体
C. 认同启蒙思想 D. 完善了法律体系
16. (2025郑州期末)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39条规定:“作为一般规则,听审是公开的。”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要求“被告人有权利得到公正陪审团的迅速、公开的审判”。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06条、德国《法院组织法》第169条、日本《宪法》第82条都规定了审判程序公开制度。这( )
A. 有利于司法公正 B. 保证了人民权利
C. 体现了主权在民 D. 实现了立法公平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黑龙江期中)(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者对唐宋家训内容的量化分析(单位:篇)
内容 唐 宋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勉学、治学 3 29
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等) 3 14
治家(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等) 6 24
处世(交友、尊师、敬长、礼仪等) 5 26
从政 11 17
治国 2 4
女诫 5 2
教子原则 2 6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唐宋家训内容变化的整体、局部情况或某一方面的情况提炼观点,并进行具体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18. (2025扬州期末)(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西欧中世纪的市民社会革命无疑成为近代理性法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基础。新的商法体系的出现,意味着大规模商品交易活动和以新兴商人集团为主体的市民阶级对法律的迫切需求。经过法律训练的官员作出专职裁判的做法得到重视,商事法院体系的形成表明了商人集团法律自主权的确立。在近代西方法律文明的成长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事件是1492年美洲大陆的发现。随着海外扩张的加剧,各国之间的商业竞争往往通过战争或保护关税的各种禁令来进行,从而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准则的形成与发展。
——摘编自公丕祥《江苏社科名家文库·公丕祥卷》
材料二 严复是19世纪末我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他主张采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但反对那种对西法不详加研究而盲目地抄袭。他认为君如不能胜任卫民的职责就应撤换,法令如违背卫民的宗旨就应改变。在他看来,西方各国法律的优点就在于以提高人民的智、德、力为准则。他建议“集合各法律之学者,杂议公允,造为一律,以专治来寓中土之外国人”,还主张任命总理各国讼狱大臣一人,负责办理中外交涉和在华各国人之间的交涉,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前之领事国官理刑之权悉去之”。
——摘编自张晋藩《学术与生活》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形成的推动因素。(12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严复的主要法律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价值。(9分)(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大湾区期末)楚汉战争时,刘邦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余悉除去秦法。”汉朝建立之初,“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秦法)宜于时者,作律九章”。这说明汉初( )
A. 关中地区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方略
C. 宰相实现了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承袭秦朝法律并有所损益
【解析】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获得关中父老支持,承诺废除秦法。汉朝建立后,萧何参考秦法制定了《九章律》,以维护社会秩序,故选D项;《九章律》是汉初全国性律法,不仅仅限于关中地区,排除A项;汉初治国以黄老之术为主,结合刑律,排除B项;萧何制定《九章律》不代表全面控制朝政,排除C项。
D
2. (2025洛阳期中)汉宣帝曾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殊死皆上请”,这被称为容隐。容隐制度的出现( )
A. 有利于维护宗族的和谐 B. 推动了法律儒家化进程
C. 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D. 削弱了法律原有的权威
【解析】 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法律儒家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故选B项;容隐制度其核心并非直接维护宗族的和谐,而是强调亲属间的相互扶持与隐瞒,排除A项;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疏议》的颁布,排除C项;容隐制度并未削弱法律原有的权威,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对法律责任的调整,体现了法律与儒家伦理的结合,排除D项。
B
3. (2025泉州期末)秦始皇发布“民不得擅徙”的禁令,此后历朝加以沿袭。《唐律疏议·捕亡律》规定,若没有得到政府的同意,从户籍地离开的人要按律处理。这些措施( )
A. 杜绝了人口的正常流动 B. 适应了自然经济发展需要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推动了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解析】 古代封建王朝限制人口流动,以确保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障农业生产。这些措施适应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限制人口流动与增加财政收入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限制流动有利于土地所有权稳固,不推动其变化,排除D项。
B
4. (2025南通期中)《历代帝王图卷》是唐初宫廷画师阎立本的作品。作者抓住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13位先代帝王各自的性格特点,为这些帝王赋予了或沉稳从容、气宇轩昂,或面色虚浮、色厉内荏等不同的形象。该作品( )
A. 融合了多种传统绘画风格 B.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
C. 具有以古鉴今的教化功能 D. 意在强调唐朝的正统地位
【解析】 阎立本的这幅作品通过描绘历代帝王的形象,并赋予其性格特征,旨在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传达一定的道德或政治寓意,提醒观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故选C项。
C
5. (2025郑州期末)宋初颁布的《宋刑统》篇目结构和基本内容沿袭唐律,但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条款比《唐律疏议》明显增加,如《杂律》中规定了质举财务的取息标准、契约的法律效力等。这反映出宋朝( )
A.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B. 民事法律成就突出
C. 商品经济取得发展 D. 过度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的法律较唐朝增加了许多民事方面的内容,用以解决财务纠纷,故选C项;A、D两项材料并未提及,排除;材料只涉及双方的对比,“成就突出”表述过分夸大,排除B项。
C
6. (2025佛山期末)1544年广东增城《沙堤乡约》的约正伍万春在《甘泉圣训约序》中提到,在乡约之中提倡宣讲六谕有特别意义:“宣以圣谕,不忘君也,忠也……申以训词,教民睦也,顺也。”这体现了( )
A. 皇权对基层教化的渗透 B. 乡约确保民众和睦相处
C. 皇权不断加强达到顶峰 D. 法律与乡约的紧密结合
【解析】 明朝乡约以宣讲皇帝圣谕为主,强调忠君思想,有明显的专制色彩,体现了皇权对基层教化的渗透,故选A项;材料体现明朝乡约内容的变化,无法得出乡约内容转变后起到的效果,且“确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皇权达到了顶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法律与乡约的结合,排除D项。
A
7.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下图是各省府各州县印发的乡约部分内容。对图中乡约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B. 表明儒学伦理开始与法律合流
C. 理学开始在基层得到普及 D. 体现了法律与教化结合的特点
D
【解析】 清朝雍正时期的乡约宣讲内容涉及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并常引用《大清律例》。即乡约由儒学士人发起,后政府推广,具有法律约束力,故选D项;A项“全面提高”说法不妥;B、C两项的“开始”说法不妥。
8. (2025深圳期末)1952年,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发表,随即传唱全国,歌词写道:“烟囱像森林,钢水在沸腾……叫洪水听候使唤,叫沙漠盖上绿荫……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这首歌曲( )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保障了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 有利于激发人民建设热情 D. 反映工人阶级的关键作用
【解析】 歌词描绘了工业生产的繁荣和人们建设的热情,强调了与时间赛跑的劳动热情和建设力量,故选C项;歌曲发表于1952年,早于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排除A项;歌曲反映的建设热情不能直接说明保障了工业化的顺利开展,因为工业化涉及多方面因素,排除B项;歌曲表达的是全民的建设热情,不仅限于工人阶级,排除D项。
C
9. (2025南通期末)下图为1964年创作的油画《南泥湾》(局部),体现了陕甘宁边区军民“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该画的创作( )
【解析】 画作中的“一把镢头一支枪”正是艰苦奋斗时代精神的体现,既强调了生产自给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保卫党中央的坚定决心,故选B项。
A. 展示了边区土地改革的成果
B. 弘扬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C. 还原了敌后战场的战斗场面
D. 歌颂了军民投身工业化建设
B
10. (2025潍坊期中)下表所示为1982年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旨在( )
3月16日,《春风吹拂南京路》一文进一步反映了南京路上四百多家商店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万人夸”营业员的先进经验已遍及十里长街。请看:
顾客进门——总招待笑脸相迎
顾客近柜——营业员开口有请
顾客挑选——营业员百拿不厌
顾客特殊——服务员细致照顾
顾客焦急——药剂员急人所难
A. 提高营业员思想道德品质 B. 推动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宣传上海改革开放新成就 D. 倡导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
D
【解析】 南京路上商店的变化和营业员的先进经验,展现了新时期营业员的新风尚、新面貌,故选D项;营业员服务态度好不等于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排除A项;商业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的是商品流通、商业活动等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的改革调整,排除B项;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
11. (2025吉林期末)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接连出台。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的经济法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3,制定的民商法数量更是翻了一番。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 )
A. 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 B. 法治建设开始进入新的时期
C. 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法治建设
【解析】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相继制定各种经济法律,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故选D项;“人民民主原则”与法律制定的过程有关,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法治建设新的时期,排除B项;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与法律教育和普及有关,排除C项。
D
12. (2025郑州期末)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一种对法治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与依归感。所以,法律无“信”不立,法律无“信”不行。据此推知( )
A. 法律保障人权就能切实有效实施
B. 民众诚信法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C. 法治建设应培育人民的法治意识
D. 人民法治素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信仰法律,法律才会发挥作用,因此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培养人民的法治意识,故选C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法律的信仰,是对法治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与依归感,并非民众诚信,排除B项;材料是对法律的信仰,并非人民法治素养,排除D项。
C
13. (2025苏州期中)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恩格斯意在表明罗马法( )
A. 巩固罗马的统治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基本上适应近代欧洲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
D. 为近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解析】 罗马法渗透着“自然法”的精神,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与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的追求相一致,说明了罗马法为近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材料强调罗马法的深远影响,A项属于对当时的影响;材料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立法产生的影响,与近代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C项属于罗马法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D
14.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倡导人们“为了获得自我确证,最好的手段就是孜孜不倦地进行职业劳动”,“让上帝喜悦的唯一手段……仅仅是履行入世的义务,也即投入个人的终身职务”。韦伯旨在说明( )
A. 宗教改革各派别主张完全一致 B. 新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C. 传统宗教伦理观念被完全否定 D. 新教仍然坚持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教提倡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为资产阶级追求财富提供了精神支持,故选B项;宗教改革中各派别的主张不完全一致,形成了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排除A项;新教只是将传统宗教伦理进行了完善,以便更加符合资产阶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不是完全否定,排除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B
15. (2025太原期中)拿破仑在位期间,实际上制定颁布过1804年《法国民法典》、1807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和《法国商法典》、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以及1810年《法国刑法典》等法典。这表明拿破仑( )
A. 追求人人平等 B. 实践了共和政体
C. 认同启蒙思想 D. 完善了法律体系
【解析】 启蒙思想倡导理性、自由、平等和法治。拿破仑的《法国民法典》等法典受此影响,强调私有财产、契约自由和个人权利,显示他对法治和权利观念的认同,故选C项;这些法典的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并非实现人人平等,排除A项;拿破仑建立的是法兰西第一帝国,非共和政体,排除B项;法典的制定旨在整理立法成果、推动法制化、维护秩序和公共利益,并非完善法律体系,排除D项。
C
16. (2025郑州期末)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39条规定:“作为一般规则,听审是公开的。”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要求“被告人有权利得到公正陪审团的迅速、公开的审判”。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06条、德国《法院组织法》第169条、日本《宪法》第82条都规定了审判程序公开制度。这( )
A. 有利于司法公正 B. 保证了人民权利
C. 体现了主权在民 D. 实现了立法公平
【解析】 审判程序公开和允许公众旁听确保了司法过程的透明度,有助于减少腐败和保障审判的公正性,因此有利于司法公正,故选A项;“保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司法程序的公开性,与主权在民的概念关联不大,排除C项;审判程序公开属于司法环节,与立法环节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A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黑龙江期中)(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者对唐宋家训内容的量化分析(单位:篇)
内容 唐 宋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勉学、治学 3 29
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等) 3 14
治家(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等) 6 24
处世(交友、尊师、敬长、礼仪等) 5 26
从政 11 17
治国 2 4
女诫 5 2
教子原则 2 6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唐宋家训内容变化的整体、局部情况或某一方面的情况提炼观点,并进行具体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观点:宋朝家训内容更为注重修身和学识。(2分)
阐述:家训内容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宋朝政府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读书、做官成为社会主流选择,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这些都推动社会更为重视学识,家训内容中对勉学、治学的关注更为增多。随着儒学进一步发展为理学,儒学逐渐世俗化、通俗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增强。北宋理学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促使着读书人对自身修养更加关注,宋朝家训内容中有关修身的内容增加。(9分)家训内容的以上变化,有利于提高家族成员的个人修养、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唐宋家训内容虽有诸多变化,但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这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4分)
18. (2025扬州期末)(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西欧中世纪的市民社会革命无疑成为近代理性法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基础。新的商法体系的出现,意味着大规模商品交易活动和以新兴商人集团为主体的市民阶级对法律的迫切需求。经过法律训练的官员作出专职裁判的做法得到重视,商事法院体系的形成表明了商人集团法律自主权的确立。在近代西方法律文明的成长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事件是1492年美洲大陆的发现。随着海外扩张的加剧,各国之间的商业竞争往往通过战争或保护关税的各种禁令来进行,从而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准则的形成与发展。
——摘编自公丕祥《江苏社科名家文库·公丕祥卷》
材料二 严复是19世纪末我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他主张采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但反对那种对西法不详加研究而盲目地抄袭。他认为君如不能胜任卫民的职责就应撤换,法令如违背卫民的宗旨就应改变。在他看来,西方各国法律的优点就在于以提高人民的智、德、力为准则。他建议“集合各法律之学者,杂议公允,造为一律,以专治来寓中土之外国人”,还主张任命总理各国讼狱大臣一人,负责办理中外交涉和在华各国人之间的交涉,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前之领事国官理刑之权悉去之”。
——摘编自张晋藩《学术与生活》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形成的推动因素。(12分)
答案:推动因素:市民社会革命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壮大;官员受到专业法律的训练;商事法院体系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任答六点,12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严复的主要法律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价值。(9分)
答案:法律思想:辩证地学习西方法律制度;法律应当卫民;法律应当提高民智、民德、民力;改革法制,收回领事裁判权。(4分)
历史价值:有利于民众思想启蒙;推动近代法律思想发展;抨击君主专制;有利于维护司法主权;推动戊戌变法发展。(5分)
谢谢观赏第三单元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大湾区期末)楚汉战争时,刘邦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余悉除去秦法。”汉朝建立之初,“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秦法)宜于时者,作律九章”。这说明汉初( )
A. 关中地区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方略
C. 宰相实现了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承袭秦朝法律并有所损益
【答案】 D
【解析】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获得关中父老支持,承诺废除秦法。汉朝建立后,萧何参考秦法制定了《九章律》,以维护社会秩序,故选D项;《九章律》是汉初全国性律法,不仅仅限于关中地区,排除A项;汉初治国以黄老之术为主,结合刑律,排除B项;萧何制定《九章律》不代表全面控制朝政,排除C项。
2. (2025洛阳期中)汉宣帝曾下诏曰“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殊死皆上请”,这被称为容隐。容隐制度的出现( )
A. 有利于维护宗族的和谐
B. 推动了法律儒家化进程
C. 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D. 削弱了法律原有的权威
【答案】 B
【解析】 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法律儒家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故选B项;容隐制度其核心并非直接维护宗族的和谐,而是强调亲属间的相互扶持与隐瞒,排除A项;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疏议》的颁布,排除C项;容隐制度并未削弱法律原有的权威,而是在特定条件下对法律责任的调整,体现了法律与儒家伦理的结合,排除D项。
3. (2025泉州期末)秦始皇发布“民不得擅徙”的禁令,此后历朝加以沿袭。《唐律疏议·捕亡律》规定,若没有得到政府的同意,从户籍地离开的人要按律处理。这些措施( )
A. 杜绝了人口的正常流动
B. 适应了自然经济发展需要
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 推动了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答案】 B
【解析】 古代封建王朝限制人口流动,以确保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障农业生产。这些措施适应自然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限制人口流动与增加财政收入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限制流动有利于土地所有权稳固,不推动其变化,排除D项。
4. (2025南通期中)《历代帝王图卷》是唐初宫廷画师阎立本的作品。作者抓住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等13位先代帝王各自的性格特点,为这些帝王赋予了或沉稳从容、气宇轩昂,或面色虚浮、色厉内荏等不同的形象。该作品( )
A. 融合了多种传统绘画风格
B. 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
C. 具有以古鉴今的教化功能
D. 意在强调唐朝的正统地位
【答案】 C
【解析】 阎立本的这幅作品通过描绘历代帝王的形象,并赋予其性格特征,旨在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传达一定的道德或政治寓意,提醒观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故选C项。
5. (2025郑州期末)宋初颁布的《宋刑统》篇目结构和基本内容沿袭唐律,但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条款比《唐律疏议》明显增加,如《杂律》中规定了质举财务的取息标准、契约的法律效力等。这反映出宋朝( )
A.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
B. 民事法律成就突出
C. 商品经济取得发展
D. 过度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 C
【解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的法律较唐朝增加了许多民事方面的内容,用以解决财务纠纷,故选C项;A、D两项材料并未提及,排除;材料只涉及双方的对比,“成就突出”表述过分夸大,排除B项。
6. (2025佛山期末)1544年广东增城《沙堤乡约》的约正伍万春在《甘泉圣训约序》中提到,在乡约之中提倡宣讲六谕有特别意义:“宣以圣谕,不忘君也,忠也……申以训词,教民睦也,顺也。”这体现了( )
A. 皇权对基层教化的渗透
B. 乡约确保民众和睦相处
C. 皇权不断加强达到顶峰
D. 法律与乡约的紧密结合
【答案】 A
【解析】 明朝乡约以宣讲皇帝圣谕为主,强调忠君思想,有明显的专制色彩,体现了皇权对基层教化的渗透,故选A项;材料体现明朝乡约内容的变化,无法得出乡约内容转变后起到的效果,且“确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皇权达到了顶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法律与乡约的结合,排除D项。
7.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下图是各省府各州县印发的乡约部分内容。对图中乡约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面提高了乡民道德水平
B. 表明儒学伦理开始与法律合流
C. 理学开始在基层得到普及
D. 体现了法律与教化结合的特点
【答案】 D
【解析】 清朝雍正时期的乡约宣讲内容涉及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并常引用《大清律例》。即乡约由儒学士人发起,后政府推广,具有法律约束力,故选D项;A项“全面提高”说法不妥;B、C两项的“开始”说法不妥。
8. (2025深圳期末)1952年,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发表,随即传唱全国,歌词写道:“烟囱像森林,钢水在沸腾……叫洪水听候使唤,叫沙漠盖上绿荫……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这首歌曲( )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保障了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 有利于激发人民建设热情
D. 反映工人阶级的关键作用
【答案】 C
【解析】 歌词描绘了工业生产的繁荣和人们建设的热情,强调了与时间赛跑的劳动热情和建设力量,故选C项;歌曲发表于1952年,早于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排除A项;歌曲反映的建设热情不能直接说明保障了工业化的顺利开展,因为工业化涉及多方面因素,排除B项;歌曲表达的是全民的建设热情,不仅限于工人阶级,排除D项。
9. (2025南通期末)下图为1964年创作的油画《南泥湾》(局部),体现了陕甘宁边区军民“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该画的创作( )
A. 展示了边区土地改革的成果
B. 弘扬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C. 还原了敌后战场的战斗场面
D. 歌颂了军民投身工业化建设
【答案】 B
【解析】 画作中的“一把镢头一支枪”正是艰苦奋斗时代精神的体现,既强调了生产自给的重要性,也表明了保卫党中央的坚定决心,故选B项。
10. (2025潍坊期中)下表所示为1982年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旨在( )
3月16日,《春风吹拂南京路》一文进一步反映了南京路上四百多家商店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万人夸”营业员的先进经验已遍及十里长街。请看:顾客进门——总招待笑脸相迎顾客近柜——营业员开口有请顾客挑选——营业员百拿不厌顾客特殊——服务员细致照顾顾客焦急——药剂员急人所难
A. 提高营业员思想道德品质
B. 推动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 宣传上海改革开放新成就
D. 倡导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
【答案】 D
【解析】 南京路上商店的变化和营业员的先进经验,展现了新时期营业员的新风尚、新面貌,故选D项;营业员服务态度好不等于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排除A项;商业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的是商品流通、商业活动等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的改革调整,排除B项;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C项。
11. (2025吉林期末)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合伙企业法、证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接连出台。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定的经济法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3,制定的民商法数量更是翻了一番。这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 )
A. 法律制定遵循人民民主的原则
B. 法治建设开始进入新的时期
C. 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法治建设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相继制定各种经济法律,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故选D项;“人民民主原则”与法律制定的过程有关,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进入法治建设新的时期,排除B项;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与法律教育和普及有关,排除C项。
12. (2025郑州期末)2014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而产生的一种对法治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与依归感。所以,法律无“信”不立,法律无“信”不行。据此推知( )
A. 法律保障人权就能切实有效实施
B. 民众诚信法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C. 法治建设应培育人民的法治意识
D. 人民法治素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信仰法律,法律才会发挥作用,因此法治社会的建设需要培养人民的法治意识,故选C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法律的信仰,是对法治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与依归感,并非民众诚信,排除B项;材料是对法律的信仰,并非人民法治素养,排除D项。
13. (2025苏州期中)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恩格斯意在表明罗马法( )
A. 巩固罗马的统治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基本上适应近代欧洲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 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
D. 为近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解析】 罗马法渗透着“自然法”的精神,强调保护私有财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这与中世纪后期市民阶级的追求相一致,说明了罗马法为近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材料强调罗马法的深远影响,A项属于对当时的影响;材料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立法产生的影响,与近代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C项属于罗马法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14. (2025广东部分学校期中)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倡导人们“为了获得自我确证,最好的手段就是孜孜不倦地进行职业劳动”,“让上帝喜悦的唯一手段……仅仅是履行入世的义务,也即投入个人的终身职务”。韦伯旨在说明( )
A. 宗教改革各派别主张完全一致
B. 新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C. 传统宗教伦理观念被完全否定
D. 新教仍然坚持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教提倡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为资产阶级追求财富提供了精神支持,故选B项;宗教改革中各派别的主张不完全一致,形成了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排除A项;新教只是将传统宗教伦理进行了完善,以便更加符合资产阶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不是完全否定,排除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15. (2025太原期中)拿破仑在位期间,实际上制定颁布过1804年《法国民法典》、1807年《法国民事诉讼法典》和《法国商法典》、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以及1810年《法国刑法典》等法典。这表明拿破仑( )
A. 追求人人平等 B. 实践了共和政体
C. 认同启蒙思想 D. 完善了法律体系
【答案】 C
【解析】 启蒙思想倡导理性、自由、平等和法治。拿破仑的《法国民法典》等法典受此影响,强调私有财产、契约自由和个人权利,显示他对法治和权利观念的认同,故选C项;这些法典的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并非实现人人平等,排除A项;拿破仑建立的是法兰西第一帝国,非共和政体,排除B项;法典的制定旨在整理立法成果、推动法制化、维护秩序和公共利益,并非完善法律体系,排除D项。
16. (2025郑州期末)英国《民事诉讼规则》第39条规定:“作为一般规则,听审是公开的。”美国宪法第六修正案要求“被告人有权利得到公正陪审团的迅速、公开的审判”。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06条、德国《法院组织法》第169条、日本《宪法》第82条都规定了审判程序公开制度。这( )
A. 有利于司法公正 B. 保证了人民权利
C. 体现了主权在民 D. 实现了立法公平
【答案】 A
【解析】 审判程序公开和允许公众旁听确保了司法过程的透明度,有助于减少腐败和保障审判的公正性,因此有利于司法公正,故选A项;“保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司法程序的公开性,与主权在民的概念关联不大,排除C项;审判程序公开属于司法环节,与立法环节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二、 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6分。
17. (2025黑龙江期中)(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者对唐宋家训内容的量化分析(单位:篇)
内容 唐 宋
处己(修身励志) 5 37
勉学、治学 3 29
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等) 3 14
治家(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等) 6 24
处世(交友、尊师、敬长、礼仪等) 5 26
从政 11 17
治国 2 4
女诫 5 2
教子原则 2 6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唐宋家训内容变化的整体、局部情况或某一方面的情况提炼观点,并进行具体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观点:宋朝家训内容更为注重修身和学识。(2分)
阐述:家训内容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宋朝政府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读书、做官成为社会主流选择,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这些都推动社会更为重视学识,家训内容中对勉学、治学的关注更为增多。随着儒学进一步发展为理学,儒学逐渐世俗化、通俗化,对社会的影响力增强。北宋理学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促使着读书人对自身修养更加关注,宋朝家训内容中有关修身的内容增加。(9分)家训内容的以上变化,有利于提高家族成员的个人修养、文化素养,有利于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唐宋家训内容虽有诸多变化,但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这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4分)
18. (2025扬州期末)(2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形成过程中,西欧中世纪的市民社会革命无疑成为近代理性法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基础。新的商法体系的出现,意味着大规模商品交易活动和以新兴商人集团为主体的市民阶级对法律的迫切需求。经过法律训练的官员作出专职裁判的做法得到重视,商事法院体系的形成表明了商人集团法律自主权的确立。在近代西方法律文明的成长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事件是1492年美洲大陆的发现。随着海外扩张的加剧,各国之间的商业竞争往往通过战争或保护关税的各种禁令来进行,从而促进了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准则的形成与发展。
——摘编自公丕祥《江苏社科名家文库·公丕祥卷》
材料二 严复是19世纪末我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启蒙思想家。他主张采用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制度,但反对那种对西法不详加研究而盲目地抄袭。他认为君如不能胜任卫民的职责就应撤换,法令如违背卫民的宗旨就应改变。在他看来,西方各国法律的优点就在于以提高人民的智、德、力为准则。他建议“集合各法律之学者,杂议公允,造为一律,以专治来寓中土之外国人”,还主张任命总理各国讼狱大臣一人,负责办理中外交涉和在华各国人之间的交涉,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前之领事国官理刑之权悉去之”。
——摘编自张晋藩《学术与生活》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形成的推动因素。(12分)
答案:推动因素:市民社会革命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壮大;官员受到专业法律的训练;商事法院体系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任答六点,12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严复的主要法律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价值。(9分)
答案:法律思想:辩证地学习西方法律制度;法律应当卫民;法律应当提高民智、民德、民力;改革法制,收回领事裁判权。(4分)
历史价值:有利于民众思想启蒙;推动近代法律思想发展;抨击君主专制;有利于维护司法主权;推动戊戌变法发展。(5分)